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名稱 | 第一單元 第一課家鄉的地名 | 年級 | 四 | 人數 | 人 | ||||||||||||||||||||||||||||
教材來源 | 翰林第三冊 | 教師 | 教學時間 | 4節 | |||||||||||||||||||||||||||||
學習目標 | 1.了解家鄉的意義。 2.能描述家鄉地名的由來與歷史變遷。 3.透過實例,覺察聚落形成的原因。 | ||||||||||||||||||||||||||||||||
能力指標 | 重大議題 | ||||||||||||||||||||||||||||||||
1-2-1 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6 覺察聚落的形成在於符合人類聚居生活的需求。 | 環境教育 1-2-3 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 ||||||||||||||||||||||||||||||||
教學活動 | 教具 | 評量 | 時間 | ||||||||||||||||||||||||||||||
引導活動:認識臺灣 【共同討論】 教師根據第4、5頁課本內容,詢問學生下列問題。 問題如下: 1.你知道臺灣有哪些縣市嗎? 2.你曾經去過哪些縣市? 3.你知道這些縣市的位置嗎? 4.你能在第5頁的臺灣行政區圖上,標明各縣市的正確名稱嗎? 【歸納】 我們可以了解臺灣縣市的名稱,並知道各縣市所在位置。 教學活動1:你我的家鄉 【共同討論】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課本第6、7頁的情境,並讓學生回答「對自己而言,哪些地方讓你有家鄉的感覺?」 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協助學生進行觀察: 1.在課本的圖片中,為什麼有些人會有一個以上的家鄉?他們可能根據哪些原因描述自己家鄉所在? 出生的地方、生長的地方、工作的地方。 2.如果你曾在旅遊時短暫住過一個地方,你會稱呼那個地方為家鄉嗎?為什麼? 可能不會,因為雖然好玩,但對當地不一定有很深的感情。 3.如果你對出生的地方沒有太多印象,你會稱呼那個地方為家鄉嗎?為什麼? 可能回答「雖然不熟悉,但仍對出生地有特別的感覺」或「因為沒有感情,所以不會說那裡是自己的家鄉」。兩種回答皆可,重點仍在「特殊的情感」。 4.在你的記憶中,你會稱呼哪些地方為「家鄉」?為什麼? 生長、求學與工作的地方。 【歸納】 1.「家鄉」是讓我們感覺到親切的地方,我們可能因為出生、居住、工作,或其他各種原因,而對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地方有著特殊的情感。 2.隨著年齡不斷成長,我們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到許多地方生活與居住,家鄉的範圍也因此不斷擴大,甚至稱呼一個以上的地方為家鄉。 | 口頭報告 口頭報告 | 15’ 25’ | |||||||||||||||||||||||||||||||
教學活動2:課堂小劇場 教師事前準備當地聚落發展的歷史,先透過課本第8、9頁的情境讓學生以戲劇方式模擬,再透過討論,檢視聚落形成的原因,並探討與家鄉是否有共同之處。 【情境演練】 教師讓學生模擬課本第8、9頁的漫畫情境,並以戲劇或純對話方式呈現: 1.居民划著船,發現一個地勢平坦、取水容易的地方,便召集大家一起共同開發。 2.聚落發展過程中,漢人與原本居住在當地的原住民發生衝突,為了防禦需求,雙方都需要聚集許多人。 3.由於河運交通便利,當地碼頭便成為重要的貨物運送集散地,居民也因此增加。 4.因應居民的需求,當地形成市集,並有了廟宇、行政中心,也因生活機能完善而吸引更多人前來居住。 【問題討論】 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觀察聚落形成的條件與居民需求的關聯性: 1.課本第8、9頁的文字提到了哪些可能形成聚落的原因? 水源充足、適合耕種、交通方便、共同開發、共同防禦。 2.與故事中的情境對照,這些原因出現在哪裡?
3.有沒有可能因為發展過程少了哪些條件,使原本的聚落沒落? 有可能。例如:政府規定西部禁採石灰時,新竹內灣曾因此沒落;彰化鹿港一度因為鐵路未經過而沒落。 4.教師介紹居住地區聚落發展的歷史,並引導學生思考,家鄉聚落形成的原因可能與課本所提的哪些生活需求條件有關?或哪些是課本未提到的? 【歸納】 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常與人們生活的需求有密切關係。當聚落的生活機能因人們的需求而更加完善時,相對也會吸引更多居民前來居住;反之,聚落也可能因為喪失某些條件而逐漸沒落。 | 角色扮演 口頭報告 | 40’ | |||||||||||||||||||||||||||||||
教學活動3:家鄉電視臺 教師先請學生分組蒐集家鄉地名的資料與各地的圖片。可以居住縣市的各鄉鎮市區為範圍,讓學生挑選學校所在與鄰近地區。若有更詳細的資料,例如:鄉鎮市區志,也可以鄉鎮市區為範圍。 【課文閱讀】 教師請學生檢視課本第10、11頁的例子,分析地名與當地自然人文特徵的關係,讓學生填入表格中:
【小組發表】 學生挑選地名主題,以主播臺方式進行報告: 1.設置一個主持人,開頭可以說:「大家好,歡迎收看○○新聞臺,我們今天要為各位觀眾介紹○○的地名由來與特色,讓我們把鏡頭交給位在○○鄉的記者。」 2.負責報告○○鄉的記者則站在圖片或海報前,為臺下的同學介紹當地地名的由來,以及當地著名的自然與人文特色。例如:「記者目前位在○○鄉,在記者身後的這棟建築物是○○○,與這裡的地名有關……,現在我們把鏡頭交還給棚內主播。」 3.各組報告完後,再由教師帶領學生討論與統整。 【問題討論】 完成各組的報告後,再回到主播臺前的行政區地圖,教師以提問方式,帶領學生思考各地的特性: 1.如果按照課本的分類,這些地名的由來是屬於哪一類(或一種以上)? 2.這些地方各自有什麼特色? 【歸納】 我們常可以從家鄉的地名,看出當地的自然與人文特色,有時也可以看出家鄉過去的歷史。透過對家鄉的了解,可以讓我們對家鄉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 口頭報告 紙筆測驗 | 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