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遠距教學課程教學計畫大綱

格式
docx
大小
41.18 KB
頁數
6
上傳者
陳孟吟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0-11-18,离现在 4 340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110.09修正(本表單欄位參考教育部數位課程認證網)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遠距教學課程-教學計畫大綱

填表說明:

  1. 依據專科以上學校遠距教學實施辦法第6:學校開授遠距教學課程,應依學校規定由開課單位擬具教學計畫,依大學法施行細則及專科學校法規定之課程規劃及研議程序辦理,經教務相關之校級會議通過後實施,並應公告於網路。前項教學計畫,應載明教學目標、修讀對象、課程大綱、上課方式、師生互動討論、成績評量方式及上課注意事項。

本件提報大綱將於申請開設遠距教學課程時先提送系、院課程會議,並經校外專家學者審查是否推薦開課,再送校課程會議及教務會議,審議通過後始得開設遠距教學課程。

開課期間:____學年度___學期 (本學期是否為新開設課程: □是 □否)

壹、課程基本資料 (有包含者請於□打)

課程名稱



課程英文名稱



教學型態

非同步遠距教學

同步遠距教學


授課教師姓名及職稱



師資來源

專業系所聘任 □通識中心聘任 □以上合聘 □其他


開課單位名稱



課程學制

學士班 □進修學士班 □學士班在職專班

碩士班 □碩士班在職專班 □博士班

學院(□二年制 □四年制) □專科(□二年制 □五年制)

進修學院(□二技 □四技 □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學程(□二年制 □四年制 □碩士班)

學分學程


部別

日間部 □進修部(夜間部) □其他


科目類別

共同科目 □通識科目 □校定科目

專業科目 □教育科目 □其他


部校定

教育部定 □校定 □院定 □所定 □系定 □其他

說明:校共同課程請勾選校定,院共同課程請勾選院定,其他系()課程則為系()定。


選課別

必修 □選修 □其他


學分數



每週上課時數

(非同步遠距教學,請填平均每週面授時數)


開課班級數



預計總修課人數



全英語教學

是 □否


課程平臺網址

https://elearning.nkust.edu.tw/mooc/index.php


教學計畫大綱檔案連結網址


貳、課程教學計畫

教學目標



適合修習對象



請填附表一:「課程內容大綱」

1.建議避免同一週同時安排面授及遠距教學。如3小時的課程,避免安排1小時面授、2小時遠距教學。

2.遠距教學時數需達總授課時數1/2以上。如3小時的課程,18週總授課時數計54小時,遠距教學時數至少需達27小時。


教學方式

(有包含者請打,可複選)

1.提供線上課程主要及補充教材

2.提供線上非同步教學

3.有線上教師或線上助教

4.提供面授教學,次數:__次,總時數:__小時

5.提供線上同步教學,次數:__次,總時數:__小時

6.其它:(請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習管理系統


說明:

進行遠距教學以運用本校提供之教學平臺為原則,若另外增加使用其他輔助工具,請於第2點打並說明。

1.本校教學平臺,包含以下功能:

  • 提供給系統管理者進行學習管理系統資料庫管理:

(1)個人資料 (2)課程資訊 (3)其他相關資料管理功能

  • 提供教師(助教)、學生必要之學習管理系統功能

(1)最新消息發佈、瀏覽 (2)教材內容設計、觀看、下載

(3)成績系統管理及查詢 (4)進行線上測驗、發佈

(5)學習資訊 (6)互動式學習設計(聊天室或討論區)

(7)各種教學活動之功能呈現

2.其他輔助工具:(請說明工具名稱及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師生聯繫方式

(有包含者請打,可複選)

1.教師office hours

2.教師E-mail信箱:

3.校內分機:

4.其他(例如社群網站、line)


課程教材製作

(有包含者請打,可複選)

1.提供適當的重點提示

2.提供教學相關的事例

3.具教學相關之練習、反思活動

4.具補充教材或網路資源

5.提供自主學習之引導語說明

6.單元目標與課程目標相符

7.其他:


作業繳交方式

(有包含者請打,可複選)

1.提供線上說明作業內容

2.線上即時作業填答

3.作業檔案上傳及下載

4.線上測驗

5.成績查詢

6.其他做法(請說明)


成績評量方式

為符合數位課程設計之精神,務必知悉並同意勾選以下3條內容,並於第3項詳細說明--

1.課程能針對各項學習評量提供評量結果與回饋

2.評量有考量學習者的線上學習歷程和參與度

3.說明各項評分百分比(考試方式、項目其所佔總分比率):






上課注意事項



課程教學內容之創作請遵守智慧財產權之規範

1.相關教學內容之創作,請注意有無侵害他人著作權或其他權利之情事。

2.內容中若有屬於他人所有著作財產權部分,已取得權利人之授權,亦請標示作品來源。


請填附表二:「開設遠距教學課程自評表」

1.自評表參考教育部「數位課程認證指標」,請教師依自評表指標及說明進行遠距教學課程之設計規劃,並進行自評,以確保遠距教學品質符合教育部相關規範。

2.一併列出教育部110年第1梯次數位課程認證中,未通過率排名前五名之指標(標示黃底),請老師在規劃課程時務必留意。

3.指標4-3為選填項目,惟鼓勵師可兼採同步、非同步的混成式教學,以使遠距課程更具互動感。(若教師預計未來將遠距教學課程提送教育部數位課程認證,則此項為必備項目)


附表一:課程內容大綱

週次

單元名稱

單元目標

(簡要說明)

教學互動設計

(:議題討論、同儕互評等)

測驗/評量活動

(若該週無此設計,則該週免填)

授課方式及時數

(請填時數,無則免填)

面授

遠距教學

非同步

同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各類別總時數






附表二:開設遠距教學課程自評表

規範

指標

說明

是否達成

規範1

課程說明

1-1 課程網頁說明課程總學習目標、各單元學習目標及學分數。

「課程網頁」指教學平臺上該門課程的頁面。

是 □否

1-2 課程網頁說明單元架構與相對應的學習活動及進度。

「課程網頁」指教學平臺上該門課程的頁面。

是 □否

1-3 課程網頁說明課程成績的評量標準。

「課程網頁」指教學平臺上該門課程的頁面。

是 □否

規範2

課程內容與教學設計

2-1 課程內容及教學活動符合課程名稱及單元學習目標。

課程內容包括數位教材、測驗、作業,及同步、非同步、實體面授等教學活動之內容。

是 □否

2-2 教師依據學習目標,選用多種適當的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包含同步或非同步方式,例如講述、指定作業分組報告、同儕互評、議題討論、示範操作等。教學活動須包含一種以上的合作學習策略。

是 □否

2-3 教師在單元中提供檢核學習成效的教學活動。

「檢核學習成效」的教學活動,包括作業、線上測驗、案例研討、角色扮演、線上討論…等。

是 □否

規範3

學習者與課程內容之互動

3-1 課程內容有重點提示。

課程內容包括數位教材、測驗、作業,及同步、非同步、實體面授等教學活動之內容。

是 □否

3-2 課程內容有練習或課後反思活動。

「練習或課後反思活動」指課程內容中的作業題、自我評量題、練習題…等。

是 □否

3-3 課程內容的整體與單元份量適當,符合學分數要求。(指標未通過率排名5)

「份量適當」亦即課程內容總時數符合該學期授課總時數。

是 □否

規範4

師生互動與學習者之間互動

4-1 師生在非同步教學中能針對議題積極參與討論。(指標未通過率排名2)

「積極參與討論」指學習者及教師的發言數、發言內容、交互討論程度來衡量;授課教師 應針對議題有適度的引導或回應。

是 □否

4-2 學習者間在非同步教學中能針對議題積極參與討論。(指標未通過率排名1)

可依學生之間的發言數、發言內容、交互討論程度來衡量。

是 □否

本項選填:

4-3 同步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意見發表與交流。(指標未通過率排名3)

教師需規劃1/9以上的週數進行同步教學,並透過教學技巧引導學生交流互動。

是 □否

規範5

學習評量與課程評鑑

5-1 課程提供線上評量活動。

「線上評量」指學習者可以直接在線上作答,並能在作答完畢獲得回饋。例如線上評量、單元測驗、牛刀小試…等。

是 □否

5-2 課程的線上評量活動提供評閱結果與回饋。(指標未通過率排名4)

線上測驗或評量活動能提供評閱結果(正確答案及清楚的解說回饋)

是 □否


6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