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底客家阿婆的生命敘事:都市隱性族群的文化記憶與生存韌性

格式
doc
大小
210 KB
頁數
48
上傳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1-11-29,离现在 13 331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客庄阿婆的生命史研究系列計畫(一):

大河底客家阿婆的生命敘說


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一)、對於客庄阿婆的生命關懷與研究興趣

我長時間以來對於客家女性的研究投以極大的關注,尤其對遷移至台北都會區客家女性的生命敘說更是關心,這一群在台北都會區屬於隱性族群中的弱勢群體,帶著怎樣的客庄記憶與文化傳承進入都市生活,並在一種說不清的模糊離散中,努力地創造出屬於自身的生活樣貌。然而,回到客家庄來說,似乎更典型地呈現出客家婦女的勞動與生命樣貌,這其實是更吸引我的,在完成台北客家女性的生命敘說之後,能回到熟悉的客家庄,進行客庄婦女的生命敘說研究一直是我的深層心願。

這次將進行大河底客家阿婆的生命敘說,未來預計將針對不同的客庄進行客家阿婆的生命敘說探究,像是我一直有在接觸的苗栗流東社區的客家阿婆等


(二)、紀錄屬於客庄阿婆的生命故事

通常在接觸上一代的客家阿婆時,邀請其說說自己的生命故事,阿婆通常都會靦腆地說:「唉呀,我的故事沒有什麼好說的」,然而,在我們願意真誠傾聽時,卻可以聽到長長的、精彩的生命故事。我認為,客家阿婆的故事不是「沒有什麼好說的」,而是沒有提供溫暖真誠的敘說與傾聽機會,讓客家阿婆有機會說與聽自己的故事,讓她們的生命有被「重視」的感覺。

另外,在當代社會中因為工作機會與社會型態的改變,讓很多客家村落中的新生代都選擇離開家鄉、離開與生命深刻連結土地到外地求學工作,然而,這些六十歲以上,一輩子都在跟土地相處的客家阿婆卻堅持留在客家庄生活,保有某種傳統的生活方式與文化型態,如果想要建立以客家女性為主體的研究取向與知識建構,那麼採用以女性為主的口述方式,讓這些客家阿婆可以盡情地說,在她們的敘說和口述語言中,可以更清楚地看見並且記錄下,她們如何在社會環境互動的歷程中建構屬於她們自身的生命觀與世界觀。帶著這樣的期待,我希望能透過生命故事訪談,整理並記錄這些屬於客庄阿婆的生命故事。

二、相關文獻資料

()、客家女性研究取向之改變

在過往關於客家女性的論述,從1933年由歷史學者羅香林所撰寫的《客家研究導論》,到台灣客家研究的先驅陳運棟先生在1978年所出版的《客家人》一書中,一直到八O年代台灣出版了多本關於客家研究的書籍1,「客家女性」被放置在客家研究的一個章節中,這段時期對於客家女性的研究,我將之稱為「客家女性作為可被誇耀的特性來看待—客家男性研究學者的高度讚揚」,大部分的作者都是男性,不斷引用外國人類學者對客家女性勞動的讚揚與描述,而對客家女性的地位推崇備至,而未正視客家女性在身體、及心理上所承擔的極大壓力;當「勞動」成為一種不斷被世人或男性學者建構成令人欽佩的美德時,作為勞動承載者的客家女性,其實並沒有發聲的機會。

直到八O年代末期,以及九O年代,台灣社會處在多元發展的階段,而女性主義思潮的引進以及台灣婦女運動的成熟,一些具有性別意識的學者開始從社會壓迫的角度來看待客家女性的勞動狀態2,所以此時期對於客家女性的論述是「勞動背後是嚴酷的社會壓迫—女性主義觀點的看待」,這樣觀點的批判是希望客家女性可以從社會壓迫的箝制中逐漸解放出來。

真正從女性的觀點來進行書寫要在二十一世紀前後了,《台灣客家女性》是一本重要的書籍,由張典婉在2004年出版,以客家文學中女性的描述作為素材,希望提升客家女性研究的發聲機會與主體性;而在這段期間的前後,也有多本碩士論文及研究論文是以客家女性的勞動經驗、族群認同或生命經驗為主,主要採用田野調查與訪談方式進行,讓客家女性說自己的故事3,此時期可以稱之為「客家女性主體位置的書寫論述—女性主體經驗與口述史的角度」。

()、客家阿婆的相關研究:以女性為主體

這幾年來,客家女性主體位置的書寫愈來愈受到重視,除了碩士論文對客家女性的勞動進行探究之外,歷史學者連瑞枝(2006)於第一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所發表的「客家婦女口述歷史初探:以母女關係與家戶勞動力為探討主軸」,可以說是從客家女性的主體經驗中,透過口述史的方式進行探究。一開始連瑞枝即表明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於說明客家婦女的特殊性,也無法視客家族群的文化因素是決定客家婦女生命史的要素,而是希望藉由這幾年在學術界已經逐漸形成有關客家婦女的研究的幾個脈絡,透過北台灣客家婦女口述訪談內容,也就是從一個非「他者」的角度來思考客家婦女在家戶結構中所扮演的角色(20064);以及藉由客家女性生命史的訪談來突顯客家婦女主體論述,提供更多觀察家戶運作的內在視野(200610)。

身為一個歷史研究學者,她強調的是客家婦女的口述史研究,讓客家婦女自己說自己的故事,研究對象為新竹地區65-90歲的客家婦女,其背景是:大多出生於日治時期,在童年到結婚以前,歷經了台灣四、五十年代的貧困的經濟生活條件,為人母時,正逢六十、七十年代台灣社會在經濟上逐步的穩定發展。除了分析口述的內容之外,連瑞枝亦將重點放在「如何敘說」?她發現這些客家婦女的敘說多著重在人際關係的描述,尤其是以女性歷史的細節為主軸,也就是說,關係的連結是建立在「女性關係網絡」之中,從母親、養母到婆婆的敘說環繞著這些客家女性的一生。除了以女性為主軸的敘說方式之外,連瑞枝也提出一種「既核心又邊陲」的說話模式,她認為:「在這個談話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意識到受訪者以自己為主,但卻自居於最邊陲的角色來描述她和別人的關係。有意思的是,這種既核心又邊陲的說話模式,道出了受訪者自年幼到老年,在家庭之間及家戶內部中建立人際關係時的方向與態度」。

如果用美國批判社會心理學家Gergen1988)所提的「自我在關係中」來進行對話,那麼客家女性的自我是比較建立在以「女性為軸線」的家庭關係中,而其自我定位則是在「既核心又邊陲」之間遊移、矛盾,某種程度以自我為核心,但是更多時候卻是一種附屬於他者的邊陲狀態。也難怪連瑞枝在結語時提到,受訪者有兩個共同的態度,有的認為一生無可交代,沒有什麼值得談論;有的則表示自己的一生是值得憐憫的過程—「當儕過」(很可憐)。這些六十歲以上的客家婦女,回看自己的一生時,「當儕過」的敘說具有一種自我憐憫、對一生勞動苦命的無奈、以及面對命運的宿命態度。

這是一篇讓客家婦女說自己故事的文章,但是誠如作者在文末所提:「本文並不全然是客家婦女主體的呈現,許多是經由筆者解讀後,進行分類與分析,使其得以再現的面貌而被解讀」。雖然如此,但是這篇文章已經盡量貼近受訪者的生活經驗,我們可以比較真實地看見客家婦女的樣貌,而不是由「他者」來描述與讚揚。

同樣是採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人類學背景的簡美玲(2008)發表的「殖民、山歌與地方社會:北台灣客庄阿婆生命史敘述裡的日常性(1895-1955)」一文,將研究重點放在「山歌」所呈現出工作與休閒的關係。「客家山歌」曾被有些學者認為是客家女性「舌頭解放」的象徵,出生於苗栗,專攻音樂美學與民族音樂學的謝俊逢,認為「山歌」是客家音樂文化的重心,也是客家人精神文化的重要特質;山歌中所表現的即興創作音樂性格,和客家人在應付險惡的自然生存環境與社會環境挑戰時,其所表現的隨機應變靈活性和善於取捨的現實性格是息息相關的(199148-54)。

不過,簡美玲的這篇文章,其重點不在於「客家山歌」本身的探究,而是以1895-1950北台灣苗栗客家庄社會的時空及經驗—殖民、戰爭、戰後裡的政治、經濟、文化、日常—為歷史民族誌範圍,探討微觀、在地視野下客家庄婦女生命史口述裡的日常生活與聽唱山歌經驗,及其如何指稱、解釋日治殖民及戰後初期,北台灣苗栗客家地方社會的工作、休閒及日常性。

這篇研究強調要從客家女性的發聲和主體經驗為起點,因此,有個章節是以「客庄阿婆的說話」為主,試圖呈現客庄阿婆主體的發聲,但是和後面的分析說明,顯得重覆而無法清晰地說明,而分析的也不夠深入;另外,若是從生命史的角度,那麼生命主體的社會脈絡、如何形塑這樣的觀點是很重要的,如較富裕、且讀過日本書的鄧家阿婆認為:「但是我不要學,那時我讀日本書,我不要學……以前唱歌就自己唱……我本來很會唱歌……」,所以我不覺得鄧家阿婆是認為「山歌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另外,如果是強調發聲主體性就不應該只寫X家阿婆,這很像「孺人」的習俗,女人沒有名字,而是跟著夫家姓,如果考量研究的匿名性與倫理,如果可以幫每個阿婆取個名字,將會更能呈現客家阿婆的主體性。

在以訪談進行客家女性主體經驗的研究中,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客家族群史專題計畫中,由鍾秀梅和宋長青(2008)共同合作的「台灣客家婦女研究—以美濃地區鍾、宋客家夥房婦女為例」,雖然這份專題研究因為某些因素尚未完成,但是在其初步呈現的「期末報告」中,呈現了極為豐富而完整的客家婦女生命史的書寫與記載。

這份專題研究試圖從社會的整體性(集體心態、集體再現、集體記憶、感情與思考模式)、以及整體性歷史觀念(將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納入分析架構,並用地理時間、社會時間和個人時間來解釋地理與時間),讓被政治、經濟、社會主流價值的權力運作排擠的台灣邊緣群體—「客家婦女」發聲,建立受壓抑群體的歷史。而具體的內容則包括「交互的實體」、「宗族社會主義」、「婦女作為主體」、以及「文化與性格形成」等面向。是一份同時考量個人微觀與社會環境鉅觀向度的研究設計。

就「婦女為主體」的書寫與知識建構而言,誠如連瑞枝(2006)在進行新竹地區的客家婦女口述史所發現的,這些客家婦女的談話潛在地挑戰了一個「家」的界線,跨越了宗族/族群的邊界,而以母親女性集團的談話方向來建構其生命世界。鍾秀梅與宋長青的研究同時囊括了第一代的開基祖婆、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以婚姻關係為基礎的媳婦(新婦),和在公共參與中(反水庫運動、社區運動、保存與勞動建築再生運動、南洋姊妹會等)客家婦女的主體性建構。

這樣以「女性為主體」而延展出來的知識建構,在大陸學者徐宵鷹(2006)的《歌唱與敬神:村鎮視野中的客家婦女生活》一書中也清晰可見,她針對廣東梅州的杜里鎮(奶奶的故鄉)進行民族誌的調查研究,是一篇很棒的書寫。徐宵鷹的奶奶是廣東客家人,她生於上海,五歲起移居廣州與祖母同住,因此,客家文化影響其頗深,她說到:「對於我來說,客家婦女是一個個生動的人:和我相依為命的奶奶,照顧我多年的表姑和舅婆,還有我的表嬸、表妹、鐘點工人……雖然我不是客家人,但我和這些客家女人有著真實的聯繫」(20064)。我想就是這樣真實的聯繫,讓她可以將一個個生動的客家婦女透過語言文字呈現出來。這段話清楚地表達出作者的研究位置與研究意圖,她試圖透過客家女性主體的「個人選擇行為」來進行研究,也就是說,透過民間信仰與客家山歌作為進入客家婦女世界的入口,並在其中關注客家婦女自身的身份與角色、影響與地位,選擇與限制,以及她們的自我定義、觀念與對自身行為的解釋與評價(20064-5)。


()、女性主義相關論述

族群、性別與自我都是一種社會建構。在人類學領域中最直接相關的就是Mead,M以田野調查方式研究三個原始部落〈即山地居民阿拉佩什人、沿河居住的蒙杜古馬人及傍湖居住的德昌布利人〉,想了解這三個原始部落是如何對他們的成員進行定向引導,以形成對待兩性氣質上種種顯著差異的社會態度。她發現阿拉佩什人的男女都相互學習著母性化的特質與行為,共同合作照顧小孩、做家事並相互合作,照顧別人的需要;蒙杜古馬人則完全相反,男女都呈現強烈的攻擊性;而德昌布利人則在男女角色上分工明確,女生負責粗重與生計工作,男生則負責家務事與照顧小孩〈引自宋踐,1990〉。由此可見是社會文化因素塑造一個人的性別與氣質,而非單純的生理因素。Mead,M在文中也特別提出:如果我們創造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文化,富有不同的價值觀念,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人類全部潛能的多樣性,因此我們需要締造一個具有較少專斷性的社會結構,在這種結構中,每一種人類的天賦都會得到一個恰當的位置。然而這樣一個人類學的研究著眼於大的文化因素與整個部落的整體性描述,並無法從「個人」觀點與視野來看待個人與社會文化的互動及相互影響。

在社會學領域中的微視理論--「符號互動論」,是特別強調個體與社會脈絡的關連性。他們試著從我們原始的日常生活經驗中去探索,強調「與他人互動」的經驗。自我,其實是「社會我」(social self);符號互動論者認為:自我並非單獨存在,是與他人互動的產物,而在與他人互動中最重要的就是顯著性符號與語言(引自馬康莊、陳信木,1989)。這樣一個個體與社會脈絡相關聯的理論可供本研究的參考,然而在「性別」建構的部分,卻不是此學說特別強調的,而這樣的學說也需要經驗性資料的支持,這是本研究將會著重的部分。

因此在性別的部分,則要借重於心理學對「女性自我」的描述與女性主義的觀點做進一步思考。在心理學中較早對女性自我發展提出看法的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者Frued,他認為在性器時期女孩會發展出「陽具妒羨」(penis envy)情結,而其學生HorneyFrued看女性的心理學觀點不贊同,她認為Frued的陽具妒羨概念是來是於與神經質女性的臨床面談而得來的,那是不適當的。Horney認為其實男人,包括小孩和成人,都會忌妒女人,因為她們有當母親的能力,這會讓女人產生心理上的優越感,她提出「子宮妒羨」(womb envy)的概念。(引自陳正文,1997)。然而在這樣以男流觀點為主的心理學,對女性心理的探究皆以男性觀點來解釋之,和女性的真實經驗是有所脫節的。因此有很多的女性學者開始針對女性進行研究,並發展出不同觀點的理論,包括Gilligan1982)的關懷性道德觀、Belenky1986)的女性五種認識觀----沉默、接收式認識觀、自主式認識觀、程序式認識觀、建構式認識觀……

這也引發了女性主義思潮對性別建構的極力說明,如De Beauvoir在〈第二性〉中開宗明義就說:己/他之別(self/other)是人類思想的一個基本類別,而從一開始,男人便為自己正名為「己」,女人則為「他」。她還提出「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形成的」(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主張沒有永恆固定的女性氣質或女人的宿命(引自鄭至慧,1996)。另外不同流派的女性主義,如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基進主義女性主義,對性別建構都提出不同的立場與概念(顧燕翎,1996)。而在本研究中,可以借力於女性主義思潮者為:男女不平等及女性受壓迫的個人與社會結構機制。

當然在考量族群、性別與自我時,「文化因素」的考量是重要的,楊中芳〈1991〉在「回顧港、台自我研究:反省與展望」提出在我們的文化中,「自我」其實隱涵了負面意涵,多少帶有自私之意味在。在中國文化價值體系中,個人的地位是在於他能把「個己」轉化為包容「社會」的自我。這樣的概念,和Cooley的「社會我」觀點頗為接近。另外Markus & Kitayama1991)透過比較自我獨立於文化、及自我和文化相互依賴模式之差異性,來強調文化與自我的密切關聯性。林耀盛(2001)則提出:如果試圖還原自我的蘊生脈絡,文化與自我的關係即顯現其重要性。其區分「文化的自我」與「自我的文化」,前者係以文化範疇的角度探究自我的發現與表現;後者則以自我意義為樞紐,從歷史變遷反思,回歸文化命題的耙梳,探究自我的文化特徵與知識系譜。即從文化的生理切片顯影自我母體的豐富性與獨特性,文化轉化與自我動態,互為表裡。因此在本研究文化因素需做仔細考量,包括中國傳統文化與客家族群特有的風俗習慣與文化的影響。

至於自我的建構歷程,則是一複雜的社會心理動態過程。McNay(1999)認為自我的連貫性(the coherence of the self)有賴於主體敘事的顯現(a substantive account of agency emerges),這種主體敘事的再形塑是立基於男人和女人性別再建構的協商過程,而所謂性別再建構在後資本主義社會中呈現的就是去傳統化(de-traditionalising)。和後結構主義對主體性的描述相較起來,Ricoeur所提出自我的結構之敘事概念,提供了我們不少的行動性和創意性。在敘事觀念中對自我的暫時性理解(temporalised understanding of the self)也讓我們克服了介於「本質的」和「被建構的」,以及「經驗的」和「意識型態上的」多元衝突與矛盾。

由此看來,自我的建構有賴於性別的再建構過程,而這樣的再建構過程又與自我結構之敘事概念緊密相連。而在自我與敘事中,女性更是透過敘事方式來構築自我。在此引用RicoeurBelenky的相關概念說明之。

「自我是在與他人交談之中成為自我的」,Ricoeur在其自我宛若他者(Self as Others)中引入敘事文的觀念,在敘事文中,自我成為敘事的主體;而自我的內涵表現於敘事文中,不僅是個性的同一性,也不僅是自我忠誠,且更進一步表現為人的一生的整體性。所謂「一生的故事」是一個人在一生的時間中經歷過的種種經驗及其連貫。我們一生的故事都沒有由一個人單獨發生的,都是在和別人、和自然,甚至和超越界的互動中發生,所以一直都有「他者」存在(沈清松,2000)

Belenky(1986)發現「聲音」和心智、自我的發展,其實是緊密相連的。「說與聽」不像「看」,它們暗示彼此的對話與交流。而女性是更常透過說與聽來學習的。就像楊照(1995)「鎖在廚房裡的歷史」中的描述一樣,那是運作在以母女、婆媳間為主,流傳在廚房、在女性私人言談間的一種另類歷史(作者將之稱為「母系歷史」),是一種沒有明確講者與聽眾(後現代式)的區別、以個人親身記憶為焦點、不講究追求普遍性的道理,而是許許多多無法化約的個案及細節無窮無盡的累積。這樣以「說與聽」為主的女性另類歷史,長期以來一直與男性式的學院歷史並存,甚至隱然形成一股對抗與批判的力量。

在男性主流社會中,女性被視為是第二性,除了透過學院的方式外,女性在其特殊的社會結構位置下,也發展出一套以「說與聽」為主的女性另類歷史,透過敘說、透過對話女性真實地體會到歷史經驗的傳承及自我在其中的形塑。尤其對一些不識字的女性而言,語言及說話更是唯一媒介,而本研究中的傳統客家女性正擁有此一屬性,因此透過生命述說的方式是較能貼近她們的方式,且是以她們為主體,研究的起點是她們,研究的實用性也在她們。


()、生命敘說研究取向與女性研究

生命敘說研究取向強調的是,「人就是敘說」、以及「個人的生命鑲嵌在歷史、社會文化脈絡中」。關於「人就是敘說」這個觀點,女性的歷史通常是「口傳」的歷史,也就是說,女性是敘說的,如果要進行女性的研究,生命敘說取向是最為貼切的。

心理學家Sarbin(1986)特別提出「敘說作為心理學的根本隱喻」(The Narrative as a Root Metaphor for Psychology),而Bruner1987)也提出「生命宛若敘說」(life as narritive)的概念,這意味著「人就是敘說」,也就是說,人活在敘說中,人透過敘說建構自我、認識世界;人也透過敘說主動建構世界,我們就活在自己講的故事和別人講的故事裡 (Sarbin1986Bruner1987Polkinghorne1988Hatch & Wisniewski1995Murray2003)Lieblich & Tuval-Mashiach & Zilber1998)更提出「故事即是個人之認同」(the story is one’s identity的看法,我們透過說故事發現並認識自己,並向他人揭露,在不斷敘說中,故事會被重新修正、創造,而我們的生命視框也會有所挪移,在這整個歷程中建構了個人的認同與生命的意義。

個人的生命鑲嵌在歷史、社會文化脈絡中,因此,生命故事不僅僅是個人的,也是社會文化的。個人透過敘說建構自身,在個人不斷敘說與書寫中,個人的生命故事展現出個體所經歷的整個社會歷程。Denzin(1989)認為「研究者必須把個人問題或苦惱扣連到較大的社會與公共議題」(引自張君玫,1999:29),而Augoustinos & Walker(1995)也主張:「所有的認同,所有的自我建構形式,都是社會的」(1995:98-99)

「社會的」是一多面向的詞彙,包括歷史、社會、文化……等。關於在進行敘說研究時,需考量歷史、社會等因素,Clandinin & Connelly (2000)作了很好的說明,他們使用杜威的理論,提出「三度敘說探究空間」,強調在思考敘說探究(narrative inquiry)須同時兼顧三方面的理解:個人與社會的互動、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性、以及地點的情境性(引自蔡敏玲、余曉雯,200372)。也就是說,在進行生命敘說的研究時,互動性、時間性與情境性都是重要的向度。至於在文化向度上,個人的敘說是鑲嵌在社會文化環境中,因此生活中透過代間傳承及與他人共享的態度、價值、信念及行為的文化因素更是不可忽略的(Bluner1987Denzin1989Minami2000McAdams2006)

而賴誠斌、丁興祥(2002)更清楚地指出:個人的主體性在歷史及社會文化脈絡中建構,他們反對心理學的研究立基於「機械論」觀點,極力論證從「脈絡主義」的觀點來研究人,認為自我是置身於歷史、社會文化脈絡中;他們更主張,對於個人主體性在歷史文化脈絡下如何複雜多層次的交互建構,心理傳記與生命故事方法提供了切實且具發展性的研究取向(賴誠斌、丁興祥2002:178)。也就是說這樣的研究取徑,不僅重視個人的獨特性,同時也兼顧整體性。


三、研究設計

()、研究方法:生命故事研究取徑

Aktinson(1998)認為我們每天都在說故事,而說故事是人類溝通的最基本形式,將事件、經驗與感覺說出來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生命中的深層意義。他提出「生命故事訪談」的研究取向,並將生命故事定義為:「生命故事是個人對他/她過往的生命進行選擇性的訴說,說的儘可能完整而誠實、說他/她所記得的、說他/她想讓別人知道的,通常是由另外一個人進行引導式訪談所產生出來的」(Aktinson19988)。在這樣的定義中,有幾點是重要的:即生命故事是個人的故事;生命故事要透過敘說;是個人對過往生命進行選擇性地訴說;要說得完整、誠實、說記得的、說想讓別人知道的;透過引導式訪談而產生的。

McAdams2006)認為生命的敘說研究是社會科學領域中跨學科的運動,旨在探索和解釋人類生命及社會文化脈絡下的敘說或故事,他主張人類的生命是文化文本(culture texts),可以被解釋為故事(stories),因此,他採用生命故事訪談來說明並建構美國人所賴以維生的故事,那是強調受苦、救贖、以及個人命運,而很多人會說,這就是「美國人」。我很喜歡McAdams所說的「人類的生命是文化文本,可以被解釋為故事」,我們希望可以找到並書寫出屬於客家阿婆的文化文本、與故事。

面對這些論述,我將生命故事研究取徑定義為:立基「個人的生命鑲嵌在歷史社會文化脈絡中」及「人就是敘說」的觀點,在一個輕鬆而自然的情境中,透過訪談的方式讓敘說者可以盡情地訴說自身的故事,透過故事的敘說,說者得以重新看待自身的生命,並建構生命的意義;而研究者得以理解在歷史社會文化脈絡中的個人,如何可以在社會歷程中活出自我的生命樣貌與主體性


()、研究對象與資料蒐集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苗栗縣三灣鄉大河底社區的客家阿婆。「大河底」亦稱「河底」,在中港溪支流南港溪之上源北岸橫谷內,海拔約80100公尺。因聚落緊臨南港溪曲流弧突出處,其背後高處有大河底大埤塘,從此向南望下,聚落在下方溪谷中,因以得名。原名十五份,昔日地名常因腦寮而命名,因人員投資股數而命名者稱「股」,因焗煉腦油份額而命名者稱「份」(每十灶為一份)。昔日黃南球設有腦寮多處,此地腦寮之焗煉腦油份額為十五份。日治時,經測量得知此地海拔高度比中港溪低,而改名大河底。在行政建置上,清朝時代為八股莊、十股莊、大河底莊;日治時期先為大河底庄,後改為三灣庄之大字地名大河底;光復以後,民國35年(1946年)為新竹縣竹南區三灣鄉大河村,民國39年(1950年)改為苗栗縣三灣鄉大河村。

大河底開墾,最早的記載是:「嘉慶20年(1815年)黃祈英招募漢人進入三灣拓墾,開始大規模開發中港溪內山;張大滿、蔡細滿則墾闢大河底。」4接下來,則是:「同治2年(1863年)黃南球創辦『金萬成墾號』,開墾大坪林、大河底」。過去大河底的農業作物主要是以稻田、茶葉、香茅、甘蔗為主。現今會留在客家庄的大部分是世代居住於此者,從我民國五十六年出生至今,大河底的景觀並沒有太大的改變,除了路變寬了些、人口少了些、河水髒了些,其他所見都和二、三十年沒有太大的差別。然而,現今會留在此的客家阿婆,是有著怎樣的生命記憶與刻痕,而讓她們一直留在這片土地上,是很想透過這次的書寫進一步的探究。

研究對象的選擇,以我的出生地八股作為起點,邀請願意說說自己故事的客家阿婆;並進一步拜訪新任與卸任的村長,請其說說大河底的故事與人物,並介紹可進行訪談的客家阿婆。訪談對象的年齡在60-90歲之間,「阿婆」作為一種生命歷練的指稱,在政經文化變遷的考量上,其經歷了日治時代、國民政府時期以及現今,足以反應社會歷史與文化與個人生命故事的交織性;在個人心理發展的考量上,60歲以上的老人,具有完整的生命歷練與發展,因此本研究選擇以這個年齡層的阿婆最為研究對象。


()、資料分析與詮釋方法

誠如Lieblich & Tuval-Mashiach & Zilber1998)所言,「詮釋」會在研究的每個階段發生,從尋找研究的場域、生命故事的訪談、文本的轉譯與閱讀過程中,都隱含了研究者的詮釋,而故事的書寫本身就是詮釋的表現。Atkinson1998)認為故事與生命故事本身就隱含了解釋,而個人的故事呈現出他的自我理解與世界觀,因此,研究者的工作就是要找出敘說者隱含在故事中的意義和理解;而他也認為詮釋的工作涉及理論的選取與研究者主觀的解釋(Atkinson199862-71)。

很多的敘說研究者都提出分析與詮釋的方法,Murray2003)提出敘說分析分為兩個階段:描述與詮釋,詮釋的工作在於用可以解釋故事的更廣的理論文獻把不同的敘說連結起來,研究者必須同時熟悉敘說以及相關的文獻,這樣才能進行連結的工作(引自丁興祥等譯,2006)。

Lieblich & Tuval-Mashiach & Zilber1998)則以兩個獨立向度,整體與類別、內容與形式,而提出閱讀、分析與詮釋敘事的四個模式,分別是:整體—內容模式(係以一個人完整的生命故事所呈現的內容為焦點)、整體—形式模式(藉由省視整個生命故事的劇情或結構,來發現其最為清晰的表達方式)、類別—內容模式(似內容分析,研究主題的類別已被明確定義,文本中分離的段落)、類別—形式模式(聚焦於每個獨立敘事單位的敘事風格或語言學的特徵)等(引自吳芝儀譯,2008)。雖然說,整體與類別、內容與形式是被區分的向度,然而,我認為無論採用何種模式,都必須在整體與類別之間、在內容與形式之間,重複地相互來回理解,就像所謂的「詮釋學循環」一樣,理解部分是為了更理解整體,而理解了整體,對部分也會更瞭解。而內容是說了什麼,形式是如何說,兩者的相互瞭解與分析,是會有助於對整體的分析與詮釋。

Riessman1993)主張研究者無法直接進入另一個人的經驗,我們所處理的是某種模糊性質的經驗再現—包括談話、文本、互動和解釋,而他將研究過程中經驗再現的五種層級分為:關注經驗、訴說經驗、轉錄經驗、分析經驗以及閱讀經驗。在分析經驗部分,Riessman提出三種不同的實作模式,一是以情節—故事區分的方式,探究生命故事整體輪廓;二是從對談資料中連結故事與意義;三則是以Gee的詩意結構取向,來顯現內嵌於個人敘說裡詩的特性(引自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

Denzin1989)將詮釋的程序分為:(1)取得互動的文本;(2)將一個文本視為一個單位,予以呈現;(3)在文本下再區分出幾個主要的經驗單位;(4)以語言學與詮釋學的方式分析每個單位;(5)一系列地揭露與詮釋該文本對參與者的意義;(6)持續地發展對文本的詮釋;(7)交相檢證研究假設與文本段落;(8)將文本視為一個整體;(9)呈現種種文本中出現的詮釋(引自李政賢等譯,2007326)。

綜觀以上各學者的言論與詮釋方法,本研究將以Denzin1989所提的詮釋程序為原則,再參考Lieblich & Tuval-Mashiach & Zilber1998的整體—內容模式、以及Riessman1993的情節—故事形式,進行客家阿婆生命故事的深度書寫與詮釋。


四、大河底客家阿婆的生命故事

(一)、這些客家阿婆

1. 村妹

年幼時因為戰爭空襲,故而中斷了村妹的學業,年紀尚小的她,家中又無人可以照料,年僅八、九歲時,就跟著母親四處工作。之後,適逢適婚年齡之際,成長於熱鬧頭份街上的村妹,從小對於車水馬龍的生活模式早已習以為常,卻嫁入四處環山的大河底,成為她的人生轉折;然而,真正讓村妹展開新生活的原因則是成為雜貨店的老闆娘,也因為雜貨店的開張,讓她的生活浮現新契機。

村妹這80年的歲月,一路走來雖然辛苦,但一切的艱辛似乎已成過往雲煙,現在的她,就是一位喜好唱歌與打嘴古的平凡客家婦女。

2. 娘妹

娘妹因為遇到戰爭空襲,而中斷學業;學業中斷的娘妹,就開始跟隨父親從事造紙工作;在工作的過程,父親也替她選擇「招贅婚」,所以娘妹就與先生承襲造紙業,而「造紙」的生活也刻劃在她的生命裏。

雖然一晃眼時間,目前已經年近80的娘妹,回首自己過往生活,幾乎以「艱困」代之,儘管目前兒女各自成家立業,無須再過度擔憂養育兒女的經濟問題,然而娘妹的生活卻並無想像中的優渥;當娘妹回看自我一生,只是淡淡地說:「厓這光人阿,才過又才過,食也有食到,餓也有餓到,像今下有食ㄝ阿」似乎也反映出她當下平淡的幸福。

3. 香妹

香妹是個率直而有個性的客家女性,從小出生在大河底的街上,透過媒妁之言嫁給了對山的先生,在訂親當天還演出了繞跑新娘的戲碼。進入婚姻生活之後,因為先生好賭成性,讓香妹的經濟負擔頗為沈重;所幸,香妹在派出所的工友身份,讓她有穩定收入。而在香妹先生過世以後,香妹在民風保守的大河底,在取得長輩的同意之下,與「男朋友」出雙入對,直到現在。

儘管已從工友身份退休的香妹,身體狀況並不是很好,然而生活依舊忙碌,將製作竹掃把視成生活重心的她,儘管嘴裏喃喃地說,想要停止製作竹掃把,可是每回路過她的家門,仍是看到香妹的忙碌身影。

4. 蓉妹

講著一口流利客語的蓉妹,其實是道道地地的福佬人;身為福佬人的蓉妹,從小備受阿嬤的呵護,因為年幼之時,對唸書不感興趣,總是耍賴的央求阿嬤,希望自己無須接受教育;對於阿嬤來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女生最需要的技藝是「裁縫」,既然她對唸書毫無興趣,那就順水推舟,讓蓉妹在13歲時進入裁縫界。

雖然蓉妹在十六、七歲時,有回歸到學校接受些許教育,但家境小康的蓉妹,卻喜歡上身無分銀的先生,嫁入偏僻的客家庄,而婚後的攢錢生活,讓蓉妹也無暇再接觸書本,直到現在只識得自己的名字,卻無法書寫。

婚後,蓉妹為了要改善家中經濟狀況,成為先生開鐵牛車的最佳助手;此外,更為了要貼補家用的她,開始學習製作竹掃把,直到現在,該項技藝,成為蓉妹老年生活的重心之一。蓉妹自我回看她這七十於載的生活,無論當初多麼艱辛,當下兒孫滿堂,子女事業有成的她,就是蓉妹生活最大的回饋。

5. 嬌妹

身為遺腹子的嬌妹,而且家境又富裕的她,若要升學的話,家中理應沒太

大經濟壓力,只是因為母親不願拿出私房錢支助嬌妹繼續升學,儘管以優異成績考取高中,嬌妹也只能黯然接受母親的決定。

學業中斷後的她,初中畢業後就投入家族的造紙業;直到適婚年齡,透過媒妁之言,在嬌妹23歲時與27歲的先生締結姻緣,婚後嬌妹與先生並無過度倚恃上一代的光輝,反倒是懂得穩定既有資產,靠著夫妻倆後天雙手的打拼,一路從伐竹業、水泥業,到當下的柑橘業,攢進大量財富,才能享有目前令人稱羨的「琴瑟和鳴」老年生活;嬌妹回溯自己的過往人生,其實她說:「頭擺毋知樣ㄝ過來」。過往艱辛已經看得雲淡風輕的嬌妹,除了感念祖先的庇佑以外,更謙虛的談到,「知足常樂」是她目前的人生哲理。

6. 柴妹

身為花囤女的柴妹,對於自己的婚姻沒有選擇的權力,因為先生早年的經濟狀況不佳,讓柴妹感受到「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的人情冷暖。其實柴妹的娘家經濟狀況算不錯,但是屢次的借錢度日,以及從小被賣出的命運,讓柴妹這一輩子吃盡了苦頭。

然而,個子嬌小的她,卻是勞動的能手,現今已逾85歲的她,在過往幾年中將前往各地採茶視為主要工作,然而因為921大地震時正在南投採茶的她,真真實實體驗到生命的脆弱,在徒步走出災區之後,決定待在自己的家鄉中種種橘子、南瓜、冬瓜、柚子……等;另外,夫妻倆還養了五六隻的貓咪,家中多餘的食物正好成為這些可愛貓咪的食糧。目前,柴妹平日生活就是浸淫在自己的農田裏,將她所有的心血投注,並從中發覺生命的平淡。


(二)、「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婚嫁樣貌

這些大河底的客家阿婆,如果原先是住在比較城鎮的地區(村妹、蓉妹和香妹),在「嫁來」大河底之後,除了剛開始對「山」的特殊印記之外,卻也在淚水與不適應之間開始了忙碌的勞動生活;而原先對「山」就有某種熟悉的娘妹、嬌妹與柴妹,雖然沒有經歷「山裡面」的驚嚇,卻也在生活中不斷地勞動著。


1.「家徒四壁,囊無一文」—村妹

雖然頭份街上的熱鬧無法與大城市的喧嘩互相比擬,但對於村妹來說,自從有印象以來,頭份的熱鬧模式已經深根於心中,並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因為結婚而到大河底的村妹,身份如同瞬間從城鎮女孩轉變為鄉村媳婦,村妹回憶當年剛嫁到河底時的內心衝擊,幾乎是「逐日就目汁應流」。

「嫁介日,樣會恁奇怪?介轎仔坐等咩,一片又石壁一片又陂塘,哎唷,介縫仔看阿去,哎唷恁樣,這山ㄝ喔,恩又無去勞(探望)過喔,頭擺有三朝要轉妹家咩,介下無坐轎仔ㄝ,嫁介日有坐轎仔,pok大水啦,哎唷恁得人驚喔,到尾喔,到轉妹家介日去行路,正知講,哎唷厓正知坐轎仔一片石壁一片陂塘。」

一句「恩又無去勞(探望)過喔」,道出村妹對於夫家家庭狀況的不解,直到出嫁當天,藉由乘轎之際,從縫隙窺視自己往後的生活環境,沒料到映入眼簾的竟是「一片又石壁一片又陂塘」,讓從頭份街上成長的村妹,簡直無法置信她所看到的景物;直到三朝回娘家,5當時已無花轎可乘,又因為夫家過為偏僻,村妹必須先步行到有公車經過的地方,而就在步行的途中,才知道出嫁當天所看到的一切,皆為事實。

雖然村妹在頭份的房子也只是「磚仔屋,泥磚,介下無錢,苦就恁樣,有兜就籬笆壁,做灶下這兜洗身間。」但據村妹描述,當時頭份是「有兜高樓疊疊介也有」,或許村妹從沒想到她會嫁入如此窮鄉僻壤之地;心態由「不可置信」到「黯然接受」的村妹,她的新婚生活幾乎是──「介透日就放等來哭喲」,過著以淚洗面的生活

新嫁娘生活相當不適應的村妹,又找不到傾吐對象,每日曙光乍現,基本

上除了要打理家中大小事物以外,村妹就要去「做山事」;而且「逐臨暗鳥仔應叫,恩就目汁應流」,這種傍晚的鳥鳴,更讓村妹內心不勝唏噓。

另外,村妹猶記當初她剛結婚時,不僅一切由零學習,還要克服面對陡峭山勢的內心恐懼。不諳山性的村妹,無法體會當大水來臨時,身家性命是難以與大自然抵抗,擔心村妹遭遇危險的旁人,扯開嗓門的叫她「走遽遽」;但是,在市區長大的村妹,豈能猜想到這其中的危險性,只懷著滿腹不解,依舊「定定ㄝ行」,對她來說,如此陡峭的山勢,她怎能加快腳步,為了自我安全考量,採取一步一腳印的方式下山,但這樣的作法,卻急煞周圍的人,直到安全回到家中,先生分析這當中的危險性,村妹才領會了其中的道理。


2. 嫁豬嫁狗,嫁乞食仔要背家濟斗」─蓉妹

出生於福佬大家族的蓉妹,從小就備受阿嬤的疼愛,只要家中有任何的美味佳餚,阿嬤一定會讓蓉妹先行品嚐,家族裏的其他人只能等待她的「剩餘物」。阿嬤對蓉妹的寵愛,蓉妹笑稱連方圓百里之內的人都知道。因為,蓉妹的阿嬤每日最大嗜好,就是只要有任何芝麻綠豆大的小事,立即不停地大聲「呼喚」「阿蓉喔」,務必請蓉妹前來處理。直到長大成人,回看當初的幼年生活,才能體會到「老人家老人就三歲子,你係有順佢,佢就會當惜。」

只是,阿嬤對她的疼愛,唯獨在「讀書」這一方面,讓蓉妹懷抱些許遺憾。蓉妹憶及年幼之時,因為對唸書不感興趣,每當老師建議蓉妹的阿嬤讓她接受教育,她總是耍賴的央求阿嬤,希望自己無須接受教育;對於阿嬤來說,女子無才便是德,「細妹仔毋使讀書」,女生最需要的技藝是「裁縫」,而且蓉妹又是她最疼愛的孫女,既然她對唸書毫無興趣,那就順水推舟,讓蓉妹在13歲時進入裁縫界。

與蓉妹幼年的生活比較之下,蓉妹的先生的童年時光只能用「顛沛流離」來形容。由於先生的母親選擇招贅婚,所以先生幼年時,居住在花蓮,直到先生的母親過世,阿婆才去花蓮將先生帶回苗栗。當時年僅7歲的先生,只過著兩年穩定生活,9歲時,碰上阿婆過世,又隨著父親南下,開啟他「掌牛」生活。所幸,一路走來顛沛的童年生活,10歲這年,終於穩定下來;而且,在先生的小姑收養之下,讓先生暫時擁有遮風避雨的地方,也才能正式接受學校教育。只是,礙於小姑家的經濟狀況,先生從小就要幫忙加計,所以學校生活可用「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來形容。

於是,「從細就無爺無哀」的先生,16歲正國小畢業」「畢業過後就佬人做茶阿,一介元正兩百空元,做做阿,就厓阿姑介一隻安到麼介駛車ㄝ,暗晡頭會來載茶,佢看到厓,來佬厓做,學駛車ㄝ。」「駛車ㄝ」的技能,也意外替蓉妹的先生的日後攢錢,作為奠基。

然而,在命運安排之下,從小備受呵護,而且家境小康的蓉妹,卻喜歡上身無分銀的先生。照常理來論,在台灣早期交通不便的情況底下,台中生活的蓉妹與苗栗生活的先生,應該是兩條平行線。只是,在命運安排之下,先生的台中軍旅生活,意外認識蓉妹的裁縫師傅,就在師傅的撮合,身為福佬人的蓉妹,拋開任何「閩客隔閡」的閒言閒語,乃義無反顧的嫁給客家郎,因為蓉妹的父親告訴女兒,選擇先生的條件並非以「有錢與否」作為首選,而是要看對方有無「做事的幹勁」。

因此,22歲結婚的蓉妹,對先生的家庭背景著實瞭解不多,直到結婚當天,才知道,先生的身無分銀並非誇大說法。

「厓阿爸講這細賴仔做得,就定,到結婚介日正來佢屋家,車lin仔溝恁深恁深,介高chang鞋(高跟鞋)著等,頭擺要著高chang鞋,緊跌,做新娘圓身緊跌。」

生活環境突然大肆轉變的蓉妹,相當不適應新婚生活,每次回到娘家,便望著後門,偷偷拭淚,只是父親勸戒她「嫁豬嫁狗,嫁乞食仔要背家濟斗」既然已成定局,就必須要「認命」。

「介轉去,目汁就緊流,阿又毋敢走,轉去厓阿爸當念,厓阿爸權力當重,會pi(給)佢罵;嫁豬嫁狗,嫁乞食仔要背家濟斗,嫁到恁呢就恁呢ㄝ,就毋好講緊講起。」

聽從父親建議的蓉妹,拭乾眼淚,決定與先生攜手打拼,不雖然伉儷倆一路辛苦走來,蓉妹現在反而感念與先生的認識,至少,先生的溫和脾氣與蓉妹的急性子對比之下,兩人就是最好的互補。


3. 「臨門一腳的落跑新娘」─香妹

在派出所擔任工友的香妹,有個令人羨慕的穩定收入工作,個性率直的她很能和派出所的警察們相處,甚至可以常常互開玩笑,雖然在派出所的工作並不輕鬆,除了在大河底的固定工作之外,還要每四天輪流到頭份派出所煮食,每一次都要煮四張桌,從大老遠地坐車、買菜、洗菜、烹煮……都是一人包辦,香妹用「當緊張哎唷~yit無閒喔~」來形容當時的工作狀態,可想而知在當時農業社會中職業婦女在工作上的忙碌。

頭擺厓就毋肯嫁分佢」,這是香妹在回憶這段婚嫁時的敘說。香妹聽姐姐說「佢盡會打人」並叫她不要嫁,因此在訂親的當天,香妹就演出了落跑的戲碼,只是被叔婆攔住了說「做毋得」,只好乖乖地回來「奉茶」。然而,婚後讓香妹有些驚訝的是─「佢就毋始打厓」,只是「嫁過去就恁苦」:

「佢阿屋家該去,哎唷,去到該翻阿轉ㄝ來講,屋背介山ㄝ迸頂(山勢陡峭),厓遽遽走去屋肚看等,恩~恁才過喔(可憐),又該竹頭尾肚看人又毋到,哎唷,介底肚項,介竹頭圍等看人又毋到你知無,著一雙鞋就毋得喔,該著介白鞋喔該行阿頭前露水又大,著等行等出來就變黃哩,頭擺厓又好著白衫,該白白介衫,哎唷─」

在做細妹仔時不太會煮食的香妹,擅長於「擎針」和做部分的山事,只是面對這麼陡峭的山勢,和前後不見人影的深山裡,香妹花了好久的時間適應,常常被家官、家娘罵並吩咐她做這做那的。讓香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肚子很大為了撿柴,還爬到「大欖仔樹上」砍葉子,被路過的家娘看到,怕她危險而叫她「哎唷~恁夭壽,肚屎恁大,遽遽下來」,香妹心想好不容易爬了上來,總要砍一些柴下來。香妹雖然覺得自己以前很會爬樹,但是現今回想起來卻也覺得:「恁冤枉正經當才過(可憐)」。除了這些之外,其實讓香妹最不能適應的是先生的好賭:

「嫁到佢又苦,像佢當好賭角,厓長透哭你知無,厓長透哭上哭下(:該你樣毋會走轉來?)樣會毋走轉來,厓就走轉來厓娘家歇阿,歇歇轉來,厓就講,你恁好堵,你一生人食加兩碗兩年多,厓就要食減兩年,厓就恁樣講,厓講恩來離婚離忒去,嘎~厓正毋盼得啦,厓要留來準鹹菜食,你要給佢譴死喔,佢講毋盼得,厓恁煞猛做,佢樣會盼得離忒喏」

雖然離婚不成,但是先生的早逝也讓香妹覺得安慰,如果是自己先離世的話,那麼不知先生會留下多少的債務給自己的五個小孩呢?


4「贅」入一甲子─娘妹

娘妹與先生的結合,有別於傳統明媒正娶的嫁娶婚模式,而是「男嫁女娶」的「招贅婚」。在一般世俗的眼光裏,通常認為只有社經地位不高的男子,才會自願入贅。事實上,「招贅婚」的重點大致有三種:

1. 主要是由女方添貼聘金,以換取男方為女家服勞務,並要求至少一子繼承女方姓氏,稱為抽豬母稅。招婿的女子是未出嫁的閨女,招夫的女子是守寡的婦人。

2.贅婿或贅夫並未改姓,仍保持與生家同宗血親關係。贅婿也有夫權和扶養義務,但社經地位較低。

3.農墾社會亟需勞動力,且招家因缺乏男性養老扶幼和管理家產。6

以娘妹的情況來看,娘妹的父親當初會替她選擇「招贅婚」,是因為「農墾社會亟需勞動力,且招家因缺乏男性養老扶幼和管理家產」。娘妹在訪談中憶及當初的情況:

「厓獅壇厓就嫁過來這片,厓21歲就結婚,今厓就過兩年就80歲阿,厓屋家人過ㄝ年80歲,佢大厓兩歲。……厓屋家人又去厓介,厓阿姆阿爸阿,賴仔還細啦,留妹仔來招阿,厓盡大。」

已經和先生結縭快一甲子的娘妹,21歲就踏入婚姻,因為是排行家中老大,弟妹又年幼;從事造紙業的父親,為了家中勞力需求,於是替女兒選擇「招贅婚」;雖然是「招贅婚」,但婚後的娘妹卻跟隨先生從獅壇搬到河底居住。至於值得一提的是,娘妹與其母親的婚配模式十分雷同,因為就連娘妹的母親,本身也是選擇「招贅婚」,主要原因也是為了增添女方家中的勞力。

「介頭擺就在竹東待,佬頭家做,當闊介所在,介竹仔咩有介滷滷好,就去佬佢做事,厓阿姆就待到介,就佬佢做阿;頭擺厓姐公阿就待介頭家屋,就請兜人來做,厓姐公阿,就請兜人多then(幫忙做),就請到厓阿爸去做恁樣,厓阿姆就就看到佢,介中意正介種,麼介緣頭毋緣頭。」

雖然不是自家的造紙業,但娘妹提到「厓姐公咩係佬人耕種,介頭家介所在闊闊阿,也有田好耕啦,也有山也有造紙啦。」,既然已經向頭家「mau事」,就必須自行處理所有的人力分配,就在因緣際會之下,娘妹的父母親在工作場所相互認識,進而產生好感,女方便萌生「招贅」念頭。然而,為何娘妹的父親會點頭「入贅」,娘妹並無明說,只有淡淡提到「厓阿爸四兄弟,佢盡細,盡細啦,介有堵好,介時頭擺人講ㄝ阿,介介有堵好。」因為在傳統文化中,通常「長子」被給予較深的家族傳承責任,萬非不已,「長子」是不會答應被招贅,但是排行老么的孩子,若是生在貧困人家,從事「招贅婚」並不令人訝異,所以排行老么的父親,與娘妹的母親互相「中意」以後,便答應「入贅」。 更值得一提的是,娘妹的父母親是非常早期的「閩客通婚」,身為父親是福佬人,娘妹笑說,他卻是「嫁分客人阿」,因此父親可以說著一口流利客語。


5.「嬌」客來臨,兩富聯姻定終身─嬌妹

嬌妹的娘家由於阿公英年早逝,整個家族前前後後加起來幾近三十幾人,為了一肩扛起穩定家族重責大任的阿婆,膝下無女兒的阿婆,基於「經濟考量」,決心以「買心舅」的方式,來省下往後因為結婚而支出的龐大費用。

當這些花囤女的身份正式成為心舅時,為家庭付出的「義務」並不會隨著身份的轉變而有所更動,反倒是更加的「理所當然」。只是,這些心舅是被阿婆允許在「中午十一點到一點,你就做自己的工作」可以攢私房錢,例如:曬仙草干或是揀竹殼,而這些所得是無須繳回「國庫」。

每位私房錢飽滿的心舅,雖然名義上是擁有私房錢,一旦面臨家族要承購土地時,當媳婦的就必定要繳出一定比例的存款,來幫助家族順利購買土地與壯大家族聲勢。名下擁有三十幾甲土地的阿婆,印證出阿婆治家有成,也讓嬌妹娘家成為當地望族。幫家族奠基雄厚實力的阿婆,過世以後,兒子們順其自然的承接家業,只是嬌妹的父親因為戰爭,遠赴菲律賓當軍伕,儘管在戰爭結束之後有回到家中,但身體狀況大不如前,使得早逝。

成為遺腹子的嬌妹,而且家境又富裕的嬌妹,若要升學的話,家中理應沒有太大經濟壓力,但因為母親不願拿出私房錢支助嬌妹繼續升學,儘管以優異成績考取高中,嬌妹也只能黯然接受母親的決定。對於無法升學已經有些許黯然的嬌妹,在因緣際會之下,有機會到鄉公所工作,無奈掌管家族的叔叔擔憂若是讓嬌妹脫離家族事業,外出工作,便無法確定嬌妹是否會將收入全數繳回;為了不讓家族內部的閒言閒語滿天飛,叔叔便推辭嬌妹成為鄉公所職員的機會。

於是,初中畢業以後,嬌妹就一直追隨家族的步伐,「春頭就摘茶,到冬下頭就造紙,做到厓結婚,16歲開始做,厓結婚23歲咩。」只是,其中令人玩味的是,嬌妹又如何嫁入與之匹配的富豪家族。透過嬌妹的口述得知,兩人的婚約原來是「人做媒人ㄝ阿,佢阿屋家咩毋會苦啦」。兩人在媒妁之言底下,互許終身。究竟嬌妹的夫婿是來自何方望族,會讓嬌妹的娘家點頭答應,將女兒許配給對方。

原來嬌妹的先生就是鼎鼎大名黃南光先生的曾孫子,而「痾屎嚇番」的英雄事蹟,更是為嬌妹的先生家族增色不少。嚴格來說,嬌妹的先生是黃南光養子的孫子,7所以在分家的時候,只有得到二、三十甲土地。雖然相較於嫡系血脈的一百多甲土地,坐擁二、三十甲土地的確無須大驚小怪,但從整個社會的貧富狀況來論,擁有二、三十甲土地的家族,已經可堪稱當地望族。

於是乎,各自擁有龐大土地的兩大望族,透過媒妁之言,在嬌妹23歲時與27歲的先生締結姻緣,當時嬌妹的聘金就高達「三萬多阿,五十八年,厓媽媽介私koi就五六萬元。」而且,到哪一向形影不離的嬌妹夫婦,從年輕到幾近70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的年齡, 夫妻倆深厚的感情可說是聲名遠播到頭份。

厓逐擺去頭份頭份街買東西呴,兩儕共下去,這個介老闆阿,我們這個市場阿,就你兩夫妻最幸福,沒有無人兩儕帶等去買ㄝ,……,佢好走阿,佢當好走阿,買麼介買衫,咩兩儕共下去,買麼介就共下去。」

雖然先生開玩笑地解釋,是因為嬌妹「要做我車子啦」,而不會開車的嬌妹又認為「佢會駛就好ㄝ阿,有人會駛就好ㄝ。」,倆人才「被迫」成雙外出。此外,長相斯文的先生,談到自己的脾氣就是「無譴又毋會罵人」,反映出這對夫妻的相處模式,似乎在鬥嘴之中尋求生活上的小樂趣。


6、無可選擇的婚姻─柴妹花屯女

柴妹在出生幾個月之後,就被賣到李屋,賣的過程就像很多花屯女一樣,回想起來有一種無可言說的辛酸,卻又在言語之間顯得這般簡單而容易:「毋知幾多介月就pi(給)賣忒,無錢,包兩介元來阿,兩介元又拿轉來還佢」。對於柴妹而言,這段記憶是來自於其他人的敘說,包括一直到六、七歲都還不曾見過自己的爺哀,也是聽自己的阿姆說的。

柴妹在19歲的時候和李屋家中的長子(23歲)結婚,因為是家中從小抱來的養女,所以結婚的過程就只是:「阿炳伯婆(婆婆)拿介三百介元分厓做私koi(私房錢),厓去剪七尺布仔,厓還貼六十介元(:你剪七尺布仔做麼該?)做褲阿,頭擺介褲恁長阿,就剪七尺布仔做兩條褲,正恁長定定」,婚禮就在「剪七尺布仔做兩條褲」的過程中完成了。相較於現今的人對於婚禮的重視,柴妹只能感慨地用「頭擺介人有麼該,像今這下介人,毋值喔」來說明那樣無可選擇又不值的生命狀態。

當問及從小被買過來之後,婆婆的對待方式,「頭擺人介細心舅鬼仔,打罵勒日日罵到暗」,連休息與坐下來的時間都沒有,也不被允許,甚至有客人來訪,連探岀頭去看都會被罵,似乎有見不得人的意味。柴妹回憶被打的生命經歷,真的是歷歷在目:

「該對門山人問,你做麼該走分你阿姆kiuk(追),你阿姆要打你係無?厓講:係阿,走阿直直追要打你,厓講這下這兜後生仔聽到目汁落落滴喔,厓講頭擺,幾多歲,人又細,擎甘蔗又毋yang(起)來削,早晨頭又冷又寒,喊毋hong(起),該蚊siu柄仔介頭khak等(緊抓住)剁剁剁阿兩隻腳,烏青堵血毋會行喔,你毋知喲,你這兜無做人介心舅你毋知,故所厓講,news:/s/討心舅要惜人介,麼人介厓就恁樣講,……介時打到yit大喔,打到會死喔,頭擺毋知做麼該喔,竹siu仔修到腳緊顫喔」

好像在生命的記憶中,陪伴著自己的不是不當人看待,就是siu隨伺在旁的經驗,不僅不堪回首,連後輩聽了都無法自已地掉下同情的淚水。


(三)、四頭四尾非神話—「咬緊牙關」的生活哲學

這六位客家阿婆無論是「門當戶對」的媒妁之言、以「做事幹勁」為要件的閩客聯姻;還是「臨門一腳落跑新娘」的對山聯姻、由城鎮「下嫁」山肚項的婚姻;或是因勞力需求而衍生的「招贅婚」與「養女婚」,在進入婚姻生活之後,兩個人所擁有的經濟條件之下,如何在當時的社會經濟結構中共同創造岀適合於他們的經濟活動,以盡到養家活口的生命責任。


1.「店」出人生的冷暖─村妹

(1) 雜貨店的興衰

由於在深山中確實謀生不易,村妹與先生曾經試著外出謀生。企圖以機車店謀生的村妹夫婦,礙於先生不諳開機車店的技巧,在短期經營之下,就草草結束營業,再度搬回「山肚」。然而,村妹的家官認為,村妹確實是不擅長「山事」,而且體態嬌小,於是建議夫妻二人以做生意為生,最後,只好再度搬出「山肚」,順勢開啟了「雜貨店」生涯。

只是百手起家的村妹夫婦倆,為了要開雜貨店,卻必須四處籌錢。

「講到頭擺是yit才過(可憐)喔,厓無本錢ㄝ喔,介出阿來,要人緊借錢,頭擺介借錢,要打單,這幾多,一千介元就百五介元利息,當高喔。」

皇天不負苦心人,雜貨店就靠著「借貸」與「一、二十戶人家」,營收慢慢蒸蒸日上。雖然只有一、二十戶人家,相較於之前山壁圍繞的景象,對於村妹已經是「當鬧熱」;坐落在馬路旁的雜貨店,因為享有地利之便,村妹的客群即是鎖定「過路客」,這些要前往獅壇、卓蘭一帶的過路客,只要在途中休憩,村妹就能有固定的客源。

雜貨店賣得東西種類繁多,不僅有新鮮蔬菜、醬菜、糖果、水粄、8發粄、冰品、仙草、9菸酒以外,村妹也會根據時令來販售冷、熱飲。

「厓老公削甘蔗節阿呴,去竹南打菜轉來賣,麼介就打兜轉來賣,阿厓就佇屋家賣,賣醬菜、賣恁樣介糖仔這兜啦,厓就做蒸水粄仔,順手就蒸發粄啦,寒天去ㄝ就煮麵,熱天去ㄝ,厓就賣冰,刈冰,就仙草就恁樣,定定ㄝ就恁樣緊學等來,厓48年就去做,到52年正有申請,菸酒啦。」

不願雜貨店的命運流落於之前機車店的模式,面臨經營不善的窘境,村妹一直禀持「緊學等來」的精神,終於讓雜貨店慢慢地上軌道;而且藉由村妹所販售的物品,如:醬菜、仙草、水粄、發粄,更透露出村妹的居住地,多為客家族群。

儘管開雜貨店不像做「山事」一樣,需要耗費大量體力,卻要學著與人相處的進退原則,因為每日前來消費的顧客「百百種」,為了留住客源,若是遇到客人停留在店裏打牌,是無法有二話。

當然除了遇到客人群聚打牌以外,也還會遇到「卡油條」的客人,身為老闆娘的村妹就是維持一貫態度,對客人微笑以待,任何客人較不正經的言語,聽聽即罷。無論是客人群聚打牌或是遇上喜好「講笑」的客人,至少都會在雜貨店消費,帶來收入,然而,若是遇到客人的惡意賒帳,村妹也只能黯然接受。

事實上,從雜貨店的經營模式,也可嗅出村妹與先生的相處模式應該是「男主控、女服從」,而村妹談到「假是厓老公暗晡頭會結事(結帳)」,也道出先生操控家中經濟大權。此外,夫妻相處難免會有口角,村妹為了要留住固定客源,多半不願與先生產生正面爭吵。

「下擺要喔會相罵喔,厓做麼介暗晡頭相罵,罵第二早晨人客係來,恩要好嘴,要笑,人客正毋會走忒,係面臭臭,麼人敢待這,這做毋得。」

村妹回溯過往要是與先生有口角,多半發生在夜晚,因為經過一晚的沈澱,明日一早開門營業,微笑就必須高掛臉上,客人進門消費時,才會有好心情。不僅如此,藉由到公賣局拿菸,也透露出村妹的「認份」。

「厓盡少去公賣局拿菸,介竹南阿,下擺厓老公懶絲毋要去拿,厓自家就去拿,厓就做巴士去,你知位無,厓講厓毋會問阿。」

往常,到公賣局批菸應為先生的工作,要是遇到先生的「惰性」又起,村妹並不會硬性要求先生無論如何一定要前往公賣局,反倒是自己默默承擔。令人玩味的是,正當村妹要代替先生完成他的例行工作,先生又突然擔心村妹無法到達目的地,只是村妹的一句「厓講厓毋會問阿」,似乎顯出些許不悅,但又無可奈何。

雜貨店的開張讓村妹跳脫只能從事「山事」的生活模式,但隨著整個台灣的經濟產業變動與開發,位在雜貨店前的小馬路,變成省道台三線;然而,馬路的拓寬,不但沒有帶入更多客源,反倒是客源的大量流失。

因為道路拓寬與整修以後,同時也縮短苗栗各鄉鎮的路程,客人無須特意在河底多做停留,也基於如此原因,村妹在67歲那年,結束了她的雜貨店生涯。但身為雜貨店老闆娘的期間,雖然是先生主控經濟,雜貨店的營收始終是屬於夫妻二人,無須繳交給家官家娘。除了「卡做兜定定」以外,村妹認為能夠「自家主張,要買麼介就買麼介」,已經是莫大的幸福。


(2) 有妹仔毋好嫁到「大河底」,扛一擔水就愛一晝邊

俗諺語曾提到「有妹仔毋好嫁到銅鑼圈,扛一擔水就愛一晝邊」,與銅鑼圈具有類似地形的河底,嫁近這一帶的客家婦女,都有過「扛一擔水就愛一晝邊」的體驗。對於村妹來說,或許她並沒有「扛一擔水就愛一晝邊」,但白天要經營雜貨店的她,晚上結束營業之後,家裏的大小事物也是需要村妹打理。

「阿就緊做,細人仔恁多,歸十儕人要食,看到無水,又要扛水,就暗晡頭九點介門關等,厓兩公婆去扛水,去介河壩扛水;厓呴下擺當夜十二點還走去扛水,無驚神無驚鬼;暗晡頭八點鐘,還去下背介河壩,n洗衫,介電火牽等,介過路人會走來厓店ㄝ講,ㄟ麼介嫂麼介嫂,你洗衫介下喔,有一蕊火逐暗晡就一蕊火恁樣,厓毋敢講厓佇介洗衫,洗到有水道水來喔,正在屋家定定ㄝ洗。」

村妹憶及當年的生活就是「緊做阿,頭拿lui阿來就緊做」,晚上九點雜貨店關門以後,村妹還要到河壩挑水,不僅如此,半夜更要提著煤油燈到河壩洗衣服,如此的辛勞乃是為了全家十口人的溫飽。

以為孩子成家立業以後,村妹夫妻倆忙碌的生活會有所改善,無奈,孫女的出生,或許是因為早產的關係,十分的難以照顧,幾乎是「逐暗晡就恁哭喔」。幫忙兒子照顧孩子的村妹,因為孫女自出生以後每晚都是哭鬧不休,她幾乎是「一暗晡攬到天光無睡」,終於到五十而知天命的年齡,身體狀況亮起紅燈,進而住院。只是,或許冥冥之中自有定數,村妹卻在醫院遇到一位疑是先佛化身的人士,教導她該如何改善孫女哭鬧的狀況,即是求助先佛幫忙,對方說完之後,就頓時消失,村妹回到家後,立即與先生商討,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村妹就到大河底的信仰中心—蓮座宮,10祈求觀世音菩薩的幫忙。

說是奇怪,孫女的哭鬧狀況,在求助菩薩幫忙以後,就慢慢好轉,村妹夫婦的生活作息也慢慢恢復正常;接著,隨著光陰的流逝,雜貨店的經營日復一日,村妹也漸漸邁入老年生活,直到67歲的那年,因為道路拓寬與人口大量外移的關係,客源逐漸不在,而結束雜貨店的營業。


2.胼手「紙」足的奮鬥─娘妹

(1) 與「紙」的淵源

娘妹回溯自己婚前生活,就是跟著父親工作;由於父親本身受人聘請,為了有更穩定收入,只好在苗栗一帶不停遷移,竹東、獅壇一帶都有父親蹤跡,目的就是為了尋求更好契機。

「厓12歲就就跈厓阿爸出門,介就跈介爺緊移緊走阿,做紙,就佬人換飯食,哪有賺麼介錢喏,佬人做阿,毋係自家介阿;……跈等厓阿爸,厓爸一儕人,厓恁多姊妹,就換飯食咩。」

其實,娘妹與「造紙」的淵源可以回溯至她的父親,因為娘妹的父親早在「嫁」給娘妹的母親之前,世代就是在嘉義梅山從事造紙業。

「厓阿爸是專門做紙,頭擺是做紙阿,厓爸就是厓mang(未)出世佢就做紙,厓阿公又做紙阿,幾阿代人ㄝ,佢就待在介介嘉義下背,待梅山阿,厓阿爸介介佢介祖先到梅山。厓阿爸就上來這頂高做紙阿,做紙就分厓姆招阿,厓姆就竹東人阿,招ㄝ是待到這,無轉去下背ㄝ,做紙是緊做。」

在娘妹的印象裏,「厓就講mang出世厓阿爸就做,厓阿姐公就做紙阿,厓阿公阿太就做紙阿。」因為父親世代從事造紙業,才能在命運的安排下,父親來到竹東,認識了同是從事造紙業的甫娘,而在苗栗定居;而自己的女兒—娘妹,也就隨著父親步伐,與先生繼續承襲「造紙」。

(2) 如何造紙

紙品是民眾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用品,在台灣經濟發展階段中,「造紙業」更是重要的產業之一。然而,從事「造紙業」,必須先有原料取得,因為在苗栗縣,林業資源豐富,林產以油桐、桂竹、相思林為主,自然地發展出「造紙業」。只是隨著科技進步,傳統造紙技術逐漸沒落與遭到淘汰,後人也難以想像何謂早期的造紙技術。雖然苗栗文化觀光旅遊網有大致提到早期造紙的步驟:

獅潭鄉盛產桂竹,是製作粗紙的良好原料,傳統造紙採取嫩竹壓碎,放進石灰水池裡浸泡2個月,撈起碾壓製成紙漿,脫水後就是粗紙了。……獅潭曾經有10家粗紙工廠,業者搭建石灰窯製作石灰,方便造紙,但後來都走入歷史。」11

但只有根據上述幾句簡易的造紙過程,似乎無法讓後人深刻瞭解早期造紙的困難;在此,透過娘妹的描述,可以帶領眾人回到當時造紙的情境。

「佬人放介所在來做阿,放介竹仔阿,竹仔是盡難,這介山闊闊阿,是佬人放到來,就斬來,滷滷落去,滷落來,正去做紙,要滷勒,要幾阿隻月……洗洗起來,又浸倒轉,浸pi(給)綿,綿綿ㄝ,浸pi落落(lok-lok)浸到落落,緊換水,浸倒轉,就要緊換水,浸浸幾日仔又換水,浸到比喻臭臭,又在換忒……,浸落去石灰阿,偎偎落,裝到厚厚,正去滷滷,滷ㄝ有到有恁久ㄝ,正看幾多隻月,正leu(過濾)起來。……又正疊倒轉去,盡難介東西阿,又疊倒轉去,分佢正過浸水,石蛊(ku)chak(壓)多多落去,石蛊當太隻喔,chak落去,頭擺厓扛石蛊扛到驚,……mang(未)滷介下毋始啦,滷介下卡少石蛊,到要好ㄝ阿,要浸倒轉去,介石蛊就要當多落去,擺歸列ㄝtem(用力往下捶丟)tem落去,當太隻喔,tem落去,分分佢chak(壓)忒,無又會po(浮)起來阿,無又要po起來阿,……介竹仔一條條ㄝ,介剁ㄝ恁長恁長,四尺啦,四尺零啦,用石蛊chak浸阿落落,正撈起來,撈起來,剁阿剁綿綿,用介石蛊阿,去輾輾。

娘妹強調,這些竹子是佬人放介所在來做」這也是造就娘妹與先生從事造紙業只能「換飯食定定」,因為造紙所得並非淨賺,既然是「佬人放介所在來做」,當然就要有所支出。而且根據上述可知,造紙是一件極為繁雜又費力的工作,也無怪乎娘妹會說,想到以前的事情「目珠就會紅」


3.穩定薪水撐家計─香妹

香妹談到自己的個性就是「恩就憨憨就緊做喔」,由於已故的先生,當年嗜賭成性,不僅沒辦法維持家計,擔負起養家活口的責任,也將香妹辛苦賺來的微薄收入幾乎全數花光,為了能夠多少貼補家用,香妹「滿山去做,揀琵琶葉,揀來賣阿。」儘管生活艱辛貧困,她還要種菜,原因只是「介種甜菜,大家人種恩無種,下擺恩無阿,人種恩就要種。」

如今香妹回首當年的生活狀況,可說是負債累累,讓她的心理無時無刻都承受莫大壓力。

「試到該錢,又賭角賭淨淨,要捉人介豬仔,又無錢,又滿山佬人借,你又毋知厓樣般才過,厓跈到佢正經當才過,奈就恁樣分人罵,佢死忒勒,厓還同佢還幾多介債,厓無要少人,厓講恩介子孫卡乖兜,厓講麼介人介錢厓又佬佢還。」

家庭收入一直呈現赤字的狀況,直到先生過世才逐漸「止跌回升」。儘管先生過世,香妹秉持著「欠債當還」的理念,一點一滴的將所有的負債償清。

至於幫助香妹能夠償還大筆負債的背後原因,就是香妹在派出所擔任工友。看似微薄的薪水之下,月收入卻非常穩定,雖然途中香妹曾經產生辭職念頭,但在派出所主管的勸說之下,就一路工作到退休。

「厓36歲正去做,一介月正四千零元,厓介樣時(訪:你幾多年出世)厓25年次,正四千零元,介無幾多錢阿,厓毋要做阿,厓毋要做,又恁多事,暗晡頭又還要去做,厓講這一工人要做兩工人介事,厓毋要做,厓就佬主管講,佢毋肯,一下做阿七月就升錢咩,緊拐厓做,也好得佢拐厓做,介當時無勞保勒,過後正有勞保,佢緊拐厓去做,厓正去做,做到退休,恩介做事做慣介人,恩也乖乖ㄝ緊做,做到六十歲滿歲,正正恩正無做。」

這份穩定的微薄薪水,不但讓香妹揮別負債身分,也讓她能夠一人撐起家計,當然再配合上香妹肯做、耐做的「硬頸」個性,幫助她的人生旅途逐走向穩定,不再貧窮的生活。

香妹從派出所的工友身分退休以後,其實優渥的退休金,讓她無須再為經濟問題苦惱。或許忙碌成性的她,已經將勞動當成她生活的一部分,本身懂得製作竹掃把的香妹,鄰人深知香妹個性,就會幫忙她將製作竹掃把的材料備妥,香妹就在家中製作竹掃把,賺取些微的生活零用錢。

「介竹chha,恁老ㄝ,厓想厓無要做ㄝ,每日使介錢,厓無要做ㄝ,介人撿 分厓介,佢知厓折khia把(製作竹掃把)撿撿疊疊來厓介折好ㄝ,還有三十零支,賣賣忒無要折勒,……奈有當好價,像厓折好,百四,今這下怕無恁好價喔,今下厓去頭份,厓問這介khia把一支賣幾多錢,佢講一隻賣百五,介一支百五,可能百二百一元,賺一息(賺一點點),頭擺當好賣,頭擺厓折毋到來賣,人介tun仔項(粗的柱子旁)坐等來等,等厓khia把,今這下無ㄝ,頭擺有掃穀,今下無ㄝ阿,今這下無恁好賣ㄝ,也毋要做ㄝ,也老ㄝ,自家也有多少好使啦,有好使就好喔。」

雖然製作竹掃把可以賺取些許零用錢,但香妹心知肚明,當下竹掃把的價位已經今非昔比,也自覺體力大不如前,所以常在口中嚷嚷著這批竹掃把製作完畢,就要離開這個副業;或許,是香妹個性使然,直到現在,香妹口中的「這批完畢,就不再做」彷彿是她自我的心理慰藉,只要竹掃把的材料出現在香妹家中,香妹就會悶著頭繼續製作。


4.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柴妹

身為花屯女的柴妹,在進入婚姻生活之後,除了從五、六歲開始不斷勞動的家事與田事之外,因著先生的分家而開始過著不斷借錢的生活,有時候沒錢生活的苦倒也容易承擔,難以負荷的往往是家族人的看待眼光,以及有錢卻不願借(擔心拿不回來)的鄙視,柴妹的先生很心酸地回憶當時分家之後被看不起的情景:

「分家,毋苦就毋分家喔,分忒是項項苦喔。到下該,該厓老妹細(妹婿)有介園、山阿,你這兜是毋知,厓分家佢講麼該:分忒是有高低喔,該無讀書,恁樣介話毋好講,分忒有高低阿,麼該咩有高低,手指伸出有長短,該石頭歸路咩有高低,樣會無高低,定著會有高低」

一句分忒是有高低喔,讓柴妹的先生覺得這句話真是傷人一輩子。而柴妹也同時承擔這樣被看不起的苦楚:「這兜姊妹就看你卡苦,看你無阿,就厓一等苦,五介細人仔,一介無讀書就做兵喔,佢又身體毋好,腳毋好毋會賺錢,載去分人看,人又講算你阿命到,佢就毋會做阿,樣會有錢入手」。妯娌間就只有柴妹一家最苦,不僅先生身體不好不能做,連兒子都顯得沒出息,不唸書也不會賺錢,柴妹總是羨慕別人「koi飽飽」,而自己卻總是什麼都沒有。雖然自己娘家的哥哥很會賺錢,偶會給自己一些錢,但是那也無法讓家庭支出不斷的柴妹日子好過一些。

這樣的處境直到孩子大了,而先生也因為種琵琶賣了一些錢,而在對山買了一塊小小的地,以及後來自己在「採茶樂逍遙」的生活中找到了不同於以往的生命樂趣,才讓柴妹的生活有所不同。一講到四處採茶,每天又有上千元的工資可拿,以及一群客家採茶阿婆共宿的生活情景,柴妹一直以yit生趣來形容那樣的生活樂趣:

yit生趣你知無,食飯咩當多人,洗身腳咩當多人……yit生趣你知無,大家人食飯,毋係一張桌,幾阿張桌……就恩介摘茶這兜儕,十過儕當多人,眠床一格一格,幾多儕人睡一格,又要佬麼人兜,yit生趣喔……頭擺介老總統歇(住)介,厓兜咩有去看過,就梨山介深山肚……摘茶,頭家會載這兜去撩阿,要轉阿就載你這兜去勞勞ㄝ,yit生趣你知無。摘茶該下。一家換一家緊過去,這隻頭家摘忒又換頭家,歇介地方就換阿,又換人介食飯,換去別人介食飯,yit生趣你知無

對於一位從小就被「關」在家裡的花屯女而言,可以出外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跟不同的人接觸,還有機會可以四處遊覽,同時每年還可以賺上18萬元,在yit生趣中呈現岀的是生命的自由與樂趣,那是不同於過往的生命經驗。個子小小的柴妹,在說到自己從62歲到75歲的採茶生涯,是侃侃而談,滿是皺紋的臉上流露岀一種幸福與知足的笑容,我相信那是一段令她難忘而留戀的生命經驗。

現在已逾85歲的她,因為921大地震那年剛好在南投採茶,一段難忘的生命驚嚇也同時終止了採茶生涯,讓她回到家裡的這塊不小的土地上繼續種水果、種菜的日子。


5.開「駛」伉儷的新人生─蓉妹

(1) 穿針引線成過往

13歲開始就踏進裁縫界的蓉妹,她精湛的縫工,不僅讓師傅大為讚賞,還央請蓉妹開始縫製西裝。

「厓做到介師傅,喊厓去佬佢做西裝,厓做事卡淨利,像人介做衫,介先生咩看yit識阿,一領衫釘釦釘釦勒,釘好勒,介線結tang-tang-tin-tin(很多線頭),厓毋係,厓一條線結厓就要剪忒。」

只是,婚後的蓉妹,居住環境從城市到鄉村,而鄉村裏的村民,消費物價觀念與從小在城市長大的蓉妹大相逕庭;本想利用自己精湛的裁縫手藝來貼補家用,但每當「拿人十介元,人就講恁貴喔,阿厓就無要做ㄝ。」因此,當蓉妹打消以「裁縫」當副業的念頭以後,蓉妹的生活幾乎是徹底地以家為重心;當孩子幼年時,她就在家照顧孩子,耕作菜園,直到孩子進入學校生活,年紀較長的孩子可以照顧弟妹時,蓉妹就開始協助夫婿的工作,夫妻倆胼手胝足的攢錢。

(2) 開「駛」攢錢的生活

蓉妹憶及:「人講福佬人卡毋會做,厓樣恁會做,厓頭擺咩無,厓專門做衣服,做衫。」或許對於蓉妹來說,當父親「嫁豬嫁狗,嫁乞食仔要背家濟斗」的一席話,已經讓蓉妹接受「事實」,而且「認命」。既然事實就是家中的確手頭不寬裕,只能坦然面對,一起與先生攜手攢錢。幸運地是,先生懂得開車的技能,讓他能夠勝任開「鐵牛車」的工作;因為在當時,苗栗一代的「伐竹業」是熱門行業,當竹子被砍伐下來時,需要鐵牛車的載運,而蓉妹的先生乃是順著這股風潮,開「駛」攢錢的生活;至於蓉妹,就是先生的最佳助手,儘管「一日要載幾多萬斤」,為了改善家庭經濟狀況,咬著牙根也要撐著。

「佢開鐵牛車,小朋友卡大一點,就恁樣介跈出門阿,這一天要撐幾多萬斤,幾阿萬斤疊阿,疊阿載出來阿,歸十萬斤就疊過ㄝ,一日阿,你竹仔人斬好,捆一把一把,就恁樣路項放等,鐵牛車就開去,我就拿給他,疊到車頂,就恁樣載,一日要載幾多萬斤,歸十萬斤厓就疊過。」

此外,先生不僅只有運載竹子,舉凡一切可以需要「鐵牛車」的地方,如:「載樹仔、載石頭、載砂仔」,先生與蓉妹幾乎是不放棄任何賺錢機會。

已經「載」出口碑的蓉妹夫婦,與其合作的顧客幾乎是應接不暇。如果遇到顧客「撞時」,蓉妹夫婦也會想盡辦法與顧客協商,完成各個顧客的要求,無論多早起床工作或是工作到多晚回家,一定要達到「信用」二字。也就是如此的工作態度,讓夫妻倆的收入開始滾滾而來。

係阿就恁樣做事,逐日出門,介喊你載竹仔,信用咩,人應人,就一定要做到,毋好講厓應你,厓幾都點去,就無去,這兜人就佇這等,佢絕對毋會恁呢,阿厓也毋會啦,佬厓講ㄝ,厓就應你起來,人喊厓講,講幾多點來佬厓載竹仔,厓應人好,人一喊厓,人就佬厓頭家講,佢就應佢好,壞勒,你又應,佢又應,要樣ㄝ,兩儕就參詳(商量),佢阿差毋多四點零五點零去佬佢載,六七點就佬佢載,兩儕就恁樣出門。」

事實上,蓉妹的工作時間是長於先生,有道是「婦人家就卡無閒,當無閒,要洗衫,要弄分細人仔食阿」;因為蓉妹除了每日要跟著先生外出工作,每當整天工作結束,先生回到家後即可休息,但蓉妹卻還要憂心家務,舉凡:「照顧孩子、料理餐點、養豬餵雞、挑水、澆菜、洗衣」樣樣都來。

「厓講你看到厓一辛苦,我渡五介細人仔渡yit大,又還要then做事,男仔人車仔放阿停,洗身,洗好厓就要食飯阿,佢轉阿來,鐵牛放阿去,就恁樣,頭擺厓當窮阿,還蓄五、六十條豬仔,蓄來賣,蓄豬仔又還要洗豬攔,又要做麼介,反正無好停啦,水井介水,逐桶去打勒,講到頭擺正經,厓頭家講,好得這兜大細也有想厓有到。」

其中讓人欣慰的是,子女們的貼心懂事,儘管時間已晚,兒子也還會協助蓉妹幫忙家務,也無怪乎蓉妹在訪談的過程,不時地提到「好得這兜大細也有想厓有到」。於是,蓉妹「兩公婆就恁樣做阿,逐日就恁樣咩。……,賺到介錢,全部厓兩儕恁樣做介,就恁樣硬做,開鐵牛車阿。」開始明顯改善家中經濟,直到現在,最讓蓉妹夫婦欣慰地是,兒女們的成長過程,都無須夫妻倆擔憂。

(3) 綁出便當錢

對於製作竹掃把12完全是門外漢的蓉妹,到目前已累積二十幾年經驗的她,從早年的「一隻50介元」,到現在的「一隻百三、百二」,蓉妹還是繼續在這個行業默默耕耘;一開始栽進該行業的誘因是可以「賺細人仔便當」,就在鄰居的建議下,蓉妹在製作竹掃把的行業裏,找到自我的小天地。

「頭擺做得講,厓是無佇介tak(綁),人就講,佢就不工作不上班,小朋友,佢就去學人tak(綁),佢就佬厓講,你一日呴,去載竹仔,有看到竹se仔,就撿兩捆ㄝ轉來,你屋家帶飯介錢就便便ㄝ,厓聽阿到當煞猛ㄝ。」

所謂「萬事起頭難」,蓉妹一開始綁製的竹掃有些許缺點,但蓉妹聽到顧客的建議以後,反倒是虛心接受,越做越好。

「有繼續佬厓買介人,你tak(綁)介khia把(竹掃把)是yit好,毋過短短ㄝlui-lui,就毋曉恁樣拉阿去,毋曉恁樣弄,就分人嫌;講介人,會教厓,厓就學起來,一邊跈車仔,車仔竹仔載出去,厓就山頂撿se仔,撿撿ㄝ,就載轉來,有閒就坳坳勒。」

於是,蓉妹就利用工作的空檔,開始製作竹掃把,而且,蓉妹的子女,在假日時,更會貼心地幫助蓉妹;沒想到,果然綁竹掃把的錢,「正經買菜做得喔」。其實,一個人製作竹掃把幾乎是忙不過來,雖然孩子可以當蓉妹的助手,但畢竟孩子的生活重心是學校生活,因此蓉妹就聘請附近鄰居老人前來打臨工。從蓉妹的工錢計算,更可反映出蓉妹秉持「與人為善」的人生哲理。

「厓就請老人家摘,一斤看幾多錢分人摘,一斤看幾多錢,毋好秤到lai-lai(不要太計較),老人家卡無錢,要秤到老人家歡喜,半斤咩毋怕,你就記一斤落去,要有良心啦,大家當歡喜。」

特別在早年,民眾對於竹掃把需求十分大量,店面常常賣到缺貨;此時,店家就會趕緊前來催促蓉妹加緊製作速度,蓉妹憶及當時,因為除了製作竹掃把以外,她還要照顧一堆孫子、料理三餐、種菜、洗衣,睡眠不足成為家常便飯。

「厓係當tak(綁阿),tak四十二支,一日啊,介下五十介元介下,還七八十年介下有啦,二十零支一定就還有啦;……,頭擺厓介tak(綁)阿,介老闆娘咩,chang鞋(高跟鞋)khia-khia-kun(穿高跟鞋走路發出的聲音)有無,幾多支,厓講無幾多支喔,毋好恁冤枉啦,厓毋好賣ㄝ,煞猛兜ㄝ,毋好睡目勒,要煞猛tak(綁),厓賴仔阿就罵佢,你樣會恁冤枉啦,厓阿媽阿tak到十二點正去睡目,四點零就hongtak(起來綁)。」

但值得一提的是,蓉妹對於照顧孫子應該是樂在其中,尤其是當她聽到「大家去買菜介人,厓渡介一隻長透就無好睡,厓渡兩隻暗晡頭無好睡,厓講厓四、五隻跈厓睡,一暗晡到天光喔。」而且,每當蓉妹有些許不適時,聽到孫子「一日hong來(起床)就問,厓講你樣恁關心阿嬤喏,佢樣ㄝ講,介厓就你渡大介,厓毋關心你要關心麼人,毋係講要關心佢阿姆,六介孫仔厓渡大介。」13所有的疲累都會瞬間消失。

現在,蓉妹依舊不停地製作竹掃把,只是她的目的,已經從早年的「賺細人仔便當」,轉變成「做善事,毋好講緊老後生仔拿錢來做,要自家賺介就有。」


6.追「竹」家族的步伐─嬌妹

(1) 造紙業14

出生在富裕人家的嬌妹,卻無享有養尊處優的生活,初中一畢業,隨即投入家族的造紙業。身為女性的嬌妹,飲食方面的工作,很自然地就落在她與其他家族女性身上,而且,熱騰騰的食物完成以後,她們還要扛著它們到竹園給工人們享用。

事實上,嬌妹當細妹仔的時期,不僅要幫著母親與伯叔姆料理家中事物,她自己本身也有加入造紙業的製作。而且,從嬌妹滔滔不絕的闡述之中,更能印證早年造紙過程的艱辛,到現在還是深植嬌妹的腦海。

基本上,造紙的過程大致可分為如下幾大步驟:

. 先將竹子剖成四片,然後再將一片片的竹子捆綁起來,一把約莫八十斤。

「一次就四片阿那個竹子纖維就是直的阿,麼介歪,佢咩會下來,然後就捆起來,差不多這麼大把,就捆起來,差不多一般就八十斤……當才過喔(可憐),18歲定定,係落水天,介路又當vat(滑),頭擺人,三姊妹平平高,恩就恁矮,竹麻就恁高,差毋多就恩恁高,當難過,當thiam(累)。」

. 將一捆捆的竹子扛到已挖好的湖塘,竹子放到湖塘以後,蓄水到一定深度,再灑上石灰,以便竹子能夠軟化,留下纖維,成為造紙的原料;等待時間約莫半年,期間也須根據竹子軟化的狀況,更換湖塘內的水。

「介扛轉去,介有挖介湖塘,浸水,竹麻放落去,ve(撒)石灰,介竹麻竹仔就會爛阿,那纖維會留起來,差不多四五月介下就斬竹ㄝ,介竹就好倒ㄝ阿,到差毋多冬下頭,九月十月,農曆十月份,就可以做紙了,就恁樣leu(濾)起來;石灰正會綿啦,就fut仔(坑洞),地泥vet(挖)一隻fut(坑洞),放水落去,過石灰ve(撒)落去,介竹仔就會綿阿,那就留下來的就是纖維阿。」

. 將過濾起來的纖維,用刀子剁碎,然後借用牛力去碾磨纖維,最後成為紙漿,然後再利用濾網過濾起可用的紙漿。

「剁剁ㄝ正用牛仔lun,像lun米恁樣lun,大linㄝ,石lin仔一粒一粒啦,不是毋係平平介啦,有一溝一溝恁樣,恁樣滾啦,牛仔恁樣犛,佢就跈佢恁樣滾啦,下背就做ㄝ,紅毛泥做ㄝ,lin就恁樣緊,牛仔後背跈等,你就恁樣介碾出來,就了落去,緊碾,碾到綿ㄝ,就leu()起來,就放到介;……要牛仔恁樣碾,像紙漿這樣子,news:/s/然後你要結一隻槽仔,news:/s/放水落去,介紙漿就倒落去,放佢滾竹仔,倒阿去介紙漿恁樣,就會像漣漪這樣,倒阿去倒阿去,歸槽仔就恁樣,緊put(冒泡),佢就會散開來,介紙漿就會散開來,弄過忒弄散ㄝ,像恁大te(塊)介恁樣ㄝchhi(濾網),像網仔樣ㄝ,恁樣leu(濾)阿去。」

. 最後開始進行造紙。

「略略阿燥ㄝ,phut(翻過面)阿轉來,撲當高ㄝ,像這恁高喔,就拿來恁樣,棍仔阿像竿桿一樣,news:/s/壓等,這片就這索仔緊攪緊攪,介有lin阿,索仔阿(繩子)扳到這lin仔來,緊攪lin仔,攪一圈,介片紙喔,就燥一下,又攪,攪燥來才曬,攪燥來,暗晡頭就要開紙,厓兜就要開紙lin到恁高頓,恁高,攪阿去就剩到,恁高介定定,恁高介定定,就變做兩頓,厓兜就恁樣紙呴,就恁樣差毋多像恁樣恁高ㄝ,就恁樣跪等,尋角頭,就恁樣鬆鬆,這隻角頭就鬆ㄝ咩,鬆ㄝ呴,你在一皮揀過來,第二皮就要歸te(塊)揀過來晾,放另外揀過來就放這片來te(塊)紙就揀一下,放阿這片,就要第二早晨就去拿去曬曬一日,就燥ㄝ,要收轉來,收轉來又要打綑喔要燥lang(鬆),恁樣綑好ㄝ,這脣項介,卡毋lang介ㄝ,又要拿等介像人介chho仔(刷子)lulang(刷的鬆鬆)。」

藉由上述的造紙過程可知,早期傳統造紙是相當耗費人力與複雜,每片紙張的完成,皆需要造紙者的耐心與細心。

(2) 採茶業

總是跟隨家族步伐的嬌妹,在婚前,是跟著叔叔們從事造紙,婚後,也是一樣承接家族事業,只是對象變成先生的家族。因為夫婿的家族擁有龐大土地,部份土地是作為茶葉種植,已經成為家族心舅的嬌妹,對於採茶工作,當然是無法推辭。

「因為恁勒介樣時介人,春頭就摘茶,種蕃薯蓄豬仔定定,冬下頭你就有介像人介副業樣ㄝ咩,就毋會閒到阿。厓就佇介摘茶勒,到要轉晝ㄝ,細人仔背到,轉來就要煮,十過儕人食飯勒,介摘儕介人全部要轉來食飯;常時佢又去收茶勒,佬麼人收介佇獅壇底背收茶,收到幾多載去賣阿。」

儘管嬌妹的孩子還小,帶著孩子的她也必須到茶園採茶;對於嬌妹,疲累感的出現除了勞力的消耗以外,另外一方面,是時間壓迫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因為,嬌妹不但一早就要進行採茶工作,還要算準時間,在接近中午十分,便要急忙的回到家中料理食物,供應一家大小十幾口的肚子;而且採茶完畢以後,嬌妹要趕緊發放採茶工人的薪水以外,她自身也要「扛茶去賣」,莫怪忽她會說「厓做多事,當多事勒,又還要摘茶,又還要煮恁多食喔,又還要扛茶去賣喔。」

(3) 閥竹業

雖然先生的家境富裕,但由於家官晚年的揮霍以及支助先生兄長的外出打拼,竟然開始讓家族產生些許負債。嬌妹憶及當年剛嫁給先生的生活,「苦」字是最好的形容。對於嬌妹夫婦來說,當年未分家以前,夫妻倆透過家族事業所得的收入,一定需要繳回家族,但偏偏又碰上不擅長理家的家官,夫妻倆的辛酸也只能往肚裏吞。

因為夫家十幾甲的竹園確實遼闊,嬌妹夫婦就開始進行閥竹業,「倒自家竹仔」,如此的作法,就可以減低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支出。而且,在當時已經有兩個小孩的嬌妹,週末假日時,孩子也必須到竹園幫忙,更可看出夫妻倆拚命的幹勁。

其實,閥竹業並非年年皆有,約莫是五年一次,只是早年竹子的價錢頗佳,無奈,所有的營收必須全數交給家官。

「介下咩盡有錢喔,恁樣自家倒竹仔,倒竹仔盡有錢,頭擺係老人家賣到介,老人家去竹廠,佢去揀錢,卡後厓聽人講講,老人家是毋會佬你講,佬人講買到六十零萬,那個時候的價錢很好,就大枝介竹仔一百斤兩百零元。」

為家族付出奉獻的嬌妹夫婦,除了努力攢錢給家官以外,由於大伯們早已離開家族事業,家官又不願意離開熟悉的成長環境,所以嬌妹夫婦就一肩扛起奉養父母的責任,與父母親幾乎同住了三十年載。

(4) 伉儷共進水泥業15

民國六十年代以後,嬌妹夫婦開始感到竹子的價錢大不如前,而且先生分家以後,不再是坐擁土地,因此,開始與他人一起合作閥竹,當然收入也要依照一定的比例互相持分。

當時一般從事閥竹業工人的工資是一日八百元,嬌妹為了改善家中經濟,經由朋友的介紹得知,當時的水泥業工資是一日八百五,所以建議先生毅然改行,開始了水泥業的生涯。

事實上,真正替嬌妹夫婦賺進大把鈔票的契機是伉儷共進水泥業。根據三灣鄉志記載:

1915年起,水泥業在台灣發展至今已有八十年以上的歷史,期間歷經日人經營、國營與民營、開放進口等過程;產能由最初的三萬公噸增至目前的2339萬公噸,成長700倍。」16

適逢國家大力建設的時期,整個國家急需大量人力從事水泥業,而工資自然就水漲船高;與閥竹業的工資相較之下,水泥業的日薪已經是閥竹業的兩倍,眼見水泥業收入如此豐厚的嬌妹,隨後也悄然跟進。

「做泥水介工工價就是一直漲,這倒竹仔介工價就無漲;做到卡後,佢做兩千零,一工人做兩千零,七十年末期mang(未)到八十年介下,就開始一好價,漸漸ㄝ就一好價,厓就一工人做千六。」

或許「日進斗金」是較為誇大的說法;依據嬌妹的回溯,她說當年根本是「日日賺錢無花錢,無閒無時間好花錢。」其實,嬌妹夫婦會如此拚命賺錢是有其原因,為了能夠讓家庭經濟徹底改善,嬌妹採取「以會養會」的辦法,「介一介月納幾多條會仔你知無,十三條,十三萬,一條一萬,可比你招,厓就納你兩條,佢招厓就納佢兩條。」

所以,嬌妹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可以稍做休息。每日除了一大早起床,必須先料理家中大小事物,舉凡澆菜、煮飯、餵雞,嬌妹是樣樣一把罩,接著就要急忙的搭車到三灣集合,準備到竹北一帶的工地工作。

號稱以前因為扛竹子「有練慣」的嬌妹,轉行進入水泥業,體力上也是大感吃不消,時常工作一整天下來,一雙腿似乎已經失去知覺。儘管水泥業的收入豐厚,但該行業是以「體力換取金錢」,眼見青壯年生涯即將逝去,嬌妹開始為自己往後的生涯,產生新規劃。

「厓做到八十四年還是八十五年,厓做呴差毋多八十五年,厓就放忒勒,介下老人家也老ㄝ,恩就無出去做,就做屋家,介下厓柑仔就正種阿,八十一年種種介時節,介師傅禮拜日,師傅有撩(放假),恩就轉來做柑園事,無撩無撩mang(未)做好喔,天光日星期一,師傅要做事,恩就共下去做事喔,厓就講頭擺厓一日像人做兩日介事。」

事實上,早在民國八十一年時,嬌妹就打算漸漸放棄水泥業,轉而回到自家土地摘種柑橘。雖然嬌妹在51歲民國八十五年時正式結束水泥業的生活,而先生則是60歲才加入摘種柑橘的行列。然而回首這段青春歲月,又要顧內,也要外出打拼的生活,嬌妹說是「做到當驚ㄝ」。

(5) 無「橘」限的人生

因為摘種柑橘,又替嬌妹夫妻倆再創事業高峰,或許這是倆人沒預料到的人生轉折。約莫有兩甲土地種植柑橘的嬌妹,每次柑橘17收成都會十分自豪,畢竟「總共啦差毋多有歸十萬斤,八十一年種到今這,會二十年ㄝ,介種柑仔咩當好賣。」

對於種柑橘幾乎是外行的嬌妹,關於自己不懂的事物甘於不恥下問,推測自己會因為柑橘而再創事業第二春的嬌媚,歸納成功之一的原因是「因為我比較會交朋友」

「就下擺下擺大路hong(大馬路上),佢看到你阿柑園恁闊,佢就會上來看看勒,就恁樣熟識阿,下擺講,下擺來厓這撩,厓佇奈恩會去,共下買農藥就會認識;佢會教恩,佢毋知,恩會教佢恁樣,係阿就是要多交朋友。」

目前種植柑橘已頗有心得的嬌妹,謙虛地說:「毋好講當厲害,講出去會分人笑,一山還有一山高,慢慢ㄝ緊學緊學。」其實,嬌妹夫婦的柑橘業,也是「做中學習」,早先時候,沒有固定合作的行口,唯一的外銷管道即是農會,只是讓嬌妹吃驚的地方在於,當透過農會作為中間人掮售以後,再扣掉成本,得到的淨利是不如期待。

「有兜人介紹介,有兜佢自家來尋,要有路,係無路介人就佇青果出,農會出,佢會抽阿;頭擺正開始,厓佇介青果出,厓載到青果,哎唷出恁多箱,mang(未)知去算錢,樣會恁多箱正恁多介錢,差當多。」

然而,有趣的地方在於,嬌妹一路走來,除了水泥業並非家族事業以外,無論是婚前婚後,她所從事的工作似乎與「家族」緊密相連。或許「家庭」與「家族」已經內化成她人生的一部分,就連目前的柑橘業,幾乎是全家總動員,兒女女婿與六個孫子們都會有默契的返鄉幫忙。


五、在「命」與「運」交疊處的生命實踐

這些客家阿婆雖有著不同的生命歷練與命定的婚嫁生活,但是在這塊屬於她們的土地上─「大河底」,分別以不同的經濟活動方式與生活哲學經營著自己的生活。如果說,生命的主體性就展現在「命」與「運」交疊的縫隙之處,那麼這些客家阿婆不僅是生命的能手,更是在年過半百的歲月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並在其中安身立命。這些生命主體性的展現就在於:「做中尋樂」、「種出自我小天地」、「以善持家」和「知足常樂」的生命態度與生活實踐。


()、「做中尋樂」的老年生活

其實,回看村妹的一生,她都是不停地勞動,因此也造就她「做中尋樂」的生活哲學。因為戰爭空襲之因,而中斷了村妹的學業,年紀尚小的她,家中又無人可以照料,年僅八、九歲的她,就跟著母親,開始她「做中尋樂」的生活。跟著母親下南部的村妹,斗六、斗南、 嘉義一帶都有她與母親的足跡。一開始只是在母親旁邊期待著「麥芽糖」,到了12歲,村妹已經能夠成為母親旁的小幫手;不僅如此,年紀小小的村妹,還會想辦法替家裏「添菜」。

出身在不富裕家庭的村妹,因為家中沒錢買米,父母親只能負擔購買價格低廉的「臭蕃薯籤」,聰明的村妹,知道農田一定會有遺漏的小蕃薯,就會到農田「尋寶」。於是,一路隨著母親的步伐工作到19歲的村妹,最後回到苗栗定居,開始了採茶、割茅、扛秧仔的生活,直到22歲嫁作人婦,成為雜貨店老闆娘。

無論是割茅、扛秧仔都是苦力工作,不管天氣多麼炎熱,農人們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一定要在期限內收割完畢。但是,從村妹的言談之中,可以想像雖然工作辛苦,但是農人之間的相處卻極為融洽,工作過程非常和樂。此外,村妹更會利用農閒之際,偷得浮生半日閒,到頭份街上看人「做賣戲」,但是沒錢支付票錢的村妹,會利用買票人潮混亂的空檔與先天體型嬌小的「優勢」,趁機偷溜進去。

婚後嫁到河底的村妹,雖然一開始確實難以適應四面環山的新生活,但之後在家官的同意之下,與先生共同經營雜貨店,而雜貨店的生活儘管忙碌,一方面擔心客源流失,另一方面也想要稍微放鬆一下,夫妻倆想出的對策即是—輪流去旅遊。到了經營後期,明顯感受到雜貨店的生意大不如前,村妹夫婦倆才會聯袂參加旅遊。

然而,一晃眼的時間,村妹已經從當初八、九歲跟在母親身旁期待吃糖的「細阿妹」,渡過到十八、九歲亭亭玉立會去當「撈仔」的女孩,現在已經是八十歲的阿婆,仍就還不忘為自己找娛樂,除了定期參加當地歌謠班以外,一有機會也會跟著朋友去旅遊─「唱歌ㄝ,歌謠班,老師教ㄝ還麼介,老師無教奈會唱,做細妹仔毋會唱,介無人教奈會唱,今下係客家流行歌(山歌);……,毋要做麼介,介老人家閒閒,去看人咩好,厓唱十過年ㄝ,奈會驚喔,頭頭會啦,開始會啦,今這毋會勒,搞生趣。」

懷著「搞生趣」心態的村妹,覺得參加歌謠班不但可以打發時間,也能夠與年齡相仿的老人朋友彼此「打嘴古」。已經無須擔憂經濟的她,認為她現在的年齡就是「要做麼介就做麼介,要去遊覽就去遊覽」,儘管「毋知要去奈,問佢要上抑係下,要上北抑係下南,佢講,要上,要準備喔,厓講好。」反正,有人約要去旅遊,只要記得打包行李與出發時間,就已足夠。甘於目前生活狀態的村妹,雖然先生早以過世多年,但所幸「賴仔有轉來阿,厓喊轉來,就跈等搬轉來,轉來佬ng-ma(阿姆)作伴。」

村妹談到她現在的生活狀態就是料理三餐、參加歌謠班、時而旅遊,或是與老鄰居打嘴古,每天還會當志工「掃地泥」。事實上,「打嘴古」已經成為村妹的生活重心,村妹坦承,對於終日待在家中看電視的生活,其實是「毋係辦法阿」。然而,以旁觀者的眼光來看,村妹這80年的歲月,一路走來雖然辛苦,但一切的艱辛似乎已成過往雲煙,現在的她,就是一位喜好唱歌與打嘴古的平凡客家婦女。


()、在自己的土地上,種出自我小天地

只能換飯食定定」的「造紙業」,到了民國五十多年,已經走入夕陽工業,非但不能賺錢,反而還「轉盈為虧」,「造紙業」的收入從「盡好價就賺錢,係毋好價就了錢(賠錢)」;娘妹憶及最後從事造紙業的兩年,了忒十過萬」。娘妹明顯瞭解到,手工造紙已經無法與機器造紙相抗衡,手工造紙幾乎已經被迫退出市場,於是娘妹與先生決心轉換工作跑道。

深知手工造紙業已經快被市場淘汰以後,娘妹伉儷運用手頭僅存不多的現金,買了土地,開始從事「種柑仔」與「耕田」。只是,除了這些新買得土地,娘妹的生活過得極為艱辛,藉由她的回溯,更反映出娘妹「堅毅」個性。

「厓搬來這,厓麼介咩無,一隻包袱扛阿來,厓七介細人仔,厓自家kiung(生)七介,……四介妹仔三介賴仔。」

強調「一隻包袱扛阿來」的娘妹,沒有任何上一輩的庇佑,只有不向現實生活妥協的「堅毅不屈」與一群未長大成人的孩子。令人欣慰的是,娘妹的女兒們都十分貼心,會幫著娘妹打理家中的瑣碎事物,讓娘妹可以外出耕田。而且娘妹不僅要撫養自家的七個小孩,就連先生哥哥的五個孩子也要幫忙撫養,原因是先生的二哥,「第二介阿伯死忒,兩公婆死忒,五介細人仔厓蓄……,十二介細人仔。」就算手頭不寬裕的夫妻二人,面臨二伯的過世,娘妹與先生也只能咬緊牙關,一肩扛起照顧姪子的責任;所以娘妹除了自身的七個孩子以外,再加上五個姪子,一共要照顧十二個孩子,也無怪乎娘妹可以榮獲「模範母親」的聲譽。

一路辛苦走來的娘妹,回憶自己「以前厓就當會走,當會去山頂做事,麼介厓咩做」,卻在三、四年前罹患了小中風,造成她目前行動些許不便;但是,無法再去從事粗重工作的娘妹,把自己生活種心轉到自家菜園,她提到:「厓就這棍仔擎等去,去介菜園就拿介桶仔弄ㄝ來坐阿,細鋤頭緊改阿,大隻介擎毋yang(擎不起)。」儘管行動不便,拄著輔助拐杖的娘妹,將大鋤頭替換成小鋤頭,一樣可以種菜。

種出自我小天地的不僅只有娘妹,還有娘妹的先生。已經80歲的先生,幾乎每天都還是會去柑園巡視,耕作疲倦之時,就在自己搭的簡易「農寮」稍微休憩,當訪者問及娘妹是否會關心先生幾點回家時,秀娘幽默的說「由在佢」,更反映出夫妻倆微妙的相處模式。

而柴妹在75歲享受了十餘年的「採茶樂趣」之後,回到自己的土地上種菜、種水果,和不良於行卻承擔很多的先生,以及數隻可愛的貓咪一起生活著,好似在這樣的生活中,過往因花屯女的被鄙視以及苦痛,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讓它漸成過往。


()、以「善」持家的生命實踐

由於蓉妹的善心以及家中孩子們的乖巧,成為鄰人口中的模範家庭,只要聽到鄰居有困難,舉凡蓉妹可以幫忙的地方,她都在所不辭。蓉妹認為:「人阿,對人好,人就會對你好,麼人就共樣,看到窮苦人,要牽成。」

因此,好名聲已經在河底傳開的蓉妹家,因緣際會底下,加入慈濟的大家庭。雖然曾經在繳交慈善款的過程,不小心遺失大筆功德金,或是,聽到一些對於慈濟負面的留言,也曾經耳聞「有兜做甫娘介人要參加,老公毋肯,反對介,有兜做老公介要參加,甫娘反對。你阿毋係,來到你阿屋家,歸條路就你阿收最多,佢轉來會罵人毋會阿,佢奈會罵厓,厓會拿錢還佢,佢無要喔。」可是,在蓉妹自家人的打氣之下,而且經濟條件又寬裕,蓉妹仍是義無反顧的踏進慈濟。

目前,參加慈濟已經略有心得的蓉妹,已經成為慈濟裏的重要人物。當下「像人這下辦麼介,都要招厓去阿,要厓帶動阿,阿厓就毋識字阿。」不僅如此,蓉妹也會號召地方上有影響力的人士,例如:派出所所長,共同響應愛心活動。大方承認不識字的蓉妹,完全毫無影響她的慈濟之路,反倒是蓉妹的菩薩心腸,使得她贏得好人緣。蓉妹十分感念上蒼所賜予她的一切,所以她不斷地強調「盡量要行善啦」以及「燒好香,出好子孫。」,只要「報人行好路,就像恁樣自家做好事,師傅咩恁樣講,人係來問路ㄝ,你毋知要講厓毋知,拜託你去問別介人,毋好講毋知亂佬人講,毋知亂佬人報,就做毋得。」

其實,蓉妹會如此感激老天爺的原因,是因為她的兒女從小到大都十分貼心,懂得分擔父母的辛勞。直到現在,已經娶妻生子的兒子,也仍是晨昏定省,「佢(兒子)逐早晨去上班,佢無一擺無問厓,阿媽厓要去上班勒,對佢阿甫娘盡好,毋過厓心舅也yit好。」而且,蓉妹的媳婦,對於蓉妹也是十分貼心、孝順,只要「「一聽到你樣ㄝ,阿媽遽遽厓載你來去。」此外,知道蓉妹多少在意自己的不識字,不時在言談中提到「下擺當譴時,厓就分厓阿婆惜壞勒,無讀書」,就會和蓉妹說:「阿媽,大家就講你恁好勒。……,阿媽無人嫌你毋識字啦,你恁chin(聰明),厓是憨忒勒,樣會chin(聰明),就恁樣做阿,就顧家庭就恁樣定定。」所以,左右鄰居時常以稱羨的口吻和蓉妹提到,媳婦們對她這位婆婆的誇讚。

當然,蓉妹一路走來並非如此順遂,仍是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但蓉妹告訴自己,「寬恕就是最大的美德」─「對人要寬宏大量,像早晨頭人行阿出去,看到人就要笑頭笑面,講人恁早,運勢就要變好運,厓對人好,你就對厓好,你對人惡,係厓毋係恁樣,厓毋驚人惡,厓驚人好意,人係好意對厓,厓頭家就講,頭拿剁分人就甘願,這兜鄰舍逐儕對厓當好,這兜人講麼人樣ㄝ又樣ㄝ,厓講對人好就好,就應佢樣ㄝ,就毋好采佢(理他)。」


()、「知足常樂」的生活樣貌

初中畢業就開始工作的嬌妹,一晃眼的時間,已經六十好幾。婚後的生活對於嬌妹來說,幾乎已經將她訓練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每天睜開眼睛的嬌妹,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儘管做到無力」,但還是「毋會哭」。或許嬌妹「毋會哭」的最主要原因是,她根本沒有時間可以停下腳步思索自己的人生,既然沒有空餘的時間怨歎,怎可能會悲從中來,掉下眼淚。

將生活重心轉到柑橘業的嬌妹夫婦,已經懂得「做中尋樂」的生活哲學,而且現在的勞動,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身體退化,經濟因素已不再是主要因素。更有趣的是,目前嬌妹夫婦倆一大早起床後的主要事情,竟然是去土地公廟與朋友「打嘴古」。

此外,號稱有歌唱天份的嬌妹,目前是河底歌謠班的主力唱將,就連家中也購買一套專業的卡啦OK設備;原來早在出嫁以前,嬌妹就喜歡與堂兄弟們哼哼唱唱。目前生活有如閒雲野鶴般的嬌妹夫婦,加拿大、日本、 哈爾濱這、北京、長江三峽、黃河、新疆、廣東、九寨溝都已有著伉儷倆的足跡。嬌妹覺得,喜好結交朋友的她,透過朋友之間的相互扶持與歡樂的散播,讓她的人生「感覺到,還蠻好得啦」。

總之,藉由嬌妹的如下談話,可以感受到,平穩的生活就是幸福的最大來源。其實過我們這個生活很好,我覺得很好阿,我們也沒有什麼壓力,你九點、八點零轉來撩一下,看股票、買股票,不會說很不實在,過得很實在的日子,介係有賺兜,就當暢(開心),要去買東西,車仔駛阿到去撩,要出國也做得,也毋使佬人拿錢。」

嬌妹回溯自己的過往人生,其實她說:「頭擺毋知樣ㄝ過來ㄝ」。過往艱辛已經看得雲淡風輕的嬌妹,除了感念好得恩介祖公留兜所在分恩做,無恩咩無所在介人阿,無麼介好做,就會閒閒阿。」讓她與先生能夠擁有一個快樂又忙碌的老年生活。覺得「這種生活就很實在,很好阿,也不會有什麼壞的生活習慣。」對於當年的辛苦,認為「要怨歎麼介」,現在的她「望毋得有麼介節目來搞一下,樂線阿。」這也難怪嬌妹的子女會說:「阿媽你這樣很幸福勒。」嬌妹認為,只要「佢阿毋使恩介錢,恩也毋使佢介錢」。而且要懂得「知足常樂啦,就這樣的日子很難得了,你還要生什麼氣,要知足常樂,身體很重要,健康就是財富。」







後記:原本帶著九歲以前對於大河底這個我出生以及成長的客家庄記憶,來認識 並採訪這些客家阿婆,在炎炎夏日的八月天,我開著媽媽的小MARCH和我的助理兩人四處探詢願意接受我們訪談的阿婆,這樣的舉動倒也引起小小的騷動,只是隨著我們的進入與離開,在這兒生活的人們依舊進行著他們的日常生活,好似不曾改變似的。面對這些在大河底過了大半歲月的客家阿婆,我有著不知如何言說的感謝與虧欠,感謝他們所熱情給予的,卻不知如何回報,只希望這小小的故事能記載著生命走過的痕跡,那是屬於這群大河底客家阿婆的生命故事,謝謝你們。

、參考文獻:

丁興祥等譯(2006) 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台北:遠流。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Riessman, C. K. 原著敘說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李政賢等譯(2007Flick, U. 原著質性研究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宋踐等譯〈1990〉馬格麗特. 米德著 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台北:遠流。

吳芝儀(2003):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載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143-170

吳芝儀譯(2008Lieblich 等人原著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嘉義市:濤石文化。

夏林青(1995)專文討論:對抗生命衝擊的女人。載於蔡美玲譯,對抗生命衝擊的女人之專文討論。台北:遠流。

張君玫譯(1999Denzin, N.K. 原著,解釋性互動論。台北:弘智文化。

徐宵鷹(2006)歌唱與敬神:村鎮視野中的客家婦女生活。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楊照(1995) 鎖在廚房裡的歷史。載於江文瑜主編 消失中的台灣阿媽。台北:玉山社。

連瑞枝(2006)客家婦女口述歷史初探:以母女關係與家戶勞動力為探討主軸。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主辦,全球視野下的客家與地方社會:第一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

陶鐵柱譯(1999Simone de Beauvoir西蒙‧波娃原著,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葉頌姿譯,Adler原著(1980)自卑與生活。台北:志文。

簡美玲(2008殖民、山歌與地方社會:北台灣客庄阿婆生命史敘述裡的日常性(1895-1955)。發表於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暨國際客家研究中心主辦,第二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客家的形成與變遷。

賴誠斌、丁興祥(2002):〈歷史及社會文化脈絡中個人主體性之建構:以沈從文的堅持為例〉。《應用心理研究》,16期,173-214

蔡美玲譯,Belenky,M.F. et.al(1985) 對抗生命衝擊的女人。台北:遠流。

蔡敏玲(2001) 教育質性研究報告的書寫:我在紀實與虛構之間的認真與想像。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期,233-260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 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台北:心理。

鍾秀梅、宋長青(2008)台灣客家婦女研究—以美濃地區鍾、宋客家夥房婦女為例。台灣客家族群史專題計畫期末報告(初稿,未完成)。

財團法人陳運棟文教基金會編撰(2005) 三灣鄉誌。苗栗:三灣鄉公所。

鄭至慧(1996)存在主義女性主義:拒絕做第二性的女人。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

顧燕翎主編(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

Abbott, H. P.2002The Cambridge Introdution to Narrativ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tkinson, R.(1998). The life story interview.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Publications,Inc..

Atkinson, R.(2007).The life story interview as a bridge in narrative inquiry. In Clandinin, D. J. (eds.).Handbook of narrative inquiry: Mapping a methodology.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224-245.

Augoustinos, M & Walker, I(1995). Social cognition: An intergrated introduc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Bauer, M. W. & Gaskell, (eds) (2000).Qualitative Researching with Text, Image and Sound: a practical handbook. London and Thousand Oaks and Calif. : Sage Publications Inc..

Berg, B. L.2001.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for the social sciences.Boston:Allya and Bacon.

Bertaux, D.(ed.)(1981). Biography and Society: The Life History Approach in the Social Scienc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Inc..

Bluner, J.(1987). Life as Narrative. Social Research, Vol. 54, No. 1. 11-32.

Denzin, N. K.(1988). Interpretive Biography. Newbury park and London and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Inc..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eds.)(2000).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second edition).Thousand Oaks and London and 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s,Inc..

Elms, A.(1994).Uncovering Life: The uneasy alliance of biography and psych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ergen, K. J. & Gergen, M. M.(1988).Narrative and the self as relationship.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Vol.21,17-56.

Hatch, A. J. H. & Wisniewski, R. (eds.) (1995).Life story and narrative. London: Falmer Press.

Lieblich, A. &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1998. 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Thousand Oaks and London and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Inc..

McAdams(2006). The Redemptive Self: Stories Americans Live B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cAdams, D. P. & Ochberg, R. L. (eds.)(1988). Psychobiography and Life Narratives.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Markus,H.R. & Kitayama,S.1991.Culture and the Self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Vol.98, No.2, 224-253.

Minami, M. (20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rrative Identity and Culture. Narrative Inquiry,10(1),75-80.

Mishler, E. G.(1986). The Analysis of Interview-Narratives. In Sarbin, T. R. (eds.): Narrative psychology: The storied nature of human conduct. New York: Praeger.

Murry, M. (2003). Narrative Psychology. In Smith, J. A. (eds.) Qualitative Psychology. Thousand Oaks and London and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Inc..

Polkinghorne, D. E. (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 Albany ,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Riessman, C. K.(1993). Narrative Analysi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Newbury park and London and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Inc..

Sarbin, T. R. (eds.) (1986).Narrative psychology: The storied nature of human conduct. New York: Praeger.

相關網站:

http://weddingchinese.info/01.html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664

http://feature.mlc.gov.tw/food/food02_02_1.asp?fid=58

http://organic.niu.edu.tw/03-production/skill/skill-33.htm

http://miaolitravel.net/scenic_spots.php?area_2_sn=92&sn=101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9541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6/aikuo/2html/2-1.htm

1陳運棟於1978年所出版的《客家人》可說是台灣客家研究的先驅,之後,武陵出版社出版多本關於客家的書籍,如雨青(1985)、高宗熹(1992)等人,其在書中對客家婦女的描述都和陳運棟所著一書大同小異。

2如張維安(1994)、林鶴玲、李香潔(1999)以及在1994年所出版的《重返美濃》一書中,鍾永豐、夏曉娟以及鍾秀梅都對客家女性的地位與身份提出批判性思考。

3期刊論文如陸緋雲(2002)、何素花(2002)、連瑞枝(2006)、鍾秀梅、宋長青(2008)、簡美玲(2008)、以及多本碩士論文—李竹君(2001)的《客家農村女性的勞動經驗與美德》、彭桂枝(2003)的《女人與工作:一群客家農村中年女性的工作經驗》、余亭巧(2004)的《客家女性的族群認同經驗:五位女性客家文化工作者的生命歷程》、王雯君(2005)的《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等皆以訪談、口述史或自我敘說的方式,進行客家女性的書寫與論述。

4三灣鄉誌,40頁。

5http://weddingchinese.info/01.html

三朝回門

新娘出嫁「三天」便「回門」,稱為「歸寧」,又叫「三朝回門」,含有「成家不忘娘」之意,而新婿去拜見岳父母,則有向他們表示「感恩戴德」之意,借以增厚姻親之誼。新娘結婚後最快有三天、四天、六天、十二天、滿月,最遲四至六個月歸寧「回娘家」做客者,稱為「轉外家」、「頭轉()客」。通常大約新婚一個月,由新娘的弟妹到新郎家請新郎新娘相偕回娘家,俗稱「雙人返」。大多上午接受邀請,中午聚餐,日落後回家為宜,俗稱「入門鳥(太陽剛下山),生男鳥(生男孩)」、「天未黑,生查埔」、「暗暗摸,生查埔」。若未在「日落前」返抵男家,俗信「必先產女」。新婚未滿四個月忌在外過夜,所以歸寧宴畢,新婚小倆口即相偕齊返男家。

6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664

台灣大百科—招贅婿。

7「還有介阿公阿,阿公先來阿,又佬介黃南光就阿大阿,佬阿大做長年,做做ㄝ,正分佢做賴仔阿,佢看厓阿公恁老實;……,厓阿爸又係分阿公做賴仔。」

8http://feature.mlc.gov.tw/food/food02_02_1.asp?fid=58

苗栗特色文化產業

「水粄」是日常生活中,當點心吃的粄仔之一,它是用較不具黏性的在來米漿煮成。老一輩的人,碰到下雨天無法作農,在家裡蒸水粄,小孩子最高興。傳統的甜水粄是在製作材料中,由在來米加黑糖作成的。現在的水粄,有人在米之外,加上花生粉作材料,作出類似豆花風味的創新水粄,有甜有鹹,還可作齋的,變化十足。

9http://organic.niu.edu.tw/03-production/skill/skill-33.htm

仙草有機栽培與管理

台灣原生仙草分佈於台灣全境山麓,早期先民利用其莖葉煮成茶飲,作為夏天消暑之點心;近年來商人或食品界利用其發展多樣化的健康飲料及食品,頗獲消費者喜愛,因此農民紛紛進行大面積的栽培,栽培地區廣及新竹縣關西鎮,苗栗縣三義、三灣鄉、獅潭及銅鑼鄉,嘉義縣水上鄉中庄、牛稠埔、番路鄉、竹崎鄉及中埔鄉,中部南投縣集集鎮與東部台東縣、花蓮縣吉安鄉及羅東等地。

10大河底蓮座宮

清同治10(1871),先賢徐元宮率墾民於八股築寮墾荒,於南港溪中發現白玉觀音,攜回工寮供奉,神蹟不斷,對墾民及後世居民有求必應。

參考自三灣鄉志。

11http://miaolitravel.net/scenic_spots.php?area_2_sn=92&sn=101

苗栗文化觀光旅遊網

12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9541

1.到竹園裏,蒐集砍伐桂竹或孟宗竹散落的細竹枝。

2.將竹枝上的葉片除去,作為製作竹掃把的素材。

3.將除去葉片的竹枝整齊排列,視長度作修剪成約1.8~2尺。

4.使用竹篾或鐵絲將竹枝束緊,捆紮成掃把。

5.使用鋸子將掃把上端鋸平。

6.以長度三、四尺的圓竹(粗竹子)作為手把,再與竹枝部分束緊即成。

13蓉妹教育孫子的原則是「恩威並濟」,舉例來說:

「阿佢會載來賣,厓會出去買菜,大介毋敢跈,細介正學行卡毋知,佢會跈厓行出去,厓去買菜佢就行出去,介賣菜介講,你看阿你介隻無教到,會走出來喔,因為還細阿 mang(未)教咩,厓就翻身倒轉來,竹siuㄝ還係麼介,厓就修幾下分佢,厓就無大大力,打細人仔毋好講大大力,厓講你看,你係行等出來,車仔恁樣來,碰一下,你就死掉,厓講碰一下你就死掉,你看你敢出來無,你係還敢出來,厓就打,無就pi(給)碰死掉,一擺兩擺,佢就毋敢出去,厓去買菜,佢就大門頭項緊看緊看,等厓倒轉來,正經阿教細人仔咩恁樣,細人仔佬頭牲共樣。」

14苗栗縣的製紙工業,多集中於南庄、獅壇及三灣等多竹林的三鄉,金銀紙多集中於竹南。

取自三灣鄉志。

15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6/aikuo/2html/2-1.htm

水泥在台灣的發展情況,又可區分為六個發展階段:

1.萌芽期(1914-1945) 2. 重建期(1945-1953) 3. 擴建期(1954-1974) 4.繁榮期(1975-1980)

5.成熟期(1981-1990)6.產業東移時期(1991年以後)

16引自三灣鄉志

17茶葉、香茅、柑桔、香蕉曾並列早期苗栗四大特產。

引自三灣鄉志

48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