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111學年度學校辦理校長及教師公開授課
共同備課紀錄表
教學時間:111年10/20(三)教學班級:101班 教學領域:翰林版數學教學單元:1上第2單元
教 學 者: 林良美 觀 察 者:蔡采芬、 鄭婉貞 觀察前會談時間:111年10/13(四)
教材內容:翰林版數學1上第2單元:比長短 教學目標: 1.認識物品的長並能直觀或直接比較兩直線物的長。 2.認識直線與曲線,並能比較長短。 3.知道高矮、厚薄也是一種長度,並會做直接比較 4.透過長度的複製做間接比較 學生經驗: 一年級學生已能從直觀比較中,簡單理解長度、形狀或物體的大小。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在使學生利用複製長度的方法,理解間接比較的長度,並延伸至直線、曲線的比較方法,強化測量長度的基本概念。 教學活動: 【活動一】比長短 ‧能認識並描述物件的長是哪裡到哪裡。 ‧透過直觀比較,知道哪個物件比較長。 【活動二】比高矮、比厚薄 ‧能透過實作情境,直接比較兩物高度。 【活動三】比一比 ‧複製直線物的長度再間接比較兩物品的長 ‧複製曲線物的長度再間接比較兩物品的長 統整活動:配合練習園地和習作練習,澄清本單元教學重點 教學評量方式: 實作評量、習作評量 觀察的工具和觀察焦點: 觀察工具:習作、操作物品 觀察焦點:學生操作過程、口頭發表 七、
回饋會談時間和地點:101班 10/20(四)下午2:00分102班教室
授課教師簽名:林良美 觀課教師簽名:蔡采芬、 鄭婉貞
基隆市111學年度學校辦理校長及教師公開授課
議課紀錄表
教學時間:10/20 教學班級:101 教學領域: 數學 教學單元:第二單元
教 學 者: 林良美 觀 察 者:蔡采芬 鄭婉貞 觀察後會談時間:10/21

一、教學者教學優點與特色:
1.內容流暢有次序. 班級秩序良好.
2.態度沉穩,學生學習專注用心.
3.隨時行間巡視,掌握學生學習情形.口頭讚美學生表現
4.學生都有秩序的踴躍發表,並讓不同的學生上台,練習建立快樂氣氛.
5.利用生活經驗布題,學生能理解題意,老師能重複說明使學生更加了解.
6.針對有疑惑或不適合處,引導進行反思及澄清,鼓勵孩子學習。
二、教學者教學待調整或改變之處:
1.第一個活動用不同紙條量卡片的邊長,1.2組學生需要老師個別講解量測方法,才能繼續活動,所以老師以後在示範講解時,會再請學生發表並且對低成就的孩子提問,讓學習狀況較弱的孩子,能有再次澄清觀念的時間.
2.由於實作間接比較物品的長需要的時間較多,所以有幾組無法在時間內完成,原本要請每組上台分享,也因時間不夠的關係,要留在下一節,所以可以留下多一點的時間,請幾組上台分享,對活動的結果呈現會更好.
三、對教學者之具體成長建議:
1.在課程的設計上可以將受測物品挑選容易用紙條測量的,細軟的掛繩孩
子操作不易需更多時間分組指導。
2.可以事前給學生更多機會練習口頭發表,讓學生能更容易找出關鍵的相
關詞語做連結。
3. 由於時間有限,所以上台示範的學生較少數,所以有多一點時間讓孩子從容發表。
的時間,可以再以類似題,請多位上台操作,對觀念的澄清會有幫助.
參與的方式,也能從優秀的組別中吸取經驗,讓學生能更加有參與感和榮
譽心。
授課教師簽名: 林良美 觀課教師簽名:蔡采芬 鄭婉貞
附表8
觀課紀錄表(結構式)
校名:基隆市仁愛國小
觀課科目 | 數學 | 授課教師 | 林良美 | 觀課班級 | 101班 | |
授課單元 名稱 | 第二單元比長短 | 觀課日期 | 111/10/20 |
1.學生上課狀況 | (1)學生投入課堂學習程度如何? | 學生能專心聆聽老師的說明及示範,並高度積極參與實做,專注投入並樂於踴躍發表。 |
(2)學有干擾課堂行為嗎?情形如何? | 班級常規掌控極佳,學生認真守規矩,某生拿剪刀一直剪紙條,老師立即予以規勸指正。 | |
2.學生分組討論情形 |
| 學生兩人一組,運用紙條量出物品長度,會互相合作,學習情緒熱絡。 |
(2)小組討論是否聚焦本次課堂? | 學生都能聚焦本次課程。 | |
(3)小組討論內容深度? | 學生從猜測到實際操作,透過量測口罩、抹布及面紙套的掛繩來達到運用複製長度的操作,比較物品長度的學習目標。 | |
3.知識學習的情形 |
| 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進行卡片長度量測,以及量掛繩的長度時,展現高度的學習興趣。 |
(2)學生在學習中有沒有困難之處? | 學生在量掛繩長度時,不容易用紙條精確測出長度。 | |
(3)真正有效的學習發生在什麼情境? | 學生用紙條量出指定物品的長度後,會利用紙條來比出物品長度的差異,也會先對齊一端再比長短。 | |
4.綜合建議 | 1.老師自製大卡片標示兩邊的長度,讓學生能清楚看出卡片兩邊的位置。 2.老師能確實掌握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活潑,師生默契佳,並能立即給予口頭讚美及小組加分。 3.老師說明指令清楚,適時巡視行間,了解學生學習狀況。 |
觀課人員:蔡采芬
(引自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2018)出版之觀課實務手
附表8
觀課紀錄表(結構式)
校名:基隆市仁愛國小
觀課科目 | 數學 | 授課教師 | 林良美 | 觀課班級 | 101班 | ||
授課單元 名稱 | 第二單元比長短 | 觀課日期 | 111/10/20 |
1.學生上課狀況 | (1)學生投入課堂學習程度如何? | 學生能專心聆聽老師的說明及示範,專注投入學習狀況,也多能立即回應老師提問,並踴躍積極參與實作及學習任務 |
(2)學生有干擾課堂行為嗎?情形如何? | 學生多能認真守規遵循老師指定及配發任務完成,過程中老師會提醒使用剪刀的安全,及任務重點,老師的掌控度高班級常規良好,也會利用行間巡視適時提供協助,減少分心(1組玩剪刀或危險行為)或干擾的狀態(11組有人剪紙條)出現,老師皆能立即發現並口頭制止,讓學生控制並專心 | |
2.學生分組討論情形 |
| 學生兩人一組,以移動最小椅子分組進行,運用各種顏色紙條量出並複製卡片長短邊或物品長度,2人一組會互相合作,高度參與學習活動,討論十分熱絡。 |
(2)小組討論是否聚焦本次課堂? | 學生都能聚焦本次課程。除了特殊生容易放空,老師會行間巡視時個別指導提醒組員一同關切提高該生參與及實作增進學習效果 | |
(3)小組討論內容深度? | (1)以複製卡片兩側長度進行學習,透過複製長度進行比較長短,透過題問學生答學習關鍵語句(一邊要對齊)並請全班覆誦及實作確實,建構學習, (2)再進一步以高層次學習任務進行學習深度 提供口罩掛繩的長度學生從猜測到實際操作,透過量測口罩、抹布及面紙套的掛繩來達到運用複製長度的操作,比較物品長度的學習目標。 | |
3.知識學習的情形 |
| 小組中能透過實作親自動手操作剪下複製的長度比長短躍躍欲試,無論進行複製卡片兩端長度,以及複製不同掛繩的長度時,均展現高度的學習興趣。 |
(2)學生在學習中有沒有困難之處? | (1)學生將剪下複製卡片長寬兩邊的紙條進行比長短,有組別將剪下兩條放置L以直觀比長短,老師行間巡視,藉由提問及引導再次讓學生聚焦進行比長短的要訣(紅邊還是藍邊較長?如何比),並請小組確實做到,確認各組學習。 (2)在複製掛繩長度時,對於一上少數學生小手不靈巧的,用紙條複製該長度,要精確測出並剪下有點難度,但老師會提醒因為抽繩較柔軟更需兩兩合作,或提供協助。第6組複製量有誤老師請該組重新操作 | |
(3)真正有效的學習發生在什麼情境? | (1)分組討論能符合學習目標 (2)透過老師布題、提問、讓學生確實學會複製長度進行比長短,拓過小組實作用紙條複製出指定物品的長度後進行任務一,確實了解長短比較需對齊一端,不能用猜測完成 (3)彎曲物長度複製以面罩、面紙袋等抽繩進行複製,操作時貼緊掛繩做記號讓學生學習更精準 透過小組分享時學生提供不同解結策略克服複製量減少誤差,例如用筆畫做記號、用手指壓著小心剪下、用折的做記號…再剪下複製的長度,最後以各種複製長度的紙條進行比較長短,請學生說明及示範確認確實學會該堂課目標 | |
4.綜合建議 | 1.老師十分用心能自製大卡片標示兩邊的長度,除了能確認複製兩邊的長度位置量,也透過前次觀課調整修正課程活動複製彎曲物的選擇口罩抽繩、面紙袋提把等複製長度,再進行長短比較,讓剛入學小一學生能確認目標及任務,學習減少干擾及誤差。對於物品掛繩長度定義(減少因抹布的掛繩合併車線之干擾影響教學) 2.老師能確實掌握教學目標,讓學童進行小組討論、實作提高學習興趣及意義,師生默契佳,並能立即給予口頭讚美及小組加分,班級秩序及掌控度高,教學過程流暢。 3.老師口齒清晰說明指令清楚,適時巡視行間能察覺需要協助或提醒分心的學生,予以適時提醒及協助。 4.老師提問讓學生能充分機會發表,並且能協助學生將口頭發表答案詮釋或立即澄清做歸納,讓學習目標更明確。 建議: 老師提供許多不同顏色的紙條,讓小組合作進行直線及曲線物品的複製長度量,接著再進行複製量的比較長短,1-2位孩童在小組完成複製量後,會繼續剪剩餘的紙條,建議可在使用完成後收走剪刀及不需要用到的紙條,讓每組桌上呈現只需要的複製長度紙條(複製直線和曲線的長度)進行比較長短。 |
觀課人員:鄭婉貞
(引自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2018)出版之觀課實務手冊p.70、71,學校得視需求修改)
附表4 基隆市111學年度學校辦理校長及教師公開授課
教師自我省思檢核表
授課教師姓名:__林良美________ 教學班級:__101_ 教學領域:_數學_____
教學單元名稱:_翰林版數學1上課本第2單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號 | 檢核項目 | 優良 | 普通 | 可改進 | 未呈現 |
1 | 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 □ | □ | □ | □ |
2 | 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 □ | □ | □ | □ |
3 | 應用良好溝通技巧 | □ | □ | □ | □ |
4 | 運用學習評量評估學習成效 | □ | □ | □ | □ |
5 | 維持良好的班級秩序以促進學習 | □ | □ | □ | □ |
6 | 營造積極的班級氣氛 | □ | □ | □ | □ |
7 | 其他: | □ | □ | □ | □ |
◎教學省思: 1.透過此次教學讓我知道,學生從實作中得到探究的能力,分組活動中也學習合作的精神,是一個很棒的課程。 2.設計的活動中需用紙條量實物,低年級孩子無法熟練邊操作邊紀錄,可以採用發表的方式以利活動進行。 3.小組報告時,部分學生沉浸在自己的活動中,需要多多培養聆聽的能力以及尊重的態度。 4.此次活動因為抹布掛繩太軟會滑落,所以在設計教案時,教具的選擇會再多思考方便可行性。 5.教學過程中在行間巡視中,發現2組較低成就的孩子能力較弱,無法掌 握測量重點,所以無法在時間內完成,老師除了個別指導之外,以後有 類似的分組活動,會對學生的能力做調整,把能力高的和低成就的稍加 組合,會讓低成就的學生較有收穫。 |
授課教師簽名: 林良美 觀課教師簽名:蔡采芬 鄭婉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