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文化與後現代藝術:從便利商店到傳統雜貨店的批判性創作探索

格式
doc
大小
4.25 MB
頁數
18
上傳者
wonderful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4-08-28,离现在 21 60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壹、主題名稱


叮咚!歡迎光臨


貳、課程說明

一、動機與目的

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全球化的跨國經濟活絡,科技進步,媒體資訊發達,社會變遷快速,稱之為「知識爆炸」的年代,生活資訊大量充斥,尤其以視覺影像傳達為大宗,從電視電影、報章雜誌、書籍、網際網路、街道宣傳招牌……等,人們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加迫切地依賴藉由視覺去認知外在的世界(趙惠玲,2002)。而藝術教育界在面對社會變遷快速下,除了以精緻藝術為導向的主流化教學之外,還應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例如在教學中融入大眾文化或其他社會相關議題與背景,才不至於與學生真實生活經驗脫節,因此探討生活周遭的視覺影像互動與檢視影像背後意義的視覺文化思潮漸受藝術教育界所重視。

現今處在紛亂的視覺影像充斥的環境裡,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的結合,可以讓學生辨別藝術品或視覺影像背後所潛藏的意義,不受偏頗價值觀的引導,透過視覺影像的識讀後能夠澄清自我的對社會文化的認同。

近來視覺文化的風向球也漸次吹向藝術創作教學,正為藝術創作教學的拓展帶來無限發展的可能性,如何具體且有成效地將視覺文化的要義導入在藝術創作的教學中,即為現階段欲挑戰的方向。

在本課程中,藉由對文化議題如「全球化vs.本土化」的探討,以便利商店和傳統雜貨店的視覺文化比較為範例,在複和媒材藝術品「雜貨店(Grocery)」(台北市立藝術館,2002)為創作主軸的穿針引線之下,輔以許多當代生活的視覺影像,例如:攝影、電視廣告、報章雜誌、網路等相關圖像,讓學生經由對藝術品的背景探討,呼應真實生活的經驗,以多元的角度來思索文化變遷的意涵,最後再運用後現代藝術創作的表現方式,闡釋對社會文化的批判與關懷,完成具有意義的創作歷程。

二、學理依據

(一)視覺文化

視覺文化,即是透過「視覺」來探究「文化」的意涵。學者Nicholas Mirzoeff2001: 125)認為,在後現代影像充斥的世界,人類比以往更依賴由視覺來接受訊息,因此其將視覺文化定義為,是每日生活的一部份,也是每日生活的視覺經驗。在本課程中,除了藝術品之外,將融入真實生活中的視覺影像為「文化經驗」的探索媒介。


(二)後現代藝術創作

本課程取材後現代藝術創作的模式,來表達出對社會文化議題的感想。因後現代藝術創作具有容納自由、多元與開放的觀點,帶有遊戲性的嘲諷,具隨意性、不連貫性、矛盾性、非結構性等「不確定」的特質。且內容範圍廣,包含了精緻藝術以外的應用藝術、民間藝術、通俗文化,接納大眾文化的流行產物與影像。最重要的是後現代藝術精神走近人群,關心社會,能充分顯示出對社會種種議題的批判。後現代藝術創作的表現方式有很多,如:挪用、並置、拼湊、層疊、圖文互動、多媒體,本課程僅採「挪用」、「拼湊」與「圖文互動」的創作應用。


(三)批判思考教育學

Anderson2003)認為視覺文化教學最重要的一件,就是要培養學生能透過批判思考來掌握知識,探索自我文化經驗的意義。因此,本課程運用批判思考教育學中的質疑(提出問題)、佐證(培養學生佐證的能力)、反省(反省現況)等教學策略。


三、課程設計

  1. 主要概念

全球化vs.本土化/ 以便利商店vs.傳統雜貨店為例


  1. 探索問題

1.如何對視覺影像產生多元觀看的能力?

2.如何透過視覺影像背景脈絡的認知來批判全球化普遍性的價值觀?

3.如何透過視覺影像背景脈絡的認知,進一步去關懷本土化的獨特價值?

4.如何藉由創作表現來重建更理想的生活環境?


(三)課程目標

1.增進對藝術品(視覺影像)的多元觀看能力。

2.經由對視覺影像的多元觀看,擁有對全球化的批判思考能力。

3.經由對視覺影像的多元觀看,對本土化產生認同與關懷。

4.運用後現代藝術創作的表現模式,表達出自我對全球化與本土化的觀點。


四、教學資源

  1. 教材內容

1.有關7-ELEVEN便利商店、傳統雜貨店的書籍、電視廣告影像、攝影、

網路資料

2.各教學單元的電腦簡報PowerPoint

3.輔助講義、學習單。

4.大量的舊報紙雜誌。

5.八開圖畫紙、剪貼工具、繪圖工具。

  1. 教材特色

融合精緻藝術與大眾文化,更貼近學生切身的生活經驗。


五、藝術詞彙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複和媒材、後現代藝術創作、挪用、拼湊、圖文互動


六、課程架構


跨領域的課程統整

















原本的視覺影像

藝術品「雜貨店」




視覺

文化


視覺文化融入藝術創作之架構


全球化

本土化





創作




挪用藝術品「雜貨店」,賦予意義,拼湊出新的視覺影像。




參、課程內容

一、教學活動設計表

主題

叮咚!歡迎光臨

課程

目標

1.增進對藝術品(視覺影像)的多元觀看能力

2.經由對視覺影像的多元觀看,擁有對全球化的批判思考能力

3.經由對視覺影像的多元觀看,對本土化產生認同與關懷


4.運用後現代藝術創作的表現模式,表達出自我對全球化與本土化的觀點

時間

每節45分鐘,共有8節,合計360分鐘

單元

主題

1.追根究底

2.7-ELEVEN

真好?

3.消失的雜貨店

4.不確定的年代

具體

目標

1-1能欣賞藝術品「雜貨店」,瞭解藝術品的內容與形式風格。

1-2能蒐集「雜貨店」相關的背景資料,進一步探究藝術品的社會意義。

2-1 能瞭解7-ELEVEN便利商店的歷史與社會背景。

2-2能透過7-ELEVEN便利商店的廣告影像,思考全球化強勢經濟對個人、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影響。


3-1 能瞭解傳統雜貨店的歷史與社會背景

3-2能藉由討論來瞭解傳統雜貨店日漸消失的原因與生存的發展性。

3-3能經由對社區傳統雜貨店的實地訪察,發現本土文化的價值。

4-1能瞭解後現代藝術創作的表現方式。

4-2 能運用後現代藝術創作的表現方式,表達出自我對7-ELEVEN便利商店與傳統雜貨店的文化觀點。


時間

1

1

1

5

教學

資源

1.生活中相關的視覺影像

2.複和媒材作品「雜貨店」圖像

3.Powerpoint-L.1

4.筆記型電腦

5.單槍投影機

1.7-ELEVEN的背景資料

2.7-ELEVEN的相關平面影像、廣告、商品實物

3.Powerpoint-L.2


1.傳統雜貨店的背景資料

2.學校社區內的傳統雜貨店影像

3.Powerpoint-L.3


1.後現代藝術作品數幅

2.Powerpoint-L.4

3.筆記型電腦

4.單槍投影機

5.創作葵花寶典


主要

教學

活動

1.教師說明本課程的流程與評量方式

2.探討影像觀看的層次

3.練習影像的多元觀看

4.測驗:觀看裝置藝術作品【雜貨店】

1.教師從藝術品【雜貨店】導引出7-ELEVEN便利商店的社會背景知識

2.批判7-ELEVEN便利商店對於個人與生活環境的影響

1.教師從藝術品【雜貨店】導引出傳統雜貨店的社會背景

2.探討傳統雜貨店的人文價值與消失的原因

3.請學生實地訪查並觀察社區內的雜貨店

1.說明後現代藝術創作的表現模式為何

2.輔助學生找出創作主題、蒐集能進行創作的相關資料,以後現代藝術創作來表現出對文化議題的看法

評量

輔助學習單、學生創作作品、學生自我評量回饋單

二、各教學單元介紹

單元一:追根究底


基本問題

1.如何對視覺影像產生多元觀看的能力?

單元目標

1-1能欣賞藝術品「雜貨店」,瞭解藝術品的內容與形式風格。

1-2能蒐集「雜貨店」相關的背景資料,進一步探究藝術品的社會意義。

教師引導

教師舉出藝術品「雜貨店」,介紹作者、作品內容、風格形式。

陳明德 / 複合媒材 / 2002台北獎作品











2002年台北獎優選作品「雜貨店」(台北市立藝術館,2002),為年輕一代的藝術家陳明德先生所作,在製作這件作品時,陳明德還是就讀台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所的學生,此作品為複和媒材(200x160x70cm)的創作模式,仿造現今7-ELEVEN便利商店與嘉義地區一間雜貨店門面的寫實風貌,表達出作者對雜貨店有一股懷舊的情感,看著雜貨店一間間消失,應用便利商店光鮮的門面來襯托雜貨店黯淡的經營,引觀者無限的聯想。


學生活動.

1.教師請學生回家透過報章雜誌、網路搜尋,來蒐集本藝術品的相關背景資料,包括7-ELEVEN便利商店、傳統雜貨店的圖片、資料,來進一步探索藝術品之外的社會意義,並回答學習單「追根究底」

2.請學生回家蒐集7-ELEVEN的消費發票數張。


==== 第一堂課結束====


單元二:有7-ELEVEN真好?


基本問題

2.如何透過視覺影像背景脈絡的認知來批判全球化普遍性的價值觀?

單元目標

2-1 能瞭解7-ELEVEN便利商店的歷史與社會背景。

2-2能透過7-ELEVEN便利商店的廣告影像,思考全球化強勢經濟對個人、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影響。

教師引導

導入活動:

回顧複和媒材作品『雜貨店』,引導學生此堂課程的主題是要探索該作品中的社會背景:7-ELEVEN便利商店。


1.介紹7-ELEVEN的小故事

( 1)教師先喚起學生平日接觸7-ELEVEN便利商店商店的經驗,並交換分享。接下來以師生互動的方式講述教師自編講義「7-ELENEN的小故事」,介紹7-ELENEN便利商店的經營歷史、商店外觀形象與便利性的提供。

(2)探究7-ELEVEN電視廣告的力量:

首先,詢問學生,7-ELEVEN是怎麼行銷他們的產品?教師並播放一段7-ELEVEN電視廣告『鐵板學院』,要學生體會視覺影像鼓吹消費的力量。


2.7-ELEVEN真好?

( 1)教師詢問學生,有整齊美麗的企業包裝跟廣告銷售,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真的是完美無缺嗎?廣告詞『有7-ELEVEN真好?』有沒有值得「質疑」的地方?

(2)藉由觀看『鐵板學院』的廣告,老師要學生討論並反省

7-ELEVEN對個人、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影響。




學生活動.

1.請學生分組討論以下三個問題:

A 7-ELEVEN對於個人消費的「質疑」與「反省」:

發起各個小組蒐集7-ELEVEN發票的活動,分析其中的消費類別,加以批判思考—物質的追求、多餘的消費,交換價值大於使用價值。

B. 7-ELEVEN對於社會經濟的「質疑」與「反省」:

輔以影像A:強勢消費文化入侵,多種新奇商品的販賣,全球化企業壟斷是否造成小生意店面無法生存?

C.7-ELEVEN對於自然環境的「質疑」與「反省」:

輔以影像B7-ELEVEN的微波食品陳列架上的販賣品—探討食品過多的塑膠包裝對環境污染。










2.綜合討論後,請學生將自我的看法寫在學習單「大家來找碴」,填答完後,各個小組的答案交流分享,教師再予以歸納澄清。

3.發下學習單「目擊現場」,引導學生回家去蒐集雜貨店的相關資料,準備下一個單元的學習。


==== 第二堂課結束====


單元三:消失的雜貨店

基本問題

3.如何透過視覺影像背景脈絡的認知,進一步去關懷本土化的獨特價值?

單元目標

3-1 能瞭解傳統雜貨店的歷史與社會背景

3-2能藉由討論來瞭解傳統雜貨店日漸消失的原因與生存的發展性。

3-3能經由對社區傳統雜貨店的實地訪察,發現本土文化的價值。

教師引導

導入活動:

回顧複和媒材作品『雜貨店』,引導學生此堂課程的主題是要探索該作品中的社會背景:傳統雜貨店。

1.從藝術品、電視廣告與現實生活中等三個方向,介紹雜貨店的外觀形式。

  1. 播放一段7-ELEVEN童年回憶』的電視廣告,探討雜貨店內外部的景觀。








  1. 輔以相關的雜貨店拍攝圖像,勾起學生對傳統雜貨店的回憶,並請學生分享在雜貨店消費的經驗。

















2.教師發下講義「雜貨店之旅」

講解雜貨店的歷史溯源與地理位置分佈:最早源自於『清明上河圖』中的搖鼓郎,到後來的店面式定點雜貨店,分佈於社區、市場與幹道上。









學生活動

1.問題討論學習單「消失的雜貨店」

教師舉出以下二個問題,進行師生意見交流:

(1)探討雜會店逐漸消失的三個理由為何?

(2)思考雜貨店該何去何從?


2.目擊現場

請學生在上課前先進行居家附近傳統雜貨店的觀察、攝影與訪談,蒐集相關資料來完成學習單「目擊現場」

本堂課以個人自願舉手發言的方式,輪流分享上週回家作業所完成的學習單「目擊現場」。

(1)描述居家附近雜貨店的地理位置與外觀。

(2)訪談長輩關於雜貨店的回憶。

  1. 探討傳統雜貨店的本土文化象徵意義與價值。


==== 第三堂課結束====



單元四:不確定的年代

基本問題

4.如何藉由創作表現來重建更理想的生活環境?

單元目標

4-1能瞭解後現代藝術創作的表現方式。

4-2 能運用後現代藝術創作的表現方式,表達出自我對7-ELEVEN便利商店與傳統雜貨店的文化觀點。

教師引導

1.介紹後現代藝術創作表現

(1)教師舉出幾件後現代藝術品,並學生歸納出後現代藝術創作的特性:

A .關心社會,有主要的社會議題。

B.『意義傳達』大於『形式美感』。



(2)教師介紹後現代藝術創作的表現方法:

A.挪用—借取既有的(現成的)影像,再結合新的影像,一同創造出新作品的方法。

B.拼湊—把既有的(現成的)影像如遊戲般地

陳錦芳/ 都市拾穗者

列組合,產生出新的意義。







漢彌爾頓/ 是什麼讓今日的生活變得如此的不同?如此的吸引人?

洪東祿/ 美少女戰士


==== 第四堂課結束====


2.介紹創作題目並引導蒐集相關圖片像

(1)介紹本創作單元的兩個主題:

題目一:我對7-ELEVEN便利商店(全球化)的想法。------------16開作品

題目二:世代的雜貨店(本土文化)。------------------------------------16開作品

(2)老師發下藝術品「雜貨店」的影印圖像(也可以用自己拍攝或蒐集的相關圖片)、創作教學引導講義「創作葵花寶典」

(3)引導學生決定創作方向,並能自我蒐集相關的圖像、文字。

(4)教師發給每一位同學附有標籤紙的透明資料袋一個,請學生將蒐集的圖片置放在袋子中。

(5)交代學生下週上課要攜帶的用具。


學生活動

(1)草稿構思:

閱讀並填寫「創作葵花寶典」,擬定主題與創作構想草圖。

(2)蒐集相關影像:回家蒐集相關圖片、文字資料,並置放在老師所發下的透明資料帶中,下週帶到課堂上。另外也可以蒐集與創作題目相關的舊報紙雜誌,與班上同學交流分享,建立班級圖像/文字資料庫。









==== 第五堂課結束====


3.介紹創作方式、畫面構成

教師引導

(1)進行《題目一》:我對7-ELEVEN便利商店(全球化)的想法。

A.以教師所發下的藝術品「雜貨店」黑白影印圖像為基本圖像,可以剪貼加以變化。

B.將找到的「影像」、「文字」在圖畫紙上組合、對話,拼湊出意義來。

C.引導學生將創作理念寫在圖畫紙的背面。

(2)進行《題目二》:重建E世代的雜貨店(本土文化)。

A. 以教師所發下的藝術品「雜貨店」黑白影印圖像為基本圖像,可以剪貼加以變化。

B.將找到的「影像」、「文字」在圖畫紙上組合、對話,拼湊出意義來。

C.引導學生將創作理念寫在圖畫紙的背面。


(3)個別指導完成作品。

  1. 發下評量單「傾聽作品的聲音」,請學生在作品完成後,撰寫自我作品的創作理念與意涵。

學生活動

1.挪用教師所發下的主題圖像「雜貨店」,或是自我拍攝的相關圖像(居家附近的便利商店、雜貨店),並予以變化處理。

2.將自我想法化為象徵性的圖像與文字,找尋相關的資料來拼湊畫面,運用圖像來詮釋自我的作品。

3.撰寫評量單「傾聽作品的聲音」,並於作品完成後,於班上發表自我作品的創作理念與意涵。


==== 第六、七堂課結束====


4.作品展示與理念交流

教師引導

1.提供展示作品的空間,並鼓勵學生踴躍發表自我作品的創作理念,表達出對全球化與本土化等文化議題的心得感想,藉由多元的聲音來增強對「全球化vs.本土化」的省思,啟發學生關懷自我周遭的環境,謀求更理想的生活模式。

2.發下「自我評量回饋單」,請學生給自己打分數。

學生活動

1.先以分組推舉代表的方式,輪流上台發表自我作品的形式構圖與創作理念,分享對文化議題的多元想法。

2.徵求其他自願者上台發表個人作品的意涵。

3.在課程結束後,請學生填寫「自我評量回饋單」。


==== 第八堂課結束====


肆、評量方式

各學習單、評量單請見另一個「評量部分」檔案


評量內容

百分比

相關資料、圖片蒐集

10%

上課參與度、繪圖用具的攜帶

20%

個人學習單、小組學習單的填寫

30%

創作理念的填寫與發表

20%

自我評量回饋單

20%




伍、教學心得

一、融入生活議題

周遭生活的議題,較易引發學生的共鳴與參與。













二、擴充大眾視覺影像為教學媒材

加入當代藝術、生活攝影、電視廣告、網路影像等大眾視覺藝術,可引發學生的觀看興趣。













三、

  1. 採「問題提問」的互動方式

藉由「問題提問」與「學習單的撰寫」,可以提高學生的批判思考力。











四、後現代藝術創作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7

學生作品示例:我對7-ELEVEN便利商店(全球化)的看法

-11花了大量日光燈及冷氣費用,為的只是吸引客人,沒有節約能源的觀念!它們為了吸引客人不惜犧牲各項物資,難怪「全球化」會那麼厲害!

我個人覺得便利商店帶給我們生活更加「便利」,這樣很好啊!貼上手機、一些圖片文字表示7-11所提供的許多需求,也讓他們賺很多錢。





雜貨店是個充滿古早味、人情味的場所。我們可以賣「仙草冰」,讓大家回憶童年的美好滋味!或是也可以賣樂透,增加雜貨店的買氣,這對雜貨店的經營應該會有不少幫助。

雜貨店沒有大筆資金又只有家庭在支撐,規模不改變無法賺大錢。總是揮不走不乾淨的傳統觀念。


學生作品示例:重建E世代雜貨店(本土文化)




可以挪用現成影像來傳達心中的想法,可免除過去著重「媒材-技法」的限制,學生可以獲得更自由的發揮空間,加上作品「文字/口頭」的敘述使其創作品更具有「意義」性,畫面活潑兼具多元化的想法。


陸、補充資料

後現代藝術創作教學

1.概念起源

後現代的藝術是自普普藝術以後的古典整合,學者稱為「人本主義」的第二次復興,對現代主義權威化制式的批判,重新找回人類的本質,使創作表現更具人性化(王俊斌,2000)。


2.創作特質

容納自由、多元與開放的觀點,帶有遊戲性的嘲諷,具隨意性、不連貫性、矛盾性、非結構性等「不確定」的特質。


3.內容範圍

1)包容在精緻藝術以外的應用藝術、民間藝術、通俗文化,接納大眾文化的流行產物與影像。

2)涉及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跨領域的議題探討。


4.過程

1)對「意義」的探索:不再侷限於作者本身,創作過程是「再現物的再現」(representation of representations),其中創作符號所產生的意義並非永恆不變,是可以隨著讀者站在不同的環境脈絡有不同的詮釋,否認原作(orgin)的存在,原作與抄襲之間的界線模糊(謝東山,2003)。

2)批判思考的落實:尤其是社會層面,如對政治、經濟、種族、女性主義、弱勢團體之關懷與階級消長的批判。

5.表現方式

林麗輝(2003)在其《後現代藝術的寓言性》的論文著述中,將後現代藝術創作的表現技法形式彙整有挪用、並置、拼湊、累積等的方式。

1)挪用(appropriation):借用既有的影像、圖像或符號語言,產生象徵與寓言的效果。有引用、模仿、抄襲、仿古等用語,其意義相通。將所選取的影像再製作,重新組合拼裝,產生與原有文本不同意義的作品。在十九、二十世紀均有許多藝術家挪用他人作品或是現成物來改編,再創自我的作品,例如:梵谷模仿米勒、杜象戲擬對達文西《蒙娜麗莎》的模仿、安迪沃荷繪製生活常喝的湯罐頭一再重複變成自己的作品、里奇登斯坦取材連環漫畫圖,將肖像網點刻意放大印刷呈現粗糙畫面(孟樊、鄭祥福編,1997147-148)。


2)並置(juxtaposition):將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時空的完整影像,並列在一起產生新概念,並重塑兩者概念之間互動的關係。


3)拼湊(recontextualization):把許多意象不完整的片段組織成一個完整的畫面,片段與片段並不連貫,甚至有矛盾、突兀、衝突的現象,其片段中意念與意念的流動相互抵抗,作辯證的對話。另一種拼湊形式則是打破創作媒介,並混和多種創作技法,像隱喻、反諷、漫畫、嘲弄、矯飾、超級寫實等手法,也常出現在後現代藝術家的作品中。

在美術教育的領域裡,美國伊利諾州也有一群藝術教育工作者成立了螺旋式工作坊(Spiral Workshop),他們質疑一般普遍所奉行的藝術原理原則是否太僵化學生思考?因此決定教導青少年們去體認當代藝術,並著手進行後現代藝術的創作,所提供的教學模式除了上述的挪用、並置、拼湊之外,也加入許多另類表現方式供教學者參考(Gude, 2004),例如:

1)層疊(layering):將許多影像一層一層地重疊,營造出複雜的意識或當代文化生活的多元性。

2)圖文互動(interaction of text & image):可以增加文字,圖與文的對話可賦予意義的聯想。

3)多媒體(hybridity):當代藝術家除了平面繪圖之外,也會增加聲光多媒體效果,例如:錄影、電腦、音響……等電子媒材來交織作品的意義。

由此可見,後現代藝術思潮提供藝術教育多元的空間,包括知識跨領域,即使是藝術界的內容,也廣納非精緻藝術殿堂外的民間大眾文化;而遊戲式的諧擬表現方式,一反過去著重媒材-技法的教學,擴充了如挪用、並置、拼湊……多媒體等模式,跳脫對形式美感獨特性的要求,可接納學生進行模仿,但前提是結合生活經驗,「有意義」的仿擬。大眾文化較貼近學生的生活體驗,也較讓學生感到興趣,藝術教育工作者可採納後現代藝術的教學,讓學生不再苦於「畫不像、畫不美」的挫折中,而是啟發對現實生活的多元思考,共創具有意義的創作歷程。


柒、參考文獻

一、書目

王俊斌(2000)。後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及其美育蘊意。國教學報,12期,頁18

台北市立美術館(2002)。2002台北美術獎。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李仁芳(1995)。7-ELEVEN統一超商縱橫臺灣厚基組織論。台北:遠流。

李英明(2003)。全球化下的後殖民省思。台北:生智。

那志良1993)。清明上河圖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孟樊、鄭祥福(1997)。後現代學科與理論。台北:生智。

林麗輝(2003)。後現代藝術的寓言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婉婷(1997)生活世界與消費體驗以臺灣雜貨店、便利商店為探討對象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芸芸譯(2004)。James Lull著。全球化下的傳播與文化。台北:韋伯。

趙惠玲(2002)。視覺文化統整課程初探從惠玲檳榔與荷莉的例子談起。新世紀藝術教育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11-433。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謝東山編(2003)。台灣當代藝術1980-2000。台北:藝術家。

Anderson, T. (2003). Roots, reasons, and structure: Framing visual culture art education. 國際藝術教育學刊, 1(3), 5-26.

Gude, O. (2004). Postmodern principles: In search of a 21st century art education. Art Education, 57(1), 6-13.

Mirzoeff, N. (2001). Introduction to part two, In N. Mirzoeff (Ed.), The visual culture reader (125-129). New York: Routledge.


二、網路資源(影像/圖片範例參考來源)

台灣CF歷史資料館:http://freebsd.nctu.edu.tw/~kiater/index.htm.

7-ELEVEN便利商店官方網頁:http://www.7-11.com.tw/pcsc/news/index.asp

黑松博物館:http://www.breezecenter.com.tw

陳錦芳文化館http://www.tfchen.org/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