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出師表〉學習單
一、課前思考
Q1:〈出師表〉寫作背景為諸葛亮首次出兵伐曹魏前,上表給後主劉禪。請問,你認為在下位者(下屬)給在上位者(上司)建議時,應注意哪些細節?
學生自由發揮
Q2:請簡單定義何謂「忠」?你認為古今中外哪些人物稱得上「忠」?
學生自由發揮
二、題解
Q3:請就題目「出師表」分析諸葛亮選擇此時出師之原因何在?
出師 | 表 | |||
人 | 事 | 時 | 原因 | 文體 |
諸葛亮 | 欲出兵伐曹魏 | □蜀漢建興四年 ■蜀漢建興五年 | 蜀漢建興四年,【魏文帝曹丕】去世,其子【魏明帝曹叡】嗣位,當時曹魏國勢未定,為蜀漢北伐好時機 | 目的: □謝恩 □按劾 ■陳請 □執異 |
三、課文內容分析
Q4:由第一段所述,分析蜀漢當時處境,並判斷出師時機是否恰當?
對應原文 | 當時處境 | 出師與否 |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優勢:三國鼎立 ■劣勢:危殆不安 | ■國家情況危急,然將臣同心合作,可以出師 □天下形勢三分,且將臣各為其主,不宜出師 |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 ■優勢:文臣武將戮力為國 □劣勢:文臣武將爭權奪利 |
Q5:諸葛亮〈出師表〉從北伐全局著眼,故先進安後之言,再表奪勝決心。請問文中第一段至第三段依序提出哪三項建議?
段落 | 第一段 | 第二段 | 第三段 |
對應原文 |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 |
建議重點 | ■廣開言路 □秉公執法 □親賢遠佞 | □廣開言路 ■秉公執法 □親賢遠佞 | □廣開言路 □秉公執法 ■親賢遠佞 |
關鍵文句 | 宜: 【開張聖聽】 | 宜: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 | 宮中之事--推舉人選: 【郭攸之、費禕、董允】 推舉原因:【良實、志慮忠純】 |
不宜: 【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 不宜: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 | 營中之事--推舉人選: 【將軍向寵】 推舉原因:【性行淑均、曉暢軍事】 |
Q6:由〈出師表〉第四段判讀,作者行文時有「君臣語」(多用謙辭),也有「父子語」(刻意不採謙遜原則),其用意何在?
原文 | 用語 | 用語類別 | 用意 |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勤,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 卑鄙 猥自枉屈 驅馳 駑鈍 | ■君臣語(多用謙辭) □父子語(刻意不採謙遜原則) | 謹守【君臣】分際,恭敬提出建言,不逾越臣下應有之禮 |
諮臣以當世之事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知臣謹慎 | □君臣語(多用謙辭) ■父子語(刻意不採謙遜原則) | 以【父執輩】口吻,提出指導建議,態度堅定有力 |
Q7:根據南宋謝枋得文章軌範引安子順語謂:「讀諸葛亮〈出師表〉不墮淚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墮淚者不孝,讀韓愈〈祭十二郎文〉不墮淚者不慈。」此三篇文章被標榜為古今至性至情之文,並稱為三大抒情文。根據本文,可以從哪些地方看出諸葛亮的「忠」?
原文 | 表現「忠」的做法 | 效忠對象 |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 盡心竭力完成先帝託付 | 先帝 |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 | 主動要求帶兵出征,完成復國大計 | 後主 |
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 平定內亂 | 後主 |
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 北伐曹魏 | 後主 |
Q8:劉備「三顧茅廬」一事,為諸葛亮由隱居到出仕的重要轉折。試分析「三顧茅廬」前後,諸葛亮身分與生命狀態之別,並推論造成此轉折的原因。
時間點 | 身分 | 造成轉折的原因 | |
「三顧茅廬」前 | 布衣 |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 士為知己者死 |
「三顧茅廬」後 | 丞相 | 許先帝以驅馳 |
Q9:〈出師表〉中多次稱「先帝」,其主要用意為何?
文中多次稱先帝,乃諸葛亮感念先帝恩德、表明自己和先帝關係深厚、彰顯先帝知人之明,並希望藉此勉勵後主不忘先帝遺訓、發憤圖強。
Q10:諸葛亮隱居南陽隆中,躬耕隴畝,而留心世事,每以管仲、樂毅自比。你認為諸葛亮為何以管仲、樂毅自比?
人物 | 時代 | 身份 | 重要事蹟 | 自比管仲、樂毅之因 |
■管仲 □樂毅 | 春秋時代 | 政治家、 齊國宰相 | 倡尊王攘夷,輔佐齊桓公成爲春秋五霸之一 | 表示諸葛亮有建功立業的遠大志向,期待像管仲、樂毅一般在文治武功上為世所用,貢獻己力。 |
□管仲 ■樂毅 | 戰國時期 | 軍事家、 燕國上將軍 | 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
Q11:偏義複詞是指由兩個意義不同的字組合而成的複詞,只取其中一個字的意義。試判斷下列「 」何者屬於偏義複詞?
例題 | 是否為偏義複詞 | 判斷關鍵 | |
1 |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 □同義複詞 ■偏義複詞 | 賞善罰惡,不宜「有所偏差」 |
2 |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 ■同義複詞 □偏義複詞 | 不應任意「看輕自己」,引證譬喻不得其當 |
3 | 公今可去探他「虛實」,卻來回報 | □同義複詞 ■偏義複詞 | 您今日可去探查他「實際狀況」,再來回報 |
4 | 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 ■同義複詞 □偏義複詞 | 一定能夠「補救」過失疏漏,得到更多益處 |
5 | 「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 ■同義複詞 □偏義複詞 | 「徵詢」治國良方,考察採納正直的意見 |
6 | 相逢一笑泯「恩仇」 | □同義複詞 ■偏義複詞 | 路上相逢,彼此對視一笑便化解「仇恨」 |
Q12:下列對聯或詩文,何者描寫對象是諸葛亮?
對聯或詩文 | 是否為諸葛亮? | 判斷關鍵 |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 ■是□否 | 六出七擒 五丈原 酬三顧 |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是 ■否 | |
他年錦里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 | ■是□否 | 〈梁父吟〉 |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 ■是 □否 | 伊呂 蕭曹 運移漢祚 |
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帝/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 | □是 ■否 | |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是 □否 | 三顧 兩朝開濟 出師未捷 |
四、省思評鑑
Q13:閱讀〈出師表〉後,你認為諸葛亮在性格上有什麼的優點和缺點?
學生自由發揮
Q14:〈出師表〉寫於諸葛亮首次出兵伐曹魏前。你認為影響戰爭勝負的關鍵條件有哪些?
學生自由發揮
Q15: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竭盡所能輔佐後主劉禪,義勇赤誠,備受後世推崇。如果你是諸葛亮,會做相同的決定嗎?為什麼?
學生自由發揮
Q16:俗諺:「莫作孔明擇婦,止得阿承醜女。」乃嘲笑孔明娶了名士黃承彥其貌不揚的女兒,由此可知,孔明娶妻選賢不重色,才德兼備才是他真正看重的。試問你選擇男女朋友或未來伴侶時,最在乎的三個要件是什麼?原因何在?
學生自由發揮
Q17:若有機會寫信給現任總統,提出對目前國政的看法,你會針對哪些方面給總統建議?
學生自由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