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構思過程
近幾年,大樹鄉透過許多的活動不斷的向台灣各地介紹大樹鄉的特產,但除了這些,我們更希望住在這裡的孩子,能以自己的家鄉為榮,故我們藉此指導學生認識大樹鄉地理環境、人文薈萃、水資源…,透過「話我家鄉~大樹鄉」的主題統整課程,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深刻體會家鄉之美,吸取親身體驗,分工合作的學習成果,培養愛家鄉的情感,並懂得感恩惜福。
二、實施對象:國小四年級
三、統整架構
四、課程架構:
社會領域 | 語文領域 | 自然與生活科技 | 藝術與人文 | |
社會 | 國語 | 自然 | 美勞 | |
實施節數 | 3節 | 5節 | 4節 | 3節 |
實施時間 | 11/7(一)~11/12(五)【1/13(六)校慶】 | |||
實施順序 | ||||
實施地點 | 原教室 | 原教室 | 原教室 曹公圳 | 原教室 校慶廣場 |
設計者 | 王○○ 吳○○ | 蕭○○ 吳◎◎ | 陳** 陳○○ | 鍾○○ 曾○○ |
教學目標 | 1.認知 A.認識家鄉的地理環境。B.家鄉的水資源。 C.家鄉的傳奇人物。D.家鄉的童謠與諺語 2.情意 A.關懷家鄉的生活。B.尊重及欣賞家鄉的文化。 C.懂的心存感恩、知福惜福 3.技能 A.增進資料收集、分工合作學習經驗。 B.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能力。 | |||
教材來源 | 康軒版 (四上)第三冊 | 康軒版 (四上)第七冊 | 康軒版 (四上)第三冊 | 康軒版 (四上)第七冊 |
第一單元 生活的場所 | 第一單元 大地之美 | 第二單元 水生家族 | 第三單元 傳說中的故事 | |
【第一課】 家鄉的環境 | 【第一課】 大地巨人 | 【活動一】 認識水域環境 | 【活動二】 大家一起演故事 | |
學習單 | 我的家鄉在哪裡 | 打油詩 家鄉俏皮話 | 曹公圳水域 紀錄 | 創 |
參考資料 | 1.高雄縣政府教育資源網http://www.ks.edu.tw/local/ 2.康軒兒童網kids945http://www.kids945.com.tw/ 3.康軒教師網http://www.teacher945.com.tw/ 4.大樹鄉公所http://www.dashu.gov.tw/ 5.大樹鄉簡介http://www.lmp.ks.edu.tw 6.鄉鎮巡禮http://www.kscg.gov.tw/tourism/town/14/ 7.大樹鄉鄉土教材 |
五、教學計畫表:
科目 目標 | 語文領域 | 社會領域 | 自然與生活科技 | 藝術與人文 |
國語 | 社會 | 自然 | 美勞 | |
1.主動探索與 研究 | 家鄉比一比 | 曹公圳 水域環境 | ||
2.獨立思考與 解決問題 | 大樹鄉地名的由來 | |||
3.欣賞表現與 創新 | 家鄉的童謠與諺語賞析 | 話我家鄉 | ||
4.尊重關懷與 團隊合作 | 話我家鄉 | 曹公圳 水域環境 | 大家一起演故事 | |
5.表達溝通與 分享 | 家鄉的童謠與諺語賞析 | 大家一起演故事 | ||
6.文化學習 | 導讀「我的家鄉-大樹鄉」 |
六、課程流程
七、各領域統整活動設計
語文領域 統整活動設計
教學單元 | 大地之美 【第一課】大地巨人 | 教學年級 | 國小四年級學生 | |||||||
教材來源 | 康軒出版社:國語(四上) 第七冊 | 教學時間 | 5節/200分 | |||||||
設計者/教學者 | 蕭○○、吳○○ | 教學日期 | xxxxxx | |||||||
教學地點 | 教室 | 指導老師 | 鄭瓊月教授 | |||||||
對應能力指標 | ||||||||||
A2-1-1 能應用注音符號,了解並分辨字詞的音義,提昇閱讀效能。 B2-2-10 能從聆聽中,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C2-2-4 能與人理性溝通,並表達情意。 D2-5-2 能應用筆畫、偏旁變化和閒架結構原理寫字。 E2-3-2 能概略理解文法急修辭的技巧。 F3-1-1 能應用觀察的方法,並精確表達自己的見聞。 F2-10-2 能在寫作中,發揮豐富的想像力。 | ||||||||||
教學目標 | ||||||||||
單元目標 | 認知方面
情境方面
| 具體目標 | 1-1運用注音符號,幫助難詞的理解。 1-2運用注音符號,將形聲字做統整練習。 2-1能記住聆聽內容的要點 2-2利用視聽媒體或朗誦的方式,呈現各種描述山林之美的作品。 3-1能接力說故事 4-1注意字型的正確:胸、髮、織。 5-1學習認識「譬喻」修辭的句子。 5-2練習用「是」來連接,造「譬喻」修辭的句子。 6-1以「巨人的遊戲」為題,作「想像力」練習。 6-2認識以「擬人法」寫景的詩歌。 7-1能培養積極的環境態度,欣賞和感激自然,正視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 |||||||
教學活動重點 | ||||||||||
| ||||||||||
教學資源 | ||||||||||
| ||||||||||
六大議題 | ||||||||||
【環境教育】2-2-2 能持續觀察與紀錄社區的環境問題並探究其原因 | ||||||||||
十大能力指標 | ||||||||||
一、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二、欣賞、表現與創新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 ||||||||||
教材分析 | ||||||||||
一、文體:詩歌 二、主旨:欣賞大地之美,並存感恩之心。 三、大意:大地像個和藹的巨人,他靜靜的躺著,讓我們在他身上自由自在的活動。 四、生字:
五、詞語:巨人、起伏、胸肌、丘陵、盆地、全身、織成、鬍鬚、山谷、下沉、跳躍、翻滾 六、語句:
七、修辭: 譬喻句 (一)「他的頭髮和鬍鬚,是那茂密的森林。」 (二)「他每一次的呼吸,是風在山谷裡來去的聲音。」 (三)「天空的太陽,是他手上的紅氣球。」 | ||||||||||
教學流程 | ||||||||||
教學目標 | 能力指標 | 教學活動 | 時間 | 教學資源 | 效果評量 | |||||
3-1 2-1 | B2-2-10C2-2-4 | 準備活動: 老師 準備相關教具 學生 課前閱讀「格列佛遊記」。 發展活動:
活動-接說故事
| 20 20 | <口頭評量>學生都能接說故事 <實作評量>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能回答 | ||||||
第一節課結束 |
教學流程 | |||||
教學目標 | 能力指標 | 教學活動 | 時間 | 教學資源 | 效果評量 |
1-1 1-2 4-1 | A2-1-1 D2-5-2 D2-5-2 | 準備活動: 老師 準備相關教具 學生 預查字典,寫在預習簿上。 發展活動:
活動-記憶大王: 教師閃示詞語牌,讓學生搶答認念,看誰是記憶大王。
活動-誰的眼睛亮
第二節課結束 | 15 5 15 5 | 字卡、詞卡 句型掛圖 | <朗讀評量>能正確讀出句子及詞語 <口頭評量>能用生字造詞,用新詞造短語或句子 <實作評量>皆能注意筆劃,筆順的正確 <習作評量>85﹪學生完成習作第一大題 |
教學流程 | |||||
教學目標 | 能力指標 | 教學活動 | 時間 | 教學資源 | 效果評量 |
6-1 6-2 | E2-3-2 | 發展活動: 一、內容深究
二、形式深究 (一)配合習作第六大題,認識課文結構圖,師生共同討論。 (二)整理各段段意
| 10 20 | 課文結構掛圖 | <口頭評量> 90﹪學生能回答問題 <習作評量> 90﹪能完成習作 <紙筆評量> 80﹪學生能了解句型的運用 |
5-1 5-2 2-2 | (三)討論課文特色 1. 討論本課文體:記敘文。 2. 討論語句的特色:找出譬喻句。 3. 配合習作第三大題,學習分辨相似詞、相反詞。
(5)連綿-中斷 (6)高低起伏-平平坦坦 4.討論雙關語:「寬厚」一是形容巨人的身材,一是形容巨人的心地。 5.討論形容的短語
1.「想像成和藹的巨人」一句,語調要輕而柔。 2.「高興時就摘一把雲彩作手巾」一句,以輕鬆愉快的語氣表達。 3.「早晨,讓它緩緩的升起,黃昏,又讓它緩緩的下沉。」前半段聲音逐漸往上揚,後半段聲音逐漸變弱,語速逐漸緩慢。 第三節課結束 | 10 | 句型掛圖 教學CD | <實作評量> 學生皆能朗誦 |
教學流程 | |||||
教學目標 | 能力指標 | 教學活動 | 時間 | 教學資源 | 效果評量 |
6-2 | F3-1-1 | 準備活動: 老師 準備相關教材 學生 課前閱讀有關家鄉的人文風情 發展活動: 一、家鄉的童謠與諺語賞析 童謠:連鎖型、數目型、遊戲型 諺語:如~有唐山公,無唐山媽 九月颱,艱苦無人知 二、播放介紹大樹人文風情影片及音樂 三、提問問題,師生共同討論
第四節課結束 | 20 15 5 | 教學CD 教學VCD | <口頭評量> 85%生皆能回答問題 |
姓名:
班級:
家
鄉俏皮話
你還記得哪些俏皮話呢?可以詢問阿公阿嬤或爸爸媽媽喔!讓我們一起來動動腦!
例如:食一個甜,乎你明年生後生。【祝早生貴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新娘鐺鐺,褲底破一空,頭前出店窗,後壁賣米香,
米香無人買,跌落屎坑仔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流程 | |||||
教學目標 | 能力指標 | 教學活動 | 時間 | 教學資源 | 效果評量 |
7-1 | F2-10-2 | 準備活動: 老師 準備相關教材 學生 自行分組,閱讀相關家鄉書籍 發展活動: 一、分組討論 (一)教師導讀「我的家鄉-大樹鄉」 (二)學生分組討論課前已閱讀的書籍,用自己的話,來形容家鄉的美,將之寫下來。 二、提問問題
三、詩歌、散文介紹
第五節課結束 | 15 10 5 10 | 書:九曲堂散文集 教學CD | <口頭評量> 學生都能會答問題 |
社會領域 統整活動設計
單元名稱 | 生活的場所 【第一課】家鄉的環境 | 教材來源 | 國小社會領域四上,康軒版 | |
指導老師 | 鄭瓊月 老師 | 設 計 者 | 吳○○、王○○ | |
學習領域 | 社會領域 | 授課班級 | 國小四年級學生 | |
學生人數 | 30人 | 教學地點 | 每班原教室 | |
教學時間 | 教學時數 | 共3節 (120分鐘 ) | ||
能力指標 | 1-2-1描述地方或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6 覺察聚落的形成在於幅應人類類居生活的需求 1-2-7說出鄉土的交通狀況,並說明這些交通狀況與生活的關係 | |||
教學目標 | 單元目標 | 具體目標 | ||
1.認識家鄉先民生活的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之間的關係。 2.了解先民的活動情況及家鄉的歷史發展。 3.欣賞並記錄家鄉的人文環境。 4.體會先民的建築與生活之美。 | 1-1 能認識自己居住地方的自然環境,並透過觀察體會先民聚落的形成。 2-1 能了解家鄉的發展是何時開始,並了解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的歷史發展。 3-1 能藉由廟宇的建築形式、對聯,可了解家鄉早期的歷史。 4-1 能了解家鄉先民如何胼手胝足建立家園。 | |||
教材地位 分析 |
單元活動 架構圖 | 家鄉的環境 家鄉的三合院 家鄉的老街 家鄉的廟宇 家鄉的歷史 生活的場所 影響 家鄉變遷
生活的安排 生活的變遷 灌溉用具的改變 農具的變遷 肥料的變遷 生活器物的變遷 讓家鄉更美好 家鄉的傳統生活 家鄉的傳統節慶 家鄉的現代生活 家鄉的現代節日 家鄉的新風貌 | ||||
具體 目標 | 教學活動 | 時間 | 教學資源 | 評量 | |
1-1 | ~ 第一節開始~ 一、準備活動 (一)教師準備 1.教師準備投影片、文獻資料。 2.學習單。 (二)學生準備 1.課本並做預習。 2.蒐集有關家鄉歷史的資料或故事。 3.團隊合作之精神。 二、發展活動 (一)引起動機: 教師:小朋友!在住家附近有沒有曾經看見過陳舊的古蹟呢? 學生:自由發表。 (二)主要活動: 活動一、家鄉比一比 1.重點提示 A.大樹鄉行政轄區共有十八個村, B.樣腳村是大樹鄉鄉公所在地。 C.大樹鄉地理位置: a.大樹鄉位於高雄縣東南方。 b.全鄉地形南北狹長約二十公里,東西寬僅約二、三公里,面積約有六十七平方公里。 2. 錄影帶欣賞: A.教師展示有關大樹鄉行政區域圖。 B.大樹鄉土教材錄影帶欣賞。 3. 討論發表: A.請小朋友就自己認識的大樹鄉形狀口頭 發表或繪圖發表。 B.大樹鄉的位置在高雄縣的那一方? C.曾去過的鄉鎮有哪些? D.和大樹鄉相鄰的鄉鎮有那些? E.大樹鄉有哪一條河經過? F.自己居住的村莊和那些村相鄰? | 10’ 15’ 15’ | 掛圖 大樹鄉地圖 錄影帶 | 【口頭評量】 能說出大樹鄉鄉鎮的特色及其位置 | |
2-1 | ~ 第二節開始~ 大樹鄉地名的由來 1.重點提示 A.鄉地名的由來: a.大樹鄉東臨下淡水溪(今天的高屏溪)。相傳大樹鄉在下淡水溪畔,有一棵大榕樹,因此得名「大樹腳」。 b.大樹鄉有許多大樹。小坪村的老荔枝樹樹齡超過二百五十年;大樹國小校園有高大的樟樹。 c.大樹鄉各村舊地名和先民生活及用水有很深的關係。(請參考資料記載) 2.自由發表: A.你能用河洛話說出大樹鄉各村的舊名嗎? B.你知道自己村莊的舊名是怎麼來的嗎? C.九曲村、久堂村舊名叫什麼?(九腳桶)為什麼? D.水寮村、水安村舊名叫什麼?(無水寮)為什麼? E.井腳村舊名?(井仔腳)為什麼? F.其他小坪村(小坪頂庄),竹寮村(竹仔寮),龍目村(龍目井),大樹村(大樹腳庄),樣腳村(樣腳村庄),興山村(興化寮),和山村(山豬窟),姑山村、大坑村、三和村合稱(姑婆寮),溪埔村(溪埔庄),興田村(田寮仔)。 3.分訪問調查: A.請兒童訪問家人、鄰居及老人家,調查大樹鄉吝村的舊地名有什麼意義。 | 15’ 25’ | 仙女棒實物 掛圖 | 【口頭評量】90%以上的同學能夠說出鄉地名的由來 | |
1-1 1-2 | ~ 第三節開始~ 活動二、話我家鄉 1.分組競賽: A.分組進行話家鄉地圖競賽 B.教師指導個組必須標示家鄉的地形特色 如:山脈、河流,同時,也必須標出鄰近縣是鄉鎮 2.展示:各組將完成作品展示出來,讓其他同學欣賞,並作簡單介紹 | 20’ 20’ | 家鄉地圖 地形圖 景觀照片 | 【實作評量】85%以上的同學能繪出家鄉的地理位置與環境特色 |
我
的家鄉在哪裡?
小朋友,說出大樹鄉有幾個村落?在說一說你住在哪裡?
並著上顏色喔!
在地圖上找找看,大樹鄉有__個村落?他們是:
村
村
村
村
村 村 村 村
村
村
村
村
村 村
村 村
村
我家住在____村。
地址是____縣____鄉____村_____鄰____路____號
【請把自己住的村落畫成一棟房子】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統整活動設計
單元名稱 | 水生家族 【活動一】認識水域環境 | 教材來源 | 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四上,康軒版 | |||
指導老師 | 鄭瓊月 老師 | 設 計 者 | 陳○○、陳○○ | |||
學習領域 |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 授課班級 | 國小四年級學生 | |||
學生人數 | 30人 | 教學地點 | 四年x班教室 | |||
教學時間 | 教學時數 | 共4節 (160分鐘 ) | ||||
能力指標 | 1-2-1-1察覺事物具有可辨識的特徵和屬性 1-2-2-4知道依目的(或屬性)不同,可做不同的分類 2-2-1-1對自然現象作有目的的偵測。運用現成的工具如溫度計、放大鏡、鏡子來 幫助觀察,進行引發變因改變的探究活動,並學習安排觀測的工作流程 2-2-2-1實地種植一種植物,飼養一種小動物,並彼此交換經驗。藉此栽種知道植 物各有其特殊的構造,學習安排日照、提供水分、溶製肥料、選擇土壤等 種植的技術 2-2-2-2知道陸生(或水生)動物外型特徵、運動方式,注意到如何去改善生活環境、 調節飲食,來維護牠的健康 5-2-1-1相信細心的觀察和多一層的詢問,常會有許多的新發現 6-2-2-2養成運用相關器材、設備來完成自己構想作品的習慣 | |||||
教學目標 | 單元目標 | 活動目標 | ||||
1、認識不同的水域環境。 2、拜訪水域環境。 | 1-1 認識各種類型的水域環境。 1-2 察覺校園裡獲學校附近水域環境的存在。 2-1 察覺水生生物所需的環境條件。 2-2 能善用工具,進行水域環境的調查活動,並了解相關的注意事項。 2-3 能參與小組活動,學會工作分配與合作學習。 | |||||
教材地位 分析 | ||||||
單元活動 架構圖 | ||||||
具體 目標 | 教學活動 | 時間 | 教學資源 | 評量 | ||
1-2 1-1 1-2 | ~ 第一節開始~ (一)準備活動 1、揭示:台灣水域環境鳥瞰圖 讓學生對於台灣的水域環境有一個綜覽的印象,並且讓他們可以察覺水域環境是存在於我們生活週遭,且具有各種不同的型態和形成的原因。 2、再由課本20~21頁引導並說明:台灣是個海島,地形多變化,氣候溫暖多雨,因此從高山到海邊,都不難找到天然或人為的水域環境。例如:像是家中的水族箱、附近的小水溝、公園魚池、濱海地區的河口、潮間帶等,都是認識水域環境的好場所。 (二)發展活動 1、討論學校附近及大樹鄉有哪些水域環境? 引導學生察覺生活週遭有哪些水域環境,分別屬於哪一種類型,並讓學生能夠更加認識不同類型的水域環境。 2、討論學校附近的水域環境位置在哪裡? (1)讓學生說出校園裡、上學的路上、社區附近及大樹鄉的水域環境位置在哪裡。 (2)準備大樹鄉的地圖將學生所提出的水域環境標示到地圖上,讓學生可以更具體的了解水域環境的位置 (三)綜合活動 請學生拿出彩色筆、圖畫紙畫一張簡易的水域環境位置圖。 | 10 15 15 | 台灣水域環境鳥瞰圖 大樹鄉地圖 圖畫紙、彩色筆 | 【口頭評量】 能說出校園中或學校附近水域環境的特色及其位置,如高屏溪、曹公圳等。 【實作評量】 能夠描繪出水域環境的大概位置圖。 | ||
2-3 2-1 2-3 2-2 2-3 2-3 | ~ 第二節開始~ (一)準備活動 我們一起去拜訪大樹鄉學校附近的水域環境,看看這些水域環境的狀況,並將觀察到的情形記錄下來。 (二)發展活動 本活動要到野外進行水域環境調查,所需要的時間大約是二節課,第一節課是行前說明與準備,第二節課是野外調查。因此出發前,教師應先在教室說明進行的目的與方式,並做好分組及工作分配。 (三)綜合活動 1、說一說,我們可以觀察哪些項目: (1)行前說明時,透過課本中所呈的調查紀錄表及圖片,引導學生思考進行水域環境調查時,觀察的重點為何。 (2)透過討論,讓學生了解調查的要項包含水域環境的水體部分以及水生生物兩大項,水體部分包含:水域環境的類型、水流、底質、水質等項目。水生生物則包含:水生植物的形態和生長環境,水生動物的活動情形等。 (3)課本22~23頁的教學活動可以當作實地進行野外調查前的紙上練習,藉由一個池塘的生態剖面圖,引導學生認識水生植物與動物的生長環境與形態,進而了解在野外進行調查時,要如何進行水生植物與動物的觀察。 2、想一想,調查水域環境時需要什麼工具?如何使用這些工具? (1)如何使用調查工具,也是行前說明的一大重點,引導學生思考,要觀察以上所提的幾個項目,需要使用哪些調查工具?這些工具的正確使用方法為何? (2)建議攜帶工具如: a. 觀察:放大鏡、望遠鏡。 b. 採集:撈網。 c. 收集:水盤、桶子或小水箱。 d. 紀錄:習作或將習作一影印成紀錄表,一組一份。 e. 圖鑑:習作附件的水生生物(含植物和動物)圖卡或其他書籍圖鑑。 3、進行調查活動時,須注意事項: (1)進行調查活動的首則:就是安全問題,因此行前務必要讓學生清楚要注意安全事項,教師可以請學生先自由發表,然後再力歸納整理,強調其重要性,並要求學生要相互關照和遵守。重點如:不可以脫隊單獨行動、在沒有經過師長的允許及監護下,不可以進入水中、不可以在岸邊嬉戲推擠、分工合作善盡自己的職責。 (2)除了安全事項外,另一個重點就是:調查時及調查結束後的善後處理工作。讓學生先自由發表調查時及調查後要注意哪些事項,才不會因為我們的調查活動,而影響甚至破壞水生生物的生活。 | 3 7 5 5 10 10 | 放大鏡 望遠鏡 撈網 飼養箱 塑膠盆 調查記錄 | 【口頭評量】85%以上的同學能夠說明野外調查時,調查的要項為何? 【口頭評量】90%以上的同學能夠說明工具的正確使用方法。 | ||
2-1 2-2 2-3 | ~ 第三節開始~ (一)綜合活動 1、調查:到曹公圳的水域環境進行調查活動。 (1)再次提醒學生,若要進行水域觀察,一定要有大人的陪同,不可單獨前往。 (2)調查活動結束後,要提醒學生將水生生物放回原處,待下一個活動布置水域環境時再來採集。 2、觀察: (1)曹公圳的水域是天然形成的,還是有其他的用途呢? (2)說明曹公圳的由來? (3)曹公圳的水是流動的嗎? (4)曹公圳的水清澈嗎? (5)曹公圳的水底有泥沙或是石頭嗎? (6)仔細觀察曹公圳水域環境中的水生植物,它們是怎樣生長的在水中的?它們的型態有什麼不同? (7)曹公圳的水裡面和水面上有幾種不同的水生植物? (8)水生植物依其生長的環境、型態可分為四種類型,教師可引導學生了解觀察重點,以利進行野外觀察時所需,更進而能覺察到水生植物的生長情形。 (9)水生植物的根是長在泥土裡,還是在水中? a. 教師可利用課本上的圖片,舉例說明:大部分的水生植物〈沉水型、挺水型、浮葉型〉的根長在土裡,少部分的水生植物〈漂浮型〉的根生長在水中會隨著水流漂動。 (10)莖、葉生長在水中的位置有什麼不同? a. 莖葉沉浸在水中的稱為〈沉水型〉、莖葉挺出水面的稱為〈挺水型〉、葉子平貼在水面上的稱為〈浮葉型〉,莖葉浮在水面上的稱為〈漂浮型〉。 (11)水生植物的莖葉有哪些形狀? a. 一般而言沉水型的水生植物其莖葉較為細長柔軟,浮葉及漂浮型的植物其葉子較接近圓形,而挺水型的水生植物其葉形較為多樣化。 (12)找一找,有沒有動物生存在水域環境中或是在周圍活動? a. 常見的水生動物有魚類、水棲昆蟲、甲殼類、貝類等,牠們的生育環境與生活習性各有不同,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觀察水面上水中水底水深處水淺處,活動的水生動物有什麼差異。 完成週查工作後,收拾好調查工具,請學生依據各組調查好的結果,將其填寫在習作上。 | 5 5 5 5 5 5 5 5 | 放大鏡 望遠鏡 撈網 飼養箱 塑膠盆 調查記錄 | 【實作評量】85%以上的同學能與人合作,認真進行水域環境的調查活動。 【習作評量】85%以上的同學能仔細觀察並紀錄水域環境的特徵、水生植物的形態、生長環境、以及水生動物活動的情形。 | ||
~ 第四節開始~ (一)準備活動 讓學生說說除了學校附近水域環境外,還曾經到過哪些水域環境遊玩?觀察到什麼?藉此了解學生的舊經驗。 (二)發展活動 1、請小朋友分享,上節課戶外教學的心得感想及發現。 2、分組討論 舉出兩到三個學生曾經到過的水域環境,如海洋、湖泊等,讓學生討論戶外教學時,在曹公圳所觀察到的水生植物型態、生長環境、以及水生動物活動的情形,和一般海洋、湖泊的有何不同 (三)綜合活動 歸納
| 10 10 10 10 | 【口頭評量】 能依據自己的經驗,說出曾經看過的水域環境,和自己的觀察發現。 【口頭評量】 能說出不同水域環境間的差異性。 |
藝術與人文領域 統整活動設計
單元名稱 | 傳說中的故事 | 教學主題 | 大家一起演故事 | |||||||
指導老師 | 鄭瓊月老師 | 設計者 | 鍾○○、曾○○ | |||||||
學習領域 | 藝術與人文 | 教學對象 | 國小四年級學生 | |||||||
教學時間 | 94年11月17日 | 教學時數 | 共3節( 120分鐘) | |||||||
教材來源 | 康軒版國小藝術與人文課本第七冊(四上) | |||||||||
教學重點 |
| |||||||||
教學方法 | 講述法、表演法。 | |||||||||
教學資源 | 黑板、粉筆、表演技法掛圖、CD播放設備。 | |||||||||
對應 能力 指標 | 1-2-8在群體藝術活動中,能用寬容、友愛的肢體或圖像語言,並與同學合作規劃群體展演活動。 2-2-7欣賞並分辨不同的兒童戲劇表演方式,並表達自己的觀點。 2-2-8觀賞藝術展演活動時,能表現應有的禮貌與態度,並領會他人的表現與成就。 3-2-5透過戲劇性的表演活動,認識多元文化、社會角色,並產生同理心,能與人溝通與分享。 | |||||||||
教學目標 | 單元目標 | 具體目標 | ||||||||
| 1-1 能利用不同方式表演故事。 2-1培養表演故事的能力。 3-1 協調、溝通、配合,共同完成一齣戲的演出。 | |||||||||
對應能 力指標 | 教學活動 | 教學 資源 | 時間 分配 | 效果 評量 | ||||||
1-2-8 2-2-7 2-2-8 3-2-5 | 第一節課開始 活動一:演出方式的介紹與討論 壹、準備活動: (一)教師準備 1.簡單的醫療、包紮器具。 (二)學生準備 1.製作工具(剪刀、美工刀、著色用具) 2.材料(保齡龍球、手帕、橡皮筋、小紙盒、木棒、毛線) 3.其他表現方法的簡單材料(被單、披風、塑膠袋、報紙) 貳、發展活動:
2. 林昭地 二、介紹不同的表現方法 (一)不說話,完全用肢體表達
三、分組討論及決定角色
第二節課開始 活動二:演出前的排練 壹、準備活動: (一)教師準備 1.CD播放設備 (二)學生準備 1.教學CD 貳、發展活動: 一、分組及引導 1 .教師將桌椅搬離或重新排列,騰出數個空間以利排練討論。 2.學生依照組別坐在一起。 3.講解注意事項: (1)故事分幾個場景?從哪一景開始? (2)誰演什麼角色?偶及服裝是否準備妥當? (3)角色有特定動作嗎?該如何用偶或肢體、歌聲等來表現? (4)角色要從哪裡進場和出場? (5)是否需要旁白來敘述故事? (6)演出時間是否不足或超過? (7)提醒排練時的音量,勿干擾到別班上課。 二、討論與排練 1.教室規劃:教師劃定範圍,讓小組排練。 2.協助排練:教師巡視各組排練情形,並給予意見及協助排練。 3.注意事項:教師應避免學生有發呆、爭執等情形出現。 第三節課開始 活動三:演出 壹、準備活動: (一)教師準備 1.音樂播放設備 (二)學生準備 1.演出所需的所有裝備(裝扮、道具、偶等等。 貳、發展活動: 一、注意事項說明 1.教師說明演出前應該注意事項。 (1)當同學表演時,應安靜觀賞,不可以干擾同學的演出。 (2)表演的同學,不要受到觀眾的影響和干擾,應專心表演。 (3)表演時,小組之間應該互相合作,完成演出。 (4)對於同學的演出,應該多鼓勵、少批評。 二、表出呈現 1.依照課本的圖示範例,完成教出演出配置。 2.應控制時間,讓各小組的表演能順利演出。 三、分享心得 1.學生提出心得分享 2.老師應肯定學生的表現。 | 表演技法掛圖 CD播放設備 紙上戲劇場 | 5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15分鐘 3分鐘 17分鐘 20分鐘 5分鐘 25分鐘 10分鐘 | 90%的同學能融入其表演活動,並了解其中的意義。 | ||||||
傳奇人物一 | 鄭坤五 |
出生年 | 1885 |
出生地 | 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 |
學歷 | 福建省漳浦中學 |
經歷 | 鄭坤五精通聲律、工於詩作,曾經參加全台作詩比賽,三次奪冠。深得喜好絕、律詩的日本籍鳳山郡守賞識,於民國九年被提拔為首任大樹庄庄長(即鄉長),從此遷居九曲堂。由於後來作詩抗議日本政府壓迫台民,又被郡守革職,從此便在九曲堂經營代書事務,並且全力創作,完成了內容豐富的詩稿以及長篇小說《活地獄》、《大陸英雌》、《愛情的犧牲》和歷史章回小說《鯤島逸史》等鉅作。 |
貢獻 | 鄭坤五是書、棋、畫、藝、拳無所不能的「高人」,在繪畫方面,他最擅長畫虎,與北部林玉山並稱「南北畫虎雙傑」,名噪一時。台灣光復以後擔任雄中國文,及屏女美術、國文、歷史等科教師。此後投入三六九及光復新報工作,並且和陳皆興、王傳成等人興辦鳳崗詩社。他的成就不但使台灣人在文學上揚眉吐氣,也使得同鄉父老共沾光彩。 |
作品 | 鯤島逸史、台灣國風(台灣山歌) |
獲獎 | 日本東洋藝術學院金牌獎 |
傳奇人物二 | 林昭地 |
出生年 | 1931 |
出生地 | 台中縣沙鹿鎮 |
學歷 | 日治時期的公立小學 |
經歷 | 林昭地出身沙鹿,十七歲時跟隨家族南遷,以製造陶器用品維生,並研創「紫雲燒」陶藝。由於他偏愛燒製有古早味的陶器,作品不喜上釉,保持原色,燒製過程中有源自於柴火、落灰所形成的流紋、火紋,以致陶器紋路如「紫火行雲」,因此被陶藝界喻為「紫雲」。這種獨門技法,除了手拉坏型塑時不刻意修飾,燒製過程的選材、火候更是重要。 |
貢獻 | 林昭地現居大樹鄉九曲堂。自幼熱愛陶藝,十三歲開始傳襲父親習陶土捏製,至今近五十年之久,擁有第一手傳統手拉坯技藝。從最小的水滴大到12 斗的水缸、從生活用具到祭祀用皿的製作,無不熟稔,對於農業社會陶製器物的器制、出處、產地,均耳熟能詳道,獨具特色風格。 |
作品 | 紫雲燒 |
獲獎 | 終生文藝獎 |
創
意演技大考驗
超級變變變
班級: 姓名:
演出計畫
一、演出主題:
二、工作分配:
組員姓名
負責工作
三、道具準備:
四、表演內容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