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授課大綱課程名稱(中文)學習評量

格式
docx
大小
38.39 KB
頁數
5
上傳者
張境庭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3-09-05,离现在 2 49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課程資訊-授課大綱

課程名稱(中文)

學習評量02


課程名稱(英文)

Assessment in Learning


授課老師

楊雅妃

電話

02-3366-5709

E-mail

[email protected]

開課時間

週四 1320 - 1510

授課地點

新聞所302


授課對象

中等學校教育學程


課號

EduTch

學分數

2.0


限修條件


對應之素養指標

3-1 依據課程綱要/大綱、課程理論及教學原理,以規劃素養導向課程、教學及評量。

3-2 依據課程綱要/大綱、課程理論及教學原理,以協同發展跨領域/群科/科目課程、教學及評量。

3-3 具備任教領域/群科/科目所需的專門知識與學科教學知能,以進行教學。

3-6 根據多元評量結果調整課程與教學,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上述指標如何透過教學內容與方法落實

3-1 3-2 3-3

透過課程學習、專題演講和期末學習評量的設計,師資生能循序地了解素養導向課程、教學與評量三者的關連性,藉由評量的設計實作過程,獲得跨領域協同合作的經驗,以及熟習相關專門知識與教學知能。

3-6 透過不同類型評量的介紹和比較,讓師資生了解各自的優劣勢,進而學習評估不同類型評量的適用時機,及綜整使用多元評量來協助學生學習。


如何評估師資生獲得本課程對應之專業素養

一、期末學習評量設計

期末學習評量鼓勵2-3位同學透過合作與溝通,共同設計素養導向學習評量,可以是紙筆測驗、也可以是非紙筆測驗。而評量的設計是一個整體性的思考,師資生需要清楚界定和思考評量實施的對象(學生需求)、所欲評量的學生表現,以及評量的教學內容等,進而培養上述所列的教師專業素養。

二、課堂/課後討論與反思

師資生的培育及其教師專業素養的培養和累積是需要不斷反思和對話的歷程。因此無論在課堂中或課後,會藉由提問討論,讓師資生反思個人對教學既有的經驗和想像,進而逐漸培養其教師專業素養。


新興議題的探討

(請勾選課程內涵蓋議題)

性別平等 □人權 □環境 □海洋 □品德 □生命 □法治 □科技 □資訊 □能源 □安全 □防災 □家庭教育 □生涯規劃 □多元文化 □閱讀素養 □戶外教育 □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




課程概述

本課程期待讓學生討論和了解學習評量與教、學之間的關係,同時培養學生設計多元評量的能力。具體而言,此門課的主要目標在於讓學生了解學習評量的相關知識、概念及編製評量的原則外,亦能透過反思與討論,檢視實施測驗與評量的實務挑戰;最後,本課程鼓勵學生運用創造力,設計符合教學目標和促進學生學習的多元評量

課程目標

  1. 使學生能夠闡釋學習評量重要知識概念;

  2. 使學生能夠說明評量與教、學之間的關係;

  3. 使學生能夠比較、分析不同類型評量的特性,以選擇符合學習目標之評量類型;

  4. 培養學生具備編製測驗和設計評量的能力;

  5. 培養學生反思學習評量的意義。

課程要求

  1. 相互尊重、建立互信、安全的對話情境。

  2. 學術倫理原則。

課程進度
*
課程內容會隨進度機動性調整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課程內容

1

9/7

課程內容和教學期待的說明

學生對課程期待的表達

2

9/14

學習評量基本概念:目的、原則及與教學的關係、種類及素養導向評量的概念

3

9/21

紙筆測驗I:學習目標訂定、編製測驗歷程與原則、命題技巧

4

9/28

教師節停課不停班

5

10/5

紙筆測驗II:編製測驗歷程與原則、命題技巧

6

10/12

專題演講I:試題編制實作與討論(暫訂)

7

10/19

紙筆測驗:試題分析及其實作

8

10/26

期末報告構想討論

9

11/2

紙筆測驗:信效度、非紙筆測驗的概念內涵(多元評量)

10

11/9

非紙筆測驗的類型與設計

11

11/16

學習歷程檔案討論、非紙筆測驗的評量尺規與回饋原則及其實作

12

11/23

專題演講II:素養導向學生學習表現評量示例(暫訂)

13

11/30

自主學習:編製評量實作

14

12/7

素養導向學習表現評量設計分享與討論I

15

12/14

素養導向學習表現評量設計分享與討論II

16

12/21

素養導向學習表現評量設計分享與討論III

評量與成績考核

  1. 期末學習評量設計60

  1. 評分項目:口頭15%、書面30%、同儕評量15%

  2. 評量類型:紙筆測驗、非紙筆測驗

  1. 紙筆測驗:測驗編製及編製的設計思維(完成紙筆測驗編製的相關理由-Why和過程-How

  2. 非紙筆測驗:即表現評量設計,及其所屬課程架構圖和設計思維(課程主題、課程領域、小主題、教學對象、教學/學習目標、評量)。

二、課堂出席和參與 30

  1. 課堂出席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對自我行為的負責。一學期至多缺席3次,若缺席超過5次,此門課程即未通過。

  2. 請準時出席,若因要事或突發狀況無法出席,請儘量事先請假並說明理由。

  3. 課堂參與和討論是影響這門課課程內容和品質的關鍵,故課堂上會有許多對話、討論和反思,同時也請留意發言禮儀。

  1. 自我評量 10

反思自己在這門課程的學習歷程,為自己的努力與付出進行評價與負責。

參考書目

李坤崇(2019)。學習評量(第二版)。心理。

余民寧(2011)。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三版)。心理。

卯靜儒(主編)(2020喚醒你的設計魂:素養導向專題探究課程設計指南。元照。

吳清山和黃建翔(2013)。提升學生學習成就策略之探析。教育研究月刊,2325-17

甄曉蘭(2004)。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高等教育。

甄曉蘭(2008)。促進學習的課堂評量──概念分析與實施策略中等教育,591),92-109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4). Code of fair testing practices in Education. Retrieved https://www.apa.org/science/programs/testing/fair-testing.pdf

National Center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2020). Assessment flexibility guidance. Retrieved https://www.nciea.org/library/assessment-flexibility-guidance

Linn, R. L., & Gronlund N. E.2003)。測驗與評量—在教學上的應用(鄒慧英譯)。 紅葉。(原著出版於 1982 年)

Gredler, M. E.1996)。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吳幸宜譯)。心理。(原著出版於 1986 年)


1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