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課程理論與實踐探析:從適應挑戰到快樂入學

格式
doc
大小
44 KB
頁數
6
上傳者
.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6-06-12,离现在 19 136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1. 幼小銜接課程的理論觀點 p.401

  1. 幼兒入小學可能面臨的困擾問題

  1. 生活步調與方式的改變

  2. 得重新認識陌生的環境和設備

  3. 必須建立新的人際關係

  4. 必須解決課業壓力與困難

  5. 父母、教師對其獨立自主有更高的期望與要求


教學思考:提早學習注音符號對入小學學習是否有幫助?

已學習的教果:

  1. 對注音符號辨識能力較佳

剛開始有明顯差距,但十週後,則無任何差異。

  1. 少數能辨識同音不同調值的符號

剛開始時,已學組只有少數能辨識同音不同調值的符號,而未學組幾乎不知道何謂調值。但十週後,則無任何差別。

  1. 教學效果比較,極少差異。

已學者產生的弊端:

  1. 會降低學習興趣

因為入小學後重讀,已無新鮮感,興趣會大為降低。而從未學注音的學童,則興趣盎然,學習態度良好。

  1. 養成不良學習態度,上課不專心,影響秩序。

  2. 初學錯誤,不易糾正

已學的寫字姿勢、筆順有較多的錯誤,不易糾正。

  1. 師生感情易生隔閡

為糾正幼生錯誤,屢次無效後,師生情誼易生隔閡。



幼小銜接的方式-快樂上小學


幼小銜接-蝌蚪變青蛙簡報


幼小銜接國內外經驗與研究


  1. 影響入小學適應因素探討:

幼兒入小學是否適應良好,受到下列因素影響:

幼兒本身因素

1身心的成熟度

2.個性與氣質

3.生活自理能力

4.獨立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5.社會人際關係

6.讀寫準備能力

幼兒家庭因素

  1. 父母的教育價值觀

  2. 家庭的學習環境

  3. 父母管教態度

  4. 家庭的生活互動經驗






小學與幼兒園環境、生活的學習差異的因素

  1. 學習環境的差異

  2. 生活作息的差異

  3. 學習方式的差異

  4. 教師對課堂管理與生活輔導的差異

  5. 教師對學生要求與期待的差異

  6. 學習評估的差異















類別

學前教育

小學低年級

教育目標

1.維護幼兒身心健康

2.養成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

3.充實幼兒生活經驗

4.充實幼兒倫理觀念

5.培養幼兒合群習性

培育活活潑潑的兒童、堂堂正正的國民為目的,應注重國民道德之培養,身心健康的鍛鍊,並增進生活必須之基本知識。

課程編排

以興趣為中心,採心理組織編排課程的方式。大部分採單元統整學習。

以學科為中心,採理論組織編排課程的方式。國小低年級有九個科目:國語、數學、自然、社會、唱遊、美術、分組活動、健康教育、生活與倫理。

教學型態

各園所可依自己的教學理念,選擇適合的教學模式,教學型態較多樣化。

雖然目前已開放教科書選擇權,但基本教學型態仍以團體、靜態教學為主。

學習活動

通常由教師自行編定教材,自定進度,或隨幼兒興趣自由調整學習內容與進度,通常採分領域或統整單元主題的方式進行教學,較多自主與個別的學習,學習氣氛教自由活潑。

會選定教科書,按課本及規定進度教學,通常採團體教學,由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方式進行課程。較少自主與個別化的學習,較多靜態統一的學習。

作息安排

通常視活動內容彈性調整時間,並無固定的上下課時間。大部分園所再上、下午各安排一次點心時間。

學校統一安排課表時間,每節課四十分鐘,下課十分鐘,上午第二節下課休息二十分鐘。無所謂點心時間,作息分明。

教室情境

配合教學模式或主題情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情境佈置。不多會有許多可供幼兒自由操作的教具或教材。通常會隨著主題更動佈置。

通常是生活公約、榮譽榜、標語、學生作品公佈欄……等,通常一學期才更換。

課業學習

以實物操作為主要的學習,沒有硬性規定的作業。通常是從遊戲與實物操作中學習。

需抄寫黑板、通常有回家的紙筆作業。課業學習需要聽寫、抄寫的基本能力。

學習評量

以身心發展與生活教育為評量重點。評量方式以觀察、作品、實物操作為主。

重視紙筆測驗的評量,各個學科通常有定期統一的測驗。


學習與生活適應檢核量表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