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乾峰國小參與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之個案研究

格式
doc
大小
106.5 KB
頁數
18
上傳者
test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1-05-30,离现在 14 149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南投縣政府 100年度研究報







參加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之

個案研究-以南投縣一所國民小學為例





研 究 人:簡文益、施仁國、蕭育詩

服務單位:乾峰國小 簡文益(主稿)

乾峰國小 施仁國(協助) 敦和國小 蕭育詩(協助)



中華民國100 5 16

南投縣政府100年度研究報告摘要

研究報告名稱

參加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之個案研究

-以南投縣一所國民小學為例

研究單位及人員

乾峰國小 簡文益(主稿)

乾峰國小 施仁國(協助) 敦和國小 蕭育詩(協助)

研究起迄年月

9971005

研究緣起與目的

一、本研究動機之一為藉由南投縣快樂國民小學(化名) 99學年度申請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從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各個層面來探討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工作之現況。

二、本研究動機之二,從「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增進教師專業素養」,「提昇教學品質」等是否能檢視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工作之目的及其成效如何?及針對國小所發展的評鑑指標是不是真能評鑑出教師的專業表現?冀望藉此研究或可作為學校在未來正式實施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制度規劃之參考。

研究方法與過程

本研究主要以文獻分析法及訪談法為研究方法。訪問受訪者,並與其進行「交談」與「詢問」研究採立意取樣的方式,以期使訪談的結果更周延嚴謹,訪談對象主要以南投縣參加教育部99學年度「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一所公立國民小學的校長、主任、教學組長與2位教師,共5位進行訪談。該校共有9 位教師自願參加99學年度敎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佔全校教師10 位中的90%。

訪談後將訪談紀錄及錄音的部份進行整理與檢視並予以建檔進行歸納與分析

研究發現與建議

一、研究發現:

(一)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目的教師認為主要是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改善自我教學盲點,增進教師教學省思能力,以及提供教師觀摩學習機會。

(二)實施層面先以課程設計與教學為主、班級經營與輔導為輔,實施內容以為教學觀察、教學檔案製作與專業學習社群運作等。

(三)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特別強調過程的民主、自願,需先由校務會議通過的學校,才能參與申辦。

(四)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應以學校本位發展為主,教師為中心的執行模式。

(五)學校執行敎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其配套措施都顯示尚有成長空間,如教師對話時間不足、行政工作繁雜及仍需面對許多業務考核,

二、建議

綜合上述的研究結論,本研究針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及對未來提出相關研究之建議,茲分述如下。

(一)教育行政機關應舉辦更多說明會與訂定教師參與獎勵辦法。

(二)提供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人材培育課程應持續改善。

(三)受限於法規規定,應擴大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對象。

(四)整合推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來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選擇獎勵

行政獎勵 □ 獎勵金



















參加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之個案研究

-以南投縣一所國民小學為例

壹、緒論

面對「多元化、市場化、少子化」趨勢下,教育品質的提升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點,因此學校如何建立一套系統性的教師評鑑制度,來提升教師教學效能與專業自主是師資教育改革最終目標。由於世界主要國家都將提升教師專業發展視為重要的教育政策,也是影響教育成效的關鍵。

教育部於20051025日通過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於2006年開始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劃,藉由教師專業評鑑的實施,讓教師在評鑑的過程中得到省思與回饋,以協助其專業發展並確立教師的專業地位,以確保教師教學品質,並有效提升教師教學效能與學生學習成效(教育部,2006)。自99學年4月起,各級學校、教師採自願參與方式試辦,期程為2 3年,學校教師每年可以決定是否繼續辦理。因此可從整個教育部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看出其最主要目的在協助教師專業成長,讓教師瞭解自己教學之長處與缺點,並透過教師透過不斷的對話與省思,掌握成長及提升自我的契機(林素卿,2009)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實施五年來,南投縣國中小部份參與的校數與人數有逐年增加趨勢。南投縣配合「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要點」,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工作計畫,本研究動機之一為藉由南投縣99學年度申請辦理快樂國民小學(化名),從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各個層面來探討南投縣快樂國民小學(化名)推動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工作之現況,彙整其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工作之相關書面資料及與該校教育人員做深入訪談,以提供各級學校後續研究或實行之參考。

另外從「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增進教師專業素養」,「提昇教學品質」等是否能檢視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工作之目的及其成效如何?及針對國小所發展的評鑑指標是不是真能評鑑出教師的專業表現?冀望藉此研究或可作為學校在未來正式實施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制度規劃之參考,此為研究動機之二。基此,本研究目的旨在了解個案學校教師參與99學年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動機與目的、發展評鑑制度之相關歷程與困境、及教師專業評鑑制度實施後對其專業成長之影響。

貳、文獻探討

一、教師專業評鑑的意義與內涵

余榮仁(2000)認為教師評鑑係為了教師個人與學校組織之發展,評鑑者依評鑑者與被評鑑者共同認定之評鑑規準,對現職教師的工作表現品質所做的系統性檢視與歷程分析。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目的在於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增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教學品質,瞭解教師教學績效及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並促進學校革新。

依據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要點的規定,各校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方式,分別有教師自我評鑑(自評)與校內評鑑(他評),由學校評鑑推動小組安排評鑑人員進行定期或不定期評鑑。評鑑時則採取教學觀察、教學檔案、晤談教師及蒐集學生或家長對教師教學之反應等。這些評鑑方式與途徑都是基於尊重教師專業及學校自主之精神,所以規劃多元的評鑑及回饋作業,以達成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追求攜手合作、專業成長之意旨,並落實教育部提升教育品質之政策目標。在2009年教育部實施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進階人才的培育,在全國成立六個區域人才培訓中心,主要負責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進階人才和教學輔導教師的培育業務。此外更進一步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由「試辦性」計畫提昇為「常態性」計畫,除了鼓勵學校參與評鑑計劃,也將學校申請類別分為「核心計畫」、「多年期學校」及「逐年申請學校」三種方式(馮莉雅,2010)。

一般而言,專業發展與專業成長、教師發展或教職員發展之間的意義範疇有相當大的重疊,不易區分,有時也會交互使用(楊振昇,2003)。因此教育部公布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其「專業發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通常和「在職進修」(inservice education)、「教師發展」(teacher development)、「教職員發展」(staff development)和「專業成長」(professional growth)等名詞交互使用。由此可見專業發展與在職進修、教師發展、教職員發展、專業成長有密切相關(張德銳等,2005)。因此申辦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是學校在一定時程內,訂定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參考規準,以教師為主要對象,以教師專業成長為目的之「教師專業評鑑」。所以說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這一詞係指「教師專業評鑑」,整個教師專發展評鑑內容包括四個向度:課程設計與教學、班級經營與輔導、研究發展與進修與敬業精神及態度等;評鑑方式主要分為教師自我評鑑與校內評鑑二大類(教育部,2006)。

整體而言,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是由學校行政人員及參與教師共同建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運作方式之歷程,如此也將使得學校用全新的角度去思考學校的運作(馮佩玲,2008)。

二、教師專業評鑑的目的

黃琇屏(2004)研究認為教師評鑑之目的在於促進教師課程規劃、改善教學、提供教師生涯規畫、進修、訓練、聘任與升遷等。張麗麗(2000)認為鑑不是用來給教師評定分數,更不是貼上「優」或「劣」標籤的工具,它是透過健全的教師專業發展制,以主動、積極、有系統的方式,提供教師在教學上具體的回饋,及改進教學現場所遭遇的問題。

而國外Iwanicki(1990)則認為教師評鑑的目的,主要含概下列四點:績效責任(accountability)、專業成長(professional growth)、學校革新(school improvement)教師選任(selection)

根據上述相關研究以及歐陽教、張德銳1993顏國樑(2003的看法,對於教師評鑑的目的可以分析歸納如下幾點

(一)在教學上,教師評鑑可以提供教師在教學時之問題參考,以及提供改進之用,除了可增進教師專業素養外,另可協助教師改善教學品質和增進學生學習成果

(二)在教師生涯發展上,教師評鑑制度可以協助教師職級生涯規劃參考以

及提供未來在職進修機會,促使教師專業成長與為進修計畫之依據

(三)在教育行政上,教師評鑑制度有助於制定教師準則,以提供相關單位對於聘任、教師分級以及升遷等之參考

整體而言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目的,主要在增進教師專業素養之提升,並協助教師專業成長、提升教學品質及增進學生學習成果,以教師專業發展為導向的評鑑。

三、教師專業評鑑實施之方法與模式

(一)教師專業評鑑實施之方法

為了達到預期的目的,評鑑需採取多元且合評鑑方式。在實施教師評鑑之前,必須確立教師評鑑標準,事前應就評鑑模式與老師進行討論以建立共識;評鑑過程中教師需蒐集教師的教學表現如:課室觀察(ClassroomObservation)學生成就、錄影、教室日誌、教學檔案、問卷與面談等;評鑑後,也應將評鑑的結果回饋給老師,讓表現優良、認真的教師得鼓勵,表現不如預期的老師得協助改進。因此,教師教學評鑑整體強調協商、溝通與反省來進行(馮佩玲,2008)。

(二)教師專業評鑑的模式與類型

對評鑑模式的分析,大致可分為下列九種類型(吳清山,1990;張定貴,1999

1、臨床視導模式

2、目標設定模式

3、共同法則模式

4、診斷模式

5、成果模式

6、治療模式

7、藝術或自然模式

8、教師發展模式

9CIPP 模式

四、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內涵

其實國內尚未實施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劃之前,有許多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的相關探討,諸如張德(1996)「發展性教師評鑑系」提出教師評鑑規準:清晰、多樣性、關懷、溝通技巧、工作取向、教室管理與紀律大領域。另有張新仁、邱上真與馮莉雅(2004)對於教師教學評鑑所訂定的教師評鑑項目工具之研究而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2006)也將教師專業標準訂定為以下十一項:

1.課程設計

2.教學實施

3.學科知識

4.教學評量

5.班級經營

6.輔導知能

7.進修成長

8.創新研究

9.敬業精神

10.敬業態度

11.專業基本素養

2006教育部開始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中提到的評鑑規準,包括下列四個層面:(一)課程設計與教學(二)班級經營與輔導(三)研究發展與進修;(四)敬業精神及態度其規準由學校因地制宜參照選用教育部或直轄市、縣(市)政府訂定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參考規準,自行有彈性訂定之。學校在擬定校本評鑑規準後,可依規準的性質選用或自訂教師自評、教學觀察、教學檔案評量、學生教學反應問卷等工具教育部2007)。

另外教育部也公布教師評鑑參考規準,供各校參考,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潘慧玲等)、中小學教師教學評鑑工具(張新仁等)、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曾憲政、張新仁、張德銳、許玉齡)、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張德銳等),諸如上述相關教師評鑑規準、評鑑指標、評鑑工具等,讓各校參考並能發展校本特色的專業成長機制,同時教育部也成立一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網,網站開闢專區提供相關輔導諮詢人力、研習活動、資源專區等最新資訊,期望藉此平台讓學校與教師瞭解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現況,協助處理遭遇之問題,鼓勵教師能依循專業成長之核心價值,並分享經驗(教育部2010)。

參、研究設計與實施

一、研究架構

本研究主要以文獻分析法及訪談法為研究方法。訪問受訪者,並與其進行「交談」與「詢問」,透過訪問者由談話的方式,從受訪者蒐集相關資料(陳向明,2002),藉以暸解研究對象的想及其行為所隱含的意義。

文獻分析部分,主要以了解教師評鑑的意義與內涵、教師評鑑的方法與模式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目的為重點,並以此分析南投縣國民小學辦理敎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現況;而在訪談調查方面,則依據研究目的及文獻探討的結果,最後對於文獻分析及訪談調查的結果加以分析討論,並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主題為「國民小學辦理敎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個案研究」,研究對象採立意取樣的方式,以期使訪談的結果更周延嚴謹,訪談對象主要以南投縣參加教育部99學年度「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一所公立國民小學的校長、主任、教學組長與2位教師,共5位進行訪談。該校共有9 位教師自願參加99學年度敎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佔全校教師10 位中的90%。

三、訪談設計及研擬訪談大綱

本研究在研究方法的設計上,以半結構式(semi-structured)深度訪談為主要的資料蒐集方式,訪談的內容除了參照了文獻所探討的主題和內容進行外,為了使訪談能更深入,讓受訪者能表達更多的意見以及看法,在設計訪談大綱時,採開放性問題,以期獲得更完整、真實的資料。接下來針對以上原則,研擬初步之訪談大綱,根據訪談者提供意見再與教授討論後,訂定本研究訪談大綱,如表一:

表一訪談內容大綱

1、您認為「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意義與目的為何?

2、您認為教育部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內容應該包含哪些層面?

3、您覺得貴校教師參加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最主要原因為何?

4、您覺得貴校所訂定之評鑑規準與指標是否符合學校使用?

5、您覺得貴校參加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過程中遭遇那些困境?

6、您認為參加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對教師日後的教學有(包括:教師成績考核、教師分級制與不適任教師的處理)有何影響?

資料來源:過修齊2009);研究者自行整理

四、研究實施

本研究針對南投縣一所參加教育部99學年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公立國民小學的校長、主任、教學組長與2位教師,共5位進行訪談。其實施方式如下:訪談前之準備工作,除了擬定訪談大綱及受訪對象外,另外尚需連繫及寄發訪談邀請書。訪談過程根據擬定之訪談大綱,儘可能依題次問答。

五、資料分析

訪談後將訪談紀錄及錄音的部份進行整理與檢視並予以建檔進行歸納與分析。

肆、研究分析與討論

以下分別從學校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動機與目的、實施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歷程與作法以及所遭遇的困境進行分析與討論,茲分述如下:

一、教師應瞭解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動機與目的

(一)受訪教師參與動機

由訪談結果得知所有受訪者皆抱持同樣的想法,即參與此方案後,多數者普遍認為能提昇教學熱力與教學品質,增進教學能力以及促進自我專業成長。雖然要決定參加方案之前,有部份同仁擔心會在加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後會增加更多教學上負擔且要應付評鑑而需做很多的資料,但在承辦主任清楚說明整個計畫的內容後,多數教師認為此計畫乃針對教師方面做專業成長,是與考評脫鈎的,所以教師願意加入此方案。

()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目的

快樂國民小學20108月開始至20117月之參與計畫期程內,學校有9位教師參與,對於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目的,個案學校受訪教師認為參加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主要目的,皆認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改善自我教學盲點,增進教學能力,建構教育專業對話機制」為數最多,共計3位;其次為「年資較輕教師或協助教學不力教師「肯定與鼓勵教學優良之教師」各有1位。

整體而言,教師參加專業發展評鑑之目的,最主要在推動教師自我評鑑,增進教師教學省思能力,進而提升學生學習效能。另外也要能建立教師專業形象,激發教師自我專業成長與教學革新,提供教師觀摩學習機會,建構教育專業對話機制。

二、學校實施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歷程與作法

(一)應讓教師充分瞭解計畫內容

學校特別在參加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前,由學校教導主任規畫三場週三進修研習,邀請南投縣已參加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教師,且具備輔導夥伴資格蒞校分享參與經驗,希望藉由對話、溝通來了解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主體精神與實施原則。因此從訪談得知該校教師皆是自願且主動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當中教學年資只有一位未達10年,其餘皆達15 年以上,所以學校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最主要是來自於教師冀盼能藉由加入來進行自我專業成長外,另外也希望能在未來全面進行教師考核評鑑時,能比別人更清楚教師應如何提升專業能力與提早自我檢視教學所遭遇的問題與困境在那。因此在辦理三場相關研習後,多數教師皆認為參加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是能精進教師教學與自我省思的。

(二)訂定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及教學觀察並安排輔導委員、夥伴蒞校指導

因此學校教師一開始透過校務會議討論,全數通過同意參加教育部補助辦理99學年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參加類型為逐年期組,實施層面先以課程設計與教學為主、班級經營與輔導為輔,實施內容以為教學觀察、教學檔案製作與專業學習社群運作等。

在教導處提出年度重點工作計劃即依據期程規畫於8月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推動小組開始運作,並安排教師參加7月至8月線上課程及實體課程研習(初階研習2天),線上課程讓老師們在暑假可自行安排時間上網進行研習,至1001月底已安排 4次輔導委員蒞校協助本校評鑑規準及指標訂定修改等。2月份以後則安排輔導委員、夥伴蒞校指導參加教師如何將課室觀察做好。

(三)教學回饋品質的認知

計畫推動後,多數教師都覺得參加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並不會造成教學上的負擔,反而能在活動的對話討論當中獲得寶貴的教學經驗,其中只有一位認為參加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後對自己的教學似乎沒多大改變,但他下學年還會繼續參加此計畫的運作。

三、實施敎師專業發展評鑑所遭遇的困境

確實一開始有些老師會覺得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有點麻煩要定規準、還要教學觀察,都覺得似乎自己在教學與行政工作以外再增加一些負擔,不過參加的這學年度安排一場教學觀察大家認有有其必要性,這些問題或許是參加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老師內心尚未轉化與教學增能結合為一體之困境,畢竟教師自己的教學成長不能因為別人而才來努力成長。而教師雖有利用週三下午或其他時間辦理進修研習,但目前教師們普遍認為對話的時間不夠,且承辦的行政業務考評太多,要花時間建置資料,無暇與同仁進行對話。

另外一些學校的配套措施明顯不足,如:錄影、錄音設備器材的提供、課務的協調,相關資料的供及專業書籍的準備等,都顯示尚有成長空間因此受訪教師希望學校還能提供的措施,如能安排有專業對話的空間規劃與充裕的對話時間,另外有些老師有許多不錯教學經驗,應多鼓勵與其他同人分享教學心得。學校行政支援方面,老師們則希望能減課或減輕行政工作等,來提升參加意願等

伍、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針對南投快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參加教師進行研究,根據研究動機與目的,進行相關文獻分析,及對參加教師進行半結構式訪談,整理相關研究結果,最後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茲分述如下

一、結論

(一)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目的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目的,教師認為主要是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改善自我教學盲點,增進教師教學省思能力,以及提供教師觀摩學習機會。另外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也建構教育專業對話機制,而目的以形成性教師評鑑為重,所以計畫中的評鑑是為了「改進」,而非「證明」,未來則對於總結性評鑑應兼顧

(二)實施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相關歷程

實施層面先以課程設計與教學為主、班級經營與輔導為輔,實施內容以為教學觀察、教學檔案製作與專業學習社群運作等,評鑑次數每學年至少一次,除非受評者覺得有必要增加次數,而希望以教師自我評鑑及校內評鑑為主,督促教師對話、發現問題及研擬教學改進策略等

(三)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實施採教師自願參加為原則

教育部在推動本計畫時,特別強調過程的民主、自願,需先由校務會議通過的學校,才能參與申辦,顯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是在協助教師專業發展,而非評鑑,此乃值得稱許之處。

(四)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應以學校本位發展為主,教師為中心的執行模式

學校應考量學校本位發展,而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是為提升教師專業知能,教師能藉此專業發展,如此才能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達成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目的。

(五)參與敎師專業發展評鑑遭遇之困境

學校執行敎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其配套措施都顯示尚有成長空間,如教師對話時間不足、行政工作繁雜及仍需面對許多業務考核,這些皆會造成敎師專業發展評鑑無法順利進行。另外,邀請申辦良好教師專業評鑑的學校教師來現身說法等,用意頗好,但設限只能挑選區域的輔導委員或夥伴,應放寬設限,讓授權學校找尋適合的委員或夥伴,才是更符合教師專業發展的精神

二、建議

綜合上述的研究結論,本研究針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及對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茲分述如下。

(一)教育行政機關應舉辦更多說明會與訂定教師參與獎勵辦法

對教育行政機關除了應積極推動宣導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工作外,另應訂定教師參與獎勵辦法,如參加之教師、主任考試可獎勵加分,讓教師主動加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之意願度提升,才能在推動時獲得重視與支持。

(二)提供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人材培育課程應持續改善

學校應提供相關行政支援,若能提供協助教師完成認證,才能強化評鑑方案的成效。另外也應加強各項人員培訓制度的建立,如初階教師、進階教師與輔導教師之培訓,而本學年教育處承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承辦人即規畫讓各校申請由參加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教師到各校進行分享,一方面可解除想加入教師的疑慮外,另一方面對於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內涵也能藉此更深入了解。

(三)擴大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對象

受限於法規規定,加入教要擴大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對象,仍需努力。目前因法規規定,要學校校務會議通過才能參加,因此有許多領域專業的優秀教師,因為學校沒有參與辦理,而無法如願參加。若因學校少數人反對加入,造成無法參加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此處似乎可討論配套或以專案方式來達成想加入者的心願。

(四)整合推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來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學校可協助教師所加入之學習社群,在社群的運作方式上,可採學校任務專業發展主題,另外可規畫專書閱讀、討論與分享經驗、製作教學檔案、教學觀察、專題講座等,排定共同的空堂時間,以利其每週進行對話討論,進行課程與教學的研討。

綜合上述相關研究,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在以目前來看評鑑成果,還看不出具體的成效,仍需要有更多的對話空間。而在推動歷程方面教師可依學校特色發展屬於教師的獨特文化,當中校長的支持與參與更形重要,當同仁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推動若能凝聚共識,必能鼓舞教師工作士氣,對教學必然會產出有更多的體會與想法,學生勢必受惠在推動上一定會更加順暢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 2006)。各師資類科教師專業表現之標準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教育部

林素卿2009)。美國田納西加值評量系統及其對我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啟示。教育資料集刊,41123-140師大書苑。

余榮仁(2000)學校本位教師評鑑制度之研究-評鑑與被評鑑者間之反省性合作行動探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山1990。臨床視導在教育實習上的應用。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

會主編: 師範教育政策與問題,頁185-200。臺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2006)。教師專業評鑑宣導手冊。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網。201072日,取自:http://tepd.moe.gov.tw/chinese/06_about/00_overview.php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張新仁、邱上真、馮莉雅(2004)。發展中小學教師評鑑工具之研究。教育資料集刊,29247-269

張德銳、李俊達、蔡美錦、陳輝誠、林秀娟楊士賢(2005)。教學檔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台北:高等教育。

張德銳(1996)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

臺北:師大書苑。

張麗麗(2000)。教師教學評鑑-協助教師專業成長?不尊重教師專業。港都文教簡385-7

黃琇屏(2004)。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輯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42-153頁)。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馮佩玲(2008)。國民中學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莉雅(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進階評鑑人才培育方案之探討:以高高屏地區為例。發表於文藻外語學院主辦之「文藻創新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楊振昇(2003)。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287318

過修齊2009)。國民小學試辦敎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現況研究--以臺中市一所試辦國民小學為例。東海大學教育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

歐陽教、張德銳(1993)。教師評鑑模式的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290-100

顏國樑(2003)。教師評鑑的基本理念、問題與作法。教育研究月刊,11262-77


西文部份

Iwanicki, E.F.(1990).Teacher evaluation for school improvement.In J. Millman,& L.Darling-Hammond (Eds.),Thenewhandbookofteacherevaluation:Assessing elementaryandsecondaryschoolteachers(pp.15 8-174).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18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