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社會科《家鄉的地名》第一單元教學教案

格式
doc
大小
71.5 KB
頁數
4
上傳者
教師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8-09-06,离现在 7 48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單元名稱

第一單元

第一課家鄉的地名

年級

人數

教材來源

翰林第三冊

教師


教學時間

4

學習目標

1.了解家鄉的意義。

2.能描述家鄉地名的由來與歷史變遷。

3.透過實例,覺察聚落形成的原因。

能力指標

重大議題

1-2-1 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6 覺察聚落的形成在於符合人類聚居生活的需求。

環境教育

1-2-3 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教學活動

教具

評量

時間

引導活動:認識臺灣

【共同討論】

教師根據第45頁課本內容,詢問學生下列問題。

問題如下:

1.你知道臺灣有哪些縣市嗎?

2.你曾經去過哪些縣市?

3.你知道這些縣市的位置嗎?

4.你能在第5頁的臺灣行政區圖上,標明各縣市的正確名稱嗎?

【歸納】

我們可以了解臺灣縣市的名稱,並知道各縣市所在位置。

教學活動1:你我的家鄉

【共同討論】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課本第67頁的情境,並讓學生回答「對自己而言,哪些地方讓你有家鄉的感覺?」

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協助學生進行觀察:

1.在課本的圖片中,為什麼有些人會有一個以上的家鄉?他們可能根據哪些原因描述自己家鄉所在?

出生的地方、生長的地方、工作的地方。

2.如果你曾在旅遊時短暫住過一個地方,你會稱呼那個地方為家鄉嗎?為什麼?

可能不會,因為雖然好玩,但對當地不一定有很深的感情。

3.如果你對出生的地方沒有太多印象,你會稱呼那個地方為家鄉嗎?為什麼?

可能回答「雖然不熟悉,但仍對出生地有特別的感覺」或「因為沒有感情,所以不會說那裡是自己的家鄉」。兩種回答皆可,重點仍在「特殊的情感」。

4.在你的記憶中,你會稱呼哪些地方為「家鄉」?為什麼?

生長、求學與工作的地方。

【歸納】

1.「家鄉」是讓我們感覺到親切的地方,我們可能因為出生、居住、工作,或其他各種原因,而對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地方有著特殊的情感。

2.隨著年齡不斷成長,我們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到許多地方生活與居住,家鄉的範圍也因此不斷擴大,甚至稱呼一個以上的地方為家鄉。





































口頭報告











口頭報告
























15’











25’
























教學活動2:課堂小劇場

教師事前準備當地聚落發展的歷史,先透過課本第89頁的情境讓學生以戲劇方式模擬,再透過討論,檢視聚落形成的原因,並探討與家鄉是否有共同之處。

【情境演練】

教師讓學生模擬課本第89頁的漫畫情境,並以戲劇或純對話方式呈現:

1.居民划著船,發現一個地勢平坦、取水容易的地方,便召集大家一起共同開發。

2.聚落發展過程中,漢人與原本居住在當地的原住民發生衝突,為了防禦需求,雙方都需要聚集許多人。

3.由於河運交通便利,當地碼頭便成為重要的貨物運送集散地,居民也因此增加。

4.因應居民的需求,當地形成市集,並有了廟宇、行政中心,也因生活機能完善而吸引更多人前來居住。

【問題討論】

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觀察聚落形成的條件與居民需求的關聯性:

1.課本第89頁的文字提到了哪些可能形成聚落的原因?

水源充足、適合耕種、交通方便、共同開發、共同防禦。

2.與故事中的情境對照,這些原因出現在哪裡?

聚落成因

故事情境的例子

水源充足

聚落旁有河川。

適合耕種

離水源近、地勢平坦。

交通方便

河運方便。

共同開發

號召群眾一起開墾。

共同防禦

發生衝突時需人手防禦。

3.有沒有可能因為發展過程少了哪些條件,使原本的聚落沒落?

有可能。例如:政府規定西部禁採石灰時,新竹內灣曾因此沒落;彰化鹿港一度因為鐵路未經過而沒落。

4.教師介紹居住地區聚落發展的歷史,並引導學生思考,家鄉聚落形成的原因可能與課本所提的哪些生活需求條件有關?或哪些是課本未提到的?

【歸納】

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常與人們生活的需求有密切關係。當聚落的生活機能因人們的需求而更加完善時,相對也會吸引更多居民前來居住;反之,聚落也可能因為喪失某些條件而逐漸沒落。




角色扮演

口頭報告








































40’









































教學活動3:家鄉電視臺

教師先請學生分組蒐集家鄉地名的資料與各地的圖片。可以居住縣市的各鄉鎮市區為範圍,讓學生挑選學校所在與鄰近地區。若有更詳細的資料,例如:鄉鎮市區志,也可以鄉鎮市區為範圍。

【課文閱讀】

教師請學生檢視課本第1011頁的例子,分析地名與當地自然人文特徵的關係,讓學生填入表格中:

地名

關鍵字

地名由來

臺中市中區(大墩)

地形

臺東縣池上鄉

池上

位置

屏東縣恆春鎮

恆春

氣候

雲林縣莿桐鄉

莿桐

動、植物

宜蘭縣頭城鎮

頭城

先民拓墾

桃園市觀音區

觀音

特殊建築物

新北市烏來區

烏來

原住民部落

【小組發表】

學生挑選地名主題,以主播臺方式進行報告:

1.設置一個主持人,開頭可以說:「大家好,歡迎收看○○新聞臺,我們今天要為各位觀眾介紹○○的地名由來與特色,讓我們把鏡頭交給位在○○鄉的記者。」

2.負責報告○○鄉的記者則站在圖片或海報前,為臺下的同學介紹當地地名的由來,以及當地著名的自然與人文特色。例如:「記者目前位在○○鄉,在記者身後的這棟建築物是○○○,與這裡的地名有關……,現在我們把鏡頭交還給棚內主播。」

3.各組報告完後,再由教師帶領學生討論與統整。

【問題討論】

完成各組的報告後,再回到主播臺前的行政區地圖,教師以提問方式,帶領學生思考各地的特性:

1.如果按照課本的分類,這些地名的由來是屬於哪一類(或一種以上)?

2.這些地方各自有什麼特色?

【歸納】

我們常可以從家鄉的地名,看出當地的自然與人文特色,有時也可以看出家鄉過去的歷史。透過對家鄉的了解,可以讓我們對家鄉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口頭報告

紙筆測驗





































80’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