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學年度一上翰林版第五單元認識形狀教案
學習重點 | 單元/主題名稱與活動內容 | 節數 | 教學資源/學習策略 | 評量方式 | 融入議題 | ||
學習表現 | 學習內容 | ||||||
s-I-1 從操作活動,初步認識物體與常見幾何形體的幾何特徵。 | S-1-2 形體的操作:以操作活動為主。描繪、複製、拼貼、堆疊。 | 5-1 堆疊與分類 一、形體的堆疊 1.分配學生要帶各種物品數個。 2.引導學生觀察帶來的物品,兩人一組討論堆疊方法。 3.學生各自發表所堆疊的造型。 二、利用堆疊與滾動的活動,認識平面與曲面的特性 1.分配學生要帶各種物品數個。 2.引導學生在剛剛的活動中,發現有「平平的面」的物品 比較容易向上堆高且不易滾動。 3.引導學生在剛剛的活動中,發現有「彎彎的面」的物品 比較容易滾動且不易堆疊。 動動腦:找出既有平面,又有曲面的物品 請學生讀題後發表感想,接著引導學生從帶來的各種物品,找出可以堆疊又可以滾動的形體。(圓柱有平面也有曲面,所以也可以滾動。) 三、立體形體的分類 1.將學生分組,並分配各組中要帶不同形體數個。 2.引導學生嘗試將帶來的形體分類,並說出分類方法。 3.觀察課本的分類,並讓學生嘗試說明課本的分類方法。 四、認識立體形體的特性 1.將箱子上面挖一個圓洞,側面的一面挖空。 2.分小組進行,先讓一位學生觸摸箱子裡的立體形體後, 說出形體的樣子。 3.小組成員判斷立體形體是箱子上的哪一個形體。 4.同學輪流進行活動。 5-2 認識形狀
1.學生利用帶來的物,進行平面圖形的描繪活動。 2.讓學生複製不同大小的各種平面圖形。 3.從描繪活動中察覺立體形體與平面圖形間的關係。 二、平面圖形的分類 1.學生用描繪好的圖卡,進行平面圖形分類。 2.鼓勵學生不分圖形大小,主要以形狀相似進行分類。 三、平面圖形的名稱 1.配合課本圖形與說明,認識各種平面圖形的名稱。 2.學生利用上一頁活動描繪好的圖形,找出圓形、三角 形、正方形和長方形,並說明理由。 3.教師將四種形狀的中、英文名稱展示在黑板上, (正方形square、長方形rectangle、圓形circle、 三角形triangle) 詢問學生分類後的形狀適合使用哪些名稱及原因, 進行命名活動。 4.完成數學課本66、67頁。 | 4 | 教用版電子教科書 各種球 方形盒子 各式罐子 摸彩箱 |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 【科技教育】 科E2了解動手實作的重要性。 【品德教育】 品E3溝通合作與和諧人際關係。 【閱讀素養】 閱E11 低年級:能在一般生活情境中,懂得運用文本習得的知識解決問題。 | |
s-I-1 從操作活動,初步認識物體與常見幾何形體的幾何特徵。 | S-1-2 形體的操作:以操作活動為主。描繪、複製、拼貼、堆疊。 | 5-3形狀的分類 一、辨認平面圖形與分類 1.先讓學生辨識課本某一個圖形是什麼形狀。 2.利用附件找出各種圖形並進行分類。 3.兩人一組檢視彼此分類是否正確。 4.全班討論較難判斷的圖形,了解形狀不受大小、方向的 影響。 二、點數指定的平面圖形 1.學生透過平面圖形的點數活動,加深對平面圖形特性的 認識。 2.讓學生找出圖示中所有的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 形,學生自行作答後,再討論答案。 三、圖形鑲嵌與拼貼 1.學生運用附件找出與白色圖形大小、形狀一樣的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及圓形,並疊合於白色圖形上。 2.利用附近進行拼貼後,再全班共同討論答案。 練習園地 教師帶領學生理解題意,完成練習園地。 | 4 | 教用版電子教科書 數學附件 | 實作評量 口頭評量 | 【科技教育】 科E2 了解動手實作的重要性。 【資訊教育】 資E9利用資訊科技分享學習資源與心得。 資E11建立康健的數位使用習慣與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