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材簡介:國民基礎教育科學課程結構與內容演變分析

格式
doc
大小
25.5 KB
頁數
1
上傳者
chen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4-01-16,离现在 21 285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簡介:科學的教材


「科學」的範圍很大,摘取用來當成國民基礎教育的「科學教材」當然需要大大的酙酌挑選一番。合適的科學教材必須是往後科學學習所必要的基礎性的、是國民生活所必需的、是符合國民認知發展程度的教材。一般(國內外皆然)都以原先已有的「教材」為基準,順應課程的改革來做調整。

倘以順應社會情勢需求的變動來說,八十七年版課程把「英語」教學往國民小學設置(五年級或三年級)、並增設資訊教育(電腦)的科目。

倘以教材的結構來說,國民中學五十五年版以前生物和地球科學合為「博物」一科,之後自然科學分為物理、化學、生物三科,七十二年版課程則合物理及化學為「理化」,並增設「地球科學」。八十七年版課程則把理化、生物、地球科學、生活科技合為一個「學習領域」,領域內的教材作統整教學。例如有計劃、有系統的教材研發(板橋國小自然科教材設計,民68~84;台灣師大科教中心的國中科學課程設計,民7076)

當然,不僅科目的設置會有變動(增減或分合),教材內容也會有所更動。更重要的是由於強調教學的模式不同(如主題式教學、STS教學、合作學習教學、建構式教學…),會使「教材」呈現的組織方式不同。國內學界對「教材」也由各種不同的角度做過許多的研究;例如探討學生科學概念結構中可能的迷思或另有架構,以便設計較合適的教材(郭重吉及張惠博研究團隊,民89~92;陳文典,民89;盧秀琴,民92;;陳忠志,民91),研究主題式教學的教材編寫「教學模組」(許民陽,民90;甘漢銧,民90;洪志明,民91;黃壁祈,民92;張敬宜,民88),研究科際整合的教材設計(張子起,民92;許良榮,民90),探討學生學力(周進洋,民92)及學力與教材關係(柳賢,民92),以及國民小學自然科單元設計(林顯輝之屏東師院研究團隊,民85~90),這些研究使得認知心理、社會文化、教學文化、社區資源等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更為清楚。

「教材」的問題,可以由知識組織看,則有學科的分合設立、經驗自然組合的主題系列或邏輯組織結構等不同。可以由知識內容看,則有認知層次、份量等問題(這些又因媒體的發達、教具的研發、教學方式的改進而有不同)。可以由生活環境看,有個人關心或社會關切的問題、有各地鄉土風情特色的問題。由照顧個別差異的程度看,有性向、興趣、才能的分歧問題…。我們在此只彙編四篇文章,都偏重在教材的組織結構方面,完整性當然不足,代表性也缺之,僅提供「簡介」的作用。

張惠博 謹誌

92.11.21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