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L 教學與評量課程設計
課程 | 主題 | 目標 | 內容 | 活動 | 章節 |
1 | CLIL 的基本概念與理論 | 了解 CLIL 的基本概念和理論基礎 掌握 CLIL 教學模式的特點和優勢 | CLIL 的定義和歷史背景(Chapter 1) CLIL 教學的四個維度:內容、溝通、認知、文化(Chapter 2) CLIL 課程設計的理論框架(Chapter 2) 案例分析:成功的 CLIL 課程實例(Chapter 1, 2) | 理論講解與小組討論 案例分析:成功的 CLIL 課程實例 小組討論與發表 | Chapter 1: What is CLIL? Chapter 2: Defining parameters |
2 | CLIL 課程設計與任務設計 | 理解 CLIL 課程設計和任務設計的基本原則 掌握設計有效 CLIL 課程和任務的技巧 | CLIL 課程設計的步驟與方法(Chapter 3) 任務設計在 CLIL 教學中的應用(Chapter 7) 案例分析:成功的 CLIL 任務設計實例(Chapter 7) | 理論講解與小組討論 任務設計實例分析 小組實作與分享 | Chapter 3: The content-language relationship Chapter 7: Designing materials for CLIL |
3 | CLIL 教學實例分析與演練 | 掌握 CLIL 教學案例的分析方法 實踐 CLIL 教學的具體方法和策略 | CLIL 教學案例的選擇和分析方法(Chapter 4) 案例演練:CLIL 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操作(Chapter 6) 案例演練:學生反饋與教學調整(Chapter 6) | 理論講解與小組討論 教學案例分析 教學策略演練 實際操作與反饋 | Chapter 4: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language in CLIL Chapter 6: Supporting output |
4 | CLIL 課程評量與反思 | 掌握 CLIL 課程評量的方法和工具 理解課程反思的重要性和方法 | CLIL 課程評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Chapter 8) 評量工具的選擇和使用(Chapter 8) 案例分析:評量結果的反思與改進(Chapter 9) | 理論講解與小組討論 評量工具的設計與使用 課程反思與改進 | Chapter 8: Assessment in CLIL Chapter 9: Managing CLIL in schools |
第一次課程:CLIL 的基本概念與理論
目標
了解 CLIL 的基本概念和歷史背景
掌握 CLIL 教學模式的特點和優勢
內容
CLIL 的定義和歷史背景
定義
CLIL stands for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a dual-focused educational approach that integrates content learning with language learning.
It includes both 'hard' CLIL (which has a strong emphasis on subject knowledge) and 'soft' CLIL (which prioritizes language development).
CLIL differs from other form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such as English-medium education, immersion education, or trad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by focusing primarily on content learning with language support.
歷史背景
The concept of CLIL originated in Europe in the 1990s as a response to the need for more effective language learning methods that also enhance subject learning.
CLIL has been widely adopted in various forms across Europe and has influenced educational practices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CLIL 教學的四個維度:內容、溝通、認知、文化
內容(Content)
Focuses on mastering subject-specific knowledge.
Ensures that students understand key concepts and skills within the subject area.
溝通(Communication)
Uses language as a tool for learning.
Develops language skills through meaningful use in the classroom, integrating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認知(Cognition)
Promotes higher-order thinking skills such as analysis, synthesis, and evaluation.
Encourages students to apply their knowledge in new and challenging contexts.
文化(Culture)
Enhances cultural awareness and sensitivity.
Helps students appreciate and understand different cultural perspectives.
CLIL 課程設計的理論框架
理論基礎
Based on educational theories such as constructivism, which emphasizes active learning and knowledge construction through experience.
Also grounded i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principles, which focus on language use for real communication.
設計步驟
Establish clear learning objectives that combine content and language goals.
Select appropriate content and language materials that support both subject learning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Design a variety of activities that promote active learning and language use.
評估與反饋
Develop assessment tools that measure both content knowledge and language proficiency.
Provide continuous feedback to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skills.
案例分析:成功的 CLIL 課程實例
案例介紹
Present examples of successful CLIL programs from different educational contexts, such as Austria and Spain.
Analyze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programs, highlighting best practices and lessons learned.
成功因素
Identify key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success of CLIL programs, such as teacher expertise, curriculum design, and student engagement.
挑戰與應對
Discuss challenges encounter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IL and propose strategies to overcome them.
活動
理論講解與小組討論
講師講解 CLIL 的基本概念和歷史背景,介紹 CLIL 的四個教學維度(內容、溝通、認知、文化)。
學生分組討論這些概念,分享各自的理解和見解。
案例分析:成功的 CLIL 課程實例
講師介紹幾個成功的 CLIL 課程設計實例,分析這些課程的設計和實施過程。
學生分組分析這些案例,討論這些課程的優點和不足。
小組討論與發表
各小組發表討論結果,分享對 CLIL 基本概念、理論框架和成功案例的理解。
全班總結和反思,教師提供進一步的指導和建議。
詳細的課程主題與細節
|
| ||
CLIL 的定義和歷史背景 | 定義 CLIL 及其不同形式(硬 CLIL 和軟 CLIL) CLIL 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比較 CLIL 與其他教育模式 | ||
CLIL 教學的四個維度:內容、溝通、認知、文化 | 內容:學科知識的學習 溝通:語言作為學習工具 認知:發展高層次思維技能 文化:跨文化意識和敏感性 | ||
CLIL 課程設計的理論框架 | 理論基礎:建構主義和交際語言教學理論 設計步驟:設定目標、選擇材料、設計活動 評估與反饋:測量和改進 | ||
案例分析:成功的 CLIL 課程實例 | 案例介紹:成功的 CLIL 課程實例 成功因素:教師專業能力、課程設計、學生參與 挑戰與應對:克服困難的策略 |
第二次課程:CLIL 課程設計與任務設計
目標
理解 CLIL 課程設計和任務設計的基本原則。
掌握設計有效 CLIL 課程和任務的技巧。
內容
CLIL 課程設計的步驟與方法
設定目標
設定結合內容和語言目標的學習目標。確保目標清晰且可衡量。
選擇材料
選擇適當的內容和語言材料,確保材料支持綜合學習目標。選材要考慮學生的語言水平和認知能力。
設計活動
設計促進主動學習和語言使用的活動。活動應該多樣化,涵蓋不同的學習風格和需求。
任務設計在 CLIL 教學中的應用
任務設計原則
設計任務時應考慮任務的相關性、真實性和意義。任務應該能夠支持輸入和輸出,並整合思維技能。
實際應用
提供設計有效 CLIL 任務的實際範例,並討論如何在課堂上應用這些任務。
案例分析:成功的 CLIL 任務設計實例
實例分析
分析幾個成功的 CLIL 任務設計實例,說明其設計原則和實施效果。
策略應用
討論這些實例中的策略,並探索如何應用到自己的教學中。
活動
理論講解與小組討論
講師講解 CLIL 課程設計和任務設計的基本原則和步驟。學生分組討論這些概念,分享各自的理解和見解。
任務設計實例分析
講師介紹幾個成功的 CLIL 任務設計實例,分析這些任務的設計和實施過程。學生分組分析這些案例,討論其優點和不足。
小組實作與分享
學生分組設計自己的 CLIL 任務,並在全班分享設計成果。全班討論並提供反饋,教師提供進一步的指導和建議。
詳細的課程主題與細節
|
| ||
CLIL 課程設計的步驟與方法 | 設定目標:結合內容和語言目標的學習目標。選擇材料:適當的內容和語言材料,支持綜合學習目標。設計活動:促進主動學習和語言使用的活動。 | ||
任務設計在 CLIL 教學中的應用 | 任務設計原則:相關性、真實性和意義。實際應用:設計有效 CLIL 任務的實際範例。 | ||
案例分析:成功的 CLIL 任務設計實例 | 實例分析:成功的 CLIL 任務設計實例。策略應用:應用到自己教學中的策略。 |
第三次課程:CLIL 教學實例分析與演練
目標
掌握 CLIL 教學案例的分析方法。
實踐 CLIL 教學的具體方法和策略。
內容
CLIL 教學案例的選擇和分析方法
選擇案例
選擇具有代表性和多樣性的 CLIL 教學案例,這些案例應該展示不同的學科和教育背景。
分析方法
分析案例時需要考慮的關鍵因素,包括教學目標、內容設計、語言支持和學生反饋。這有助於理解哪些策略是有效的,哪些需要改進。
案例演練:CLIL 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操作
支持口語和書面語言技能的活動
設計和實施支持學生口語和書面語言技能的活動,包括角色扮演、討論、寫作任務等。
實際操作
演練如何在課堂中實施這些活動,確保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和應用所學知識。
案例演練:學生反饋與教學調整
提供支架和反饋
根據學生的表現和反饋,調整教學策略和活動。提供適當的支架幫助學生克服困難,並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教學調整
探討如何根據學生反饋進行教學調整,確保教學效果最大化。
活動
理論講解與小組討論
講師講解 CLIL 教學案例的選擇和分析方法。學生分組討論這些方法,分享各自的見解。
教學案例分析
學生分組分析提供的 CLIL 教學案例,討論這些案例的優點和不足。每組選擇一個案例進行深入分析,並準備發表結果。
教學策略演練
學生分組設計並模擬實施 CLIL 教學活動,針對口語和書面語言技能的活動進行演練。其他組進行觀察並提供反饋。
實際操作與反饋
演練後進行反思和改進,根據觀察和反饋調整教學策略。全班總結,教師提供進一步的指導和建議。
詳細的課程主題與細節
|
| ||
CLIL 教學案例的選擇和分析方法 | 選擇案例:具有代表性和多樣性的 CLIL 教學案例。分析方法:考慮教學目標、內容設計、語言支持和學生反饋。 | ||
案例演練:CLIL 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操作 | 支持口語和書面語言技能的活動:設計和實施角色扮演、討論、寫作任務等。實際操作:在課堂中實施這些活動。 | ||
案例演練:學生反饋與教學調整 | 提供支架和反饋:根據學生表現和反饋調整教學策略和活動。教學調整:根據學生反饋進行教學調整,確保教學效果最大化。 |
第四次課程:CLIL 課程評量與反思
目標
掌握 CLIL 課程評量的方法和工具。
理解課程反思的重要性和方法。
內容
CLIL 課程評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評量與評估的區別
評量(Assessment)是針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測量,而評估(Evaluation)是對教學計畫、教材等進行的更廣泛的審查。
形成性和總結性評量
形成性評量(Formative Assessment)是過程中進行的評量,旨在提供反饋以改進學習和教學。
總結性評量(Summative Assessment)是在課程結束時進行的評量,用於判斷學生的總體表現和成就。
評量工具的選擇和使用
發展評量工具
設計有效的評量工具來測量學生的內容知識和語言能力,包括測試、問卷、觀察記錄等。
使用評量工具
探討如何在課堂中使用這些工具進行評量,並根據評量結果進行改進。
案例分析:評量結果的反思與改進
案例分析
分析幾個 CLIL 課程評量的實例,說明評量結果如何反饋到教學改進中。
反思與改進
討論在評量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解決方法,並提出改進建議。
CLIL 管理與教師合作
管理 CLIL 項目
討論如何在機構層面管理 CLIL 項目,包括資源分配、教師培訓和協作。
教師合作
強調教師之間的合作對於 CLIL 成功的重要性,並探討如何促進這種合作。
活動
理論講解與小組討論
講師講解 CLIL 課程評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紹形成性和總結性評量的區別和應用。學生分組討論這些概念,分享各自的見解。
評量工具的設計與使用
學生分組設計不同的評量工具,並模擬在課堂中使用這些工具進行評量。每組演示他們設計的工具,並接受其他組的反饋。
案例分析與反思
學生分組分析提供的 CLIL 課程評量實例,討論評量結果如何影響教學改進。每組分享他們的分析結果,並提出改進建議。
管理與教師合作的討論
討論如何在學校層面管理 CLIL 項目,強調教師之間合作的重要性。全班討論並分享經驗和建議。
詳細的課程主題與細節
|
| ||
CLIL 課程評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評量與評估的區別。形成性和總結性評量的應用。 | ||
評量工具的選擇和使用 | 發展評量工具來測量內容知識和語言能力。使用評量工具進行課堂評量。 | ||
案例分析:評量結果的反思與改進 | 案例分析:CLIL 課程評量實例。反思與改進:評量結果如何反饋到教學改進中。 | ||
CLIL 管理與教師合作 | 管理 CLIL 項目:資源分配、教師培訓和協作。教師合作:促進教師之間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