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域/科目 | 數學 | 設計者 | 王燕琇、林軒華、褚偲筠 | ||||
實施年級 | 六年級 | 教學節次 | 共3節,本次教學為第3節 | ||||
單元名稱 | 第三單元 數量關係 活動二 數形的規律 | ||||||
設計依據 | |||||||
學習 重點 | 學習表現 | n-III-10 嘗試將較複雜的情境或模式中的數量關係以正確算式表述,並據以推理或解題。 r-III-3 觀察情境或模式中的數量關係,並用文字或符號正確表述,協助推理與解題。 | 核心 素養 | 數-E-A1 具備喜歡數學、對數學世界好奇、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並能將數學語言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數-E-A2 具備基本的算術操作能力、並能指認基本的形體與相對關係,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用數學表述與解決問題。 數-E-A3 能觀察出日常生活問題和數學的關聯,並能嘗試與擬訂解決問題的計畫。在解決問題之後,能轉化數學解答於日常生活的應用。 數-E-B1 具備日常語言與數字及算術符號之間的轉換能力,並能熟練操作日常使用之度量衡及時間,認識日常經驗中的幾何形體,並能以符號表示公式。 數-E-C1 具備從證據討論事情,以及和他人有條理溝通的態度。 數-E-C2 樂於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並尊重不同的問題解決想法。 | |||
學習內容 | N-6-9 解題:由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列出恰當的算式解題(同R-6-4)。 可包含(1)較複雜的模式(如座位排列模式);(2)較複雜的計數:乘法原理、加法原理或其混合;(3)較複雜之情境:如年齡問題、流水問題、和差問題、雞兔問題。連結R-6-2、R-6-3。 R-6-4 解題:由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列出恰當的算式解題(同N-6-9)。 可包含(1)較複雜的模式(如座位排列模式);(2)較複雜的計數:乘法原理、加法原理或其混合;(3)較複雜之情境:如年齡問題、流水問題、和差問題、雞兔問題。連結R-6-2、R-6-3。 | ||||||
議題 融入 | 實質內涵 | 生涯規劃教育:涯E7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涯E12 學習解決問題與做決定的能力。 | |||||
所融入之學習重點 | 透過觀察生活中的數列樣式找出圖形的規律,從討論解題策略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 ||||||
與其他領域/科目的連結 | 社會 | ||||||
教材來源 | 康軒版國小數學第十一冊(6上)第三單元活動二 | ||||||
教學設備/資源 | 生:平板、小白板、白板筆 | ||||||
學習目標 | |||||||
2-1透過觀察與探索,察覺數列的樣式(如等差數列、奇數、偶數)。 3-1能描述數列樣式的特性(如等差數列、奇數、偶數)。 2-2透過圖形樣式的探索,察覺數量關係。 3-2能描述圖形樣式的特色。 |
課堂組織 (環節、次序、銜接、時間) | 學習任務 (應用性、複雜性、自主度、合作性) | 教學支援 (講解示範、提問引導、回饋評估、課堂氛圍) |
課前自學15分鐘 | ||
1.學生自學(20分鐘) | 1.教師在因材網以6-a-04-S01:能簡化問題,解決找規律的應用問題。指派知識結構學習任務,請學生於課前完成任務,並記錄學習重點。 2.完成影片觀看後自行進行因材網練習題與動態評量教學。 3.觀看影片時記錄學習重點在學習單。 4.學生檢視課前利用因材網自學的成果,是否達成以下知識節點的子技能6-a-04-S01:能簡化問題,解決找規律的應用問題。 | 1.教師觀看學生學習進度百分比,了解學生學習狀況。 2.摘要記錄任務討論區學生學習問題與討論內容。 3.觀看學生練習題與動態評量的錯誤類型。 |
單元四第一節課40分鐘 | ||
1.教師導入(5分鐘) | 各組依照教師指派看完影片與練習題。現在來看看大家答對的狀況(教師展示因材網學生學習結果),說明學生錯誤的原因,並說明本節課學習重點。
a.由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列出恰當的算式解題 2.螢幕顯示練習題錯誤類型進行說明解釋。 | 1.教師分析因材網中學生學習任務的討論資料,設計分組討論的題組。 2.分析學生練習題的幾個學習盲點與疑問。 |
2.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組內共學 (10分鐘) | 教師以課本P.42下方做做看重新布題。 ‧看下圖找規律,並回答問題。 題(1) 圖➎要用幾根火柴棒? 題(2) 圖➐要用幾根火柴棒? 1.學生先個人思考,寫下自己的答案 2.小組討論最佳答案 2.小組 | 1.教師課間巡視,觀察各小組討問內容是否失焦,並適時給予意見指導。 2.獎勵討論認真的小組。 3. 課間巡視學生提示討論時所出現的疑問。 |
3.小組彙報與分享 組間互學(15分鐘) | 1.小組上台發表:先報告組別,將題目口述一遍,再進行解題說明,其他組員可適時補充報告內容,並接受其他組同學的提問詢答。(每組只報告一題並先分配好要報告的題目) 2.小組互評:於因材網進行小組互評,教師協助提示是否達到評分規準。 | 1.引導學生整理與紀錄資料 2.聆聽其他成員的解題方式並達成共識 3.操作與口頭評量 4.小組評量規準評分表。 |
5.教師導學(10分鐘) | 1.教師將學生迷思歸納整理,強化學生透過圖形樣式的探索,察覺數量關係。 2.知識鞏固 a.小組共同討論題目,由教師指定各組一位學習成效較慢的學生進行書寫記錄。 題組:餐廳老闆把梯形桌子併起來。 題(1) 2張桌子併成一排,可以坐多少人? 題(2) 10張桌子併成一排,可以坐多少人? 3.公布回家功課~完成習作P.34、35及單元練習卷 | 1.引導學生完成自主學習紀錄。 2.教師課間巡視,觀察各小組討問內容是否失焦,並適時給予意見指導並確認答案是否正確。 3.完成習作及因材網練習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