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學習單 編者:江伊薇
壹、〈師說〉各段重點檢索與分析
一、追本溯源:師說的寫作背景
韓愈內心剖析 (師說寫作原因) | 遠因 | :貴賤、官盛則近諛 |
:長少、彼與彼年相若也 | ||
:小學而大遺、群聚而笑之 | ||
近因 | :借題發揮 (目的:批判「恥學於師」的風氣) | |
時代的橫向觀察 (柳宗元報告書) |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 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弔,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居長安,炊不暇熱,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 |
唐代師風:,以從師問學為恥 |
二、絲絲入扣:師說的文章結構與生難字詞
段落 | 文章結構 (論說文) | ||||||||||||||||||||||||||||||||||||||
第一段 | 總說 | 託古立論,強調「學必有師」 p.s.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 | |||||||||||||||||||||||||||||||||||||
第二段 | 分論 | 擇師的原則:「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 |||||||||||||||||||||||||||||||||||||
生難字詞、 聚焦大考 |
| ||||||||||||||||||||||||||||||||||||||
第三段 | 分論: 對比一 |
| |||||||||||||||||||||||||||||||||||||
生難字詞、 聚焦大考 |
﹝98學測﹞(E)亮無晨風翼,「焉」能凌風飛/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X,豈/代詞,指老師 ﹝98學測﹞(D)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愚→X,往/助詞,無義 | ||||||||||||||||||||||||||||||||||||||
第四段 | 分論: 對比二 |
| |||||||||||||||||||||||||||||||||||||
生難字詞、 聚焦大考 |
﹝100學測﹞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錯綜(交蹉語次) 將上下詞句調動次序,故意安排參差不齊。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還原: ※本句特殊處:103學測:本句為「改變句子的銜接順序(主從複句交錯排列)」 1.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 3.:或不焉→或不(師)焉 【修辭】錯綜 (抽換詞面) 將同一個句子或上下兩具重複出現、意念相同的詞語,改換成另一個同義詞語或近義詞語。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賈誼〈過秦論〉) | ||||||||||||||||||||||||||||||||||||||
第五段 | 分論: 對比三 |
字形 字音 字詞 諛 阿諛 腴 膏腴之地 臾 須臾 萸 茱萸 雩 舞雩 庾 庾信 ﹝102學測﹞(C)阿「諛」/舞「雩」/膏「腴」→○,皆音ㄩˊ。
﹝91指考﹞(E)韓愈〈師說〉所謂「不恥相師」與「君子不齒」→X,不認為可恥/不屑與之同列,意義不同。 | |||||||||||||||||||||||||||||||||||||
第六段 | 分論 |
| |||||||||||||||||||||||||||||||||||||
第七段 | 敘 |
| |||||||||||||||||||||||||||||||||||||
生難字詞、 聚焦大考 |
「於」字句﹝99指考﹞ 不拘「於」時,請學於余。(韓愈〈師說〉)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孟子滕文公〉上) 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司馬光〈訓儉示康〉) | ||||||||||||||||||||||||||||||||||||||
綜合比較 |
|
貳、〈師說〉古文的寫作技法與賞析
寫作技法 | 1.簡短引出主旨 | 本文旨在說明師的作用與擇師的原則,批判不重師道的不良風氣,表現了韓愈敢於反抗流俗,為了復興儒學而勇為人師的精神。 | |||
2.運用對比手法 | 時間 | ||||
資質 | |||||
學習內容 | |||||
身分 | |||||
3.句式靈活多變 | 以散體句式為主,又適當地插入一些排偶句。散行奇句的句讀(句逗)、音節的多少,富於變化,句中句末間用表示語氣的虛詞,如「也」、「矣」、「乎」、「焉」、「歟」,讀來抑揚頓挫,流利暢達。奇句與偶句、散體與駢體的適當結合,文章的語言就具備了音樂的韻味。 | ||||
4.引用義例、事例 | 作者選擇了孔子的言行來作證,雖只用了寥寥數語,然而孔子的言行卻寫得具體,因而很有說服力。這樣,文章以其鮮明的中心、清晰的層次,充分的說理體現了邏輯思維的嚴密。 | ||||
5.語氣巧妙變化 |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第三段) | 效果:不僅使文氣自然 ,也增加了文章間的和,使文章更具 | |||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第四段) | |||||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第五段) |
參、輕鬆一下:相關電影與課文反思延伸
乞丐博士──榮譽文憑(節選) 文/劉鎮歐
劇中人物蒙提是位高傲自大、埋首於畢業論文寫作的政治系應屆畢業生,他因著一場意外,認識了以圖書館為家的流浪漢賽門;賽門以一頁論文交換吃住基 本生活需要的方式,讓蒙提親身體驗現實的生活困境。因此,教授教導的學院知 識與流浪漢的人生智慧體驗,不斷地對蒙提的生活和學習認知方式產生衝突,以 致於困惑;最後,他嘗試重新整合和定位,確立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
蒙提從賽門身上亦學習到許多人生的智慧 ,因而了解到賽門並不是一無用處的人渣。因此,眼見賽門生活困境,心中油然而生的困惑便是為何他衣食不缺,而賽門三餐無著?學院中的知識似乎無法解決此困境,因為它看不見「流浪漢」,只見到「經濟困難者」;並嘗試用金錢和社會救濟解決此問題,而不是用愛心和尊重來幫助他們自立。因此,賽門曾嘲諷蒙提所看重的學術生命只不過是「一疊廢紙」——悲觀的思想垃圾,對待援助的人毫無助益;而賽門與蒙提所分享是「一堆彩石」——生命的甜蜜回憶,看重人與人、事、物之間情感的交流。
最後,蒙提不再受制於工具理性,只尋求達致目的的快速手段和考量,而重新反思對自我的期許和社會的價值成就,臣服於追尋終極價值與意義的目的理性的指導,尋求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將會以榮譽自生命中畢業,並且毫無遺憾(賽門臨終對蒙提的期許)。
【我的反思】
韓愈〈師說〉:「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在文章中,韓愈提出了身分與學習的問題,「乞丐博士」的電影裡,也處理著這樣的差異,乞丐,就如同韓愈筆下的「巫醫樂師百工之人」,我們常常帶著自以為是的目光看待他們,卻從未思考自己本身的盲點,總覺得自己學識淵博,無須再努力學習,卻不知道在人生旅途上,永遠有著不知名的風景,等待著我們,用謙卑而願意學習的心,去探索其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