技職教育中人文素養的內涵與實踐探析

格式
docx
大小
149.86 KB
頁數
10
上傳者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3-03-11,离现在 12 229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人文素養教育的文獻回顧


目次

一、前言------P2

二、人文素養的定義------P2

三、敬天愛人與人文素養的綰合------P3

四、人文素養在教育中的呈現------P4

五、人文素養教育的目標------P5

六、結語------P8

七、參考文獻------P9










一、前言

教育的本質是人文取向的。對於技職教育體系下的學生,是否會因為只關心物質層次的生活而喪失了做為一個人的自我覺知和自我悅納,形成只是為生活而工作,只是為生活而學習技藝,過分重視外在事物,反而忘懷了自己存在的理由和目的。因此培育技職學生的人文素養,便成為技職教育中相當重要的論題。技職教育目標不只是促進科技知能的進步,更負有闡揚人文精神的使命,使得科技與人文並進,才能真正創造人類永遠的幸福。


二、人文素養的定義

人文素養的內涵,學者論說不一,茲舉其要者如後:

李大偉(82)指出:「人文素養的培育,乃是人文教育的目的。」且人文素養的涵義,則至少應包括「人文知識」、「人文態度」、「人文能力」等三方面的內涵:一、人文素養的知識:包括語言、文學、歷史、藝術、哲學、心理、法律、社會、經濟、教育、政治等領域的知識。二、人文素養的態度:包括積極的自我實現、理性的自我反省、適度的享受生活、合宜的欣賞人生、強烈的社會責任、和諧的人際關係、充分的文化關懷、健全的道德意識、現代的民主觀念等態度。三、人文素養的能力:包括文字表達、語言溝通、文學欣賞、藝術鑑賞、歷史分析、文化比較、哲學思考、社會研究、行政領導、人際適應、生涯規劃、自我反省等能力。

陳裕宏、林輝亮(90)認為:「人文素養是一種人生價值,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生活指南針,用以使人認清生活的方向,知道如何生活、如何取捨、如何發揮生活的價值。有人文素養的人,具有包容的心胸、廣博的視野、慎密的思考、統整的理解,能做合理的決定和選擇,能成為一個有識見、明事理、辨是非和識大體的人。」

郭為藩(81)認為,人文素養應包括知識與態度兩方面,在學校教育裡各種學科系所的學生都應該接受人文教育,其目的在培養人文素養,陶冶人文精神。人文素養的內涵應包括四個部分:一、應該對人類種種關鍵性的問題,從事深刻、清晰、廣泛而合乎邏輯的思考。二、應該能夠條理清晰的表達,同時能夠流暢而優雅地運用語言。三、要懂得欣賞並評鑑古典、藝術的、文學的作品欣賞人類精神文明的遺產,用以充實個人的生活。四、懂得立身處世的道理,保持寧靜開朗的胸懷。

吳珍珠(89)指出,「人文」強調的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為主體」的精神,它強調人的自覺、人的德性、社會關懷、文化素養及無我的態度。而「素養」是用來表示「人和外界溝通」所需的技能。

龍應台(88)曾說:「毛澤東會寫迷人的詩詞,納粹頭子很多會彈鋼琴、有哲學博士學位。……知識是外在於你的東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須讓知識進入人的認知本體,滲透他的生活與行為,才能稱之為素養。人文素養,是在涉獵了文、史、哲學之後,更近一步認識到,這些人文『學』到最後都有一個終極的關懷,對『人』的關懷。脫離了對『人』的關懷,你只能有人文知識,不能有人文素養。」

綜合上述可知,人文素養包含了知識、態度及能力等三方面,最重要的就是使學生具備豐富的人文、社會知識,並其對人的本身及社會的發展有所認識;經由人文教育的薰陶,具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孕育出一種對人與社會關懷的生活態度,以及培養對人際溝通、思考批判、藝術賞析、文化比較、適應變遷、自我反省等能力。


三、敬天愛人與人文素養的綰合

中華文化中,人文一詞最早見於《易經》,所謂「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論語》中孔子敘述的「仁」,包含孝悌、不巧言令色、克己復禮、對人恭敬等的表現及《孟子》「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因此自至聖先孔子以來,歷代的思想家都特別重視「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謝淑熙,民91)

英文中的人文主義Humanism一詞,源自羅馬字之Hmanitas,其意義就是文化。易言之,就是以「人」為中心的文化;用之於教育上,就是以「人」為中心的教育。(楊亮功,民76)最早成立的巴黎大學以初階的「人文」以及進階的「神學」、「法律」、「醫學」統合成四大學院,其後又以《聖經‧創世紀》的啟示,規定大學的三大學院為「人文」、「社會」、「自然」。其中人文學院所要探討的是「人與自己」的關係,社會學院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自然學院探討人與萬物之間的關係。(黃秋韻,民97)所以西方教育以人文主義為中心思想,強調以人事、人道、人文與人生的理想,主張以人為本位,重視人的存在、能力與價值(方祖焱,民74;李邁先,民72SoukhanowEllis G Severynse1992),透過教育所建立的一種文化素養,就是所謂的人文素養。

本校的校訓是「敬天愛人」,融會了天主教聖經及中國聖賢智慧:

「您全心、全靈、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及「你應當愛近人,如你自己。」

(《馬竇福音 223739)

「欽崇天道,永保天命」(《尚書》)

「仁,愛人」(《論語》)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

此種教育內涵厚植「人與天」、「人與人」、「人與萬物」的人本思想,對萬物的終極關懷的人文精神,與中國儒家「以人為本」的思想契合,是西方人文主義的表現,更是耕莘教育的基礎與核心教育,期冀為社會培養人才。

人文素養是以人為中心的文化,人類之為萬物之靈的道理,就是有價值感、意義感、目標感,使人覺得來到世間是有所為而來,生活是有目的,生命是有意義的。而這些意義與目的為何,各人的體認不同,但有了這種使命感,就可以提升人生的境界。(郭為藩,民77)


四、人文素養在教育中的呈現

為能達成為社會培育兼具科技專業及人文素養的技術人才,學校當開設通識課程,加強情意教學,推動社團活動,落實生活教育,加強境教功能,積極強化人文通識教育。學校除了在課程教學上設置通識教育中心專責單位,並積極於學生活動上及相關措施將人文教育相互配合發揚光大。透過各種社團服務活動,增加對社區的關懷,加強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培養人性、尊重個人的價值及健全的道德觀。(林雅玲、陳漢陽,民93)

技專校院不僅要具備人文教育理念,同時學校領導者更應發揮人文精神的領導效能,重新塑造教育的新形象。未來技職教育的目標,應從培養技術人才,進而提升為培養有人文素養、注重生命關懷、兼具通識眼光與專業技術的有用人才。如何提升技專校院學生人文的素養,綜合學者專家(郭為藩,民82;蔡錫濤,民82;林振春,民83;曾世虹,民87;黃永達,民90;陳裕宏、林輝亮,民90)的意見,可以歸納以下幾點具體的實施策略:

一、注重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養

學校領導者要重視人文教育,採取人性化管理,教師應注重人格修養及言行舉止,與學生保持良好的互動及溝通關係,營造和諧的學習氣氛。

二、創造人文的校園環境

學校應注重校園的綠化、美化、建築物的設計、環境的佈置、人文圖書的擴充與體育活動的推廣。

三、重視人文學科的教學

學校應聘任具有專長的教師擔任教學,並提供教師進修、研習的機會,以增進教師教學能力,進而落實通識課程的教學,更應將人文精神融入專業課程、社團活動、課外活動等,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涵養心靈,確實提升學生的人文知識、能力及態度。

四、落實職業道德教育

學校應透過技能及實習教學、產學合作加強學生職業道德觀念,培養敬業樂群、互助合作、勤勞節儉的美德,使學生樂於就業,並有良好的工作態度及正確的價值觀。

五、建立良好的導師制度,加強學生生涯輔導

完善的輔導制度可以當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學校應慎選具有人文素養的教師擔任導師及輔導人員,除了協助學生了解自己,尊重他人,養成健全人格之外,更要能以身作則,發揮身教的功能,引導學生依適性發展朝向人生的目標前進。

六、關懷社會回饋社區

學校應走出校園,透過社團舉辦服務社區活動,主動關懷社會,發揮愛心,培養學生具有慈悲、寬容、助人的人文情懷。

七、善用社會資源與人文活動結合

學校可以利用班會及週會或課外活動、團體活動等時間,邀請學者專家、傑出校友等蒞校演講,或辦理藝文展演活動,甚至可以結合校外教學,實地體驗史地文物、藝文展演等,這些都是落實人文活動教學的有效方法。

八、強化學生榮譽感及守法的習慣

學校應加強藝文活動、激勵爭取好的技能競賽成績、提升技能檢定考取率,以形成良好的校風,塑造優良的形象。如此,可增進學生的向心力及自尊心,激發學生的榮譽感,養成積極向上的態度。


五、人文素養教育的目標

許多學者認為教育具有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其標準的特質。人文教育的興起會隨著時代的改變,經濟的復甦,學習環境的變遷,進而發展出該有的特質。郭為藩(81)則認為人文教育具有這四項特質:(1)尊重學生的人格。(2)教人比教書重要。(3)人文課程的陶冶價值。(4)知情意並重的教育。學者陳照雄(75)更明白指出其特質,包括(1)在本質上,肯定教育的價值。(2)在目的上,係促進自我實現。(3)在方法上,注重人格修養與情境教育。(4)在課程上,注重潛在課程與解決生活能力。(5)在環境上,強調境教的功能與陶冶作用。

綜述以上學者的論述,人文教育的特質如下:

()肯定教育是一種價值引導與創造的過程和活動。

()強調知識和情意的學習並重。

()注重潛在課程對學生學習與解決生活能力的影響。

()尊重學生人格,重視學生學習的個別差異與教學活動的彈性化。

()注重人文課程教學,強調對學生人格陶冶的價值。

所以人文素養教育應該包含人生觀與價值觀、健康的身心、基礎專業知識技能、理財知識、法律知識、語言學習、資訊科技應用、成長與自我管理、生活圈與人際關係、對生活環境的認識等方面的學習。

人文素養的涵義究竟是如何?簡言之,培育人文素養,乃是人文教育的目的。誠如郭為藩(77)所指出:人文教育並非只人文學科的教學,而是人文主義的教育。人文學科(哲學、文學、藝術、倫理學、宗教等)係在探討人的價值、觀念、存在意義、生活方式等等,有助於認識及陶冶人的本質,但是人文學科只是人文教育的手段,不是人文教育的目的。人文教育的目的乃在陶鑄人文精神,培育人文素養(江文雄,民82)。因此,人文素養的涵義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內涵:

()人文素養應包涵相當程度的「人文知識」。此一人文知識,不獨是人文學科(如哲學、文學、藝術、宗教、倫理學等)的知識。而是對人性本質與發展、社會結構與演進的知識。因此,論及人文素養的培育,首要之務就是使學生具備相當豐富的人文。社會知識,使其對本身及社會發展有所認識。

()人文素養應包涵相當程度的「人文態度」。人文態度是經由人文知識和教育環境的薰陶,所孕育出來一種對人與社會關懷的態度。它不僅包括傳統的人文精神,也包括對現代社會及人類前途的關懷。基於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而產生的人文視野、胸襟與氣勢,就是人文素養中所應具備的「人文態度」。

()人文素養應包涵相當程度的「人文能力」。此一人文能力,由人文知識的培養及人文態度所孕育而來的,與前兩者具有密切的關係。郭為藩認為人文素養應涵蓋下列能力:(1)敏於觀察,勤於思考,具有問題意識;(2)能透過口頭或以文字條理清晰地表達思想與感受;(3)對精緻文化由衷的喜愛並懂得欣賞;(4)關切當前人類生活的重大問題並具有通識;(5)對本國文化與歷史傳統具有起碼瞭解;(6)對外國文化價值能適度的尊重。(郭為藩,民77)由此可知,人文素養中的人文能力,應包括對重要問題具有思考的能力,對文學藝術具有欣賞的能力,對社會文化具有分析的能力,以及對文字運用具有表達的能力等在內。

總而言之,人文教育的特質可以充分表現在人文教育目的上,而人文教育的目的在培養人文素養。人文素養的涵義,指的是經由人文教育的實施,使學生能夠具備豐富的人文知識,適切的人文態度,以及充足的人文能力。人文知識(認知)能使學生了解自身及其所處的社會;人文態度(情意)能使學生關懷人類命運與社會前途、人文能力(技能)能使學生思考、分析及解決重大的人生課題及社會問題。所以,要使未來的職業學校學生能夠成為理想的世界公民,則不僅普通教育的學生需要人文素養;職業學校的學生也應該具備人文素養。只有當所培育出來的普通及職業學校都具備相當程度的人文素養時,人文教育的目標才能實現,人類社會的前途才能光明遠大。


1 人文素養的內涵(蔡錫濤,民82)



人文素養是一種人生價值觀,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生活的指南針,用以使人認清生活的方向,知道如何生活、如何取捨、如何發揮生活的價值。有了良好的人文素養,可以使人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和熱望,能關懷自然,信任他;有人文素養的人,具有包容的心胸、廣博的視野、慎密的思考、統整的理解,能作合理的決定和選擇,能成為一個有識見、明事理、辨是非大體的人(郭為藩,民82)


六、結語

具有人文素養的人,凡事以人為本位,認為人有自主性,最重要的一項心理特徵就是深具同理心,能夠設身處地去思考他人所遭遇的問題。因此,培養人文素養旨在使人人能涵養出文化素質,成為真正的文明人,尤其是在物質建設已達一定水準的社會,其人文素養未相對提升,這種失衡的發展,對一個國家是憂不是喜,因為失去了人文智慧的自約,物質上的成就只有加速人性腐化,緊接著就侵蝕到經濟成長的根基,如此原本創造的經濟奇蹟將歸於幻影(楊石成,民82)

人文素養對技專學生的重要性,不亞於專業技術。因此技專校院在加強人文通識課程教學時,應注入更多的人文關懷,加強環境設施的更新調整,培養恢宏的視野和廣闊的思考力、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及職業道德的養成、養成批判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期望學生兼具人文與專業素養,更是未來業界的生力軍。




















七、參考文獻


方祖燊(1985)‧大辭典‧臺北:三民書局。

江文雄(1993)‧貫徹人文教育理念提昇技職教育品質‧技術及職業教育182-6

吳珍珠(2000)‧提昇國家競爭力 建設人文科技島:要科技發展更要「人文素養」教育 提昇生活品質‧台灣教育59022

李大偉(1993)‧大學科技人文科系學生對人文科技知識需求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3)31-33

李邁先(1983)‧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十二冊)‧臺北:商務印書館。

林振春(1994)‧培育技職學生人文素養‧技術及職業教育2318-22

林雅玲、陳漢陽(2004)‧加強技專校院學生的人文素養‧中華技術學院學報3067-76

郭為藩(1988)‧教育的理念‧臺北:文景出版社。

郭為藩(1992)‧人文主義的教育信念(三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郭為藩(1993)‧科技時代的人文教育(三版)‧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光憲(1996)‧現代大學生應有的人文素養‧訓育研究35(1)63-66

陳裕宏、林輝亮(2001)‧加強技職學校人文素養教育之芻見‧第十六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一般技職及人文教育類:人文教育組306-312

陳照雄(1986)‧當代美國人文主義教育思想‧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雷傑(2000)‧提昇高職學校學生人文素養之可行策略‧大安高工學報11期,

100-109

曾世虹(1998)‧落實技職人文教育提升技職教育人文素養‧教育資料文摘41(3)184-192

黃永達(2001)‧我國技職專科院校人文教育內容與實踐之探討─從科技專業者角度的審視‧第十六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一般技職及人文教育類:人文教育組148-149

黃秋韻(2008)‧從人文角度論通識教育的意義與任務‧通識教育學刊221-38

鄔昆如(1993)‧中華文化的人文素養‧哲學與文化20(1)3-29

楊石成(1993)‧加強人文素養的教育‧師友月刊30726-27

楊明恭、王國興(2001)‧以全人化觀點談高職的人文素養教育‧技術及職業教育6126-30

楊亮功(1987)‧人文主義與教育‧臺北:三民書局。

蔡錫濤(1993)‧科技與人文並重─談提昇技職院校學生人文素養的策略‧技術及職業教育1810-14

謝淑熙 (2012) ‧閱讀教學與人文素養─以《論語》為例‧國教新知59(1)44-48

薛光祖、郭為藩、林美和(1988)‧教育與人生‧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龍應台(1999)‧百年思索‧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7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