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設計的基本概念
課程的定義與概念
奧立發Oliva 課程與教學關係模式
二元模式
連結模式
同心模式
循環模式
獨立圓關係
相交圓的關係
同心圓的關係
循環圓的關係
二者各自獨立發展,互不影響毫無交集。
二者結合在一起關係,地位平等,但若分離,則對各自均有嚴重傷害。
二者相互依存,但有明顯階層關係,一者為另一者之次級系統。
二者雖分開,但有回饋循環關係,而且這個過程式持續的、循環的且不終止的。
課程學術定義
學科(學校中心)→目標(具體行為目標)→計畫(行政人員與課程設計人員為中心)→經驗(學生為中心)→研究假設(教師為中心)→實踐(師生互動
課程即科目 | 課程即目標 | 課程即計畫 | 課程即經驗 | 課程即研究假設 | 課程即實踐 | 課程即神學文本 |
精粹主義 | Tyler科學化課程 能力本位教育 | 史點豪斯Stenhouse | 施瓦布Schwab | Pinar學生Slattery | ||
學習科目總合 | 用目標控制課程設計程序 | 學生的學習計畫 教師教學預先計畫 | 學校指導或學生與情境互動後所獲得的一切學習經驗 | 教師在教室情境中 將設計假設加以驗證 | 師生共創教育經驗學生參與意義創造 | |
學校中心 | 行為觀點 | 設計者的觀點 | 學生中心 | 教師專業 | 師生互動建構經驗 |
課程譬喻
課程譬喻為產品 | 課程譬喻為旅途 | 課程譬喻為藍圖 |
工學模式 | 後現代課程觀 |
再概念學派
傳統者 1920年 | 概念實徵論者 1960年 | 再概念論者/另類系統 1969年 |
泰勒Tyler、塔巴Taba | 瓦克Walker、布魯納Bruner、詹森Johnson | 施瓦布Schwab、休卜納Huebner、葛林Greene、艾波Apple、麥唐納MacDonald、派納Pinar |
科層模式、目標導向、技術理性 | 量化研究、假設考驗驗證理論 | 人文課程 |
|
| 思考、分析、反省、解構、重建 |
参、後現代課程
後現代課程意義 | 後現代課程特徵 | 後現代課程標準 |
非線性思維模式 (隨機、脈絡化、去中心化、反權威化) | 情境動態關係、尊重差異、重視多元性 | 多爾Doll 5C 過程、複雜性、宇宙性、政治性、社區性 3S 科學性、故事性、精神性 |
肆、艾斯納Eisner范倫斯Vallance課程基本取向
學術理性類課程 | 認知過程發展類課程 | 科技類課程 | 自我實現類課程 | 社會重建類課程 |
最傳統的,培育學生參與文化學習,重視提供學生機會。 | 觀注於心智運作的提升,較少關注課程內容。 | 著重課程並關注於教育的方式,而非教育的內容。 | 重式教育內容,強調個人目的和個人需求達成。 | 社會的改革與責任 社會>個人 |
古典文明、學科知識、理論 | 認知技能、認知學習過程 | 效率、系統、製造、科技過程 | 重視個人成長 | 使個人和社會有更好的調適
|
伍、課程理論取向
復古思想 | 保守思想 | 自由思想 | 實驗思想 |
傳遞固有文化,訓練心智。 | 教3R(讀、寫、算) | 培養社交上、情緒上、智力上的發展 | 創造並探測教學新方法與學習新途徑 |
課程總類與模式
課程總類
實際課程
空無課程艾斯納Eisner
空白課程(留白)
方案課程克伯屈Kilpatrick
外顯課程
正式課程
七大學習領域、課程綱要、課程目標
非正式課程
朝會、課間活動、整潔活動、運動會
潛在課程/內隱課程
非正式、無計畫、非預期、不明顯
身教、境教、儀式制度、次文化
學校沒教、沒設計的課程,特別是該教、該設計而沒教、沒設計的部分。
彈性課程
正式上課節數外預留一段完全未經設計的留白時段
由學生自由從事各種學習的課程
針對傳統的課程教學只偏重記憶與機械式的練習,提出以設計教學法做為課程的改革。
主張以各種有目的的方案,讓學生採取連串的行動去解決各種問題。
方案課程主要的目的使引導學生對某一主題有更多主動性、創造性的練習。
課程區分
古德拉Goodlad
意識形態/理念課程
正式課程
知覺課程
運作課程
經驗課程
根據課程理念設計的課程,此種課程完全符合教育的理想。
經教育行政機關考慮教育資源及現實需要推行的課程
存在於個人心中的課程,決定運作課程和經驗課程成效的關鍵。
教師在班級教學時實際實行的課程
個別學生透過學習而獲得經驗的課程
Ex.有人提議在中小學開設多元文化課程、兩性教育課程…
Ex.包含正式與非正式課程,各種理想課程的總合或修正。
Ex.教師對正式課程詮釋不同,和正式課程有一定距離。
Ex.課堂實際進行的活動
Ex.學生在運作課程中匙濟學習到的一切經驗
葛拉松Glatthorn
建議課程 | 書面課程 | 支持課程 | 傳授課程 | 施測課程 | 習得課程 |
學者所構想推薦的課程 | 政府公布課程綱要內容 | 學校投入資源提供條件 | 教師所教導的課程內容 | 透過測驗等的評鑑課程 | 學生所學習經驗到的 |
Goodlad理想課程 | Goodlad正式課程 | Goodlad知覺課程 | Goodlad運作課程 | Goodlad經驗課程 |
参、課程理論的類型
一、葛拉松Glatthorn、休尼珂Huenecke課程理論
結構取向理論 | 價值取向理論 | 內容取向理論 | 過程取向理論 |
古德拉Goodlad宏觀層次分析 社會領域或層級、機構領域或層級 教學領域或層級、個人領域或層級 彭斯納Posnerg史瑞克Strike 微觀層次分析 與世界有關原理、與概念有關原理 與學習有關原理、與效用有關原理 |
| 兒童中心理論 兒童是課程起點、決定者與塑造者。 知識中心理論 知識體系與學科應為傳授事實的主要決定者。 社會中心理論 | 休特Short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因素
|
二、馬西亞Maccia課程理論
形式理論 | 事件理論 | 價值理論 | 實踐理論 |
以思辨知識形式或語法,探討課程組成的學科架構,屬非評價性的, 而非應如何的問題。 | 思辨事件之發生與過程,試圖預測在特殊情境下將發生的事情。 | 以價值理論用以思辨價值,探討達到最佳目標的適當途徑,以及判斷什麼是最有價值的內容。 | 以獲取價值之合宜方法與行為,探討達到實務的最適當途徑。 |
陶爾士Tower課程理論
描述性知識
規範性知識
實踐性知識
形式性知識
描述現象或事件的知識
判斷現象或事件適切性
對現象或事件採取合宜行動
統整所有知識的知識
其他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課程理論 | Johnson課程理論 | Macdonald課程理論 |
理論性知識、實用性知識、生產性知識 | 課程及產出-輸入系統 | 知識取向、實體取向、價值取向 |
肆、現代觀課程理
傳統論 | 當代論 | 後現代觀 | 自傳性/傳記性 | 美學課程理論 |
永恆主義、精萃主義 | 進步主義、重建主義 | 後現代主義、後結構主義 | 現象學、存在哲學、經神分析 |
課程與教學哲學基礎
課程設計意識形態
精粹主義 | 經驗主義 | 社會行為主義 | 科技主義 | 專業主義 |
課程即科目 | 課程即經驗 | 課程即計畫 | 課程即目標 | 課程即研究假設 |
採取傳統學科學術取向 | 採取學生個人取向 | 採取社會取向 | 採取目標取向 | 採取專業主意取向 |
將學科知識學術文化遺產傳遞給下一代 | 又稱活動課程或經驗課程 | 強調社會學習計畫的重要 | 強調設計適切課程方法與教學內容,達成課程教學目的。 | 課程式進行教與學的媒介,為輔助品而非主角。 |
|
|
|
|
|
|
|
|
|
|
貳、知識與課程教學
赫斯特Hirst | 費尼克斯Phenix | 布勞迪Broudy史密斯Smith柏奈特Burnett | |||
知識形式的4項特徵:
| 符號學 | 最基礎的學問 Ex.語言、數學及各種符號形式 | 資訊符號學 | Ex.國語、外語、數學 | |
經驗學 | 代表學科 Ex.物理科學(自然)社會科學(人文) | 基礎科學 | Ex.科學通論、生物學、物理學、化學 | ||
美學 | 各種藝術 Ex.音樂、視覺藝術、運動藝術、 | 發展研究 | Ex.宇宙的演化、社會制度的發展、人類文化的演進 | ||
人群聯合學 (互動學) | 人際互動中得到的經驗和知識 Ex 波連依Polanyi個人知識 布伯Buber的吾-汝。 | 美學範例 | 美學經驗方式 Ex.藝術、音樂、舞蹈、戲劇、文學 | ||
倫理學 | 表達義務而非事實、知覺形式或覺察關係的道德意義。 | 大單位行為 有關問題 | 社會問題探討及因應 | ||
綜合學 | 綜合統整性意義 Ex.歷史、宗教、哲學 |
参、意識形態與課程教學
一、梅戈翰Meighan意識形態與課程計畫或教學相關7大要素
知識論、學習語學習者角色論、教學與教師的角色論、適用與學習資源論、學習情境組織論、學習評估論、目的與成果論
二、黛偉斯Davies意識形態
保守意識形態 | 修正意識形態 | 浪漫意識形態 | 民主意識形態 |
|
|
|
|
課程發展模式
目標模式(技術-科學取項課程發展)(科學化課程理論)
巴比特Bobbitt活動分析 | 查特斯Charters工作分析 | 泰勒Tyler工學模式 | 塔巴Taba草根模式 |
透過分析人類的活動,來決定學生應該學什麼。 | 與活動分析法類似,但較偏向職業活動方面的分析。 | 主張課程建構主要程序包括明訂具體明確的教育目標、選擇學習者能力所及的學習經驗、評鑑學習結果是否達成預先確定目標。 | 課程應由課程方案的使用者(教師)來設計,而非上層權威由上而下指令設計。 |
|
|
|
概念形成(列舉、分類、標記、歸類) 資料解釋策略 原則應用策略 解決衝突 |
惠勒Wheeler模式 | 索托Soto模式 | 凱爾Kerr模式 | 龍崔利Rowntree模式 | 奧立發Oliva模式 |
課程宗旨、目的與目標 選擇學習經驗 選擇內容 組織並統整學習經驗與 內容 評鑑 |
基本因素 (哲學、心理學) 基本過程 (選擇、組織、評鑑) 基本概念 (目標、活動、經驗) |
來源 (學生、社會、學科) 領域 (認知、情意、技能)
|
分析科目目的與學生背景,建議具體目標。
考慮教材內容、確定學習順序、決定教學策略、選擇教材/視聽媒體、準備學習經驗。
評鑑學習經驗達成目標之效果。
根據評鑑結果改進學習經驗,使其更能達成目標。 | 根據社會和學生需求衍生 目標 針對社區、學校和學生需求 的特定學科進行分析 陳述課程目的 提出課程目標 組織和實施課程 期望學生表現的教學目的 上述教學目地延伸的可測 量、觀察的教學目標 選擇教學策略 教學前後評鑑方法需求 教學策略的實施 對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予 以評鑑 完成課程方案評鑑 |
過程(歷程)模式
史點豪斯Stenhouse人文課程方案 | 布魯納Bruner人的研究 | 葉特金Atkin羅生門模式 |
課程設計的最優先的工作式建立教育過程中的一些程序原則,然後在活動、經驗中,不斷予以改變、修正。 |
|
目標方面教材方面教學過程評鑑 |
参、慎思模式
麥卡琴McCutcheon | 薛瓦布Schwab |
|
|
肆、情境模式
史克北Skilbeck情境分析模式 | 羅頓Lawton文化分析模式 |
情境分析擬定目標方案設計 解釋與執行觀察、評估、回饋、重建 |
決定主要母數(決定文化常項) 略述分析方法(文化常項移到文化變項) 分類適合教育知識與經驗
文化常項與文化變項分析(文化選擇依據)→文化選擇→參照心理學理論→組織課程 |
伍、夏瓦布Schwab實用折衷模式
實用式 | 準實用式 | 折衷式 |
課程設計使於診斷課程問題,提出各種方案,再選擇最佳方案,然後據之決定行動。 | 若教學問題情境模糊不清,實用知識彼此矛盾,則採用準時用式。 | 肯定理論效用盡量追求修正理論弱點,甚至從衝突理論與實際實務問題中發現共同背景。 |
佛雷勒Freire解放模式
主要目標乃在於機發以及維持人民批判意識
內含包括教育必須為平等對話、焦點放在人們實際經驗、將人民情境當作質疑對象。
我國課程模式
舟山模式 | 板橋模式 | 南海模式 |
課程即成品/中小學課程 | 課程即教材/小學課程 | |
|
演擬課程綱要訂定教材細目 編寫實驗教材設計製作教具試教修訂 實驗課程定稿選定實驗學校 辦理教師研習進行教學實驗實驗輔導 實驗教材修訂舉行總研討會 | 課程目標 →課程選擇 →課程組織 →課程實施 →課程評鑑 |
課程發展與設計
課程發展
課程發展近路
教師教學本位的課程發展
行動研究本位的課程發展
國家政策本位的課程發展
課程即計畫
課程即研究假設
課程即目標
課程計畫(規劃)
垂直單元計畫
水平單元計畫
學校課程計畫
從簡單到複雜、從具體到抽象。
傳達不同方面知識相結合的關係、模式及抽象。
學習目標、能力指標、對應能力指標、評量方式
課程政治
學校傳遞族群偏見的方式:文化遲鈍感刻板印象資訊錯誤省略
課程組織
一、教材組織方法
論理組織法 | 依照教材教材自身的邏輯順序,進行有系統的排列,保持學科的結構體系,而不考慮教材的難易和學生的需要。 | |||
心理組織法 | 學科單元組織 | 聯絡單元組織 | 合科單元組織 | 大單元設計組織 |
以題目為中心,將本學科的教材內加以組織。 | 決定中心問題,各科都以這個問題為中心組織教材,各科分別教學,但教材保持聯繫。 | 將有相關的學科合為一科,採用單元組織法教學。 | 打破學科界限,不以學科性質區分教材,而以實際活動來聯絡各科教材。 | |
螺旋式組織法 |
| |||
直進組織法 | 依教材本身系統分為若干段,學了第一段再學第二段循序漸進不再重複。 |
二、課程編制與設計方法
學科中心法 | 活動分析法 | 社會機能法 | 青少年需求中心法 | 生活動境中心法 | ||
巴比特Bobbit | 查特斯Charters | 凱恩威Casweel 康貝爾Campbel | 杜威Dewey | 使區瑞梅Stratemeyer 艾伯特Alberty | ||
圓周組織法 | 直進組織法 | 職業分析法 | 困難分析法 | 糾正分析法,主張採用核心課程,以社會生活為中心。 | 分析社會中青少年需求、興趣與問題為依據,以兒童為本位,重視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 | 主張個體和環境不斷交互影響,個體由學習而生長,兼顧青少年和社會兩方面的需要。 |
加深加廣 | 循序漸進 | 將某種職業加以分析,以決定某種職業應具有的知能和習慣。 | 將實際生活環境中缺點、工作困難或作業錯誤,詳細加以分析並決定改進此錯誤與困難的方式。 |
三、課程組織規準
範圍 | 順序性與次序性 | 一致性 | 繼續性與重複性 | 均衡性 | 統整性與相關性 | 銜接性與連貫性 |
知識的水平面 | 知識的垂直面 | 又稱平衡性 | 包含水平銜接(統整性)與垂直銜接(繼續性) |
課程組織類型
分科課程 | 相關課程 | 融合課程 | 廣域課程 | 核心課程 | 活動課程 | 同位課程 |
科目課程 學科課程 | 合科課程 | 廣博課程 | 經驗課程 兒童中心課程 | |||
科目為單位的傳統課程類型 | 透過各科聯絡教學,以增進科目間的聯繫。 | 科際整合的觀點,把有關係的科目合併。 | 將有關知識或材料統合組織 | 若干科目中選某個學科為核心,偏向社會取向。 | 連續的心智成長過程,重視兒童的經驗興趣。 | 相關課程 +活動課程 |
國文、數學、歷史… | 國文:花朵字詞 自然:花朵植物學 | 生物+化學+物理=自然科 | 文學+藝術+舞蹈+哲學=人文學 |
五、教材排列原則
1.依據學生身心發展 2.隨學生經驗而擴充 3.依據學科邏輯順序 4.考慮難易次序
5.考慮年代順序 6.由容易到困難原則 7.系統知事原則 8.由具體到抽象原則 9.原則應重於事實
課程實施
課程實施三個觀點
忠實觀
相互調適觀
締造觀
課程即計畫性課程,由教師實施和評量。
教室外的學者專家創造的,教師必須完全信仰。
理性的、系統的、實踐的過程。
課程除計畫性課程以外,因各種脈絡因素而產生不同意義。
學者專家決定,教師實施調適情境脈絡而產生不同的意義。
不可預測,教師在實施過程中主動調適。
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創造的經驗所組成。
運用專家知識、師生在實踐情境互動所產生的知識。
師生成長過程,重視參與者主觀世界的改變。
Marsh課程實施模式
行動研究
關懷本位採用模式
課程結盟
綜合性學校改革計畫
強調問題解決的過程,教師透過系統性行動循環分析教育問題。
強調改革應由個人改變開始,教師對教育現場的關懷焦點應由自己、學生出發,當課程革新能與教師關懷結合,教師才會使用該課程創新。
注重課程改革與學習成就表現之間的關係
整合現行改的諸多面向
課程改革的態度
普拉特Pratt認為教育人員對課程改革的態度
課程統整
課程統整
經驗的統整
社會的統整
知識的統整
課程的統整
有意義的學習要落實於情境中,與文化、背景、後設認知和個人經驗密切結合
讓課程能培養學生適應生活能力,讓他們認識及練習解決社會問題。
應該注意到不只是知識的組織,更應該考慮到知識的運用。
真實事件的課題、整合學習的經驗、切進實踐的知識、師生共同的設計
課程統整的型態
Drake統整連續體區分
(學科界限嚴格)………………………………………………………………(超越學科界限)
單一學科統整 — 跨科統整 — 科技融合統整 — 超學科統整 — 學生自主統整
單一學科統整(傳統) | 跨學科統整 | 科技融合統整 | 超越科目界線統整 | 學生自主統整 |
學科界限分明 | 學科界限分明 | 學科界限仍存在 | 不再有學科界限 | |
是指單一學科內教材的重新組合。 | 學科的界限清楚,但各科的教學活動是以相關的主題相互配合連結起來。 | 學科的界限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依照知識性質合併的學習領域。例如社會學習領域融合了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法律等不同的議題。 | 此類的統整課程完全以學生生活經驗及生活重點作為課程設計的原則。例如「主題式統整課程」設計。 | |
統整課程類型
單科統整 | 跨科統整 | 學習者統整 | |||||
分立式 | 單一學科,各學科被視為單純且獨自存在的實體,學科之間的關係由學生自己產生聯結。 | 並列式 | 將兩個以上學科以分立的方式重新安排教學順序。 | 沉浸式 | 藉由整合的過程尋找個人的學習興趣來篩濾所有的知識內容,促進學習動機,統整個人自發性的學習活動。 | ||
聯立式 | 學科獨立,單元與單元緊密的聯結。 | 共有式 | 教師協同,兩學科相互重疊的概念。 | 網路式 | 學習者主導,學習情境中完成科際的整合與貫通,形成學習網路 | ||
窠巢式 | 多面向觀點。 | 張網式 | 以主題概念為中心。 | ||||
線串式 | 多元學習理論的後設課程,把原有教材內容擱置一旁,以一條主線貫穿起來。 | ||||||
整合式 | 跨科際方式,以學科圍繞著重疊概念做為整合的主題。 |
其他
參與者統整類型 | Drake統整的模式 |
專家設計、教師設計、師生共同設計、學生設計 | 個人故事、文化故事、全球故事、共同故事 |
主題式教學
事件主題設計
概念主題
論題主題
時令主題
Ex.澎湖花火節
Ex.基本文體、因果關係、科舉制度
Ex.地震、核四、土石流
Ex.過新年、端午節、中秋節
學校本位課程
Eggleston發展模式
Brady發展模式
Marsh發展模式
Skilbeck發展模式
OECD發展模式
全國課程架構內
超越全國課程架構
以活動類型和參與人員兩個向度作交叉組合,則建構出12種型態。
沿用Brady的觀點,增加第三向度投入時間,發展成三向度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分類架構,架構出64種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類型。
分析情境
準備目標
建構方案
解釋與實施
追蹤與重建
分析學生背景
分析資源與限制(SWOT)
訂定一般性目標
訂定特殊目標
確立方法與工具
評鑑學生的學習
分配資源、人事配備與時間
實施、評鑑、修正
活動類型:
課程創造課程調整
課程選擇
參與人員:
個別教師兩位教師
教師小組全體教職員
投入時間:
長期計畫
中期計畫
短期計畫
一次性活動
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課程設計理論模式
貢獻取向
附加(添加)取向
轉化取向
社會行動取向
藉由對某些少數特定的族群中有所貢獻的英雄人物之事蹟,在特別的假日,節慶或典禮中,加以表揚。
採用添加的方式在課程中加入特定族群的相關議題或概念,但仍是以既有的課程結構為主
已經改變既有的課程結構,允許不同族群、宗教團體能從學校課程,學習其固有的風俗習性,且從不同文化,族群的角色來建構自己的概念與觀點。
除了採取轉化取向的方式之外,又增加對種族問題、性別、階級、概念、及社會論提的省思,並在該論題討論中,澄清自己的價值觀念,在反省思考的決策之後,能採取行動,將改革理念付諸實現。
Ex.辦理各校兩性平等教育週各項活動與慶典。
Ex.現行分科架構中,再融入性別平等相關議題,使成為兩性平等教學活動設計的補充教材。
Ex.在現階段規擬中的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的七大學習領域中的學習指標加入性別平等的課程目標,使各學習領域能反映性別平衡與族群平等的多元文化觀點。
Ex.在師資培育課程中列有兩性教育的社會實踐課題,鼓勵實習教師再實習過程中,能抗拒文化 偏見再製。
多元文化教育三大觀點
文化大熔爐
沙拉碗觀點
馬賽克觀點
強調文化相同之處
強調文化差異之處、強調文化多元性
強調文化如馬賽克拼圖
外來文化必須努力同化融入主流文化
不同文化有其獨特性質
異中有同、同中有異,不同文化有相同之處,必須相互理解,尊重差異。
多元文化教育理論
文化剝奪理論 | 文化差異理論 | 文化斷層理論 | 結構不平等理論 | 文化模式理論 |
認為少數族群從小缺乏文化刺激,在心理認知、語言運用及社會發展有所遲滯。 | 少數族群因為學校課程和家庭文化不同,導致學習適應困難。 | 少數族群低教育成就的現象歸因於文化、語言和溝通型態的差異。 | 少數族群低教育成就的現象歸因於低社經地位及社會的不公平待遇,與他們的智能和努力無關。 | 少數族群具有其獨特的文化模式,他們形成一種集體意識,影響族群成員的教育價值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