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囚論〉學習單:歷史翻案解剖室 陳婉欣老師
一、下表為歐陽修的生平大要,請勾選適合用來評價其事蹟的正確選項。(請勾選正確者,可複選)
年歲 | 重要事蹟 |
4 | 父卒,母畫荻教子,將其父歐陽觀清廉為官的點點滴滴灌輸其心。 |
24 | |
25 | 親手校訂蒐集韓愈的文集,提倡古文主張尊韓,獎掖後進,引領著三蘇王安石等文學巨匠。 |
39 | 受陷於「孤甥張氏案」,雖查明無此事仍貶滁州,朝廷朋黨之讒又起,而有〈朋黨論〉。 |
40 | 建豐樂亭、替醉翁亭命名,有〈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皆提及山水之樂、與民同樂。 |
48 | 因「胡宗堯改官案」幾貶同州,編纂「新唐書」「新五代史」。 |
64 | 「家有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棋一局,還常置酒一壺。」自號「六一居士」。 |
□母教有方,刻苦向學 □措辭華麗,獨善其身 □六一清風,清廉直言
□賑災不力,遷謫建亭 □功高震主,沙場爭馳 □與民同樂,仁愛襟懷
二、翻案文章:
「翻案」原是法律名詞,本指推翻既已定讞之罪案而言,而後被引申有推陳出新之意。這樣的手法也普遍使用於文學創作之中,其旨在推翻前人的論斷。如果發現前人論斷難以成立,必尋求出此一論斷的基本假設,並指出此一假設之不可輕信處,然後一針見血地推翻此一假設。
(一)基本架構:
立/破(請圈選其一) | 解釋 | |
立 | 破 | 分析前人的論斷,寫作前必須先確立前人的立場。 |
立 | 破 | 針對一般世俗之見或他人錯誤的觀點,提出批評、駁斥,通常以批駁反面觀點為主 |
立 | 破 | 提出自己的主張、見解,通常以論證正面觀點為主 |
(二)範例:
〈愛滋的恐怖不是病毒,而是惡意解讀的假資訊〉(節錄自泛科學https://pansci.asia/archives/114721) 近來部分反對婚姻平權的團體,在網路上瘋傳「XX 國家的愛滋患者持續增加,所以台灣不應通過婚姻平權法案」,試圖用愛滋的恐懼來影響輿論。 事實一:在南非,婚姻平權法案通過後,愛滋病每年新增患者沒有因此明顯增加 事實二:在美國麻州婚姻平權法案通過後,愛滋病每年新增患者沒有因此明顯增加 事實三:在南非,愛滋病傳播的主要途徑是異性間性交和母子垂直感染 因此,對抗愛滋最有效的方法是教育和醫療,也不應該把「防治愛滋病」當成反同婚的理由之一。我們需要關心的反而是以下這些事實: 事實一:在南非,女性感染者遠超過男性。由於性別權力失衡,年輕女性疫情十分嚴峻 事實二:在南非,曾因為總統的錯誤認知和民間迷思,讓愛滋病嚴重失控 事實三:在南非,現在的防疫措施包含了宣導安全性行為和正確的知識。 |
請說明範例內容的論證方式:
立/破(請圈選其一) | 原文 | |
立 | 破 | 網路輿論【XX 國家的愛滋患者持續增加,所以台灣不應通過婚姻平權法案】 |
立 | 破 | 【 三 】個事實 |
立 | 破 | 【 三 】個事實 |
三、課文理解
第一段
(一)請說明作者認為君子、小人在人情對待與價值觀念有何差異:
君子 | 小人 | |
人情對待 | 信用、道義 | 刑、戮 |
價值觀念 | 寧以義死,不苟幸生、視死如歸 | 刑入於死,罪大惡極者 |
(二)請比較君子、小人、死囚對於「視死如歸」的看法:
人物 | 連連看 | 對「視死如歸」看法 |
君子 | 小人之尤甚者,更不可能視死如歸 | |
小人 | 不能視死如歸 | |
死囚 | 難於視死如歸 |
(三)句式的組成邏輯是指「前後分句結合後所呈現的關係、意念」是否合於邏輯而無語病,理解的關鍵在於其關鍵詞。請判斷下列句子並選擇正確的句式組成邏輯。
句子 | 句式組成邏輯 | |
寧以義死,不苟幸生 | 並列複句:表示並列平行的關係。 (A,B,C) | |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師焉,或不焉 | 遞進複句:後者較前者意思更進一層。(不但A,而且B) | |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 因果複句:一個分句說明原因或理由,另一個分句表示結果或是作出結論。 (因為A,所以B/既然A,就B) | |
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 選擇複句:所說事物不能並存,必須從中加以選擇。(或者A,或者B/不是A,就是B) | |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
(四)古代有五刑:黥、宮、刖、劓、大辟,本文提及「刑入於死者,乃罪大惡極」指的是?
□在犯人的臉上或額頭上刺字或圖案
□丈夫割其勢,女子閉於宮
□指砍去受罰者左腳、右腳或雙腳
□被處劓刑的受刑人被割去鼻子
□指腰斬、斬首和棄市等死刑
(五)本段屬於翻案文章中的哪個結構,原因為何?(請勾選正確答案)
結構 | 原因 |
□立案 | □用人情對待、價值觀比較君子、小人的判別認定 □用人情對待、價值觀強調君子、小人皆人性本善 □用人情對待、價值觀反駁君子、小人的世俗標準 |
□破案 | |
□立論 | |
論據 | 視死如歸本於人情連聖人都難做到,更何況是小人中罪大惡極的死囚。 |
第二段
(一)閱讀以下資料,並回答下列問題:
資料一: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勸以威刑肅天下者,魏徵以為不可,因為上言王政本於仁恩,所以愛民厚俗之意,太宗欣然納之,遂以寬仁治天下,而於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斷死罪二十九人。六年,親錄囚徒,閔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縱之還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詣朝堂,無後者,太宗嘉其誠信,悉原之。然嘗謂群臣曰:「吾聞語曰:一歲再赦,好人暗啞。吾有天下未嘗數赦者,不欲誘民於倖免也。」自房玄齡等更定律、令、格、式,訖太宗世,用之無所變改。 (歐陽脩《新唐書‧志第四十六刑法》) 資料二: 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後者。 (歐陽脩〈縱囚論〉) |
1.請排序說明唐太宗縱囚一事始末。
答:【B 】【C 】【A 】【D 】
2.根據資料,下列對於唐太宗縱囚一事的相關敘述何者正確?
答:□ 唐太宗行仁政是因為房玄齡極力勸諫
□ 唐代宗在位時大辟囚人數持續減少
□ 唐太宗釋放大辟囚是因其還歸就死有誠信
□ 唐太宗在位不斷釋放大辟囚以求美名
(二)請說明作者藉由比較「君子」與「小人」的差異,說明何種道理?
事件 | 君子 | 小人 | 意涵 |
死囚約期自歸就死 | □難能 □易能 | □罪大惡極的小人不能做到 □罪大惡極的小人能做到 | □符合人之常情 □違背人之常情 □唐太宗仁政的結果 □唐太宗威脅利誘的結果 |
死囚如期歸來且無後 | □難能 □易能 | □易能 □難能 |
(三)本段屬於翻案文章中的哪個結構,原因為何?
結構 | 原因 |
□立案 | □反駁世俗所認定的小人,認為世俗標準錯誤。 □利用人情衡量歷史事實,認為歷史違背人情。 □同意世俗稱讚歷史事實,不應以人情而論之。 |
□破案 | |
□立論 | |
論據 | 本段陳述史實進行【 立論 】,認為罪大惡極的小人依約赴死且無後者,乃是【違背人之常情】。 |
(四)請比較第一、二段在論述「君子」與「小人」上的異同?
□皆從歷史事實論證 □皆從人情之常立論
□認為君子約期就死容易、小人則困難 □對待君子要嚴刑峻法、對待小人要仁至義盡
第三段
(一)請說明「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此段話的因果關係,並歸納其意涵。
因 | 果 | 意涵(請勾選正確答案) |
罪大惡極 | 實在是小人 | □此類小人犯罪情有可原 □此類小人罪惡大到極致 □此類小人刑期皆能減免 |
施恩德以臨之 | 可使變而為君子 |
□ 小人能受恩悔改成為君子 |
恩德入人之深 | 移人之速 |
□ 施加動入人心的恩德,能快速改變人的性格 |
(二)「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於天下,於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請針對以上文字分析作者如何看待唐太宗縱囚一事,並說明其理由。
答:
作者看法 | 論證(請勾選正確答案,可複選) | 結論 |
□否定恩德感人之美名 | 1.唐太宗縱囚: □ 唐太宗承諾死囚回歸必赦免 □ 唐太宗料想死囚必回歸求赦 | 答: 1.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 2.以六年施恩不及一日施恩,反駁恩德感人的美名 |
2.死囚如期回歸: □ 死囚認為回歸必獲赦免而歸 □ 死囚受到威脅而回歸求赦免 | ||
3.唐太宗施恩: □ 唐太宗施恩六年能真誠感化人心 □ 唐太宗施恩六年未必能感化人心 □ 唐太宗施恩一日能真誠感化人心 □ 唐太宗施恩一日未必能感化人心 |
(三)本段屬於翻案文章中的哪個結構,原因為何?
結構 | 原因 |
□立案 | □說明世俗對唐太宗有恩德感於人心的稱譽 □說明自己亦受唐太宗恩德感於人心的感召 □ 反駁唐太宗縱囚有恩德感於人心的論點 |
□破案 | |
□立論 | |
論據 | 本段先【 立案】說明事件,其次論證以【反駁】事件,因此先立論再針對該論點破。 |
第四段
作者認為唐太宗縱囚一事應如何發展便能呼應美名?
□縱囚而不強迫死囚全數回歸 □縱囚而殺無赦後亦不再縱囚
□縱囚而殺無赦後又縱之又歸 □縱囚而使其來歸不殺又縱之
(二)請分析作者認為縱囚一事在施政上的必要性,並說明其論據理由。
縱囚的必要性 | 論據 | 結論(課文文句) |
□施政有恩必定要實施 □施政應公正不必實施 □施政有恩可偶爾實施 | □ 屢次釋放死囚不合常法 □ 屢次釋放死囚可表恩德 □ 屢次釋放死囚可表人情 | 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
(三)本段屬於翻案文章中的哪個結構,原因為何?
結構 | 原因 |
□立案 | □ 說明世俗對稱讚唐太宗偶一為之的縱囚,符合人情 □ 反駁若是先縱而歸、再縱而歸,始符合人情 □ 死囚知道回來殺無赦,以人情而言必定不會回來 |
□破案 | |
□立論 | |
論據 | 先【反駁】恩德所致的論點,其次再【立論】,表示死囚知道回來殺無赦,以人情而言必定不會回來,因此認為若以人情而論,或許施政偶一為之可以。但這與【恩德感人之深 】並無因果關係,因此立論說明施政以【人情】為主,可見本段有破有立。 |
四、綜合統整
(一)請統整各段的重點,完成下列表格:
|
五、延伸省思:
(一)一般人認為沒有上進心是個錯誤,蔡康永有次在電視節目「奇葩說」中辯論「我沒有上進心,有錯嗎?」的主題,他擔任「有錯」的辯方,卻認為「沒有上進心不是個錯誤」。請爬梳以下蔡康永所說的話,利用本文所學的論辯技巧找出他如何推翻「沒有上進心是個錯誤」這個認知。
我最近讀了一本書,書中提到:「貧窮不可恥,可是貧窮也不光榮。」就像沒有上進心並不可恥,可是也不光榮。我沒有辦法理直氣壯地說:「你沒有上進心,這是一個過錯。」可是我非常有把握地說:「你沒有上進心,你一定會錯過。」讓我們來思考這兩個詞──「過錯」與「錯過」是相同的兩個字,順序不同意思也不同,「過錯」也叫做「過失」,因為「過錯」會造成你「過失」,事情會過去,你會失去它而無法挽回。但是「過錯」在前,「過失」是結果。你有了「過錯」可以改,可是你一旦錯過、失去,「過失」便不會再回來。 其次,你們以為吃零食躺在床上看電視,是理所當然的嗎?我曾讀資料有一種疾病叫「呼吸中止症」,這種人要一直和自己說:「我要呼吸,我才能呼吸成功!」若是晚上睡覺沒有人下這個指令,此人就呼吸中斷了。對一般人而言,日常呼吸哪需要提醒,怎麼需要用力?因此,當你的上進心卡住時,你理所當然地把他中斷嗎?不是,當上進心卡住的時候,你要提醒自己上進心存在的必要,要懂得轉彎,否則失去上進心後你說:「我不要上進心了,反而換成開心。錯了!因為失去上進心,是換不成開心的。沒有上進心,你換到的是灰心。」 有人認為沒有上進心叫做自由,但是沒有上進心能夠自由嗎?我們這些有上進心的人追求的是什麼?就是自由,就像當不到將軍,只好當小兵。試想當小兵有自由嗎?小兵是最不自由的人,小兵就是被將軍差遣往東就往東,往西就往西的人。我們有上進心的人,就是怕自己落入那個身不由己的狀態,我們才必須要保持上進心。 最後,有句話叫Killtime,殺時間。躺在床上看電視吃零食,這叫做殺時間,那麽時間真的有被殺害嗎?其實可悲的是時間殺的是我們啊!錯過的「過」字,什麼叫做過失殺人?我不是故意殺人,我是不小心,意外地,殺了一個人。當你沒有上進心的時候,你是在過失殺人。你不小心,殺了你自己的人生。 |
答:
段落 | 破/立 | 論據(請選出正確答案) | ||||||||||
第一段 | □立案 □破案 □立論 | 答:□過錯會造成你過失,卻有改正的機會 □錯過會造成你失去,卻有改正的機會 | ||||||||||
第一段小結 | 沒有上進心是【過錯/錯過】 | |||||||||||
第二段 | □立案 □破案 □立論 | 答:
| ||||||||||
第三段 | □立案 □破案 □立論 | |||||||||||
第二、三段小結 | 沒有上進心,將換到的是【 灰心、不自由 】 | |||||||||||
第四段 | □立案 □破案 □立論 | 答:
| ||||||||||
第四段小結: | 從殺時間的定義,討論沒有上進心會【過錯/錯過】 | |||||||||||
結論:沒有上進心不是錯誤,而是會錯過改正自己、讓自己得到自由的人生機會。 |
(二)以王安石〈讀孟嘗君傳〉為例:
世皆稱孟嘗君[1]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2]雞鳴狗盜[3]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4]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5]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註釋】 [1] 孟嘗君:戰國時齊之公族,姓田氏,名文;相齊,封於薛,孟嘗君為其稱號;好養賢士,食客數千人,《史記》有傳。 [2] 特:只、但。 [3] 雞鳴狗盜:戰國時秦昭王囚孟嘗君,打算加以殺害。孟嘗君有客善於學狗與偷盜者,夜入秦宮,盜回孟嘗君所獻秦昭王之狐白裘,以獻昭王幸姬,姬為言於昭王,孟嘗君乃得脫;即馳去,夜半至函谷關,關法:「雞鳴而出客」。孟嘗君恐追至,客有能為雞鳴者,一鳴而群雞盡鳴,函谷關關門早開,乃得出,孟嘗君因此而脫難。後以比喻有某種卑下技能的人,或指卑微的技能。 [4] 擅:據有。 [5] 南面:古代人君聽政之位居北,其面向南,故後指居人君之位。 |
答:
結構 | 句 子 | 論 據 |
立 案 |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 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 | 先提出世人以為孟嘗君之所以能逃離如虎豹一般貪狠的秦國,是因為能得士的士人見解 |
破 案 | (1)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 | 駁【 孟嘗君能得士 】 |
(2)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可取雞鳴狗盜之力哉? | 駁孟嘗君【 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 】 | |
立 論 | 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 駁【 士以故歸之 】 |
翻案結果 | 孟嘗君重用了【 雞鳴狗盜 】之類以巧技得利的人而非賢士,孟嘗君並沒有真正得到具有賢德的有志之士願投其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