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梵大學系所學生核心能力總結性評量實施計畫方案

格式
doc
大小
41.5 KB
頁數
2
上傳者
Administrato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2-09-17,离现在 13 38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華梵大學()學生核心能力總結性評量實施計畫


一、召開系所課程委員會,議決下列項目:

()能力評量目的:依各教學單位之需要,訂定本次能力評量之目的,評估學生程度、能力發展情況、核發證書、檢討課程與教學或其他目的。

()核心能力之評量項目:與系所總結性評量課程直接相關的核心能力項目,及其對應之能力指標,做為能力評量計畫之依據。

()能力評量主題:例如論文題目、創作主題、操作主題、展演主題或紙筆測驗。(1)

()主要知識內涵:針對預定評量之核心能力與評量主題,評估達成該項能力表現要求,學生必須掌握、應用那些知識內涵,才可能達解決問題、達成任務(2)知識內涵包括:

1.陳述性知識:事實、概念、模式、原理、邏輯、理論等方面的知識。

2.程序性知識:方法、程序、要領、步驟、策略等方面的知識。

3.條件性知識:判定學生合格表現之標的(項目+標準),須事先公告讓學生知曉。學生對於合格表現之標的必須有正確的知覺與判斷,才能發揮所學習的知識與方法,決解問題、達成任務、展現能力。合格表現判定項目與標準是評量者為了判斷被評量者能力表現的有效性、適切性、精確性、卓越性而訂定的標的。(例如某位老師以六項標準檢核兩位學生的對話行動以判定其溝通能力:廣度、深度、知識性、創新性、價值性、共識性)。這些條件性知識可轉化成能力評量辦法。

4.能力評量方式:紙筆測驗或實作評量、個別能力評量或團體能力評量。

5.能力評量辦法:根據前項條件性知識評估,內容轉化成能力評量辦法說明,例如:

(1)說明問題或任務之屬性、評量項目、合格標準、卓越表現、計分標準等

(2)說明能力表現方式、作品規格或規則與限制等「指導語」。

(3)可使用工具或資源等。(3)

6.評量標準(卓越表現之指標):除了符合能力指標之正確與標準的表現之外,應有判斷卓越表現之指標,如何顯示「勝出」的表現或反應出傳統、創新、進步,形成別人不易模仿的特質。兩種卓越表現的共同之處是「品質」,例如適切性、精確性、有效性、層次性、優越性等。(4)

7.能力評量策略:搭配正式課程、另訂評量活動、其他策略。

8.能力評量時程:評量辦法定案、公告、實施、評審、報告等時程。

二、成立能力評量小組:召集人、命題組、試務組、場地組、行政組等

三、建構能力評量情境設備場地人力經費


附註:

1.

(1) 能力評量目的須明確:

能力評量有能力項目、個人能力或團體能力表現的針對性,畢業創作展或畢業公演

等評量方式應有所區隔,必要時需另行能力評量方法。

畢業創作展或畢業公演等是學生各項能力的綜合表現,是系所教育成果的展。以

工設系為例,每年畢業成果發表會可以看出工設系整體的教學成果,這是系所「團

體能力」的表現,學生的畢業作品則是學生整體的表現水準,是設計創意、製作能

(含財力)、表達能力、人因工程知識用等多項能力的綜合表現等。若評量目的是

想評估個別學生的設計能力的優劣,以畢業成果展的方式進行就顯得過於籠統,因

為每一位學生各自發揮,而且作品是綜合各項條件的結果。這種情況下,比較適合

評價學生設計能力的「特色」,而比較不適合做常模性質的評比,評價其設計能力

在同儕中的優劣。所以,若評量目的是想評估個別學生的設計能力的優劣,強烈建

議另訂評量計畫,設定題目、主題或測驗範圍與表達方式。

(2) 採取紙筆測驗、寫作或計算等評量方式,請注意認知學生的反應層次。

檢測學生知識學習與理解能力者,基於卓越表現之要求,命題需注意認知

應層次的區別,除了「記憶」層次的表現之外,應理解、應用、分析、評價與創新等深度表現。

2

課程、教學與評量應有一致性(coherence)

分析能力表現內涵的必要性在於確認能力評量與課程、教學的一致性。教師必須了解課堂上講授之專業知識與方法適合應用於那方面的問題解決或學習任務的實踐,由此檢視設定的能力評量項目與主題是否恰當?其次檢討該項能力表現必備的知識、方法與條件為何?課程安排、教學內容是否已提供必要的學習?情境安排是否完備?

3

能力評量辦法應從條件性知識轉化過來。

評量辦法除了一般的「防弊」規定外,重點應放在將「條件知識」轉化成能力評量的「指導語」。因為面對能力評量,學生(應試者) 必須對解決問題具備條件性知識,認知問題與任務的目的與特性,才能形成正確的問題意識,掌握問題重點,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對教師或評量者而言,應精確的掌握達成任務或解決問題所必需的各項條件,就如同解答數學的幾何證明題,必須有充分的條件,才能要求學生解題,所以條件知識就成為教師規劃能力評量辦法或訂定評量辦法說明的依據。

4

(1)適切性:面對問題或挑戰時,能掌握問題的重點與情境需求,在知識應用、方法選擇與操作程序上,符合目標與任務要求,方向正確

(2)精確性:所採取的思維與行動確係針對問題與情境之需要,尺度適中,沒有「亂槍打鳥」與「大炮打小鳥」的缺失。

(3)有效性:能有效解決問題、獲得解答、達成預期目標,或取取得進步的基礎,效果大於副作用。

(4)層次性:廣度:從一到多,深度:從淺到深,熟練:從慢到快

(5)優越性:創新:從複製到創發,結構:從簡單到複雜,品質:從粗糙到精緻。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