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國小111學年度家庭教育融入各科課程教案、教學省思、學生心得、成效分析及照片
領域/科目 | 數學 | 設計者 | 陳林楨儒 | |||||
實施年級 | 一年級 | 總節數 | 共四節,本次教學為第1節 | |||||
單元名稱 | 認識形狀 | |||||||
設計依據 | ||||||||
學習 重點 | 學習表現 | d-I-1 認識分類的模式,能主動蒐集資s-I-1 從操作活動,初步認識物體與常見幾何形體的幾何特徵。 | 核心 素養 | 數-E-B1 具備日常語言與數字及算術符號之間的轉換能力,並能熟練操作日常使用之度量衡及時間,認識日常經驗中的幾何形體,並能以符號表示公式。 數-E-A1 具備喜歡數學、對數學世界好奇、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並能將數學語言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 ||||
學習內容 | S-1-2形體的操作:以操作活動 為主。描繪、複製、拼貼、 堆疊。 D-1-1簡單分類:以操作活動為 主。能蒐集、分類、記錄、 呈現日常生活物品,報讀、 說明已處理好之分類。觀察 分類的模式,知道同一組資 料可有不同的分類方式。 | |||||||
議題 融入 | 學習 主題 | 包含平面圖形、立體形體或兩者互動之活動,豐富學生操作經驗。 | ||||||
實質 內涵 | 家E4 覺察個人情緒並適切表達,與家人及同儕適切互動。 家E5 了解家庭中各種關係的互動(親子、手足、祖孫及其他親屬等)。 家E8 了解家庭資源的意涵。 | |||||||
與其他領域/科目的連結 | ||||||||
教材來源 | 翰林版數學一上課本 | |||||||
教學設備/資源 | 1.翰林版數學一上課本 2.翰林版電子書 | |||||||
學習目標 | ||||||||
一、提供學生適性學習的機會,培育學生探索數學的信心與正向態度。 二、培養好奇心及觀察規律、演算、抽象、推論、溝通和數學表述等各項能力。 三、培養使用工具,運用於數學程序及解決問題的正確態度。 四、培養運用數學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培養日常生活應用與學習其他領域/科目所需的數學知能。 六、培養學生欣賞數學以簡馭繁的精神與結構嚴謹完美的特質。 | ||||||||
教學活動設計 | ||||||||
教學活動內容及實施方式 | 時間 | 備註(含評量) | ||||||
第一節 5-1 堆疊與分類 一、利用帶來的形體做堆疊 1.請學生於教學前,帶如課本頁面的各種物品。(與家人一起找尋) 2.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帶來的物品,讓學生自己嘗試堆疊,並二人一組討論如何堆疊才可以堆高且不易倒塌。 3.請學生各自發表所堆疊的造型。 4.請學生回家後展示給家人所堆疊的造型。 二、利用堆疊與滾動的活動,認識平面與曲面的特性 1.引導學生在剛剛的活動中,發現有「平平的面」的物品比較容易向上堆高;有「彎彎的面」的罐子和球,比較容易滾動。 動動腦:找出既有平面,又有曲面的物品(圓柱的特性) 引導學生從帶來的各種物品,找出可以堆疊又可以滾動的形體。(圓柱有平面也有曲面,所以也可以滾動。) 第二節 三、立體形體的分類 1.引導學生嘗試將帶來的形體分類,並說出分類的方法。再觀察課本的分類,並讓學生嘗試說明課本的分類方法。 2.請學生回家後給家人將帶來的形體分類。 四、觸摸並感覺立體形體的特性 1.分小組進行,先讓一位學生觸摸箱子裡的立體形體後,說出形體的樣子,最後指出所摸的立體形體是箱子上的哪一個形體。 2.小組成員輪流進行活動。 3.請學生回家後給家人說出立體形體的特性 第三節 5-2 認識形狀 一、描繪物品的面,畫出平面圖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形) 1.學生利用物品,進行平面圖形的描繪活動。 2.讓學生複製不同大小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 3.讓學生從描繪活動中,察覺三維形體與二維圖形間的關係。 二、平面圖形的初步分類 1.用描繪好的圖卡,小組以形狀相似進行平面圖形的分類活動。 第四節 三、認識簡單平面圖形的名稱 1.配合圖形,認識各種平面圖形的名稱。 2.學生利用上一頁活動描繪好的圖形,找出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並說明理由。 | 40分 40分 40分 40分 | |||||||
參考資料:翰林一上數學教師手冊、youtube影片 |
教學省思
1.學生能和家人一起完成堆疊
2.學生能和家人一起完成分類
3.有家長反應透過一起完成堆疊分類,感覺孩子有成就感。
成效分析
一、提供家長與孩子的學習目標:「覺察溝通模式,並調整適切的溝通方式以避免衝突」。
二、活動內容包括家長與孩子間溝通技巧,並以學習活動講述、學習單、團體活動以及小組討論等多元方式進行。
三、實施策略包括:教學媒材視覺化,以及營造安全學習環境且回家跟家長分享展示。
四、由成效評估顯示:學習者評定最有收穫與最實用的為「溝通技巧」。而多數學生父母對於「教學活動」議題興趣較高,都能密切配合。
學生心得
有家人的幫忙,學起來得心應手
教學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