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訊素養之初探
單位:台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研究生
姓名:游豐任郵件:[email protected]
壹、前言
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資訊儲存、流通與傳播科技的發展快速,使得資訊充斥在我們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過去單純的讀寫算能力已不足以應付現今資訊爆炸的年代,資訊素養成為現代公民必備的知識之一(黃雅君
,1999)。所謂的素養是用來描述「人和外界能做合理溝通」的一種狀況;素養也用來表示「人和外界能做合理溝通」所需要的技能(王貴珠,2000)。教育部將素養定義為「蘊涵於內即為知識、見解與觀念,表現於外即為能力、技術與態度。」(教育部,2000)。
美國國家圖書館與資訊科學委員會(US 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早在1970年便在政策規劃草案中提出資訊素養概念,該草案建議政府應該廣為教育民眾與其工作相關的資訊素養。依照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在1989年的一份報告中將「資訊素養」定義為:「一個人具有能力知道何時需要資訊,且能有效的尋得、評估與使用所需要的資訊」,換句話說,在日常生活中可察覺自己的資訊需求,並且有能力去處理。資訊素養除了是一種觀念外,也是解決問題不可缺少的技能,更是21世紀學習者養成終身學習與必備的技能。
人們自出生後到成長,為了求生存,對於周遭事物會引起好奇心或疑問,這便是人類最基本的資訊需求。在今日資訊發達的時代,每個人的資訊需求,除了出自於解決個人本身的問題之外,也與生活周遭的環境有著密切的關聯,這些資訊需求可經由學校、社會機構、文教機關、網際網路及各類圖書館等提供各項服務以獲得解決,人類生活因「資訊需求」被滿足而不斷進步,因此如何瞭解教師本身的「資訊需求」是現代教師重要的課題之一。
資訊尋求是一種抽象的概念,用以說明個體為何會找尋,以及如何發現及利用資訊。簡單來說,資訊尋求是個人為滿足資訊需求而採取的解決途徑。換句話說,資訊尋求行為就是滿足資訊需求所進行的一連串活動。個體會尋找符合的資訊,並利用或試著利用不同資訊的提供者所提供的資訊服務來滿足需求。
1992年,美國國際教育科技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擬定教師必備的電腦基本能力草案,並推薦給美國師資教育認證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NCATE)做為擬定電腦教育學程的標準,其建議所有教師皆應具備三方面的資訊素養內涵,分別為「電腦科技的基本操作和概念」、「將科技用於個人或專業發展上」以及「將科技運用於教學上」之素養(陳美紀,1996)。在資訊科技的社會中,電腦是最常被用來處理資訊的工具;且隨著網路環境愈臻成熟,網路使用的能力也被歸屬於資訊素養的一部分(吳正己、邱貴發,1996)。
資訊資源種類眾多,認識資訊的產生和傳播以及對資訊特性的瞭解,是利用資訊的先決條件,瞭解資訊之後才能對不同的資訊進行適當地取用,學會如何取得資訊之後,更重要的在於選擇正確的資訊進而利用。
選擇資訊的基礎在於懂得評鑑,評鑑指的是評述及鑑定事物的內容和效果,決定其可用性和可行性,進而參考利用。現今我們進行資源評估大多從四個層面來看,分別為相關性(Relevance)、新穎性(Currency)、權威性(Reliability)和正確性(Accuracy)(教育部,2011)。
現今科技迅速的發展結果,使得傳統的舊社會「演變」成了一個以「資訊科技」為主的「資訊社會」。當「資訊社會」形成之時與形成之後,就有「資訊倫理」的出現,而資訊倫理議題的產生,實際上乃是因為資訊的供給面與需要面雙方的力量,在資訊社會中同時而且相互作用中所產生出來的結果。
以教育的本質而言,資訊倫理教育不能只是知識的傳授,因為知識可以善用也可能被誤用。因此,為了避免所獲取的知識被誤用,資訊倫理教育不僅是從操作中經驗、熟練中學習,更應包括一套完整的教學方法來啟發思考、發掘人的良知良能,進而產生正確的人生觀與超越的價值系統。因此,教師須了解資訊倫理的知能及本質,進而可以教育學生不只是知的了解,還有思的邏輯思辨能力,最重要的行的落實與實踐。
資訊素養是數位科技時代所必備之能力,現今大量資訊科技設備進入國小教學現場,教師利用先進設備來輔助教學日漸普及,教師具備資訊素養的重要性也日益重要。
貳、素養的定義
資訊素養是由素養(Literacy)一詞演化而來。吳美美(1996)指出素養是理解以及和外界做有意義溝通所需具備的能力。張一蕃(1998)則認為素養是個人與外界作合理而有效的溝通或互動所須具備的條件。王曉璿(1998)則指出素養最簡單的定義就是讀寫算的能力。賴苑玲(2000)對素養的定義為不僅代表一種狀況,也是一種技能,不但具有認知及技能的成份,同時也含有情意的成份。
綜觀上述學者對素養之定義與看法,可將素養歸納為三種意義:一是用來表示「人和外界溝通」所需之技能;二是指個人對特定領域的了解程度、技能的熟練程度及心態;三則包含道德與價值的判斷。因此,素養可定義為個人與外界作合理有效溝通,以適應生活,所需具備包含道德與價值判斷之基本能力。
叁、資訊素養的定義
「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一詞首先是由美國資訊工業協會主席Paul Zurkowski於1974年提出,將資訊素養定義為:人們能將資訊資源應用在工作上,並學習到相關的技巧以解決問題的能力(林菁,2005)。
到了1980年代前期,新的資訊科技不斷產生,對資訊素養的解釋眾說不一。1989年,美國圖書館協會(ALA)提出一份有關資訊素養的重要報告,該報告對資訊素養下了一個定義:資訊素養係培育國民具備瞭解資訊的價值,在需要資訊時能有效地查詢資訊、評估資訊、組織資訊與利用資訊的能力,並進一步指出資訊素養對現代國民的重要性,強調民眾均需具備資訊素養。資訊素養是終身學習的基石,也就是有能力去發現和使用資訊。具備資訊素養的國民,有助於提昇國家經濟競爭力與創造社會優良的生活品質。
資訊已成為現代人生活的必需品,不論是在生活、工作或實現個人計劃時,國民均須具備資訊管理技巧與資訊利用知識,此即為資訊素養(李德竹,1994)。資訊素養是一種概念,用來表示個人對於資訊處理的能力,它也是一種工具、一種技能,是現今資訊社會生活的必備基本能力。人人應有基本資訊素養,也是未來資訊社會的基礎(吳美美,1996)。莊道明(1999)指出資訊素養是指具備瞭解資訊的價值,能使用適當的資訊工具有效的查詢、蒐集、組織、評估與利用。
資訊科技及網路發展迅速的今日,許多學者陸續提出對資訊素養的看法,茲將國內外學者專家對資訊素養的定義彙整如下表:
表1資訊素養定義彙整表
年份 | 研究者 | 定義 |
2001 | 楊仁興 | 在資訊時代個人所具備的一套技能,以學習以及和外界環境做溝通的基本技能。包含三種能力:1.判斷思考能力2.圖書館技能 3.網路資訊的知識能力 |
2001 | 劉窈吾 | 指資訊認知、資訊工具操作及資訊應用的能力。 |
表1資訊素養定義彙整表(續)
2001 | 關淑尤 | 一種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一種與外界作合理而有效溝通和互動,可終身受用的能力;可讓人成為終身學習者,進而創造個人在生命過程中持續不斷主動學習的動機。 |
2004 | 林菁 | 指一個人具有有效的尋找、組織、評估、利用和創造各種資訊的能力和態度。 |
2005 | 方陽昇 | 解決問題的觀念與能力。指蒐集、取得、判斷評鑑與應用資訊的能力,更是培養自我導向、終身學習必備的關鍵能力。 |
2005 | 吳碧如 | 一種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也就是個人能覺知何時需要資訊,並能有效地運用適當的資訊工具來尋找、擷取、評估與使用各種型態的資訊。 |
2010 | 黃楟惠 | 是指具備搜尋所需資訊,並將其組織整理及再運用的能力。分為資訊運用認知、資訊統整應用能力、操作資訊媒材能力、操作應用軟體能力四面向。 |
2010 | 吳育蓓 | 資訊的知識與技能,並且具有操作、處理與應用資訊的能力。 |
表1資訊素養定義彙整表(續)
2005 | Breivik | 是個人具有瞭解何時需要資訊、確認所需資訊、找到所需資訊並加以評估、組織及使用來解決問題或爭議的能力。 |
2006 | Aggarwal | 是發現、檢索、分析與使用資訊的能力,藉以成為終身學習者。知道如何存取資訊,評估資訊與判斷其正確性、適宜性與有效性。 |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肆、資訊素養的內涵
從資訊素養者的定義來看,資訊素養者要擁有瞭解、處理及使用資訊的能力。王耀誼(2001)認為可從「處理資訊問題的綜合能力」和「取得或處理資訊的管道不同」兩方分別說明資訊素養的內涵。「處理資訊問題的綜合能力」方面:資訊素養是人們在處理資訊問題時,許多相關能力的綜合表現,包括:(1)體認資訊需求。(2)有效搜尋、檢索資訊的能力。(3)評估、選擇資訊的能力。(4)處理、組織資訊的能力。(5)利用資訊的能力。(6)傳達資訊的能力。在「取得或處理資訊的管道不同」方面,資訊素養涵蓋了四方面:(1)傳統素養:讀、寫、說、計算和圖書館利用的能力。(2)電腦素養:使用電腦設備處理資訊的能力。(3)媒體素養:使用電子媒體存取或傳播資訊的能力。(4)網路素養:運用網路搜尋引擎尋取特定資訊,並加以處理、利用的能力。胡立耘(2005)界定資訊素養為文化素養、電腦素養、網路素養、傳媒素養的組成,內容可分為觀念、技術和內容三個層面:在觀念層面,具備資訊理解和認知能力、資訊層科學常識與文化的理解能力;在技術層面,基礎修養(指英語能力、電腦及網路的知識)資訊檢索能力與資訊處理技術;內容層面:判斷分析的能力、知識的組織與創新能力。另外,根據美國國際教育科技學會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STE, 2007) 的全美教師教育科技標準中指出資訊素養是認知有關使用資訊科技方面的社會、倫理、法律和人類課題。換句話說,個人應需瞭解與資訊科技相關之社會文化、正當合法、道德觀念等相關議題,譬如尊重智慧財產權等等,以確保取得資源的合法、公平性,並加強資訊使用的隱私、安全性。黃秋翰(2010)認為資訊素養涵蓋四個層面,分別為:「資訊認知」、「資訊應用」、「資訊搜尋」、「資訊溝通」。其內涵說明如下:(1)資訊認知:了解資訊科技對人類生活的衝擊及在教育上的功能及應用,尊重智慧財產權,遵守著作權法,主動充實資訊新知能力。(2)資訊應用:能運用本身對軟硬體的操作能力,處理教學及相關政工作,提昇教學效果及工作效率。(3)資訊搜尋:能利用網路上網瀏覽,搜尋教學資源,並遵守網路規範及禮節,運用公共資訊,組織檢索出有用資料。(4)資訊溝通:能利用電腦與人溝通,透過網際網路進行世界文化交流。
另外在資訊倫理方面,莊道明(1996)指出,人類使用資訊行為,包含資訊的搜尋、檢索、儲存、利用及傳播,其中使用過程中所產生對與錯所衍生的一系列所要探究的倫理問題,稱之為「資訊倫理」。
Gorniak(1996)認為資訊倫理(information ethics)是在探討人們面對資訊時的行為和態度。任文瑗、陸啟超(2003)認為資訊倫理在規範資訊化社會中個人使用資訊的行為。資訊倫理的範疇相當廣泛,也應用在許多研究上,Mason(1986)認為資訊所涉及的問題與資訊的提供、使用與受資訊影響相關的倫理議題,介於使用者與資訊提供者之間所引發的倫理問題,並且多半對資訊倫理之界定模糊不清,因此提出四大倫理議題包括隱私權(Privacy)、正確性(Accuracy)、財產權(Property)、存取權(Accessibility),簡稱為「PAPA」。
英國國立大學圖書館(Society of College, National andUniversity Libraries, SCONUL)工作小組於2011年提出資訊素養的新概觀,包括辨識、範圍、計畫、蒐集、評估、管理與呈現,重新規畫七大支柱的核心模型。人們可利用每個支柱學習資訊素養,並將資訊素養視為終身學習中的一環。資訊素養的發展需依賴不同的個人經驗和資訊需求,因此七大支柱的核心模型旨在於不同背景、程度、年齡的學習者皆可適用。
七大支柱的核心模型內含如下:(加參考文獻)
一、辨識:能辨別個人的資訊需求。
二、範圍:能評估目前的知識,並知道差異所在。
三、計畫:能建構搜尋策略來找到資訊與資料。
四、蒐集:能找到所需的資訊與資料。
五、評估:能檢視研究過程,能比較和評估資料與資訊。
六、管理:能有專業與有道德的組織資訊。
七、呈現:能運用獲得的知識呈現研究的結果,整合新舊的資料與資訊並
創造新的知識,以多樣化的格式來傳播研究成果。
Eisenberg及 Berkowitz(1990)提出六大資訊技能力是資訊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是提供有效滿足資訊需求的一組技能。這些技能可以在任何情況或環境中使用,無論是個人、團體、工作或學術上的研究。可以藉由這些技能來解決問題及決定策略(引自黃秋翰,2010)。六大資訊素養技能包含六項資訊能力,其構成要素為:
一、問題界定(task definition)
1.定義問題所在(資訊問題)
2.確認資訊需求以完成工作(解決資訊問題)
二、資訊尋求策略(information seeking strategies)
1.思索所有可能可以得到資訊的管道
2.選擇最合適的管道
三、選定資訊管道並取得(location & access)
1.選定資訊管道
2.藉由資訊管道以取得所需資訊
四、資訊的使用(information use)
1.藉由聽、讀、看、觸等感官來使用資訊
2.延伸相關的資訊
五、綜合資訊(synthesis)
1.從許多的媒體中,將資訊收集並組織
2.呈現資訊
六、評鑑(evaluation)
1.判斷資訊的來源(過程是否有效率)
2.判斷所取得的資訊(是否滿足資訊需求而達到效果)
綜上所述,不管是素養或是資訊素養的定義、內涵,都會隨著時代的變遷及需求而有所改變。資訊素養的內容由較單一的資訊能力層面,進而成為多種資訊綜合能力的層面,最終則成為教師不可或缺的能力。而綜觀各學者不同的看法,資訊素養歸納為「資訊需求」、「資訊尋找」、「資訊利用」、「資訊評估」及「資訊倫理」五個面向。此五種面向亦即本研究欲探討的內涵。
肆、教師資訊素養的相關研究
隨著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許多資訊素養相關研究如雨後春筍般不斷產出。經資訊教育的倡導後,針對國小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於近十年成長許多。
綜合資訊素養相關實證研究,進一步分析不同因素在資訊素養或其知能的主要差異情形。以下從「不同個人背景」、「資訊設備」、「教師兼行政人員」、「工作滿意度」、「進修方式」、「資訊素養認知」、「資訊網路應用」與「資訊倫理與安全」等因素,來說明對於資訊素養有無顯著差異。
教師不同背景方面
簡木全(2002)研究中指出高雄市國小教師資訊素養整體是屬於「中高」程度的表現,其教師資訊素養包含(1)資訊整合能力(2)融入教學活動(3)展現教學資源(4)輔助學生學習。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因教師背景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男性在資訊素養各層面上的表現優於女性教師,學歷在研究所以上的教師在資訊素養各層面上的表現優於其他學歷之教師。
白慧如(2004)對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將資訊素養定義為(1)資訊認知:認識電腦之基本軟硬體設備及運作原理、瞭解電腦的功能與應用的範圍。(2)資訊操作:熟悉套裝應用軟體的操作使用,會做簡易維修以及管理檔案。(3)資訊應用:能運用電腦科技處理教學及學習上的事務、引導學生從事分析應用於學習上。(4)資訊整合:具備批判及篩選資訊的能力,使用電腦科技進行溝通、合作、研究及問題解決;並且能夠利用電腦科技規劃及參與終身學習的活動。(5)資訊倫理:資訊倫理就是建立使用軟硬體的道德觀、平等觀、智慧財產權等觀念。
關淑尤(2001)對台中市國民小學行政人員之資訊素養研究,將資訊素養劃分成「問題的確認」、「資訊尋求與選擇」、「資訊組合與使用」與「綜合評鑑」等四個向度的能力之綜合呈現。其將四個向度定義如下:
(1)問題的確認:對於所面對的待解決問題能加以確定或定義問題的性
質、類別、重要性等。(2)資訊的尋求與選擇:針對問題能尋求、選擇與待解決問題相關之資訊,並能確定資訊的來源及範圍、擬定尋求的策略,更進一步選擇適當之資訊。(3)資訊的組合與使用:能將尋求、選擇所得的資訊加以解釋分析、組織合成、存取利用,並能將成果運用適當科技展現出來與他人分享。(4)綜合評鑑:對於問題解決過程中對資訊的尋求、選擇、組合與使用等的呈現過程及結果都能自我檢討、評估;再者,對於對資訊的價值、倫理等具有相當的認知與瞭解。
謝鴻達(2009)對彰化縣國小教師之背景變項與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將資訊素養定義為「資訊科技認知、電腦軟硬體操作能力、網路應用能力、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資訊使用倫理」等五大向度與方陽昇(2005)對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發現不同背景(性別、年齡、學歷、服務年資、職務)及環境變項(學校規模、學校所在地)的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均有顯著的差異存在。其將資訊素養定義為(1)資訊認知:意指教師能了解資訊科技對人類生活的衝擊及在教育上的功能及應用,尊重智慧財產權,遵守著作權法,主動充實資訊新知能力。(2)資訊應用:意指教師能運用本身對軟硬體的操作能力,處理教學及相關行政工作,提昇教學效果及工作效率。(3)資訊搜尋:意指教師能利用網路上網瀏覽,搜尋教學資源,並遵守網路規範及禮節,運用公共資訊,組織檢索出有用資料。(4)資訊溝通:意指教師能利用電腦與人溝通,透過網際網路進行世界文化交流,製作網站網頁並上傳,與他人進行知識分享。以上研究發現(1)在性別方面:男性教師在資訊素養上表現高於女性教師。(2)年資方面:年輕教師在資訊操作、資訊應用、資訊整合上表現優於年長教師。資淺的教師在資訊操作、資訊應用、資訊整合上高於資深的教師。(3)學歷方面研究所以上學歷的教師在資訊認知、資訊整合上高於其他學歷的教師。師專或師範學歷的教師在資訊倫理上高於其他學歷的教師。(4)其他方面:兼任行政工作的教師在資訊素養上高於級任、科任教師。擔任不同行政工作職務之台中市國民小學行政人員,其資訊素養沒有顯著差異。
資訊設備利用方面
黃雅君(1999)的研究中發現有四分之一的教師每天都會利用電腦設備中的文書處理軟體來處理資料,加上常常利用的教師則高達八成以上,顯示目前臺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利用電腦設備文書處理軟體的情形相當不錯。但整體而言,目前台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之資訊素養相關設備利用情形,不是相當頻繁。
三、教師兼行政人員方面
顏嘉億(1999)的研究中發現高雄市國民小學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能力,皆在平均數以上,顯示現階段高雄市國小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能力皆在一定水準之上,將資訊素養能力定義為「檢索和選擇資訊」、「合成和使用資訊」及「評估資訊」三個層面。其中在使用及操作多媒體、電腦、網路等相關素養上如「檢索和選擇資訊」層面、「合成和使用資訊」層面能力皆較低,「評估資訊」層面能力頗高。
四、進修方式
顏嘉億(1999)研究中發現高雄市國小行政人員普最認同以「辦理相關研習」方式最能提昇國小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能力,以自我學習之方式如自己進修、請教別人等或是自行到學校進修也占相當高之比例。
五、資訊素養認知
黃雅君(1999)的研究發現,臺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之資訊素養知能其中以網路素養知能部份的程度最佳,其次為媒體素養知能、電腦素養知能、圖書館素養知能。陳建州(2011)的研究指出,國小教師在備課歷程中的資訊需求包含「補充課程內涵與課外知識」、「釐清教學內容的正確性」、「課程設計與自編教材」、「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解答教學過程疑惑」、「教材選擇與評量作業」、「教學技巧改革與創新」、「師生間的互動與成長」及「資訊科技」等九項,教師在備課歷程中的資訊需求主要受到內部認知與外在刺激兩方面所影響。內在認知的資訊需求包含補充課程內涵與課外知識、釐清教學內容的正確性、課程設計與自編教材、教材選擇與評量作業、教學技巧改革與創新及資訊科技等六項,意即未經他人要求或提醒即產生的資訊需求,教師主動的蒐集相關的教學內容與知識,以提升教學的品質。外部刺激所產生的資訊需求則包括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解答教學過程疑惑及師生間的互動與成長等三項,當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興致盎然的學習態度時,教師們會更為積極地進行備課,連結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係,增加教學的豐富性與趣味性。
六、資訊網路應用
簡木全(2002)的研究中指出高雄市國小教師教學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整體是屬於「中高」程度的表現。以教師教學素養四個層面「資訊整合能力」、「融入教學活動」、「展現教學資源」、「輔助學生學習」為變項,其中以「資訊整合能力」投入變項,對教師效能的六個效標變項(自我效能的高低、教材內容的呈現、教學時間的運用、師生關係的建立與教學技巧的展現)影響最大;也就是資訊整合能力越好的教師,其教學效能越高。
七、資訊倫理與安全
白慧如(2004)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中「資訊倫理」是教師教學效能整體層面最佳預測變項,比其他變項更能有效預測教學效能,其次依序為「資訊認知」、「資訊應用」、「資訊操作」。台中縣市的教師資訊倫理表現比南投縣、彰化縣好。
何俊賢(2007)在教師背景變項對教師資訊素養影響之統合分析研究中,將教師資訊素養定義為「資訊認知與圖書館素養」、「電腦操作素養」、「網路應用素養」、「資訊倫理素養」及「多媒體整合素養」五面向。其中在「資訊倫理素養」方面,其研究結果指出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年資及不同職務之教師在網路應用素養、資訊倫理素養、多媒體整合素養三項的表現達到顯著水準。另外,我國教師以男性、四十歲以下、服務年資未滿十年、最高學歷為研究所以上或兼任行政工作等五項背景特徵之教師,在資訊素養上的表現較佳。
伍、結語
綜上所述,不同背景的國小教師在資訊素養能力方面有達到顯著差異,顯示背景因素對於國小教師的資訊素養有其一定的影響。利用資訊設備方面與資訊素養知能無太大的關連。而國小教師兼任行政人員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資訊素養。運用在課程教學及教學效能方面,具有資訊素養的國小教師對於備課及準備資料較為積極。另外,辦理資訊素養的相關進修,我國仍無具體系統,但教師普遍喜愛研習式的進修活動。最後,具有資訊素養的國小教師,其工作滿意度較一般國小教師來得高。
而綜觀上述各學者不同的看法,教師資訊素養可歸納為「資訊需求」、「資訊尋找」、「資訊利用」、「資訊評估」及「資訊倫理」五個面向。其內容如下:
一、資訊需求:教師在備課歷程中主動蒐集相關教學內容與知識的需求。
二、資訊尋找:教師能利用網路上網瀏覽,搜尋教學資源,運用公共資訊組織檢索出有用資料。
三、資訊利用:教師能運用本身對軟硬體的操作能力,處理教學及相關行政工作,提昇教學效果及工作效率。
四、資訊評估:教師對於問題解決過程中對資訊的尋求、選擇、組合與使
用等的呈現過程及結果都能自我檢討、評估。其中包括適
切性、完整性、權威性和準確性。
五、資訊倫理:教師使用軟硬體時的道德觀、平等觀、智慧財產權等觀念。
其中包括隱私權、正確性、財產權、存取權。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貴珠(2000)中央警察大學圖書館使用者資訊素養問題研究。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王曉璿(1998)。從NII 對社會的影響—談現代教師的基本電腦素養。菁莪季刊, 10(2),10-15。
王耀誼(2001),在主動探究的教學模式中,國中學生資訊素養之表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台南市。
白慧如(2004)。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台中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何俊賢(2007)。教師背景變項對教師資訊素養影響之統合分析。中原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李德竹(1994)。由資訊素養研究圖書館資訊服務之意義與內涵。台北市: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SC83-0111-S002-006-TL。
吳正己、邱貴發(1996)。資訊社會國民的電腦素養教育。社教雙月刊,73,13-18。
吳美美(1996)。在新時空座標中的圖書館功能談資訊素養教育。圖書館
權於資訊科學,22(2),39-52。
吳碧如(2005)。高屏地區大學校院行政人員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菁(2004)。資訊素養融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以Big6理念架構為例。視
聽教育雙月刊,45(5),2-16。
林菁(2005)。資訊素養融入國小社會領域—數位典藏的應用。教育資料
與圖書館學季刊,43(1),69-86。
胡立耘(2005)。論資訊素養的結構與意義。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2(4),471-480。
張一蕃(1998)。資訊時代之國民素養與教育。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
託研究計畫。2011年3月7日,取自
http://www.sinica.edu.tw/~cdp/project/01/4_3.htm。
陳美紀(1996)。中小學教師電腦能力芻議。資訊與教育,52,23-25。
楊仁興(2001)。國民小學教師科技及資訊素養基本能力之研究。花蓮師
院學報,12,75-105。
教育部(2000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2010年10 月09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main.php
教育部(2011)。教育部大學通識課程圖書資訊應用。2011年5月20日,取自
http://elearning.lib.ntu.edu.tw/LIS/home.html
莊道明(1999)。資訊素養融入大專院校課程之探討-以「資料蒐集與報
告寫作」課程為例。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360-376。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黃雅君(1999)。臺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知能及其相關設備利用
情形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黃楟惠(2010)。國民小學低年級教師資訊素養、資訊進修需求與教學效
能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中縣。
黃秋翰(2010)。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知識管理能力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窈吾(2002)。提昇中等學校教師資訊素養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未出版,嘉義縣。
賴苑玲(2000)。以資訊素養為基礎之國民小學圖書館利用教育課程之設
計與實驗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謝鴻達(2009)。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創新能力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簡木全(2002)。國小教師教學資訊素養與教學校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顏嘉億(1999)。高雄市國小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能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關淑尤(2002)。台中市國民小學行政人員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台中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西文部分:
Aggarwal,A. k.(2006).A modular approach to information. Literacy
Information Management.19(2), 5.
Breivik, P. S. (2005).21st century learning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Change,37(2), 20-27.
Bundy, A. (2004).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framework: Principles, standards and practice. Adelaide, AU: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Gorniak,K.,The computer revolution and t he problem of global ethics,Scienceand engineering ethics,2(2),1996.
Mason, R.O., Four Ethical Issues of The Information Age, MIS Quarterly, 1986/3, pp.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