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中資訊素養教育的重要性

格式
doc
大小
85.5 KB
頁數
9
上傳者
xxx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2-11-23,离现在 22 339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高等教育機構中「資訊素養」教育的重要性

一、前言

這是一個十倍速的時代。面對充滿競爭與挑戰的二十一世紀,資訊已如同陽光、空氣、水一般成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誰掌握資訊,誰就掌握未來因此,可預見的是在知識經濟時代中,個人獨立思考能力的養成及資訊素養的提昇進而培養終身學習的觀念,將成為我們在這資訊洪流中安身立命的基本法則。「資訊素養」將成為二十一世紀個人無形的財富(一如十九世紀末識字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根源),身為二十一世紀的「資訊人」,當我們每天面對網路上以倍數成長的電子資訊,科技處理技術亦可謂「每日新,日日新」時,如何藉由資訊蒐集的技能,以及獨立思考、資訊組織能力的養成,而能快速的認知到何者為有用的資訊、何處可獲得資訊,將成為個人一項重要且必備的能力。

1998年國家資訊論壇(National Forum on Information Literacy)發表進度報告,強調具備資訊素養之公民將是美國二十一世紀最大的財富。反觀國內,民國八十四年起由政府推動「國家資訊基礎建設」(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簡稱NII),並隨著電子科技的進步與資訊量的激增,及網際網路的盛行發展,資訊素養早已被許多教育學者所重視。然而,放眼由教育部主導的資訊教育活動中,資訊素養課程內容仍無法擺脫「培養電腦操作技能」的觀念及模式。高等教育單位如大學雖有開設相關課程者,但整體資訊素養活動仍未能積極地如星火燎原般的展開;因此除了政府對資訊素養教育的重視外,學校單位更應積極的將資訊素養教育視為終身任務

眾所皆知「知識即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具有資訊素養的個人方能展現其競爭優勢,因為「掌握資訊即握有成功的先機」,而具競爭力的國民亦將是國家二十一世紀最大的財富。在此新資訊時代中,高等教育機構倘能積極地擔負起終身學習的根本任務,調整昔日的經營模式,加強資訊素養教育,那麼在未來資訊與科技的世紀裏,高等教育機構必能「化危機為轉機」,並且任重而道遠的由資訊的保存者轉而成為領航者

既然資訊社會中的「資訊能力」及「資訊素養」是如此重要,那麼,我們首先來探討什麼是「資訊素養」?


二、資訊素養的內涵

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是「素養」一詞依時代需求演變而來。「素養」的要件與特質是「瞭解及與外界溝通的能力」,依不同期的需求標準有異。隨時代的演進,逐漸將「素養」內涵之二分法(有或無)進而轉為程度上的差異,例如文學素養的高低。而「資訊素養」則是為符合資訊時代的需求應運而生的「產物」。依據美國圖書館協會(ALA 1989)對資訊素養所下的定義,是指「賦予個人力量的手段,可讓民眾驗證或反駁專家的意見,並且能獨立追求真理,不會落入人云亦云的圈套」資訊素養可提供個人建立自己的想法,並歷經追求知識的樂趣;不僅讓個人準備成為終生學習者,而且可讓自己經驗追求知識的成果,進而創造個人在生命全程中,繼續追求學習的動機。

Christina Doyle1994則將具下列十種能力者定義為「資訊素養者」(an information literate person):

(一)認識到資訊需求

(二)認識到資訊的準確性與完整性是明智決定的基礎

(三)依據資訊需求來形成問題

(四)確認潛在的資訊來源

(五)建立成功的檢索策略

(六)利用電腦及其他科技獲取資訊資源

(七)評鑑資訊

(八)組織資訊以實際運用

(九)將新的資訊整合於現有的知識主體中

(十)應用資訊與解決問題

在資訊時代,人具有資訊素養,方能從事各種資源查檢、評鑑與使用資訊。面對複雜的資訊環境,人要有基本讀、說、聽、寫之能力,進而懂得各種文字、圖形、影像、聲音等媒體特性,與使用電腦來處理、儲存和傳遞資訊。資訊素養是人因環境變遷所需之生活能力,是經由學校正式教育或非正式教育、應用與經驗,慢慢累積而來。因此,處於資訊爆炸的今天,僅具備讀和寫的能力已不敷使用,更必須具備所謂的「資訊素養」。

一般而言,資訊素養有六個養成步驟,即由Eisenberg& Berkowitz 所提出的「系統化資訊問題解決過程」六步驟(The BigSix),茲分述如下(Eisenberg & Berkowitz, 1990Bruce et al,2002):

(一)定義問題(task definition):決定資訊問題與界定資訊查詢的目的。

(二)擬定資訊尋求策略(information seeking strategies):針對之前已界定的資訊問題,決定尋求資訊資源的種類與策略。

(三)找到並取得資訊(location and access):找到資訊資源並且從中檢索特定的資訊。

(四)使用資訊(use of information):根據之前已界定的資訊需求運用查詢獲得之資訊。

(五)組織整合資訊(synthesis):整合與組織資訊以滿足前述問題的需要。

(六)評鑑(evaluation):評估解決資訊問題的歷程是否滿足資訊的需求。

從上述有關資訊素養的概念中可知,資訊素養是一種觀念,也是一種能夠解決問題的能力。擁有資訊素養之學生是一個有能力且能獨立學習的個體。他們知道如何去獲取所需之資訊。能運用資訊科技工具來存取資訊,並互通訊息。擁有資訊素養的學生是靈活的,並且能夠適應改變。而發展終身學習者(lifelong learners)是高等教育機構的主要任務,為了確保個體有知識能力去推理及進行批判性思考,並協助他們去建構「學習如何學習」的架構(ACRL2000)。資訊素養是終身學習的重要關鍵,因為它能增進學生在評估、管理及運用資訊上的能力。因此接下來我們將探討高等教育機構中資訊素養教育的重要性。


三、高等教育機構中資訊素養教育的重要性

由學院及研究圖書館學會(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簡稱ACRL)所主導的一項針對全國高等教育機構資訊素養方案實施情形的部分研究調查中發現,美國擁有二百五十九所高等教育機構的中部諸州(middle states)中,百分之三十一實施「功能性」的資訊素養方案,百分之二十七提供有關提升資訊素養的相關課程,百分之十九整合資訊素養至所有主修的課程內,百分之九發展與資訊素養能力有關的評量方法,百分之三十八則提供的教職員發展以支持資訊素養的方案(RatteraySimmons1995),中部諸州的表現高於全國平均數以上。

AbbottPeach2000)在研究澳洲昆士蘭省Griffith大學1999年的研究所計畫(Griffith Graduate Project)時指出,該計畫旨在推動大學學位課程的發展,首先聚集將近110位應用心理系的大一新生,請他們針對九種普通能力在量表上為自己評分,這九種普通能力包括:自我管理、人際關係、問題解決與決策、分析與批判性評估、適應力與學習、團體工作、口語溝通、資訊、書面溝通。透過這種意識覺醒(awareness-raising)的過程,有超過半數的學生志願擔任圖書館研究工作小組的成員。

Hepworth1999)在研究大學生的資訊素養時發現,學生在資訊素養上的能力有限,主要的困難點包括定義問題、發展搜尋資料的策略、在圖書館找資料、發展洞察力及推斷的能力,基於上述的研究發現,Hepworth建議發展資訊素養與技能,並將它結合到大學課程中,而不是當成獨立的科目。

Nieuwenhuysen1999)在描述比利時的碩士及博士班有關資訊素養的課程時指出八項特點:

(一)能夠在學校的網頁上瀏覽課程內容簡要縱覽。

(二)每項課程都包含課程綱要、教學目標及評鑑程序(evaluation procedure)的相關文件。

(三)一系列關於課程的投影片簡報。

(四)為學生設計的問題、任務、實際的活動。

(五)在學年課程的每一階段都必須完成指定的作業。

(六)在課程中涵蓋了廣泛的參考書目。

(七)每位學生所完成的個案研究都列為評分項目之一。

(八)使用電子郵件與學生聯絡。

Nieuwenhuysen1999)認為這些課程在實施上雖有遭遇困難,但對於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有莫大幫助,可作為大學資訊素養課程的參考。JohnstonWebber2003)更主張將「資訊素養」獨立為一門教學科目,而不宜與其它科目相結合,這個觀點雖與Hepworth主張不同,卻也說明了資訊素養的重要性。Spitzer等人則認為要培養世界公民,學校必須要將資訊素養的概念整合至學習的課程中。

國內學者黃雅君(2000)將有關國內外與資訊素養相關之研究彙整,研究者將有關高等教育的部分挑出,結果如下:








表一 國內、外大學生資訊素養之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樣本數)

研究結果

Vredenbrug,

Flett,Krames &

Pliner

1984

電腦素養

大學生

(N=462)

發現影響電腦素養之因素為:性別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樣本數)

研究結果

莊慧玉

1984

圖書館素養

師專生

(N=647)

發現將近半數學生不能有效的利用卡片目錄查詢所需資料。

林麗雲

1985

圖書館素養

大學生

(N=9080)

發現學生利用圖書館之技巧不佳,而越常利用者越善於利用圖書館。

Pope-Davis

& Twing

1991

電腦素養

大學生

(N=207)

發現影響電腦素養之因素為:

(1) 性別(2)年齡(3)經驗

林蕙蓉

1992

圖書館素養

師院新生

(N=1160)

發現師院新生之圖書館素養仍需加

強。

王真麗

1993

圖書館素養

大學生

(N=1007)

發現影響圖書館利用之因素為:

(1)性別(2)年級(3)系別


Colley,

Gale &

Harris

1994

電腦素養

大學生

(N=160)

發現影響電腦素養之因素為:

(1) 性別角色認同(2)電腦經驗

蔡志煌

宜翠映

1995

電腦素養

師院學生

(N=290)

發現影響電腦素養之因素為:

(1) 性別(2)年級(3)學習時間的長短

Houle

1996

電腦素養

大學生

(N=221)

發現影響電腦素養之因素為:

(1)性別(2)過去電腦經驗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樣本數)

研究結果

丁導民

1996

電腦素養

空大學生

(N=301)

發現影響電腦素養之因素為:

(1) 性別(2)年齡(3)主修學系

(4)教育程度(5)婚姻狀況

(6)電腦學習經驗(7)電腦學習環境

(8)自我導向學習準備度

魏延超

1998

電腦素養

中央大學

教育學程

學生

(N=103)

發現影響電腦素養之因素為:

(1) 性別

(2)每星期上網的時數

(3)每週使用電腦的時間

(4)修習電腦相關學分數

(5)家中有無電腦設備

資料來源:整理自黃雅君,2000

從以上有關國內外與資訊素養相關之研究彙整表當中,發現對於資訊素養整體能力之研究相當有限,大部分皆集中於探討圖書館素養與電腦素養方面,從相關研究結果中發現一般對個人資訊素養較有影響的因素主要包括:

(一)性別:男性程度高於女性。

(二)年齡:年紀輕者程度高於年紀大者。

(三)先前相關課程學習經驗:先前有相關課程學習經驗者高於先前無相關課程學

習經驗者。

(四)有無相關設備:有相關設備者程度高於無相關設備者。

(五)使用相關設備之時間長短:使用相關設備時間較長者程度高於使用時間較短

者。

綜上所述,許多國外學者皆已意識到資訊素養教育的重要性,也提出了許多因應的措施。有關高等教育中資訊素養的研究報告,更指出了一些具體可行的策略與方法。此外,國內學者黃雅君將有關國內外與資訊素養相關之研究彙整,使我們發現影響資訊素養能力的重要因素,更能幫助我們發展資訊素養策略與政策,提升學生資訊素養,進而培養卓越的高等教育機構。接著將針對上述文獻研究提出結論與建議。


四、結論與建議

未來數位化發展的社會,資訊素養教育亦顯得格外重要,而使教育行政機關格外重視這項教育給付——資訊素養教育。細觀政府「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裡強調國家的人文素質、生活環境、公共建設的品質,攸關人才的培育,是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也是面對全球性競賽與挑戰的重要課題。未來國家發展的核心在在都強調全民擁有資訊與使用資訊、思辨資訊、創造與表達資訊的重要素養與內涵,幾乎與資訊素養教育的核心價值完全一致,而最終目的改進生活文化品質,創建一個具競爭力和素養的民主社會。因此,此刻推動全民的資訊素養教育正可配合並積極引導國家未來發展,強化全民的人文素養、教育品質和民主社會的健全發展。針對本研究結果筆者提出三項建議:

(一)發展資訊素養與技能,並結合到課程中

將資訊素養結合到課程內,需要教師、圖書館員、行政人員的共同合作,透過演講及討論,教師能建立學習的環境,鼓勵學生對未知領域進行探索,並監控學生的學習進度。圖書館員能協助學生搜尋資料,行政人員則能創造教師、圖書館員及其他專業人員之間的合作關係,為這些合作方案提供計畫及編列預算,並提供永續的資源以維持下去。

資訊素養是除了傳統讀說聽寫能力外,還需要了解資訊的角色、力量與使用,知道資訊不同的內涵與種類,了解組織資訊的系統,具備檢索資訊的能力,且能評估組織與操作資訊。因此在課程設計方面必須注意到,資訊素養不單只是「電腦素養」,它包括了評估與辨別的能力,不再只是人云亦云,能從資訊洪流中選擇正確適當的資料。另外,資訊素養強調一種問題解決的能力,透過Eisenberg& Berkowitz 所提出的「系統化資訊問題解決過程」六步驟,培養學生處理事情的能力。

此外,課程內容應電子化,透過網際網路無遠弗屆的影響力,讓學生使用資訊就像「呼吸」一般自然因此,「電子學習」將繼「電子商務」後,成為下一波發展的主要趨勢。廿一世紀的網路新秀將是「電子學習」,而透過電子學習,學生也更容易將生活與網路相結合。


(二)善用資訊資源中心,增進資訊搜尋能力

根據Hepworth1999)的研究,發現學生在資訊素養上的能力有限,主要的困難點包括定義問題、發展搜尋資料的策略、在圖書館找資料、發展洞察力及推斷的能力,基於上述的研究發現,Hepworth建議發展資訊素養與技能。黃雅君(2000)彙整國內研究文獻時指出高等教育機構學生資訊素養之不足,如莊慧玉1984)在研究師專生的圖書館素養時發現將近半數學生不能有效的利用卡片目錄查詢所需資料林麗雲1985)在研究大學生的圖書館素養時發現學生利用圖書館之技巧不佳;類似的研究如林蕙蓉1992發現師院新生之圖書館素養仍需加強。

資訊素養能力包含了圖書館素養能力,而資訊素養能力培養非短時間即可達成:資訊能力是多種能力的總合,每項能力之間均有相關,學生在短時間內是無法習得所有能力,因此課程需要從學生既有的基礎(例如使用圖書館的經驗),逐步導引學生使用複雜的網路資源與技術。此種認知與技能的轉移,學生需要充足的學習時間,而受課程時間的限制,在教學材料常僅止於入門。因此建議課程結束後,圖書館或電算中心應接手以推廣教育活動,持續發揮推動的角色(如圖一)。

資訊資源中心

(圖書館、電算中心)

論文報告

查詢、蒐集、組織、評估、利用

講授指導引介

查詢、蒐集、組織、評估、利用

圖一、資料蒐集與圖書館利用概念圖


圖書館與電算中心均是資訊匯集與資訊管道的具體呈現,也是培養資訊素養最佳的環境起點。教導學生熟悉電腦的操作與網路資源的獲取是資訊素養基本能力之一。當學生熟悉圖書館各類型資料的運用,培養對資訊的敏銳度後,有助於網路素養與媒體素養技能的精進。


(三)制定資訊素養策略,消除「資訊貧者」(information poor

從有關國內外與資訊素養相關之研究彙整表當中,發現一般對個人資訊素養較有影響的因素主要包括:1.性別2.年齡3.先前相關課程學習經驗4.有無相關設備5.使用相關設備之時間長短。

針對因素12的解決之道為宣導資訊素養的重要性,使學生意識到處在資訊社會中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增強資訊素養能力的培育,使所有學生具備適切擷取、運用資訊的能力,並安排資訊搜尋的機會,提高運用網路搜尋資訊的機會,熟練資訊搜尋所需的各項能力與策略,能於網路中搜尋不同資訊類型機會,擴大學生接觸的知識層面,並拓廣進一步尋求知識之機。

針對因素345的解決之道為提供多元的網際網路使用環境及降低上網所需各項相關設備或服務的費用。當前大學生多以家庭與學校為主要的網際網路使用地點。除了上述地點外,政府行政當局也要在社會整體資訊基礎建設普及與完備的環境下,提供多元的網際網路使用地點,供學生甚至社會大眾選擇,以創造網際網路隨手可得的富饒資訊環境。除此之外,更要提供公共性的網路使用地點,如公共圖書館或社區資訊資源中心,以減低家庭因素可能的負面影響,提供學生甚至大眾一個多元的均等使用資訊環境。

家庭收入較低的大學生,其家庭中所擁有之資訊科技設備與服務的普及率、電腦與網路使用歷史與時數都相對為低。因此,要消彌「數位鴻溝」(digital divide)的差距,教育行政當局及政府社會福利相關部會可以從降低上網所需各項相關設備或服務的費用,或適時地提供弱勢學生及其家庭相當的優惠入手。如此,減低網路設備使用上的經濟性門檻,並同時增加商品化知識的付費能力,方能夠增加學生接近使用資訊的機會與時間。

最後,本研究發現,無論是國內外學者皆已發現「資訊素養」教育在高等教育上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學者也提出許多策略與因應之道,值得我們來警惕與省思。因此,如何讓高等教育機構能發展資訊素養的相關課程,並培育具備高度資訊素養的學生,以適應未來充滿競爭力的生活環境,實乃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緩之任務。


參考書目

黃雅君(2000)。臺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知能及其相關設備利用情形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敬如(2000)。台灣地區中等學校學生數位鴻溝差距狀況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Abbott,W.Peach,D.2000.Embedd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University Study. Syracuse, N. Y.: ERIC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Resourc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Librarians &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1988). Information power: Guidelines forschool media programs.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Librarians &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 Technology. (1998). Information power: Buildingpartnerships for learning.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2000.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 Syracuse, N. Y.: ERIC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Resource.

Bruce, C . Chesterton, P. Grimison ,C.2002Constituting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university curricula.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development,pp31-40

Doyle, C.S. (1992). Outcome measures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within 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of 1990. Final report to national forum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Summary of findings. (ED351 033)

Doyle, C. S. (1994).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 A concept forthe information age. Syracuse, N. Y.: ERIC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Resource.

Eisenberg, M. B., & Berkowitz, R. E. (1990). Information problem-solving: Thebig six skills approach to library & information skills. Norwood, N. J. :AblexPublishing Corp.

Hepworth,M.1999.A Study of Undergraduate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Skills. Syracuse, N. Y.: ERIC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Resource.

Johnston,BWebber,S.2003Information Literacy in Higher Educationa review and case study.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vol283,pp335-352

Nieuwenhuysen,P.1999.Information Literacy Courses at 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Level. Syracuse, N. Y.: ERIC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Resource.

Ratteray,O.M.Simmons,H.L.1995.Information Literacy in Higher Education. Syracuse, N. Y.: ERIC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Resource.

Spitzer, Kathleen L.; Eisenberg, Michael B.; Lowe, Cai-ie1998AInformation Literacy:Essential Skills for the InformationAge. ERIC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Syracuse, NY.

「使用資訊就像呼吸一般自然」的想法源自於活氧計劃(Oxygen) ,活氧計畫是由MIT 電腦科學實驗室與人工智慧實驗室(Artificial IntelligenceLaboratory; LAI) 所從事為期五年的合作研發,。此計劃的目的在於利用資訊與網路相關科技,嘗試建構出一個未來生活與工作的環境,目標以「讓人們能夠花更少的力氣做更多的事」(doing more by doing less),以全面提高生產力,其精神在於「把科技帶向人,而不是人去迎合科技」(陳敬如,2000)。


9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