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域/科目 | 數學 | 設計者 | 二年級教學團隊 | ||||||||
實施年級 | 二年級 | 總節數 | 共 二 節,80分鐘 | ||||||||
單元名稱 | 第三單元認識公分 | ||||||||||
設計依據 | |||||||||||
學習重點 | 學習 表現 | n-I-7 | 理解長度及其常用單位,並做實測、估測、報讀與計算。 | 核心 素養 | 數-E-A3 數-E-B1 數-E-C2 | 能觀察出日常生活問題和數學的關聯,並能嘗試與擬訂解決問題的計畫。在解決問題之後,能轉化數學解答於日常生活的應用。 具備日常語言與數字及算術符號之間的轉換能力,並能熟練操作日常使用之度量衡及時間,認識日常經驗中的幾何形體,並能以符號表示公式。 樂於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並尊重不同的問題解決想法。 | |||||
學習 內容 | N-2-11 S-2-3 | 長度:「公分」實測、量感、估測與計算。 直尺操作:測量長度。報讀公分數。指定長度之線段作圖。 | |||||||||
議題融入 | 學習 主題 | 【海洋教育】海洋社會 【環境教育】永續發展 | |||||||||
實質 內涵 | 海 E4 認識家鄉或鄰近的水域環境與產業。 環 E5 覺知人類的生活型態對其他生物與生態系的衝擊。 | ||||||||||
與其他領域/ 科目的連結 | 生活 | ||||||||||
教材來源 | 翰林版數學課本第三冊 | ||||||||||
教學設備/ 資源 | 1.數學課本。 2.數學習作。 3.數學附件5、6、7、8。 4.投影設備、電子書。 5.小白板、白板筆。 6.不同長度的文具用品(鉛筆、橡皮擦、口紅膠、……)。 7.整公分長的吸管或紙條(5~9公分)。 | ||||||||||
學習目標 | |||||||||||
1.理解用不同個別單位測量時,測量結果的單位數不同。 2.認識公分並以公分刻度尺測量長度。 3.能以公分為單位做長度的加減。 | |||||||||||
教學活動設計 | |||||||||||
教學活動內容及實施方式 | 時間(分) | 評量方式 | 備註 | ||||||||
一、準備活動 一較長短:
二、發展活動 大發現: (一)認識長度單位公分和公分刻度尺
方瓦在公分直尺比一比,並請學生說說看發現了什麼? 發現:1大格裡面有10小格 有大格,每一大格和一立方公分積木一樣長每一格間距一樣長,距離一樣長
(二)透過累加活動,理解幾個1公分合起來就是幾公分(疊疊樂有多長?—對齊0迷思 提醒兩個數字的中間)
三、綜合活動 我學會了
一、準備活動(往上一節挪動) (一)量量看有多長
教師總結:「旋轉蠟筆的一端對齊尺的數字0,另一端對齊尺的數字9,0和9的中間有9個間格,一個間格的長是1公分,9個間格的長合起來是9公分,所以旋轉蠟筆的長是9公分。」
二、發展活動 37-38
1.請學生先觀察p.37例題1 -的情境圖,請學生說說看觀察的結果。 2.教師(手指著粉蠟筆的左邊)說明:「測量物件的長度時,物件的一邊要和尺的數字0對齊。」,(手指著粉蠟筆的右邊)「粉蠟筆的這一端對齊尺上的數字6,表示粉蠟筆長6公分。」 (二)測量整數公分物件的長
三、綜合活動 (二)路有多長?
(三)我學會了
| 10 15 5 10 10 5 10 10 5 |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口語評量 口語評量 作業評量 口語評量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實作評量 口語評量 作業評量 實作評量 作業評量 | 螢光筆、數棒、鉛筆、剪刀、便利貼導入公制公分概念 教師行間巡視,確認學生能正確完成。 教師行間巡視,確認學生能正確完成。 教師行間巡視,觀察學生討論情況。 教師行間巡視,對於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引導。 。 教師行間巡視,對於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個別指導。 教師行間巡視,對於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個別指導。 教師行間巡視,確認學生能正確量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