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三民區博愛國小 三 年級第 二 學期部定課程【社會領域】課程計畫
週次 | 單元/主題名稱 | 對應領域 核心素養指標 | 學習重點 | 學習目標 | 評量方式 | 議題融入 | 線上教學 | |||||
學習內容 | 學習表現 | |||||||||||
一 | 一、居住的地方 | 社-E-A2 | Bb-Ⅱ-1居民的生活空間與生活方式具有地區性的差異。 Ca-Ⅱ-1居住地方的環境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而改變。 | 1b-Ⅱ-1解釋社會事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2a-Ⅱ-1關注居住地方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與變遷等問題。 | 1.能知道從何處觀察自己居住的地址。 2.能學習到如何介紹自己居住的鄉鎮市區與村里鄰。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課綱:環境-(環E3)-1 | □線上教學 | ||||
二 | 一、居住的地方 | 社-E-A2 | Bb-Ⅱ-1居民的生活空間與生活方式具有地區性的差異。 Ca-Ⅱ-1居住地方的環境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而改變。 | 1b-Ⅱ-1解釋社會事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2a-Ⅱ-1關注居住地方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與變遷等問題。 | 1.能了解人們會運用環境資源滿足生活需求。 2.能習得認識自己居住地方的環境與生活的方式。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法定:環境教育-(E3)-2 | □線上教學 | ||||
三 | 一、居住的地方 | 社-E-B1 | Ab-Ⅱ-1居民的生活方式與空間利用,和其居住地方的自然、人文環境相互影響。 Bb-Ⅱ-1居民的生活空間與生活方式具有地區性的差異。 | 1b-Ⅱ-1解釋社會事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2b-Ⅱ-1日常觀察與省思,對社會事物與環境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 1.了解地圖是簡單平面化的圖示。 2.能讀懂地圖的圖名、方位、道路所呈現的意義。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線上教學 | |||||
四 | 一、居住的地方 | 社-E-B3 | Ab-Ⅱ-1居民的生活方式與空間利用,和其居住地方的自然、人文環境相互影響。 Bb-Ⅱ-1居民的生活空間與生活方式具有地區性的差異。 | 3a-Ⅱ-1透過日常觀察與省思,對社會事物與環境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 1.能讀懂地圖的圖名、方位、道路所呈現的意義。 2.透過讀懂地圖、實際觀察、蒐集資料及訪問居民等方式,更深刻了解自己居住的地方。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線上教學 使用平板透過google map認識自己居住的地方 | |||||
五 | 一、居住的地方 | 社-E-B3 | Ab-Ⅱ-1居民的生活方式與空間利用,和其居住地方的自然、人文環境相互影響。 Bb-Ⅱ-1居民的生活空間與生活方式具有地區性的差異。 | 3a-Ⅱ-1透過日常觀察與省思,對社會事物與環境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3b-Ⅱ-2摘取相關資料中的重點。 | 1. 透過讀懂地圖、實際觀察、蒐集資料及訪問居民等方式,更深刻了解自己居住的地方。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線上教學 使用平板透過google map認識自己居住的地方 | |||||
六 | 一、居住的地方 | 社-E-A2 | Bb-Ⅱ-1居民的生活空間與生活方式具有地區性的差異。 | 2a-Ⅱ-1關注居住地方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與變遷等問題。 3b-Ⅱ-3整理資料,製作成簡易的圖表,並加以說明。 | 1.能透過觀察及記錄,發現居住環境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 2.嘗試提出對居住地方的疑問,主動了解居住的地方。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法定:戶外教育-(E7)-1 | 線上教學 | ||||
七 | 二、地方生活 | 社-E-C1 | Ba-Ⅱ-1人們對社會事物的認識、感受與意見有相同之處,亦有差異性。 Da-Ⅱ-2個人生活習慣和方式的選擇,對環境與社會價值觀有不同的影響。 | 2c-Ⅱ-1省思個人的生活習慣與在群體中的角色扮演,尊重人我差異,避免對他人產生偏見。 2c-Ⅱ-2澄清及珍視自己的角色與權利,並具備責任感。 | 1.省思個人生活習慣和方式的選擇,澄清自己的角色與權利對於地方生活的影響。 2.能懂得尊重人我的差異,避免對他人產生偏見,並具備責任感。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線上教學 | |||||
八 | 二、地方生活 | 社-E-C1 | Aa-Ⅱ-1個人在家庭、學校與社會中有各種不同的角色,個人發展也會受其影響。 Aa-Ⅱ-2不同群體(可包括年齡、性別、族群、階層、職業、區域或身心特質等)應受到理解、尊重與保護,並避免偏見。 | 2a-Ⅱ-2表達對居住地方社會事物與環境的關懷。 | 1.能懂得在不同群體中學會理解與尊重他人,避免偏見。 2.能表達對居住地方社會事務與環境的關懷。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法定:兒童權利公約-(E5)-1 | □線上教學 | ||||
九 | 二、地方生活 | 社-E-C1 | Aa-Ⅱ-1個人在家庭、學校與社會中有各種不同的角色,個人發展也會受其影響。 Aa-Ⅱ-2不同群體(可包括年齡、性別、族群、階層、職業、區域或身心特質等)應受到理解、尊重與保護,並避免偏見。 | 2a-Ⅱ-2表達對居住地方社會事物與環境的關懷。 | 1.能懂得在不同群體中學會理解與尊重他人,避免偏見。 2.能表達對居住地方社會事務與環境的關懷。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線上教學 | |||||
十 | 二、地方生活 | 社-E-C1 | Da-Ⅱ-2個人生活習慣和方式的選擇,對環境與社會價值觀有不同的影響。 | 3a-Ⅱ-1透過日常觀察與省思,對社會事物與環境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3d-Ⅱ-1探究問題發生的原因與影響,並尋求解決問題的可能做法。 | 1.能表達對居住地方社會事務與環境的關懷。 2.採取適當的方式探究社區問題發生的原因與影響,尋求解決問題的可能做法。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線上教學 | |||||
十一 | 三、生活理財 | 社-E-A3 | Ad-Ⅱ-2人們透過儲蓄與消費,來滿足生活需求。 Da-Ⅱ-1時間與資源有限,個人須在生活中學會做選擇。 | 2c-Ⅱ-2澄清及珍視自己的角色與權利,並具備責任感。 3b-Ⅱ-3整理資料,製作成簡易的圖表,並加以說明。 | 1.能分辨需要與想要的意思,並學會作判斷。 2.學會理性消費與貨比三家不吃虧的道理。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線上教學 | |||||
十二 | 三、生活理財 | 社-E-A3 | Ad-Ⅱ-2人們透過儲蓄與消費,來滿足生活需求。 Db-Ⅱ-1滿足需要的資源有限,在進行各項消費時要做評估再選擇需要與想要。 | 1a-Ⅱ-2分辨社會事物的類別或先後順序。 3b-Ⅱ-3整理資料,製作成簡易的圖表,並加以說明。 | 1.能明白儲蓄與記帳的好處,進而能學會儲蓄與落實記帳。 2.學會關懷的方式與精神。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課綱:家庭教育-(家E9)-1 | □線上教學 | ||||
十三 | 三、生活理財 | 社-E-A3 | Ad-Ⅱ-2人們透過儲蓄與消費,來滿足生活需求。 Db-Ⅱ-1滿足需要的資源有限,在進行各項消費時要做評估再選擇需要與想要。 | 1a-Ⅱ-2分辨社會事物的類別或先後順序。 3b-Ⅱ-3整理資料,製作成簡易的圖表,並加以說明。 | 1.能明白儲蓄與記帳的好處,進而能學會儲蓄與落實記帳。 2.透過規劃自己的用錢計畫,了解理財的重要性。 3.養成記帳習慣後,嘗試找出自己理財方式的優缺點。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課綱:家庭教育-(家E9)-1 | □線上教學 | ||||
十四 | 四、居住地方的地名與故事 | 社-E-A2 | Ba-Ⅱ-1人們對社會事物的認識、感受與意見有相同之處,亦有差異性。 Cb-Ⅱ-1居住地方不同時代的重要人物、事件與文物古蹟,可以反映當地的歷史變遷。 | 2a-Ⅱ-2表達對居住地方社會事物與環境的關懷。 3c-Ⅱ-1聆聽他人的意見,並表達自己的看法。 | 1.知道居住地方地名的由來與當地的特色相關。 2.認識受當地自然環境影響而產生的地名。 3.認識受當地人文歷史影響而產生的地名。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線上教學 | |||||
十五 | 四、居住地方的地名與故事 | 社-E-B3 | Ba-Ⅱ-1人們對社會事物的認識、感受與意見有相同之處,亦有差異性。 Cb-Ⅱ-1居住地方不同時代的重要人物、事件與文物古蹟,可以反映當地的歷史變遷。 | 3a-Ⅱ-1透過日常觀察與省思,對社會事物與環境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3b-Ⅱ-2摘取相關資料中的重點。 3c-Ⅱ-1聆聽他人的意見,並表達自己的看法。 | 1.學習利用不同工具及管道,查詢地名相關的資料。 2.進行探究居住地方的變遷過程,了解居住地方的歷史樣貌。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線上教學 | |||||
十六 | 四、居住地方的地名與故事 | 社-E-B3 | Ba-Ⅱ-1人們對社會事物的認識、感受與意見有相同之處,亦有差異性。 Cb-Ⅱ-1居住地方不同時代的重要人物、事件與文物古蹟,可以反映當地的歷史變遷。 | 3a-Ⅱ-1透過日常觀察與省思,對社會事物與環境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3b-Ⅱ-2摘取相關資料中的重點。 | 1.學習利用不同工具及管道,查詢地名相關的資料。 2.進行探究居住地方的變遷過程,了解居住地方的歷史樣貌。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線上教學 | |||||
十七 | 四、居住地方的地名與故事 | 社-E-C3 | Ab-Ⅱ-1居民的生活方式與空間利用,和其居住地方的自然、人文環境相互影響。 Cb-Ⅱ-1居住地方不同時代的重要人物、事件與文物古蹟,可以反映當地的歷史變遷。 | 1a-Ⅱ-3舉例說明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或變遷現象。 2b-Ⅱ-2感受與欣賞不同文化的特色。 | 1.透過了解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文物,欣賞不同文化特色。 2.透過認識地方人物的故事,學習幫助他人的精神。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線上教學 | |||||
十八 | 四、居住地方的地名與故事 | 社-E-C3 | Ab-Ⅱ-1居民的生活方式與空間利用,和其居住地方的自然、人文環境相互影響。 Cb-Ⅱ-1居住地方不同時代的重要人物、事件與文物古蹟,可以反映當地的歷史變遷。 | 1a-Ⅱ-3舉例說明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或變遷現象。 2b-Ⅱ-2感受與欣賞不同文化的特色。 | 1.能學會將理解的脈絡重點以概念圖示方式實際呈現。 2.學習如何繪製概念圖,嘗試以同樣的步驟方法,對居住地方的故事進行探究。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線上教學 | |||||
十九 | 〔探究〕打造幸福的家園■探究方法123 | 社-E-A2 | Aa-Ⅱ-1個人在家庭、學校與社會中有各種不同的角色,個人發展也會受其影響。 Aa-Ⅱ-2不同群體(可包括年齡、性別、族群、階層、職業、區域或身心特質等)應受到理解、尊重與保護,並避免偏見。 | 3b-Ⅱ-1透過適當的管道蒐集與學習主題相關的資料,並判讀其正確性。 3d-Ⅱ-1探究問題發生的原因與影響,並尋求解決問題的可能做法。 3d-Ⅱ-3將問題解決的過程與結果,進行報告分享或實作展演。 | 1.觀察細節,學習讀懂圖表。 2.透過探究實例,了解探究方法中,三個步驟的重點和探究的歷程。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法定:低碳環境教育-(E3)-1 | □線上教學 | ||||
二十 | 〔探究〕打造幸福的家園■探究方法123 | 社-E-B2 社-E-C1 | Aa-Ⅱ-1個人在家庭、學校與社會中有各種不同的角色,個人發展也會受其影響。 Aa-Ⅱ-2不同群體(可包括年齡、性別、族群、階層、職業、區域或身心特質等)應受到理解、尊重與保護,並避免偏見。 | 3d-Ⅱ-1探究問題發生的原因與影響,並尋求解決問題的可能做法。 3d-Ⅱ-3將問題解決的過程與結果,進行報告分享或實作展演。 | 1.透過「流浪狗問題」的探究實例,了解探究方法中,三個步驟的重點和探究的歷程。 2.能和同儕合作,在老師的協助下,嘗試找出居住地方的問題,並構思改善方法。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線上教學 | |||||
二十一 | 總複習 期末考 | 社-E-B1 | Ac-Ⅱ-1兒童在生活中擁有許多權利(可包括生存權、學習權、表意權、隱私權、身體自主權及不受歧視的權利等)與責任(可包括遵守規範、尊重他人或維護公共利益等)。 | 3b-Ⅱ-2摘取相關資料中的重點。 | 1.參考課本上的操作步驟和範例,進行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探索、自主學習。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線上教學 |
註1:若為一個單元或主題跨數週實施,可合併欄位書寫。
註2:「議題融入」中「法定議題」為必要項目,課綱議題則為鼓勵填寫。(例:法定/課綱:議題-節數)。
(一)法定議題:依每學年度核定函辦理。
(二)課綱議題:性別平等、環境、海洋、家庭教育、人權、品德、生命、法治、科技、資訊、能源、安全、防災、生涯規劃、多元文化、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
(三)請與表件参-2(e-2)「法律規定教育議題或重要宣導融入課程規劃檢核表」相對照。
註3:六年級第二學期須規劃學生畢業考後至畢業前課程活動之安排。
註4:評量方式撰寫請參採「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第五條: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應依第三條規定,並視學生身心發展、個別差異、文化差異及核心素養內涵,採取下列適當之多元評量方式:
一、紙筆測驗及表單:依重要知識與概念性目標,及學習興趣、動機與態度等情意目標,採用學習單、習作作業、紙筆測驗、問卷、檢核表、評定量表或其他方式。
二、實作評量:依問題解決、技能、參與實踐及言行表現目標,採書面報告、口頭報告、聽力與口語溝通、實際操作、作品製作、展演、鑑賞、行為觀察或其他方式。
三、檔案評量:依學習目標,指導學生本於目的導向系統性彙整之表單、測驗、表現評量與其他資料及相關紀錄,製成檔案,展現其學習歷程及成果。
註5:依據「高雄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線上教學計畫」第七點所示:「鼓勵學校於各領域課程計畫規劃時,每學期至少實施3次線上教學」,請各校於每學期各領域/科目課程計畫「線上教學」欄,註明預計實施線上教學之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