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教育學課程重點講義:涵蓋理論模型、動作學習與教學策略解析

格式
doc
大小
328.5 KB
頁數
39
上傳者
zjps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3-03-17,离现在 12 222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運 動 教 育 學

重點

()學 科 精 熟 取 向(Disciplinary Master, 簡 稱 DM)
(
)學 習 歷 程 取 向(Learning Process, 簡 稱 LP)

()自 我 實 現 取 向(Self Actualization, 簡 稱 SA)
(
)社 會 責 任 取 向(Social Responsibility, 簡 稱 SR)
(
)生 態 整 合 取 向(Ecological Integration, 簡 稱 E I)

運動教育模式(Sport Education Model)

體適能模式(Fitness Education Model)

動作分析模式(Movement Analysis Model)

發展模式(Development Model)

人的真諦模式(Personal Meaning Model)


2.固定或變化(針對開放性技能)。


動作學習利用利用閉鏈式的的動作控制原理,形成兩種記憶痕跡

一、記憶痕跡:動作如何執行

二、感知痕跡:正確動作參考值


1.凍結自由度2.解放自由度3.利用反作用現象:順勢利導。




/牆性(球類對打:羽球)

打擊/跑分性(棒球)

侵入性(進入對手場域:籃球)


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

意圖前期(Precontemplation從未有意願運動 無意圖

意圖期(Contemplation未來六個月內有意願運動

準備期(Preparation已開始運動 ~但尚不規律

行動期(Action已規律運動但未滿 六個月

維持期(Maintenance已規律運動六個月以上

教學光譜原理:視教學行為是一連串決策,「教與學」的過程就是師生所做的一連串決策。

命令式(A)練習式(B)互惠式(C)自測式(D)包含式

前五種(再製群集)-以教師為主後六種(生產群集)-以學生為主

導引式(F)集中式(G)擴散式(H)設計式(I)創造式(J)自教式(K


動作科學 可說是動作行為(motor behavior):骨骼肌產生的外顯動作(不包括身體器官、神經、

循環)Henry柏克萊體育教授:動作行為研究之父

動作科學:一、動作控制(motor control):探討生產及達成動作之過程以及影響因素。人類的動作在神經、身體與行為等三方面的現象。

二、動作學習(motor learning):探討如何藉由學習或經驗而獲得動作技巧。牽涉到技能的獲得與練習的過程,討論促進或抑制技能獲得的種種變項。透過練習或經驗,使動作技能產生持久改變的過程(Schmidt & Lee, 1999)。以時間而言,能維持相對的持久性。

三、動作發展(motor development):探討因年齡改變而導致動作行為變化。終生動作變化為研究基礎,探究始自生命起源開始到終老過程中個體發展(含成長與成熟)、環境、和執行工作三者間交互作用的


自我決定論 外 內 認 統()

低 高

完全沒有自主性

有一些自主性(外在動機)

高度自主

無動機

外在調整

內射調整

認同調整

統合調整

內在動機

沒有內外在的動機,與非常負向的結果有關

動機是由環境所創造出的行動理由,沒有任何自主性的外在動機

動機是來自內化但具有壓迫性的

動機來自好學生的角色、了解事情是有用或是重要的

外在動機的行為與個體相協調且是整合的

動機出自於興趣與愉悅感的心理需求

輟學

酬賞

罪惡感、羞恥感

重要性

自願的

興趣

整合> 認同> 內射> 外在

風險管理策略一、規避風險(Avoid):藉由停止從事產生風險之活動來避免風險。

二、降低風險(Reduce):藉由降低風險發生之機會或其重大性。

三、移轉風險(Transfer):藉由風險轉嫁來來降低風險發生時之損失。

四、接受風險(Retain):接受風險的現狀,但對於風險發生之損失需考量如何承受。

運動行銷4P:產品(Production)最重要

通路(Place)地點效用很重要的

價格(Price)

促銷(Promotion)公共關係

運動教育模式

Sidentop, D運動教育模式的主要創始者

運動教育模式目的在激勵個人發展運動技能、了解參與運動的重要性和在人生的歷程終程為一個運動人,期發展的遠景是植基於透過一系列的修飾過的運動而得到運動技能的精熟,基於此一觀念,運動教育模式應該是將運動修飾過並適合所有參與的需求和能力,使其皆在運動時有成功的體驗。

運動教育模式特色(A)較長的課程時間設計(B)團隊小組的學習方式(C)強調以比賽方式進行教學。

運動教育模式具有下列幾個特色(Siedentop, Hastie, & Van Der Mars, 2004):
一、運動季(Seasons

二、團隊聯盟(Affiliation

三、正式競賽(Formal Competition

四、紀錄的保存(Record Keeping

五、歡樂的慶典(Festivity

六、高潮的決賽(Culminating Event) 

不強調教育概念的理解

Siedentop,D:運動教育模式MosstonM:教學光譜
Hellison,D.R
:社會責任模式 Rink,J,E:體育教學策略













體育教學的模式Jewett1995

Jewett Bain & Ennis體育課程五大價值取向:學科精熟、社會重建、學習過程、自我實現、生態整合

()學 科 精 熟 取 向(Disciplinary Master, 簡 稱 DM)
(
)學 習 歷 程 取 向(Learning Process, 簡 稱 LP)

()自 我 實 現 取 向(Self Actualization, 簡 稱 SA)
(
)社 會 責 任 取 向(Social Responsibility, 簡 稱 SR)
(
)生 態 整 合 取 向(Ecological Integration, 簡 稱 E I)

Jewett等人(1995)體育課程設計模式(The Curriculum Proc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1. 運動教育模式(Sport Education Model)學科精熟

  2. 體適能模式(Fitness Education Model)學科精熟

  3. 動作分析模式(Movement Analysis Model) 兼具學習過程與學科精熟

  4. 發展模式(Development Model)自我實現

  5. 人的真諦模式(Personal Meaning Model)生態整合


基本假定,一個課程理論是根據三個基本假定而定,那就是 社會、人類、及教育

JewettBrain(1985)認為課程理論須經由何種程序導入課程理論概念架構模式課程

()運動教育模式

目標:使學習者成為具有體育學養的人(參與運動、鑑賞運動、應用運動經驗、接受自我責任、民主領導能力)

主要概念:1激發人人的運動參與感。2運動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3學生應該學習體育課程。

運動教育模式的運動概念指的是運動文化,國外的Sport 的概念不光只有身體運動,更包含參與運動的過程(如:觀眾、裁判、紀錄人員....)。運動教育模式妳可以想像他是舉行一場球類職業比賽一樣,學生藉由分組之後決定各自的角色,如:教練、裁判、紀錄人員、觀眾....。這種方式對於學生學習運動的概念,就不只是傳統的運動技能,可能包括戰術的運用,比賽過程記錄、比賽規則的使用.....等。所以運動教育模式目前在國內校園推動都是以球類運動為主。

()體適能模式

目標:改善學生體適能狀況(瞭解體適能的知識、有益健康的運動技能、養成運動習慣)

主要概念:課程設計內容包括《提昇體適能》及《促進身心健康之知識、技能》,含:身體活動(學習休閒性運動技能,滿足身體活動之基本需求,終致養成運動習慣)、發展健康生活形態(培養良好生活及運動保健之習慣)、設計運動方式,執行運動訓練計劃,確保體適能之改善及維護。


()動作分析模式

目標:發展動作的技巧和理解動作結構。即培養學生應用動作基本結構概念,分析動作,以期改進自己動作更富有技巧性。

主要概念:強調動作學習與身體運動的部位關係,必需具含身體意識、努力,空間意識、關係四項要素。故課程設計應以動作體系的結構知識,以及動作分析的方法概念作為動作技巧學習的脈絡。


()發展模式

目標:強調學生為學習的中心主體,學習行為是自我管理學習和作決定。(培養主動學習、自我實現與社會責任的交互關係)

主要概念:強調自我管理學習及協助、尊重他人,針對學生個別差異,協助學生達成自我成長。故課程設計要顧及學生成長需求的階層性,重視學生的認知、技能、情意三領域的整體發展。



()人生意義模式

目標:透過活動的參與,發現人生的意義與其重要性,同時建立對社會責任的態度,以及培養未來世界公民情操。

主要概念:傾向生態整合的價值取向,重視人生意義的尋找,關心個人整體發展。

(一)個人有意義的行為:成就自我、建立信心、身心健康。

(二)社會貢獻:社區群體健康、公益活動---心理性、社會性。



動作技能學習理論Fitts & Posner1967

語言認知階段(verbal-cognitive stage)、肌動階段(motor stage)、自動化階段(autonomous stage);每個發展階段均具有其特色。

1. 語言認知階段

  學習者先決定學甚麼和對應的學習目標,教練員或教師的指示、示範、影像片段及其他語言信息等,在這階段都顯得非常重要。這時的進度會很快速和明顯,但動作仍會顯得生硬和欠連貫。部分學員會經常自言自語,以言語來引導自己做出動作。由於這種活動要用上很大的專注力,令到學習者難以同時處理其他信息(如策略和姿勢)。學習較常被教師忽略,學生較不能耐心聽講或練習

2. 肌動階段(練習)固定期

  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學習者會進入下一個學習階段,也就是肌動階段。這時會替要做的動作建立起特定的肌動程式,動作也漸趨穩定,預測能力和時間的判斷都會有所進步,自言自語的舉動亦逐漸減少,但表現上的增進會比語言認知階段略慢。肌動階段的持續期一般較語言認知階段長,但每個階段的實際持續時間要按不同的運動項目而有所出入。

3. 自動化階段

  經過不斷的重複練習,學習者最終會進入自動化階段,需要投放在動作上的專注力也可以減少,更多的精神可以被放在策略和姿勢上。由於技能已達至一定的水平,所以進步也相對地顯得更緩慢。


總之,動作技能的學習需要從領會動作要點和掌握局部動作開始,到建立動作連鎖,最後達到自動化。











動作學習理論與練習

動作學習二階段論Gentile (1972)1.獲得動作的概念(分辨相關及非相關訊息與培養協調能力)

2.固定或變化(針對開放性技能)。

第一階段:獲得動作的概念 :A調控情況(與動作有關環境)

B非調控情況(與動作無關環境)

C協調能力(配合動作的協調能力)

第二階段:達成目標的穩定性與一致性:A開放式技巧:具備適應力與多樣化

B封閉式技巧:專注化以提升成功率


動作學習三階段論Fitts & Posner (1967)1.認知期2.聯合期(固定期)3.自動期

動作學習的閉鎖環(closed-loop)理論Adams (1971)提出二階段論1.語文-動作期2.動作期。

動作學習利用利用閉鏈式的的動作控制原理,形成兩種記憶痕跡

一、記憶痕跡:動作如何執行

二、感知痕跡:正確動作參考值

Adams (1971) 的閉鎖環理論(Closed-loop Theory) 指出,具有錯誤偵察與修正(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功能的知覺痕跡(perceptual trace) 與負責引發動作的記憶痕跡(memory trace),共同引導學習者在下一次練習中修正動作,隨著給予KR 練習次數的增加,動作表現愈佳。


動作控制自由度(degree-of-freedom)與協調控制觀點Bernstein (1967)1.凍結自由度2.解放自由度3.利用反作用現象:順勢利導。


基模理論(schema theorySchmidt1975)根據心理學上有關基模的概念提出連續性動作技能學習的基模理論來改進Adams 理論的缺點。

以類化動作程式(generalized motor program)的概念,解釋個體如何透過練習建立動作的執行規則,以形成該動作的基模。

- 確認基模(recognition schema)

- 回憶基模(recall schema)

動作學習

演繹法:理論→假說→實驗(觀察)

歸納法:

1、召喚基模(動作基模):動作期間相關動作參數

2、再認基模(感覺基模):實施動作過程其間,能預知結果

每一次練習動作都會產生四種訊息:

1、起始狀態 有關初期狀況訊息(initialcondition

2、預期的動作成果 產生動作反應的特定規格之訊息(responsespecification

3、動作變數 動作反應的感覺結果(sensory consequence

4、感覺結果 動作反應結果訊息(response outcome


生態學習論(Ecological TheoryNewell1986依據動態系統的觀點提出動作的協調與控制、表現與 學習係由工作(task)、環境(environment)、與有機體(organism等三個限制(constraints)之間交互作用的結果。生物體自我組織(self-organization) 而形成的協調結構(coordinativestructure)會因以上三個因素在某

傳統的工作分析方法只著重於所執行的動作型式及其層次的分析,以至於忽略了動作執行者本身的特質與能力(Smead,1977),同時更忽視了動作系統所在的環境因素。要解決傳統工作分析方法的缺失,動力系統(dynamical systems)是一個值得嘗試的觀點,動力系統認為動作的形成並不是中樞神經動作指令的結果,而是生物個體針對工作(task)與動作情境(task-context)的需求自發互動的結


Schmidt提出運動基模理論自由度:Bernstein  (凍結自由度、解放自由度、利用反作用現象)




Gentile (1972)動作學習二階段論1.獲得動作的概念(分辨相關及非相關訊息與培養協調能力)2.固定或變化(針對開放性技能)







動作科學

動作科學可說是動作行為(motor behavior):骨骼肌產生的外顯動作(不包括身體器官、神經、循環)Henry柏克萊體育教授:動作行為研究之父

動作科學:一、動作控制(motor control):探討生產及達成動作之過程以及影響因素。人類的動作在神經、身體與行為等三方面的現象。

二、動作學習(motor learning):探討如何藉由學習或經驗而獲得動作技巧。牽涉到技能的獲得與練習的過程,討論促進或抑制技能獲得的種種變項。透過練習或經驗,使動作技能產生持久改變的過程(Schmidt & Lee, 1999)。以時間而言,能維持相對的持久性。

三、動作發展(motor development):探討因年齡改變而導致動作行為變化。終生動作變化為研究基礎,探究始自生命起源開始到終老過程中個體發展(含成長與成熟)、環境、和執行工作三者間交互作用的

運動控制

探討生產及達成動作之過程以及影響因素。人類的動作在 神經、 身體、 行為 等三方面的現象。

動作學習

探討如何藉由學習或經驗而獲得動作技巧。牽涉到技能的獲得與練習的過程,討論促進或抑制技能獲得的種種變項。透過練習或經驗,使動作技能產生持久改變的過程(Schmidt & Lee, 1999)。以時間而言,能維持相對的持久性。

動作學習是著重透過練習或動作經驗的累積後,經過一段時間的間隔或休息,當學習者再次執行該動作時,其對該動作的保留或遷移的程度。動作學習兩個重要的影響變項,就是練習的安排與回饋的實施

一、練習的安排動作學習的研究中有關練習安排,可以歸納出情境干擾效應與練習變異假說等兩個研究課題,而不論是情境干擾效應或是練習變異假說,有關動作練習安排的研究發現,多樣化的練習情境對學習者當下的動作表現所帶來的獲益較單一的練習情境小,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不練習的休息期之後,多樣化的練習情境所產生的正面學習效益卻比單一的練習情境大,Schmidt and Bjork1992)將這個在練習當下與休息期過後所產生不同結果的現象稱之為「逆效應」(reverse effect)。

二、回饋的實施在回饋實施的課題中,早期的研究指出,提供學習者結果獲知(KR)的頻率越高、內容越精確,學習者的表現會越好,後來則有引導假說(guidance hypothesis),說明回饋頻率與動作表現和動作學習間的關係,該假說的預測是,高回饋頻率能提高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促使其能持續進行練習,並且降低每次動作表現的錯誤率。但是,高回饋頻率的效益僅止於學習者在練習階段當下的動作表現,若將時間間距拉長,觀察學習者在休息期過後的經由保留或遷移測驗的動作表現則會發現,高回饋頻率的動作品質低於低回饋頻率的逆效應。因此,引導假說的主要貢獻,旨在說明相對少量的回饋對學習者當下的動作表現所帶來的效益較回饋量多的小,但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少量回饋的所產生的效益卻比回饋量多的大

特點:1、動作學習是一套過程 2、經過練習或經驗獲得動作能力或技巧

3、動作學習無法直接觀察 4、是相當久的一種改變

特點:1、動作學習是一套過程 2、經過練習或經驗獲得動作能力或技巧

3、動作學習無法直接觀察 4、是相當久的一種改變

動作發展

探討因年齡改變而導致動作行為變化。終生動作變化為研究基礎,探究始自生命起源開始到終老過程中個體發展(含成長與成熟)、環境、和執行工作三者間交互作用的



回饋

對動作表現和學習而言回饋扮演關鍵性的角色,指出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最普遍性的功能活動就是提供學生有關其動作技能表現的回饋。在動作學習的研究中,最常使用「結果獲知」(knowledgeof results,簡稱 KR)來給予學習者回饋。回饋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是因為具有下列四種功能:

(一)訊息功能:所謂訊息即是用以降低不確定性的信息內容KR 提供先前動作表現結果正確或錯誤的相關訊息,引領學習者下一次的動作朝向正確的目標邁進

(二)動機的功能KR提高學習者對工作的興趣與警覺性,使學習者願意增加練習的時間頻率和強度並建立更高的表現目標。

(三)聯結的功能:依據桑代克(Thorndike, 1927) 的效果律(Law of Effect)KR 能使得刺激與反應之間產生聯結使得學習更有效率此外基模理論(Schema,。Theory) (Schmidt, 1975) 主張KR 使反應特徵之間產生聯結,因而產生回憶基模(recall schema) 與確認基模(recognition schema),藉由 KR 與類化動作程式(generalizedmotor program,簡稱 GMP)參數的聯結,快速動作因而產生。

(四)引導的功能:較早之前的學者即已指出,KR具有引導學習者朝特定目標前進的功能

Adams (1971) 的閉鎖環理論(Closed-loop Theory) 指出,具有錯誤偵察與修正(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功能的知覺痕跡(perceptual trace) 與負責引發動作的記憶痕跡(memory trace),共同引導學習者在下一次練習中修正動作,隨著給予KR 練習次數的增加,動作表現愈佳。

Salmoni et al. (1984) 即認為 KR 是與動作目標有關之口語、最終、外增回饋,例如:射箭比賽,箭射出後,教練告知選手命中 10 分,此即為動作的結果獲知;KP 則是潛藏在動作結果下,關於動作形式的訊息,故又稱為質的回饋,例如:教練告知選手持弓肩膀太高、拉弦不到定位的訊息,以供學習者修正動作。KR KP 同為外在回饋,由於 KR較容易觀察與操弄,因此在動作學習的研究中廣為使用;然而較具實用價值的KP 擁有較高的生態效度,因此有關 KP 的研究,近年來也逐漸增多。


例子

相異處

結果回饋 KR

KR 是與動作目標有關之口語、最終、外增回饋,射箭比賽,箭射出後,教練告知選手命中10 分,此即為動作的結果獲知

提供關於環境目標的結果訊息,通常與內在回饋一致,關於分數或目標訊息,在實驗室中最有用處

表現回饋 KP

KP則是潛藏在動作結果下,關於動作形式的訊息,故又稱為質的回饋,例如:教練告知選手持弓肩膀太高、拉弦不到定位的訊息,以供學習者修正動作

提供關於動作產生與動作型態的訊息目標的結果訊息,通常與內在回饋一致,關於運動學,動力學

KP (Knowledge of performance) 指技能表現獲知, 是有關技能品質的訊息, 例如打網球正手抽球時, 告訴學習者手要往上拉!

KR (Knowledge of result) 指技能結果獲知, 是有動作結果的訊息且是用口頭語言來表達, 例如長跑時告訴選手花了多少時間!

所以ABC的選項是有關技能品質的訊息

理解式球類教學(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BunkerThorpe(1982)

特色1.教學以分組比賽方式進行 2. 強調學生比賽戰術的發展 3.注重問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BunkerThorpe(1982)提出的一種體育教學方法強調促進學生學習球類運動「戰術」與「技能」,以培養學生在運動比賽中解決問題的能力。TGfU 以教師的提問為中心教師的提問是很重要的,透過適當的活動及問題設計,使學生專注於遊戲的戰術面向。由此可知,TGfU 課程模式的中心,是「戰術問題」,學生在瞭解問題的核心之後,可做適當的決定,採取最恰當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是一種由上而下的教學有別於傳統的下而上,遊戲/比賽 → 戰術戰略 → 做適當決定 → 分段技能學習

種類

主要規則與目標

戰術與原理

實例

標的性

*擊球至比對手更接近目標的位置且能避開障礙物而得分的運動。

*瞄準目標

*判斷目標與障礙物的位置

*揮桿和改變方向

木球

保齡球

高爾夫球

/牆性

*將球擊入對方的場域內,使對方無法有效回擊而得分的運動。

*一致性地瞄準

*選擇攻擊與防守位置

*強而有力的攻擊或放小球

羽球

網球

排球

壁球

守備/

跑分性

*擊中球且能安全地上壘而得分的運動。

*將球接殺或在對手上壘前封殺。

*盡量讓對手無法擊中球

*攻擊方

.跑壘得分

.準確地擊中球

.避免三振出局

*守備方

.阻止對手跑壘得分

.設法使對手無法擊中球

.讓打擊者出局

棒球

壘球

板球

侵入性

*設法進入對手的場域內,攻擊目標而得分的運動。

*阻止對手得分

*攻擊方

.得分、侵入、保持球權

*防守方

.阻止對手得分、防守我方

陣地、設法獲得球權

足球

籃球

橄欖球




跨理論模式

跨理論模式Prochaska & DiClemente, 1983; Prochaska, DiClemente, & Norcross, 1992; Prochaska & Velicer, 1997)是源自於多樣不同的行為改變理論,系統性地整合不同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理論模式。

此理論模式認為,人們在真正做到行為改變之前,是朝向透過一系列的階段改變,包括5個主要階段:

意圖前期(Precontemplation從未有意願運動 無意圖

意圖期(Contemplation未來六個月內有意願運動

準備期(Preparation已開始運動 ~但尚不規律

行動期(Action已規律運動但未滿 六個月

維持期(Maintenance已規律運動六個月以上




















自我決定理論

Deciand Ryan1985)自我決定理論依照自我決定(self-determination)的程度(高至低)而提外在動機的四個型態不同動機類型的自主程度

外 內 認 統()自我決定

低 高

完全沒有自主性

有一些自主性(外在動機)

高度自主

無動機

外在調整

內射調整

認同調整

統合調整

內在動機

沒有內外在的動機,與非常負向的結果有關

動機是由環境所創造出的行動理由,沒有任何自主性的外在動機

動機是來自內化但具有壓迫性的

動機來自好學生的角色、了解事情是有用或是重要的

外在動機的行為與個體相協調且是整合的

動機出自於興趣與愉悅感的心理需求

輟學

酬賞

罪惡感、羞恥感

重要性

自願的

興趣

整合> 認同> 內射> 外在

整合調節(integrated regulation):雖然不是自發性的參與某行為但很願意去執行,且對於該行為會產生較高的自我規範的過程,而將此行為與自我的概念及外在的因素整合協調,此行為的動機型態亦較趨近內峹動機。

認同調節(identifiedregulation):個體所從事的行為受自我規範過程自我決定的方式來進行,並非受到外在的 酬賞所誘導,且認為從事該行為是對自己有幫助。

內射調節(introjected regulation):個體內化行動的開始,因此控制的來源是由個體內部發生的,但這仍不是自我決定的形式,他受到伴隨外在事件發生的種種情況(父母、教練的期望)影響,經過內在化後的限制。通常個體藉由本身負面情緒(崇罪惡或羞愧感)來形成動機,從事活動是為了去除罪惡感或愧疚感。

外在調節(external regulation):是藉由外在因素來形成動機,個體行為表現受到行為結果的外在增強(外在酬賞)或控制(懲罰)的影響,而不是個體自我決定或選擇的。


整合調節和認同調節傾向於高自我決定動機(autonomous extrinsic motivation)

內射調節和外在調節傾向於低自我決定動機(controlled extrinsic motivation)


外在調節是指個人的行為是因為外在資源而產生,例如是為了酬賞或被脅迫而去從事運動
內射調節是指個人行為是因為受到內在的催促或壓力所產生,例如為了吸引異性而努力健身
認同調節是指個人行為非常重視、接受此行為而產生,例如某選手參與此運動是因為他相信這樣可以有助於自己成長



凱窪(Roger Caillois:遊戲

凱窪(Roger Caillois)則認為遊戲具有下列六項特質

1自由的(free2分開的(separate

3不確定性(uncertain4非生產性:(unproductive

5規則導引的(governed by rules6虛構的(make- belive

凱窪(Roger Caillois)依遊戲的心理趨向,劃分成四個類疇,包括

1競爭性的遊戲:競爭性的遊戲,原則上遊戲者在公平的情況下,依據比賽規則,戰勝對手。這種遊戲,本質上蘊含了努力、專注、訓練、毅力以及求勝的意志。

2機運性的遊戲:機運性的遊戲,和競爭性遊戲正好相對。其遊戲的先決條件,亦如競爭性遊戲本質一樣,是在公平的情況下,依據比賽規則進行。但是本質上,機運遊戲的結果,並非遊戲者所能控制的,遊戲者靠的,不是自我的意志、能力、努力工作、或是長期的訓練,遊戲者在遊戲當中,只能靜待結果的揭曉,勝負的決定,完全交給命運。

3模仿性的遊戲:有些遊戲,不一定與人競爭,或完全依賴機運的決定,而是遊戲者沈浸在想像的國度裏,忘記或暫時隱藏自已,模仿成別的角色,如小孩子的家家酒、嘉年華會的面具狂歡或戲劇等。

4暈眩性的遊戲:暈眩性的遊戲,遊戲者在遊戲中製造了知覺上的失衡、沈於失魂、緊張、痙攣與狂喜的狀態,追求某種暈眩的感覺,如大人幫小孩子轉圈圈、盪鞦韆、高山滑雪、摩天輪、雲霄飛車等。

依凱窪遊戲的四個範疇,將我們所熟悉的遊戲作一歸納分類如下表:

競爭性遊戲

機運性遊戲

模仿性遊戲

暈眩性遊戲

騎馬打仗

兩人三腳

踩氣球

過五關

賓果

套圈圈

撲克牌

大富翁

扮家家酒

比手畫腳

化裝舞會

獵人老虎槍

旋轉木馬

盪鞦韆

翹翹板

雲霄飛車

 




運動心理學三碼模式

三碼模式(Triple code modelAhsen(1984)提出,他認為在意像的過程中必需包含三個重要的部分:

 1. 第一部份是意像(imagery)本身;意像被定義為一種主要的激發感覺(aroused sensation),他具有所有感覺的特質且發生於內在,意像必須使主體本身與外在世界產生真正的互動。

 2. 第二個部分是身體反應(somatic response);像扮演的角色是生理心理的改變,而生理心理的測量,除了包含刺激的陳述(stimulus proposition),還必須包含反映的陳述(response proposition)

 3. 第三個部分意像本身的意義(meaning);每一個意像對每一個個體有其獨立的重要性和意義,意像的過程和每個人過去的經驗有關,因此每個意像課程的指導,無法對每個個體產生相同的意像經驗,因此每個個體必須了解意像對自己的意義。

教學光譜的十一種教學方式命 練 互 自 包、導 集 擴 設 創 自

教學光譜原理視教學行為是一連串決策,「教與學」的過程就是師生所做的一連串決策。決策是重要的教學行為,教師需在課前、課中和課後等階段作各種決策,同樣的,學習者在學習當中,也需做各種決策。

教師決定權(再製)由大至小 <<<<=======>>>>>>>>學生決定權(生產)由小至大

命令式, 練習式, 互惠式 自測式 包含式==導引式, 聚斂式, 擴散式, 設計式, 創造式, 自學式

周宏室(1994)對於教學光譜的十一種教學方式作以下操作行定義:

(一)命令式(A):由老師作教學前、中、後的決定,學生只需要跟著老師的口令動作。

(二)練習式(B):學生有個別或私下的練習時間,老師則提供個別或私下的回饋。

(三)互惠式(C):學生間組成學習單位,練習時同伴之間互相回饋,老師則提供標準卡。

(四)自測式(D):學生自我練習及回饋,老師則提供標準卡。

(五)包含式(E):老師對相同動作訂出不同難度,學生則選擇自己的標準通過後再做下一個動作。

前五種(再製群集)-以教師為主後六種(生產群集)-以學生為主

(六)導引式(F):老師不說出標準答案,而以一連串有順序、邏輯的問題,引導學生找出答案。

(七)集中式(G):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共同參與學習並找出單一且正確的答案。

(八)擴散式(H):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努力思考答案所在,藉由「可能的」、「可行的」、「可塑的」的回饋來引導。

(九)設計式(I):學習者在教師指定教材範圍內,與教師商量後,依自己的認知與體能,去設計、發展及表現一連串的動作或問題,並組成個人動作的計劃。

(十)創造式(J):學習者創造一個學習經驗,對於問題加以探究、設計、表現和評鑑它。大部分的決策過程皆由學習者擔綱,老師完全站在輔導的立場,扮演支持的角色。

(十一)自教式(K):學習者對於問題的解決、學習活動的決定與執行,乃至最後的發表與評鑑,均由學習者自己做主,老師指擔任提供資源的角色。



暴力行為

暴力可分為四種等級:身體接觸、邊界暴力、類犯罪型暴力以及犯罪型暴力

身體接觸 : 就是如同拳擊場上的互毆,美式足球中的衝撞等等。這些行為雖然都有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但都是在運動規則下所發生的肢體接觸。不過,重點是,身體接觸的界定,主要是看他是否符合常模所規範,而不是依他的後果有多殘暴而定。換句話說,今天就算你在打排球的時候,殺球不小心把對方的頭給打爆了,這也是被允許的。

邊界暴力 : 就是指那些被規則所禁止,但卻常出現,已經成為比賽中的一部份的暴力行為。比如說踢足球時,把對方給絆倒,打籃球時,卡位的小動作等。這些行為是被容忍,頂多會有些判決而已。

類犯罪型的暴力 : 就是既不符合球員間非正式地規範,又不符合正式的條約規範的行為。他牽涉了可能引發嚴重傷害的危險攻擊。比如說,如果棒球打擊者被快速球給打中,然後他竟然拿著球棒去追打投手的腦門,那就是類犯罪型的暴力了類犯罪型與犯罪型,都是會導致嚴重的後果的不被允許的暴力行為。

犯罪類型的暴力 : 行為判准依據,是這個行為跟比賽是否有直接的關係。如果你在比賽前,覺得對手很白目,於是就衝去踩他的頭,這就是犯罪行為。試問,如果你平常走在接上,有人突然在你綁鞋帶的時候,朝你的頭狠狠地踩下去,你會覺得這是被社會所允許的嗎!當然不會嗎!或者是在比賽後,球員互看不順眼,又打起來,這也是犯罪行為。

身體接觸: 就是如同拳擊場上的互毆,

邊界暴力: 就是指那些被規則所禁止,但卻常出現,已經成為比賽中的一部份的暴力行為。(小動作)

類犯罪型的暴力: 就是既不符合球員間非正式地規範,又不符合正式的條約規範的行為

犯罪類型的暴力: 在比賽後,球員互看不順眼,又打起來,這也是犯罪行為。



適應體育(Adapted P.E)融合式體育

是將因為身心失能而造成弱勢的學生或是社會人士,能夠依據自己選擇活動中所擁有的能力範圍,運用所有的運動和休閒機會產生潛能。目前在學校中只要無法與一般同學共同參與體育運動教學課程的學生,都是適應體育的對象。具體而言,除了肢體失能者之外,體弱、過胖、多病、、、、等等,均是適應體育實施的對象。八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召開「改進特殊體育教學中程發展計畫」第一次委員會議,會中為因應國際學術領域名詞的更改,故將國內慣用之「特殊體育」改為「適應體育」,並將「改進特殊體育教學中程發展計畫」更名為「改進適應體育教學中程發展計畫」

在一般班級中,縱使沒有身心障礙的學生,也會有程度上或背景上不同的學生,教師需要協助不同的學生需求設計不同的體育教學活動,達到人人有機會上體育課的平等。適應體育服務的對象包含1.資優2.普通3.身障生,其中又以普通生和身障生為主。依據最少環境,讓學生獲得最有利的教學安置,以融合式教學服務學生需求。      以上資料參考闕月清、游添燈文章-適應體育的理論與基礎

融合式體育(inclusive physical education理念強調的是讓特殊需求學童與普通學童共同參與體育課程的學習,主要是為了讓特殊需求學童與普通學童都享有公平的體育受教權與身體活動權(鄭麗媛,民91)。為了讓身心障礙學生公平受教,能有健全的身心發展,所以融合式體育教學應運而生。

運動行銷























九年一貫

美國健康教育體育休閒舞蹈學會(AAHPERD)根據適能(fitness)的觀點,對健康提出了整體性的概念,認為真正完整的健康應由五個安適狀態(well-being)所構成:

1.身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包括了解身體發展、身體照顧,發展正向身體活動態度與能力。

2.情緒適能(emotional fitness):包括思考清晰、情緒穩定、成功的調適壓力,具備與自律的能力

3.社會適能(social fitness):包括關心配偶、家人、鄰居、同事和朋友,積極與他人互動和發展友誼的能力

4.精神適能(spiritual fitness):包括尋找個人生命的意義,設定人生的目標,擁有愛人與被愛的能力

5.文化適能(cultural fitness):包括對社區生活改造有貢獻,能關注文化和社會事件接受公共事物責任的能力


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100學年度實施)健體領域課程目標無休閒

1.養成尊重生命的觀念,豐富全人健康的生活。

2.充實促進健康的知識、態度與技能。

3.發展運動概念與運動技能,提升體適能。

4.培養增進人際關係與互動的能力。

5.培養營造健康社區與環境的責任感和能力。

6.培養擬定健康與體育策略及實踐的能力。

7.培養運用健康與體育的資訊、產品和服務的能力。


分段能力指標

<編號說明>下列「a-b-c」的編號中,a代表主題軸序號,b代表學習階段序號,c代表流水號。

分為三學習階段。第一學習階段為小學一至三年級,第二學習階段為小學四至六年級,第三學習階段為國中一至三年級。

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七大主題軸生、人、運、運、安、健、群

在七大主題軸中

體育十大部分

一、生長、發展

開發身體功能與運動技能

二、人與食物

飲食與運動

三、運動技能

1開發身體功能與運動技能 2.運動概念 3.運動規則

四、運動參與

1.運動參與及規畫 2.休閒與體適能 3.運動欣賞

五、安全生活

運動安全與傷害

六、健康心理

運動與人際關係

七、群體健康

消費者與運動


健體領域課程的運動技能----移動性動作技能-----操作性動作技能----穩定性動作技能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海洋教育)

國民中小學應塑造「親海、愛海、知海」的教育情境,讓學生親近海洋、熱愛海洋與認識海洋。藉由海洋休閒或參與生動活潑的海洋體驗活動,分享其體驗經驗,從親近海洋歷程,導引熱愛海洋情操與增進探索海洋知識的興趣。

從海洋出發,教育國民中小學學生海洋相關的基本知識,培養對生命、自然環境的尊重,發揚海洋民族優質的特性,並塑造海洋人文、藝術的文化。分階段具體目標如下:

(1)國小低年級具體目標:A.喜歡親水活動,並重視親水的安全性。

B.喜愛閱讀並分享海洋的故事。

C.認識水的特性及其與生活的關係。

D.瞭解河流或海洋環境保護與生活的關係。

(2)國小中年級具體目標:A.具備游泳基本技能,並分享親水活動的樂趣。

B.瞭解家鄉的水產相關職業。

C.欣賞海洋文學與藝術作品,認識海洋民俗活動或信仰,並嘗試創作海洋

文學、藝術作品。

D.認識常見的海洋生物。

E.瞭解家鄉常見的河流或海洋資源及其保育方法。

(3)國小高年級具體目標:A.熟練游泳基本技能。

B.瞭解臺灣海洋資源開發的概況。

C.瞭解臺灣海洋文化,並領略海洋冒險、進取的精神。

D.瞭解海洋自然科學的基礎知識。

E.瞭解臺灣基本的河流與海洋資源,並積極參與海洋環保活動。

F.涵養熱愛海洋情操與增進探索海洋知識的興趣。

海洋教育的架構分為海洋休閒、海洋社會、海洋文化、海洋科學、海洋資源等五大主題軸,主題軸下分細類,詳見表1

主題軸

細類

海洋休閒

水域休閒

海洋生態旅遊

海洋社會

海洋經濟活動

海洋法政

海洋文化

海洋歷史

海洋文學

海洋藝術

海洋民俗信仰與祭典

海洋科學

海洋物理與化學

海洋地理地質

海洋氣象

海洋應用科學

海洋資源

海洋食品

生物資源

非生物資源

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


3.分段能力指標

<編號說明>分段能力指標依總綱小組之格式,a-b-c三個編號中,「a」代表主題軸序號,1為海洋休閒,2為海洋社會,3為海洋文化,4為海洋科學,5為海洋資源;「b」代表學習階段序號,第一階段為國小一至二年級,第二階段為國小三至四年級,第三階段為國小五至六年級,第四階段為國中一至三年級;「c」代表流水號。分階段能力指標如下


教學 與 評量

直覺觀察法係指由教師"主觀"認定學生的能力來做分組容易受到教師對於學生的認知而產生偏差

軼事紀錄法為教師觀察學生在活動之間的發生的任何行為將其紀錄,(如:某某時間點;A學生在與隔壁B同學聊天......)其缺點是沒有辦法全部學生放在同一標準下進行分類。

期程紀錄法為系統觀察法的一種,將學生可能會發生的行為先歸類數項(如:練習中、沒有練習、等待練習、人際互動....)觀察者依照學生在時間內的所發生的行為次數進行紀錄。

等級分類法應該是依照學生的能力在設定的標準下進行客觀測驗,(如:五點上籃的成績,A=4~5B=2~3C=0~1)依照測驗結果將學生分配到各種等級之下。

體育活動計畫的擬定發展程序:1.意識醞釀期2.確立目標期3.蒐集資料期4.方案擬定期

教育部政策

快活計畫 ~ 促進學生身體活動,帶給學生健康、活力與智慧 ~

培育學生運動知能,激發學生運動動機與興趣,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奠定終身參與身體活動的能力與態度,落實下列具體指標:
一、各級學校學生每天至少累積30分鐘的身體活動時間,且每週累積210分鐘的比率。
二、各級學校學生參加體適能檢測的比率每年提昇20%,學生通過體適能標準的比率每年提升。
三、各級學校學生參與運動社團的比率每年提升4%6%
四、以班際為核心舉辦班際及參加校際運動競賽的學校比率每年提升20%

計畫目標
培育學生運動知能,激發學生運動動機與興趣,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奠定終身參與身體活動的能力與態度,並落實下列具體指標:

一、各級學校學生每天至少累積30分鐘的身體活動時間,且每週累積210分鐘的比率,高中及大專校院學生每年提升10%15%,國中小學生於2008年達到80%。 

14一週累積210分鐘身體活動比率指標(%

目標值

學制

2008

2009

2010

2011

累積210分鐘

國中小

80%

85%

90%

95%


二、各級學校學生參加體適能檢測的比率每年提昇20%,學生通過體適能標準比率年提升

15每學年各級學校檢測學生體適能次數指標

年份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檢測次數

1.2


1.4



1.6



1.8



2


說明:1.各級學校依據本部95.04.04修正頒布「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規定,每學年應至少實施體能檢測一次,並依檢測結果,落實提升學生體能措施。

2.各級學校檢測次數由每學年1次,逐年以20%(20%學校達2次檢測)比率增加,2011年達成每校至少應實施2次為目標

國內五種測驗方式測驗學生體適能:(1)身體質量指數(BMI):以瞭解身體組成;

2)坐姿體前彎:測驗柔軟度;

3)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測驗腹肌之肌力肌耐力;

4)立定跳遠:測驗瞬發力;

5)女生800M、男生1600M跑走:測驗心肺耐力。

各級學校學生參與運動社團的比率每年提升4%6%

17 各級學校學生參與運動社團比率指標 (%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國小

29.7

33.7-35.7

37.7-41.7

41.7-47.7

45.7-53.7

49.7-59.7

國中

17.6

21.6-23.6

25.6-29.6

29.6-35.6

33.4-41.6

37.6-47.6

高中

30.9

34.9-36.9

38.9-42.9

42.9-48.9

46.9-54.9

50.9-60.9

大專

16.3

20.3-22.3

24.3-28.3

28.3-34.3

32.3-40.3

36.3-48.3

說明:2007年起,以每年提升4%6%學生運動社團參與率,預估到2011年時,平均每校將約5成的學生參與運動社團活動

以班際為核心舉辦班際及參加校際運動競賽的學校比率年提升20%

18:各級學校辦理班際及參加校際運動競賽次數指標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舉辦班際競賽

3.2


3.4


3.6

3.8

4

參加校際競賽

2.2

2.4

2.6

2.8

3

說明:1.根據本部體育統計資料顯示,各級學校舉辦體育活動的比率普遍不低,但針對班級舉辦運動競賽活動種類數據仍未建立,希望透過本計畫實施,帶動班級的學生積極參與班級運動競賽,以提升個人的運動技能與健康體適能。

2.每年各校至少均應辦理3種校內班際運動競賽,並分上下學期舉行。以每年提升20%學校辦理4次,預估至2011年時,每校每年至少辦理4次班際運動競賽

3.每年各校至少均參加2種校際運動競賽,並分上下學期舉行。以每年提升20%學校參加3次,預估至2011年時,每校每年至少參加3次校際運動競賽

普及化運動項目的選擇,經徵詢學生、各縣市政府及專家學者意見,考量各學齡學生成長發育身體協調發展因素,兼顧普及化運動「普及性」、「趣味性」、「團體性」、「安全性」、「活動性」及「易學性」的基本精神後拍版定案,普及化運動將推動的項目包括:國小1-4年級為「創編韻動操」;國小56年級為「樂樂棒球」;國中7-9年級則是「大隊接力」

學校體育一二三希望工程

1. 一人一運動、一校一團隊

2.每年提升學生體適能2%

3. 每年提升學生規律運動人口3%

一人一運動、一校一團隊 有具體措施1.各校至少成立三個運動社團 2.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鐘以上

我國教育部學校體育政策「一人一運動,一校一團隊」目標

1.一種運動技能

2.規律運動之比率每年提高3%,六年共提高18%

3.各校至少成立三個運動社團,至少組成一個具體育特色運動團隊。

規律運動之比率每年提高 3%每年提升體適能2%

學校體育實施辦法


我國的體育目標約略有下列幾項:

()促進身體機能發展

()健全心理

()培養社會規範行為

()提高運動技能

()充實休閒生活

()促進身體健康

19世界中自然主義20世紀初民族體育20世紀中競技體育20世紀末終身體育

臺北市政策

臺北市98學年度推動「教育111」政策

申請資格:學校須皆符合下列八項條件,始得申請認證及獎勵:

(一)學校設定有特色發展項目,並積極推展課程教學及各項教育活動。

(二)學校曾參加優質學校評選獲一向度以上的優質獎;或曾參加國際性競賽成績優異;或曾獲國家或國際機構認證;或經由媒體大幅報導與宣傳,確有具體績效;或有其他獨特優異的教育表現。

(三)學校有規劃藝術或運動專長之多元教育活動,並有落實執行,且有認證標準之項目至少五項。

(四)國小中高年級、國中、高中職之全校學生擁有至少一項藝術或運動之專長,且有持續學習的基本能力與興趣。

(五)學校對弱勢族群及低社經背景家庭之學生有協助及補助的方案,且有積極作為。

(六)學校對中輟生輔導有積極執行之方案,且學年度內學校沒有無故長期中輟學生。

(七)學校能以正向輔導與管教方式來施教,且學年度內學校沒有發生老師體罰學生之事件。

(八)學校對學習落後及適應困難的學生有實施補救教學,且有具體之輔導機制。

沒有特別規定要哪五種




拉邦(Laban)動作分析的概念應用在體育教學的要素:

身體部位(Body Parts)、動作/舞步(Action)、空間(Space)、動力/時間(Dynamics/Time)、與關係(Relationship)等動作元素

創造性舞蹈教學,其動作探索的五大要素為-----身體、時間、空間、力量、關係

舞蹈的三個重要元素: 1.空間 2.時間 3.力量




中國古代體育史

中國古代體育史
名稱
角牴-相撲蹴鞠-足球投壺-射箭競渡-龍舟
弄丸-馬球角力-武戲捶丸-高爾夫

八段錦:

1.雙手托天理三焦2.左右開弓似射鵰3. 調理脾胃雙臂舉4. 五勞七傷向後瞧 5.搖頭擺尾去心火6.背後七顛百病消7. 攢拳怒目增氣力8. 兩手攀足固腎腰

射禮:古代的隆重典禮。分為賓射、燕射、鄉射、大射等。
諸侯來朝,天子與之射為賓射;諸侯相朝,與之射為燕射;鄉大夫州長為鄉射


其他

高雄100中小體育 好難

Epstein1989)提出的TARGET模式,經由工作(task)、自主權(authority)、認可(recognition)、分組(group)、評量(evaluation)與時間(time)此六類要素的建構與調整,來營造支持精熟目標的學習動機策略

1.「精緻體育教學,普及全民運動」;2.「充實運動資源,健全體育體制」;3.「營造優質環境,保障運動權益」;4.「強化競技科研,完備培育機制」;5.「增進生活技能,提升健康素養」;6.「拓展健康夥伴,深化健康促進」。

掌握教改契機為體育教學注入新氣象

壹、前言

儘管九年一貫教育改革在推行階段遭受眾多的困難與質疑,然而其透過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人性化、生活化、適性化、統整化與現代化之學習領域教育活動,傳授基本知識,養成終身學習能力,培養身心充分發展之活潑樂觀、合群互助、探究反思、恢弘前瞻、創造進取的健全國民與具世界觀之公民之教育理念值得肯定(教育部,2000)。

更值得注意的,在理念中強調能力的培養和以學生為本位的理念與健康和體育的教育哲學不謀而合。健康教育的教學目標不在於知識的背誦或堆積,而在於健康行為的實踐。而運動的指導技術是以「學生」為對象,它強調的是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別差異,整個體育教學的終極目標則是在達到每位學習者都能的境界(教育部,2000)。

在七大學習領域之中,唯有「健康與體育」跟生命的延續息息相關,九年一貫課程的改革,已經把健康與體育的重要性自過去的邊陲課程突顯出來了。因此,本領域的老師們應該好好的藉著這次的改革,積極的在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上尋求突破與改進,改變以往教條或背誦的知識,或反覆枯燥的動作練習;使活動內容能促進學生日常生活能力的培養和身心全面的發展。

貳、身體運動課程執行的重要課題

一、掌握身體活動所扮演的角色

身體活動在兒童全人發展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經驗。身體活動不但是身體與動作發展的主要元素,也是兒童階段認知和情意發展的重要媒介。透過身體活動,兒童得以鍛鍊強健的體魄和熟練的運動技巧,而參與身體活動也提供了認知和情意發展的經驗,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動作發展學家Gallahu1996)指出:孩子學習如何運動,同時也透過運動來學習。這句話怎麼說呢?Gallahu在他所提倡的「發展的體育課程」中提到二者的關係:(請參閱 Gallague, 1996 15) 

在動作方面,兒童所要發展的有基礎動作能力和身體適能。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有賴認知和情感方面的充實。在認知方面有知覺--動作能力的培養和運動技能相關概念的學習。什麼是知覺動作能力呢?也就是對於身體能夠做出什麼樣的動作的認識,對於動作時的空間、方向時間等方面的覺知。例如,練習跳繩的孩子,必需能夠掌握身體與繩子擺動節奏,知道兩者運動時的空間和方向,才能做出各種的跳繩動作。在情感方面, Gallahu (1996)稱兒童為自我發現的學習者。因為來自運動的學習和表現的經驗,使得兒童的自我概念獲得提昇。參加運動團隊或競賽的經驗,讓兒童學會了公正、尊重、責任感、信任感和互相關照等正面的社會化情感。

人類從一出生便開始與周遭的環境作互動,進而認識這個世界。隨著會爬、會走到會跑、會跳,孩子所知道的事物也逐漸增加,過程中便是一連串的認知(覺知)與身體活動的交互作用,也就是Gallahu(1996)所指的:主動的學習者。廣為從事教育工作者所熟知的「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中,由感覺動作階段經過前操作階段到具體操作階段都相當強調透過身體活動所獲得的經驗。因此,以身體活動為出發點,在身體動作能力養成的過程中,相關的認知和情感也獲得發展。

因此,從全面的發展來看,身體活動在兒童階段的學習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對健康與體育領域的七個主題軸--生長、發展,人與食物、運動技能、運動參與、安全生活、健康心理、群體健康來說,身體活動是其實施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二、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

薛梨真教授指出,課程統整如何配合學生各年齡層發展階段來規劃或銜接國中階段的課程等課題,不宜忽略。 由於過去國中小分段教學,造成教學內容銜接不當或重複等弊病。在體育的教學中,受限於場地和教師的專業能力,可以發現某運動項目重複教學的情況,例如:躲避球、籃球、排球、接力跑等;而某些項目卻很少被指導或由練習的機會,例如:體操、舞蹈、游泳、棒球、足球。過去以學習運動項目或鍛鍊體能為教學的內容,往往會讓體育教學顧此失彼,更重要的是錯過了一些學習的重要階段。若以培養終身的運動習慣和全面的發展來看,課程的安排必需配合學生的動作發展過程。

Gallahue (1995) 利用一個沙漏模式來說明動作發展乃是一個不連續、階段重疊的模式(圖2)。模式將人類自初生開始的所出現的身體動作分成幾個階段

(一)基本身體動作階段 :1.反射動作期

2.初始動作期

3.基礎動作期

4.特殊化動作期

各種功能隨年齡成階段式的發展,這些階段表示我們可以隨著孩子年齡長預期哪些動作形式會出現。而這些階段有時候也會重疊,因種族、文化、成長環境等,差異性也很大。另外,階段也意指發展具有順序性的,一般而言是由首至尾(cephalocaudal)的原則,先能控制頭肩部份的的區域,才能控制手腳;先控制大肌肉然後才發展到對精細肌肉的控制

教師在發展階段應提供激發大肌肉活動的機會,例如在器材上的支援、再空間上的規畫、在活動上的安排等都充足,同時也要適時提供引導和鼓勵以促進大肌肉和知覺動作能力的發展。

(二)青少年正值最大發展可能性階段

從對應生理年齡來看,國小兒童和國中階段的青少年大約處於基礎期的成熟階段和特殊動作期。

1.基礎動作期中成熟階段的動作模式-- 此階段的動作特色為運作具有效率、協調且控制良好。

2.特殊動作期的動作型態更為細膩、成組的且精緻到可以適合特殊的需要。三個次階段為:

1)轉換階段----

轉換階段的動作與基本動作的型態、精確性要求和控制的方式大致一樣,只是情境上較為複雜、特殊化。例如,走平衡木、跳繩、踢球遊戲等。此階段的兒童對於各項活動皆感興趣,而多樣化的活動也是促進能力養成與轉換的途徑,學者也建議(Gallahue, 1996):應注意不要讓兒童參與的活動過於集中於某一項。因為此階段窄化的技能對往後兩個階段的發展不利。

2)應用階段----11-13歲)

此階段的動作在複雜度、精確性和形式上皆不同於前一階段,少年傾向選擇偏好的運動項目。

3)終身使用階段----14-成人)

先前所養成的能力與其他條件下選擇。也是長大後最有可能出現的運動狀態。

從模式圖可以清楚的得到一個概念:小學兒童大約處於基本動作的成熟階段和特殊化動作(轉換、應用、供終身使用)的階段。就動力系統的觀點來看,這正是透過次系統中環境、動作的影響以形成新的或目標動作型態的關鍵期。老師們這時就要扮演檢視、引導的角色,以確保孩子們都能正常的發展。


三、改變教法--昇專業知能促進有效率的教學

在動作技能的學習技能必需反覆練習才會進步,透過進步所獲得的成就感才是真快樂。與上述所提出的樂趣化理念雖然表面看來相違背,但實為殊途同歸,關鍵在於老師的指導和鼓勵。所謂「辛苦播種才有豐富的收穫」,運動技能學習和運動競賽的經驗正是提供磨練心智的機會,在學習的過程中,這樣的體驗過程如果能有老師的鼓勵(重要)支持與正確的指導,在情緒上將會是正面的。

從一般的教學情境來看,小學老師對兒童動作學習的影響主要透過為練習的安排和回饋的提供

(一)練習的安排

學習者方面的考慮:

1.學生將會按照怎樣的程序來學習(如何因材施教)?擅長某項運動者不一定是個好教練。只有從學習者的角度來設計課程,才能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幾乎所有的運動學習過程,學生都會經歷特定的學習階段,以下舉出三種學者所歸納的模式:

1Fitts & Posner1967)的三階段論:分三階段,隨著練習增加逐漸轉換

認知階段:著重認知方面問題,例如:身體的位置、姿勢、如何達到動作目標、動作的順序、肢段移動的幅度大小。此階段表現出的特性為動作不穩定,誤差很大且學習者不知道該如何修正。

聯合階段:熟練動作基本型態,只是還需要精進,知道如何修正自己的動作。表現出的動作較穩定。

自動化階段:需要數年不斷的練習才能達到,動作時不需意識便能將動作型態成功的表現出來,能同時作數件事;達到的水準有個別差異,必非人人都能達到這個境界。

三階段模式是個大略的分法,階段是漸進的,但過於偏重認知層面,有時純粹從動作的角度分辨不出學習者的程度。

2Gentile 兩階段模式:以學習者在個階段的學習目標來分(Magill, 1998):

a.學習者首先應該知道動作的概念

包括動作型態(知道如何達到動作)、區辨運動環境的有關及無關的特性,例如與桌球運動有關的特性為球速、擊球拍面角度、拍面質地等;而無關的特性為球或桌面的顏色。

b.使動作表現固定化或多樣化

固定化就是學會動作模式以後,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表現出來。例如捷泳(自由式)技能,經過選手訓練者的動作流暢、協調且省力,而自行練習或技巧不佳者的動作就顯得吃力。而多樣化則是指表現能依目標的轉移而改變,正如職業籃球選手不管是罰球或跳投都一樣準確,不論隊友是站定或移動都能將球準確的傳到其手裡。

兩階段提醒老師評量測驗和練習活動的安排,應考慮各階段動作目的和特殊性。但是,當階段模糊或學習的目的是在動作的協調時,如何掌握學習的進度?

3Newell1985)的協調和控制模式

a.協調階段(coordinated stage,學會基本的動作型態)----此階段在達到目標的基本模式

b.控制階段(control stage,使動作符合運動情境需求使動作型態參數化)----在此階段的動作者在各種環境下都能成功的表現。例如:高爾夫球的推桿動作技能,在這個階段的選手應該能夠根據離球洞上不同的距離、地勢甚至草長的方向或風向來判斷該出用多大的力量(擺桿距離)來推,使球成功入洞。


2.學習的動機如何?

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對於兒童或青少年來說,學習的動機的養成相當仰賴他人(老師、父母、朋友)的影響。從以下兩位學者的研究可以說明其重要性:

1Harter的成就動機論,1978:

成就動機論中對青少年運動動機的研究,青少年喜歡表現專長,於是他們參與運動活動、學習運動技能,當結果是成功的時,就會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而這份成就也是來自可以控制的途徑的(努力),在自我效能提高下樂於參與運動,努力學習。

2Maeher & Nicholls的成就目標取向論,1980

成就目標取向論,個體參與動機受三個目標引導:能力、工作和社會支持。能力傾向的兒童參與運動或學習運動技能的目的是與他人一較長短。工作取向者則是追求自我的挑戰。而社會支持傾向的兒童則主要在追求來自重要他人的正面支持。

一個好的教練或老師,應該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來了解學習一項動作技能的過程,使得學習的過程充滿成就感,同時建立正面的情感(自我概念、社會化),以培養高度的運動動機。

動作方面的考慮:

1.動作分類

動作的分類使得教師對於新技能的目標能確實掌握,也對於可能影響這項技能的變項有概略的認識。

1)連續式、間斷式與系列式動作

根據動作是否有明確的起止點來區分,例如棒球打擊動作屬於間段式動作,而跑步就屬於連續式動作。系列式是一連串的間斷式動作的組合,例如一套體操動作、手排車的換檔。

2)開放與閉鎖

動作時的環境是否可預測。閉鎖式動作例如倒立、跳馬或3000公尺,而籃球、排球則屬開放式。

3)速度或準確性

動作執行的目的是要求結果的準確性或速度。準確性有可有空間準確和時間準確,例如射箭是空間準確性,而棒球打擊則比較仰賴時間的準確性。而動作速度所表現的結果常常是距離的遠近或力量的大小。經有許多研究顯示,類似的動作模式但不同的動作結果,會造成不同的動作表現和訓練策略取向。

2.動作難度的分析

因學生的程度不同,而且對於發展中的兒童,有些能力的發展尚未成熟,分析動作技能難易度以安排難易適中的課程,對於教師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概念。以下為取自Herkowiz(1986)針對打擊動作的分析:

在練習打擊動作時,老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年齡,學習的階段等條件來安排練習的內容。

環境方面的考慮

場地、器材對於學習的影響是無庸置疑的,也是老師們很容易就會考慮到的,在這裡所要特別提出的是關於練習時,內容如何安排的問題。比如說,當您介紹過籃球投籃、運球、傳接的基本動作後,應該如何安排練習的內容才能夠讓學習熟練這些技能?同樣的球速打上100個,能提高棒球打擊率?

1)集團與隨機--背景干擾

以練習的內容和順序而言,集團練習與隨機練習相較之下是屬於低干擾,研究者發現低干擾的練習過程表現比高干擾還好,但是在遷移到新的情境的測驗表現卻較差(例如有人防守或比賽),甚至還有研究顯示,就算是閉鎖的技能,高干擾的學習效果也比低干擾好。

2)固定與不定--基模理論

而變換不同動作參數的練習,也有類似的結果。利用不定練習雖在練習期顯得較不穩定,誤差也較大,但在測驗時的表現卻比重複一種練習情境的固定練習還好。根據Schimidt(1991)的說法,不定練習對於學習動作的基模有幫助。也就是說,在不同的嘗試之下,學習者在建立肢段移動的順序、幅度、相對的力量的輕重上有了較為清楚的輪廓,這樣在面對新的情境或是測驗時都會有比較好的表現。

這些的研究發現和理論值得老師在安排練習內容時加以考慮。


(二)回饋的提供

1.動作相關訊息提供的理由與種類

動作學習的過程最重要的是要使學習者知道如何表現出目標動作。這裡有個前提即是:動作者必需知道自己表現的情況,再根據自己的表現來建立一個修正動作的參照點。所以,老師在教學時要能夠適時提供相關有用的訊息給學生。

提供訊息時機可以在動作前、中、後,來源可以是內在的--內在回饋或外來的--外在回饋。內在是對回饋訊息作主觀的自我評價,外在回饋則是告知的訊息;也是教師比較可以掌控的部份。其形式大略可分KRKP兩類(Schmidt, 1991)。

2.過度依賴外在回饋不利學習

在動作行為學者發現一個兩難的現象:外在回饋可以促進學習,但過度的依賴它則在回饋撤除後,表現就受損了。這就是所謂的引導假說。於是,在增進教學的立場,學習一項新的動作技能需要回饋,但是要讓學生能夠不對他產生依賴。於是就了各種的研究途徑:回饋的頻率、即時性回饋、寬帶回饋、總結性回饋,複雜動作的回饋。研究者致力於探討各種回饋的使用時機(Swinnen,1996)。

3.提供動作訊習的原則

1)多種(來源、使用時機、方式)並用,使提供的訊息產生學習效果,同時避免學生依賴回饋。

2)結合KP

3)對於協調性動作的回饋--KR, 放慢使成功, 就關鍵的控制變項給回饋、前饋。


(三)動作發展和動作學習理論對身體動作教學的啟示

1.確認兒童是否到達基本動作的成熟水準?

因為在這個階段中,雖然速率有所變異,但一般應該都能做出有效率、協調、可控制的動作表現。除了打擊、接球等手眼協調的動作會較遲以外,在5-6歲都應該有成熟的表現了(Gallahue, 1996):放眼望去,還事有不少年齡很大、動作卻很「年輕」的成人,可見基本動作能力光是靠身體的成熟是不足的,必需在充足的練習機會、鼓勵和引導的學習環境下,才能有完善的發展(變化動作的可能性)

2.根據發展的階段安排難易適當且多樣化的身體活動,使基本動作精熟,進一步符合特殊情境的要求。

提高合作的機率,使新的協調動作型態習得、穩固。

3.正視個體、動作、環境次系統互動下的影響限制因素的確認和掌控。

4.修正初級的動作模式改善運動時的動作協調能力從動力系統理論來看平日的體育教學,呈現了幾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第一:反覆練習能讓兒童學會動作技能嗎?

第二:在教一個新的動作模式時,老師一定得示範這個動作嗎?

兒童,尤其是低年級,注意力的集中時間,自我中心,無法體會老師所說的感覺,無法對自己身體產生意識,更遑論對於時間和空間的知覺。

所以,要培養兒童基本的動作型態;Corbetta & Vereijken 1999)指出,途徑有二:改變原有的協調型態,制相關力量的產生。他們以指導投擲動作的全身性協調為例:

1)確認動作要求----側身、全身性協調

2)方法----加重器材、循序漸進的限制

3)其他----限制次系統來修正初始的協調模式,例如游泳池、矇演

4)提高新舊動作協調的相容性,促進學習效率喚起舊經驗、正遷移


四、結合社區與生活的活動安排

多位學者指出:課程統整或統整課程最重要的內涵,應在生活與學習能力的統整,而統整它是一過程而非一事件,包括學習的過程與傳統的內容知識。(薛梨真,1999)。 Gallague (1996)特別強調延伸課程的配合對於發展的價值,主張體育老師應該針對下課時間、午休、體能活動時間的活動加以管理,而對於校內活動中,則應多安排舉辦各種季或學期間的運動競賽。就像在新制課程結構的空白課程中,可以安排遊戲日、田徑日等的主題活動,而配合全校的家長座談會,則可以舉辦體操表演會或趣味競賽等的活動。而在上述澳洲運動委員會所主持的計畫中,也強調將運動的時間延伸到下課後,運動的空間擴展到社區間,結合家長或社區資源,讓孩子隨時隨地皆能從事運動。

除了體適能,運動能力的培養更攸關兒童未來能否有興趣參與運動,以及培養終身運動的習慣。美國體育中心網站(pe.central)設計了一系列基本運動能力的挑戰,提供四至五年級的兒童多樣化運動技能的練習機會。分別有平衡、呼拉圈、跳繩、排球低手傳球或托球、傳接球、用球拍或器具對空連續擊球等六項運動技能。凡是成功達到六項標準者可以獲得金牌別針、五項獲得銀牌、四項銅牌。凡是參加者就可獲得一張參加證書。兒童可以利用課餘時間練習,老師也可以彈性的安排時間來檢測。

詳細內容可參考體育中心網址:http://pe.central.vt.edu/

參、結語

根據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的設計理念,如果我們期待在此次的教育改革下能培養學生適應未來世界潮流的基本能力,那麼首先就必需對老師的專業行為有新的要求,也就是組織、設計課程的能力和習慣。而面臨新世代的挑戰,老師們積極的增進自己的專業知能,調整教學型態,開拓更廣闊的教學空間。



申論題

美國教育學者Shulman提出教師知識(teacher knowledge)的範疇,請寫出他所歸納的七大範疇。新北市立高中職100

答:1.content knowledge 內容知識2.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一般教學知識3.curriculum knowledge 課程知識4.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學科教學知識5. Knowledge of learner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學習者特質知識6. 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contexts 教育情境知識7. 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ends, purposes, and values, and their 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grounds教育結果、目標及價值知識,和這些知識的哲學、歷史背景

請寫出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功能。新北市立高中職100

答:

1)設定學習目標

2)規劃課程內容

3)展現學習內容

4)組織並管理學習環境

5)提供回饋

6)修正、發展學習內容

7)評估學習成效
























12年國教理念與目標

立基於九年國民教育,並以五大理念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一、理念 :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是在九年國民教育的基礎上,採取五大理念。

(一)有教無類:高級中等教育階段是以全體15歲以上的國民為對象,不分種族、性別、階級、社經條件、地區等,教育機會一律均等。

(二)因材施教:面對不同智能、性向及興趣的學生,設置不同性質與類型的學校,透過不同的課程與分組教學方式施教。

(三)適性揚才:透過適性輔導,引導學生瞭解自我的性向與興趣,以及社會職場和就業結構的基本型態。

(四)多元進路: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性向及興趣,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進路,以便繼續升學或順利就業。

(五)優質銜接:高級中等教育一方面要與國民中學教育銜接,使其正常教學及五育均衡發 展;另一方面也藉由高中職學校的均優質化,均衡城鄉教育資源,使全國都有優質的教育環境,使學生有能力繼續升學或進入職場就業,並能終身學習。

二、目標: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目標,係以國家、社會及學生個人多元角度之觀照,訂定總體目標與分階段具體目標,其分述如下:

(一)總體目標

1.提升國民基本知能,培養現代公民素養。

2.強化國民基本能力,以厚植國家經濟競爭力。

3.促進教育機會均等,以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

4.充實高級中等學校資源,均衡區域與城鄉教育發展。

5.落實中學生性向探索與生涯輔導,引導多元適性升學或就業。

6.有效舒緩過度升學壓力,引導國中正常教學與五育均衡發展。

7.強化國中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機制,以確保國中學生基本素質。

十二年國教啟動準備階段(1008月至1037)【全面實施變為85%(1038月至1097)

1. 就學率達99%以上

2. 免試入學75%以上【全面實施變為85%

3. 就近入學率達80%以上【全面實施變為90%

4. 全國優質高中職比率80%以上【全面實施變為95%

5. .落實國中適性輔導級學習成就評量

6. 普級宣導建立共識

三大願景:提升中小學教育品質、成就每一個孩子、厚植國家競爭力

五大理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適性揚才、多元進路、優質銜接

六大目標:培養現代公民素養、引導多元適性發展、確保學生學力品質、舒緩過度升學壓力、均衡城鄉教育發展、追求社會公平正義

七大面向:全面免學費、優質化均質化、課程與教學、適性輔導國民素養、法制、宣導、入學方式

二十九個方案:

全面免學費、優質化均質化、課程與教學、適性輔導國民素養、法制、宣導、入學方式入 法 宣 誓 課程 全面 優質化

求社會公平正義緩過度升學壓力衡城鄉教育發展保學生學力品質養現代公民素養導多元適性發展追輸 君卻陪飲

三大願景、五大理念、六大目標、七大面向及二十九個方案

「選擇」指根據社會的結構與需要,將每個人按其性向與能力分配到社會上適合的位置。

「社會化」培養具有共同價值和信念

實施原則

1. 非義務教育:尊重學生與家長的教育選擇及參與權,不強迫入學。

2. 入學普及化:提升國中畢業生入學高中職比率,期達百分之百。

3. 學校類型多元: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提供各學區類型多元、品質優良且數量充足之後期中等教育學校。

4. 教育優質化:縮小城鄉差距,逐步擴增優質高中職,全面提升高中職教育品質

5. 就學在地化:落實高中職社區化,逐步達成就近入學目標。

6. 學習一貫化:銜接高中職、國中小教育,使學生學習經驗與身心發展階段連結。

7. 就學少負擔:減免學生學費,減輕家長經濟負擔。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