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太宗十思疏〉 學習單
班級: 座號: 姓名:
歷史背景──來龍去脈
一、請依據課本題解的背景資料,檢索下列訊息。
背景 | 時代 | 疏 | 上書對象 | 上書者 |
初唐 | 上書─(上)行文,(奏議)類 | 唐太宗 | 魏徵 |
二、關於魏徵。
(一)字( 玄成 ),封為( 鄭國 )公。著有( 魏鄭公 )詩集、( 魏鄭公 )文詩集。
(二)隋末避亂出家當( 道士 )。群雄並起,他參加李密的瓦崗軍。後隨( 李密 )歸唐。
(三)魏徵擔任( 太子 )李建成的屬官,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了太子,徵召魏徵。任命他為諫議大夫,輔佐唐太宗。
(四)魏徵歿後,唐太宗思之不己,謂:「以( 銅 )為鏡,可以正衣冠;以( 古 )為鏡,可以知興替;以( 人 ) 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朕亡一鏡矣」喻魏徵為( 人 )鏡,敢於犯顏直諫,使君主可明辨得失。
(五) 魏徵時事言論多見於《 貞觀政要 》
三、文體簡介──奏議類
定義 | 文體名,係古代臣屬向君王諫政論事、進呈公文的總稱,為今應用文的(上)行公文。 |
異稱 | 奏疏、奏書、奏對、奏啟、奏狀。 |
流變 | 1.從周到戰國,人臣用文字向君主報告,都叫「 上書 」。 2.秦始皇時定下新制度,把「上書」改稱「 奏 」。 3.漢朝又把「奏」分成四種:「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 4.自漢以來,奏事或稱「 上疏 」。(出自劉勰文心雕龍章表奏啟) |
種類 | 包括書、上書、章、表、奏、議、疏(分條陳述,向君王陳述意見的文書)、對策(臣下對答帝王的詢問而陳述政見的文書)、封事(密封的機密奏章)、彈事(彈劾官吏的奏章)等。 |
名篇 | 如:晉 李密( 陳情表 )、蜀漢 諸葛亮 ( 出師表 )、李斯諫逐客書。 |
四、寫作背景加料區。
唐太宗「貞觀之治」的盛世,國強民富,但太宗卻逐漸驕奢忘本,施政荒怠,四處畋獵,多次修建行宮,勞民傷財,魏徵為此非常憂慮。貞觀十一年,太宗下詔於洛陽建造飛山宮,後來又詔令修建老君廟、宣尼廟;二月巡遊洛陽宮,六月巡遊明德宮,老百姓為了服徭役,長年不能回家。魏徵便在三月到七月這五個月中,連向太宗上了四疏,十思疏是第四篇也是最著名的一篇。太宗閱讀奏章後,手寫答詔:「公之所陳,朕聞過矣。當置之几案,事等弦韋〔古人佩弦以自急,佩韋以自緩,此處的「弦韋」意指警惕自己的事物〕,必望收彼桑榆,期之歲暮。」史臣贊稱:「可為萬代王者法。」 |
根據上文,魏徵寫作本文的動機是?□例行上書 □就事論事 ■藉題發揮
可以推測魏徵的用意是:看到唐太宗大興土木,四處畋獵重視享樂,而疏於對國事的重視,因此加以諍諫,意在提醒與告誡。
上書本文是否達到魏徵的預期效果?■達成 □未達成
唐太宗閱讀奏章後的態度是: 唐太宗自言「聞過矣」可見虛心受教,接受諍言所告誡的治國態度。並「當置之几案,事等弦韋 」於在身邊時時警惕自己。唐太宗在此事件上,展現了仁君自省與治國的高度。
四、本文的文眼是那一個字:思
核心思想的四大脈絡是什麼?
脈絡 | 主旨 | 論點 | 態度 | 方法 |
思國之安者,(必積德義) | 居安思危 | 竭誠納下 | 十思 |
課文理解──檢索解釋
第一段:設喻說理,強調治國須「居安思危,德處其厚」
一、開始的前三句是屬於: □層遞句 ■排比句
哪一句才是本文的主旨?又用哪兩種事物來譬喻真正的意圖?
1.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2.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以流水與樹木比喻,國家要長治久安,要如長流之水,如根固之樹,君王一定要積德義。
二、國家安定的根源來自何人?
國家安定的根源來自於國君,國君行仁政,積德義則國家安定。
三、從哪一句可以看出是臣下對君主的諍諫?諍諫的態度如何?
「臣雖下愚」即可以看出是臣下對君主的諫言。自言「下愚」可見態度謙卑。「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以「明哲」讚頌唐太宗,慎重且恭敬,諍諫態度謙和,有利後續的勸諫。
四、人君要「永保無疆之休」應該如何做?
國君要保持國運的昌隆,則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五、無疆之休──【休】字義比較
義 | 例 |
吉祥、福祉 | 永保無疆之「休」(諫太宗十思疏) |
喜悅、快樂 | 「休」戚與共〔喜樂憂愁都關聯在一起,指彼此關係密切〕 |
休息 | 負者歌於塗,行者「休」於樹(醉翁亭記) |
停止 | 1.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典論論文) 2.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箇秋 3.「休」兵、「休」學 |
辭官、退休 |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旅夜書懷) |
完了、沒希望了 | 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三國演義) |
不要、莫 | 1. 你「休」要怕羞,我明日要你做壓寨夫人。(水滸傳) 2.明月高樓「休」獨倚 |
舊時丈夫主動向妻子解除婚姻 | 「休」妻、「休」書 |
六、本段課文排比句有正說和反說,請問哪些句子屬於正說?哪些句子屬於反說?同時並列正反論述的好處是什麼?
譬喻 | 說理 | |
正說 |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
反說 |
|
|
先以三句排比句式以正說,凸顯全文主旨「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重要性。再以反說論述,「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以增強勸誡力道。
第二段:映襯提醒,陳述歷史教訓,要想鞏固政權,必須取得民心。
一、「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本段一開始說明君王治國的普遍規律什麼?造成的原因又是什麼?魏徵為何用這些話告誡唐太宗?
1.君王治國的普遍規律是「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而造成這樣的原因是「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君王治國普遍有始無終,常在前期振興朝綱,後期志得意滿而懈怠,未能善始克終。
2.魏徵以此告誡唐太宗治國不可有始無終,要居安思危,治國要持續力。
二、「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採用了映襯法,以今昔對比的方式論述治國態度與成效的關係,請完成下列論述脈絡。
今昔對比 | 君主努力程度 | 時空背景 | 治國態度(因) | 治國成效(果) | 呼應 |
昔取之易 | 取之(有餘) | 在殷憂 | 必竭誠以待下 | 竭誠則胡越為一體 | 殷憂道著 |
今守之難 | 守之(不足) | 既得志 | 則縱情以傲物 | 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 功成德衰 |
三、依本段所述,魏徵認為創業與守成何者比較困難?你覺得他為什麼會這樣說?
1從「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這句可以看出魏徵認為守成較困難。
2.君王在創業之初,篳路藍縷,全心全意在天下開創制度。但天下安定之後,君王安逸日久,就會忘了勵精圖治,於是治國常有始無終。而且君王日漸志得意滿,喜歡奉承之言,而不悅逆耳忠言,更無法辛勤治國,因此守成較難,也就是善終較難。
四、「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下列敘述是否符合:
敘述 | 說明 |
■符合 □不符合 | 「之」所指的皆是「人民」 |
■符合 □不符合 | 嚴刑峻法不足以服民心,為政當竭誠積德 |
□符合 ■不符合 | 意即「循名責實,信賞必罰」 |
□符合 ■不符合 | 意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
■符合 □不符合 | 意同「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
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這樣的寫法有何特別之處?君王真正需要在意的對象是?
1.此句引用自尚書,而且原文是「可畏為民」,避諱唐太宗的「民」字,更突顯民心的重要。2.君王治國必須注意民心背離的問題,如孟子所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六、「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此句中使用哪些修辭技巧?呈現意旨是?
使用修辭 | 意旨 | |
載舟覆舟 | 借喻 | 以水喻民,以舟喻君。人民能擁戴君主也可以推翻,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
奔車朽索 | 借喻 | 以索喻民,以車喻君。君主不能民心的危險,如奔車使用朽索。 |
其可忽乎 | 反詰 | 用來告誡唐太宗注意「民心向背」關係國家存亡,君主應竭誠、行仁政以得民心。 |
第三段:十思進諫,「十思」是「積德義」的具體內容
一、魏徵勸諫唐太宗的十思,可以歸納為哪五種德行面向?又涵蓋哪三家先秦諸子思想?
十思 | 德行面向 | 先秦諸子思想 |
1.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 知足知止 | 道 家 |
2.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 ||
3.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 謙沖包容 | |
4.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 ||
5.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 | 節遊勤政 | 儒 家 |
6.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 ||
7.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 納諫黜惡 | |
8.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 ||
9.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 賞罰公正 | 法 家 |
10.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
二、對國君而言,你覺得其中哪一個德行面向最為重要?哪一個德行面向最難做到?你的理由是?
自由發揮
三、魏徵在勸諫中,也為唐太宗規劃了一個施政的理想藍圖,也就是落實十思的益處。請完成理想藍圖的內容。
施政的理想藍圖 | 施政效果 | 藍圖聯結 | |
十 思 益 處 | 簡能而( 任之 ) | (智者)盡其謀,(勇者 )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 何必代下司職? 接近( 儒)家思想 |
擇善而( 從之 ) | |||
文武爭馳,( 君臣無事) | 可以盡(豫遊之樂 ), 可以養(松喬之壽 )。 | 虧無為之大道哉? 接近(道 )家思想 | |
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
四、完成理想藍圖後,請問藍圖中治國的精神與方法,核心概念比較接近哪一家先秦諸子的思想?由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藍圖中兼具儒家與道家之精神,最後的結論在「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因各司其職,即道家的無為而治。「可以養松喬之壽」指得道的仙人,「鳴琴垂拱,不言而化。」意謂無為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即是指達到道家無為而治的精神,因此核心概念比較接近道家思想。
五、樂盤遊──【樂】字義比較
義 | 音 | 例 |
喜好 | 一ㄠˋ | 「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諫太宗十思疏) |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論語 ) | ||
快樂 | ㄌㄜˋ | 於是飲酒「樂」甚(赤壁賦) |
音樂 | ㄩㄝˋ | 如聽仙「樂」耳暫明(琶琵行并序) |
歌舞演奏的藝人 | ㄩㄝˋ | 陳女「樂」二十人,列奏於前(虬髯客傳) |
省思評鑑──解讀與思辨
請於閱讀框線內的文章後,回答下列問題:
判讀材料(甲)、(乙),比較虞世南在勸諫君主的方向上,與魏徵有何相同與相異之處?
判讀材料(甲)、(乙),比較魏徵及虞世南在勸諫君主的態度上有何不同?你認為唐太宗會比較容易接受哪一位人臣的勸諫?試說明理由。
答案必須標明(一)(二)分列書寫。(一)(二)合計文長限250~300字。
材料(甲)魏徵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貞觀政要‧論君道》 材料(乙)虞世南 伏惟陛下覽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機,上以社稷為重,下以億兆在念。明選舉,慎賞罰,進賢才,退不肖。聞過即改,從諫如流。為善在於不疑,出令期於必信。頤神養性,省遊畋之娛;雲奢從儉,減工役之費。務靜方內,而不求辟土;載橐弓矢,而不忘武備。凡此數者,雖為國之恒道,陛下之所常行。臣之愚昧,惟願陛下思而不怠,則至道之美與三、五比隆,億載之祚與天地長久。《貞觀政要‧論災祥》 |
(一)相同之處:
1.魏徵言「節遊勤政」:虞世南言「頤神養性,省遊畋之娛;雲奢從儉,減工役之費」皆希望君王克制欲望,戒奢以儉。
2. 魏徵言「納諫黜惡」:虞世南言「進賢才,退不肖。聞過即改,從諫如流」皆重視人君應道德修養,虛心納諫、端正己身,接受諍言。
3. 魏徵言「賞罰公正」:虞世南言「明選舉,慎賞罰」人主應避用私人心,任才適所,賞罰分明。
相異之處:虞世南比魏徵多提出了「信用」與「武備」的重要性。
1. 虞世南言「為善在於不疑,出令期於必信。」更進一步講求用人不疑,講求法令的信實,建之君王的威信。
2. 虞世南言「務靜方內,而不求辟土;載橐弓矢,而不忘武備。」不僅重視君主內在的修養,也重視國家內政與武備的精進。
(二)魏徵與虞世南勸諫君主的態度有所不相同。魏徵提出「十思」來告誡唐太宗,可知他規諫君主是直言不諱,不怕「批逆鱗」會招致殺身之禍。虞世南規諫君主從「伏惟陛下覽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機」與「凡此數者,雖為國之恒道,陛下之所常行。」可見他態度比魏徵更委婉,先稱頌唐太宗的英明睿智,肯定太宗的治國能力,再陳辭進諫改進方向。我認為唐太宗應該比較容易接受虞世南的說法。其次,魏徵的十思,暗引許多先秦諸子的思想,文氣很慎重與沉重。而虞世南勸諫的方向也很多,但大多使用散文短句,讀來比魏徵的排比句更溫和親切,易於實行與接受。(僅供參考)
引導寫作──時事想想
近來新聞關切的話題是──臺灣的出口總額「連十四黑」,連續十四個月的衰退,已追平二○○八年金融海嘯時期的紀錄,人民憂心忡忡,對生活充滿不幸福感。於是當你看到下圖「人民不幸福的來源」調查統計表,請你想想!你會希望國家領導者從哪一方面先著手改進呢?理由與想法是什麼呢?請自訂題目,文長約500字。
(例如:高學費、升學壓力/教育,高房價、公共設施差/經濟,工時長薪質低/勞工,健保鎖卡/社會福利……)資料來源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411/382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