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評量教學實踐與建構式學習的對話

格式
doc
大小
41 KB
頁數
2
上傳者
YI-JEN LIN 林宜臻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3-03-23,离现在 22 218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形成性評量教學的 Q & A

                   林宜臻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研究組

[下文是台北縣淡水國小實習教師黃碧伶的提問,由筆者提出回答]


Q形成性評量,主要是落實在[教學],對嗎?

A:是的! 形成性評量主要是落實在"教學"

Q老師們都似乎把"建構式教學",和您在推行的這個教學法相混這樣的想法是對的嗎?

A[形成性評量教學][建構式教學()]確有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尊重學童想法的同時,並讓學童在知其所以然下,獲得數學知識。但處理方式上略有不同,[形成性評量教學]模式如下:


主體性學習


本質概念的掌握

係洞察

正誤區辨

概念確認

概念再製

概念應用

素材問題解決化 過程形成性評量化





個人思考言語化

小組回饋-自我修正

全班檢討

根據理由的追問





模式中強調經由關係洞察、正誤區辨- 概念確認、概念再製、概念應用過程,掌握數學本質概念,說明如下:

[關係洞察]―讓學童就現有之事象,發現其間之邏輯關係。

[正誤區辨] ―藉由學童可能迷失概念與正確概念的辨認,學童自我澄清概念。

[概念確認]―檢視學童已學之概念是否正確。

[概念再製]―學童將所習得之概念,依教學者要求呈現該概念。

[概念應用]―學童將所習得之概念,應用於生活問題的解決中。

模式中的[根據理由的追問]係指活動的進行方式,當教師只問答案是什麼,學童藉由工具性的處理,便能獲答,未必經由本質概念的思考過程,或者即使安排具体操作活動,學童無法連結該活動,究竟為了達成何種目的而進行。早於昭和61(1986)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的「中間報告」中,「思考實驗」開始登場,重視過程結果與方法的事前預測及根據理由的追問等活動。

筆者的擴大圖縮圖的教學活動設計中,追問如何判斷是否是擴大圖縮圖,其根據理由為何;或將不等量物數份,以乘法式子表達,讓學童判断以乘法式子表達是否正確等在根據理由的追問下,學童勢必須持有問題意識與自我思考。此外,正確時要求說明,錯誤時也要求說明時,俾於學童在回顧的過程中,重新審視自己的解決方法,並因在同儕間辯解說明自己的想法與做法的過程,促進思考。過程中,首先讓兒童個人思考言語化,而後在小組回饋下,自我修正,進而全班檢討,取得共識,建立概念,說明如下:

[個人思考言語化]―活動進行方式採〔個人思考小組檢討班級檢討〕的過程。課堂開始之際,若以全班為單位,已經會的小朋友很快就提出結論,而留下理解力較差的小朋友,先採取個別思考而後小組討論的方式時,小朋友將有機會持有自己的想法,並能回顧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因此,在課題提示之後,提供小朋友個人思考、自力解決的機會,並設有根據理由的說明,讓小朋友持有自己的想法,並經由言語的表達,意識到先前的操作,促使經驗內容清晰化,避免習而不察。

[小組回饋-自我修正]―形成性評量的小組討論由於人數較少,讓小朋友較容易有更多機會就數學本質概念探討,持有自己的想法以及回顧自己的想法與做法,並獲得及時的確認,釐清個人想法的妥當性。

[全班檢討]-全班檢討時,並非只有台上小朋友發表,台下小朋友並須藉由舉牌等,表示自己的看法。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