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研究室/台師大物理系教學技能篇
建構式教學
所謂建構式教學不在於它是講述、討論、實驗、探究、參觀哪一種形式的
教學,而在於教學者謹記一種對學習的「認識」,而依據此種「認識」來
按排各種教學活動及作業。
○這項「認識」是什麼呢?
建構主義者對「學習」與「知識」的看法:
‧學習知識,不是把某些格言、真理記憶下來的結果。它是一種個人經驗的合理化或實用
化的認知心理活動過程。
‧「知識」的意涵和功能是純個人化的;其意涵是自成的,運用也是一種個人經驗的活化與再現。
○建構主義觀點下的「學生」、「教師」與「知識」
這種對「知識」的哲學觀,我們稱為「建構主義認識論」,其對教學的影響:
‧「學習」應以學生為主體:
你要學生「學習」,得要他參與你的教學活動。要他打從心理頭願意,則引起動機是絕對必要的。「學習」也有待學生自己對接收的新資訊進行內化活動,而這是別人無法代勞的。
‧教師是啟發者、鼓勵者、仲裁者:
「學習」不是教師提供結果或答案就可以達成的。它是個人在感受外界資訊時,將資訊加以融納、辯證、揚棄的一種認知心智活動。因此,教師的一切努力,就是讓這種心智活動得以發生,故教師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提示思考方向、提供問題、充當顧問、充當裁判。
‧背景不同、意向不同,則相同的「資訊」往往對個人具有不同的意義,發生不同的效應。教師在教學上不僅要事先多瞭解學生可能有的迷思概念,更有效的辦法是讓學生說出想法,由他發表的觀點、言論、作品去瞭解他的認知狀況,再決定如何做進一步的對話。由於我們對知識的「意義」有這樣的體認,故對於詮釋的方式具有較大的包容性。
所以在建構主義的觀點下,「學生」、「教師」與「知識」扮演的角色將有所調整:
角色
教育是一種薪傳工作
教育是一種促進個人能力發展的工作
教師
「由傳授知識、提供標準答案」→
「激發你、促進你、協助你完成自己的學習」。
學生
「由接納知識,
理解及運用知識」→
「接受訊息、思考及融納訊息、成長自己的經驗,發展自己的認知領域和層次」。
知識
「是對現象的記實,
除非看錯或沒有看到,→
它應是真理」
「是人們賦予它意義的,是一種詮釋的方式。理論則是人們建構出來的合理的、不矛盾的詮釋體系。它很嚴謹,但可能多樣且具可變動性」。
○建構式教學設計
‧引起動機
「動機」是一種有目的、有企圖、有方向的行動前之心理準備。
一般可以用個人關切的問題、切身的問題、引人好奇的現象、迫切有待解決的問題來引發探究的意向。
‧形成問題
依情境、現象,由學生自己觀察或教師提示,把要研討的範圍、重點聚中,形成明確的問題。
‧反覆辯證
要求學生提出辦法、觀點及立論。若所提理論不正確、不完備,教師則以事實非真、詮釋的困難來加以提示,以促進學生提出新的想法。
‧詮釋及應用
鞏固新觀點,可以立刻提出一些現象供學生依新理論來詮釋,或提出一些問題,利用新理論來解決。
「悟」在我心,別人無法代勞。 安排情境與各種助力,在因緣際會的時機,給一個衝擊或提示,是教師所能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