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110學年度社會領域課程計畫(三年級第一學期)

格式
doc
大小
291 KB
頁數
25
上傳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1-07-04,离现在 4 111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110學年度部定課程

第一學期 社會 領域課程計畫

年級年級 版本 康軒

原設計者譚偉明、王 瑀 ◎逐年修訂者

教學者: 譚偉明、王 瑀

領綱核

心素養

-E-A1 認識自我在團體中的角色,養成適切的態度與價值觀,並探索自我的發展。

-E-A3 探究人類生活相關議題,規劃學習計畫,並在執行過程中,因應情境變化,持續調整與創新。

-E-C1 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理解並遵守社會規範,參與公共事務,養成社會責任感,尊重並維護自己和他人的人權,關懷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

-E-C2 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關係,養成尊重差異、關懷他人及團隊合作的態度。

學習表現

1c-Ⅱ-1判斷個人生活或民主社會中各項選擇的合宜性

2b-Ⅱ-1體認人們對生活事物與環境有不同的感受,並加以尊重。

2c-Ⅱ-1省思個人的生活習慣與在群體中的角色扮演,尊重人我差異,避免對他人產生偏見。

2c-Ⅱ-2澄清及珍視自己的角色與權利,並具備責任感。

3c-Ⅱ-1聆聽他人的意見,並表達自己的看法。

3d-Ⅱ-1探究問題發生的原因與影響,並尋求解決問題的可能做法。

學習內容

Aa-Ⅱ-1個人在家庭、學校與社會中有各種不同的角色,個人發展也會受其影響。

Aa-Ⅱ-2不同群體(可包括年齡、性別、族群、階層、職業、區域或身心特質等)應受到理解、尊重與保護,並避免偏見。

Ac-Ⅱ-1兒童在生活中擁有許多權利(可包括生存權、學習權、表意權、隱私權、身體自主權及不受歧視的權利等)與責任(可包括遵守規範、尊重他人或維護公共利益等)。

Ac-Ⅱ-2遇到違反人權的事件,可尋求適當的救助管道。

Ba-Ⅱ-1人們對社會事物的認識、感受與意見有相同之處,亦有差異性。

Bc-Ⅱ-2家庭有不同的成員組成方式;每個家庭所重視的價值有其異同。

Ac-Ⅱ-2遇到違反人權的事件,可尋求適當的救助管道。

Dc-Ⅱ-1班級與學校公共事務的安排,可以透過師生適切的討論歷程做出決定。

學習目標

  • 透過統計與實作,認識家庭的型態與姓名的由來。

  • 透過生活觀察、經驗整理與自我檢核,理解家庭重視的價值,體會家人的辛苦。

  • 透過生活反思、比較分析與案例討論,理解孝順與尊重的內涵,並遷移至社會服務的展現。

  • 藉由班級會議的實作,完成班級守則的擬定。

  • 應用T型表格分析校園危險地點,完成校園安全地圖。

  • 應用分析、檢核與推理的策略,探究有效學習方法與學習權的概念,並進行假日學習規劃。

  • 應用T表分析比較校園多元學習,進行規劃活動與選擇社團的練習。

  • 應用「推理內心想法」的策略,理解相互關懷、解決衝突與面對霸凌的方法。

  • 應用「紅綠燈」的反思策略,探究隱私權與身體自主權的內涵。

  • 應用「推理內心想法」策略,理解面對合作與競爭的方法。

  • 透過「感謝卡設計撰寫」,對為我們服務的人表達感謝。

  • 應用「T表」安排團隊合作的分工,實踐讓班級更美好的構想。

融入

議題

*必選

*▓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 *海洋教育 *▓家庭教育

*生涯規劃教育 *□國防教育 *□資訊教育(□資訊素養與倫理 □行動學習 □新興科技)

科技教育 □能源教育 ■原住民族教育■品德教育 生命教育

法治教育 *■安全教育 □防災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閱讀素養教育

戶外教育 □國際教育

議題實質內涵

以下臚列之議題實質內涵,分別依課程設計內容之關聯性,同步對應設計於課程計畫中。

E1 了解家庭的意義與功能。

E2 了解家庭組成與型態的多樣性。

E3 察覺家庭中不同角色,並反思個人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

E4 覺察個人情緒並適切表達,與家人及同儕適切互動。

E6 覺察與實踐兒童在家庭中的角色責任。

E7 表達對家庭成員的關心與情感。

E9 參與家庭消費行動,澄清金錢與物品的價值。

E3 利用規則來避免衝突。

E4 參與規則的制定並遵守之。

E7 認識責任。

E8 了解校園安全的意義。

E10 關注校園安全的事件。

E4 認識自己的特質與興趣。

E11 培養規劃與運用時間的能力。

E2 自尊尊人與自愛愛人。

E3 溝通合作與和諧人際關係。

E3 了解每個人需求的不同,並討論與遵守團體的規則。

E5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E10認識隱私權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E7 認識原住民族氏族/家族及命名體系。

E3 覺察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了解家庭、學校與職業的分工,不應受性別的限制。

E4 認識身體界限與尊重他人的身體自主權。

學習目標

教材重點

學習活動

(學習任務學習策略融入議題說明)

多元評量

透過統計與實作,認識家庭的型態與姓名的由來。

【單元一】

我的家庭

1-1家庭的組成】

  • 家庭樹:整理家庭成員。

  • 透過文字與圖片,介紹各種家庭成員的組成。







  • 家庭成員增加與減少的可能原因。

  • 面對家庭成員改變的心態與做法。





  • 多元的命名方式

  • 姓名代表的意義

  • 原住民族的命名方式

  • 對姓名的珍惜與尊重

一、我的家庭成員

1.我的家庭樹:學生在「家庭樹」(p8)中,寫下自己有哪些家人,和同學倆倆相互介紹自己的家庭樹。

2.家庭類型大搜查

(1)教師引導學生分類統計全班同學家庭人口數。

(2)分類統計:全班共同發現同學家庭組成的概況。

1-4人小家庭

5-10人大家庭

其他類型




3.認識不同的家庭類型:透過案例圖片,介紹單親、隔代教養、育幼院等不同類型的家庭,引導學生以同理心看待。

【議題融入】E2 了解家庭組成與型態的多樣性。


二、家庭成員的改變

1.文本討論:閱讀與觀察課本第1213頁,說觀察發現,歸納具體作法,並提出還有哪些不同的情況會形成家庭成員的改變。

2.經驗分享:

(1)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成員是否曾產生變化?

(2)遇到家庭成員改變,你的心情如何,生活上有哪些改變?

3.完成【1-1習作】第一大題。


三、我的名字有意義

1.製作特色名片:

(1)訪問:課前訪問家人自己姓名的由來與意義。

(2)紀錄:將訪問結果紀錄在特色名片上。

(3)分享:向同學介紹自己姓名所代表的意義。

2.閱讀與討論:閱讀與課本第1415頁,認識不同的命名方式。

3.完成【1-1習作】第二大題:姓名小檔案。

【議題融入】E7 認識原住民族氏族/家族及命名體系。


口語評量利用家庭樹說明自己的家庭組成




口語評量觀察統計圖表,說出班級的家庭組成類型




口語評量分享成長過程中家庭成員的改變與自己的心情







實作評量設計特色名片,並向同學介紹自己姓名所代表的意義

透過牌卡遊戲與短劇演出,認識親人的稱謂與多元往來。

1-2親人的往來】

  • 不同親人間的稱謂。

  • 家庭稱謂表。

  • 原住民的稱謂方式。
















  • 親人間多元的往來活動。

  • 禮貌的稱呼在互動中的重要性。











  • 自我介紹的方向有哪些。

  • 學習策略工具:九宮格分析表

  • 表達與聆聽的技巧

一、親人稱謂大進擊

1.自我檢核:引導學生在「親人稱謂圖」(p16-17)中,用螢光筆將自己經常來往親人的稱謂著上顏色。

2.概念澄清:

(1)認識親人稱謂圖,了解爸爸的親人和媽媽的親人有什麼稱謂的不同,用圈好的稱謂圖和同學分享自己有哪些親人。

(2)p35-37附件稱呼卡中拿出自己經常來往親人的牌卡,排在爸爸和媽媽的親人關係圖中。

3.親人稱謂挑戰賽:

(1)稱呼卡遊戲1:小組合作,應用稱呼卡互相檢核對方的記憶,熟悉親人稱謂。(習作p35-37附件)

(2) 稱呼卡遊戲2:進行分組競賽,教師出題,拿出正確牌卡,搶答稱謂所代表的親人關係。(習作p35-37附件)

4.認識不同族群的稱謂,討論表達尊重與禮貌的重要。

【議題融入】E3 察覺家庭中不同角色,並反思個人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


二、親人互動小劇場

1.經驗分享:引導學生說出哪些時候會和其他的親人互動,歸納親人間可能一起做的事情。

(1)共同慶祝 (2)相互祝福 (3)互相幫助

(4)彼此問候 (5)結伴出遊 (6)共同解決問題

2.情境應用:

(1)提供上述類型情境給學生(例:忘記帶鑰匙、表姐結婚了、叔叔嬸嬸有了小寶寶…等。)小組合作設計30秒小短劇,呈現親人間的互動(包括稱謂和對話)

(2)短劇演出

(3)共同歸納親人間互動的重要方法與原則。

3.完成【1-2習作】配合情境,加上稱謂與問候語。

【議題融入】E4 覺察個人情緒並適切表達,與家人及同儕適切互動。


三、小小探究家

1.腦力激盪:全班共同腦力激盪,思考「從哪些方向進行自我介紹」,別人可以更加瞭解自己。

2.核對文本:核對課本p20,彙整自我介紹的方向。

3.應用學習策略工具(九宮格)引導學生應用九宮格分析表,整理自我介紹檔案。

4.蒐集新朋友:同儕相互自我介紹,聆聽完他人的介紹,在檔案上簽名,透過自我介紹,蒐集新朋友。




口語評量能正確的說出親人的稱 呼。




實作評量在遊戲過程中,熟悉親人與稱謂的關係









口語評量能分享親人間難忘的互動經驗



實作評量:能和組員分工,進行短劇演出








實作評量:能運用九宮格分析表,整理自我介紹檔案,並向同學進行自我介紹。

透過生活觀察、經驗整理與自我檢核,理解家庭重視的價值,體會家人的辛苦。

【單元二】

家庭與倫理

2-1家庭的功能】

  • 家人照顧我們平安長大。

  • 家庭中互相關懷與分享。

  • 遇到家庭中的暴力傷害,應勇敢求助。



  • 每個家庭重視的價值不同。

  • 除了接受照顧,也要主動付出。









  • 家庭的消費需要靠家庭收入來支付。

  • 收入是家人辛苦工作獲得。

  • 應善用收入,進行儲蓄。

  • 對辛苦的家人表達感謝。

【議題融入】E1 了解家庭的意義與功能。

  1. 溫暖的家庭

1.經驗整理:引導學生在「家庭樹」(p8)中,延伸整理「家人和自己難忘的互動經驗」。

2.文本討論:結合難忘的互動經驗,分享在哪些情境下會獲得家人的照顧與關懷,例如:發生哪些事情會想和家人分享喜悅?哪些事情你會想要得到家人的安慰與鼓勵?

3.家庭暴力的保護方法:透過新聞案例分享,討論遇到家庭暴力事件的自我保護方法。

(1)向師長求助 (2)撥打113保護專線


  1. 家庭重視的價值

  1. 整理經驗:p8家庭樹中寫出或畫出以下兩個面向。

(1)向家人學到的事。 (2)全家最常一起做的事。

  1. 歸納概念:和同學分享經驗,並在家庭樹最上方,歸納自己家最重視的價值。

  2. 家事檢核:完成【2-1習作】家事表現調查表。

  3. 歸納概念:完成【2-1習作】第二大題,同時反思自己,除了接受家人的照顧外,也要共同為家庭付出。


  1. 家庭的開支與儲蓄

  1. 猜測與訪問:

  1. 請學生猜猜看家中支出最多的是哪一類,回家訪問父母,在p30圈出結果,確認自己猜得對不對。

  2. 如果家中的收入有剩餘,目前的儲蓄目標是什麼?

  1. 觀察記錄:觀察父母下班回家,有哪些看起來很辛苦的現象?

  2. 行動反思:想一想,家人辛苦賺錢支付我們的生活消費,我們應該用什麼態度來使用家裡的金錢?(例:不要浪費、節省支出、把部分的金錢存起來等。)

  3. 儲蓄的好處與計畫:閱讀課文,分析儲蓄的好處,擬定自己的儲蓄目標。

  4. 歸納概念:完成【2-1習作】第三大題,反思自己可以如何為辛苦的家人表達感謝。

【議題融入】E9 參與家庭消費行動,澄清金錢與物品的價值。

口語評量:能說出和家人之間難忘的互動經驗。










實作評量:能在家庭樹學習單中,寫出向家人學到的事以及最常一起做的事。


自我檢核:能自我檢核家事表現,並進行反思。




實作評量:能訪問家人支出最多的家用項目。


實作評量:能觀察父母下班後很辛苦的現象。

透過生活反思、比較分析與案例討論,理解孝順與尊重的內涵,並遷移至社會服務的展現。

2-2家庭的倫理】

  • 孝順父母和尊重長輩是社會重視的美德。

  • 每個家人都不同。

  • 應友愛兄弟姊妹與尊重家人。















  • 把家中的倫理美德擴大到社會上,是愛心和服務社會的具體表現。

  • 介紹祖父母節的由來。



  • 學習策略工具:T圖統計表


  1. 孝順與尊重

  1. 生活反思:完成【2-2習作】第一大題,反思自己與家人互動的態度,提出自己需要改進的項目與具體方法。

  2. 比較分析:完成【2-2習作】第二大題。閱讀孝子黃香的影片、習作p9鳳梨兄妹的孝順故事,應用T圖表進行比較:

    人物

    孝順行動

    黃香


    鳳梨兄妹


    自己


  3. 分享觀點:哪一種孝順的行動最值得鼓勵?共同歸納「孝順的方法不同,但孝順的心意相同」。

  4. 家人相處的問題解決:

  1. 完成【2-2習作】第三大題。針對問題情境,選擇自己的作法,小組內分享選擇的理由,小組討論後,發表小組討論共識。

  2. 兄妹爭著要騎腳踏車,可以如何解決?

  3. 妹妹提出想當飛行員的夢想,哪一個家人的回應比較好?

【議題融入】E7 表達對家庭成員的關心與情感。


  1. 小愛變大愛

  1. 案例討論:對家人的愛,如果轉換成社會上其他的人,觀察圖片,你看到這些小朋友怎麼做?

(1)協助醫師宣導口腔保健 (2)讓座給受傷的大哥哥

  1. 情境遷移:給予情境圖片,小組討論可以怎麼做,為他人帶來溫暖。

  2. 認識祖父母節:可以如何在生活中,實踐祖父母節的精神?


  1. 小小探究家~家事誰來做

  1. 蒐集資料:調查家中各種家事的負責人。

  2. 整理分析:應用T圖表整理家人完成家事的項目與數量,找出負責最多家事項目的人。

  3. 行動省思:如何進行家事的分工調整?自己還可以負擔哪些家事?

【議題融入】E6 覺察與實踐兒童在家庭中的角色責任。


自我檢核:能自我檢核與家人互動的態度。


實作評量:能應用T圖表比較不同的孝順行動。








口語評量:能說出自己選擇的理由。







口語評量:能說出自己評估情境後可能的做法。








實作評量:能應用T圖表整理家人完成家事的項目與數量。

藉由班級會議的實作,完成班級守則的擬定。

【單元三】

自治與安全

3-1班級的自治活動】

  • 班級自治是班上同學自己管理班級事務。

  • 參與班級自治可以提升能力,培養服務精神,讓班級運作更有效率。

  • 召開班級會議的方法與流程。

  • 如何訂定班級守則的思考方式。


  1. 認識班級自治:

  1. 認識班級自治的定義

  2. 班級會議的準備

  1. 認識班級會議流程

  2. 認識班級會議人員負責事項

  3. 推選班級會議人員

  1. 班級自治應有的態度: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

【議題融入】E7 認識責任。

  1. 小小探究家─如何訂班級守則

配合課程進行,調整p54-55之小小探究家課程在此進行。

  1. 生活觀察:進行生活觀察後,提出教室內出現的問題。

  2. 問題分析:提出觀察到的問題和大家分享,並討論可能的改善方法。

問題

改善方法






  1. 召開班級會議

  1. 舉行班會:依班級會議流程舉行班級會議。

  2. 提案討論:以「擬定班級公約」為主題,進行班級會議的提案討論。

  3. T表問題應用:引導學生以小小探究家分析的問題分析T表,提出影響最大的問題,從前述討論的改善方法,討論班級公約的撰寫重點,紀錄在T表上,形成對班級公約項目的共識。

    問題

    班級公約項目





  4. 應用實踐:提供討論後的班級公約給班級導師,引導學生進行實踐。

  1. 完成【3-1習作】p12-15

【議題融入】

E3 了解每個人需求的不同,並討論與遵守團體的規則。

E4 參與規則的制定並遵守之。

口語評量:能說出班級會議的流程與意義。








實作評量:能觀察教室內出現的問題,提出改善方法,紀錄於T圖表上。







實作評量:能運用T圖表記錄問題,形成班級公約的項目。

應用T型表格分析校園危險地點,完成校園安全地圖。

3-2校園安全】

  • 校園安全的重要

  • 遵守校園安全規範,才能維護大家的安全。

  • 校園裡隱藏危險的地方。






  • 遠離校園外各種危險的方法。

一、校園安全面面觀

1.閱讀解析:閱讀課文後,應用T表進行課文內容的分析,整理出地點的危險情境。

地點

危險情形觀察


文字+圖畫



2.完成【3-2習作】校園安全:討論習作案例,分組合作,整理案例到T表中。

3.實境探索:分組進行校園觀察,檢核校園中是否出現課本提到的情況;進一步蒐集其他「隱藏危險的地點」,進行觀察記錄。

3.提出解決方法:延伸T表,加入「讓自己安全的方法」欄位,小組合作,針對負責的主題進行討論,完成校園危險地點分析表。

地點

危險情形觀察

安全方法


文字+圖畫


4.彙整校園安全地圖:全班共同在校園平面圖上,標註負責的地點,彙整各組的「校園危險地點分析表」,完成校園安全地圖。

5.遠離校園外的危險:閱讀課文p53,摘要重點,歸納除了校園以外,其他地方可能出現的危險,以及遠離危險的方法。

【議題融入】

E8 了解校園安全的意義。

E10 關注校園安全的事件。

實作評量:能運用T圖表記錄校園危險地點的觀察。










實作評量:能與小組合作,討論讓自己安全的方法,延伸紀錄於T圖表上。

應用分析、檢核與推理的策略,探究有效學習方法與學習權的概念,並進行假日學習規劃。

【單元四】

學習與成長

4-1學習的方法】

  • 學習的重要性。

  • 有效的學習方法。

  • 習作:學習方法自我檢核。















  • 尊重他人的學習權利。

  • 妥善安排學習時間。

  • 習作:假日學習時間安排練習。

  1. 有效學習我最行

  1. 學習困難經驗蒐集:

  1. 把想法寫在便利貼上:經過第一次定期評量的經驗,在不同的學習領域是否遇到什麼困難?

  2. 提出有效學習方法:抽出同學遇到的學習困難,小組合作,提出可以解決困難的學習方法。

  3. 確認作法:釐清所提出的有效學習方法應該於「課前、課中或課後」進行。

  1. 課文分析:小組合作,應用T表整理課本中提到的學習方法。

    學習流程

    學習方法

    課前


    課中


    課後


  2. 學習經驗分享:由有相關經驗的同學補充課前、課中、課後的有效學習方法;全班分享。

  3. 概念理解:共同討論「預習」、「複習」的概念;小組分享,共同歸納應用有效學習方法的重要。

  4. 自我反思:完成【4-1習作】自我評估表。


  1. 尊重他人學習權‧規劃假日學習

  1. 尊重他人學習權:

  1. 從圖片中找出「影響他人學習權」的行為,以「說出內心對白」的方式,推理分析被影響同學內心的感受。

  2. 小組合作,以30秒情境小短劇演出自己觀察到教室中「影響他人學習權」的行為。以「說出內心對白」的方式,推理分析被影響同學內心的感受。

  3. 共同歸納「學習權」的概念。

【議題融入】E5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1. 規劃假日學習:

  1. 情境問題解決:教師提供3-5種假日學習時間的安排。

  2. 合作解析:小組合作,討論案例安排的優點與問題,並提出解決建議,向全班發表。

  3. 共同歸納:全班共同歸納妥善安排學習時間的重要原則。

  1. 規劃練習:完成【4-1習作】假日學習活動規畫。

【議題融入】E11 培養規劃與運用時間的能力。



口語評量:能說出自己遇到的學習困難。





實作評量:能運用T表整理課前、課中與課後的學習方法。












口語評量:能說出人物內心的想法。








口語評量:能說出案例中假日時間安排的優點與問題,並提出改善方法。



應用T表分析比較校園多元學習,進行規劃活動與選擇社團的練習。

【單元四】

學習與成長

4-2多元的學習】

  • 課堂學習之外,學校中還有多元的學習活動。

  • 主動爭取學習機會。

  • 踴躍參與學習活動

  • 習作:學習方法自我檢核。









  • 補充材料:學校社團簡章

  • 探究主題:如何選擇社團


  1. 校園中的多元學習

  1. 生活經驗整理:全班共同利用T表,整理附小一整年會有哪些課堂之外的重要學習活動,並說出這些活動對學習的幫助。

    月份

    重要學習活動

    1


    2



    12


  2. 多元經驗分享:分享自己曾參加過哪些課堂外難忘的學習活動,以及對自己學習的幫助。

  3. 多元學習活動規劃練習:

  1. 小組規劃:如果學校給同學機會自行選擇規畫一場藝術表演活動,你們邀請誰來學校示範表演?邀請的對象對大家學習有什麼幫助?

  2. 發表與票選:舉行一分鐘推銷活動,票選最受歡迎的邀請方案。

  1. 完成【4-2習作】多元學習活動規畫。


二、小小探究家─如何選擇社團

  1. 認識學校社團:引導學生閱讀附小社團的報名簡章,了解有哪些社團,以及社團的收費。

  2. 自我檢視:找出自己課後可以參加社團的時間;從簡章中找出三個比較有興趣的社團進行比較。

    社團名稱

    上課內容

    喜歡程度










  3. 聆聽意見並做出選擇:將分析結果解說給朋友與家人聽,蒐集回饋意見,做出社團選擇的決定。

【議題融入】E4 認識自己的特質與興趣。


口語評量:能根據經驗說出學校不同月份的多元學習活動安排。








實作評量:能和組員共同規劃藝術表演邀請方案,並進行一分鐘推銷活動。




實作評量:能應用T表進行不同社團的比較,並向他人分享分析結果。


應用「推理內心想法」的策略,理解相互關懷、解決衝突與面對霸凌的方法。

【單元五】

和諧的相處

5-1班級裡的人際關係】

  • 老師引導我們學習成長,應該尊重與感謝。

  • 每個人都不一樣,應學習和他人相處的方法。









  • 主動關懷需要幫助的同學。

  • 學習解決爭端的方法。









  • 避免霸凌,保護自己與他人。

  • DFC行動公民故事:小翊的鴨舌帽。

一、老師和同學間的相處

1.幫助我的老師:

(1)引導學生分享經驗:讓自己印象深刻的老師,曾為自己做過哪些事情?

(2)共同歸納,老師在學校學習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2.我的同學不一樣:完成【5-1習作】第一大題

(1)尋找受歡迎的特質:找到符合特質的同學,在習作「受歡迎特質的獎盃」上簽名。

(2)分享與統計:組內分享,全班分享,統計每個特質被提出來的人選有哪些。

3.課文解析:觀察課文圖片,思考「誰的回答比較好,為什麼?」哪一個人用自己的想法和經驗看待對方?哪一個做到了尊重的態度?

4,概念歸納:每個同學都不一樣,應該相互欣賞,彼此尊重。


  1. 相互關懷與解決爭端

  1. 內心感受推理策略:透過課本圖片,練習推理策略「感受自己內心想法 & 推理人物內心想法」。

  2. 情境挑戰:抽題目進行人物內心想法的推理分析,並討論自己面對問題的「最佳做法」。

(1)同學行動不方便 (2)同學遇到學習上的困難

(3)同學身體不舒服 (4)同學不小心弄壞自己的筆

(5)玩遊戲時有人不遵守規則

(6)共同完成合作任務,彼此意見不同。

  1. 發表分享:以對話短劇方式發表情境事件,並報告小組討論的解決方法。

【議題融入】E2 自尊尊人與自愛愛人。


  1. 保護自己與他人

  1. 影片解析:應用「推理內心感受策略」解析霸凌事件影片,強調「心情感受」的體會(可配合情緒卡引導)

  2. 提出面對方法:小組討論,提出面對霸凌事件的處理方式(當自己被欺負時、當同學被欺負時)

  3. 概念歸納:歸納保護自己與他人的重要方法。

  4. 完成【5-1習作】第二大題。

  5. 延伸閱讀:DFC行動公民故事:小翊的鴨舌帽。




口語評量:能說出讓自己印象深刻的老師以及相關互動經驗。






口語評量:能說出對課文圖片的評估。







實作評量:能運用「推理內心感受策略」分析人物內心的想法,並提出自己面對問題的最佳做法。






實作評量:能運用「推理內心感受策略」分析人物內心的想法,並提出自己面對問題的最佳做法。

應用「紅綠燈」的反思策略,探究隱私權與身體自主權的內涵。 能運用策略分析與歸納受歡迎的特質。

【單元五】

和諧的相處

5-2平等與尊重】

  • 彼此了解與尊重,相處與發展都不應受到性別的限制。










  • 尊重他人隱私權。

  • 尊重自己身體自主權。












【小小探究家】

誰有好人氣

一、男女一樣行

1.引出迷思:調查統計全班學生對性別的迷思。

(1)男生比較勇敢,膽子比較大。(同意/不同意)

(2)女生比較細心,比較體貼。(同意/不同意)

(3)男生不適合玩洋娃娃或扮家家酒。(同意/不同意)

(4)女生不敢接近毛毛蟲。(同意/不同意)

(5)男生要勇敢,不應該哭泣。(同意/不同意)

(6)護理師是女生的工作。(同意/不同意)

2.討論與歸納概念:每個人的興趣和喜好不同,不一定要受性別的影響。

【議題融入】

E3 覺察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了解家庭、學校與職業的分工,不應受性別的限制。



二、尊重紅綠燈

1.建立概念:以「紅綠燈」的思考策略,引導學生區分自己不可侵犯的「界線」。

2.尊重紅綠燈:小組討論,配合課本與習作情境,標註自己的紅燈、黃燈和綠燈區。

(1)隱私權:

這件事情是我的「紅//綠」燈區?

討論面對問題,可以怎麼做的方法。

(2)身體自主權:

在人體上標註「紅//綠」燈區。

討論面對問題,可以怎麼做的方法。

  1. 完成【5-2習作】平等與尊重。

【議題融入】

E10認識隱私權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E4 認識身體界限與尊重他人的身體自主權。


三、小小探究家─誰有好人氣

1.發現問題:哪些同學人緣很好,具備哪些特點呢?

2.蒐集資料:每個人推薦一個「平常受到歡迎的同學」為對象,畫出目標對象最常表現的好行為,從事件中推論人物特質。

3.整理分析:小組合作,運用「九宮格分析表」整理三位同學歸納出來的人物特質。

4.行動省思:把九宮格分析表中的項目做為自我檢核項目,檢核自己的表現情形,並提出自己可以努力的方向。


口語評量:能提出自己對性別問題的看法,並說明理由。













實作評量:能運用紅綠燈思考策略,區分自己對隱私權與身體自主權的界限。










實作評量:能運用「從事件推論人物特質」以及「九宮格分析表」的策略,分析與歸納受歡迎的特質。

應用「推理內心想法」策略,理解面對合作與競爭的方法。

【單元六】

學校與我

6-1合作與競爭】

  • 許多事情於法靠一個人完成,需要共同合作。

  • 每個人發揮長處,讓事情更有效率完成。


  • 競爭帶來壓力,也帶來學習與成長。


  • 面對失敗應思考原因,獲得寶貴經驗,迎接下一次挑戰。

一、合作力量大

1.腦力激盪:教室裡適合「分工合作會更好」的事情分別有哪些。

2.概念討論:

(1)在這些事情中,分工合作有什麼好處?

(2)合作的過程可能遇到什麼困難?

(3)可以如何解決,讓分工合作更有效?





    1. 公平競爭與挑戰

  1. 情境故事解析:小組合作,以習作p29情境,以「推理人物內心想法」策略進行解析。

  1. 獲勝者可能會有哪些想法?

  2. 落敗者可能會有哪些想法?

  1. 鼓勵小天使:提出「正向鼓勵」,引導他們勇敢面對挫折。

  2. 票選最有力量的鼓勵。

  3. 完成【6-1習作】合作與競爭。

【議題融入】E3 溝通合作與和諧人際關係。


口語評量:能說出生活經驗中需要分工合作的事情,並提出分工合作的好處與困難。






實作評量:能運用「推理人物內心想法」策略,分析獲勝者與落敗者內心的想法,並提出正面鼓勵

透過「感謝卡設計撰寫」,對為我們服務的人表達感謝。

【單元六】

學校與我

6-2學校是個小社會】

  • 學校像小型社會,有許多人為我們服務。

  • 應該對為我們服務的人表達感謝之意。


  • 習作:感謝卡撰寫





  • 學校制定規範,讓大家共同遵守。

  • 享受服務和全利的同時,以要善盡責任。

  1. 感謝您們的服務

  1. 經驗檢視:完成【6-2習作】第一大題。

  1. 檢視學校中有哪些為我們服務的人,他們的協助讓哪一部分更美好?

  2. 核對課本,找出習作沒有提到的人。

  3. 補充資訊,提出自己還知道的「服務角色」。

  1. 表達感謝

  1. 概念討論:呈現兩種感謝卡片的內容,一個很簡略,一個很詳盡,討論哪一種表達

  2. 分析方法:從撰寫較佳的卡片上共同歸納表達方法。

  3. 分工合作:分組選擇感謝對象,應用討論的方法,代表全班表達感謝。

  4. 實踐應用:完成【6-2習作】第二大題

  5. 送出卡片:在真實情境中向為我們服務的人表達感謝。


  1. 遵守規範、善盡責任

  1. 腦力激盪:小組合作,腦力激盪所知道的學校規範,看看哪一組知道得比較多。

  2. 自我檢核:透過課本p93進行自我檢核,了解自己善盡責任的情形。

  3. 組織檢核項目:重新組織腦力激盪後的成果,補充課本的檢核項目,完成檢核表。

  4. 自我反思:和同學相互分享檢核後的結果,提出自己可以修正的方向。


【議題融入】E3 利用規則來避免衝突。



口語評量:能說出學校中有哪些為我們服務的人。





實作評量:能撰寫感謝卡,實際向校園中為我們服務的人表達感謝。





實作評量:能自我檢核對學校規範的執行情形,並發展檢核反思的項目。

應用「T表」安排團隊合作的分工,實踐讓班級更美好的構想。

【小小探究家】

如何分工合作?


【單元七】

主題探究與實作

讓班級更美好

一、分工合作,讓班級更美好

1.問題與原因:找出教室內經常發生的問題,並分析可能的原因。

2.討論策略:小組合作,蒐集資料,討論「讓班級更美好」的解決策略與執行細節。

3.分工規劃:整合第六單元小小探究家─如何分工合作,應用「T表」進行分工計畫。

工作組別1

工作組別2

列出工作內容

列出工作內容

列出工作內容

列出工作內容

4.真實行動:實際執行計畫,並蒐集成果資料。

5.行動省思:提出行動後的發現與感想。

實作評量:能依主題探究,進行教室內常發生問題的探究與解決。

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110學年度部定課程

學期社會領域 評量項目及評量規準對照表

年級:年級 版本:康軒

教學者:譚偉明、王 瑀 


評量項目

評量規準

評量方式

認識家庭與自己的關聯性,並理解與其相關的重要價值。

透過統計與實作,認識家庭的型態與姓名的由來。

口語評量

紙筆評量

實作評量

透過生活觀察、經驗整理與自我檢核,理解家庭重視的價值,體會家人的辛苦。

透過生活反思、比較分析與案例討論,理解孝順與尊重的內涵,並遷移至社會服務的展現。

認識有效學習方法,並規畫多元學習。

應用分析、檢核與推理的策略,探究有效學習方法與學習權的概念,並進行假日學習規劃。

口語評量

紙筆評量

實作評量

應用T表分析比較校園多元學習,進行規劃活動與選擇社團的練習。

理解人際相處的界線與方法,並能嘗試應用於生活中。

應用「推理內心想法」的策略,理解相互關懷、解決衝突與面對霸凌的方法。

口語評量

紙筆評量

實作評量

應用「紅綠燈」的反思策略,探究隱私權與身體自主權的內涵。

應用「推理內心想法」策略,理解面對合作與競爭的方法。

能運用策略分析與歸納受歡迎的特質。

積極參與班級會議與團隊合作,讓校園更美好。

藉由班級會議的實作,完成班級守則的擬定。

口語評量

紙筆評量

實作評量

應用T型表格分析校園危險地點,完成校園安全地圖。

應用「T表」安排團隊合作的分工,實踐讓班級更美好的構想。

透過「感謝卡設計撰寫」,對為我們服務的人表達感謝。


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110學年度部定課程

第二學期 社會 領域課程計畫

年級年級 版本 康軒

原設計者譚偉明、王 瑀 ◎逐年修訂者

教學者: 譚偉明、王 瑀

領綱核

心素養

-E-A2 敏覺居住地方的社會、自然與人文環境變遷,關注生活問題及其影響,並思考解決方法。

-E-B1 透過語言、文字及圖像等表徵符號,理解人類生活的豐富面貌,並能運用多樣的表徵符號解釋相關訊息,達成溝通的目的,促進相互間的理解。

-E-C1 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理解並遵守社會規範,參與公共事務,養成社會責任感,尊重並維護自己和他人的人權,關懷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

-E-C3 了解自我文化,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關心本土及全球議題。

學習表現

1a-Ⅱ-3 舉例說明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或 變遷現象。

1b-Ⅱ-1 解釋社會事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2a-Ⅱ-1 關注居住地方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 異與變遷等問題。

2b-Ⅱ-2 感受與欣賞不同文化的特色。

3b-Ⅱ-1 透過適當的管道蒐集與學習主題相關的資 料,並判讀其正確性。

3b-Ⅱ-3 整理資料,製作成簡易的圖表,並加以說明。

3c-Ⅱ-2 透過同儕合作進行體驗、探究與實作。

3d-Ⅱ-1 探究問題發生的原因與影響,並尋求解決問題的可能做法。

學習內容

Ab-Ⅱ-1居民的生活方式與空間利用,和其居住地方的自然、人文環境相互影響。

Ad-Ⅱ-2人們透過儲蓄與消費,來滿足生活需求。

Af-Ⅱ-1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可能產生衝突、合作和創新,並影響在地的生活與文化。

Bb-Ⅱ-1居民的生活空間與生活方式具有地區性的差異。

Bc-Ⅱ-1各個族群有不同的命名方式、節慶與風俗習慣。

Ca-Ⅱ-1居住地方的環境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而改變。

Cb-Ⅱ-1居住地方不同時代的重要人物、事件與文物古蹟,可以反映當地的歷史變遷。

Db-Ⅱ-1滿足需要的資源有限,在進行各項消費時要做評估再選擇。

學習目標

  • 運用閱讀地圖與加入人物對話的策略,探究居住地方的位置與生活。

  • 運用5W1H的思考策略擬定訪問題,並完成訪問紀錄。

  • 運用六何法的學習策略,分析地方場所的特點與變化。

  • 運用「關鍵字搜尋」的學習策略,蒐集多元文化資料,並進行分享。

  • 運用「T表」進行交易工具與消費方式的分析,並彙整分析結果進行比較。

  • 蒐集生活中的廣告資訊,運用訊息檢核分析法,認識廣告組成的要素。

  • 觀察並說出圖片重點,用完整語句歸納消費相關概念。

  • 應用多元角度分析法,分析訪問後蒐集的觀點,整理自己購物時會考量的面向。

  • 透過地名挑戰遊戲,熟習推理地名緣由的思考方法,並能對地名命名緣由進行分類。

  • 運用關鍵字查詢的策略,探究台灣地名的由來,並應用知識設計成遊戲題目相互分享。

  • 運用九宮格故事表,摘要家鄉故事重點,並理解家鄉故事產生的緣由與意義。

  • 運用九宮格故事表摘要家鄉改變的故事,並分析改變的優點與缺點。

  • 運用主題探究流程,發現並實際嘗試解決家鄉常見的問題,並蒐集執行成果與反思。

融入

議題

*必選

*□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 *海洋教育 *▓家庭教育

*生涯規劃教育 *□國防教育 *■資訊教育(■資訊素養與倫理 □行動學習 □新興科技)

科技教育 ■能源教育 □原住民族教育品德教育 ■生命教育

法治教育 *□安全教育 □防災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閱讀素養教育

戶外教育 ■國際教育

議題實質內涵

以下臚列之議題實質內涵,分別依課程設計內容之關聯性,同步對應設計於課程計畫中。

E4 覺知經濟發展與工業發展對環境的衝擊。

E5 覺知人類的生活型態對其他生物與生態系的衝擊。

E12 學習解決問題與做決定的能力。

E1 認識並了解能源與日常生活的關連。

E4 理解到不同文化共存的事實。

E6 了解各文化間的多樣性與差異性。

E10 了解影響家庭消費的傳播媒體等各種因素

E5 體認國際文化的多樣性。

E8 認識基本的數位資源整理方法。

E7 發展設身處地、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及主動去愛的能力,察覺自己從他者接受的各種幫助,培養感恩之心。

E3 熟悉與學科學習相關的文本閱讀策略。

E5 發展檢索資訊、獲得資訊、整合資訊的數位閱讀能力。

E6 發展向文本提問的能力。

學習目標

教材重點

學習活動

(含學習任務、學習策略與融入議題說明)

多元評量

運用閱讀地圖與加入人物對話的策略,探究居住地方的位置與生活。
















運用5W1H的思考策略擬定訪問題,並完成訪問紀錄。

【單元一】

我們居住的地方

1-1認識居住的地方】

  • 居住地方的地址

  • 介紹居住的地方






1-2居住地方的生活】

  • 鄰、村里生活。

  • 鄉鎮市區生活。








【小小探究家】如何進行訪問?

  • 決定訪問對象

  • 邀約技巧

  • 訪問問題擬定

  • 訪問結果整理

  • 探究省思

一、我來介紹我的家

1.主要學習任務運用p103,104地圖(googel地圖查詢住家住址),攜帶住家照片,用縣市區鄰里、路名、社區或商店名稱、知名景點來介紹居住的地方。

2.主要學習策略:

(1)地圖運用:p103台灣行政區圖、p104行政區域圖、google地圖查詢。

(2)應用完整說法來介紹居住的地方。



二、居住地方的生活樣貌

1.主要學習任務:

(1)分配不同的課文圖片,小組合作,閱讀討論課本圖片,加入「角色對話」,呈現村里生活互動以及主要行政單位的服務行動。

(2)發表分享,歸納概念。

2.主要學習策略:

(1)閱讀圖片,推理角色關係。

(2)加入適切的情境人物對話。

3.完成【1-2習作】


三、小小探究家:如何進行訪問?

1.主要學習任務:

(1)決定「為居住地方服務的角色」為受訪者,進行訪問。(以里長為方向,或其他人物,依學習情境需求安排)

(2)蒐集訪問資料,整理訪問資料。

(3)分享訪問後學到的新知識。

2.主要學習策略:

(1)訪問問題擬定:應用5W1H(主要以「What,Why,How」為主),擬定訪問問題(結合p21訪問板整理問題與訪問後的答案)

(2)決定訪問問題的邏輯排序。

(3)紀錄訪問內容的方法─關鍵詞句、錄音工具輔助。

【議題融入】E7 發展設身處地、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及主動去愛的能力,察覺自己從他者接受的各種幫助,培養感恩之心。


實作評量:能運用紙本地圖或google地圖,介紹自己居住的地方。






實作評量:運用「加入角色對話」的策略,理解課文內容。









實作評量:運用「訪問」方法進行訪問,蒐集所需要的資訊。

運用六何法的學習策略,分析地方場所的特點與變化。












運用「關鍵字搜尋」的學習策略,蒐集多元文化資料,並進行分享。

【單元二】

居住地方的風貌

2-1地方的場所、設施】

  • 地方的場所、設施與生活。

  • 場所、設施更便利。

  • 社會充電站:遊樂設施大改造。

【小小探究家】

如何了解場所、設施?



2-2地方的居民活動】

  • 多樣的居民活動。

  • 尊重多元文化。

  • 文化交流與創新。



一、生活中的場所與設施

1.主要學習任務

(1)蒐集不同時期的場所設施圖片,分析比較改變的原因。(配合完成【2-1習作】)

(2)結合小小探究家任務,擔任專家小組,介紹所負責的場所與設施,以及這個地方曾舉辦的活動。(配合完成【2-2習作】第一大題)

(3)發表與互評。

2.主要學習策略:

(1)比較不同時期的場所設施圖片,分析設施改變的情形與可能原因。

(2)應用p39學習策略六何板,以六何法整理不同地方場所與設施的功能。

(3)有條理的說明與表達。


二、多元文化嘉年華

1.主要學習任務

(1)蒐集所負責國家的特色飲食與特色服裝。

(2)擔任該國文化大使,介紹特色飲食與服裝。

(3)發表與分享。

(4)完成【2-2習作】第二大題。

2.主要學習策略:

(1)關鍵字搜尋,例如:越南 特色美食。

(2)有條理的說明與表達。

【議題融入】

E4 理解到不同文化共存的事實。

E6 了解各文化間的多樣性與差異性。

E5 體認國際文化的多樣性。



實作評量:運用「六何法」,進行生活中場所與設施的介紹。











實作評量:運用「關鍵字策略」,蒐集不同國家的特色飲食與服裝,並進行分享。

運用「T表」進行交易工具與消費方式的分析,並彙整分析結果進行比較。










蒐集生活中的廣告資訊,運用訊息檢核分析法,認識廣告組成的要素。

【單元三】

消費與生活

3-1人人有消費】

  • 生活中的消費。

  • 多元的交易工具。

  • 消費的管道。











3-2聰明的消費】

  • 需要與想要

  • 廣告影響消費

  • 流行風潮的影響




【小小探究家】

如何分辨廣告訊息?

一、消費方式面面觀

1.主要學習任務

(1)應用T表,分組探究多元的交易工具(紙鈔硬幣、禮券、信用卡、儲值卡、行動支付)

(2)彙整各組的T表分析,認識與比較不同交易工具的特點。(完成【3-1習作】第一二大題)

(3)應用T表,分組探究多元的消費管道(雜貨店、便利商店、大賣場、電視購物台、網路商店)

(4)彙整各組的T表分析,認識與比較不同消費管道的特點。(完成【3-1習作】第三四大題)

2.主要學習策略:

(1)應用T表,進行交易工具與消費管道的特點整理。

(2)彙整多個T表,進行比較與分析。



二、我是消費高手

1.主要學習任務

(1)完成【3-2習作】,進行消費思考的評估。

(2)閱讀討論課本圖文後,選一項自己購買後很少用到的物品,選另一項自己購買後使用率很高的物品,分析當時購買的想法是「需要」或是「想要」。

(3)結合小小探究家活動,蒐集一則很吸引自己的廣告訊息,進行購物考量的訊息分析:

打折促銷 獨家特色 明星代言

誇大功能 其他

  1. 組內討論,歸納購物時可能會影響自己消費決定的廣告手法。

  2. 重新檢核【3-2習作】,反思是否會調整原本的評估思考。

2.主要學習策略:

(1)自我反思「做決定背後的想法」。

(2)檢核分析廣告資訊所包含的要素。

【家庭教育】E10 了解影響家庭消費的傳播媒體等各種因素




實作評量:運用「T表」,蒐整理多元的交易工具與消費方式,並進行比較。











口語評量:說出自己消費後的反思。




實作評量:蒐集生活中的廣告,進行購物考量的分析評估。

觀察並說出圖片重點,用完整語句歸納消費相關概念。





























應用多元角度分析法,分析訪問後蒐集的觀點,整理自己購物時會考量的面向。


【單元四】

消費與選擇

4-1消費停看聽】

  • 購物也需要學習。

  • 結帳要注意的事。










4-2消費改變生活】

  • 消費產生的污染

  • 對環境友善的消費

  • 珍惜食物不浪費

  • 消費也能幫助人






【小小探究家】

買東西要考慮什麼?

一、消費停看聽

1.主要學習任務

(1)應用商品標示檢核表,檢核同學帶來的商品,是否符合適切的標準(價格、標示─封口、認證標章、有效日期、成分和原料、保存條件),小組討論,發表討論後的發現。

(2)觀察課本p57圖片,比較分析兩種商品的特點,評估自身需求,做出最適合的決定。

(3)觀察課本p58-59圖片,說出圖片中發生的事件,歸納「結帳時要注意的事情」。

(4)完成【4-1習作】檢測學習成效。

2.主要學習策略:

(1)應用檢核表,進行生活物品的檢核。

(2)觀察圖片,有條理的說明理解內容,用完整句子歸納概念。


二、消費改變生活

1.主要學習任務觀察課本p60-63圖片,說出圖片中發生的事件,歸納「過度包裝、過度消費、綠色消費珍惜食物不浪費、消費助人」的概念內涵。

2.主要學習策略:觀察圖片,有條理的說明理解內容,用完整句子歸納概念。

完成【4-2習作】檢測學習成效。

【議題融入】E5 覺知人類的生活型態對其他生物與生態系的衝擊。

【議題融入】E1 認識並了解能源與日常生活的關連。



三、消費改變生活

1.主要學習任務

(1)選擇一個自己最近想購買的物品,訪問班上同學與家人,蒐集紀錄「優點」、「缺點」與「其他觀點」。

(2)分析不同觀點,整理自己購買時會評估的項目。

(3)說明自己做決定的想法。

2.主要學習策略:

(1)應用「多角度思考法」,分析訪問他人的觀點(優點、缺點、其他觀點)

(2)分析自己購買物品時會考慮的多元面向。

【議題融入】E12 學習解決問題與做決定的能力。



實作評量:運用商品標示檢核表分析所購買的商品。



口語評量:說出對生活情境圖片的觀察,並歸納概念。





口語評量:說出對生活情境圖片的觀察,並歸納概念。













實作評量:透過訪問蒐集多元觀點,以多角度思考法記錄下來,歸納購買物品時的評估項目。



透過地名挑戰遊戲,熟習推理地名緣由的思考方法,並能對地名命名緣由進行分類。

















運用關鍵字查詢的策略,探究台灣地名的由來,並應用知識設計成遊戲題目相互分享。


【單元五】

家鄉的地名

5-1地名的由來】

  • 認識地名了解家鄉

  • 地名與自然環境特色

  • 地名與居民活動















5-2探索家鄉地名】

  • 探索家鄉地名活動能知道地名的由來。

  • 蒐集資料

  • 整理資料


【小小探究家】

如何上網查資料?

一、家鄉地名大挑戰

1.主要學習任務

(1)家鄉地名挑戰賽:拆下p33-34地名牌卡,進行家鄉地名遊戲挑戰。(兩人一組,閱讀一張牌卡,判斷地名依據,判斷正確即可收下牌卡,誰收得最多,就獲勝。)

(若有資訊工具,亦可利用Kahoot!等遊戲工具進行全班挑戰,增加競爭趣味性。)

(2)請學生將牌卡背後的地名依據進行分類,區分不同的地名命名緣由。

(3)歸納概念:地名與自然環境特色、居民活動有關。

(4)全班共同查詢臺北的地名由來,教師示範google查詢關鍵字的策略。

(5)完成【5-1習作】檢測學習成效。

2.主要學習策略:

(1)從名稱推理地名可能的命名緣由。

(2)從現有資訊分類地名的緣由。

(3)google關鍵字查詢的方法。

【議題融入】

E8 認識基本的數位資源整理方法。

E5 發展檢索資訊、獲得資訊、整合資訊的數位閱讀能力。

二、探索家鄉地名

1.主要學習任務

(1)完成【5-2習作】引發探究動機。

(2)透過課文的範例,熟習探究任務的流程。(查詢貢寮、麥寮、枋寮,歸納地名中「寮」代表的涵義,將查詢結果標註於p39台灣板地圖上。)

(3)結合小小探究家活動,分組選擇想探究的縣市,查詢地名的由來改變,整理於台灣板地圖上。

(4)將所查詢的資訊設計成和p33-34地名牌卡相同的內容,作為補充牌卡。

(5)應用全班同學設計的地名補充牌卡,進行遊戲挑戰賽。(若有資訊工具,可設計選擇題,利用Kahoot!等遊戲工具,增加競爭趣味性。)

2.主要學習策略:

(1)google關鍵字查詢的方法。

(2)模擬課本牌卡方式,應用知識設計題目,製作成牌卡。

【議題融入】

E8 認識基本的數位資源整理方法。

E5 發展檢索資訊、獲得資訊、整合資訊的數位閱讀能力。



實作評量:能透過家鄉地名挑戰賽,理解地名的命名緣由,並進行分類。



















實作評量:透過關鍵字查詢,探究家鄉地名的由來,並製作成牌卡,進行遊戲活動。



運用九宮格故事表,摘要家鄉故事重點,並理解家鄉故事產生的緣由與意義。
















運用九宮格故事表摘要家鄉改變的故事,並分析改變的優點與缺點。

【單元六】

家鄉的故事

6-1家鄉的老故事】

  • 家鄉先民的故事

  • 家鄉的傳說故事

  • 社會充電站─保「琉」傳說















6-2家鄉故事新發現】

  • 探索家鄉新故事。

  • 美好的生活環境

  • 豐富的人文風貌

【小小探究家】

家鄉改變的影響?

一、分享家鄉老故事

1.主要學習任務

(1)小組合作,閱讀課文中不同類型的家鄉故事,「應用圖畫補充故事內容」,將故事重點「依故事發展」紀錄在九宮格故事表上。

(2)九宮格故事表,其中兩格設計和故事有關的題目,考驗聽故事的人。

(3)小組合作,以「說書人+人物對白」模式,依

九宮格故事表順序,進行故事廣播劇發表,並考大家兩個和故事有關的題目,幫助同學理解。

(4)歸納概念:和家鄉有關的故事可分為「先民故事」與「傳說故事」,讓我們更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

(5)完成【6-1習作】檢測學習成效。

2.主要學習策略:

(1)應用「九宮格故事順序表」摘要家鄉故事的重點。

(2)選取故事重點,設計題目。

(3)依九宮格故事表說故事。

【議題融入】

E3 熟悉與學科學習相關的文本閱讀策略。

E6 發展向文本提問的能力。


二、探究家鄉新改變

1.主要學習任務

(1)完成【6-2習作】引發學生探究動機。

(2)結合小小探究家─家鄉改變的影響,透過觀察與網路查詢,蒐集「家鄉改變」的資料(包括過去和現在的文字與圖片資料)

(建議可配合三下校訂課程臺北城課程─特色街道的過去與現在,以台北古城特色街道的改變作為主題,進行探究活動。)

(3)應用九宮格故事順序表,整理改變的故事。

(4)應用「多角度思考分析法」,分析家鄉改變的「正面」與「負面」影響,最後提出自己的看法。

(4)小組合作,將各項資料整理成海報,舉行「家鄉的改變」特展,向參觀者進行解說。

2.主要學習策略:

(1)應用「九宮格故事順序表」摘要家鄉改變歷程的的重點。

(2)應用「多角度思考分析法」,分析家鄉改變的「正面」與「負面」影響。

(3)彙整資料製作成海報,並能有條理的解說。

【議題融入】

E8 認識基本的數位資源整理方法。

E5 發展檢索資訊、獲得資訊、整合資訊的數位閱讀能力。




實作評量:運用「九宮格故事表」摘要家鄉故事重點,並進行故事分享。

















實作評量:運用「九宮格故事表」摘要家鄉改變的要點,並應用多角度思考考法分析正面與負面影響。





實作評量:舉行家鄉改變特展,向觀眾解說所蒐集的資料。



運用主題探究流程,發現並實際嘗試解決家鄉常見的問題,並蒐集執行成果與反思。

【單元七】主題探究與實作─家鄉特派員

家鄉常見的問題

  • 觀察發現家鄉常見的問題。

  • 透過訪問蒐集多元觀點。

  • 從訪問中歸納問題的原因。

  • 擬定解決策略。

  • 實際執行。

  • 蒐集執行成果。

一、家鄉特派員─發現家鄉常見的問題

1.主要學習任務

(1)發現家鄉的問題,並進行拍照。

(2)應用學過的訪問問題擬定方法:應用5W1H(主要以「What,Why,How」為主),擬定訪問問題,訪問五個人對這個家鄉問題的觀察與看法,並從訪問中歸納問題發生的原因。(亦可以資料搜尋的方式進行。)

(3)小組合作,討論問題的解決方法。

(4)實際執行,拍照與觀察記錄蒐集執行成果資料。

(5)分享心得。

2.主要學習策略:

(1)應用5W1H(主要以「What,Why,How」為主),擬定訪問問題。

(2)分析訪問資料,歸納問題的原因。

(3)拍照結合觀察記錄,整理執行成果。

【議題融入】

E4 覺知經濟發展與工業發展對環境的衝擊。

E5 覺知人類的生活型態對其他生物與生態系的衝擊。




實作評量:以主題探究流程,觀察家鄉問題,蒐集資料,擬定解決方法,蒐集成果資料,最後能進行反思。



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110學年度部定課程

學期社會領域 評量項目及評量規準對照表

年級:年級 版本:康軒

教學者:譚偉明、王 瑀


評量項目

評量規準

評量方式

認識居住地方之場所、組織服務及居民活動的特點與變化。

運用閱讀地圖與加入人物對話的策略,探究居住地方的位置與生活。

口語評量

紙筆評量

實作評量

運用5W1H的思考策略擬定訪問題,並完成訪問紀錄。

運用六何法的學習策略,分析地方場所的特點與變化。

運用「關鍵字搜尋」的學習策略,蒐集多元文化資料,並進行分享。

理解影響消費的各項因素,並做出適切的消費選擇。

運用「T表」進行交易工具與消費方式的分析,並彙整分析結果進行比較。

口語評量

紙筆評量

實作評量

蒐集生活中的廣告資訊,運用訊息檢核分析法,認識廣告組成的要素。

觀察並說出圖片重點,用完整語句歸納消費相關概念。

應用多元角度分析法,分析訪問後蒐集的觀點,整理自己購物時會考量的面向。

熟習家鄉地名的由來與故事,探究家鄉改變的優缺點。

透過地名挑戰遊戲,熟習推理地名緣由的思考方法,並能對地名命名緣由進行分類。

口語評量

紙筆評量

實作評量

運用關鍵字查詢的策略,探究台灣地名的由來,並應用知識設計成遊戲題目相互分享。

運用九宮格故事表,摘要家鄉故事重點,並理解家鄉故事產生的緣由與意義。

運用九宮格故事表摘要家鄉改變的故事,並分析改變的優點與缺點。

運用主題探究流程,發現並實際嘗試解決家鄉常見的問題,並蒐集執行成果與反思。


25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