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彙整表(潘慧玲、張德銳等版本)

格式
doc
大小
86 KB
頁數
17
上傳者
潘慧玲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9-03-18,离现在 16 222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參考規準/指標—現有各版本彙整表

規準發展者

潘慧玲等

張德銳等(一)

張德銳等(二)

張德銳等(三)

張新仁等(一)

張新仁等(二)

呂錘卿等

規準/指標系統名稱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手冊(961)

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

教學專業發展系統

發展性教學檔案系統

中小學教師教室教學觀察指標

中小學教師檔案評量指標

教師專業成長指標

適用對象

中小學教師通用

較適用於小學教師

較適用於中學教師

中小學教師通用

中小學教師通用

中小學教師通用

適用小學教師

特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於民國九十一年至九十三年接受教育部委託,進行「發展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專案計畫,建構出一套教學專業能力指標系統,以提供新世紀教師教學專業能力之指引。

茲為因應教育部自九十五學年度起推動「教育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

且為求實際教學現場易於實施,乃以原教學專業能力指標系統為基礎,進一步修訂完成本「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手冊」,內容包括三十五項評鑑指標與六項評鑑工具(含教師自評表、教室觀察表、教學檔案評量表、教師訪談單、綜合報告表及專業成長計畫)。使用本評鑑手冊時,請留意以下之說明:

一、評鑑指標之設計係針對各年級、各領域或學科而規劃。二、評鑑指標在整體架構上分成四項評鑑內容、十二項評鑑向度及三十五項評鑑指標,並提供參考檢核重點。

(一)「評鑑內容」包括:1.課程設計與教學;2.班級經營與輔導;3.研究發展與進修;4.敬業精神與態度。

(二)「評鑑向度」包括:1.課程規劃;2.教學規劃;3.教材呈現;4.教學方法;5.學習評量;6.班級經營;7.資源管理;8. 課程評鑑;9. 教學評鑑;10. 專業成長;11. 自我發展;12.專業態度。

三、評鑑工具所提供之各項參考檢核重點,可依實際情形進行彈性調整或修正。

四、評鑑之表現水準共分成四個等級,分別為:優異、良好、尚可、待改進。

五、評鑑方式採自評和校內評鑑(他評),評鑑時可視需要輔以其他資料蒐集

六、為提供學校進行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所需之相關表件,本手冊所規劃之表件如下:(一)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表(封面頁)(二)受評教師基本資料表(三)評鑑工具一:教師自評表(四)評鑑工具二:教室觀察表(五)評鑑工具三:教學檔案評量表(六)評鑑工具四:教師訪談單(七)評鑑工具五:綜合報告表(八)評鑑工具六:專業成長計畫

本系統規準係1994開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的一群教授,在教育部的委託下,根據我國國小教師的實際教學情形,參考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終身名譽教授哈里斯(Ben M. Harris)博士所設計的「教師發展評鑑系統」,將評鑑歷程、評鑑工具、以及評鑑程序加以修正改編,並設計全新的評鑑規準。復次於1998年,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一群學者與國小教育人員一起開發出「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希望以「教學輔導」一詞,替代教師評鑑的傳統作法,突顯以發展教師教學專業的取向。

本系統評鑑規準及工具的訂定,透過文獻探討、訪談優秀教師、小組研討、專家座談、問卷調查以及無數次的實地試作修正等方法,參酌教學效能、同儕輔導、教師專業發展等相關理論觀點,並考量本土教學情境所發展出來的。評鑑規準,共計五個領域、十七項教學行為、五十個行為指標。五個領域分別為教學清晰、活潑多樣、有效溝通、班級經營、掌握目標。為協助教師達成教學專業規準,該系統有詳細的教師自評、教學觀察與回饋、學生教學反應意見等工具。

本系統規準係2001,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一群學者與中學教育人員,根據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研發出適用中學教師的教學專業發展系統,希望以「專業發展」一詞,替代教學輔導的稱呼,更加彰顯教師在專業發展上的主動性和重要性。

本系統評鑑規準及工具的訂定,透過文獻探討、小組研討、專家座談、問卷調查以及數次的實地試作修正等方法,參酌教學效能、同儕輔導、教師專業發展等相關理論觀點,並考量本土教學情境所發展出來的。評鑑規準,共計五個領域、十四項教學行為、四十個行為指標。五個領域分別為掌握教學目標、活用教學策略、增進有效溝通、營造學習環境、善用評量回饋。為協助教師達成教學專業規準,該系統有詳細的教師自評、教學觀察與回饋、學生教學反應意見等工具。

本系統規準係2002,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一群學者與中小學教育人員參考美國「加州教師形成性評估及支持系統」(California 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Support System for Teachers, CFASST),並審酌國內教學現場狀況及教師需求,研發出一個便利中小學教師有目的、有組織、有系統的建構其教學檔的系統。

本系統所採用的教學規準計有精熟學科、活潑多樣、有效溝通、班級經營、掌握目標、專業責任等六個領域廿五個行為。本系統提供六個活動及其表單,可以協助教師建構教學檔案並達成教學規準,這六個活動是:認識自己認識環境、課程設計與實施、班級經營計畫與執行、教學觀察與回饋、學習評量計畫與執行、專業成長與省思。

上述六個活動所採用的架構是:計畫、教學、省思。教學者在「計畫」階段時,可輔以輔導者(檔案建構協助者)的「觀察前會談」;教學者在「教學」階段時,可輔以輔導者的「教學觀察」;最後,教學者在「省思」階段時,可輔以輔導者的「回饋會談」。

本系統規準係2002年國科會專題研究,一群學者與中小學教育人員

根據我國國小教師的實際教學情形,參考教學效能理論、國內外教學觀察評鑑工、教育專業團體的教學專業規準,研發出適用中小學各學科/領域教師的教學自評和他評用教學觀察系統。具有公平、客觀、精準、一致,及易於實施的特點。

本系統評鑑規準及工具的訂定,透過文獻探討、小組研討、專家座談、問卷調查以及數次的實地試作修正等方法。

各領域通用評鑑規準,共計五個領域三十個指標,分別為精熟學科知識內容清楚呈現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教學策略掌握有效班級經營善用良好溝通技巧。此外增列「有效進行實驗或實作活動」,各領域可根據其特定的教材性質設計合適的評鑑項目。每一題項均附「文字敘述」空白欄位,供觀察人員錄教室事實,以便於較完整掌握教室複雜的教學情境,及事後向受評教師溝通和說明

本系統規準除預試分析外,還在2004年、2005年針對高雄市國教輔導團、數百位小學教師進行多次的信效度的檢驗

,發現三次實作後即能取得較高之評分者一致信度,冀能達成1.各科通用的有效教學行為和各科特定的教學行為,2.兼顧導師和專任教師的選填彈性,3.評定方式能彈性考量不同教學情境的差異。

為協助教師達成教學專業規準,該系統有詳細的教師自評、他評、資料分析與結果表、評鑑結果改善計畫表等工具。

本系統規準係2002年國科會專題研究,一群學者與中小學教育人員

,根據我國國小教師的實際教學情形,參考教學效能理論、國內外教學觀察評鑑工、教育專業團體的教學專業規準,研發出適用中小學教師能建構出課程教學全貌的教學檔系統。本系統評鑑規準及工具的訂定,透過文獻探討、小組研討、專家座談、問卷調查以及數次的實地試作修正等方法。

本系統所採用的檔案評量規準計有向度36細項:檔案目錄個人專業背景課程教學設計與省思學生成果評量班級經營與輔導;教師專業成長。為求各評分人員做到公平一致的評分,各大項評量的標準均有清楚界定,有的以達成的數量為評定優劣標準,有的則兼採質量並重,以避免各小項雖都做到但仍未符合精緻程度。

本系統規準並可另增「敬業精神與態度」的評鑑規準,即使「中小學教師教學檔案評量表」成為教師專業評鑑的工具之一。

本系統規準除預試分析外,還在2004年、2005年針對高雄市國教輔導團、數百位小學教師進行多次的信效度的檢驗

冀能協助教師掌握教學前的課程設計教學計畫、班級經營規劃、教學後的省思、學生學習成果的評量與補救措施等方面的教學能力。


本指標個人於民國八十九年博士論文研究結果,為林生傳教授主持國科會專案研究之一部分。在發展過程中經過18位學者專家做三個回合的德懷術,並經研究小組四人多次討論修改定稿,共18個層面103項指標。民國92-94學年有中部七所小學參考此一指標,修改成該校的「教學評鑑檢核指標」。為配合教育部這次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挑選並修改部分指標文字敘述,再加以組織,構成「層面向度指標」三個層次,計有4個層面,12個向度,48項指標。

一、課程設計與教學

1. .課程規劃

1-1瞭解學校課程計畫的理念與架構

1-2參與學校課程的發展

2. 教學規劃

2-1研擬適切的教學計畫

2-2規劃適切的學習評量

3. 教材呈現

3-1適切呈現教材

3-2善用教科用書

3-3清楚講解教學內容

4. 教學方法

4-1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

4-2掌握學習原則進行教學

4-3善用教學資源輔助教學

5. 學習評量

5-1適當說明學習評量的實施

5-2適切實施學習評量

5-3善用學習評量結果


A教學清晰

A1掌握所授教材的概念

A2 清楚地教導概念及技能,提供完整的知識架構

B 活潑多樣

B1引起並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B2 運用多元的教學方法及學習活動

B3使用各種教學媒體

B4 善於各種發問技巧

C有效溝通

C1 運用良好的語文技巧

C2 適當地運用身體語言

C3 用心注意學生發表,促進師生互動

E掌握目標

E1充分地完成教學準備

E2有效掌握教學時間

E3評量學生表現並提供回饋與指導

E4達成預期學習效果

A掌握教學目標

A1掌握教材內容

A2設計教學方案

A3系統呈現教材

B活用教學策略

B1引起並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B2採用多元教學方法與媒體

B3善於發問,啟發思考

C增進有效溝通

C1 運用良好的語文技巧

C2展現生動的肢體語言

C3建立多向的互動溝通

E善用評量回饋

E1評估學習表現提供回饋與指導

E2達成預期學習目標

A精熟學科教學

A1掌握任教學科領域的內容知識

A2 具備統整相關學科的能力

A3瞭解學生的學習發展和個別差異

A4設計適切可行的教學方案

A5系統呈現教材內容,提供完整架構

B 用教學策略

B1引起並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B2 運用多元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活動

B3 運用媒體輔助教學

B4 善於發問,啟發思考

C增進教學溝通

C1 運用良好的語文技巧

C2 展現生動的肢體語言

C3 建立多向的互動溝通

E善用評量回饋

E1規劃適切的學習評量

E2適切實施學習評量

E3善用評量結果

E4達成預期學習目標


一、精熟學科單元知識

1.1充分掌握單元的教材內容

1.2有效連結學生相關新舊知識

1.3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

二、清楚呈現教學內容

2.1能說出單元的學習目標或重點

2.2能有組織條理呈現教材內容

2.3能正確而清楚講解重要概念或技能

2.4能多舉例說明或示範,以增進理解

2.5能澄清迷思概念或價值觀,以引導學生正確概念

2.6有效使用教學媒體與資源

2.7提供適當的練習以熟練學習內容

2.8適時歸納總結學習的重點

三、靈活運用教學策略

3.1引發與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3.2善於變化教學活動或教學策略

3.3教學活動的轉換銜接能順暢進行

3.4善於使用問答技巧

3.5能引發學生(情境)思考

3.6能適時檢視學生的學習情形

3.7能根據學生個別差異實施補救或充實教學

3.8採用適當的評量四、善用良好溝通技巧

4.1適當運用肢體語言

4.2教室走動能關照多數學生

4.3教師展現教學熱忱

4.4師生互動良好

4.5板書正確、工整有條理

4.6口語清晰正確、音量適中

五、有效引導實驗或 實作活動

5.1 實驗器材或實作材料準備周延

5.2 實驗或實作內容講解清楚

5.3 確實掌握實驗流程或實作步驟

5.4 引導學生正確蒐集數據或資料

5.5能引導學生歸納分析結果或獲得解決方案

一、課程教學設計與省思

1-1.課程計畫

1-2.任教領域中任一單元之課程、教學設計與省思

1-3.任教領域中任一單元之補充教材與省思

1-4.任教領域中任一單元之補救教學設計與省思

二、學生學習成果評量

2-1評量計畫與方法

2-2學習評量結果和說明

2-3評量結果之運用與省思

2-4學生作品


A.能了解並做課程設計

1.能了解課程設計的原理與發展趨勢。

2.能依據能力指標、學生的能力水準與需要,擬定適當的單元教學目標。

3.能依據單元目標訂定具體目標,設計適當而活潑的教學活動計劃。

4.能夠認識並有效參與學校本位課程之設計與發展。

B.能精通所教學科教材

1.能充分了解所授學科(領域)之課程綱要。

2.能精通所授學科(領域)的教材內容、概念架構和探究方法。

3.除精通所教學科知識外,並能通曉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

4.能編寫所授學科(學習領域)之補充教材。

5.能比較各種版本教科書之優缺點,並選用適當的教科書。

C.能有效進行教學活動

1.能熟悉教學程序,巧妙連接教學活動,維持流暢的教學節奏。

2.能運用激勵與監督技巧,促使學生積極學習,維持高昂的課業投入。

3.能對學科(學習領域)概念做縱的連貫與橫的聯繫。

4.能指出學科內容與現實世界的關係,便於學生學以致用。

D.能活用適當的教學方法

1.能配合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式態,以調整教學策略。

2.能運用個別化的教學方法,以因材施教、適應個別差異。

3.能運用社會取向的教學方法,如合作學習、角色扮演、討論等,促進學生互動之質與量,提高學習效果。

4.能設計各種活動,讓學生實際參與,以獲得直接學習的經驗,如設計、表演、實作、實驗等。

5.能運用不同類型的問題,以激發學生不同層次的思考與討論。

E.能善用教學媒體以輔助教學

1.能熟練各種教學媒體的操作,並有效利用。

2.能依教材內容及學生特性,選用適當的教學媒體。

3.能依教學活動需要設計包含文字、影像及聲音的多媒體教材。

F.能有效進行教學評量

1.能了解評量的類型、功能及使用時機。

2.能熟練多元評量方法,如紙筆、實作、晤談、檔案、動態評量等,來評量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3.能依評量的結果,來調整及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與策略。

二、班級經營與輔導

6. 班級經營

6-1營造良好互動的班級氣氛

6-2營造安全且有助於學習的情境

6-3建立有助於學生學習的班級常規

7. 資源管理

7-1有效管理個人時間

7-2有效運用教學資源

7-3有效管理教學檔案

D班級經營

D1營造和諧愉快的班級氣氛

D2妥善布置教學情境

D3建立良好的教室常規和程序

D4有效運用管教方法

D營造學習環境

D1營造並維持有利學習的班級氣氛

D2建立教室常規

D3有效掌握教學時間


D 營造學習環境

D1營造並維持有利學習的班級氣氛

D2妥善布置教學情境

D3有效掌握教學時間

D4建立有助於學生學習的教室常規


六、掌握有效班級經營

6.1教室秩序常規良好

6.2妥善運用獎懲技巧

6.3學生能積極參與學習

6.4有效掌控教學節奏和時間

6.5妥善處理學生的不當行為


三、班級經營與

輔導

3-1班級規範與獎懲

3-2教室情境佈置

3-3班級成員工作分配

3-4學生輔導紀錄

3-5親師聯繫

G.能營造良好之物理和心理環境

1.能依教學需要,指導學生共同設計並進行教室布置。

2.能運用傾聽的技巧聽學生說話,以真正了解其心聲。

3.能獲得學生的信任,將其內心的困擾與問題告知老師。

4.能依教師個人專長與班級之風格,建立班級特色,引導學生的向心力。

H.能建立並維持班級常規

1.能引導學生訂定明確的教室規範,並有效執行。

2.能用教育專業的眼光與態度來對待學生,並處理不當或違規的行為。

3.能有效利用班級自治組織,鼓勵學生規劃舉辦各種班級活動,以引導學生自治。

4.能應付班級偶發事件,並儘速有效處理。

I.能做好學生輔導工作

1.能及早發現學生在學習、心理、或行為上的問題。

2.對有特殊學習困難的學生,能採取個別輔導或補救教學措施。

3.對有心理困擾或行為異常的學生,能按輕重程度,運用輔導方法與策略,加以輔導或轉介相關單位處理。

4.能輔導學生了解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並尊重與珍惜所有的生命。

J.能做好親師關係

1.能將自己的教育理念與方法和家長溝通,並獲得信賴。

2.能組織班親會,結合班級學生家長的人力資源,以輔助教學。

三、研究發展與進修

8、自我發展

8-1維持成熟穩定的情緒

8-2反省與悅納自我

8-3善於與他人溝通合作

9、專業成長

9-1追求專業成長

9-2與同儕分享專業工作心得

9-3因應教育變革





四、研究發展與進修

4.1創意教學開發

4.2研發教具

4.3行動研究成果

4.4個人教學網頁製作

4.5班級網頁

4.6校內外研習心得報告

4.7參加研討會或研習活動之記錄

4.8教學相關能力檢定

4.9個人教學自評與省思

4.10學生或家長回饋單

4.11個人專業成長計畫

4.12參與校本課程設計或同儕協同教學小組之成果

4.13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4.14國內外正式刊物刊登之文章

4.15正式出版專書論著

K.能從事研究和進修

1.能在工作中察覺教學問題,並閱讀相關文獻,探索解決的方法。

2.能對有興趣的教學問題,擬定研究計畫,在工作中進行研究。

3.能利用研究結果,以改進教學與輔導。

4.能熟悉撰寫研究報告的格式與體例。

5.能發展第二或第三專長學科之內容知識。

6.能利用各種時機與方式繼續進修,以增進個人的專業成長。

四、敬業精神及態度

10、專業態度

10-1積極投入時間與精力

10-2信守教育專業倫理

















F善盡專業責任

F1進行教學省思,悅納與改進自己

F2根據教學需求,主動尋求成長機會

F3與同儕教師合作,形成夥伴關係

F4善用家長或社區資源於學生的學習活動

F5熱心參與學校教學事務貢獻教學社群



五、行政與服務

5.1兼辦學校行政工作

5.2協辦或參與學校各項活動

5.3指導學校社團或團隊

5.4擔任例行性及義務性服務工作

5.5與行政人員、同事、家長溝通良好


L.具備良好的教育專業態度

1.能省察與構思如何增進專業知能與表現的方法。

2.能依正確的教育理念來思考學校教育之施為或活動。

3.富有教育理想,對教學與工作,表現積極、負責、熱忱。

4.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探究教學上之問題,以提升專業知能。

五、其他

11課程評鑑

11-1具備課程評鑑的基本概念

11-2參與教科用書的選用與評鑑

11-3參與學校課程評鑑結果改進課程品質

11-4運用學校課程評鑑結果改進課程品質

12、教學評鑑

12-1具備教學評鑑的基本概念

12-2參與學校教學評鑑的規劃與實施

12-3進行教學自我評鑑

12-4運用教學評鑑結果改進教學品質





六、個人專業背景

6.1基本資料

6.2個人教學理念

6.3教學情境描述



備註

曾在台北縣部份學校試用,至今仍在逐步試作推廣中。

曾在台北市、宜蘭縣、台中市、台南市等部份學校試用

曾在台北市、宜蘭縣、台中市、台南市等部份學校試用

曾在台北市、宜蘭縣、台中市、台南市等部份學校試用

曾在高雄市、宜蘭縣、高雄縣、台南市部分學校試用

曾在高雄市、宜蘭縣、高雄縣、台南市、彰化市部份學校試用

曾在台中縣部份學校試用



17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