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入學考試國文科文句重組題的測驗知識向度探析

格式
doc
大小
196 KB
頁數
22
上傳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7-05-22,离现在 18 159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試探大學入學考試國文科文句重組題的測驗知識向度




試探大學入學考試國文科

文句重組題的測驗知識向度




游 適 宏

台灣科技大學人文學科助理教授

試探大學入學考試國文科

文句重組題的測驗知識向度


游適宏


摘 要

1994年迄今,「文句重組」大學入學考試「國文科」年年必考的題型。本文認為,「文句重組」題所欲測量的知識的內容,為「國文」學科「認知領域」中的「語法知識」──測驗考生對「銜接cohesion與「連貫coherence原則的掌握程度,既考查「複句」概念的應用能力,也考查「句群」概念的應用能力。儘管考生在回答試題的過程中,必須將原本拆散的句子組成「複句」,但最終目的還是得完成「句群」的組合。「文句重組」題在語文測驗中最重要的意義,當在於使語法知識的考查可以由「詞」、「詞組」、「句子」向上延伸到「句群」,使語法知識的考查內容更加完整。



【關鍵詞】

大學入學考試、文句重組、句群、語法













An Analysis of the Combine Sentence Test i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hinese Test


Shih-Hung You


Abstract

The “combine sentence tes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llege Entrace Examization Chinese Test since 1994.The “combine sentence test is one of the tests about grammar. The purpose of the “combine sentence test is to check students how to us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principles to combine sentence become complex sentence and syntagm.


Key word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ombine sentence, syntagm, grammar







一、緒說


民國83年,「大學入學考試中心」首度推出「學科能力測驗」,在「國文考科」中出現兩道款式前所未見的試題:


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正確之選項:

人有學為鳥言者,甲、鳥有學為人言者乙、而性則人也

丙、而性則鳥也丁、其音則鳥也戊、其音則人也

此可以定人與鳥之衡哉(徐渭〈葉子肅詩序〉)

(A)丁乙甲戊丙 (B)甲丁乙戊丙 (C)戊丙甲丁乙 (D)甲戊丙丁乙


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正確之選項:

甲、頭白的蘆葦乙、把斜陽掉在江上丙、還馱著斜陽回去

丁、歸巢的鳥兒戊、雙翅一翻己、儘管是倦了

也妝成一瞬的紅顏了(劉大白〈秋晚的江上〉)

(A)甲乙丁丙己戊(B)丁己丙戊乙甲(C)丁甲丙乙戊己(D)甲乙己丙丁戊


往後十餘年,此類「文句重組」題年年必考,且「大聯招/指定科目考試」1、「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的「統一入學測驗」2,都可以在「國文科」找到相同的題型;甚至考選部所編印的《國家考試國文科命題參考手冊》,也將其列入測驗題型之一,並認為「適用於等級較高的考試」3;更吸引高中國文老師,特別撰文提供「解題妙招」4

由於語文測驗總是採取抽樣方式,透過有限的試題進行「以偏概全」的檢驗5,此類試題既然每年都在大型入學考試中現身,應表示其所欲測量的目標,是在「國文」這門學科的「認知領域」(cognitive domain6裡相當重要的知識7。這項知識,如果依據Bachman對「語言能力」的界定(如圖一8),應屬於「語言組織能力」(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中的「語篇能力」(textual competence)。所謂「語言組織能力」,是指「在生成或辨認語法正確的句子、理解其主題內容並將其排列成篇章時,控制語言結構的能力」,包含了「語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和「語篇能力」(textual competence)兩部分,「語法能力決定詞是怎樣組成話語或句子的,語篇能力則決定話語或句子是怎樣連接起來形成語篇的」9。事實上,大抵論及「文句重組」題的文獻,也都曾指出這類試題與「段落」、「文法」知識具有密切的關係,如倪文錦《語文考試論》認為「句子順序的調整之類的排序題」,「哪句話先說,哪句話後說,注意合理的順序,是語句保持連貫的前提之一,這是邏輯思維能力的考查」10;鄭圓鈴《你也是創意命題高手》認為這類試題考查的是「應用段落相關知識」的能力11;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所出版的《認識學科能力測驗》,預估這類試題「可有效考查考生掌握文句邏輯關係、構組文段完整意義的能力」12,《九十五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試題分析──國文考科》則將這類試題歸入「文法結構之辨識與應用能力」的測驗目標13

本文的寫作,即擬就上述的觀點繼續探討:如果「文句重組」題考的是「文法結構之辨識與應用能力」,其辨識與應用的究竟是何種「文法結構」?如果指向「應用段落相關知識」的能力,則「段落知識」的具體內容又是什麼?本文將以「語法」方面的相關論述為基礎,並以普通大學「學科能力測驗」、「指定科目考試」及技專校院「統一入學測驗」的「國文科」試題為參照對象,一則觀察「文句重組」題在「語法」測驗中的位置,一則勾勒「文句重組」題所欲測量知識的具體內容。









語音

語法

句法


語法能力


語言組織能力



語篇能力

詞語聯結

修辭結構



語言能力

隱含意思

字面意思

語義特性


語義能力




想像

探索

操縱

達意


語用能力

功能能力




對自然地道語的語感

理解和使用文化典故和比喻的能力

對語域差別的語感

對方言和變體的語感


社會語言能力





【圖一】Bachman對「語言能力」的界定




二、文句重組題所考查的知識內容


綜觀歷來「學科能力測驗」、「指定科目考試」、「統一入學測驗」的「國文科」「文句重組」試題,有待考生重新排序的句子都在四句以上,可知此類試題涉及的語法知識必是大於「單句」的「複句」和「句群」。

考生在回答試題的過程中,依循的是「銜接cohesion與「連貫coherence的原則。「銜接是篇章的有形網例如使用人稱代詞、使用連接詞,將句與句、段與段組合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語義單位。連貫是篇章底層的無形網路,指句與句、段與段的語義具有合乎邏輯的關14作答時,考生不必回憶任何術語,而是將以往學習或日常經驗中得到的「銜接」與「連貫」原則,「應用」15到一個新的語境。例如過去曾學過「不但……而且……」、「雖然……但是……」、「如果……就會……」、「因為……所以……」、「只有……才能……」等句型,應用上述句型將原本錯亂的句子銜接通順。


(一)考查複句概念的應用能力


「複句」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意義密切相關、但結構互不包含的「分句」所構成的句子;所謂「結構互不包含」,是指「分句」彼此互不充當句子的成分。各「分句」之間一般都有停頓,書面上以逗號、分號標示16

「複句」裡的「分句」之間存有內在的語義關聯,也有外在的形式關聯,兩者均屬「文句重組」題所考查的概念。


1.試題中應用語義關聯組成的複句與多重複句


關於「複句」的類型,不同學者有不同的分析,例如劉月華、潘文娛、故《實用現代漢語語法》舉出十三種:(1)並列複句、(2)承接複句、(3)遞進複句、(4)選擇複句、(5)因果複句、(6)轉折複句、(7)條件複句、(8)假設複句、(9)讓步複句、(10)取捨複句、(11)目的複句、(12)時間複句、(13)連鎖複句17;張寶林《漢語教學參考語法》舉出十二種:(1)並列複句、(2)順承複句、(3)選擇複句、(4)遞進複句、(5)複指複句、(6)總分複句、(7)轉折複句、(8)條件複句、(9)假設複句、(10)讓步複句、(11)因果複句、(12)目的複句18;全國外語院系「語法與修辭」編寫組《語法與修辭》則舉出十一種:(1)並列複句、(2)承接複句、(3)選擇複句、(4)遞進複句、(5)總分複句、(6)解說複句、(7)轉折複句、(8)假設複句、(9)因果複句、(10)條件複句、(11)目的複句19。儘管「複句」分類並沒有絕對的標準,但上列名稱的大同小異,也反映出專家們對形成分類的基礎是有共識的。

考生若能約略接觸這套知識,固然不錯,但也可以不必明白上列術語的定義,不必掌握整個分類架構,更不必探究分類的理論基礎,只要能應用「連貫」原則即可。例如下題:


01下列是一段現代散文,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20

猶太人是佔領者甲、一個年輕的以色列女人被殺

乙、仇恨中卻長不出和平丙、阿拉伯人是被奴役者

丁、沙漠也許可以長出青菜一歲多的孩子在屍體邊哇哇大哭。

(龍應台〈在受難路上〉)

(A)甲丁乙丙(B)乙丁丙甲(C)丙丁乙甲(D)丁乙甲丙


例【01】的「猶太人是佔領者」已固定在段首,「一歲多的孩子在屍體邊哇哇大哭」已固定在段末,考生只要具備「並列複句」的概念,便可以將「阿拉伯人是被奴役者」挑出,與「猶太人是佔領者」組成一個複句──「猶太人是佔領者阿拉伯人是被奴役者」;同理可繼續將「一個年輕的以色列女人被殺」挑出,與「一歲多的孩子在屍體邊哇哇大哭」組成另一個兼具「並列」與「因果」關係的複句──「一個年輕的以色列女人被殺一歲多的孩子在屍體邊哇哇大哭」;最後剩下兩個分句,即可組成另一個兼具「並列」與「轉折」關係的複句──「沙漠也許可以長出青菜仇恨中卻長不出和平」

例【02】至例【09】中原本拆散文句的連貫,同樣須應用各種「複句」的概念,茲於例題之後列舉如表一:


02下引文字,依文意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是:21

若迺升於高以望江山之遠近,甲、吾亦不能言也

乙、凡工之所不能畫者丙、嬉於水而逐魚鳥之浮沉

丁、其物象意趣,登臨之樂,覽者各自得焉

其為我書其大概焉。(歐陽脩〈真州東園記〉)

(A)甲丁乙丙(B)乙甲丁丙(C)丙丁乙甲(D)丁甲乙丙


03下列是一段中間被拆散的文章,請依文意選出甲、乙、丙、丁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22

加入WTO之後,臺灣企業所面對的競爭比以前更為劇烈。

甲、企業和個人可以各自依據本身需要,學習觀念、方法、技巧等

乙、上班族個人更得自我教育訓練

丙、企業固然要自我蛻變為學習企業

丁、提升競爭力的方法,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

而雙方也可以互補,達成更有效率的學習效果。

(A)甲乙丙丁(B)乙丁丙甲(C)丙乙甲丁(D)丁丙乙甲


04】下列是一段拆散了的現代散文,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23

這裡的人們,甲、海洋是難懂得多了乙、比起那些書來

丙、可是,他們卻能夠讀懂海洋

丁、也許不一定都會讀懂那些厚部頭書

而這裡的人們卻有能力消化它。

(A)乙甲丁丙(B)乙丁丙甲(C)丁乙甲丙(D)丁丙乙甲


05引文句為一段現代散文,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24

又早是夕陽西下,是被青溪的姐妹們所薰染的嗎

寂寞的河水河上妝成一抹胭脂的薄媚

還是勻得她們臉上的殘脂呢隨雙槳打它,終是沒言語。

(俞平伯〈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A)甲丙丁乙(B)乙甲丙丁(C)丙甲丁乙(D)丙乙甲丁


06】下引是一段古代散文,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25

人之所喻,由其所習,志乎義所習在義

所習由其所志則所習者必在於義斯喻於義矣。

(陸九淵〈白鹿洞書院講義〉)

(A)甲丁乙丙(B)乙甲丙丁 (C)丙甲丁乙(D)丁乙丙甲


07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正確之選項:26

甲、頭白的蘆葦乙、把斜陽掉在江上丙、還馱著斜陽回去

丁、歸巢的鳥兒戊、雙翅一翻己、儘管是倦了

也妝成一瞬的紅顏了(劉大白〈秋晚的江上〉)

(A)甲乙丁丙己戊(B)丁己丙戊乙甲

(C)丁甲丙乙戊己(D)甲乙己丙丁戊


08下列是一節現代詩,請依詩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27

車急馳甲、敲得路迴峰轉乙、要不是落霞已暗

丙、太陽左車窗敲敲右車窗敲敲丁、敲得樹林東奔西跑

輪子怎會轉來那輪月(羅門〈車入自然〉)

(A)甲丁丙乙(B)乙丙甲丁(C)乙丙丁甲(D)丙丁甲乙


09下列是一段中間拆散了的文章,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28

窗子的透明玻璃上貼了一層隔熱紙,如果站在適當的角度

不知道以前哪個人   丙透過這些細紋望出去面對太陽

用美工刀在隔熱紙上劃了一道道傾斜的細紋

就會看到一叢像尖針一樣放射狀的七彩光芒。(朱少麟《傷心咖啡店之歌》)

(A)乙丙丁甲(B)乙丁甲丙(C)丁乙甲丙(D)丁丙乙甲


【表一】

並列複句

例【02

「若迺升於高以望江山之遠近」+「嬉於水而逐魚鳥之浮沉」

例【08

「敲得路迴峰轉」+「敲得樹林東奔西跑」

遞進複句

例【02

「凡工之所不能畫者」+「吾亦不能言也」(後一分句較前一分句的意思更進一層)

總分複句

例【03

「提升競爭力的方法,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企業固然要自我蛻變為學習企業」「上班族個人更得自我教育訓練」前一分句總括敘述,後一分句分項敘述

轉折複句

例【04

這裡的人們也許不一定都會讀懂那些厚部頭書可是,他們卻能夠讀懂海洋(後一分句說出與前一分句相反的意思)

選擇複句

例【05

「是被青溪的姐妹們所薰染的嗎」「還是勻得她們臉上的殘脂呢」(或彼或此,從中擇一)

條件複句

例【06

「志乎義」「則所習者必在於義」(前一分句提出某種條件,後一分句說明在此條件下產生的結果)

讓步複句

例【07

「儘管是倦了」「還馱著斜陽回去」(前一分句承認某種情況,後一分句則說出在該情況下仍不會改變的結果)

假設複句

例【08

「要不是落霞已暗」「輪子怎會轉來那輪月」(前一分句提出假設情況,後一分句說明結果)

例【09

「如果站在適當的角度」+「透過這些細紋望出去面對太陽」+「就會看到一叢像尖針一樣放射狀的七彩光芒」(前一分句提出假設情況,後一分句說明結果)


倘若一個「複句」的「分句」,本身也是一個「複句」,便形成「多重複句」。如例【10】的「戊」、「乙」兩分句,「則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自成「遞進複句」,但它們是「及其莖葉既生」的結果,故與「甲」分句構成「因果複句」;「有風既作飄颻之態」「無風亦呈嬝娜之姿」自成「並列複句」,但它們是「妍」的兩種姿態──「有風之時」與「無風之時」,故又與前面的分句構成「總分複句」。其結構圖示如下:


10下列是一段古文,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29

自荷錢出水之日,甲、及其莖葉既生乙、日上日妍

丙、便已點綴綠波丁、有風既作飄颻之態

戊、則又日高日上無風亦呈嬝娜之姿。(李漁〈芙蕖〉)

(A)乙戊丙丁甲(B)丙甲戊乙丁(C)丁甲戊乙丙(D)戊丙乙甲丁


無風亦呈嬝娜之姿

遞進複句

並列複句


因果複句



總分複句




2.試題中應用形式關聯組成的複句


「複句」裡各「分句」的銜接,可使用「你」、「我」、「他」、「這個」、「那個」之類的「代詞」,或稱這類「複句」為「複指複句」30


11下列是一節現代詩,請依詩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31

夏長晝永,山深如古鐘甲、這一帶山間有一位隱士

乙、把廊外一排排高肅的古松丙、他來時長袖翩翩地飄擺

丁、要多少寂靜才注得滿呢這樣渾圓的一大口空洞

不經意輕輕地撫弄弄響了千弦的翡翠琴

(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C)乙丁甲丙(D)丁甲丙乙


12】下引文字,依文意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是:32

屋子裏沒有燈火,甲、沒有線條,也沒有顏色的大輪廓

乙、橫順的在黑暗裏爬丙、老人的眼淚在他有縐紋的臉上爬

丁、黑暗是一個大輪廓戊、他的眼淚變成了無數的爬蟲子

個個從老人的內心出發」(蕭紅〈小城三月〉)

(A)甲丁戊乙丙(B)乙甲丙丁戊(C)丙乙戊甲丁(D)丁甲丙乙戊


例【11】出現「他」與「隱士」,「他」即是「隱士」的代稱,因此必是「這一帶山間有一位隱士」下接「他來時長袖翩翩地飄擺」。例【12】出現「他」與「老人」,「他」即是「老人」的代稱,因此「他的眼淚變成了無數的爬蟲子」必接在「老人的眼淚在他有縐紋的臉上爬」之後此外,本段「乙」、「丙」、「戊」三句皆有「爬」字,此種以「詞彙重覆」進行銜接的形式,或稱為「同現」33


(二)考查句群概念的應用能力


「句群」又稱為「語段」,是前後銜接連貫的一組句子,一個句群有一個明晰的中意義。在形式方面,「句群」是句子的組合,是大於句子的語法單位;在語義方面,組合句群的幾個句子之間有緊密的邏輯關係,它們構成一個整體,共同表達一個相對完整又複雜的意思;在功能方面,「句群」是「句子」到「段落」、「篇章」的中間站。在組合方式上,幾個句子組合為一個「句群」,有內在的語義關聯,也有外在的形式關聯34

與考查「複句」概念相同,「句群」的語義關聯與形式關聯,均屬「文句重組」題所考查的概念。


1.試題中應用語義關聯組成的句群

關於「句群」的類型,不同學者有不同的分析,例如李宇明《理論語言學教程》先分為三類:(一)順承型、(二)轉折型、(三)因果型,「順承型」下分1)並行關係2)串行關係3)總分關係4)解說關係、(5)背景關係,「轉折型」又分為1)逆轉關係2)旁轉關係,「因果型」則分為1)因果關係2)條件關係3)目的關係35;吳為章、田小琳《漢語句群》分為十二類:(1)並列關係、(2)連貫關係、(3)遞進關係、(4)選擇關係、(5)總分關係、(6)解證關係、(7)因果關係、(8)目的關係、(9)條件關係、(10)轉折關係、(11)假設關係、(12)讓步關係36;張寶林《漢語教學參考語法》則分為十三類:(1)並列語段、(2)順承語段、(3)解說語段、(4)因果語段、(5)總分語段、(6)轉折語段、(7)遞進語段、(8)選擇語段、(9)條件語段、(10)讓步語段、(11)複指語段、(12)總括語段、(13)襯附語段37

考生作答試題,同樣不必掌握這套知識架構,只要能應用「連貫」原則即可。例如下題:


13下列是一段中間被拆散的古文,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38

方士抽簪叩扉, 甲、而雙鬟復入, 乙、方士造次未及言,

丙、有雙鬟童女出應其門,丁、俄有碧衣侍女又至,

詰其所從。(陳鴻〈長恨歌傳〉)

(A)丙乙甲丁(B)丙丁甲乙(C)丁乙丙甲(D)丁丙乙甲


例【13】有三個複句──(1「方士抽簪叩扉有雙鬟童女出應其門」,(2「方士造次未及言而雙鬟復入」,(3「俄有碧衣侍女又至詰其所從」,三者皆屬承複句」,這三個複句又結合成一個順承句群,表達「方士敲門──雙鬟應門──方士正要說話──雙鬟入屋──碧衣侍女出來問話」幾個連續發生的動作。

歷來「學科能力測驗」、「指定科目考試」、「統一入學測驗」的「國文科」「文句重組」試題,考生欲連貫試題中原本拆散的文句,同樣須應用各種「句群」的概念,下略舉四例:


1)因果句群


14下文甲、乙、丙、丁、戊五句,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39

普羅米修斯未經天帝宙斯的允許,創造了人類。宙斯大發雷霆,

甲、於是人類從此陷入痛苦的循環

乙、除了把普羅米修斯綁在高加索山上外

丙、先是為不滿足而痛苦,汲汲追求感官上的滿足

丁、又命令農神塞雷斯將兩顆毒種子,種進人類的心中

戊、一旦達成目標,厭足的毒性開始發作,覺得得到的東西都索然無味

普羅米修斯從高加索山上逃脫後,不忍心人類被這兩顆種子迫害,遂去懇求塞雷斯。塞雷斯經不住他的苦求,便把另一顆種子交到他的手中。賽雷斯說:只有當人們肯無私的付出,不滿和厭足造成的痛苦才能解除,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A)甲乙丙丁戊(B)甲丙戊乙丁(C)乙丁甲丙戊(D)乙丁丙甲戊


上例第一句「普羅米修斯未經天帝宙斯的允許,創造了人類」,是「宙斯大發雷霆」的原因;「宙斯大發雷霆,除了把普羅米修斯綁在高加索山上外,又命令農神塞雷斯將兩顆毒種子,種進人類的心中」,又是「於是人類從此陷入痛苦的循環,先是為不滿足而痛苦,汲汲追求感官上的滿足,一旦達成目標,厭足的毒性開始發作,覺得得到的東西都索然無味」的原因。因此這段文句是由兩個「因果句群」連貫而成,圖示如下:



普羅米修斯……創造了人類。宙斯大發雷霆,

句一

句二

句三


因果句群

因果句群




2)並列句群


15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正確之選項:40

人有學為鳥言者,甲、鳥有學為人言者乙、而性則人也

丙、而性則鳥也丁、其音則鳥也戊、其音則人也

此可以定人與鳥之衡哉(徐渭〈葉子肅詩序〉)

(A)丁乙甲戊丙 (B)甲丁乙戊丙 (C)戊丙甲丁乙 (D)甲戊丙丁乙


上例「人有學為鳥言者,其音則鳥也,而性則人也」為第一句,「鳥有學為人言者,其音則人也,而性則鳥也」為第二句,兩句平行,組成一個「並列句群」,圖示如下:


人有學為鳥言者,

句一

句二


並列句群





3)總分句群


16下列是一段古文,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41

士有解珮出朝,甲、女有揚蛾入寵,乙、一去忘返,

丙、凡斯種種,丁、再盼傾國,戊、感盪心靈,

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釋其情?(鍾嶸〈詩品序〉)

(A)甲丁乙戊丙(B)甲丙乙丁戊(C)乙甲丁丙戊(D)丁甲乙丙戊


上例「士有解珮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為一「並列複句」,分述「士」與「女」的情況,其後以「凡斯種種……」進行總括,圖示如下:




士有解珮出朝,,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釋其情。

句一

句二


總分句群



4)解證句群


17下列文字,依文意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是:42

看哪,這樣的雲彩和天色!

甲、過一會你才明白

乙、宇宙的深處乃在這山狀雲彩的邊緣及狹灣處──純潔與秩序的至高無上之象徵

丙、黑暗的柔軟的只是雲彩

丁、其實,宇宙的神祕與深度不是雲彩與黑暗可以表現出來的

戊、第一眼你可能會認為黑暗處就是深的地方

深度只有在光明、寧靜的地方才能找到。(赫塞《玻璃珠遊戲》)

(A)乙戊甲丁丙(B)乙丙戊甲丁(C)戊甲丙乙丁(D)丙戊丁甲乙


上例「第一眼你可能會認為黑暗處就是深的地方」為一分句,「過一會你才明白,黑暗的柔軟的只是雲彩,宇宙的深處乃在這山狀雲彩的邊緣及狹灣處──純潔與秩序的至高無上之象徵」又為一分句,組成一個「遞進複句」;「其實,宇宙的神祕與深度不是雲彩與黑暗可以表現出來的」與「深度只有在光明、寧靜的地方才能找到」為另一複句,與前面的「遞進複句」有解證關係,圖示如下:


,深度只有在光明、寧靜的地方才能找到。

句一

句二


解證句群




2.試題中應用語義關聯組成的多重句群

倘若組成「句群」的句子之間,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結構層次,便稱為「多重句群」。如例【18「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為第一句,是具有「並列」、「轉折」或「遞進」關係的「複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為第二句,也是具有「並列」、「轉折」關係的「複句」;「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為第三句,是「清官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的結果;而此「因果句群」係為解釋為什麼「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故與第一句具有「解證關係」。因此,這三個句子所組成的「句群」,為一「多重句群」,圖示如下:


18下列是一段中間拆散了的古代散文,請依文意選出排序最恰當的選項:43

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

甲、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乙、不敢公然為非,

丙、何所不可?丁、蓋贓官自知有病,

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

(A)甲乙丁丙(B)甲丁乙丙(C)丁甲丙乙(D)丁乙甲丙


贓官可恨,……人多不知。。剛愎自用,……大則誤國。

句一

句二

句三


因果句群



解證句群



又如例【19「在早年,弓馬刀劍本是比辯論修辭更重要的課程」為第一句;「自從夫子在陳在蔡」與「子路暴死,子夏入魏」為「並列複句」,又與「我們都悽惶地奔走於公侯的院宅」構成「因果複句」,此為第二句;「所以我封了劍、束了髮、誦詩三百,偃然一能言善道的儒者了」為第三句,與第二句具有「因果關係」;而第二句之前其實可加上「但是」與第一句連接,因此第二、三句與第一句又具有「轉折關係」,圖示如下:


19】下列是一節現代詩,請依詩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44

在早年,弓馬刀劍本是

比辯論修辭更重要的課程

所以我封了劍、束了髮、誦詩三百子路暴死,子夏入魏

自從夫子在陳在蔡我們都悽惶地奔走於公侯的院宅

偃然一能言善道的儒者了(楊牧〈延陵季子掛劍〉)

(A)甲乙(B)(C)丙乙(D)


在早年,……的課程,偃然一能言善道的儒者了。

句一

句二

句三


因果句群



轉折句群



3.試題中應用「回指」形式組成的句群

「回指」又稱「零形指代」,係用「省略」的手法銜接上下文,其功能與用「代詞」指代類似45。例如下題:


20】下列是一段古文,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46

始皇初欲逐客,甲、則以客為無用

乙、於是任法而不任人丙、既并天下

丁、用李斯之言而止謂民可以恃法而治。(〈志林〉)

(A)丙甲乙丁(B)丙乙甲丁(C)丁乙丙甲(D)丁丙甲乙


例【20】是以「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為第一句,「既并天下,則以客為無用,於是任法而不任人,謂民可以恃法而治」為第二句,但第二句的主語「始皇」因在第一句已出現,故作者在第二句將之省略。因此,考生作答時,必須將此省略的主語找回來,才能將說明「逐客」做與不做的兩個句子,組成一個「順承句群」。




三、文句重組題在語文測驗中的意義


上一節主要說明「文句重組」題的測驗知識向度,乃在「考查複句概念的應用能力」及「考查句群概念的應用能力」,但這兩者並非獨立無涉,儘管考生在回答試題的過程中,必須將原本拆散的句子組成「複句」,但最終目的還是得完成「句群」的組合。

一般往往認為,「國文科」試題中關於「語法」知識的考查是指「詞」、「詞組」、「句子」三方面,茲將大致的範疇與例題列舉如表二:


【表二】

詞的構成

漢字雖一字一義,但亦有兩字不能拆開,須合為一詞始具完整的意義者,如「逍遙」、「徜徉」、「琵琶」等即是。下列選項「」內的詞何者屬於此類?47

(A)道旁樹林的陰影在他們于徐的「婆娑」裡暗示你舞蹈的快樂

(B)我只分付軍匠人等,教他故意「遲延」,凡應用物件都不與齊備

(C)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

(D)他的心裡永遠在寧靜中保持一片澄明,不為外界風雪塞途而「踟躕」徘徊,不知何去何從

(E)一曲希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詞的類別

文言文中的「者」,有作代名詞用,如「古之學『者』必有師」;有作語助詞用,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下列文句的「者」,屬於「代名詞」的選項是:48

(A)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B)聞舟船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

(C)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D)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

(E)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其末可乘

詞組

詞組構成

古文中表示數學上的「幾分之幾」,多以兩個數字並列,前者為「分母」,後者為「分子」。下列文句「」內屬於此一表意方式的選項是:49

(A)蓋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

(B)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C)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佰」

(D)飛來雙白鵠,乃從西北來,十十「五五」,羅列成行

(E)下士冤民,能至闕者,萬無數人;其得省問者,不過「百一」

詞組類別

「掃街拜票」是由兩組「動詞+名詞」的詞語(「掃+街」、「拜+票」)結合而成。下列詞語,何者有與之相同的構詞方式?50

(A)魔戒現身(B)瞞天過海(C)強殖入侵(D)神隱少女

句子

句子類型

下列文句,使用「祈使語氣」的選項是:51

(A)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餘年

(B)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C)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D)重念蒙君實視遇厚,於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E)錄大辟囚三百餘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句子成分

在「黃鶴一去不復返」句中,「黃鶴」是主語,「一去不復返」是謂語。但詩詞中也有前句一整句做主語、後句做謂語的情形,例如「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下列詩詞句,屬於此一構句方式的選項是:52

(A)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

(B)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C)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D)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

(E)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閒話

特殊句式

《論語》:「名不正則言不順」,此句的語意關係是「若名不正,則言不順」。下列文句,也具有此種「若不……則不……」語意關聯性的是:53

(A)不忮不求       (B)不悱不發

(C)不怨天,不尤人    (D)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E)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不過,李宇明主編的《理論語言學教程》認為:「語法學內部又可分為詞法、句法和超句法三部分」,「超句法研究語段(或稱語篇、句群、篇章等)的結構,研究句子之間的語義關聯、關聯手段等」54,吳為章與田小琳的《漢語句群》、張寶林《漢語教學參考語法》也主張「句群」是最大的語法單位55,據此可以推知,「文句重組」題在語文測驗中最重要的意義,當在於使語法知識的考查可以由「詞」、「詞組」、「句子」向上延伸到「句群」,使語法知識的考查內容更加完整。



四、結論與建議


綜合上述,「文句重組」題所欲測量的知識為語法知識,其具體內容為「考查複句概念的應用能力」及「考查句群概念的應用能力」,而其在語文測驗中的意義,乃在使語法知識的考查可以由「詞」、「詞組」、「句子」向上延伸到「句群」,使語法知識的考查內容更加完整。

「文句重組」題既是針對語法知識所設計的考查方式,無疑是符合「內容效度」56的。至於試題的「鑑別度」,綜觀9195學年度普通大學「學科能力測驗」、「指定科目考試」及技專校院「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二技統一入學測驗」曾出現過的22「文句重組」題,其古典測驗理論「鑑別度指標」在0.20以上者達2057(參見表三58),顯示「文句重組」題具有不錯的鑑別效果,為語法測驗的適用題型。

此外,「文句重組」題的型態,十餘年來幾無改變,唯一不同的是91學年度大學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第9題,該題要求考生先剔除一個與該段主題不合的句子,再就其餘的句子進行重組:


下列是一段古文,但其中有一句與本段主題無涉,請剔除此句,再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甲、而民悅之,乙、有聖人作,

丙、人民不勝禽獸蟲蛇,丁、鑽燧取火以化腥臊,戊、使王天下,

己、搆木為巢以避群害,號曰有巢氏。(《韓非子五蠹》)

(A)乙甲丙戊己(B)乙甲戊丙丁(C)丙乙己甲戊(D)丙丁己甲乙


依照「句群」的定義,一個「句群」除了是一組前後連貫的句子,也須具備「一個明確的中心意思」59。由此來看,上題的設計雖然較為複雜,但其實是完全符合「考查句群概念應用能力」的目標,也是未來編製「文句重組」題時可以嘗試的方向。


【表三】

類別

試題編號

通過率

鑑別度指標

大學學測

91-05

89%

0.24

92-05

69%

0.33

93-06

84%

0.23

94-09

78%

0.26

91-10

69%

0.34

大學指考

91-08

81%

0.23

91-09

80%

0.30

92-07

55%

0.54

93-03

48%

0.34

94-06

38%

0.19

9505-

88%

0.16

四技統測

91-23

55%

0.44

92-17

66%

0.58

92-19

43%

0.29

93-20

61%

0.46

94-18

45%

0.58

95-22

87%

0.41

二技統測

91-16

73%

0.33

92-09

85%

0.28

93-46

67%

0.34

94-13

39%

0.34

95-11

83%

0.30





台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科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National Taiwam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因實施考招分立新制,以往由聯招會所辦的「大學聯合招生考試」至90學年度畫下句點,自91學年度起,改用「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的「指定科目考試」取代。

2「統一入學測驗」為90學年度技專校院實施「考招分離」後的產物,凡高職畢業生欲升「四技二專」、專科畢業生欲升「二技」者,原則上都需要「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所辦理之「統一入學測驗」成績;考生憑此成績,可以選擇「聯合登記分發」、「推薦甄選」、「技優保甄」等入學方式。

3參閱國家考試國文科專案小組,《國家考試國文科命題參考手冊》(台北:考選部,1992年),頁92-94,該手冊在國家圖書館可以查閱。

4蘇秀錦,〈甄試中從不缺席的「重組題」解題妙招〉,《國文天地》1511期(20004月),頁35-41

5劉珣,《對外漢語教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377-378

6依照目前教育學門的普遍共識,教育目標的分類(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s)可畫歸三大領域──認知方面(cognitive domain)、動作技能方面(psychomotor domain)、情意方面(affective domain)(參閱郭生玉,《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1995年),頁170-191),「國文」這門學科固包含「認知」、「情意」方面的教學目標,但「認知」方面較適合以紙筆測量。

7認知領域的知識包含四項事實知識(factual knowledge)、概念知識(conceptual knowledge)、程序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後設認知知識(metacognitive knowledge,參閱簡茂發〈2001年修訂Bloom’s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體系評述〉,《選才》125期(20051月),頁2;李坤崇〈修訂Bloom認知分類及命題實例〉,《教育研究月刊》122期(20046月),頁99

8引自劉潤清、韓寶成,《語言測試和它的方法》(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年),頁25

9劉潤清、韓寶成,《語言測試和它的方法》(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年),頁24

10倪文錦,《語文考試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頁128

11鄭圓鈴,《你也是創意命題高手》(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頁208

12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認識學科能力測驗7》(台北: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01年),頁4

13曾佩芬,《九十五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試題分析──國文考科》(台北: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06年),頁2

14參閱岑運強主編,《語言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184-188

15修訂版的Bloom「認知歷程向度」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創造」六個層次,其中「應用」層次是指「面對某情境執行或使用一個程序」,可應用一個程序於已熟悉的工作,應用習得的二位數加法計算二位數加法問題;也可應用一個程序於陌生的工作,如應用雜貨店購物經驗於超市購物。參閱葉連祺、林淑萍,〈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05期(20031月),頁99-101

16張寶林,《漢語教學參考語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244;全國外語院系「語法與修辭」編寫組,《語法與修辭》,(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174

17劉月華、潘文娛、故鞾,《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頁865-878

18張寶林,《漢語教學參考語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247-254

19全國外語院系「語法與修辭」編寫組,《語法與修辭》,(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180-191

20 88學年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試題,第8題。

21 95學年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試題,第10題。

22 94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國文科試題,第18題。

23 91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國文科試題,第23題。

24 89學年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試題,第7題。

25 92學年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試題,第5題。

26 83學年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試題,第13題。

27 86學年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試題,第16題。

28 95學年度二技統一入學測驗國文科試題,第11題。

29 90學年度大學入學考試國文科試題,第7題。

30張寶林,《漢語教學參考語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250

31 87學年度大學入學考試國文科試題,第6題。

32 94學年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試題,第9題。

33李宇明,《理論語言學教程》(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162

34吳為章、田小琳,《漢語句群》(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頁14-17;張寶林,《漢語教學參考語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263

35李宇明,《理論語言學教程》(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154-158

36吳為章、田小琳,《漢語句群》(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頁33-49

37張寶林,《漢語教學參考語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269-272

38 94學年度二技統一入學測驗國文科試題,第13題。

39 93學年度二技統一入學測驗國文科試題,第46題。

40 83學年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試題,第12題。

41 87學年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試題,第9題。

42 94學年度大學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試題,第6題。

43 93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國文科試題,第20題。

44 85學年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試題,第8題。

45李宇明,《理論語言學教程》(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161-162

46 93學年度大學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試題,第3題。

47 87學年度大學入學考試國文考科,第15題。

48 92學年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試題,第19題。

49 88學年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試題,第15題。

50 93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國文科試題,第22題。

51 85學年度大學暨獨立學院夜間部入學考試國文科試題,第15題。

52 93學年度大學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試題,第25題。

53 87學年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試題,第22題。

54李宇明,《理論語言學教程》(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130

55吳為章、田小琳,《漢語句群》(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頁15;張寶林,《漢語教學參考語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263

56「內容效度」是指「測驗內容的代表性或取樣的適切性」郭生玉,《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1995年),頁92

57「鑑別度指標」係指試題對不同能力的考生,是否能反應其能力的差異。亦即鑑別度高的試題,能力高的考生容易答對,而能力低的考生容易答錯。其計算方式為:高分組通過率減低分組通過率(DiPiHPiL)。D值介於1至-1之間,愈接近於1,代表試題的鑑別度愈高;愈接近於0,代表試題的鑑別度愈低。美國測驗學者EbleFrisbie曾提出一套鑑別度的判斷標準,D值若在0.20以下,即可視為品質不良的試題。郭生玉,《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1995年),頁271;余民寧,《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年),頁236

58表內「通過率」、「鑑別度指標」數據由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所提供,謹此致謝。

59參閱吳為章、田小琳,《漢語句群》(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頁15;張寶林,《漢語教學參考語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263

57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