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教學計畫表96學年第一學期
科目名稱:課程發展與設計 |
| 教師:陳添球 |
授課班級:學程一幼、心輔四 |
| 授課時數:每週 2小時 |
授課地點:敬業2-114 |
| 聯絡電話:(公)內線2113 0928-571046 |
| 研究室:格致樓105-1 | |
ftp:\native.nhlue.edu.tw | 網站:et.nhltc.edu.tw |
一、教學目標
1.認識課程發展與設計的基本概念、學理基礎、模式、層次;課程的目標、選擇、組織、實施和評鑑。
2.能使用課程發展與設計原理,採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合作設計課程,並在課堂內發表設計成果,並且練習評鑑,獲得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經驗與能力。
3.熟悉課程發展與設計之教師資格檢定趨勢。
二、教學內容
1.課程的定義(學科或科目‧目標‧計畫‧經驗、研究假設)、課程設計與課程發展、課程的相關概念、方案/領域/科目/單元/課、課程與教學的關係
2.課程類型(結構):理想課程、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教師知覺課程、教師運作課程、學生經驗課程、懸缺課程、潛在課程…學校本位課程課程的課程結構。
3.課程設計的理論取向/相關理論:精粹主義與學科取向‧經驗主義與學生取向‧社會行為主義與社會取向‧科技取向‧專業主義取向、後現代課程觀的理論基礎、學校本位課程課程常用的理論取向
4.課程設計的模式:目標模式‧歷程模式‧寫實模式‧情境模式‧板橋模式‧舟山模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及其實作
5.課程目標:課程目標的重要性及其概念、課程目標的分類、課程目標的敘寫、學校本位課程課程的目標撰寫
6.課程選擇:課程選擇的取向、課程選擇的原則(規準)、如何應用這些規準、學校本位課程課程選擇的原則(規準)
7.課程組織與課程統整:課程要素、課程組織的原則、課程組織型態、活動課程、核心課程、學校本位課程常用的課程組織與課程統整
8.課程實施:課程實施的定義、課程實施的兩個觀點與五個層面、課程實施的階段
9.課程評鑑:課程評鑑的概念、模式、作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評鑑
10.後現代思潮、台灣教改的運動風潮與九年一貫課程
11.課程發展與設計之教師資格檢定實作。
12.分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製作成果發表與課程評鑑實作練習
三、教學方法:
1.講述、討論、閱讀問答:課程發展與設計的基本概念、學理基礎、模式、層次;目標、選擇、組織、實施和評鑑。
2.應用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知識,進行七大領域分組主題製作,3-5人一組,每組訂分領域主題與子題,進行領域主題統整式的課程教學設計,每週有設計的進度,並於上課時提出進度說明,讓同學得到回饋意見進行修改,並於期末成果發表與課程評鑑。
3.教師資格檢定模擬考(配合期中考與期末考實施)。
四、作業與教學評量:
1. 期中考30% (教檢模擬考)2. 期末考40% 3.七大領域分組主題製作與發表30%(「社」家鄉花蓮縣的地形、「語」家鄉之美、「數」?「自」「藝文」畫/唱/演我家鄉、「健」?、「綜」家鄉的地形與產業?之旅)。
五、教科書與參考書:
1.(教科書)劉玉玲(民94),課程發展與設計。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
2.黃政傑(民80):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3.黃光雄、蔡清田(民8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4.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1998):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台北:智揚
5.自編電子講義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教學計畫表
〈課程發展與設計〉教學預定進度表96學年度第一學期
開課班級:學程一幼、心輔四 授課時數:每週2小時 任課教師:陳添球
日期 | 方法與活動 | ||
01 | 09.20/21 | 1.課程簡介。 2.課程的定義(學科或科目‧目標‧計畫‧經驗、研究假設) | 講述、討論 |
02 | 09.27/28 | (1)課程設計與課程發展、課程的相關概念、方案/領域/科目/單元/課,課程與教學的關係。(2)分組與◆實作單元/課的設計 | 講述、討論與實作 |
03 | 10.04/5 | 課程類型(結構):理想課程、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教師知覺課程、教師運作課程、學生經驗課程、懸缺課程、潛在課程…14學校本位課程課程設計參考理想…。◆實作主題名稱與教材選擇 | 講述、討論與實作問題討論 |
04 | 10.11/12 | 課程組織與13課程統整:課程要素、課程組織的原則、課程組織型態、活動課程、核心課程、學校本位課程常用的課程組織與課程統整與◆實作統整說明與統整圖製作 | 講述、討論與實作問題討論 |
05 | 10.18/19 | 課程設計的模式:目標模式‧歷程模式‧寫實模式‧情境模式‧板橋模式‧舟山模式‧1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及其實作◆實作課文與媒材 | 講述、討論與實作問題討論 |
06 | 10.25/26 | 課程目標:課程目標的重要性及其概念、課程目標的分類、課程目標的敘寫、12基本能力指標、◆實作:學校本位課程課程的目標撰寫 | 講述、討論與實作問題討論 |
07 | 11.01/2 | 課程設計的理論取向/相關理論(一):精粹主義與學科取向‧經驗主義與學生取向‧社會行為主義與社會取向‧科技取向‧專業主義取向、後現代課程觀的理論基礎、學校本位課程課程常用的理論取向◆實作:教學活動設計 | 講述、討論與實作問題討論 |
08 | 11.08/9 | 課程設計的理論取向/相關理論(二)◆繼續實作:教學活動設計 | 講述、討論與實作問題討論 |
09 | 11.15/16 | 期中考試 | 教檢模擬考/是非題、問答題 |
10 | 11.22/23 | 課程選擇:課程選擇的取向、課程選擇的原則(規準)、如何應用這些規準、學校本位課程課程選擇的原則(規準) | 講述、討論與實作問題討論 |
11 | 11.29/30 | 課程實施:課程實施的定義、課程實施的兩個觀點與五個層面、課程實施的階段◆第一次交作業 | 講述、討論與實作問題討論 |
12 | 12.06/7 | 課程評鑑:課程評鑑的概念、模式、作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評鑑 | 講述、討論與實作問題討論 |
13 | 12.13/14 | 後現代思潮、台灣教改的運動風潮與九年一貫課程◆第二次交作業 | 講述、討論與實作問題討論 |
14 | 12.20/21 | 七大領域分組主題製作與發表(一,每人10分鐘、每節三人,每週六人;學程一幼,每週七人) | 分組發表與課程評鑑練習 |
15 | 12.27/28 | 七大領域分組主題製作與發表 | 分組發表與評鑑練習 |
16 | 01.03/4 | 七大領域分組主題製作與發表 | 分組發表與評鑑練習 |
17 | 01.10/11 | 七大領域分組主題製作與發表 | 分組發表與評鑑練習 |
18 | 01.17/8 | 期末考試 | 教檢模擬考/是非題、問答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