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 )19.下列關於季節的文句說明何者正確?
(A)隨風柳絮輕,映日杏花明/六月的草木似乎特別茂盛,冬青樹的葉子油亮油亮的,老榆樹也枝繁葉茂:
春。
(B)憑闌自愛秋容淡,閒數殘荷幾朵花/風裏帶來些新翻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
微微潤溼的空氣裏醞釀:夏。
(C)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陽光剔透斜穿樹隙落入小路,形成斑駁光影,金風微動,正是大地清涼天未
寒的時節:秋。
(D)黃葉覆溪橋,荒村惟古木/在北風的侵蝕下,寒冷蠶食著深秋的色彩,烈風撕扯著秋末的艷裝,把世界
逐步變成了灰白:冬。
( D )20.以下四組選項,前後所歌詠的歷史人物為同一人者有幾組?
甲:清濁搖擺水滔滔,怎可漁夫忘離騷/輕視兒身重楚邦,忠魂耿耿汨羅江
乙:石頭城下秋烟冷,正是東籬採菊還/門前學種先生柳,嶺上長留處士墳
丙:草堂美譽留後世,詩史文章著千秋/少陵文章驚海內,詩聖光芒萬丈長
丁: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A)一組(B)兩組(C)三組(D)四組
( A )21.下列詠物的文句說明何者有誤?
(A)它鋪天蓋地,猶如棉花輕落在草地、屋頂、山峰上,整個世界一片銀白:雲
(B)朝陽有耐性的、慢慢地以它的溫熱,對冰封的山丘做「煽動性」的說服:雪
(C)為了染綠春天,寒霜中你鬱鬱蔥蔥;生活的烈日下,你送出暑天的涼風:竹
(D)那枝條,细長、柔軟、嫵媚。纖細的葉,齊刷刷地展開,彷彿片片鵝毛:柳
( C )22.宋朝沈括在《夢溪筆談》書中有一則記錄:「世有透光鑑○
1,鑑背有銘文,凡二十字,字極古,莫能讀。
以鑑承日光,則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
2其理,以謂鑄時薄處先冷,唯背文上
差○
3厚後冷,而銅縮多。文雖在背,而鑑面隱然有跡,所以於光中現。予觀之,理誠如是。然餘家有三
鑑,又見他家所藏,皆是一樣,文畫銘字無纖異者,形制甚古。唯此鑑光透,其他鑑雖至薄者,皆莫能
透。意古人別自有術。」
【 ○
1鑑:鏡子。○
2原:推究。○
3差:略為。】
根據文意推斷,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透光鏡若厚度太厚,則無法達到透光效果。 (B)古人習慣以銘文記錄下透光鏡的製作過程。
(C)古人的造鏡技術高超,宋人難解其中奧祕。 (D)宋人已知光線強弱是鏡子透光與否的關鍵。
( A )23.「純貴妃不認為自己的『雅』會輸給魏瓔珞的『俗』,卻又無可奈何。她發現弘曆留在鍾粹宮的日子越來
越少,去延禧宮的日子越來越多,就好像世間一切俗人,偶爾管弦絲竹,但多數時候還是要柴米油鹽。」
這段文字既揭示「雅」、「俗」對比,也運用「管弦絲竹」、「柴米油鹽」的比喻強化語意。下列文句,何者
也使用了比喻方式來強化對比作用?
(A)我曾見過二人對弈,起先是坐著,神情瀟灑,望之如神仙中人,俄而棋勢吃緊,兩人都站起來了,劍
拔弩張,如鬥鵪鶉。
(B)就在那光與色的動晃中,忽然那太陽,像巨大的蛋黃,像橘紅淋漓的一團烙鐵漿,蹦跳而出,雲彩炫
耀。世界彷彿一時間豁然開朗,山脈谷地於是有了較分明的光影。
(C)你的書齋也許是明窗淨几,雕金飾玉,也許案頭有一盆古梅,壁間懸有名人的書畫,但比起壯大的山
河,悠遠的藍天,縱橫的田野,就顯得那麼渺小寒酸,俗不可耐。
(D)生命是條悠悠長河,有時沉靜迂迴,有時浩蕩漫漶,但不論如何的曲折流轉,每一個彎道,每一攤沙
洲,莫不是記憶的痕跡,猶如日本作家宮本輝所言,處處盡是人生佇足的投影。
( D )24.唐朝杜牧有詩<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說明 1:「 二十四橋」的說法有三:一為二十四座橋。見北宋 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對每座橋的方位
和名稱一一記載;二為有一座橋名叫二十四橋。見清 李斗《揚州畫舫錄》:廿四橋即吳家磚橋,一名紅藥
橋,在熙春台後,……<揚州鼓吹詞序>云,古有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三為二十四橋是唐代揚州城
內橋梁的總稱,所謂「二十四橋明月夜」將活動場所集中在小橋明月,實際上等於說揚州明月夜,更加突
出揚州的江南水鄉特點。這三種說法都有人採用,但我覺得以詩的意境與文字前後呼應的妙用來看,我比
較贊同一說。
說明 2:杜牧在揚州時,常於夜間到十里長街一帶爭歌逐舞,過著詩酒流連、風流放縱的生活,當時韓綽
也常與詩人一起遊賞。
依據文意推斷,作者比較認同一說的原因最有可能為下列何者?
(A)「青山」對應「二十四橋」,表示無論時空如何變換,兩人也要堅持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
(B)「江南」對應「二十四橋」,表現江南小橋流水的建築特色,並以問句顯示對浪漫的追求。
(C)「玉人」對應「二十四橋」,表示江南女子多才多藝又婉約多情的形象,令人沉醉溫柔鄉。
(D)「何處」對應「二十四橋」,表現出地點不確定的特色,且以問句傳遞出浪漫美麗的意境。
3
【加油,背面尚有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