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計畫進行____年級及_____年級之混齡教學 (倘無則不需勾選)
新北市中角國民小學108 學年度第一學期四年級上學期社會領域課程計畫
設計者:社會領域教學團隊
第一學期
本領域每週學習節數(3)節,銜接或補強節數﹙0﹚節,本學期共﹙63﹚節。
本學期學習目標:
1.透過探索家鄉地名緣由的過程中,了解家鄉所具備的自然與人文特性,以及家鄉聚落形成與生活需求間的關聯性,並熟悉使用地圖的各種技巧。
2.透過分組討論、冥想引導、觀察繪圖方式,認識家鄉的自然環境,並從探究家鄉的地形、氣候與水資源等,發現自然環境與生活的相互關係。
3.透過活動引導、閱讀觀察、情境討論及發表分享方式,從家鄉文物中看先民生活方式,先民的智慧與風俗民情,了解今昔之不同。
4.透過分組討論、情境演練、分組報告方式,認識家鄉產業的特色、合作與競爭關係及發展與挑戰問題,進一步覺察產業與生活的關係。
5.透過資料蒐集、分組討論、體驗活動、情境演練方式,認識家鄉的名勝與古蹟,進而發現名勝、古蹟的特色及價值,從中培養學生愛護鄉土、珍愛文化資產的態度。
6.透過經驗分享、分組討論、體驗活動方式,認識家鄉的節慶與民俗活動,進而發現不同群體的節慶與民俗活動所蘊含的意義及特色,從中培養學生尊重並欣賞各種節慶與民俗活動的態度。
本學期課程架構:
■學習領域課程課程架構:(社會4上)課程架構圖
本學期課程內涵:
教學期程
領域及議題能力指標
主題或單元活動內容
節數
使用教材
評量方式
備註
第一週
1-2-1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6覺察聚落的形成在於符合人類聚居生活的需求。【環境教育】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第一單元 家鄉的地名與位置
第一課 家鄉的地名
引導活動:臺灣吧!
1.複習中華民國行政區域名稱。2.對對碰遊戲:請學生將地圖與地名配對,配對完整且正確說出縣市名稱者加一分。
3.學生背誦中華民國行政區口訣。
活動一:你我的家鄉
【共同討論】
1.為什麼有些人會有一個以上的家鄉?他們可能根據哪些原因描述自己家鄉所在?
2.如果你曾在旅遊時短暫住過一個地方,你會稱呼那個地方為家鄉嗎?為什麼?
3.如果你對出生的地方沒有太多印象,你會稱呼那個地方為家鄉嗎?為什麼?
4.在你的記憶中,你會稱呼哪些地方為「家鄉」?為什麼?
【歸 納】
1.「家鄉」是讓我們感覺到親切的地方,我們可能因為出生、居住、工作,或其他各種原因,而對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地方有著特殊的情感。
2.隨著年齡不斷成長,我們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到許多地方生活與居住,家鄉的範圍也因此不斷擴大,甚至稱呼一個以上的地方為家鄉。活動二:課堂小劇場
【問題討論】
教師可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觀察聚落形成的條件與居民需求的關聯性。
1.課本第8、9頁的文字提到了哪些可能形成聚落的原因?
2.與故事中的情境對照,這些原因出現在哪裡?
3.有沒有可能因為發展過程少了哪些條件,使原本的聚落沒落?
4.教師介紹居住地區聚落發展的歷史,並引導學生思考,家鄉聚落形成的原因可能與課本所提的哪些生活需求有關?或哪些是課本未提到的?
【歸 納】
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常與人們生活的需求有密切關係。當聚落的生活機能因人們的需求而更加完善時,相對也會吸引更多居民前來居住;反之聚落也可能因為喪失某些條件而變得沒落。3
翰林版國小社會4上教材
第一單元 家鄉的地名與位置
第一課 家鄉的地名
作業評量
口頭報告
角色扮演
紙筆測驗視需要註明表內所用符號或色彩意義,例如:
橘色為自編
藍色為議題融入
第二週
1-2-1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6覺察聚落的形成在於符合人類聚居生活的需求。【環境教育】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第一單元 家鄉的地名與位置
第一課 家鄉的地名
活動三:家鄉電視臺
【課文閱讀】
教師請學生檢視課本上的例子,分析這些地名與當地自然人文特徵的關係。
【小小播報員】以主播臺方式進行報告:
1.主播:「大家好,歡迎收看海鷗新聞臺,我們今天要為各位觀眾介紹金山的地名由來與特色,讓我們把鏡頭交給位在金山區的記者。」
2.負責報告金山區的記者則站在圖片或海報前,為臺下的同學介紹當地的地名由來,以及當地著名的自然與人文特色。例如:「記者目前位在金山區,在記者身後的這一片海域是跳石海岸,與這裡的地名是有關……,以上是我的播報內容,感謝各位觀眾停聽,我們把鏡頭交還給棚內主播。」
【問題討論】
完成各組的報告後,再回到主播臺前的行政區地圖,並由教師以問題帶領學生思考各地的特性:
1.如果按照課本的分類,這些地名屬於哪一類(或一種以上)?
2.這些地方各自有什麼樣的特色?
【歸 納】
我們常可以從家鄉的地名看出當地的自然與人文特色,有時也可以看出家鄉過去的歷史。透過對家鄉的了解,可以讓我們對家鄉有更進一步的認識。3
翰林版國小社會4上教材
第一單元 家鄉的地名與位置
第一課 家鄉的地名
作業評量
口頭報告
紙筆測驗角色扮演
視需要註明表內所用符號或色彩意義,例如:
橘色為自編
藍色為議題融入
第三週
1-2-4測量距離、閱讀地圖、使用符號繪製簡略平面地圖。
【環境教育】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第一單元 家鄉的地名與位置
第二課 地圖上的家鄉
活動一:地圖上的家鄉
【閱讀觀察】
學生觀察地圖所呈現資訊。
1.課本第12、13頁的這幾張圖各叫什麼名字?
2.從行政區圖中可以知道哪些資訊?
3.從電子地圖可以知道哪些資訊?
4.從地形圖可以知道哪些資訊?
5.從觀光導覽圖可以知道哪些資訊?
6.從衛星影像圖可以知道哪些資訊?
【討論發表】
教師請學生觀察所蒐集的地圖,並分析這些地圖:
1.這些地圖的名稱各是什麼?
2.這些地圖適用什麼樣的情境?
【歸 納】
雖然衛星地圖可拍下完整的照片資訊,但卻不易閱讀,所以製圖者會依照不同的需求,讓地圖僅呈現所需的資訊,以適用各種情境。活動二:地圖大推理
【閱讀觀察】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上的地圖資訊。
1.這張地圖叫什麼名稱?
2.這張地圖可以看出哪些資訊?
3.哪些資訊無法從這張地圖看出來?
4.與嘉義縣相鄰的縣市有哪些?
5.嘉義縣有高鐵嗎?經過哪幾個鄉鎮市?
【歸 納】
即使沒去過當地,我們還是可以透過地圖來了解當地的各種資訊。活動三:測量距離
【操作練習】
教師帶領學生使用工具計算距離:
1.利用圓規:
(1)觀察地圖上的比例尺。
(2)用圓規在比例尺上量出一段間距。
(3)利用圓規間距,在地圖上欲測量的兩點之間轉動,圓規轉動幾次,代表這段間距重複幾次。
2.利用細繩:
(1)觀察地圖兩地之間的道路。
(2)依照地圖上的道路形狀,將細繩排在兩地間,量出繩子的長度。
(3)將細繩放在比例尺上摺疊,細繩摺疊的次數,代表著比例尺的倍數。【歸 納】
利用圓規與細繩,透過地堤上的比例尺,可以測量地圖上任兩點的實際距離,可啟發學生不同的測量方式,灌輸多元的學習經驗。
3
翰林版國小社會4上教材
第一單元 家鄉的地名與位置
第二課 地圖上的家鄉
紙筆評量
口頭報告
紙筆測驗視需要註明表內所用符號或色彩意義,例如:
藍色為議題融入
第四週
1-2-1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環境教育】2-2-1了解生活周遭的環境問題及其對個人、學校與社區的影響。
第二單元 家鄉的自然環境
第一課 地形與生活
引導活動:大地的臉孔
【觀察討論】
1.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彼此的面孔,區別臉部凹、凸處,以此類比家鄉的土地,也有張高低起伏的臉,稱為「地形」。
2.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立體地形地模型,共同找出和臉孔一樣高低起伏的五種地形樣貌及名稱。活動一:家鄉地形特徵
【閱讀描述】
觀察並描述山地、丘陵、臺地、盆地及平原等五大地形的特徵。
【觀察討論】
教師運用電子地圖,展示家鄉的地形圖,討論家鄉的地形。
1.家鄉有哪些地形?這些地形的分布位置為何?
2.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發現哪些家鄉地形的名稱?
3.你或你的親友居住的地方,屬於哪一種地形?地形景觀有什麼特色?
4.我們可以運用哪些方法觀察家鄉的地形?
【歸 納】
透過家鄉的地圖,我們可以觀察家鄉的地形,不同的地形具有不同景觀特徵。活動二:形塑家鄉地形
【操作展示】
1.請各組學生拿出黏土,捏塑各類地形的特徵。
2.請學生參考家鄉地形圖,將捏塑出的各類地形,組合成自己家鄉的地形。
3.請學生將組合完成的家鄉地形標上地形名稱。
4.各組展示並介紹家鄉地形作品。【歸 納】
透過用黏土形塑家鄉地形,能讓我們對家鄉自然環境有更多的認識。
活動三:家鄉土地利用
【閱讀討論】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土地利用方式。
【討論發表】
教師引導學生分組討論:
1.家鄉居民大多聚居在哪些地方?
2.居民選擇居住地方時,會考慮哪些因素?
3.家鄉的居民如何利用土地?
4.家鄉的地形和居民生活有什麼關係?
5.你認為家鄉利用土地方式有哪些問題?
【歸 納】
人們生活在家鄉的土地上,不同的地形,因開發難易度不同,居民的土地利用方式也不同。
【統 整】
家鄉的有各種地形,居民運用不同地形發展出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我們要珍惜家鄉的土地,避免過度開發與不當運用。3
翰林版國小社會4上教材
第二單元 家鄉的自然環境
第一課 地形與生活
紙筆測驗
實作視需要註明表內所用符號或色彩意義,例如:
藍色為議題融入
第五週
1-2-1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8覺察生活空間的型態具有地區性差異【海洋教育】4-2-4探討颱風對生活的影響。
【海洋教育】4-2-5說明並做好基本的防颱措施。第二單元 家鄉的自然環境
第二課 氣候與生活
引導活動:氣象觀測
【觀察描述】
教師請學生運用溫度計、風向風速儀測量當日氣溫及風向,並依課前收看的氣象預報資料,描述今日的天氣。
活動一:家鄉的氣候
【閱讀觀察】
閱讀課文,查閱家鄉氣候資料進行討論。
【分組討論】
1.今天的天氣讓你有什麼樣的感覺?你喜歡嗎?
2.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來觀察天氣狀況?
3.閱讀家鄉氣溫變化資料,家鄉哪些月分氣溫較高?哪些月分氣溫較低?
4.家鄉哪些月分雨量較多?哪些月分雨量較少?
5.你最喜歡家鄉的哪個季節?為什麼?
【歸 納】
可從觀察天氣變化,了解家鄉氣候狀況活動二:天候俗諺
【共同討論】
1.你還知道哪些有關家鄉氣候的俗諺?
2.哪些俗諺與家鄉氣候情況很接近?
3.你認為這些有關天候的俗諺是怎麼形成的?
【歸 納】
天候的俗諺可以反映家鄉氣候的情況,也蘊含先人觀測天候變化的經驗。活動三:天氣現象報告
【閱讀觀察】
觀察天氣對生活的影響及氣象災害問題。
【共同討論】
1.家鄉居民哪些生活方式受到氣候影響?
2.家鄉的哪些物產受到氣候的影響?
3.家鄉的氣候變化過度劇烈,或發生氣象災害,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哪些影響?
【分組報告】
1.教師請小組同學閱覽並討論家鄉氣象災害問題。
2.邀請小組同學上臺報告。
3.小組報告後,可請其他同學加以補充。
4.結束報告後,請各小組張貼相關資料於公布欄,讓全班參閱。
【歸 納】
家鄉的氣候與居民生活密不可分,天氣變化太大,可能造成居民生活不便與財物損失,所以我們要留心注意。
【統 整】
家鄉的天氣會影響地方景觀、作物生長與居民生活方式,平日我們要隨時關心天氣變化,做好防範氣象災害的準備。3
翰林版國小社會4上教材
第二單元 家鄉的自然環境
第二課 氣候與生活
紙筆測驗
報告
實作視需要註明表內所用符號或色彩意義,例如:
藍色為議題融入
第六週
1-2-1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7-2-2認識各種資源,並說明其受損、消失、再生或創造的情形,並能愛護資源。【海洋教育】1-2-5了解家鄉或鄰近沿海或河岸景觀的特色。
【海洋教育】4-2-2說明水與日常生活的關係及其重要性。
【海洋教育】5-2-7關懷河流或海洋生物與環境,養成愛護生物、尊重生命、珍惜自然的態度。第二單元 家鄉的自然環境
第三課 水資源與生活
引導活動:小水滴的旅行
【冥想引導】
教師請學生闔眼,跟隨指導語,進行一趟小水滴的旅行。行程中,小水滴可以適時伸展肢體(可配合水流聲的輕音樂進行本活動)。教師引導語如下:小水滴從雲端嘩啦啦啦到地面,掉落小河流中,隨瀑布滑了一跤,跌到山谷、流入農田,遇到可愛的白鷺鷥,便親切的打招呼。流到水溝裡,洗衣粉泡泡把它弄得很不舒服,便躺在泥巴上休息,被太陽蒸發成水氣,又回到雲層中。
【分享活動】
請學生發表自己成為小水滴,參與旅程的感覺。
活動一:認識家鄉的水資源
【觀察繪圖】
1.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28、29頁,認識家鄉河川、湖泊、水庫、海洋等重要的水資源。
2.教師運用網路,展示家鄉衛星空照圖,讓學生觀察家鄉有哪些水資源。
3.教師發下家鄉主要河川、水庫分布圖,請學生參考衛星空照圖,運用色筆標示出家鄉的水資源。活動二:家鄉水資源的重要
【分組討論】
家鄉的水資源與氣候有什麼關係?
【歸 納】
河川、湖泊、水庫、海洋等,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水資源,我們應當妥善運用。活動三:家鄉水資源問題報告
【閱讀觀察】
觀察課本水資源遭到汙染或破壞的問題。
【分組報告】
1.選定一項家鄉水資源遭到汙染或破壞的事例,進行書面資料蒐集。
2.各小組推派代表,報告水資源遭到汙染或破壞的事例。
【歸 納】
水資源遭受汙染,使得可用的水資源不斷減少,我們要積極節約並保護水資源。【分組活動】
1.教師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的方式。
2.請各小組將討論內容寫下,列成一份愛水公約。各小組成員上臺宣讀愛水公約內容,並邀請其他同學加入自己小組。
【統 整】
家鄉水資源和居民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可以透過參與淨灘、隨手關水、用水再回收等具體行動,保護家鄉珍貴的水資源。3
翰林版國小社會4上教材
第二單元 家鄉的自然環境
第三課 水資源與生活
紙筆測驗
報告
實作視需要註明表內所用符號或色彩意義,例如:
藍色為議題融入
第七週
1-2-2描述不同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
2-2-1了解居住地方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環境教育】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第三單元 家鄉的開發
第一課 家鄉開發的文物
活動一:古早的器物
教師呈現文物給學生看,針對文件或器物的功能或作用、使用方法或時間進行說明。
【閱讀觀察】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課本第34、35頁課文。
【分組活動】
將學生分為三組,請學生觀看34、35頁,並共同討論、記錄這些文件、器物的功能。
【討論發表】
三組學生分別報告。
【歸 納】
共同討論各組報告的重點,針對學生未提到的部分加以補充或澄清。活動二:古早器物的功能
【閱讀觀察】
閱讀圖說,讓學生歸納、統整引起動機時所討論的內容。
【分組活動】
將學生分為三組,共同討論內容。
【討論發表】
請三組學生分別報告。
【歸 納】
從早期的文件,可以認識早期歷史人物、了解某地的景物、先民的故事、穿著等,可了解先民的智慧。活動三:歌謠知古今
【閱讀與聆聽】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或聆聽老師帶來的諺語、歌謠、童謠等。
【師生討論】
從閱讀和聆聽到的諺語或歌謠等,看見早期的哪一種生活樣貌。
【歸 納】
1.早期的歌謠、童謠、諺語內容裡,包含了先民生活的樣貌。2.早期先民利用歌謠、童謠、諺語,記錄生活事物。
3
翰林版國小社會4上教材
第三單元 家鄉的開發
第一課 家鄉開發的文物
口頭報告
習作評量視需要註明表內所用符號或色彩意義,例如:
藍色為議題融入
第八週
1-2-2描述不同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
2-2-1了解居住地方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環境教育】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第三單元 家鄉的開發
第二課 家鄉開發的故事
活動一:家鄉水利的故事
【閱讀討論】
教師引導學生共同討論興建埤塘、水圳的原因及其用途。
【故事蒐集】
教師引導學生蒐集自己縣市的河川、水圳或埤塘等相關開發或興建的故事。
【分組活動】
1.將學生分為三組,共同搜尋「家鄉河川、水圳或埤塘等開發的事蹟或相關故事」。
2.各組除了每人均須參與討論外,令推舉一人操作電腦、一人記錄、一人討論後發表報告。
3.教師將搜尋後的記錄方法與項目向學生說明。
【歸納】
綜合各組報告後,讓學生說出家鄉水利的發展與目的,是在儲水、灌溉,調節水位,以及預防旱災或水災。
活動二:家鄉城鎮發展史
【閱讀觀察】
以三峽為主題,說明家鄉開發的過程:選擇靠近河川處居住、人口增多形成聚落、人口聚集後,買賣興盛形成市街、以廟宇當成居民社交活動場所、信仰的中心。
【分組活動】
將學生分為三組,共同討論、記錄。
【討論發表】
學生分別報告以下主題:
1.先民為方便取水以求生存和生活的方便,會選擇靠近河川處定居。所以家鄉先民最初應居住在oo河川邊或……。
2.當人口逐漸增多,先民居住的地方會形成聚落。例如:家鄉目前還有oo老街和××老街。
3.聚落形成後,會有較頻繁的商業行為,因而形成商店街,商店街逐漸擴大後就成為城、鎮。例如:也就是現在的oo鄉、××鎮等。
4先民開發過程中,會將自己原居住地的信仰帶至開拓處,以求平安和心靈的慰藉。例如:oo廟是oo先民搬遷至此時建造的。
5.原住民族因其生活方式,也有其特殊的信仰與崇拜的方式。例如:oo族的oo祭。
6.西方傳教士帶進了西方的信仰,使得家鄉信仰更多元化。例如:oo教堂是oo傳教士建造的。3
翰林版國小社會4上教材
第三單元 家鄉的開發
第二課 家鄉開發的故事
口頭報告
習作評量視需要註明表內所用符號或色彩意義,例如:
藍色為議題融入
第九週
1-2-2描述不同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
2-2-1了解居住地方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環境教育】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第三單元 家鄉的開發
第二課 家鄉開發的故事
活動三:家鄉開發與教育發展
【引起動機】
1.老師呈現一些早期的私塾、學堂或是原住民學習場域的照片給學生看。
2.老師展示一些現代化的學習教室,例如:一般教室、資訊教室、藝文教室等。
【閱讀觀察】
1.閱讀課本第44頁,師生共同討論:
(1)早期學習場所樣貌(可從教室、人數、禮儀等著手)。
(2)早期學生學習的內容。(漢人以讀經書為主要學習內容,原住民族則以學習生存技能等為主)。
(3)今、昔學習場所和內容之異、同。
2.閱讀課本45頁,並共同觀看圖1~圖4。
3.師生共同討論課文中四格漫畫:早期先民的衝突原因。
【討論發表】
1.想一想,除了地界改變,還有哪些事情,也可能引起先民間的衝突、紛爭呢?
2.共同討論「討論站」,以及家鄉開發時,要注意哪些事情,才能讓家鄉更美好?
【歸 納】
先民開發過程中,會設立教育場所教育家鄉子弟。不同族群有不同的教育場所,教育的內容也因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家鄉開發過程中,不同族群會因各種不同的利益衝突產生紛爭。先民為家鄉努力付出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與學習。
【習作習寫】
1.教師說明習作3-2「搜查家鄉的開發人物」。
2.可由學生帶回家當成作業完成。3
翰林版國小社會4上教材
第三單元 家鄉的開發
第二課 家鄉開發的故事
口頭報告
習作評量視需要註明表內所用符號或色彩意義,例如:
藍色為議題融入
第十週
1-2-2描述不同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
2-2-1了解居住地方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生涯發展教育】2-2-3認識不同類型工作內容。
【生涯發展教育】2-2-4了解工作對個人的意義及社會的重要性。
【海洋教育】2-2-1了解水產買賣活動。【期中定期評量週】
第四單元 家鄉的產業
第一課 家鄉產業與生活
引導活動:日常生活所需
【經驗分享】
教師引導學生發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等方面的需求。
【歸 納】
家鄉各行各業的工作者,提供產品服務,滿足我們日常生活所需。活動一:家鄉的農林漁牧業
【閱讀觀察】
閱讀課文,觀察農林漁牧業等產業活動。
【分組討論】
討論問題如下:
1.家鄉的自然環境與產業活動有什麼關係?
2.你曾在家鄉的哪些地方看到農、林、漁、牧業?
3.家鄉的農、林、漁、牧業,提供居民哪些生活所需?4.家鄉的農、林、漁、牧業有什麼特色?
5.有句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情境演練】
教師邀請小組學生表演家鄉的農、林、漁、牧業工作者的工作情形,表演時可以輔以相關的詩詞或歌曲等,讓表演更生動。
【歸 納】
家鄉居民善用自然環境,發展農林漁牧業,滿足我們日常所需。活動二:製造服務一起來
【閱讀觀察】
閱讀課本圖文,觀察家鄉的製造業與服務業等產業活動。
【分組討論】
1.家鄉有哪些製造業?主要生產什麼產品?
2.家鄉有哪些服務業?提供居民哪些服務?
3.你曾在家鄉哪些地方看到製造業(服務業)?
4.想一想,為什麼家鄉要有製造業或服務業呢?
5.你對家鄉製造業或服務業有哪些建議?
【歸 納】
家鄉的製造與服務業,生產各類商品、提供各種服務,讓我們生活更便利。3
翰林版國小社會4上教材
第四單元 家鄉的產業
第一課 家鄉產業與生活
口頭報告
紙筆測驗視需要註明表內所用符號或色彩意義,例如:
藍色為議題融入
第十一週
1-2-2描述不同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
2-2-1了解居住地方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生涯發展教育】2-2-3認識不同類型工作內容。
【生涯發展教育】2-2-4了解工作對個人的意義及社會的重要性。
【海洋教育】2-2-1了解水產買賣活動。第四單元 家鄉的產業
第一課 家鄉產業與生活
活動三:產業活動報告
【分組報告】
1.根據蒐集的家鄉產業資料(農林漁牧業、製造業、服務業皆可),討論資料內容及報告方式。
2.教師邀請學生上臺報告家鄉的產業,報告時掌握以下內容說明:
(1)產業名稱
(2)產業特色
(3)產業現況
(4)產業與居民生活
3.小組報告後,請其他組同學就報告主題內容提問、討論或回饋。
【歸 納】
家鄉的製造業生產各類產品、服務業提供服務,滿足居民的各種需求。
活動四:加工服務一起來
【閱讀觀察】
觀察家鄉產業間的合作與競爭關係並進行分組討論。
【分組討論】
討論問題如下:
1.請舉例說明,家鄉的產業之間如何合作?
2.為什麼家鄉的產業之間要有合作關係?
3.請舉例說明,家鄉的產業間有哪些競爭?
4.為什麼家鄉的產業之間要有競爭關係?5.你認為產業之間的合作與競爭,有什麼優點或缺點?
【情境演練】
1.請學生分組設想一個產業分工合作或競爭的事例,並用對話方式,將情境表演出來。
2.小組表演後,教師請他組同學說明產業合作與競爭的關係。
【歸 納】
家鄉的產業存在合作與競爭的關係。產業之間的分工合作,滿足我們的生活所需;產業之間的競爭,促進產品研發創意與服務品質提升。
【統 整】
家鄉有農林漁牧業、製造業、服務業等各種產業,產業間透過合作與競爭,提供各項產品與服務,滿足居民需求。3
翰林版國小社會4上教材
第四單元 家鄉的產業
第一課 家鄉產業與生活
口頭報告
紙筆測驗視需要註明表內所用符號或色彩意義,例如:
藍色為議題融入
第十二週
1-2-1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2-2-1了解居住地方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生涯發展教育】2-2-2激發對工作世界的好奇心。
【生涯發展教育】2-2-3認識不同類型工作內容。
【生涯發展教育】2-2-4了解工作對個人的意義及社會的重要性。
【生涯發展教育】2-2-5培養對不同類型工作的態度。
【環境教育】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第四單元 家鄉的產業
第二課 家鄉產業的發展
引導活動:家鄉產業時事分享
【時事討論】
引導學生討論「家鄉產業創新與面臨挑戰」的事件,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
【歸 納】
產業會面臨各種挑戰,產業工作者要努力克服困難。活動一:家鄉產業挑戰與問題
【閱讀觀察】
教師請學生閱讀課本圖文,觀察家鄉產業創新與面臨挑戰的內容,並進行分組討論。
【分組討論】
1.家鄉的農林漁牧業面臨哪些問題與挑戰?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什麼影響?
2.家鄉的製造業面臨哪些問題?會造成什麼影響?
3.家鄉的服務業面臨哪些問題?會造成什麼影響?4.家鄉產業面臨問題與挑戰時,要如何因應或創新?
5.請舉出家鄉產業運用新技術或創新服務的事例。
【歸 納】
家鄉產業會面臨天災、成本壓力、技術改良、同業競爭等各種挑戰,產業的工作者要運用新技術、新服務,面對挑戰並帶給消費者更好的產品服務。活動二:家鄉特產報告
【閱讀觀察】
觀察家鄉特產生產方式,進行分組報告。報告時要掌握以下內容:
1.家鄉的特產名稱。
2.家鄉特產的產出過程或生產特色。
3.家鄉特產如何結合觀光產業?
4.家鄉特產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5.家鄉還可以開發的特產項目及理由。
【歸 納】
家鄉居民運用自然資源及改良技術,生產高品質作物;傳承獨特技術,創造實用與美觀兼具的產品;運用獨特加工技術,製作加工食品等,形成各式各樣的家鄉特產。3
翰林版國小社會4上教材
第四單元 家鄉的產業
第二課 家鄉產業的發展
口頭報告
紙筆測驗
實作評量視需要註明表內所用符號或色彩意義,例如:
藍色為議題融入
第十三週
1-2-1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2-2-1了解居住地方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生涯發展教育】2-2-2激發對工作世界的好奇心。
【生涯發展教育】2-2-3認識不同類型工作內容。
【生涯發展教育】2-2-4了解工作對個人的意義及社會的重要性。【生涯發展教育】2-2-5培養對不同類型工作的態度。
【環境教育】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第四單元 家鄉的產業
第二課 家鄉產業的發展
活動三:產業的根基
【共同討論】
閱讀課本圖文,了解產業誠信的重要。
1.為什麼各行各業要重視誠信?
2.不重視誠信時,會對我們造成什麼損害?
3.你認為各行各業還需要重視哪些工作或生產的原則呢?
4.產業還可以運用哪些方式,為自己的產業形象加分?
5.對於各行各業用心工作、重視誠信的工作者,我們要以什麼態度對待?
【歸 納】
家鄉各行各業要重視誠信才能獲得大眾的信任,也才能長久經營。活動四:行行都有新狀元
【分組報告】
就課前所蒐集的各行各業工作傑出表現者的資料,進行小組報告:
1.工作者的姓名。
2.工作者的奮鬥過程。
3.工作者的傑出表現。
4.工作者值得我們學習仿效之處。
【歸 納】
家鄉各行各業工作者,只要願意付出心力、回饋社會,都是家鄉的資產。
【統 整】
家鄉產業要積極面對各種挑戰,並重視誠信,才能讓家鄉產業有更好的發展。3
翰林版國小社會4上教材
第四單元 家鄉的產業
第二課 家鄉產業的發展
口頭報告
紙筆測驗
實作評量視需要註明表內所用符號或色彩意義,例如:
藍色為議題融入
第十四週
1-2-1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2-2-2認識居住地方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資訊教育】4-2-1能操作常用瀏覽器的基本功能。
【環境教育】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第五單元 家鄉的名勝古蹟
第一課 認識名勝與古蹟
引導活動:名勝、古蹟猜一猜
【猜謎遊戲】
1.課前準備家鄉名勝、古蹟照片,製作成可播放的簡報或影像檔,帶到課堂上播放。
2.教師隨機播放家鄉的名勝、古蹟照片,讓學生舉手搶答,說出名勝、古蹟的名稱。
【經驗分享】
教師可以邀請學生發表自己對該處名勝、古蹟的認識與參訪經驗。活動一:認識家鄉的名勝古蹟
【分組討論】
1.什麼是名勝?家鄉有哪些名勝?
2.什麼是古蹟?家鄉有哪些古蹟?
3.曾拜訪過哪些名勝、古蹟?請分享你的參訪經驗。
【歸 納】
家鄉如有景觀特殊的名勝、有歷史悠久的古蹟,吸引人們參觀、拜訪。活動二:名勝古蹟地圖
【地圖繪製】
1.請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名勝、古蹟資料。
2.拿出家鄉行政區域圖,發給各組學生。
3.教師運用電腦網路連線電子地圖,與學生一同搜尋家鄉名勝古蹟的所在位置。
4.請各組學生為家鄉名勝、古蹟設計小圖例,將其位置標示在地圖上。
5.小組同學完成家鄉名勝、古蹟地圖後,教師邀請學生展示作品。
【歸 納】
我們可以在地圖上找到家鄉名勝、古蹟的位置,運用課餘時間前往拜訪。3
翰林版國小社會4上教材
第五單元 家鄉的名勝古蹟
第一課 認識名勝與古蹟
紙筆測驗
發表
實作評量視需要註明表內所用符號或色彩意義,例如:
藍色為議題融入
第十五週
1-2-1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2-2-2認識居住地方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資訊教育】4-2-1能操作常用瀏覽器的基本功能。
【環境教育】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第五單元 家鄉的名勝古蹟
第一課 認識名勝與古蹟
活動三:名勝、古蹟介紹員
【閱讀觀察】
觀察名勝、古蹟特色及其價值,引導學生拿出蒐集的相關資料,進行分組報告。
【分組報告】
各組同學上臺就小組的名勝、古蹟進行口頭報告,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介紹景點。
【歸 納】
我們可以多方蒐集資料,認識家鄉名勝、古蹟的特色及其價值。活動四:名勝、古蹟觀光趣
【分組討論】
1.什麼是文化資產?家鄉有哪些文化資產?2.家鄉的名勝、古蹟有哪些特殊價值?
3.請舉例說明,家鄉名勝、古蹟如何與觀光產業結合?4.為什麼名勝、古蹟可以為家鄉帶來經濟繁榮或提升知名度?
【歸 納】
家鄉的名勝、古蹟不但展現地方特色與歷史文化,還能帶動經濟發展,並提升知名度。活動五:探訪名勝與古蹟
【閱讀觀察】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66、67頁課文,請學生觀察探訪名勝、古蹟的方法。
【分組討論】
1.如何探訪名勝、古蹟呢?
2.探訪名勝、古蹟要注意哪些事?
3.觀察古蹟,可以獲得哪些學習經驗?4.請分享你聆聽名勝、古蹟導覽的經驗?
【歸 納】
我們可以透過閱讀簡介、聆聽導覽、訪問居民等方式,深入認識家鄉名勝與古蹟。
【影片欣賞】
教師請學生拿出課前所蒐集的名勝、古蹟照片或影片,選擇部分內容讓學生欣賞。
【習作習寫】
1.教師指導學生習寫5-1「名勝古蹟之美」,請學生運用課前蒐集的名勝、古蹟資料與照片,將名勝、古蹟特色記錄在習作上。
2.學生習寫後,教師可邀請學生分享自己的名勝古蹟報告。
【統 整】
深入認識家鄉的名勝、古蹟,可以發掘家鄉特色與故事,豐富我們的學習生活。3
翰林版國小社會4上教材
第五單元 家鄉的名勝古蹟
第一課 認識名勝與古蹟
紙筆測驗
發表
實作評量視需要註明表內所用符號或色彩意義,例如:
藍色為議題融入
第十六週
1-2-1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2-2-2認識居住地方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資訊教育】4-2-1能操作常用瀏覽器的基本功能。
【環境教育】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第五單元 家鄉的名勝古蹟
第二課 愛護名勝與古蹟
活動一:名勝、古蹟的苦難
【閱讀觀察】
請學生觀察探訪名勝、古蹟面臨的問題。
【小組討論】
學生蒐集名勝、古蹟遭受破壞的資料,在小組中進行分享與討論。
【分組報告】
1.名勝、古蹟遭受破壞的原因。
2.名勝、古蹟破壞問題獲得重視的經過。
3.現今該處名勝、古蹟的狀況。4.對名勝、古蹟管理者及參訪者的建議。
【歸 納】
家鄉的名勝、古蹟可能面臨各種天災與人為的破壞,需要大家一同關心。活動二:名勝古蹟關懷劇場
【共同討論】
教師引導學生共同討論以下問題:
1.如何愛護家鄉的名勝、古蹟?
2.發現名勝、古蹟遭受破壞時,該怎麼辦?
3.名勝、古蹟管理單位,需要為名勝、古蹟進行哪些維護或推廣工作呢?
4.如何參與名勝、古蹟教育推廣活動?
5.你想參與名勝、古蹟的教育推廣活動嗎?為什麼?
6.誰有責任維護家鄉名勝、古蹟呢?【行 動】
1.撰寫一份企劃,提倡愛護古蹟,並思考如何運用古蹟創造商機的內容。
【歸 納】
家鄉名勝、古蹟需要政府機關、民間機構與每一位參訪者或居民,共同珍惜與愛護。3
翰林版國小社會4上教材
第五單元 家鄉的名勝古蹟
第二課 愛護名勝與古蹟
紙筆測驗
報告
實作評量視需要註明表內所用符號或色彩意義,例如:
藍色為議題融入
第十七週
1-2-1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2-2-2認識居住地方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資訊教育】4-2-1能操作常用瀏覽器的基本功能。
【環境教育】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1-2-1描述居住地方 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3 覺察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具有差異性,並能表達對家鄉的關懷。
1-2-6 覺察聚落的形成在於符合人類聚居生活的需求。
2-1-1瞭解住家及學校附近環境的變遷。
2-1-2描述家庭定居與遷徙的經過。
2-2-1瞭解居住地方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
2-2-2認識居住地方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
【環境教育】
1-2-2覺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第五單元 家鄉的名勝古蹟
第二課 愛護名勝與古蹟
活動三:珍愛名勝古蹟行動
【情境演練】
1.看到小朋友在古蹟上塗鴉時,我會……。
2.和家人到自然名勝踏青,看到滿地垃圾時,我會……。
3.參訪古蹟時,發現古蹟建築物有損壞問題,我會……。
4.當我參訪名勝、古蹟時,發現有人違反禁止拍照攝影的規定時,我會……。
5.當我參訪名勝、古蹟時,聽到有人大聲喧鬧時,我會……。
【歸 納】
家鄉的名勝、古蹟是全民的共同資產,需要大家共同珍惜與愛護。活動四:家鄉名勝、古蹟簡介製作
【閱讀觀察】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72、73頁課文,請學生觀察學習社會我有絕招的步驟,引導學生學習設計簡介,介紹家鄉的名勝、古蹟。
【共同討論】
1.為什麼要製作家鄉名勝、古蹟簡介呢?
2.名勝、古蹟簡介可以包含哪些內容呢?
3.設計名勝、古蹟簡介時,要注意哪些事?
【創作設計】
1.教師發下每人一張簡介設計用紙。
2.請學生拿出課前蒐集的名勝、古蹟資料與美工用具等。
3.請學生設計簡介格式,運用圖文並茂的方式,介紹家鄉的名勝、古蹟。
4.學生設計時,教師可從旁指導。
總結活動:
【作品分享】
1.教師邀請學生到臺前展示自己設計的名勝古蹟簡介。
2.學生分享後,其他同學給予鼓勵與回饋。
【統 整】
我們可以主動觀察、拜訪家鄉的名勝、古蹟,發掘地方特色,並將家鄉名勝、古蹟介紹給更多人認識,讓大家一起欣賞並珍愛每一處名勝、古蹟。【走訪金山老街教學活動】
活動一:金山老街巡禮
1.金包里的由來。
2.你就讀的學校。
3.老街的形成。
4.金包里老街的歷史。
5.老街的建築。
6.日治初期慈護宮角色。
7.老街的特色。
8.老雜貨店[老裕成]。
活動二:走訪金山老街
1.頂街..西秦王爺廟開始踏查。
2.金聲橋..老街的興起點。
3.老裕成..閔式建築的代表作。
4.慈護宮..充滿中西典故的廟宇建築。
5.公園內的日式建築..小朋友溫泉初體驗。
4
翰林版國小社會4上教材
第五單元 家鄉的名勝古蹟
第二課 愛護名勝與古蹟
網路資料:
老街巡禮投影片等
紙筆測驗
報告
實作評量觀察評量
態度檢核
實作評量
口頭分享
視需要註明表內所用符號或色彩意義,例如:
藍色為議題融入
※橘色為自編且為跨綜合領域
※環境教育融入領域教學
※學校本位課程
第十八週
2-2-2認識居住地方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
4-2-2列舉自己對自然與超自然界中感興趣的現象。【家政教育】3-2-1認識我們社會的生活習俗。
【海洋教育】3-2-9了解海洋民俗活動、宗教信仰與生活的關係。第六單元 家鄉的節慶與民俗活動
第一課 傳統節慶
活動一:家鄉節慶特色
【分組討論】
1.你最喜歡家鄉的哪一項傳統節慶?為什麼?
2.你認為家鄉的哪一個傳統節慶最有特色?為什麼?
3.你認為家鄉的哪一個傳統節慶最有意義?為什麼?
4.哪些家鄉傳統節慶比較不受重視?為什麼?
【歸 納】
從家鄉的節慶中,我們可以發掘傳統的生活方式,也從中體會節慶的意義。活動二:節慶表演會
【閱讀觀察】
請學生觀察原住民族與新住民的節慶活動,進行分組報告。
【分組表演】
課前讓各組學生選擇與原住民族或新住民節慶有關的報告主題,他組同學提出一到三個與報告主題相關的提問,請教報告者。
【歸 納】
我們可以多方蒐集資料,認識家鄉原住民族與新住民的節慶活動特色。活動四:原住民族與新住民的節慶
【分組討論】
1.家鄉的原住民族有哪些傳統節慶活動?
2.家鄉的新住民有哪些傳統節慶活動?
3.你曾參與哪些原住民族或新住民的節慶活動?
4.家鄉原住民族與新住民的節慶活動中,哪些和水或海洋有關?為什麼節慶會和水或海洋有關呢?
5.你認為家鄉的原住民族與新住民可以如何推廣自己的節慶活動?
【歸 納】
透過家鄉原住民族與新住民的節慶活動,我們可以發掘並欣賞不同群體的文化特色。活動五:傳統節慶的變遷
【閱讀觀察】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80、81頁課文,請學生觀察節慶活動的時代變遷與地方差異。
【分組討論】
教師配合課文內容,請學生拿出課前蒐集的資料,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1.為什麼節慶活動會隨時代變遷而不同?
2.為什麼節慶活動會有地方差異?
3.現在的節慶活動和以前有什麼不同?
4.家鄉的節慶活動與生活有什麼關係?
5.你希望家鄉舉辦什麼節慶活動,為什麼?
【歸 納】
節慶活動會隨時代變遷,也會有地方差異,和居民生活、文化、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統 整】
家鄉的傳統節慶,是文化的具體象徵,如何傳承、保存是每個人的責任。2
翰林版國小社會4上教材
第六單元 家鄉的節慶與民俗活動
第一課 傳統節慶
紙筆測驗
發表
實作評量視需要註明表內所用符號或色彩意義,例如:
藍色為議題融入
第十九週
2-2-2認識居住地方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
4-2-2列舉自己對自然與超自然界中感興趣的現象。【家政教育】3-2-1認識我們社會的生活習俗。
【海洋教育】3-2-9了解海洋民俗活動、宗教信仰與生活的關係。第六單元 家鄉的節慶與民俗活動
第一課 傳統節慶
學生上臺發表回家作業所整理的傳統節慶。
第二課 民俗活動
活動一:民俗活動我最行
1.舞獅:請學生披獅袍,兩兩一組體驗。
2.布袋戲:準備布偶讓學生操作、表演。
3.捏麵人:可以黏土替代,讓學生捏塑造型。
【歸 納】
家鄉有多樣的民俗活動,我們要學習、參與,才能認識家鄉的民俗特色。活動二:民俗活動報告
【閱讀觀察】
引導學生閱讀86、87頁課文,請學生觀察家鄉民俗技藝與民間戲曲的種類及特色。
【分組報告】
1.請各組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民俗活動資料,上臺做報告。
2.教師提醒當聽眾的同學,仔細聆聽報告。
3.小組報告中呈現以下要點:
(1)介紹民俗活動的名稱。
(2)說明民俗活動的表演方式。
(3)探討該項民俗活動的由來。
4.請班上不同族群(客家人、閩南人、原住民族等)的學生報告家鄉獨特的民俗活動,並表達個人的看法。
5.鼓勵各組學生在報告中能有書面資料或影片、圖片的展示。
【歸 納】
家鄉的民俗技藝與民間戲曲,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值得我們深入認識。3
翰林版國小社會4上教材
第六單元 家鄉的節慶與民俗活動
第一課 傳統節慶第二課 民俗活動
紙筆測驗
發表
實作評量視需要註明表內所用符號或色彩意義,例如:
藍色為議題融入
第二十週
2-2-2認識居住地方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
4-2-2列舉自己對自然與超自然界中感興趣的現象。【家政教育】3-2-1認識我們社會的生活習俗。
【海洋教育】3-2-9了解海洋民俗活動、宗教信仰與生活的關係。【期末定期評量週】
第六單元 家鄉的節慶與民俗活動
第二課 民俗活動
活動三:民俗活動欣賞
【影片觀察】
教師播放有關民俗技藝或民間戲曲的片段影片,讓學生欣賞。
【共同討論】
1.家鄉民俗技藝(或民間戲曲)有什麼特色?
2.請描述家鄉民俗技藝(或民間戲曲)的表演方式。
3.你是否喜歡這項民俗技藝(或民間戲曲)?為什麼?
4家鄉中還有哪些民俗技藝(或民間戲曲)的表演團體?
【歸 納】
家鄉民俗技藝與民間戲曲融合音樂、舞蹈、技藝,是過去民間的休閒活動,也是現在人學習、欣賞的表演活動。活動四:民俗活動與生活
【閱讀觀察】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請學生觀察各種民俗藝品,並思考各民俗活動與生活的關係。
【分組討論】
1.家鄉有哪些民俗藝品?它們有什麼特色?
2.現在家鄉的民俗藝品和以前有什麼不同?
3.你希望學習製作哪種民俗藝品?為什麼?
4.為什麼家鄉的民俗活動會消失?5.如果民俗活動消失,將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什麼影響?
【歸 納】
1.家鄉的民俗藝品是居民手工藝術的展現,值得我們發揚與學習。
2.傳承家鄉民俗活動,對傳統文化保存、發展家鄉特色深具意義。
【習作習寫】
教師指導學生習寫習作6-2「家鄉民俗特色」,請學生寫下自己最想參加的民俗活動,並說明理由。
【分享活動】
根據習作的內容,分享自己所寫的想法。
【統 整】
欣賞並學習家鄉的民俗活動,能讓家鄉豐富的民俗文化資產,有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機會。3
翰林版國小社會4上教材
第六單元 家鄉的節慶與民俗活動
第二課 民俗活動
紙筆測驗
報告
實作評量視需要註明表內所用符號或色彩意義,例如:
藍色為議題融入
第二十一週
2-2-2認識居住地方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
4-2-2列舉自己對自然與超自然界中感興趣的現象。【家政教育】3-2-1認識我們社會的生活習俗。
【海洋教育】3-2-9了解海洋民俗活動、宗教信仰與生活的關係。複習與銜接第四冊社會
活動一:傳統節慶對對碰
1.教師將傳統節慶與日期貼在黑板上,以對對碰的遊戲分組競賽。
2.答對較多分數之組別獲勝。
活動二:臺灣地名大會考
1.教師投影地名謎語,知道的學生搶答。
2.最多分數組節者獲勝。
活動三:觀賞齊柏林《看見臺灣》
1.你看到了臺灣哪些美麗?
2.你看到了臺灣哪些哀愁?
3.你認為齊柏林拍下《看見臺灣》的目的是什麼?
3
翰林版國小社會4上教材
自編
報告
視需要註明表內所用符號或色彩意義,例如:
藍色為議題融入
五、補充說明﹙例如:說明本學期未能規劃之課程銜接內容,提醒下學期課程規劃需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