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一、準備活動 (一)教師利用單元情境頁,藉由小動物到遊樂園玩的情境故事,透過遊樂設施所看到的形狀,初步感受形狀與生活的連結,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師請學生觀察情境圖,說一說,小動物們在玩些什麼設施? 教師提問:「小朋友們,有沒有到遊樂園玩的經驗?和家人一起去的嗎?」 教師提問:「請大家看看課本第53頁的圖,找找看,圖中有哪些形狀?」
二、發展活動 (一)利用帶來的形體做堆疊 教師於教學本節之前,請先帶學生翻到此頁,並要求學生帶如課本頁面的各種物品,每人1至3個。 教師以例題一布題:「用帶來的球、盒子和罐子堆一個造型。說說看你堆出的像什麼?」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帶來的物品,並讓學生自己嘗試堆疊,協助安排學生二人一組討論堆的方法。 教師請學生進行堆疊活動,並提問:「怎麼堆,才堆得高,而且不容易倒?」 教師請學生生各自發表說明他所堆疊的造型是什麼。
(二)練習形體的堆疊 教師於講台前放置兩張大桌,桌上放有相同數量的球、盒子和罐子。 指定男生、女生各一位上臺堆高,計時一分鐘。 教師提問:「怎麼堆才容易堆得高?」「為什麼不把球放最下面?」 教師可更換堆疊的物件與增減物件數量,繼續讓學生比賽操作練習。
三、綜合活動 (一)我學會了 教師提問:「哪一位小朋友可以說一說,這一堂數學課,我們認識了什麼?」
第二節 一、準備活動 (一)熟悉練習形體的堆疊 教師拿出數個球、盒子和罐子後,提問:「怎麼疊才容易疊得高,而且不容易倒?」 先請學生上臺說一說,再進行堆疊操作。
二、發展活動 (一)利用堆疊與滾動的活動,認識平面與曲面的特性 延續堆疊活動,教師提問:「哪些物品比較容易堆高?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引導學生發現有「平平的面」的物品比較容易向上堆高。 教師指導學生將帶來的各種物品進行滾動活動,並提問:「哪些物品比較容易滾動?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引導學生發現有「彎彎的面」的罐子和球,比較容易滾動。 教師再請學生拿出有平平的面的物品,再做一次滾動活動,觀察是不是比較不容易做滾動的動作。 教師請學生拿出有彎彎的面的物品,疊一疊,觀察是不是比較不容易做堆疊的動作。
(二)利用堆疊與滾動的活動,初步分類將物體分成平面與曲面兩類。 教師請學生將帶來的物品拿出來放置桌上,兩個人一組分一分,將物品有平平的面放在一起,沒有平平的面放在一起。 教師請學生摸一摸有平平的面的物品,說一說有什麼樣的感覺。 教師請學生摸一摸有彎彎的面的物品,說一說,跟有平平的面的物品哪裡不同?
(三)找出既有平面,又有曲面的物品(圓柱的特性) 動動腦:「哪些東西有平平的面,也可以滾動?」 教師引導學生從帶來的各種物品,找出可以堆疊,又可以滾動的形體。 教師可藉以找出圓柱後,摸一摸圓柱的側面,提問:「這邊摸起來也是平平的、滑滑的,這邊是平平的面還是彎彎的面?」再次澄清平面與曲面的不同。
三、綜合活動 (一)我找到了 教師請學生拿出與教師講桌上擺形體類似的物品。如學生準備數量不足,可採小組方式進行活動。 教師以形容物體平平的面或彎彎的面,是否容易堆疊與滾動的特徵來描述物體,請學生拿出最適當的物體。例如教師說:「都是平平的面,很容易堆疊,不容易倒。」學生將符合提示的物品舉高。
(二)我學會了 教師提問:「哪一位小朋友可以說一說,這一堂數學課,我們認識了什麼?」 教師說明作業內容:數學習作第40頁。
第三節 一、準備活動 (一)練習分辨平面與曲面 教師請學生拿出準備的物品。 以老師說進行活動,老師說:「拿出一個有平平面的物品」學生將對應數量的物品高舉。
二、發展活動 (一)立體形體的分類 教師以例題三布題:「把樣子很像的放在一堆。說說看,你是怎麼分的?」 教師引導學生嘗試用自己的方法將帶來的形體分類,並說出分類的方法。 剛開始分類時,可以用「有平平的面」、「沒有
平平的面」進行分類。 讓學生觀察課本的分類,並讓學生嘗試說明課
本的分類方法。 教師請學生練習以課本的分類方式將自己帶來的物品進行分類。
(二)觸摸並感覺立體形體的特性 教師以例題四布題:「摸一摸,你摸到的東西像哪一個?」進行教學活動。 分小組進行,先讓一位學生觸摸箱子裡的立體形體後,說出形體的樣子,最後指出所摸的立體形體是箱子上的哪一個形體。 小組成員判斷同學指出的立體形體是否正確。 小組成員輪流進行活動。
三、綜合活動 (一)我學會了 教師提問:「哪一位小朋友可以說一說,這一堂數學課,我們認識了什麼?」 教師說明作業內容:數學習作第41頁。
第四節 一、準備活動 (一)練習立體圖形的分類 教師請學生拿出準備的物品。 教師任舉一形體,請學生拿起跟對應形體很像的物品。 教師請學生說明,為什麼很像?
二、發展活動 (一)描繪物品的面,畫出平面圖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形) 教師以例題一布題:「拿出盒子和罐子,描出平平的面。」進行教學活動。 教師請學生利用帶來的物品,進行平面圖形的描繪活動。讓學生複製不同大小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 教師引導學生從描繪活動中,察覺三維形體與二維圖形間的關係。
(二)平面圖形的初步分類 教師請學生用描繪好的圖卡,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平面圖形的分類活動。 教師鼓勵學生不分圖形大小,以形狀相似進行分類。 教師請各組學生報告分類的結果。
三、綜合活動 (一)我學會了 教師提問:「哪一位小朋友可以說一說,這一堂數學課,我們認識了什麼?」
第五節 一、準備活動 (一)手指動一動 教師提問並示範,如何使用手指圍出很像圓形、三角形、長方形等圖案,但不以圓形、三角形、長方形稱呼。 教師提問:「試試看,你能做出跟老師一樣的形狀嗎?」
二、發展活動 (一)認識簡單平面圖形的名稱 教師以例題一布題:「認識形狀的名字。」進行教學活動。 教師配合課本的圖形與說明,介紹各種平面圖形的名稱。 請學生利用上一節進行描繪活動時,描好的圖形,找出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 教師提問:「說一說,要怎麼在這麼多圖形中找到正方形?」 教師提問:「說一說,要怎麼在這麼多圖形中找到三角形?」 教師提問:「說一說,要怎麼在這麼多圖形中找到圓形?」 教師提問:「說一說,要怎麼在這麼多圖形中找到長方形?」
(二)練習聽、說、辨識平面圖形 教師利用學生描繪的圖形,提問:「這是什麼形狀?」 教師展示數張學生描繪的圖形,由教師指定圖形後,請學生上臺指出對應的圖形。
三、綜合活動 (一)我學會了 教師提問:「哪一位小朋友可以說一說,這一堂數學課,我們認識了什麼?」 教師說明作業內容:數學習作第42~43頁。
第六節 一、準備活動 (一)練習平面圖形的辨識 教師展示一個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於黑板上。 教師任指一個圖形,請學生回答對應圖形的名稱。
二、發展活動 (一)平面圖形的辨識與分類 教師以例題一布題:「分分看。」 教師先讓學生辨識課本某一個圖形是什麼形狀。 學生自己利用附件14找出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並進行分類。
兩個人一組互相檢視彼此的分類是否正確。 全班共同討論較難判斷的圖形,讓學生了解形狀不受大小、方向的影響。
(二)練習平面圖形的辨識與分類 教師展示一個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於黑板上。 教師任指一個圖形,請學生回答對應圖形的名稱。 教師旋轉移動展示的圖形後,再指任其中一個圖形,請學生回答對應圖形的名稱。 教師旋轉移動展示圖形後,以小組為單位,請學生拿出指定數量的對應圖形。
三、綜合活動 (一)我學會了 教師提問:「哪一位小朋友可以說一說,這一堂數學課,我們認識了什麼?」 教師說明作業內容:數學習作第44頁。
第七節 一、準備活動 (一)練習圖形的辨識 教師於黑板上貼上一個三角形、圓形、長方形、正方形。 教師請兩位學生上臺,誰先摸到教師指定的對應圖形,即獲勝。
二、發展活動 (一)點數指定的平面圖形 教師以例題二布題:「數數看,每一種形狀有幾個?」 配合例題二①:教師讓學生找出圖示中所有的正方形,先由學生個別作答後,再討論答案。 配合例題二②:教師讓學生找出圖示中所有的長方形,先由學生個別作答後,再討論答案。 配合例題二③:教師讓學生找出圖示中所有的三角形,先由學生個別作答後,再討論答案。 配合例題二④:教師讓學生找出圖示中所有的三角形,先由學生個別作答後,再討論答案。
(二)用基本圖形做拼排 教師以練習布題:「用圖卡設計一幅畫。數數看,說說看,你用了哪些形狀?分別用了幾個?」 教師請學生先利用附件15的圖卡拼貼出一幅畫,再全班展示拼貼的畫,並進行發表。 發表過程中,教師除了鼓勵學生的拼貼成果及創意展現外,也可再次進行拼貼使用的圖形的辨識。
三、綜合活動 (一)我學會了 教師提問:「哪一位小朋友可以說一說,這一堂數學課,我們認識了什麼?」 教師說明作業內容:數學習作第45頁。
第八節 一、準備活動 (一)練習圖形的辨識 教師請學生拿出附件16,進行遊戲。 教師說:「拿出2個正方形」,學生需拿出對應數量的圖形並舉高雙手。
二、發展活動 (一)圖形鑲嵌拼貼 教師以例題三布題:「把附件16的圖卡,放在形狀和大小一樣的白色圖形上。 教師請學生運用附件找出與白色圖形大小、形狀一樣的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及圓形,並疊合於白色圖形上。 由學生個人進行拼排後,再全班共同討論答案。 教師請學生將附件16的圖卡移開,並於白色的圖形上貼上附件16的貼紙。
(二)練習圖形的辨識 教師請學生點數例題一的圖形各別是由幾個三角形、正方形、圓形所組成。 例如:教師提問:「船是由幾個三角形、幾個圓形、幾個正方形、幾個長方形所組成?」
(三)圖形鑲嵌拼貼創作 教師先指定各種圖形的數量,先請學生拿出對應數量的圖形後,再請學生進行圖形的鑲嵌拼貼創作。 學生個人進行拼貼後,全班互相欣賞。
三、綜合活動 (一)我學會了 教師提問:「哪一位小朋友可以說一說,這一堂數學課,我們認識了什麼?」 教師說明作業內容:數學習作第46~47頁。
~本單元結束~
|
7
20
10
3
5
15
5
10
5
5
5
15
15
5
5
20
10
5
5
15
15
5
3
17
15
5
3
22
15
5
5
10
8
12
5 |
口頭評量
口頭評量 操作評量
口頭評量 操作評量
口頭評量
口頭評量 操作評量
口頭評量 操作評量
口頭評量 操作評量
口頭評量
口頭評量
口頭評量
作業評量
口頭評量
口頭評量 操作評量
操作評量
口頭評量
作業評量
口頭評量
操作評量
口頭評量 操作評量
口頭評量
口頭評量
口頭評量 操作評量
口頭評量
口頭評量
作業評量
口頭評量 遊戲評量
口頭評量 操作評量
口頭評量
口頭評量
作業評量
口頭評量
口頭評量 紙筆評量
口頭評量 操作評量
口頭評量
作業評量
口頭評量 操作評量
口頭評量 操作評量
口頭評量
口頭評量 操作評量
口頭評量
作業評量 |
活動中不要求學生以標準名稱(圓柱、角柱、長方體等)來描 述形體,讓學生以非標準名稱(方方的盒子、圓圓的球等)來描述或說明。
活動中不要求學生以標準名稱(圓柱、角柱、長方體等)來描 述形體,讓學生以非標準名稱(方方的盒子、圓圓的球等)來描述或說明。
本節為簡單平面圖形的初步引入,學生可以使用非標準名稱描述平面圖形;課本第56頁中,才引入標準名稱。
教學時應要求學生使用標準名詞,來描述簡單平面圖形—正 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
留意學生是否因形狀大小、方向而 無法確認圖形的形狀。 教師於活動中,讓學生看到大小、方向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形。
教學活動中不宜出現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名稱,而是讓學生了解這些形狀都是三角形。
若學生自行用附件的2個正方形,拼出白色的長方形;或用2個直角三角形拼出白色正三角形;或用2個等腰直角三角形拼出正方,則學生的作法也是正確。但教學活動中不宜鼓勵學生學習此種 拼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