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小學教師數位教學資訊素養指標之建構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index of Taiwanes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第一作者江安淇AN-CI,JIANG
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系
Hsih Shi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s and Digital Publishing
第二作者劉耀仁Liu, David Yao-Jen
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系副教授
Hsih Shi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s and Digital Publishing
摘要
臺灣數位化教學使教師教學模式開始轉變,相關資訊素養職能需求也需改變。透過文獻回顧發現,數位教學成效與教師資訊能力關係密切。目前不少研究探討過電子書包議題或出版社端人員須具備的專業能力,但對教師面臨數位化教學的適應與資訊能力使用較少有著墨,此外,臺灣2000年提出「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指標」後,至今仍未有進一步的修正。因此本研究針對這部份做進一步探討,主要目的為提供教師在職進修相關職能方面課程參考。本研究以黃淑蘭(2003)所建構的27個指標為基礎,並據近年發展數位內容所需相關之資訊能力,將臺灣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指標做進一步修正及延伸建構。
關鍵字:數位學習、電子書包(數位教科書)、資訊素養指標
Abstract
E-Learning has changed teacher's teaching patent as well as relative information literary. Presently,there have many researchers under research of e-book and publisher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However, there have less people study information literary and the level of adaption when teacher facing E-Learning. Additionally, there is no further revised vers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ry index of teacher in elementary school" since it has established in 2000. Hence this research is assist people to explore more on this issue. Moreover,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 regarding in-service education or other relative schedule for teacher.In this research will based on 27 indexes of Shu-Lan Huang(2003) and digitized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revised and extend construct of information literary index of teacher in elementary school.
Keywords:E-Learning ,E-Schoolbag ,E-Bag,Information literacy index
壹、緒論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科技資訊快速成長,網路所具有的特性,影響人類的訊息交換、知識呈現方式(陳明,2007)。傳統的學習模式、教學模式、媒介等開始轉變,數位化教學持續發展,使臺灣教師相關的資訊科技素養及專業職能需求改變。
台灣從2003年起推動「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推動多項試辦計畫。2009年起台北市配合教育部試辦「電子書包」實驗計畫;2012年起更擴大試辦計畫。除了台北教育局,各縣市地方政府也紛紛推動試辦,2011年台中「台中市電子書包試行計畫」(台中教育局,2011);同年高雄市的「智慧校園、隨身學」計畫:(高雄教育局,2011)等試辦計畫在各地展開,一連串計畫顯示未來台灣教育對數位教學的重視。
電子書包在國內外都已不是新話題,根據試辦報告或相關研究得知數位教學目前的實施困難。中天雜誌2000年時針對中小學教師進行資訊能力運用的調查發現,台灣教師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五名老師僅一人做到 ,在資訊能力上明顯不足。黃增新(2003)在「教育論壇」提到許多偏遠學校即使有硬體,但真的具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老師不多,應加強老師資訊素養的培育;黃淑蘭(2003)研究指出教師資訊素養的不足,為影響教育推動不利主要因素;張家銘(2004)歸納教學數位化遲滯原因之一為教師資訊能力欠缺與學習意願低落,除指導資訊相關學科的教師,一般資訊能力普遍不高。因此,本研究透過文獻,以探討教師數位教科書教學的適應,甚至自製課程教材時,需具備的資訊專業素養相關職能等需求。
二、研究動機
從2002年起臺灣積極推動「電子書包」計畫;臺灣數位教學因為著作權、改版速度等因素影響效果不彰,另外臺灣缺乏市場營運機制支撐,導致數位教用資源的投入仍看不到直接產值;2007 年底推出完整承襲紙本教材知識結構與含量的電子教科書,才引起關注(何冠慧,2009)。何冠慧(2009)總結幾個國內外的校園教科書電子化實驗,得出電子書包面對的問題:(一)只重硬體,輕忽軟體、(二)只問功能,不問需求、(三)沒有人討論專注力(四)如果要取代課本,課本就應該在機器內。台灣在電子書包的實施上一直跌跌撞撞,沒有亮眼的成績,但仍然繼續推行,2011年各地方政府各自試辦,甚至於今年2012年北市教育局開始擴大試辦,可見數位教學是政府的重大決策之一。
數位教學時代來臨,已非單純的出版製作技術改變。教師接受新教材的學習、再進修、自製數位教材需要的資訊技術、數位媒材轉製…等新方向專業能力,都影響教師的教材運用適應或教學方式。針對數位教學議題,目前已有不少學術論文、期刊、研討會做過探討,例如:電子書包使用、教科書數位化可行性…等,或是研究出版社端人員須具備製作檔案的專業能力,但對於教師面臨數位化教學的適應與資訊能力使用較少有著墨,因此本研究將進一步針對這部分進行探討。
三、研究目的
當教育面臨數位化教學的趨勢時,教師的教學方式可能不再局限於翻閱紙本教科書、製作實體上課教材、黑板書寫,而是採用數位教科書、線上教學、數位化教材…。師長們的備課方式將不同以往只需針對專業領域科目準備,而為了有效運用數位教材,教師的資訊專業素養將也該列入能力考量當中。本研究主要將透過資料的分析、整合及文獻探討,整理歸納出教師在數位教學環境下,應具備哪些的資訊專業職能。而本研究主要目的為:建構教師素養明確指標,提供教師參考應提升之資訊專業職能,進而在進修學習時針對相關課程作適當安排。
貳、文獻探討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數位教學與教師專業資訊職能的需求,因此將於本節簡述數位教學定義,和國內數位學習環境的概況,並針對其中的電子書包部分延伸了解,概析國內外電子書包的使用成效,以及台灣教師專業職能中的資訊能力需求狀況。
一、數位學習(E-Learning)
數位學習(E-Learning)涵蓋面廣泛,定義因為需求或環境差異會有所不同。美國人力資源發展協會ASTD(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對數位學習的定義為「電子化學習是學習者應用數位媒介學習的過程,數位媒介包括:網際網路、企業網路、電腦、衛星廣播、錄音帶、錄影帶、互動式電視及光碟等。應用的範圍包括網路化學習、電腦化學習、虛擬教室及數位合作」(陳明,2007)。國內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數位學習為以數位工具,透過有線或無線網路,取得數位教材,進行線上或離線之學習活動。因此含括數位學習工具(輔具與載具)使用、數位學習網路環境建置、數位教材內容開發及數學習活動等」(資策會教育訓練處講師群,2003)。
(一) 台灣數位學習概況
行政院於2001年規劃「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其中「數位台灣」計畫主要包含五大方向,其中的「E化生活」即包括數位學習計畫-「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其目標為「整合國內上、中、下游的數位學習資源,促使我國在下一波資訊科技的應用發展上,使我國成為『數位學習』產業大國」(行政院,2005)。
(二) 國內數位教科書(電子書包)
「電子書包」(E-Schoolbag,E-Bag)也就是數位教科書,是一種個人可隨身攜帶,具電腦的運算、儲存和傳送數位資料、無線通訊等功能,並支援使用者在不同場地進行各種有效學習方式的工具。(教育部,2009)
國內從2002年開始籌備電子教科書的計畫,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ndustrial Economics & Knowledge Center,IEK)指出台灣出版業曾推動過電子書包,但因為重量、攜帶不便、需要額為空間擺放硬體等因素,成效不彰。(廖信、郝宗瑜、張簡碧萱,2010)次年政府則提出「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其中數位學習計畫中即包含發展電子書包;2009年起台北市配合教育部試辦「電子書包」實驗計畫。除北市教育局,國內各縣市政府也在2011年起積極投入試辦計畫。期望透過這些計畫推動全民數位學習、縮減數位落差,提升國家知識經濟的競爭力(教育局,2009)。
二、資訊能力指標
傳統紙本教科書使用課本改版、學校採用新教材時,教師需針對課本更新內容備課,但使用電子教科書已不再局限於內容的改變,教師除了解教科書內容外,對載具的操作、軟體等資訊能力皆須具備,甚至需要自製可在載具使用的數位教材。因此,教師資訊能力的需求也必須有相對的提升。各國政府對中小學教師需具備的資訊能力有一套指標為準則,本研究在此部分針對國內與美國評定教師資訊能力訂之指標做出整理(見表2):
(一)我國的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指標
我國教育部除了籌辦資訊應用研習提升教師的資訊素養外,也在八十九學年度擬定教師資訊素養指標(見表1),提出教師資訊能檢定計劃,以評估在職教師資訊研習成效。根據教育部2008年發布的「2008-2011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指出部分縣市自行訂定的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檢定並未依循該指標進行或僅限於軟硬體的操作技巧。2005 年透過「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素養基準制訂計畫」,重新對教師應具備的資訊科技應用能力進行規劃,採用國際科技應用教育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訂定的「教師教育科技能力標準」(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NETS for teachers,NETS.T)。
表1 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指標
類別 | 具體目標 | 行為目標 | |
資訊課程專業素養 | 能了解網路禮 節 | 01會管理、收發自己的電子郵件 02了解使用Telnet的禮儀 03了解使用電子通訊的禮儀 | |
能尊重智慧財 產權 | 01了解所有權與著作的意義,尊重智慧財產權 02了解網路管理與電子簽章、不仿冒、不翻製別人 的軟體教材 03了解電腦病毒傳染的發病原因。 | ||
能了解資訊安 全的重要 | 01了解網路傳送資料的安全性 02知道防火牆的功能與網路加密的重要性 03能遵守網路安全守則、尊重個人資料保護法 | ||
能了解電腦為 一般教學工具 | 01了解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 02會電腦操作、並利用電腦做教學活動 03會利用電腦分析學生學習成果 04會利用電腦工具進行班級課務工作之處理 | ||
套裝軟體及應用軟 體操作素養 | 會使用電腦輔 助教學軟體與 網路資源
| 01了解CAI的效益與範圍 02會評選課程相關CAI 03能安裝CAI 於電腦主機上,並做教學使用 04能利用CAI做各種輔助教學活 05會簡易上網操作,並使用瀏覽器 06會上網搜尋網路上的補充教材 07能下載、複製、編輯、存檔所搜集的網路資料 08能利用網路教材配合各科做教學活動 | |
會系統管理及學生資料處理 | 01了解網路管理的重要性 02使用電腦系統管理學生資料及學習資料 03會利用校務系統進行教學管理,並分析研判學習 成效 04會使用校務系統出評量試題,進行教學評量 | ||
會系統操作及相關應用
| 01會簡易軟體安裝、文書軟體操作 02了解學校電腦系統、會操作電腦教室教學網路廣 播系統 03會處理學生基本資料登錄、及學生輔導資料追蹤 | ||
各科應用網路教學 基本素養: | 能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個人教學活動 | 01會簡易設定網路連結、以使資料快速擷取 02會利用簡報系統剪貼設計教學 03利用網路配合各科教學活動 | |
能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參與互動式教學 | 01.會指導學生上網利用網路學習 02能與科任老師配合協同教學活動 03利用學校網頁做簡易互動式學習活動 04能利用電腦設備做班際、校際之聯絡教學 | ||
| 01了解遠距教學之意義與所需設備 02會操作遠距教學所需週邊設備 03利用視訊會議功能、進行互動式遠距學習活動 |
資料來源/教育部(1998)。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
(二)美國ISTE 的教師科技基本能力指標
ISTE(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Education,國際教育科技學會)所提出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受到NCATE(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美國師資教育認證協會)認可。ISTE共歷經三次的發展,2000年為第三次修正,擴充為此版本二十三個指標(賴錦緣,2001)。ISTE是研究以教師科技教育為主的非營利組織,發展中等以下學校在教育運用科技能力的標準(黃淑蘭,2003),
表2 NETS.T六大指標
能力 | 指標 |
科技操作的概念 | 01具備科技相關基本知識、技能和概念的了解 02科技的認知與記能須持續成長、與時並進 |
規畫學習環境經驗 | 01運用科技支援之策略,設計合適的學習機會,以滿足學生不同需求 02應用當前教學科技的研究,設計學習環境和經驗 03確認、尋找科技資源,並評估其正確性和適當性 04計畫科技資源的管理 05計畫學生學習環境管理的策略 |
課程的教與學 | 01促進學收科技能力提升的經驗 02利用科技支援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策略 03運用科技發展學生高層次的紀能和創造力 04運用科技管理學生學習活動 |
評估和評鑑 | 01運用科技上各種評量策略,評估學生對學科內容的了解 02利用科技資源搜集、分析資料,以及解是、傳達結果,以改善教學 實務,使學生的學習達到最佳化 03運用多元評估的方法,來決定學生運用科技進行學習、溝通和生產 的適切性 |
生產率和專業實務 | 01利用科技資源於專業成長和終身學習 02持續評估並反思專業的實務,已作成運用科技支援學生學習的教學 決定 03運用科技增進生產率 04使用科技與同儕、父母和社區進行溝通、合作,以豐富學生的學習 |
社會、倫理、法律 及人類方面的議題 | 01進行科技使用上法律和倫理議題的教學和與示範 02運用科技資源,使不同背景、特性和能力的學生均得以發揮潛能 03確認並使用多樣化的科技資源 04促進科技使用的安全與健康 05促使所有學生使用科技的公平性 |
資料來源/賴錦緣(2001)。ISTE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及其對師資培育資訊課程規劃之啟示。
(三)黃淑蘭「國小教師資訊應用基本素養指標」
黃淑蘭於2003年「國小教師資訊應用基本素養之指標建構及初探模試驗證研究」探討台灣資訊素養指標狀況,發現有許多地方必須進行修正,因此於研究中透過多次德懷術進行研究,並且參考過多位學者專家、國內外文獻建構新的27個指標。(見表3)
表3 國小教師資訊應用基本素養指標一覽表
2個層面 | 8個向度 | 27個指標 |
資訊應用 基本素養 | 網路禮節 | 01不寄發未經證實或不明郵件 02不在網路上留下不實的資訊 03在網路上交談或留言時會尊重他人意見 |
智慧財產權 | 04遵守智慧財產權的相關法令規章 05不仿冒、不翻製各種形式的軟體教材 06了解軟體使用授權的方式,如freeware、shareware。 | |
資訊安全 | 07能進行電腦病毒的防治或感染的處理 08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不竊取該個人基本資料或檔案 09了解網路加密的重要性,以防止資料遭竄改或濫用 | |
電腦網路之角色 | 10了解如何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中 11了解電腦網路能提升教學的效益 12了解電腦網路對學生學習的可能影響 | |
應用電腦網路教學基本素養 | 網路資源 | 13會使用網路搜尋引擎來尋找教學相關資料及教材 14能判斷網路上資訊的正確性或適宜性 15能下載、複製、編輯、存檔所搜尋的網路資料 16能利用網路資源配合教學活動之進行 17能指導學生上網利用相關網站進行學習活動 18能透過電子郵件進行教學資料或訊息的傳輸 |
教學軟體 | 19能評選適合該課程的教學軟體 20能安裝或下載教學軟體於電腦主機上 21能利用教學軟體做各種輔助教學活動 | |
套裝軟體 | 22會使用Word或其他應用軟體製作教師教學檔案 23會使用PowerPoint或其他應用軟體設計教學內容 24會使用Excel或其他應用軟體記錄分析學生的成績表現 | |
硬體設備 | 25使用印表機或其他硬體設備列印教學相關資料或文件 26會使用掃描器、數位相機等硬體設備來製作教學影像 27會使用單槍投影機或其他硬體設備來呈現教學內容 |
資料來源/黃淑蘭(2003)。國小教師資訊應用基本素養之指標建構及初探模試驗證研究。
叁、研究設計
一、研究架構
為達成本研究目的,透過資料及文獻的整理分析,規劃研究架構,如圖1所示。首先經過文獻探討了解目前台灣電子書包計畫實施概況,透過計畫成果彙整出教師面臨數位教學時,在資訊能力相關職能方面的問題。並從現有各項資訊素養評定指標為基礎,透過台灣實際教育狀況,確立台灣中小學教師數位教學時,應具備或提升哪些專業職能,將指標中不夠完善的部分進行修正,建立一新指標,提供教師資訊能力之評定標準。
圖1 研究架構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先採用文獻回顧,檢視數位教學、數位教科書在台灣實施效果不彰的主要因素,再透過內容分析法,根據研究主題蒐集與資訊能力相關之指標文獻,並依據黃淑蘭(2003)修正之指標中各項針對教師能力評估的指標為基礎,參考數位教學教材製作所需之資訊能力,修正舊有指標內容增加資訊素養能力需求,建構適用於台灣中小學教師的資訊素養指標。
三、研究流程
選定研究主題
文獻探討
建構指標
論文撰寫及修正
圖2 研究流程
四、分析與討論
本研究以修正並建構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指標為主要目的,參考美國NETS.T六大指標,並以黃淑蘭(2003)「國小教師資訊應用基本素養之指標建構及初探模試驗證研究」所建構的27個指標為基礎,進一步根據近年發展的新興科技載具、數位內容等各項所需相關之新的資訊能力,將指標做進一步修正及延伸。
目前對於教師的資訊能力,台灣一直缺乏統一、具公信力的指標,而根據過去的文獻及舊有資訊指標,較偏重於電腦為主的資訊能力,並未針對數位教學環境作指標的設計,科技的迅速發展,資訊能力需求已大不相同,本研究整合上面三個資訊能力指標,並根據新的科技能力需求,修正指標為四大層面,分別為使用資訊基本能力、數位教材製作能力、課程管理資訊能力、數位資源運用認知,再細分成30個新建指標(見表4):
表4 臺灣中小學教師數位教學資訊素養指標
四大層面 | 九面向 | 三十個指標 |
使用資訊 基本能力 | 硬體設備 | 01能迅序瞭解各種載具操作方式 02具備基礎故障排除能力 03會使用印表機、掃描器等其他相關硬體設備 04能結合各載具的運用,適當切換最佳教學方式 |
教學軟體 | 05能分辨軟體品質,並選擇適合該課程的教學軟體 06能安裝或下載軟體於教學載具,並使用 07能完整運用教學軟體,並安排相關輔助教學內容 | |
網際網路 | 08能判斷網路上資訊的正確性或適宜性 09資訊安全認知,具備病毒防治或感染的處理能力 10了解資料重要性,不竊取、不公開自己或他人基本資料或 檔案,並能防止檔案資料遭竄改或濫用 11在網路上交談或留言時會尊重他人,不散佈傷害性或造成 不良影響之內容 | |
數位教材 製作能力 | 基本教材 | 12會使用POWER POINT、WORD等基本輔助軟體 13會使用掃描器、數位相機等硬體設備來製作教學影像 |
數位教材軟體 | 14會配合教學應體,製作格式相容的教學檔案 15會使用各種數位軟體自製課程相關數位教材 16會適當運用軟體,設計學習內容並滿足學生不同需求 | |
課程管理 資訊能力 | 課程管理 | 17會使用各種軟體、平台整理教學內容、教學檔案 18會使用各種軟體、平台記錄學生成績 19各種軟體、平台管理學生學習活動 |
溝通平台 | 20能善用教學平台傳達學校資訊給班級 21能善用教學平台與學生溝通,幫助了解學生學習問題 22能善用教學平台與家長溝通,幫助家長了解學生學習狀況 | |
數位資源 運用認知 | 網路資源 | 23會使用網路搜尋引擎尋找課程相關資料 24能結合網路資源運用於教學活動 25能指導學生如何利用網路搜尋課程相關學習資訊 26會下載、複製、編輯、儲存所搜尋的網路資料 |
數位產權知識 | 27 了解資訊科技資源使用相關法律法律和倫理等議題 28了解軟體使用授權的方式 29瞭解並遵守智慧財產權法規,不仿冒、複製販售各種軟 體內容 30 能指導學生了解了解資訊科技資源使用相關法律法律和 倫理等議題 |
製表/江安淇
肆、結論與建議
資訊時科技進步瞬息萬變,因此教師的資訊能力將不再只侷限於資訊教師的考核規定,而是必須列入所有臺灣教師的評鑑指標及在職進修內容,從中小學擴大至大專院校都是評定範圍對象。而教師也必須建立廣泛學習的態度避免排斥新教學方式。而資訊素養的指標內容也必須定期根據數位教學環境時態進行微調及修正,以配合最新的資訊技術需求。本研究對於後續研究建議有二:
一、本研究教師資訊能力指標在教材製作部份,並未有太嚴格的能力要求,已能進行基本教材製作、套用製作軟題為主,因此若希望提升教材品質或程度,後續研究可增加數位從業人員能力的資訊能力參考來修正指標。
二、本研究指標內容以假設為主,缺乏實際操作及專家鑑定,上不夠嚴謹,因此建議後續研究可採焦點訪談,選定與數位教學相關的教育專家進行訪談,透過多位教師及專家的測驗判定研究建構之指標是否適當。
參考文獻
1.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2007)。教師評鑑與專業成長。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5)。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2002-2007)。台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3.何冠慧(2009)。掀開教科書發展的新篇章——談電子教科書的發展、特色與展望。教科書研
究。2(2)。126-131。
4.吳明鴻、陳嬿而(2009)。電子書在教育上的發展與挑戰。教科書研究。2(2)。136-13。
5.呂正華(2009)。電子教科書發展趨勢與數位出版計畫。教科書研究。2(2)。112-118。
6.那福忠(2009)。Kindle 普林斯頓教學喊卡。2009 年4月26日,取自: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MAIN_ID=315&f_SUB_ID=2927&f_ART_ID=215638
7.徐明珠、賀秋白(2009)。出版產業職能指標向度之建立。中華印刷科技年報。
8.教育部(2009)。教育部「電子書包實驗教學試辦學校暨輔導計畫」開跑。2012年4月25日,取自:http://www.edu.tw/news.aspx?news_sn=2813。
9.許育禎、蘇美芳(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角色職能與家長滿意度之概念及其問卷發展。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品質學會舉辦之「第43 屆年會暨第13 屆全國品質管理研討會」會
議/學術研討會,台大集思會議中心。
10.陳 明(2007)。數位學習(E Learning)介紹。教育趨勢導報,27期,2-12。
11.陳振威、陳木城(2009)。數位教材 vs. 數位學習。教科書研究。2(2)。132-135。
12.陳穎青(2009)。教科書與數位衝擊。教科書研究。2(2)。122-126。
13.黃淑蘭(2003)。國小教師資訊應用基本素養之指標建構及初探模試驗證研究。國立成功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14.經建會管考處(2008)。數位台灣 。「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成果摘要報告。2012 年4月25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1539&ex=1&ic=0000015
15.經濟部工業局(2009)。數位出版產業發展策略及行動計畫。2009 年4月26日,取自: http://proj3.moeaidb.gov.tw/nmipo/content/getfile.aspx?sn=253E2FAC479341839224CB7878AA345D
16.廖信、郝宗瑜、張簡碧萱(2010)。國小教科書數位化出版之探討-以康軒出版社為例。中華科技年報。
17.廖信、潘怡臻(2010)。數位出版從業人員專業能力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7卷3,371-397。
18.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0)。991103推動電子書包實驗計畫新聞稿。2012年4月25日,取自:http://www.doe.taipei.gov.tw/ct.asp?xitem=22133865&CtNode=27381&mp=104001
19.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2)。臺北市100學年度中小學電子書包實驗計畫。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2年4月26日,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
20.劉理文(2009)。教科書數位化對大學教科書產業價值鏈之影響。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21.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2004)。「發展國民中小學教教學專業能力指標」計畫。
22.賴錦緣(2001)。ISTE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及其對師資培育資訊課程規劃之啟示。資訊與教
育雜誌,85期,45-54。
23.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2004)。發展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台北市。
24.蘇文彬(2010)。忠義國小展示平板筆電電子書包教學成果。iThome。2012年4月28日,取
自: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61876
25.HCJ(2011)。「電子書包」不是新名詞 (2002~2011)。數位學習eLearning。2012年4月28日。取自:http://e-learning-101.blogspot.com/
26.Caren Milloy(2010)。JISC national e-books observatory project: 2007 - 2010。JISC national
e-books observatory project。2012年5月20日,取自:http://observatory.jiscebook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