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融入教學策略應用之研究
-以南投縣名間國小資訊科技融入綜合活動領域為例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隨著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及網際網路的興起,知識傳播的速度較以往快速,傳統的學習方式也開始有了改變,學習不再侷限於教室中,各種知識可以依照個人的需要隨時隨地由網路取得,也就是說數位學習(e-Learning)已成為未來學習方式的主流。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創造、傳遞、推廣、應用,都強調其新穎性,而在教育上,首當推動新觀念、與時代脈動同步,並在教學的方法上,也應有所突破創新。順應時代的變化與科技的突飛猛進,各式教學資源呈現多元化的發展,教學方法勢必要有所突破,不能僅以傳統陳述性教學或機械式練習進行。利用多媒體如網際網路、聲光影音的教學,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教師也可透過電腦、圖像、資訊等新式科技媒體,藉以提昇教學成效,如果教師們仍停留在過去的教學方式,將何以教導今日的學生面對未來的世界呢!
電腦在教育上的應用自1960年代就開始,早期大型電腦應用在教學上,多屬程序性的程式語言設計為主,主要模仿老師或呈現資料、訊息給學生,透過評估學生反應,以分枝、編序方式帶動學生學習。近十幾年來,在強調主體在認知過程主動性與能動性的建構主義知識論(Jonassen, 1999),認知學習觀等思潮逐漸取代過去行為學派規約性的教學理論,電腦應用層面迅速地依深度、廣度與普及化方面開展,漸漸成為一項基本的必備工具與環境。再者,網際網路快速的竄起與全球資訊網的蓬勃發展,為多元化的教學開創一嶄新的環境。網際網路不受時空限制的因素,提供學習者各種不同的溝通方式,電腦與網際網路逐漸地衝擊教育現場的教與學的轉變(Collins, 1991)。
面對著數位時代及資訊化社會的來臨,教育部不遺餘力的推動資訊教育。首先在1994年推展「國家資訊建設計畫」(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II),為台灣建立了資訊能夠充分流通的基礎建設,包含資訊通道、資訊內涵以及資訊處理。接著於1997年實施「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1998年實施「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內需,勾勒出全國各級學校及師生的資訊教育藍圖,完成國中小電腦教學環境之建置,讓各校均有電腦教室且可連上網際網路,並加強國中小全體教師的資訊素養。2001年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將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教育部,2001)。為了達成「將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使學習管道多元化,學習資源更為寬廣而豐富,增加學習的深度與廣度,提昇學習的興趣,並可配合學生的需要,讓學生自主學習」的願景,資訊教育總藍圖中,要求教師至少要有五分之一的時間運用到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育部,2001)。
以教學歷程的觀點來看,學習成效深教學活動設計所左右,教學結果並不必然與教學媒體有絕對的牽連,教學媒體是用來傳遞教學的機器,但並不會必然地影響學生的學習成就。學生成就應是教學方法與其他因素的結合所造成。也就是說,科技的使用必須是科技與教學方法及其他特定因素的密切結合,方能彰顯其特性。遠距網路學習方案中,成功的學習活動不在於擁有高科技媒體,或設計精美的網頁,而是教學者之專業知識的交流與互動所造成的。
回歸到資訊科技應用於教學的目的為何?最根本的還是要學生獲致有效及最佳的學習。如果為資訊而資訊、或為融入而融入,硬將資訊科技套進教學活動之中,反而影響教學的進程,不能對學生學習有所提昇。特別是發生於教室情境中實際的教與學,因為學校資訊科技的運用始終無法脫離真實的學校、真實的教室、真實的師生、以及學校系統與每日教學的運作,因為這些都是形塑學校教育中資訊科技採用的重要因素,簡木金(2003)研究發現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具有相關性,資訊素養愈高,其教學效能愈佳。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具有顯著正相關,也具有解釋力(白慧如,2004;李航申,2004)。
線上教學並非僅只是省時、省錢而已。它比課堂教學更具彈性,學生在學習時如一時不懂可以反覆重放到弄懂為止,線上教育的互動性及其結合口述與圖片的學習方式使其較之傳統的課堂教學更為優越,由網路這種互動教學方式,吾人乃可做到一對一師生比例的實際效果,這也表示教育的生產力現在終於有了可資以有效提升的方法了。(李勝富,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時代所趨,然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各科教師是否會實際運用資訊科技於其教學上,因此一個理想的資訊環境是讓教師能方便地使用並體會資訊科技帶來的好處。除了資訊環境以外,教師更需要具備基本的資訊素養和學得可行的融入策略與獲得設計合宜的融入教學範例(顏永進等,2001)。
本研究關注焦點於資訊科技在教學上所呈現的知識運作與實踐歷程。一般對教學科技的使用,慣以科技化(technologize)關注,侷限於發展使用資訊科技的能力和標準,並意圖達成這些科技設備功能性的發揮。本研究欲以教育化視野,透過文獻分析的方法,整理出數種利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可行策略,並提出一套設計範例,探討學校中資訊科技使用來源與運作方式。最後就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文獻探討與推行經驗,提出建議,以供教師參考,並進行反思。
貳、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基本概念
在二十一世紀這個資訊化的時代,應用資訊科技於工作、生活、及學校已經是各國競相發展的趨勢。順應世界先進國家的潮流,我國亦將知識經濟視為重點發展的政策之一(行政院,2001),多位學者指出若要落實知識經濟的發展,人才的培育是關鍵因素之一(吳忠吉,2001;李誠,2001)。然而過去傳統的教育模式難以培育適合於知識經濟時代的人才,因此許多國家正開始進行教育改革,例如: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澳洲、紐西蘭等國家,已經開始應用資訊科技改善學校教學的過程(Barber,2001)。可知,資訊科技具有相當的影響力,甚至已經成為教改的利器。
在了解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前,先探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基本概念。本節以文獻分析的方法,探討資訊科技的定義與發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與內涵及資訊素養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評鑑的相關研究。
一、資訊科技的定義與發展
本小節分別探討資訊科技的定義及資訊科技的發展情形。
(一) 資訊科技的定義
資訊科技是指資訊加上科技,也就是資訊化的科技,或者說是與資訊化相關的科技。資料(data)是指未經過處理的原始數字、文字或符號。資訊(Information)是指對人類有意義的資料。科技(Technology)是指人類善用知識、創意和資源,以延伸肢體或器官功能,進而解決實務問題和改善生活環境的努力(王全世,2000)。
資訊科技就是利用數位電子媒介所發展出的新系統或新的傳播方式。也就是運用電腦、多媒體、網路媒介,進行收集、處理、儲存及傳輸文字、圖形、影像、語音之技術(簡木金,2004)。另外王全世(2000)認為,資訊科技是為了克服人類先天的限制而發展的一種資訊處理與傳播的科技,其產品包括電腦、網路、電話、電傳視訊、電視…等。
綜合上述,資訊科技就是為了克服人類先天的限制,利用數位電子媒介所發展出的新系統或新的傳播方式。也就是運用資訊設備、多媒體、網路媒介、電話、電傳視訊、電視…等,進行收集、儲存及傳輸文字、圖像、影音之技術。
(二)資訊科技的發展
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資訊科技的發展非常迅速。電腦的誕生與網路技術的普及與發展,使得教學媒體的風貌蓬勃發展。溫明正(2000)指出,資訊科技已經發展到多媒體與超媒體、隨選視訊(VOD,Video on demand)、視訊會議、高度寬頻網路、電腦模擬與虛擬實境等。
多媒體是一種電腦驅動之交談式溝通系統,它能產生、儲存、傳送、存取文字、圖形、聲音、動畫、影像等資訊。「超媒體」是用鏈結將儲存在網路結構之節點上的資料(文字、圖形、影音、動畫)串聯之系統。多媒體與超媒體是配合網際網路的發展,隨選視訊和視訊會議也應運而生。所謂「隨選視訊(VOD)」,是指能夠依照收視者的需求,隨意自由地檢索、參考,包含影像在內的多媒體資訊系統。隨選視訊在教育上可以應用在遠距教學、輔助教學、輔助學習、學生電視台、整合電腦教室、語言學習教室、視聽教室與結合圖書館之資源。
另外所謂「視訊會議」是可以讓遠距相隔的多方透過視訊會議系統,以各種通訊介面,進行即時面對面的溝通,並且同時進行文件檢視、編輯、資料傳遞、程式共享…等工作。隨著高品質互動式的視訊會議、VOD、VR TITLE等多媒體應用,對頻寬的需求,較大,因此高度頻寬急需建立。目前有GB(GiGaBit)乙太網路、ATM、ADSL、Cable Modem、無線區域網路及衛星網路,讓高度頻寬網路得以建立。
教學過程中,常會受限於安全、倫理、經濟、需求設備、時間和空間。資訊科技的進步,讓模擬(Simulation)實境成為可能,因此可以克服上述之限制,使教學的進行更有意義。模擬對於抽象概念視覺化有相當助益,它能作為真實情境與學生心智之橋接工作。「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是利用電腦圖學技術創造出一個令使用者「相信」的虛擬世界。
總之,未來資訊科技在科技日益進步及高速頻寬的配合下,將提供更多互動式、虛擬實境、適時式、隨選式數位教學資源,使教師更易進行資訊搜尋及減輕準備教材時間與負荷,透過數位化工具更可以實現教師教學創意與理想,兼顧學生個別需求,九年一貫課程中資訊科技將是重要的整合工具。
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與內涵
資訊教育的發展由電腦輔助教學、電腦課程的實施到資訊融入教學。資訊所扮演的角色由「將資訊當老師」轉換成「將資訊當學習伙伴」,因為,電腦支援知識建構(Knowledge Construction)、知識探索(Knowledge Explorations)。電腦支援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合作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反思教學(Learning by Reflection)(張國恩,2002)。本小節探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和內涵。
(一)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
美國從1988年開始,就將資訊技能的培育整合於學校教學中,學者專家也紛紛對「資訊素養與其應用到教育的領域」做出各種研究。如1988年Eisenberg & Berkowitz主張學校圖書館媒體資源中心在教學方面應提供圖書館與資訊技能課程;美國New Hampshire 地區將資訊技能的培育整合於該區的學校教學中。1995年美國學校圖書館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librarians; AASL)提出資訊問題解決技能課程基本培育計畫「資訊素養:資訊問題解決宣言」(Information literacy: A position paper on information problem solving);主張資訊素養就是應用資訊問題解決技能,提供資訊素養培育與課程整合理論(賴苑玲,2000)。
國內學者也重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struction)的研究。如簡木金(2004)認為所謂資訊科技就是資訊科技(運用資訊設備、多媒體、網路媒介,進行收集、儲存及傳輸文字、圖像、影音之技術)應用在各學科教學活動上時,結合電腦化的新系統或新的傳播方式於整個教學活動的各環節上(目標、學生、內容、環境、分法、教師)。而這新的教學方式更具互動性、可重製性、可計算性、以及工具化的應用。另外,張國恩(2002)的研究,指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就是教師運用資訊科技於課堂教學上和課後活動上,以培養學生「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和「主動探索與研究」的精神,讓學生能「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並完成「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綜上所述,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就是教師運用資訊科技之技術於教學活動上,以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和態度。資訊科技的技術就是運用資訊設備、多媒體、網路媒介、電話、電傳視訊、電視…等,進行收集、儲存及傳輸文字、圖像、影音等資訊科技之技術。教學活動包含課堂教學上和課後活動;教學方式更具互動性、可重製性、可計算性以及工具化的應用。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和態度,就是培養學生「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和「主動探索與研究」的精神,讓學生能「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並完成「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內涵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內涵指的是,一般學科中哪些教材內容需運用到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如何找到適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教材特性為主要內涵。以下舉出適用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教材範圍(張國恩,2002)。
1. 抽象化的教材
教材所呈現的知識及內含理論模型是很抽象的,學生不易了解,且不易口頭說明,所以造成學習動機低落,利用電腦多媒體多樣化的特性,可以將抽象化的教材以視覺化展現,就能提高學習動機和增進學習效果。
2. 需要培育從事實物演練的經驗
有時候像飛行訓練及電路實作等課程,需要讓學生實際操作練習以獲取經驗。電腦模擬軟體就可以讓學生有不斷練習的機會。
3. 學校無法提供問題解決的環境
以往因為時空因素的困難,有些課程有意無意的被老師忽略。網際網路發達的今天,經由其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以讓老師容易實施教學活動。
4. 學校所欠缺老師的一些學科
學校有些學科欠缺專業化的老師(如音樂、電腦、英文),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尤其是偏遠地區的學校。利用遠距教學補足老師之不足,對學生接受課程的完整性將有助益。
5. 引起學生學習動機
結合文字、圖片、動畫、音效等的教材展現較能引起學生學習動機,使注意力集中,獲致較佳的學習效果。
6.自我診斷與自我評量
知識診斷或學習評量對老師而言負擔極重,利用電腦線上評量或診斷系統不但可減輕老師負擔,也可得到學生質的診斷結果。
7.學習能力的發展
利用網際網路完成探究學習及開放建構環境(Open-Ended Construction)的CAI軟體等電腦工具,可以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有持續開發學習能力的機會。
8.社會技能的學習
將網路環境當作學生們在課堂上進行合作學習的輔助工具,老師透過團體活動設計,讓學生利用網路功能,如電子佈告欄、電子郵件、網路瀏覽等,進行遠距合作學習。讓學生學到溝通、協商、討論、與評論等能力與尊重他人,禮貌待人、樂於助人等態度。
三、資訊素養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評鑑研究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最主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要達成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預期目標,教師資訊素養的培養,是個重要的因素。一個成功的教學方案,必須有教學評鑑才可發生,因此,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成功與否,相關的教學評鑑工作,也是非常需要的。基於上述理由,本單元就有關資訊素養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評鑑,進行探討與分析。
(一) 資訊素養
資訊素養的定義與內涵隨著時代科技的變遷而有所變化,學者專家的看法也不盡相同,為了解資訊素養的內涵,研究者先從素養的概念、資訊素養的概念中,歸納出資訊素養所應包含的基本意義與內涵,茲分別說明如下:
1. 素養的基本意涵
根據專家學者的意見,研究者認為「素養(literate)」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所不同,涵蓋認知、溝通、應用及價值判斷等能力。
(1) 素養是一種「認知」的能力。如何文彬(2001)認為素養是指個人對某種特定領域了解的基本程度。吳美美(1999)指出,素養是理解以及和外界做有意義溝通所需要的能力。這種能力,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早期是「文字世界」,所以人類的素養是「識字能力」,(吳美美,1999)現在是「資訊世界」所以除了識字能力外,人類還需有「資訊素養」。
(2) 素養是一種「溝通」能力。如吳美美(1999)認為,素養是和外界有意義溝通所需要的能力。何文彬(2001)指出,素養是適應社會生活與外界溝通所需具備的基本能力。陳敬衡(2002)認為,素養是指個人具備與外在環境有良好的互動關係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只對個人有影響,對整個社會國家在文化上、社會上、經濟上以及政治上等各方面也都有深刻的影響。
(3) 素養是一種「運用」能力。如林菁(1999)認為素養就是,能夠有效的使用資訊科技,並從中尋找出合用的資源知能。池增輝、張苑珍(1999)指出,素養是指每位國民所需具備能參與任何終身自我導向學習的基本能力。關淑尤(2002)指出,素養有深層的意義,包括:對自我的瞭解、對群我價值的分析及對團體的貢獻;在日常生活中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及獲取資訊、知識的能力,遇事能說理、具有道德感、秩序感及生活美感。陳敬衡(2002)指出,素養就是在個人所選擇的不同社會角色扮演時,能依自己決定的標準,具備處理、應付的能力,而不需要依賴他人。如民主素養、道德素養、衛生素養、資訊素養等。這種素養是依照社會環境的需要,來決定素養的內涵。
(4) 素養是一種「價值判斷」的能力。如何文斌(2001)認為,素養包含道德與價值的判斷。關淑尤(2002)指出,素養還包括對群我價值的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有強烈道德感。
雖然素養的定義,隨時代演變而有所不同,但歸納專家學者的研究,可以得知,素養是涵蓋認知、技能、情意三個面向的認知、溝通、應用及價值判斷能力。
2. 資訊素養的定義
1974 年Zurkouski首先提出「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的名詞(吳美美,1996)。從字面上來分析,資訊素養是處理資訊的能力。換句話說,是一種「認知」資訊的能力、一種資訊「溝通」的能力、一種「運用」資訊的能力及一種對資訊「價值判斷」的能力(陳敬衡,2002)。
學者專家對資訊素養的意涵,論述頗多。研究者綜合整理各方意見,整理為資訊素養定義歸納表(表1)與資訊素養定義分析表(表2)。
表1資訊素養簡要定義歸納表
人名及年代 | 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定義 |
Eisenberg & Berkowitz (1990) | 提出Big Six 技能是另一種對資訊素養的處理途徑,圖書館員、教師與資訊專家利用Big Six 技能可以幫助學習者獲得資訊素養,能將資訊成功的應用於批判性思考與解決問題。Big six 技巧包括六個步驟(如表3) |
McClure,1994 | 資訊素養包含:傳統素養(讀、寫、說和計算的能力)、媒體素養(使用後印刷式媒體(post-print media),尤其是電子媒體,以解讀、評估、分析、製作、傳播資訊的能力)、電腦素養(使用電腦化完成一些基本工作的能力)、網路素養(了解網路資源的價值,並利用檢索工具在網路上循取特定的資訊並加以處理、利用的能力)。 |
賴苑玲,1999 | 資訊素養就是傳統素養、媒體素養、電腦素養與網路素養,並藉由Big Six技巧來提昇圖書館技能、媒體技能、電腦技能與網路技能,更可以在學業上與日常生活上,幫助學生做有效的決定。 |
池增輝、張苑珍,1999 | 資訊素養涵蓋了傳統素養、媒體素養、電腦素養和網路素養四方面的素養。 是一種能夠解決資訊問題的能力。 |
賴鼎銘,1999 | 狹義的資訊素養就是電腦素養,內容有認識電腦、應用電腦及電腦與社會的關係。 |
林菁,1999 | 資訊素養就是指一個人具有尋找、組織、評估和利用各種資訊的能力。 |
吳美美,1999 | 資訊素養是一種概念,也是一種能力,有效發現自己的資訊需要、尋找資訊、判斷和呈現資訊,以及使用資訊的能力,自我學習的工具或一套自我學習的技能。也就是描述一個人在資訊社會理解以及和外界做有意義溝通所需要的能力。 |
何文斌,2001 | 資訊素養是一種解決資訊問題的能力,強調資訊的檢索、組織的運用,是資訊時代中,個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知能。 |
謝佩璘,2001 | 資訊素養就是知道如何發現資訊、如何評估資訊、如何組織資訊與如何利用資訊的能力,這能力涵蓋個人如何應用外顯的資訊蒐集技能,以組織建構內在知識及個人思想的過程。 |
關淑尤,2002 | 資訊素養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一種可讓人成為終身學習者,而且可以讓個人充分體驗求知的樂趣,進而創造個人在生命過程中持續不斷主動學習的動機。其意義隨社會型態及時代的變遷有所不同,但唯一不變的是一種運用時代科技面對多面貌的資源並有系統地解決問題的一種觀念、態度、自我導向學習的必備條件與技能。 |
資料來源:張臺隆,2003。
表2資訊素養定義分析表
人名 | 傳統素養 | 媒體素養 | 電腦素養 | 網路素養 | 認知 | 技能 | 情意 |
因素分析 | 讀寫說和計算的能力。 | 用媒體以解讀資訊評估資訊分析資訊製作資訊傳播資訊的能力。 | 使用電腦完成一些基本工作的能力。 | 了解網路資源價值並具備:尋取資訊處理資訊利用資訊的能力。 | 確認資訊的能力。 定義問題資訊查詢的策略 | 尋獲資訊、整理資訊、綜合資訊使用資訊的能力。 | 評估資訊的能力。了解網路資源的價值。 |
Eisenberg & Berkowitz (1990) | | | | ||||
McClure,1994 | | | | | |||
賴苑玲,1999 | | | | | | | |
池增輝、張苑珍,1999 | | | | | | ||
賴鼎銘,1999 | | | | | |||
林菁,1999 | | | |||||
吳美美,1999 | | | | ||||
何文斌,2001 | | | | ||||
謝佩璘,2001 | | | |||||
關淑尤,2002 | | | |
資料來源:張臺隆,2003。
表3 Big Six技巧的六個步驟
步驟 | 內容概要 |
定義問題 | 包括我應該怎麼做﹖我需要解決什麼樣的困難﹖我需要回答什麼樣的問題﹖我需要什麼樣的資訊﹖我需要多少資訊﹖我需要縮小我的主題嗎﹖及當我完成該項作業時,它是如何呈現的﹖ |
資訊查詢的策略 | 包括我可能用到的資源是什麼﹖我會參考書本、網頁、期刊、電視、與錄影帶等資源嗎﹖我應該用什麼樣的索引資料﹖及最適合的參考資源是哪一樣﹖ |
找尋與查詢資訊 | 包括哪裡可以找到我最需要的資源﹖誰可以幫我找到我需要的資料﹖要如何找到我要的資訊﹖及如果我用的是電子資料,我是要用關鍵詞來查詢或是用主題來查詢呢﹖ |
利用資訊 | 包括哪些資訊是適切的﹖我要如何紀錄我發現的圖形資訊﹖這些引言是否恰當﹖及如何有效的呈現我的資料? |
綜合資訊 | 包括我如何能從複雜的資源中組織資訊﹖我能刪除那些不能回答我的問題的資訊嗎﹖我將如何呈現我的研究結果﹖及我的結論是什麼﹖ |
評估 | 包括我完成作業的需求嗎﹖是有條理的組織與仔細的校對嗎﹖這是我最好的作品嗎﹖及下一次做作業時,我會如何改進﹖ |
資料來源:Eisenberg & Berkowitz ,1990。
依據上述表格的分析,發現1999年以前對資訊素養的研究偏重於鉅觀的方向。自1999年以後,學者的研究偏重於微觀的研究。研究者綜合上述研究發現認為資訊素養從鉅觀的角度來看分為四種:傳統素養、媒體素養、電腦素養、網路素養。從微觀的角度來看,資訊素養就是確認資訊、尋獲資訊、整理資訊、評估資訊、使用資訊的能力;資訊素養教育最終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學習與研究的技能、資訊問題解決技能、批判性思考的技能,使其能終身學習。
(二) 教育評鑑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評鑑模式
一個成功的教學方案,必須有教學評鑑才可發生。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也是需要教學評鑑。要瞭解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評鑑模式,需要先探討一般教育評鑑的模式,再從中探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評鑑模式,本節就從這兩個方向進行分析探討。
1.一般教育評鑑模式
教育評鑑最主要的目的,在於評估教育品質,也就是協助某些群體判斷某種教育客體的價值,以作為改進的參考。主要的教育評鑑模式有下列幾種(張清濱,1991):
(1)Tyler 的目標模式
目標模式就是在比較預期的結果和實際的結果,也就是事先擬定想要達成的目標,然後再和學校實際達成的目標比較,從比較中得知學校的效能。
(2)Steinmetz的差距模式
差距模式是標準與實際運作的比較,比較的結果是兩者之間的差距。標準就是某客體所應有屬性的描述,例如,我們要評鑑一個方案時,先設定一些標準,然後依照這些標準,列出一分清單,描述客體所具有的特性或特質。
(3)Stufflebeam的背景、輸入、過程及結果模式
背景(context)、輸入(input)、過程(process)及結果(product)模式,就是CIPP模式,係以背景評鑑來選定目標,以輸入評鑑來提供考核決定的參考。CIPP模式兼顧形成性評鑑及總結性評鑑,用以做決定的評鑑屬於形成性評鑑,用於績效方面的評鑑屬於總結性評鑑。
(4)Kopplman的闡述模式
闡述模式的目的,在描述事實、解釋現象、說明應改進的地方。也就是發現方案的優點和缺點,優點應加以發揚,缺點應加以改進。進行評鑑前,事先設定一些規準,以作為觀察的依據。
總之,一般教育評鑑模式,在於發現事實與目標的差距,並據此評定教育成效。評鑑要兼顧形成性與總結性兩種。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也是整個教育活動的一環,其評鑑模式也是需要遵循一般教育評鑑的模式。
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評鑑模式
目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評鑑有關的研究,都偏重在資訊科技融入後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事實上,教學不應該只重視學習的結果,也應該重視學習的過程;不僅要瞭解學生學到什麼,也要瞭解學生如何學習。王全世(2001)OEPO(Objective、Environment、Process、Outcome)評鑑模式,符合上述條件,本節就分析該模式。
(1)目標評鑑
目標評鑑(Objective)的目的,在於協助交學者選定事宜的教學目標以及探討所選定教學目標之適宜性。目標評鑑的要素可分為非資訊科技與資訊科技兩種,兩者的重點都是認知(cognitive)、情意(affective)、技能(psychomotor)三個領域。
(2)環境評鑑
環境評鑑(Environment)的目的,在於協助教學者目前可用的教學資源,設計出適宜的教案,以利教學的進行;同時瞭解教學環境以及各項資源在教學中使用的情形。環境評鑑的要素包含教師、學生、資訊專業人員、行政人員、家長與社區人士、教室資訊設備、電腦教室、校園網路、網際網路、數位教材及教學與學習軟體。
(3)過程評鑑
過程評鑑(Process)的目的,首先是對教學者提供回饋,協助教學者瞭解教學的進度、教學的情況以及使用資源的情形。其次是瞭解教學活動如何進行以及學生如何學習,探討的範圍包括資訊科技在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設計過程、採用的教材、教學方法與策略以及評量的方式。其要素是資訊科技、課程、教材、教學方法、教學策略與評量。
(4)結果評鑑
結果評鑑(Outcome)的目的,是探討、評定與解釋教學所達成的情況。另一方面,瞭解師生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感受與看法。
結果評鑑的要素是預期結果、非預期結果。預期結果的重點是指評量學生在教學目標所預期的結果,最好能顧到認知、情意與技能三個學習領域;非預期結果的重點是指教學目標以外的效果,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
總之,教學評鑑是描述、獲得與提供描述性與判斷性教學資訊的一個歷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OEPO評鑑模式中所強調的是,評鑑不是教學完成才開始做,而是在教學前、中、後都要實施評鑑,其目的在提供有用的描述性與判斷性教學資訊,作為評定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成效以及改進的參考。
參、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指的是教師從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方法,在這些方法中有哪些資源可用,其可行性與效益如何,每種不同的方法對教師角色定位有何改變等。本小節先探討學者專家的主張,再進行分析歸納,尋找適合國小教師使用的教學模式。
一、張國恩模式
融入教學模式需從教材、教法、學習理論、老師與學生等多方面考量。利用資訊科技本身的功能與網際網路的特性,發展以下幾種教學模式(張國恩,2002)。
(一)電腦簡報的展示
此種方式如同傳統的投影片教學,但需使用電腦簡報軟體製作。雖然簡報軟體可以結合多媒體做多變化的展示,但不適當的簡報方式會造成較差的教學效果,且對中小學學生而言較不習慣。為提高學習動機與教學效果,教材的簡報需結合「有意義的多媒體展示」或隱喻(Metaphor)效果。
(二)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的運用
將抽象化的概念以視覺化的方式表現出來有助於學生觀念的理解,或利用模擬軟體建立學習環境以協助學生操作練習等都是CAI軟體的功用。選擇適當的CAI軟體來幫助老師教學或學生課後學習是融入教學的模式之一。
(三)網際網路資源的使用
網際網路上有相當多的資源,可視為大型教材庫。教材庫的內容多樣化,而且以多媒體的網頁呈現,可以將其擷取整合到教案中,對老師編輯教案很有幫助。教材庫的內容大略可分為網頁化書本型態、網路化CAI軟體、非同步論壇及遠距教學。
二、劉世雄模式
資訊科技融入在教學活動中,不可能有一致性的程序或標準,端賴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與教學策略結合的徹底了解,教材不同、環境設備的不同,使用程度也不同(劉世雄,2000)。
(一)單向式的資訊提供傳遞
通常教師本身無法開發教材或者教材本身較抽象,藉由資訊科技提供或傳遞訊息給學生,傳遞的方向是單向式。
(二)結合教學引導的資訊傳遞
教師充分的引導、篩選教材(如擷取2分鐘的VCD影片、簡報式或投影片式的方式呈現教材。)吸引學生注意,結合教師教學的引導,仍屬單向模式。
(三)系統化的教學設計與實施
運用科學層面的系統化方式設計教學活動,以科學的態度發展、運用於實際教學和評鑑等。英特爾 e教師計畫(Intel Teach to the Future)訓練中的教學計劃與評鑑工具等,就是符合系統化教學的精神。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中,考慮到學習者的特性,避免造成學生的多餘效應(Redundant Effect)或科技迷失變成認知負載,忽略原有的學習內容,隨時檢討教學行為對學生的影響,進而改變教學決定的過程,仍屬單向式。
(四)學生與教師互動的學習
師生在課堂上或課後,針對教材內容或學習活動透過資訊科技(如電子郵件、討論區、BBS)進行非同步式的討論。
(五)善用媒體特性,建立教學網頁
教師善用資訊科技,將教材設計成網頁。學生可以藉著電子郵件、留言版、討論區、BBS,與教師、同學、家長或專家學者進行討論。
(六)善用學習理論建立學習網站
教師進一步可以利用網路伺服器,建置教學網站,包括課程名稱、教學目標、教學資訊、教材資源呈現、學生討論區、學生上傳作業、教師回饋、評量等功能,是教師結合資訊科技設備與教學理論、學習理論進行的學習活動。
三、何榮桂模式
教師及學校只要具備基本的素養和配備,就具備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條件,可行的實施策略如下(何榮桂,2002)。
(一)資訊的探索與整理
教師提出一個主題或問題,然後要求學生利用資訊或網路科技搜尋相關資料,完成所要探索的相關課題。這種策略,有助於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資訊整理與處理及解決問題之能力。
(二)科技產品的運用
讓學生有機會運用科技產品(如數位相機、掃描器),以更接近真實世界、更有意義的方式進行學習活動。這種策略,可讓學生學會使用科技產品及相關知識。
(三)心智工具的運用
心智工具(mindtools)包括試算表、資料庫、語意網路工具、專家系統、多媒體、超媒體及程式語言等軟體或工具。這種策略的目的在於促使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以反應其對知識概念的理解程度。
(四)透過網路的合作學習
利用e-mail、web 等網路溝通媒介,進行班際、校際甚至跨越國界的合作學習活動。這種策略,適用於溝通或表達能力的訓練。
(五) 問題導向的融入策略
由教師提出一個模擬真實學習情境的問題,讓學生利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這種策略可以培養學生利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資訊科技融入學習評量
善用資訊科技快速且易於存取的特性,進行有效的學習評量(如檔案評量、歷程評量、新評量辦法中的互評等)。
四、王裕德、黃忠志模式
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改革,資訊科技融入各領域教學將是一大工作重點。王、黃兩位學者,歸納出下列幾種模式(王裕德、黃忠志,2001)。
(一)運用網路資源輔助教學
網際網路有相當多生動活潑的資源,可視為大型教材資料庫。教師利用這些教材,可增加學生學習興趣;配合搜索引擎及圖書館檢索系統的運用,也可培養學生自行蒐集資料、整理分析等問題解決能力。
(二)運用多媒體電腦輔助教材(CAI)輔助教學
使用電腦多媒體教材作為教學與學習的工具,已成為現代教育的新趨勢,透過教學前的精心設計及完整的資訊提供,能使教學效率提升,縮短教學時間,並協助學生建構完整的知識概念。
(三)運用各式套裝軟體輔助教學
教師可依教學需求適用不同的商業套裝軟體。如美術課用繪圖軟體、數學課用試算表軟體輔助教學、音樂課用編曲軟體…等。
五、王曉璿模式
資訊科技在學校環境中有不同型態,如普通教室中個人電腦、電視機及螢幕;電腦教室的廣播教學系統;區域網路的影音伺服器;網際網路的教學資源等,所以教學模式也不同,茲敘述如下(王曉璿,1999):
(一)個人電腦結合視聽媒體的應用
教師將蒐集的教學資料、新資訊,設計教學活動,利用個人電腦上文書處理、計算、繪圖等軟體編輯教材,然後透過轉換器的連接(PC 轉 TV或單槍投影機),將電腦訊號轉成電視訊號,使一般教室的應用,更具彈性化。同時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引起動機、發展活動、評量活動)中,教師亦可選取適當的CAI教學軟體。配合原設計的課程,將口述或圖片顯示的教材媒體,以動畫或模擬式的方式,進行更生動的教學演示。
(二)電腦教室廣播教學的應用
1999年教育部的擴大內需方案,讓所有國民中小學至少都會有一間電腦教室,因此適當應用電腦教室中廣播教學系統特性,採用適當的各學科軟體教材,將電腦教室與各學科教學活動緊密結合,可有效達成教學目標及符合個別化的學習需求。
(三)區域網路影音伺服器的應用
區域網路具有高速率及大頻寬的資料流量。使得資訊科技應用於各學科教學活動中的教材資料庫,得以在校內暢通的環境中流通,因此可以在校園內建立網路媒體中心,採用隨選視訊系統功能,使校園內的軟體或影音教材,能達到最有效的管理及應用。然後配合各教室內的網路連線端點,在各學科進行教學時,選取適當的CAI軟體,將教學互動的內容,透過視聽媒體器材呈現。
(四)網際網路在教學上的應用
基本上網際網路在教學上的應用,可視為教學資源、當成教學資源及融入教學資源。將網際網路視為教學資源,即將學校的教具資源擴展到網際網路上。把網際網路當成教學資源,即將網際網路形成教學活動的一環。將網際網路融入教學資源,即網際網路課程的開發與學習(Web_title)。
六、其他模式
廖宜瑤(2001)指出,美國K-12學校教師模式有主題式(thematic)、計畫案(project-mased)及問題導向(problem-based)等模式。張臺隆(2003)發現,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有系統化的教學設計與實施、教學媒體的充分運用與網路資源的運用。溫明正(2000)指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有網路教學、多媒體教學、錄影帶教學、隨選視訊教學、第四台教學節目播放及虛擬教室教學。
肆、資訊科技融入綜合活動領域教學模式與範例
本研究依據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的研究,從資訊科技在學校環境中的不同型態(個人電腦、電腦教室、區域網路、網際網路),資訊科技種類的不同及利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方式等三種面向,設計南投縣名間國小融入綜合活動領域教學案例(詳見附件一、附件二)敘述如下。
(一)資訊科技在學校環境中的不同型態
資訊科技在學校環境中有不同型態,其教學模式也不同,茲敘述如下(王曉璿,1999)。
1.個人電腦結合視聽媒體的應用
教師將教學資訊,利用個人電腦的軟體編輯教材,並透過轉換器或單槍投影機,展示讓學生學習。
附件二【教學活動二:看看別人】中,教師將蜜蜜甜心派影集中「便當裡的頭髮」短片,透過單槍投影機,讓學生觀看。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並引導學生情意學習並省思。
2.電腦教室廣播教學的應用
利用電腦教室中廣播教學系統特性,,電腦教室與各學科教學活動緊密結合,使用數位教材幫助學生的學習,期盼能有效達成教學目標並符合個別化的需求。
電腦教室,採用信業硬體廣播教學系統。有示範廣播功能。教師可選擇將自己畫面、聲音廣播給全部學生或部分學生;亦可將單一學生畫面廣播示範給其他學生觀看。如附件一,教學活動節次2、3、4、5節中的應用。
3.區域網路影音伺服器的應用
具有高速率及大頻寬資料流量的區域網路,可以成為大型的數位資料庫,同時配合各教室內的網路連線,選取適當的教材,進行教學活動。
區域網路有較大的頻寬,所以可用MOD多媒體隨選系統,將影片放置其中,學校內透過各個節點,快速方便的使用這些資源。如附件一教學活動第三節播放「韋齊的故事」影片的應用。
(二)資訊科技種類的不同
資訊科技種類不同(電腦簡報、網際網路、多媒體電腦輔助教材、套裝軟體、科技產品、教學網頁、教學網站),其教學模式也不同,茲敘述如下。
1.運用電腦簡報進行教學
將傳統的投影片教學,轉換成使用電腦簡報軟體(如Power Point、Medi@Show)結合多媒體的聲音、圖片、動畫及超媒體等製作的電腦簡報。
附件一,教學活動節次4、5節中,教師使用Power Point電腦簡報,結合聲音、圖片及動畫等展示教材,講述故事。
2.運用網路資源輔助教學
網際網路有相當豐富的教學資源,可視為大型教材資料庫。教師利用這些教材,可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附件一,教學活動節次4、5節中,教師引導學生使用網站的資訊,協助教學。如活動步驟2中,到搜尋入口網站(如雅虎奇摩、番薯藤、PchomeGoogle)並鍵入所抽到之分類作為關鍵字進行搜尋,於網際網路找尋資料後進行討論和記錄。
3.運用多媒體電腦輔助教材(CAI)輔助教學
多使用電腦多媒體教材作為教學與學習的工具,已成為現代教育的新趨勢,本例中教師透過Flash自製教材,能使教學效率提升,縮短教學時間,並協助學生建構完整的知識概念。
附件一,教學活動節次4、5節中,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教師自行應用Flash建置的網站,進行教學。如活動步驟3中,進入名間國小網站「用愛心遍天下網站」,「用心讀冊」單元,介紹有名的殘障人士奮鬥的故事;「愛現時刻」單元,提供Flash動畫測驗遊戲,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4. 運用各式套裝軟體輔助教學
教師可依教學需求適用不同的商業套裝軟體。如文書處理軟體、非常好色軟體、自然課用天文軟體、數學課用試算表軟體輔助教學、音樂課用編曲軟體…等。
附件一,教學活動節次4、5節活動步驟4中,教師引導學生應用非常好色軟體,進行感謝卡的製作。
5.運用科技產品輔助教學
科技產品日新月異,若能讓學生有機會運用科技產品(如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掃描器),以更接近真實世界、更有意義的方式進行學習活動。
附件一,教學活動節次1及附件二,教學活動一中,教師皆將學生體驗活動過程以數位相機和數位攝影機進行攝影,並應用威力導演軟體進行剪輯,製作成影片,在附件一,教學活動節次2及附件二,教學活動二中,
讓學生觀賞自己體驗的影片。
6.建立教學網頁進行教學
教師善用資訊科技,將教材設計成網頁。學生可以藉著電子郵件、留言版、討論區、BBS,與教師、同學、家長或專家學者進行討論。
本教學活動中,配合各單元教學建立「手牽手,你是我朋友」教學網頁,協助教學工作,如「用心讀冊」、「愛現時刻」、「心有靈犀」、「遍地資源」、「天機洩漏」、「下載密笈」…等。並配合班級網頁中之留言版、討論區進行師生互動。
7.建立學習網站輔助教學
網站空間、作業系統、資料庫的普及化後,教師進一步可以利用網路伺服器,建置教學網站,包括課程名稱、教學目標、教學資訊、教材資源呈現、學生討論區、學生上傳作業、教師回饋、評量等功能,是教師結合資訊科技設備與教學理論、學習理論進行學習活動。
本教學活動中,配合各單元教學所建立的教學網頁,整合成為一個學習網站於:http://teaching.moe.gov.tw/96works/A070026BRUE/index.html中。
(三)利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方式的不同
利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方式不同(單向式、結合式、互動式、問體導向、主題導向),教學模式也不同,茲敘述如下。
1.單向式的融入策略
傳統也是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單向式的教學。教師藉由資訊科技提供或傳遞訊息給學生,因為通常教師本身無法開發教材、受時空因素限制無法教學或教材本身較抽象,所以需要透過資訊科技的協助呈現、傳遞給學生。
附件一,教學活動中,運用簡報軟體、配合各種CAI教材及網際網路的數位教材,提供或傳遞訊息給學生,係屬於單向式的融入策略。
2.結合式的融入策略
結合式的融入策略,就是結合數位教材或資訊(如擷取2分鐘的VCD影片)引起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方式。
附件一,教學活動中,在引起動機方面,運用威力導演剪輯體驗活動影片及韋齊的故事影片,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是一種結合式的融入策略。
3.互動式的融入策略
網際網路互動軟體普及化後,師生在課堂上或課後,善用這些軟體進行非同步式的討論,可以增進學習的效果。
附件一,教學活動節次4、5節中,教師引導學生使用網站的資訊,協助教學。如活動步驟2中,到搜尋入口網站(如雅虎奇摩、番薯藤、PchomeGoogle)並鍵入所抽到之分類作為關鍵字進行搜尋,於網際網路找尋資料後進行討論和記錄,彼此分享搜尋的喜悅,最後透過E-mail方式繳交作業。
4.問題導向的融入策略
網際網路的發達,資訊越來越多。教師提出一個模擬真實學習情境的問題,讓學生利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從活動中培養學生利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
附件一,教學活動節次4、5節中,教師引導學生使用網站的資訊,協助教學。如活動步驟2中,到搜尋入口網站(如雅虎奇摩、番薯藤、PchomeGoogle)並鍵入所抽到之分類作為關鍵字進行搜尋,於網際網路找尋資料後進行討論和記錄,討論完畢後請各組派一位代表發言。
5.主題導向的融入策略
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出一個主題或問題,然後要求學生利用資訊或網路科技搜尋相關資料,完成所要探索的相關課題。從活動中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資訊整理與處理及解決問題之能力。
附件一,教學活動節次4、5節中,教師引導學生使用網站的資訊,協助教學。教師透過「E-mail」方式繳交作業並且呈現歸納結論,讓學生統整主題並對教學主題有更深切認知。
綜合上述,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教學模式並不固定。但從文獻探討中,可以歸納納資訊科技在學校環境中的不同型態、資訊科技種類的不同及應用資訊科技教學方式不同上,有一些常用的模式,可以供教師在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參考。
伍、結語與建議
本研究為了使教師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有個清晰明確的認知,分別依資訊科技在學校不同的型態、資訊科技種類的不同及教學方式的不同等三個層面分析。名間國小實際應用的模式為(1)個人電腦、校園區域網路結合視聽媒體(如MOD視訊隨選系統,結合電腦、用廣播教學的方式或單槍投影機),進行教學。(2)利用網際網路輔助教學,如教師教學時,可利用搜尋技巧,搜尋相關資料,運用在教學前的引起動機部分、教學活動或者是教學後的評量。(3)教師教學時,可以運用新的科技產品輔助教學,如運用軟體進行影片剪輯,讓老師的教學更創新,學生的學習更豐碩。及(4)利用教學網頁、學習網站結合問題、主題導向的融入策略輔助教學。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目的是要創造一個優質的教學環境,此種環境不但能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更能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已是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資訊教育之重要工作,由上述文獻分析探討及實務教案的設計中,發現進行融入教學時,雖然可以使教學更創新,學習更有效率。但仍要注意相關的教學環境與教學方法,才不致誤用資訊科技,浪費資源,無助於老師的教學及學生的學習。
研究者建議教師除了具備電腦與網路的能力外,在資訊素養方面,應該加強教師學習與研究的技能、資訊問題解決技能與批判思考技能。其次能夠突破教學環境中安全、倫理、需求設備、時間及空間之限制,利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增進學習效果;在教學方法上,應考慮「必要性」及「不著痕跡」,換句話說,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應考慮是否能改進教學方法,是否能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其次應視教材內容之性質決定是否實施,因為在九年一貫之各領域中,範圍極廣,異質性也高,並非所有的科目皆適合與資訊科技結合;最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可在教學歷程中之任一階段實施,融入時要能夠「不著痕跡」,讓資訊科技成為教學的一部份。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在教學的同時,若能應用多元的科技、搭配適切的教學媒體、擷取網路上嶄新豐富的線上資源,結合教師的創意,可提供給學生一個更創意多元、真實生動的學習情境,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主動探究知識的精神、獨立思考、蒐集整理資料、和解決問題等能力。
近幾年來,研究者有幸參與教育部資訊融入教學之資訊種子學校計畫,實際將理想付諸於實行,在這個過程中,研究者發現資訊融入,不論在英語科教學或生命教育,確實是有很大的助益,在這個過程中,對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方式與環境的豐富多元化、學生評量作業與成績的管理、學生的合作學習精神培養、主動探究知識的精神、蒐集整理資料、和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所以資訊融入教學是很直得投入與推展的。
資訊融入教學是未來教育的一個趨勢,希望藉由科技的輔助,讓我們的孩子學得更好,培養他們帶著更多的能力迎向未來新世界的挑戰。另一方面,研究者不斷對資訊融入進行省思,以下是心得與反思:
一、名間國小資訊教育發展旅程(藍圖):
(一)近程:積極推動資訊教育及建置網站、資源共享平台。
(二)中程:與重建學校有相當的資訊設備及網路基礎建設。
(三)遠程:校務行政電腦化有效率又環保、教師班級網頁發揮親師生溝通無障礙的功能。讓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資源隨手可得,讓資訊融入教學成為一種習慣。
二、資訊融入的意義在幫助學生學習與老師教學,而非製造問題。
三、現今網路資源日趨豐富,資訊融入教學現在不做,更待何時。
四、資訊融入的成功關鍵不在設備,而在大家是否有心。
五、資訊團隊的力量在凝聚共識,培養默契,建立真正學習型組織。
六、校長的支持、團隊的可貴(正向互相學習)、教師的熱情。
七、資訊是未來趨勢,孩子都喜愛電腦,借力使力迎向未來。
八、本校為縣內第一所成立資訊融入生命教育的教學團隊,深深期望能藉由本校團隊推動生命教育之教學方案,作為南投縣生命教育教學之參考。
九、資訊融入生命教育教學之後,學生的改變:
(一)具有同理心,較能接受和包容別人和自己不同的地方。
(二)更願意付出,去幫助需要協助的同學。
(三)資訊的融入,提供孩子一個多元真實的學習情境,也豐富了教學內容,在寫作上,使學生更能清楚描述事件,進而提升作文能力。
本研究所設計的資訊科技融入綜合活動領域教學計畫,並做實際教學的演練,再評鑑學生的學習成效,前後測題目如附件五、附件六,前後測統計如附件七、附件八所示,希望可以提供相關研究者,瞭解九年一貫課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及其影響,藉以思考資訊科技與資訊素養的相關議題。
參考文獻
王全世(2000)。對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資訊與教育雜誌,77,頁36-47。
王曉璿(1998)。網路環境與教學應用,教師之友,39(1)。頁7-14。
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頁18-24。
王裕德、黃忠志(200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探討----以生活科技之室內設計為例,生活科技教育,34(7),頁29-34。
白慧如(2004)。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台中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2001)。知識經濟發展方案具體執行計畫。網址: http://www.cedi.cepd.gov.tw/kbe/kbe04/kbe04.htm。(上網查詢時間:97/01/21)。
池增輝、張苑珍(1999)。從終身學習的觀點論高中教師資訊素養之培育—以松山高中為例,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師大。
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87,頁22-48。
何文斌(2001)。國小行政人員網路素養對行政網路資訊系統接受度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勝富(2000)。網路與教育。網址:http://www.houstoncul.org/eduinfo/e2000012.htm (上網查詢時間:97/01/21)。
李航申(2004)。台中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台中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誠(2001)。知識經濟時代的勞工政策,載於高希鈞、李誠主編:知識經濟之路(265-291 頁),台北:天下遠見。
林 菁(1999)。兒童資訊素養之研究,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師大。
吳美美(1999)。從擴散原理論教師的資訊素養,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師大。
吳忠吉(2001)。知識經濟下的人力資源政策。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78 期,49-54 頁。
簡木金(2004)。國小教師教學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教育部。
陳敬衡(2002)。資訊素養在高中國文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私立輔仁大學圖書資訊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清濱(1991)。學校效能與教育評鑑,師友月刊,291。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內涵,北縣教育,41,頁16-25。
張臺隆(2003)。利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以彰化縣長安國小資訊科技融入自然領域為例。2003年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家圖書館。
張臺隆(2003)。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務的六個W。網址:http://www.fces.chc.edu.tw/~ctl/ (上網查詢時間:96/09/04)。
溫明正(2000)。E世代資訊變革的校園生態,師友,400,頁11-17。
廖宜瑤(2001)。國小五年級學生應用電腦網路科技進行主題式學習之研究,2001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逢甲大學。
劉世雄(2000)。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雜誌,78,頁60-66。
賴苑玲(1999)。國小學童資訊素養與國小圖書館利用教育之研究,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師大。
賴苑玲(1999)。以資訊素養為基礎之國小圖書館利用教育課程之設計與實驗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賴鼎銘(1999)。資訊素養與支援意識,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師大。
謝佩璘(2001)。建構知識的資訊素養與網路教學,2001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逢甲大學。
顏永進、何榮桂(200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領域設計策略初探,2001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逢甲大學。
關淑尤(2002)。台中市國民小學行政人員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Barber, M.(2001).Teaching for tomorrow. Paris: OECD.
Eisenberg,M. B. & Berkowitz,R. E.(1990). Information problem-solving: The big six skills approach to library & information skills. Norwood . N. J.: Ablex Publishing Corp.
McClure,C. R. (1994)。Network Literacy : 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13(2),P117。
附件一:南投縣名間國小三年級資訊科技融入綜合活動領域教學活動計畫
手牽手,你是我朋友
設計動機:
鑒於班級中有位領有殘障手冊的身障學生,在低年級時,曾經受到同學的欺負,希望透過生命教育的引導,讓孩子明白個體間的不同與差異,學會如何尊重他人,並發揮同理心,樂於伸出友誼的手,給予關懷,協助需要幫助的人。另外,希望藉由身心障礙奮鬥不懈的精神,勉勵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遭遇不幸或挫折時,不要自我放棄,為屬於自己的天空而努力。最後,提醒四肢健全幸福的孩子更要懂得知福惜福,感恩父母,珍惜生命。
設計理念
* 親身體驗:透過體驗肢體障礙者在寫字與行動上的不方便,以引起四肢健全的孩子對身心障礙者的注意。另一方面,老師將學生的體驗過程以錄影方式存檔紀錄。
* 停看聽想:老師將孩子在體驗活動中發生的許多小插曲,整理並製成小影集,利用廣播系統播放給孩子觀察,也順水推舟的引導孩子思考「肢體障礙者的困難與生活的方法」。
* 堅毅果忍:在了解肢體障礙者在生活上的辛勞後,以肢體障礙者--韋齊的奮鬥故事,開啟孩子窄小的心靈---強而有力的意志力及堅定的決心,能打開任何人的翅膀,飛向屬於自己的開闊天空。
* 惜福感恩:相對於肢體障礙者,四肢健全的孩子真是幸福!引導學生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並學習感恩週遭的人事物。
融入理念:
在以前,時間不為誰停留,而現在,相機與攝影的技術為任何人留下回憶。因此利用此一特性,試圖讓孩子透過錄影與相片,以『眼見為憑』了解自己的行為,進而肯定自己,或是自己修改自己的行為。
紀錄片提供給世界各地的人們,模仿學習好行為的機會。與其帶著孩子到特教機構參觀,紀錄片更能提供孩子積極的典範,讓孩子學習。透過影片的播放功能,適時的將畫面停留,提供反思與討論的機會,產生心理內化的作用,改變外顯行為。
教學目標:
領域
單元目標
行為目標
綜合
體驗肢體障礙者的生活
1-1能說出肢障者行動不便或困難的地方。
1-2能用膝蓋走路,手腕寫字,體會感受肢障者生活上的不便。
1-3能在設定的情境下,完成走路和寫字的任務。
反思與認識體驗活動的意義
2-1能觀察體驗活動中大家的行為。
2-2能說出體驗活動中正面的行為。
2-3能說出體驗活動中消極的行為。
2-4能察覺自己在活動中的態度。
2-5能提出活動中困難點的解決策略。
認識肢體障礙者的奮鬥故事
3-1能描述韋齊的外在樣貌。
3-2能聆聽韋齊的心情想法。
3-3能說出韋齊的生活。
3-4能同理韋齊的心情。
3-5能感受韋齊的樂觀。
3-6能提出幫助肢體障礙者的策略。
學習珍惜擁有與表達感恩
4-1能說出自己與肢體障礙者的差異。
4-2能找出自己生活幸福的地方。
4-3能分享自己生活幸福的原因。
4-4能說出要感謝的對象。
4-5能說出感謝的原因。
4-6能感受自己四肢健全的幸福。
4-7能體會自己的生活接受了很多的人幫助。
4-8能寫出感恩或祝福的語詞
資訊
使用軟體
5-1能聆聽老師的講解
5-2能知道非常好色的使用方法
5-3能用心設想感謝卡片的內容。
5-4能操作非常好色製作感謝卡。
教學活動:
教案主題
生命教育
主題名稱
手牽手,你是我朋友
教學對象
中年級
教學時間
5節課,200分鐘
節次
教學內容
1
老師課前架設錄影機,準備六組海綿墊、書桌和白板筆,並排列整齊。
如果我也少了手和腳
老師先把學生分為六小組。
提問
如果自己少了腳和小腿,可以走路嗎?那用什麼身體的哪一個部位來走路?
如果又少了手,可以寫字嗎?用哪裡來寫呢?
統整:可以用膝蓋走路,用手腕夾筆寫字。
發下學習單,進行體驗:提醒不是競賽,要用心體會。
分六組同時進行,每次每組一人。
在海綿墊上用膝蓋走路到前面的書桌,再用手腕夾筆,在學習單中寫下「泥」這個字。
完成後,回到隊伍的後方。
分享體驗的感受、想法,並完成學習單。
2
老師課前剪輯體驗活動的影片。
觀賞自己的體驗影片
老師把學生帶至電腦教室並開機。
教師播放已剪輯好的「體驗影片」,再全體廣播至學生的螢幕,學生安靜觀看。
老師針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討論。
3
觀賞韋齊的故事
教師透過MOD多媒體隨選系統,播放由大愛電視台製作的心靈電波中韋齊的故事,再全體廣播至學生的螢幕,學生安靜觀看。
觀賞中,依據學生反應進行討論。
省思
4、5
教師以PowerPoint搭配圖片講述以下故事:小明原本是一位活潑開朗、身體健康的小孩子,可是在六歲時,因為一場車禍,使他失去他的雙腿。原本喜歡戶外運動的小明,現在卻不喜歡出去玩了,他變得很孤僻,總是怕別人笑他。他也變得很容易生氣,別人不小心碰到他,他就會大聲的喊:「大笨蛋!」他覺得生活沒有希望,他覺得自己很沒有用。現在的小明已經九歲了,是個三年級的小朋友。要請你們化身為小天使,安排小明遇見許多人,並幫助小明從新找回快樂和信心。
讓學生從籤筒中各抽出一張身心障礙專有名詞卡,將學生分成智能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語言障礙、肢體殘障與身體病弱、行為異常、學習障礙、多重障礙等八組,請各組使用搜尋入口網站(如雅虎奇摩、番薯藤、PchomeGoogle)並鍵入所抽到之分類作為關鍵字進行搜尋,於網際網路找尋資料後進行討論和記錄:抽到的名詞代表「身體或心理有什麼困難呢?」。討論完畢後請各組派一位代表發言,最後將討論結果e-mail到教師指定之信箱。
進入名間國小網站「用愛心遍天下網站」進行教學與學習。
發現身邊的朋友
引導學生察覺自己的生活與肢體障礙者的不同。
知道自己何其的幸運,引導學生惜福感恩。
介紹使用非常好色製作感謝卡
老師示範
將學生帶至電腦教室,並開機。
利用廣播系統,開啟非常好色軟體。
點選卡片,選擇卡片的類別。
選擇一張卡片進行修改。
修改卡片封面的主題或加入、刪除插圖。
在卡片內頁鍵入文字、加入插圖。
卡片存檔上傳至班級網頁的學生作品區。
學生練習並實做
教學評量:
* 學習單(如果我少了手和腳、韋齊的故事、尊重與關懷)
* 學生作品(感謝卡)
附件二:南投縣名間國小四年級資訊科技融入綜合活動領域教學活動計畫
一根頭髮的故事
壹、設計動機:
班級中一共有三十五位孩子,每位孩子來自於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些擁有幸福健全的家庭,身邊有疼愛他的雙親,有些卻是單親兒童,依靠著爸爸或媽媽辛苦的成長,有些甚至於父母都不在身邊,跟隨著年邁的祖父母長大。因此,每個孩子在家庭中養成的氣質和習性會有所不同,在學校的行為表現也會有所差異。期望孩子對同學不要有先入為主或以偏概全的想法,而影響自己本身的人際關係,更期待班上弱勢家庭的孩子,能自我肯定,接納家人,愛自己,也愛家人。
貳、設計理念
一、感同身受:透過親身體驗盲人在行動上的不方便,以引起四肢健全的孩子對身心障礙者的注意及同理心。
二、看看別人:透過蜜蜜甜心派中「便當裡的頭髮」短片的播放,讓孩子體會一件事情,並不是只有表面看到的這麼單純,往往背後總是有一段的感人故事。
三、想想自己:明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家庭生活之後,試著反省自己對同學的行為,是否缺乏了同理心?試著檢討自己對家人的想法,是不是少了肯定和接納?
四、付出行動:找出自己的優點,學會自我肯定,不要因同學的不好習慣,而否定他的努力,進而關懷家人,懂得付出。
參、教學目標:
單元目標
對應的能力指標
能說出身障者行動不便或困難的地方。
加強對身障者的同理心,能用健康且適當的態度或眼光看待他們。
能明白每個個體的差異、限制及潛能。
能安靜觀賞影片。
能順利開機。
能熟練操控滑鼠,並應用左鍵點選回答影片相關的提問。
能根據學習單的內容,進行自我反省和調整心態。
培養學生尊重他人,並能和每個同學和平相處。
懂得肯定自己和家人,並且會付出關愛。
(綜合)1-3-2尊重與關懷不同的族群。
(綜合)1-3-1欣賞並接納他人。
(綜合)1-3-2尊重與關懷不同的族群。
(資訊)2-2-2熟悉視窗環境軟體的操作、磁碟的使用、電腦檔案的管理、以及電腦輔助教學應用軟體的操作等。
(資訊)2-2-3認識鍵盤、特殊鍵的使用,會英文輸入與一種中文輸入。
(社會)3-2-3參與社會服務活動,並分享服務心得。
(綜合)1-3-1欣賞並接納他人。
(綜合)1-2-1欣賞與表現自己的長處,並接納自己。
(綜合)2-2-1 做好日常保健,實踐個人生活所需的技能及一般禮儀。
(綜合)2-2-2 操作一般的家庭工具及家電用品,參與家庭生活並增進與家人互動品質。
肆、教學活動:
教案主題 | 生命教育 | 主題名稱 | 一根頭髮的故事 | ||
教學對象 | 中年級 | 教學時間 | 二節課,80分鐘 | ||
教學目標 | 教學內容 | 分鐘 | 教學資源 | ||
1、2 3 | 【活動一:感同身受】
喜歡吃便當? 想自己設計便當嗎?
分六組同時進行,每次每組一人。 矇住眼睛走一小段的路,坐在書桌前面,在學習單中畫下心中想設計的便當樣子。 完成後,回到隊伍的後方。
-------第一節完------- | 25 15 | 書桌、彩色筆、學習單 學習單 | ||
4、5 6 7、8、9 | 【活動二:看看別人】
〈1〉老師裝設筆記型電腦及單槍投影機。 〈2〉教師應用單槍投影機播放蜜蜜甜心派中「便當裡的頭髮」的短片,請學生安靜觀看。
【活動三:想想自己、付出行動】 1.結合學生日常生活的舊經驗,設計學習單,提出問題,讓孩子自我反省、調整心態或思考啟示。 2.彩繪學習單。 -------第二節完------- | 10 10 20 | 筆記型電腦、撥放軟體、蜜蜜甜心派VCD 、單槍投影機 學習單 |
伍、教學評量:
一、學習單
(一)便當設計師
(二)一根頭髮的故事
(三)想想自己勇於改變
附件三:南投縣名間國小三年級資訊科技融入綜合活動領域前後測態度量表
生命教育學習態度量表
各位同學 :
這份問卷的目的,是希望瞭解同學對生命教育的態度。問卷內容只做綜合分析,不做個別探討,對你的學業成績不會有任何影響。答案無所謂對錯,選答絕對保密,請依你平時的真實感受和實際經驗作答。所得到的數據資料作教學之用,絕不會對外公開,請安心作答。請在每題的五個選項中,勾選一個合適的答案,若對題目的敘述不了解,可以不作答。 謝謝你的合作!
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 | 無意見 | 同意 | 非常同意 | |
1. 我很開心,因為我四肢健全 | □ | □ | □ | □ | □ |
2. 我覺得我很聰明 | □ | □ | □ | □ | □ |
3. 我覺得我有愛心 | □ | □ | □ | □ | □ |
4. 我發現有很多人關心我 | □ | □ | □ | □ | □ |
5. 我能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變化(喜怒哀樂) | □ | □ | □ | □ | □ |
6. 我能體諒或包容別人心情的變化(喜怒哀樂) | □ | □ | □ | □ | □ |
7. 我會尊重與自己不同的人 | □ | □ | □ | □ | □ |
8. 對受傷的人我會表達關心 | □ | □ | □ | □ | □ |
9. 當別人需要幫忙時,我會樂意自動的協助他 | □ | □ | □ | □ | □ |
10. 當別人表現不佳時,我會安慰他 | □ | □ | □ | □ | □ |
11. 我對身心障礙者感到好奇,想更認識他們 | □ | □ | □ | □ | □ |
12. 看到身心障礙者,我會感到害怕,並刻意保持距離 | □ | □ | □ | □ | □ |
13. 我知道自己友善的語氣會帶給肢體障礙者安全感 | □ | □ | □ | □ | □ |
14. 我能透過用許多方法認識身心障礙者 | □ | □ | □ | □ | □ |
15. 我知道身心障礙者也有優點 | □ | □ | □ | □ | □ |
16. 我會對表現不好的肢體障礙者大聲喊叫 | □ | □ | □ | □ | □ |
17. 我覺得身心障礙者會帶給身邊很多麻煩 | □ | □ | □ | □ | □ |
18. 我覺得身心障礙者都一定需要別人的幫忙 | □ | □ | □ | □ | □ |
19. 我想肢體障礙者不會踢球 | □ | □ | □ | □ | □ |
20. 我覺得身心障礙者對社會也有幫助 | □ | □ | □ | □ | □ |
21. 我感謝身邊所有的人,包括身心障礙者 | □ | □ | □ | □ | □ |
22. 我在幫忙身心障礙者時,也可以得到快樂 | □ | □ | □ | □ | □ |
23. 我知道可以透過許多方法,幫助身心障礙者 | □ | □ | □ | □ | □ |
24. 我曾用卡片向幫忙過我的人表示感謝 | □ | □ | □ | □ | □ |
25. 我覺得生命很短暫,很快就結束了 | □ | □ | □ | □ | □ |
* 問卷到此結束*~~感謝你的熱心協助,請將問卷繳回~~
附件四:南投縣名間國小四年級資訊科技融入綜合活動領域前後測態度量表
生命教育學習態度量表
各位同學 :
這份問卷的目的,是希望瞭解同學對生命教育的態度。問卷內容只做綜合分析,不做個別探討,對你的學業成績不會有任何影響。答案無所謂對錯,選答絕對保密,請依你平時的真實感受和實際經驗作答。所得到的數據資料作教學之用,絕不會對外公開,請安心作答。請在每題的五個選項中,勾選一個合適的答案,若對題目的敘述不了解,可以不作答。 謝謝你的合作!
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 | 無意見 | 同意 | 非常同意 | |
1. 我知道視覺障礙是件非常不方便的事情 | □ | □ | □ | □ | □ |
2. 我能真實體會視覺障礙者辛苦的地方 | □ | □ | □ | □ | □ |
3. 當身心障礙者需要協助的時候,我會自動樂意提供幫助 | □ | □ | □ | □ | □ |
4. 我會對身心障礙者感到奇怪,而指指點點 | □ | □ | □ | □ | □ |
5. 我會試著和身心障礙者相處在一起或做朋友 | □ | □ | □ | □ | □ |
6. 我會用外表或長相來判斷一個人的好與壞 | □ | □ | □ | □ | □ |
7. 別人的習慣會影響我對他的看法及做朋友的意願 | □ | □ | □ | □ | □ |
8. 當我知道別人的成長故事時,會改變我對他的看法和感覺 | □ | □ | □ | □ | □ |
9. 當我知道別人困難的家庭環境時,心中會產生同情心和包容、接納 | □ | □ | □ | □ | □ |
10.我不會排斥自己不太喜歡的人 | □ | □ | □ | □ | □ |
11.我知道自己有優點和缺點 | □ | □ | □ | □ | □ |
12.雖然別人很少讚美我,我還是喜歡自己,懂得自我欣賞和肯定 | □ | □ | □ | □ | □ |
13.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我會用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 | □ | □ | □ | □ | □ |
14.我不會因為家庭環境和別人不同,就感到羞愧或不好意思 | □ | □ | □ | □ | □ |
15.即使家庭情況比別人差,我還是很喜歡我的家 | □ | □ | □ | □ | □ |
16.我愛我的家人,並且以他們為榮 | □ | □ | □ | □ | □ |
* 問卷到此結束*~~感謝你的熱心協助,請將問卷繳回~~
附件五:南投縣名間國小三年級資訊科技融入綜合活動領域態度量表前測統計表
選項
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
無意見
同意
非常同意
分數
1
2
3
4
5
學生編號
題號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平均
1
3
5
4
5
5
2
5
4
3
5
5
5
4
5
4
5
5
5
5
4
5
4
4
5
5
4
5
5
5
5
5
4
4.5000
2
5
5
4
5
1
4
5
4
2
5
5
5
4
4
1
5
4
3
4
2
5
1
4
4
5
2
3
4
2
5
4
3
3.7188
3
3
4
4
4
5
4
5
4
4
4
4
4
4
3
5
5
5
5
5
3
4
3
3
2
4
1
3
3
5
5
4
4
3.9063
4
4
3
3
5
5
2
5
4
4
5
5
4
4
4
5
5
4
5
5
4
5
4
4
4
5
3
3
3
1
5
3
2
3.9688
5
3
4
3
5
5
3
5
4
1
4
4
1
4
5
3
5
4
5
4
5
5
4
5
5
5
4
3
4
5
4
4
3
4.0000
6
4
3
2
5
5
4
5
4
1
5
5
2
4
5
1
5
5
5
4
4
5
4
4
3
3
3
3
4
1
4
5
5
3.8125
7
3
3
2
5
5
5
5
5
3
4
4
3
4
4
1
5
4
3
5
3
5
3
5
1
5
5
4
3
5
5
3
3
3.8438
8
5
4
4
5
5
1
5
5
1
4
5
5
4
4
3
5
5
4
5
4
5
4
5
5
5
4
4
3
5
5
5
4
4.2813
9
2
5
3
5
5
4
5
5
4
4
5
5
4
5
4
5
4
5
5
4
4
4
5
3
5
4
5
4
5
5
5
5
4.4375
10
3
3
4
5
5
2
5
5
1
4
4
4
4
3
5
3
3
5
4
5
5
5
5
2
5
5
3
4
5
5
3
4
4.0000
11
1
3
3
5
5
4
5
1
4
5
3
3
4
4
5
2
5
3
4
5
4
3
3
1
3
5
3
3
5
4
3
1
3.5000
12
4
3
4
4
1
5
1
1
1
1
3
1
1
2
5
5
2
1
4
2
4
4
3
4
5
1
3
4
1
5
3
3
2.8438
13
3
3
1
1
5
4
5
5
4
4
4
5
4
3
1
5
5
3
5
3
5
3
4
1
3
5
4
3
5
2
5
3
3.6250
14
4
4
2
5
5
2
5
4
4
5
4
5
4
5
3
5
4
4
5
4
4
4
5
1
3
4
3
3
5
5
4
4
4.0000
15
1
3
4
5
5
1
5
5
2
5
3
4
4
5
2
5
5
5
4
5
5
4
2
4
5
5
4
4
3
1
5
3
3.8438
16
1
1
5
1
1
5
1
1
3
2
3
5
1
3
5
1
3
1
3
1
5
5
3
4
3
1
2
3
1
1
1
1
2.4063
17
2
5
4
1
1
2
1
1
3
5
3
1
1
3
1
1
4
1
2
1
1
5
3
1
3
1
2
3
1
5
3
3
2.3125
18
3
5
4
1
5
4
5
4
3
4
4
2
2
4
5
5
5
4
5
2
5
4
3
5
3
5
2
4
5
1
4
3
3.7500
19
5
3
5
2
1
3
1
1
3
4
4
1
4
3
1
1
5
3
4
1
2
4
2
5
5
2
2
4
1
5
3
3
2.9063
20
4
5
4
2
5
2
5
5
4
5
4
4
3
5
5
1
5
3
4
4
5
3
5
5
5
5
4
4
5
5
5
5
4.2188
21
3
5
3
5
1
5
5
5
4
4
3
5
5
5
5
1
4
2
5
5
4
5
4
1
5
5
4
4
1
5
5
5
4.0000
22
4
5
3
5
5
5
5
5
4
5
4
5
4
5
5
1
5
3
4
5
4
4
5
1
5
5
4
4
5
5
5
5
4.3438
23
4
5
2
5
5
2
5
5
5
5
4
5
5
4
5
5
5
5
5
4
4
5
3
1
5
5
4
3
5
5
5
5
4.3750
24
3
5
3
5
5
4
5
5
4
5
3
3
5
3
5
5
4
3
5
1
5
5
5
2
3
5
3
2
5
1
4
1
3.8125
25
1
1
3
1
1
4
1
1
2
4
3
1
1
1
1
1
4
5
2
3
3
4
5
5
3
5
1
5
1
1
3
1
2.4375
附件六:南投縣名間國小三年級資訊科技融入綜合活動領域態度量表後測統計表
選項
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
無意見
同意
非常同意
分數
1
2
3
4
5
學生編號
題號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平均
1
5
5
5
2
5
5
2
5
5
1
5
5
5
5
5
4
5
4
5
5
5
4
4
5
5
5
3
5
5
3
5
5
4.4375
2
4
4
4
3
4
4
3
4
5
1
5
4
4
5
2
4
3
3
5
5
5
3
1
4
4
5
2
4
3
4
4
4
3.7188
3
4
4
5
3
4
3
3
4
4
5
4
4
4
5
2
3
2
4
5
5
4
3
4
5
5
5
4
5
3
3
5
4
3.9688
4
5
5
4
4
5
3
4
4
5
5
5
5
3
5
2
3
4
3
5
5
5
4
5
3
5
1
1
5
4
5
4
5
4.0938
5
5
5
4
4
5
3
4
3
5
5
3
5
3
5
3
2
5
3
5
4
5
4
5
5
4
5
4
4
5
4
4
5
4.2188
6
5
5
4
1
5
3
1
5
5
5
4
4
3
5
4
4
3
3
5
5
4
4
4
4
4
5
4
5
5
3
4
4
4.0313
7
4
5
5
3
4
4
3
4
5
4
5
5
3
5
5
3
2
2
5
4
4
4
5
3
5
5
4
5
5
3
5
4
4.1250
8
4
4
4
2
4
4
2
5
5
5
5
4
5
5
5
4
4
4
5
5
5
4
5
3
5
5
4
5
4
4
4
4
4.2813
9
4
3
4
3
4
4
3
5
5
5
5
4
5
5
5
3
5
2
5
5
4
4
5
4
4
5
4
5
3
4
4
5
4.2188
10
4
3
4
2
4
4
2
4
5
3
5
4
4
5
5
1
2
4
5
5
5
3
5
3
5
5
3
5
3
4
4
4
3.8750
11
3
3
5
1
3
4
3
3
4
2
5
4
3
5
5
1
1
1
5
5
4
1
5
5
5
5
3
4
1
4
5
3
3.4688
12
4
3
4
4
4
3
2
5
1
5
5
3
3
1
1
1
5
4
5
5
5
3
1
3
4
1
4
3
2
5
4
3
3.3125
13
3
5
4
4
3
3
3
5
5
5
1
4
5
5
3
3
2
5
5
4
4
3
4
4
5
5
4
5
3
5
4
5
4.0000
14
3
3
4
2
3
3
3
5
5
5
5
4
5
5
5
3
2
2
5
5
5
3
5
5
4
5
3
5
3
5
4
4
4.0000
15
3
4
5
3
3
4
5
3
5
4
5
4
5
5
5
4
2
2
4
5
1
4
4
5
4
5
4
5
5
5
5
5
4.1250
16
3
3
4
3
3
3
3
3
1
1
5
1
1
1
1
2
5
5
3
4
1
1
1
1
1
1
2
1
1
5
4
1
2.3438
17
3
5
4
2
3
4
4
5
1
1
1
3
1
1
1
3
1
1
4
5
2
1
1
3
1
1
2
1
2
5
4
2
2.4375
18
3
4
4
2
3
4
3
5
1
5
1
5
4
5
5
2
5
1
3
5
3
3
5
5
4
5
1
3
5
5
4
2
3.5938
19
3
5
5
3
5
5
3
5
3
2
3
3
3
1
1
3
1
3
2
5
3
2
5
3
1
1
1
1
3
5
5
1
2.9688
20
5
4
4
2
5
4
3
5
3
5
3
4
5
5
5
4
5
2
1
4
5
3
4
5
4
5
4
5
3
5
4
5
4.0625
21
3
3
4
2
3
4
1
5
5
1
5
5
5
5
5
3
1
4
1
5
4
3
5
4
4
1
4
5
5
5
5
4
3.7188
22
4
5
4
4
4
4
4
5
5
5
5
5
5
5
5
5
5
3
3
5
5
3
5
5
5
5
4
5
5
3
4
4
4.4688
23
4
4
5
4
4
4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3
4
3
3
5
5
5
4
5
5
5
3
4
4.5000
24
5
3
4
3
5
3
3
5
5
1
4
5
5
5
3
3
2
4
5
5
5
3
5
5
4
5
1
5
5
4
5
4
4.0313
25
1
3
4
1
1
4
1
4
1
1
1
1
5
1
5
1
4
2
5
1
3
1
1
5
1
1
1
1
5
5
1
1
2.2813
附件七:南投縣名間國小四年級資訊科技融入綜合活動領域態度量表前測統計表
選項 | 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 | 無意見 | 同意 | 非常同意 | ||||||||||||||||||||||||||||||||||||
分數 | 1 | 2 | 3 | 4 | 5 | ||||||||||||||||||||||||||||||||||||
學生編號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平均 | |||||
1 | 4 | 3 | 1 | 2 | 2 | 2 | 2 | 1 | 2 | 1 | 5 | 5 | 4 | 5 | 5 | 4 | 4 | 4 | 5 | 4 | 2 | 4 | 2 | 5 | 5 | 4 | 4 | 4 | 4 | 4 | 4 | 5 | 5 | 4 | 4 | 3.5714 | |||||
2 | 3 | 4 | 1 | 1 | 2 | 4 | 1 | 1 | 2 | 3 | 2 | 2 | 2 | 4 | 4 | 4 | 5 | 5 | 4 | 4 | 5 | 5 | 4 | 4 | 4 | 4 | 4 | 5 | 4 | 4 | 5 | 4 | 2 | 5 | 5 | 3.4857 | |||||
3 | 2 | 4 | 4 | 4 | 4 | 5 | 4 | 2 | 2 | 2 | 4 | 4 | 4 | 2 | 5 | 4 | 4 | 4 | 5 | 2 | 5 | 4 | 4 | 4 | 2 | 5 | 5 | 4 | 4 | 2 | 4 | 2 | 5 | 4 | 4 | 3.6857 | |||||
4 | 4 | 3 | 4 | 2 | 1 | 2 | 4 | 2 | 4 | 5 | 2 | 2 | 2 | 4 | 4 | 3 | 1 | 2 | 4 | 4 | 4 | 4 | 2 | 5 | 4 | 4 | 2 | 4 | 4 | 4 | 2 | 2 | 4 | 5 | 1 | 3.1429 | |||||
5 | 4 | 4 | 4 | 4 | 4 | 4 | 4 | 2 | 2 | 1 | 4 | 4 | 2 | 5 | 2 | 2 | 4 | 4 | 2 | 2 | 5 | 4 | 4 | 4 | 2 | 4 | 2 | 4 | 4 | 2 | 4 | 1 | 2 | 4 | 4 | 3.2571 | |||||
6 | 4 | 4 | 5 | 5 | 2 | 4 | 5 | 5 | 4 | 5 | 2 | 4 | 4 | 4 | 2 | 3 | 4 | 2 | 5 | 5 | 4 | 4 | 5 | 2 | 2 | 4 | 2 | 5 | 2 | 5 | 4 | 1 | 2 | 4 | 1 | 3.5714 | |||||
7 | 4 | 4 | 5 | 4 | 5 | 2 | 5 | 3 | 5 | 5 | 2 | 4 | 4 | 2 | 4 | 4 | 5 | 4 | 4 | 5 | 4 | 3 | 4 | 5 | 4 | 4 | 4 | 4 | 3 | 4 | 4 | 5 | 5 | 4 | 2 | 3.9714 | |||||
8 | 4 | 3 | 5 | 5 | 4 | 4 | 4 | 5 | 4 | 1 | 4 | 4 | 4 | 4 | 2 | 2 | 4 | 2 | 5 | 2 | 5 | 4 | 2 | 4 | 2 | 4 | 5 | 5 | 4 | 5 | 5 | 2 | 2 | 4 | 5 | 3.7143 | |||||
9 | 4 | 2 | 4 | 5 | 2 | 2 | 2 | 5 | 5 | 4 | 4 | 5 | 4 | 4 | 5 | 5 | 4 | 4 | 5 | 3 | 5 | 3 | 4 | 4 | 4 | 4 | 1 | 5 | 5 | 4 | 4 | 2 | 5 | 4 | 4 | 3.8857 | |||||
10 | 3 | 5 | 5 | 1 | 1 | 1 | 5 | 1 | 1 | 1 | 4 | 2 | 2 | 2 | 2 | 1 | 5 | 1 | 2 | 1 | 1 | 2 | 2 | 1 | 2 | 1 | 4 | 2 | 3 | 2 | 5 | 2 | 2 | 3 | 5 | 2.3714 | |||||
11 | 4 | 5 | 1 | 5 | 4 | 4 | 5 | 5 | 4 | 5 | 5 | 5 | 4 | 5 | 4 | 4 | 5 | 4 | 5 | 1 | 5 | 5 | 5 | 5 | 5 | 5 | 5 | 4 | 5 | 5 | 4 | 5 | 5 | 4 | 5 | 4.4571 | |||||
12 | 4 | 3 | 5 | 4 | 5 | 5 | 5 | 5 | 5 | 5 | 5 | 4 | 4 | 4 | 4 | 5 | 5 | 5 | 4 | 2 | 4 | 4 | 4 | 2 | 5 | 4 | 5 | 4 | 3 | 5 | 5 | 4 | 5 | 5 | 5 | 4.3429 | |||||
13 | 4 | 3 | 5 | 4 | 2 | 2 | 4 | 4 | 2 | 1 | 4 | 4 | 2 | 5 | 4 | 2 | 4 | 4 | 2 | 1 | 1 | 4 | 4 | 2 | 2 | 2 | 5 | 2 | 3 | 4 | 5 | 2 | 2 | 4 | 4 | 3.1143 | |||||
14 | 1 | 5 | 1 | 4 | 2 | 2 | 4 | 5 | 4 | 5 | 4 | 4 | 4 | 4 | 2 | 5 | 2 | 4 | 5 | 2 | 2 | 4 | 4 | 5 | 5 | 2 | 5 | 5 | 5 | 5 | 2 | 4 | 5 | 5 | 5 | 3.7714 | |||||
15 | 4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4 | 5 | 4 | 4 | 5 | 5 | 5 | 4 | 5 | 2 | 5 | 5 | 5 | 5 | 5 | 5 | 5 | 4 | 5 | 5 | 5 | 5 | 4 | 4.7143 | |||||
16 | 4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4 | 4 | 4 | 4 | 5 | 5 | 4 | 5 | 4 | 5 | 4 | 5 | 4 | 4 | 4 | 5 | 4 | 5 | 5 | 5 | 5 | 5 | 5 | 5 | 4.6571 |
附件八:南投縣名間國小四年級資訊科技融入綜合活動領域態度量表後測統計表
選項 | 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 | 無意見 | 同意 | 非常同意 | ||||||||||||||||||||||||||||||||||||
分數 | 1 | 2 | 3 | 4 | 5 | ||||||||||||||||||||||||||||||||||||
學生編號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平均 | |||||
1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4 | 5 | 5 | 5 | 4 | 4 | 5 | 5 | 4 | 4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4 | 4 | 4.8000 | |||||
2 | 5 | 4 | 4 | 4 | 4 | 5 | 5 | 5 | 4 | 4 | 4 | 4 | 4 | 5 | 4 | 4 | 5 | 5 | 4 | 3 | 5 | 4 | 4 | 4 | 4 | 4 | 5 | 5 | 4 | 5 | 5 | 5 | 4 | 4 | 4 | 4.3429 | |||||
3 | 4 | 5 | 4 | 4 | 5 | 4 | 5 | 5 | 4 | 4 | 2 | 4 | 5 | 4 | 4 | 5 | 4 | 4 | 5 | 4 | 4 | 2 | 4 | 4 | 2 | 5 | 4 | 5 | 2 | 4 | 4 | 4 | 5 | 5 | 2 | 4.0286 | |||||
4 | 1 | 4 | 2 | 2 | 1 | 2 | 1 | 1 | 2 | 1 | 1 | 3 | 1 | 2 | 2 | 1 | 2 | 1 | 2 | 1 | 2 | 2 | 1 | 3 | 4 | 2 | 2 | 1 | 3 | 2 | 2 | 4 | 3 | 2 | 4 | 2.0000 | |||||
5 | 4 | 1 | 5 | 4 | 4 | 4 | 5 | 4 | 5 | 5 | 4 | 4 | 4 | 4 | 4 | 4 | 4 | 5 | 4 | 5 | 4 | 2 | 4 | 4 | 4 | 4 | 4 | 2 | 2 | 4 | 4 | 5 | 5 | 5 | 4 | 4.0000 | |||||
6 | 2 | 4 | 4 | 4 | 4 | 2 | 2 | 2 | 2 | 1 | 1 | 5 | 5 | 4 | 2 | 2 | 1 | 2 | 5 | 1 | 5 | 5 | 2 | 2 | 4 | 2 | 1 | 4 | 5 | 1 | 4 | 3 | 2 | 2 | 2 | 2.8286 | |||||
7 | 2 | 4 | 4 | 4 | 4 | 4 | 2 | 2 | 4 | 1 | 4 | 2 | 5 | 4 | 5 | 5 | 1 | 4 | 4 | 4 | 4 | 5 | 3 | 4 | 5 | 4 | 2 | 1 | 5 | 4 | 4 | 4 | 4 | 4 | 4 | 3.6000 | |||||
8 | 5 | 4 | 4 | 4 | 2 | 2 | 5 | 4 | 5 | 5 | 5 | 5 | 4 | 4 | 3 | 4 | 4 | 5 | 4 | 4 | 2 | 5 | 5 | 4 | 2 | 5 | 5 | 2 | 4 | 5 | 4 | 5 | 2 | 5 | 4 | 4.0286 | |||||
9 | 5 | 5 | 5 | 4 | 5 | 4 | 5 | 5 | 3 | 5 | 5 | 5 | 4 | 4 | 4 | 5 | 4 | 5 | 4 | 5 | 4 | 5 | 5 | 4 | 4 | 5 | 5 | 4 | 4 | 4 | 4 | 4 | 4 | 4 | 4 | 4.4286 | |||||
10 | 2 | 1 | 2 | 4 | 2 | 4 | 3 | 4 | 4 | 2 | 4 | 2 | 3 | 2 | 2 | 3 | 3 | 4 | 2 | 3 | 4 | 5 | 4 | 3 | 5 | 3 | 2 | 2 | 5 | 3 | 2 | 3 | 3 | 3 | 3 | 3.0286 | |||||
11 | 5 | 4 | 5 | 5 | 5 | 2 | 5 | 5 | 5 | 5 | 5 | 5 | 4 | 5 | 4 | 5 | 5 | 4 | 5 | 2 | 5 | 4 | 4 | 4 | 4 | 5 | 5 | 2 | 5 | 5 | 4 | 5 | 4 | 5 | 5 | 4.4571 | |||||
12 | 4 | 4 | 4 | 5 | 4 | 5 | 5 | 5 | 4 | 4 | 5 | 5 | 4 | 5 | 5 | 5 | 5 | 5 | 5 | 5 | 4 | 4 | 4 | 4 | 4 | 5 | 5 | 5 | 4 | 4 | 4 | 4 | 5 | 4 | 5 | 4.5143 | |||||
13 | 5 | 4 | 4 | 5 | 5 | 5 | 3 | 1 | 4 | 4 | 5 | 4 | 5 | 3 | 4 | 4 | 5 | 4 | 4 | 3 | 2 | 5 | 4 | 4 | 5 | 4 | 5 | 5 | 4 | 5 | 2 | 4 | 4 | 5 | 4 | 4.0857 | |||||
14 | 4 | 5 | 4 | 4 | 4 | 5 | 5 | 1 | 5 | 5 | 5 | 3 | 2 | 1 | 5 | 5 | 2 | 5 | 4 | 1 | 4 | 5 | 3 | 3 | 5 | 4 | 1 | 5 | 5 | 4 | 4 | 5 | 4 | 4 | 5 | 3.8857 | |||||
15 | 5 | 4 | 5 | 4 | 5 | 2 | 5 | 5 | 5 | 5 | 5 | 5 | 5 | 4 | 2 | 4 | 5 | 1 | 5 | 5 | 5 | 4 | 4 | 4 | 5 | 5 | 5 | 5 | 5 | 5 | 4 | 5 | 5 | 5 | 5 | 4.4857 | |||||
16 | 4 | 5 | 4 | 5 | 5 | 5 | 5 | 5 | 5 | 5 | 4 | 5 | 4 | 4 | 5 | 5 | 5 | 4 | 5 | 5 | 5 | 4 | 4 | 4 | 5 | 5 | 5 | 5 | 5 | 5 | 4 | 5 | 5 | 4 | 5 | 4.68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