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家長對於幼兒學習英語的迷思Q & A
朝陽科技大學幼保系 李宜娟老師
各位親愛的爸爸媽媽:
相信你們都非常疼愛你們的小寶貝,也想讓他/她受最好的教育。現在小朋友學英語已是一種趨勢,你們一定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但是現今幼兒園所充斥著各種英語學習的模式、師資、教材與教法,你們是否瞭解孩子學英語要注意些什麼?要如何幫助孩子在不影響其身心發展的狀況下學習英語?
有關小朋友學英語的問題可能讓你們感到非常困惑,但在我為您解答問題之前,要先向各位爸爸媽媽解釋一下何謂第一語言(母語)、第二語言和外國語言,因為外語和母語、第二語言的語言環境和教學方式是不一樣的,如果你硬要強迫孩子完全用學母語的方式來學英語,反而是不自然的哦!
第一語言、第二語言和外國語言的不同
一般說來,語言依著地區性及個人背景的不同可以分為第一語言、第二語言、以及外語三種。
母語也就是所謂的「第一語言」,是每個人小時候最早接觸、也最熟悉的語言,是自然而然就習得的。在台灣因為每個人居住的環境不同,背景也不同,因此每個人的母語也就不一定相同,有的人是台語,有的人是國語,有的人是客家語或原住民語。
第二語言是就是每個人除了母語外第二熟悉的語言,在台灣每個人的第二語言也都不一定相同。
不論第一或第二語言,都一定是台灣人在日常生活中就有在使用的語言--國語、台語、客家語或原住民語。但外語就是指外來的語言,也就是所謂的外國語言,非本地語言。
不管母語或是第二語言的習得,都是因為有著語言的環境,常與該語言的人、事、物作自然的互動,不知不覺就會了,並沒有特別學習。而外語因為沒有語言的大環境支持,必須要經過不斷的學習與練習才會有成效。
英語在台灣目前的定位仍是外語!
英語在台灣因為不屬於官方語言,對大部分的家庭來說也並非日常生活中所使用之語言,所以在目前台灣並沒有真正自然的英語環境,英語目前仍應被定位為外語(未來則不一定!)。如果與其他的國家相比較,新加坡與香港因為有著使用英語的環境(英語在當地被列為官方語言),所以英語在他們國家可將英語定位為第二語言;但是台灣、韓國與日本則沒有自然的說英語的環境,只能視英語為外語。
現在爸爸媽媽已經知道外語和母語、第二語言的不同,接下來就讓我來為你們一一解答你們對小朋友學美語的疑惑。
Q1:「英語」和「美語」,這兩者有什麼不同?該學哪一種好呢?
爸爸媽媽可能常聽到幼兒美語和兒童美語的名詞,但國小卻上的是英語課,到底「英語」和「美語」的差異在哪裡?
其實,美語就是指英語,也就是美國人使用的英語,俗稱美語。美國人和英國人使用的都源自同一語系,差異的地方就是在發音、腔調及重音的部分,就有點像是大陸人和台灣人雖然說的都是國語,但腔調不同。
此外,美語有些字的拼音與英語稍有不同,但意思是一樣的,例如:「中心」的美語是center,英語則為centre;「劇場」的美語是theater,英語則為theatre;「斧頭」美語是ax,英語為axe。美語和英語並非兩套語言,所以即使有一些差異,也不會有無法溝通的困擾。
(以上資料參考自:GOGO老師Q&Ahttp://kids.fmp.com.tw/books/pdct01.php?p=p01-03)
英語課在臺灣是正規教育課程的一部分,所以使用傳統上較正統的稱呼—英語。但在台灣大部分的英語教學其實是採用美式的發音為主,所以坊間的補教機構常使用美語的稱謂。
Q2:幼兒同時學習雙語會混淆嗎?
一般而言,孩子絕對有能力可以分辨不同人說的不同語言,也能在不同情況下應用不同的語言,最常見的就是和爸爸媽媽說國語,和阿公阿媽說台語。但我們也常常見到小朋友分不清楚大寫的字母Y和注音符號ㄚ。究竟小朋友學習雙語會不會混淆呢?
我們也可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一下:
從時間性來談:
幼兒學習雙語可分為兩種情形來談:一是「同步習得」,就是指孩子同時接觸不同的語言;另一是「先後習得」就是孩子先會一種語言,之後再習得另一種語言。
同時接觸兩種語言時,孩子有可能會歷經一段語言的沉默期,較慢開口說話,但那並不是語言發展遲緩,所以家長不必過度著急。如果孩子已經熟悉一種語言再學習另外一種語言時,孩子可能會用前一種語言的概念來學習第二種語言。例如中文為主的孩子學英文,由於中、英文的語法結構是不同的,孩子也有可能會經歷一段混淆的時間,說出中文式的英文。
所以孩子在牙牙學語的”過程”中,同時間大量接觸雙語可能是會混淆的,隨著接觸的時間愈久、量愈多後,會慢慢地釐清兩種語言的不同(但也要看學習者個人的條件如何!)。另外,孩子學習的雙語如果是本地人有在使用的語言,例如國語和台語,因為台灣有國台語的語言的自然環境,通常會比學國語和英語來得更快、更有效率。
另一是「先後習得」,就是孩子先會一種語言,之後再習得另一種語言。基本上對一種語言已經有基礎再學另一種語言,是不會混淆的。
從聽說與讀寫方面來談:
孩子雖有能力分辨不同的語音系統,但對於抽象的文字符號或文法結構就很難掌握了。在幼稚園時期,孩子的認知發展仍不夠成熟,對於文字抽象符號的分辨會較有困難。如果老師同時教授注音符號、英文字母及KK音標,又要求其精熟;或是要求文法練習,可能會造成小朋友過度的壓力,引起挫折感。
從以上的分析來看,理論上中英雙語學習結果是不會混淆的,但比較是指聽與說的方面;讀和寫對於幼兒來說是較困難且容易混淆的。老師及家長如要讓小朋友從小學英語,要先著重的是自然聽說(唸韻文、唱歌、聽故事)的部分,而非單字拼讀背誦或理解文法的部分。
Q3:學英語有關鍵期嗎?
筆者常在演講的時候常問家長:「你們認為英語學習有語言關鍵期嗎?」絕大部分的家長都點頭贊同。筆者再接著問:「你們所知道的關鍵期是什麼時候?」有的家長說是0-5歲;有的說是3-6歲,綜合大部分的家長意見,他們都認為應該是6歲之前。
其實,語言關鍵期只是一種假設說法,並沒有真正經過證實,況且大部分學者都指出語言關鍵期是指青春期以前,並非是幼兒期;甚至有些學者強調關鍵期是針對第一語言而言,並非是指第二語言或外語。我們可從「腦神經」和「發音器官」兩方面來看:
一、腦神經學
「語言關鍵期」原本是由學者Lenneberg在1967年提出,他指出母語(第一語言)的習得在大腦左、右葉完全分化之前效果最好(所謂大腦左、右葉功能分化,是指大腦左、右葉開始負責不同的功能。分化之後語言、數學的功能是由大腦左葉所控管,空間和藝術功能則由大腦右葉負責主控),因為在大腦左、右葉功能未分化之前,左右腦會互相遞補支援,如果語言在大腦分化前學習語言,比較會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大腦於何時分化完成呢?Lenneberg認為大腦分化是從2歲開始,在青春期完成,但也有學者如Penfield認定人類大腦分化是在九歲。更有學者Stephen Krashen(1973)提出是5歲開始。
Lenneberg提出「語言學習關鍵期假說」主要用來解釋第一語(母語)的學習。而Thomas Scovel(1969)更將此假說的解釋範圍擴及第一語以外的語言學習。但是自從Lenneberg提出語言關鍵期假說後,這些年來並未再提出更具體的實驗或研究證明。所以近年來國內外多位學者(Snow & Hoefnagel-Hohle, 1977, 1978;廖美玲,1998; Scovel,1999; 吳信鳳&張鑑如,2001)都強調不要過度迷信關鍵期的說法,幼兒期真正重要的是奠定第一語言(母語)的基礎,有了主要的語言才更能幫助外語的學習。更何況社會上許多學習外語的成功案例很多,他們都不是從幼兒期就開始學外語的,但一樣學得很好。許麗珠(2005)也強調既然連研究者對關鍵期年齡的認定都無定論,倘若要以「語言學習關鍵期假說」作為支持幼兒學習英語的強力證據,實缺乏說服力。
二、發音器官
人類的發音器官,與身體其他器官的發展一樣,一旦過了青春期,發展便漸漸趨穩定,彈性也會逐漸減少。因此,若孩子從小接觸不同的聲音,並有充分的機會可以「應用」這些聲音,那麼他的發音器官能彈性地調整形狀,發出各種語言需要的各種聲音。
大部分人,如果是過了青春期才學習另外的語言,由於發音器官已經成形,缺乏彈性,因此在發音上會有一些限制,於是產生所謂的腔調或發音不準確的問題。但是近年來學者也強調,學外語不應該把目標只鎖定在發音上,學外語有些腔調也是很正常的事,只要能夠以外語溝通,腔調不是問題。新加坡人的英語發音常被稱為
“Singlish”,就連在美國當地不同州不同種族的人也是南腔北調,但大家還是可以相互溝通。
所以,爸爸媽媽不要再誤信學外語的關鍵期是6歲以前,如果你太心急,用錯了方法,對孩子反而不好哦!
Q4:幼兒學習第二語言或外語的能力比成人佳?
一般人之所以認為幼兒學習第二語言或外語毫不費力,速度驚人,往往是由於成人對幼兒的期望標準不高,聽到幼兒會說幾句流利的句子(即使發音不是正確)就覺得他們很棒(許月貴,民90)。
台中有一位林姓家長指出她女兒四歲去補習班上英文 當時牙齒都沒長好,中文也講不好,結果提早學,不但沒興趣,還忘得一塌糊塗,現在十歲了,還要重學英文,早知道就不必花冤枉錢(蘋果日報資料庫)。
其實年齡較大的孩子學習英語,絕對比幼兒來得快。從Krashen、Long、Scarcella(1979)以及Snow and Hoefnagel-Hohle(1977, 1978)的研究結果可知,年齡較大的孩童比年齡小的孩童學得快。Olsen and Samuels(1973)發現以短期的學習而言,成人的學習成效比孩童好。幼兒英語老師常要花至少三、四十分鐘的時間教小朋友幾個動物的英文名稱(如monkey、tiger、snake、elephant等),但小朋友也不見得記得住。但如果是教三年級的學生同樣的幾個字,大概只需要花十分鐘,剩下來的三十分鐘可以更有效地學習更多不同層次的英語。對於大人來說,同樣的三十分鐘可以學會至少十個單字片語。尤其年齡愈大理解力愈強,青少年成人對於文法規則及閱讀寫作上絕對比幼兒來得好,所以幼兒學習第二語言或外語的能力比成人佳,其實只是一種錯覺,他們只是比較敢講話而已。
Q5:幼兒提早學英語才會有成效?
許多人認為幼兒愈早開始學習英文,英文就會學習得愈好,許多國內的研究(如周中天,民 78;張鑑如、張湘君及顏宏如,民90 )都不支持這種說法。根據曹逢甫、吳又熙與謝燕隆等三位教授的研究「小學三年級英語教學追蹤輔導後續實驗教學」,語言在語法、閱讀以及聽說技能等部分,需要孩子的認知發展到一程度才能配合教導,並不是越早學越好。日前教育部委請政大英語系教授吳信鳳所做的研究再度證明,台灣學齡前幼兒提早學英語,日後長大到念小學五、六年級,甚至是國中一二年級,其英語學習成效評量結果,與一般按常規進度受教的孩子並無明顯差異(中時晚報,94.3.3第五版),甚至是國語文的部分也無差異。
為什麼這些研究都不是像家長所預期愈早學愈有成效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探討:
聽說能力強,未來英文成績就會好?
一般家長都誤以為小時候開始學英語,學的時數愈多,長大後英語成績就會好,其實那也是一種迷思。以筆者周遭的朋友為例,他們的小孩從小讀的就是全美語幼稚園,到了小學也是就讀雙語小學,但是卻常聽他們感嘆地說,為什麼孩子每次考英文成績都不及格,且常規表現也不儘理想,早知道就不必花了大筆的金錢與時間投資在英語學習上。因為很多家長也許不瞭解,聽說和讀寫能力其實不完全相等,很多國語說的很好的人,不見得國語成績就同樣地優秀;同樣地,小朋友就算是在幼兒期比起別人會多說一些英語,但也不能保證其英文成績在未來是絕對名列前茅。
幼兒愈早學習英語愈有發音上的優勢?
研究已證實,幼兒比起大人確實對於語音是比較敏感的。但是,發音要好,必須要有以下二條件才成立—(1)「正確語料輸入」(accurate input)及(2)「足夠的且大量地接觸所學語言」(enough exposure)。所以,如果孩子是在英語系國家學英語,當地的環境能滿足以上二條件,孩子的發音一定會非常接近當地的英語腔調。但在目前英語為外語的台灣而言,要滿足以上二條件,其實不容易。
就第一條件而言,目前幼兒英語師資並未有合格的英語檢定制度來作篩選,師資良莠不齊,腔調不一的外籍老師也比比皆是。就第二條件而言,「No Chinese」的全美語環境似乎是滿足了第二條件,但那樣的環境中充滿的卻都是不太會說英語的小朋友,勉強用不很正確的發音來做交談,結果可能更糟,長大之後可能更難糾正。還有很多英語老師在教幼兒時不斷要求孩子大聲複誦,讓孩子在還沒聽清楚前就亂喊亂叫,發音完全變調。所以學者李櫻很感嘆地說,她曾觀察一場在台灣師大所舉辦的國小英語歌謠比賽,發現數百名參賽的學童,有超過九成以上的孩子發音呈現嚴重的基本錯誤,吳月貴的研究也呈現同樣的結果。這都是因為發音基本條件無法滿足,卻又積極要求孩子從小就要有英語成效的結果。尤其是家長通常對孩子的期望標準較低,聽到孩子說兩句英文就覺得他很棒,卻沒有注意到,孩子說出口的英語有五成以上發音或文法是不正確的。
話說回來,口音純正也不必是幼兒英語教學的唯一目標。美國哈佛大學語言教育學家史諾教授(Catherine E. Snow)在西元二○○○年來台演講時指出,學外語時最不需要擔心的就是口音是否道地的問題,因為即使美國當地人說的英語也是南腔北調,各有各的口音。如果只為了讓孩子的發音與當地人一樣而提前要孩子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學英文上,是沒必要而且不實際的做法。而且,在幼稚園或低年級開始實施英語教學,其效果不見得比在小學中、高年級要好。若每星期花同樣的兩小時學英語,中、高年級的小學生因為認知能力較為成熟,可以學得更快更好。
筆者在美國當地留學時曾經去上過一位教授的課,雖然這位教授是台灣人,操著一口台灣腔的英語,但是和台下所有美國,甚至是外國學生,在互動與溝通上毫無困難,他的學術地位也備受當地人的尊重。而比起當地另一些英語朗朗上口,卻毫無內涵的其他人,這不就證明了內容終究是比發音重要嗎?況且發音要好,青春期以前學也不會太遲!
「配套條件」不足,英語怎麼會學得好?
國內如曹逢甫等人,毛連塭等人所做的研究也不支持愈早學愈好的說法。因為以目前台灣還沒有正式的一套幼兒英語師資培訓及課程模式的機制,如果師資、教法、教材都不正確,孩子不可能學得好。有些小朋友在小時候學習錯到錯誤的發音或語法概念,到了國、高中以後反而有可能會出現英語能力無法朝向進階發展的困境。
如果學習外語不能持續,孩子沒有興趣,學得不對,成效就不大!
周中天教授(1989)也提出影響學生英語能力及個人學習興趣和家庭背景相關,與提早學英語並無直接關係的研究報告。筆者針對在大學部的學生曾做過調查,發現小時候有學過英語的到了大學時期的英語成績不見得好。分析其原因,有不少人是因為從小被強迫學英語,反而形成對英語的排斥感;還有的人是因為自己從小就學,認為自己比同學英語能力強,但在不知不覺中就被追趕過去;還有些人是因為從小學的發音就不正確,長大了也很難改過來;有的人是學了一陣子之後沒有繼續,就都忘光了。
從另一方面來看,畢竟英語在台灣不是本地人所使用的語言,除非你要讓孩子一直沉浸在使用英語的環境,否則孩子就算再早學也是沒有效用。筆者有一位朋友當初在國外留學,把孩子一起帶去,經過好幾年,孩子的英語也變得非常流利。後來回到台灣上小學,不到幾年的時間,因為孩子大多數的時間和同學仍是以中文交談,當初流利的英文幾乎都不見了!在台灣目前仍沒有英語的大環境之下,我們應該是慢慢地將學英語的年齡往下延伸,而不是從小就以全美語交談,國小階段反而又回歸到以中文學習為主,最後的結果可能是中文和英文都不好,變成李櫻教授說的「全沒語」!
以上從各方面來探討都可說明愈早學不一定愈好。家長讓幼兒學英語無非是為了成效,但對於幼兒學英語各種情況要瞭解清楚,也要有合理的期望目標。幼兒並不是不能學英語,但揠苗助長,反而得不償失!
Q6:外籍老師比較好?
會說英語等於會教英語嗎?
一般而言,外籍老師的母語如果就是英語,小朋友不但可以學習到其正確的口音及文化,更可以直接接觸到”說英語的外國人”,是比較具有說服力的。但根據很多相關報導,擔任幼兒英語教學的外籍教師,其學歷與素質參差不齊,有些是來臺灣觀光或短期打工的學生,其英語教學的專業能力實令人擔憂,而且外籍老師流動率高,教學缺乏穩定性,對幼兒的情緒會有負面影響。在政府尚未對外籍師資建立一套完整的審核制度前,任用外籍師資來教授英語甚至取代專業幼教老師的地位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極可能超過其教學成效。
外籍老師可能造成幼兒適應困難的問題
年紀愈小的孩子,愈需要有穩定的環境與人際關係,才能讓孩子的內在有安全感,願意主動發現、探索學習,對學校的團體生活有較好的適應。目前在台灣教授英語的外籍老師流動率高,不僅影響幼兒的學習,也會造成幼兒適應困難的問題。
外籍老師不懂如何教育與照顧幼兒,卻常被園所委以重任!
外籍老師如果只是一週上一兩堂英語課,對孩子的身心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現在許多園所都流行讓不懂幼教的外籍老師當主教老師,對孩子極可能造成負面的影響!
舉例來說,許月貴教授表示(民90),她曾經針對一所全美語的學校做研究,發現有位外籍教師並沒有注意到班上有位幼兒身體不適,之後該名幼兒忍不住嘔吐在教室後方的垃圾桶中,此時,教師仍未察覺,經她趨前協助該幼兒並提醒外籍教師時,教師竟然責怪該幼兒未能及時走到洗手間嘔吐,在清理環境的過程中,也不時表現出對該名幼兒不耐煩和不屑的眼神與態度。她甚至對著全班的孩子說:”Everybody, if you want to throw up, go to the toilet or the sink outside.”(小朋友,你們如果要嘔吐,到廁所或外面的水槽!),雖然大多數孩子其實也聽不懂外師究竟在說甚麼,但從表情上看得出來老師是生氣的,感到害怕。後來, 外師又補了一句話:”Even for my own child, I hate this smell.”(就算是我自己的孩子,我也會很討厭這種臭味!)。
驚訝嗎?真正專業幼教的老師是絕對不可能這樣傷害孩子的,她們會用言語及肢體動作安撫孩子,幫小朋友擦拭乾淨,並告知家長,並設法瞭解其嘔吐原因。幼兒的教導方式與大人是有極大的不同,如果我們能請到具有幼教背景及英語教學能力的外籍英語教師來教學可能是最理想,但這在實際上是非常地困難。當然有些外籍老師也是不錯的,但畢竟國情不同,孩子在與其溝通上也會有困難,所以外籍老師絕對不適合當幼兒的主教老師。
其實現在政府規定依法不得聘用外籍老師,為的就是怕會有以上負面的情形產生。筆者以為,未來外籍師資的審核制度如果建立,外師可以兼課的方式,每週只教授一兩堂英語課程,對小朋友較不會產生負面的影響。而擁有中、英雙語能力,又懂得教授幼兒的方式的中籍英語老師,更是不錯的選擇。
Q7:全美語就等於是讓孩子自然而然的學美語?
在臺灣的語言環境中,英語並非第二語言,而是外國語,這與部分國家有雙語或多語的社會是不一樣的。歐洲有些國家,如瑞士、比利時、荷蘭等,本身就是雙語或多語的社會。亞洲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香港等地,則是過去英國殖民地。因此在這些國家中,兒童除了課堂學習以外,生活環境中更不乏使用英語的機會。文獻上所載的「在全美語環境中學好英語」的許多個案,其實多半是英語國家中的外籍移民。
反觀國內的環境,我們並非英語國家,幼兒園裡面所營造的全美語環境其實是一個不自然的英語環境,因為整個園所中除了幾位外籍老師英語較為流利,多數的孩子及中籍幼教老師英語能力其實都很不足,常不能表達真正想講的意思,發音也不一定正確。小朋友勉強以英語溝通的結果,也常是說出一些在發音、詞彙與結構上都十分「台灣化」、「中文化」的英語。張顯達教授就強調,這種原本屬於語言學習過程中過渡性質的「中介語言」(interlanguage),在長期反覆使用卻缺乏足夠機會接觸正確形式、又欠缺專業英語教師的引導之下,常會就此定型,對長遠的學習反而造成負面的影響。
幼兒由於生活經驗有限、語言認知能力尚未發展成熟,學習另一種語言並沒有像廣告所言「自然而然學會英語」的神奇效果。臺灣孩子生活環境中的其他成員大都不是以英語為溝通工具,環境中無法提供足夠豐富的英語互動經驗,雖然孩子某些常見英文語句能琅琅上口,那也只是「英語學得不錯」的假象,到了國、高中以後仍有可能會出現英語能力無法朝向進階發展的困境。
台灣目前沒有英語的環境,勉強造就全美語環境是一種假象!筆者建議爸爸媽媽在生活中偶爾以美語來和小朋友對話(例如睡覺前有時候用英文和小朋友說”Good night!”有時候出門前說句:”Let’s go!”),反而比一天到晚”全美語 No Chinese”還要更自然!
Q8: No Chinese 或過度重視英語可能造成什麼後遺症?
爸爸媽媽可能不清楚幼兒階段最重要的就是促進孩子在身體、情緒、社會、語言、認知、創造力、人格道德等各方面的發展,所以幼教老師要花很多的心力在促進孩子各方面的發展,更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No Chinese”或過度重視英語的結果可能會排擠掉真正重要的幼教課程,影響到孩子各方面的發展,家長千萬要小心。
身體方面:學英語會比身體發展重要嗎?
臺灣許多家長把孩子送去學英文的非常多,孩子身體活動的機會卻非常有限。有些園所也常為了孩子學習英語的成效,把孩子遊戲玩耍身體活動的時間都轉移到英語教學上,這些都是輕忽了身體發展的重要性。其實身體發展和孩子的認知發展有相當的關係,幼兒期的孩子應該要多動一動,以促進其身體動作協調與感覺統合。
情緒方面:孩子學英語快樂嗎?
採用「No
Chinese」的方式,孩子的情緒與自尊可能受打擊,對孩子的發展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例一
筆者的學生有一次到幼稚園實習的時候,看到有一位小朋友坐在搖搖椅上,看起來很高興的樣子,搖著搖著就唱起小毛驢的歌:「我有一隻小毛驢我從來也不…」,沒想到一句還沒唱完外籍老師就衝過來高喊:「No
Chinese!」這時孩子開心的笑臉馬上沉寂下來,索性不唱了!
例二
有一位小朋友看到新來的同學完全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很好心地用中文告訴同學老師的意思是要大家等一下到走廊排隊,不巧又被老師聽到說中文,被老師叫到教室後面罰站。
爸爸媽媽想想看,你有辦法將小毛驢很快地翻譯成英文唱出來嗎?熱心幫助別人的小朋友反而被老師責罵,就只是因為他們說中文!在台灣的孩子不能說中文?不能用中文唱歌?不能用中文向別人做解釋?孩子這樣學英語難道不會影響到他的情緒嗎?有些小朋友因為適應不良,嚇得尿濕褲子,作惡夢,以後可能會得了英語恐懼症!得不償失!
社會互動方面:從小”全美語”真的能和人做良好溝通嗎?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標準較低,聽到孩子說兩句英文就覺得他很棒。其實在台灣的小朋友由於生活經驗有限、語言認知能力也未發展成熟,學習另一種語言並沒有像廣告所言「自然而然學會英語」的神奇效果。雖然大家好像常常看到小朋友英文能琅琅上口,其實那也只是「英語學得不錯」的假象,他們所說的內容其實也只限於某些常見的、簡單的英文語句,那並不代表溝通能力好。曾經有人到全美語幼稚園與這些滿口英語的小朋友以英語交談,結果發現小朋友對於日常生活中的對話還能應付 (如What’s your name? How are you? How old are you? What’s this? May I go to the restroom?),但問到比較長的句子或比較特別的問題,小朋友就顯得一副「鴨子聽雷」的樣子。以下舉出一些全美語所造成的師生間、同儕間的溝通問題供爸爸媽媽參考:
外師與孩子的溝通問題
以下例一與例二是粘惠雅(民90)在全美語幼稚園研究的實例:
例一、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
十點半過後,吃完點心的孩童四散著嬉戲,中師(中籍幼教老師)不在教室。Andy嘲笑Cindy不會講英文,英文講得超爛,兩人起了爭執。此時外師剛好走到Cindy身後。Cindy轉身拍拍外師,委曲地說:「Ms. Wilson,Andy一直罵我!」。外師礙於語言限制,聽不懂孩子的話,所以無法處理,只是摸摸Cindy的頭,對她笑了笑,再轉過去指導別人。Andy得意地說:「哈哈哈!反正Ms. Wilson聽不懂,你也不會說英文!」,Cindy坐在椅子上,生了很久的悶氣,只得把委屈、眼淚往肚子裡吞。
例二、老師說什麼我都聽不懂!
有一次,外師在教室裡四處巡視嬉戲的孩童。Dave畫好第一隻恐龍時,拿去給外師看。外師一邊問:”Dave, it's great! What's this? A turtle?” (Dave,好棒,你畫得是甚麼?烏龜嗎?), 一邊在紙上寫上" turtle "(烏龜)與"Dave"。Dave不知道外師在說甚麼,回到座位畫了第二張恐龍後,又主動拿給外師看,外師又問道:" A turtle? Another turtle?A dinosaur?"(恐龍),Dave沒說話,轉頭對研究者說:「Ms. Wilson說英文,我都聽不懂!」
(2) 同儕之間的溝通問題
英文並非台灣幼兒的母語,所以小朋友在以英語和別人溝通的時候也只能使用名詞或很簡單的句子來達到目的,有時候不但不能溝通,反而會引起誤解。舉例來說,本來小雄想要借小偉的機器人來玩,用中文他可以很流利地說出:「小雄,你的機器人好酷哦,可以借我玩一下嗎?我也會把我的玩具借你玩!」但用英文時因為語言不夠純熟,又為了達到目的,只好脫口而出:「Give me!」,直接把玩具拿走。
又或者老師在詢問小朋友為什麼心情不好,孩子用中文可以輕易說出:「昨天我辛辛苦苦用積木做好的蛋糕被婷婷弄壞了!…我知道她不是故意的,因為別的小朋友撞到她,可是我還是很難過…」試想小朋友用英文說得出這麼清楚的句子嗎?可能只能說出:”I am so mad! I am so angry! Ting-Ting is bad!...”如此用簡易英語所表達出來的溝通能力真的有比較好嗎?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小朋友因為不知道該如何用英語表達,於是乾脆就不講話、不交談了。研究也發現使用全英語的小朋友彼此之間的互動比一般雙語幼稚園的小朋友來得少。
在全美語幼兒園的情境下,尤其是入園初期,孩子常「不知外師所云」;有委屈、有想法、想溝通時,無法使用英語表達,又規定不准使用中文表達,只好變成假性啞巴;溝通過程經常發生雞同鴨講,各自表述,產生嚴重的溝通障礙。大人可否想像一下,每週五天、從早到晚、持續一至三年有口難言,會是甚麼滋味?而才3、4歲的孩子,母語發展也未臻成熟,回家能就算能說中文,但可能也無法表達在學校所受的痛苦。
語言發展方面:本國語慢一點學沒關係嗎?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生長在台灣、不用擔心本國語學不好,而應該將時間用來學習英語。然而語言除了便於互動溝通外,本身也具有邏輯性,更是幫助孩子學習、思考的重要工具。研究顯示,本國語能力較強的孩子,在外語學習上的表現通常也較優異,而本國語學不好卻能學好外國語的例子甚為罕見。
從三歲開始,正是孩子第一語言能力突飛猛進的時期,不僅字彙快速增加、咬字愈來愈清晰、所使用的句子愈來愈長、句型也愈來愈複雜,同時開始注意不同場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溝通方式(語用);孩子學習第一語言的同時,也在學習以語言思考,當孩子慣用一種語言時,不僅會將母語作為表達工具,也會將母語作為思考工具。在全英語的幼兒園中,長時間限制孩子使用中文,無形中等於剝奪了孩子學習表述自己想像、思考、運用邏輯、敍述經驗、編造故事的機會,中文能力的發展當然會受到很大限制。
健康管理學院(前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張湘君教授的「我的孩子不會講中文」一書中,曾提及她也如同一般的父母一樣,看到孩子那麼小卻完全不懼怕英文,當下決定把她的女兒Hannah浸泡在全英語的學習環境下,後來才發現有很多當初沒料到的副作用。
張教授的女兒Hannah上小學之後,對環境中的英文非常有興趣,看到英文就覺得很親切,一聽到英語歌曲,馬上就會引起她女兒的共鳴。但根本不喜歡中文,即使聽到一般孩子耳熟能詳的中文兒歌,她也沒反應;看到中文就很頭痛,認為中文太難,寫功課時很痛苦,也很勉強。Hannah討厭寫字,因為中文結構太複雜,還問媽媽可不可以不學中文;甚至表達她以後長大只能從事需要英語能力的相關工作,因為她中文不好。張教授只好在一年級暑假Hannah的英語課程完全停下來,為她安排中文補習課程。
如此中英文巔倒的學習順序,值得嗎?先英語後本國語的作法等於讓孩子把英語變成是最主要的語言,英語反而會取代孩子母語的地位。爸爸媽媽認為在台灣的孩子中文重要還是英文重要呢?
認知方面:學習的廣度與深度能兼顧嗎?
全美語學校常宣稱他們的理念是用美語來教孩子各方面的常識與知識,而不是在教孩子美語,但孩子到底學到了多少,令人質疑。根據粘惠雅(民90)所作的研究中發現,全美語學校的小朋友常處於「鴨子聽打雷」的狀況。
例一:外師介紹鳥如何學飛
外師拿起鳥巢,說明鳥如何學飛:
"Soft string, mommy and daddy take that off. Baby birds, ooh,
ooh, and they start to move out on the side of the nest, sit on the
side. And then maybe they'll start to fly, just a little bit. Hue~,
and then, mommy birds come and put them on the back. Then they
go flying, flying, flying. And mommy's gone, and the baby bird goes
fall, fall, fall. Mommy bird, hue~, comes and catches the baby bird.
So baby bird goes on, and mommy shakes him off. And he flaps, flaps,
flaps and says, I'm flying! I'm flying! Look! Mommy! I'm flying! I
can fly! I'm big enough. Spring, summer, the baby birds are big
enough to fly. So now we look at the summer, we look at the nest. M,
m, they're out. Baby birds are flying. Baby birds learn to fly. Let's
pass it around. You can see the baby, see the mommy feed the baby."。
外師介紹的內容、句子明顯長了些,
Jesse愣愣地問道:「怎麼了啊?」,Howard猜測:「他們要搬家了啦!」孩子一臉茫然,完全聽不懂外師說了什麼,也看不懂她的手勢和動作有何用意。
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以陌生的英語進行幼教課程時,因為孩子會的字詞非常有限,整個教學一定是由老師主導,內容必須比較淺顯,幼兒多半是重覆英語老師的問話,無法深入討論。相較之下,如果以熟悉的中文進行幼教課程,則孩子討論的內容會比較深入或廣泛,甚至能和同學分享相關經驗,或是提出問題,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學習。
語言與學習息息相關,缺乏語言基礎,不但影響學習的深度與廣度,也可能影響孩子學習的興趣及探索的能力!
創造力方面:創造力的培養需要老師的啟發與引導!
創造力並不是只有在美術課的時候來培養。老師平常如能多問開放式的問題,提供團體討論與發表的機會,培養孩子問問題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可以激發孩子的創造力。但這些前提都是要有語言來當做一個媒介。
人格發展、道德價值觀、生活習慣方面:會英文就好?其他不必管?
蘋果日報曾有一位讀者投書,他述說在某一天搭乘捷運的時候所看到的景象,讓他非常感嘆。他說,有一位打扮入時,看來光鮮亮麗的年輕媽媽帶著約5歲的小女孩去搭乘捷運。只見那媽媽和小女孩一坐下,小女孩「倒頭栽」地整個身體翻轉過來,開始用腳踢著椅背,踩到整個椅背上都是腳印。這時那個媽媽不但視而不見,只見她從名貴的手提包中拿出英文單字本,開始考起小女孩單字的說法。「妹妹,媽媽問妳,遊艇怎麼說?」妹妹抓了抓頭,想不太起來,繼續用腳踢椅背,媽媽很快地開罵:「你怎麼那麼笨啊!教過你還記不起來?」妹妹突然想起了答案,告訴了媽媽。媽媽很滿意地繼續下一題:「快速通道怎麼說?」妹妹這次很快地答對了。於是這樣的過程一再重覆,而小女孩一路上也不停地踢著椅背。
各位爸爸媽媽,這位媽媽錯在哪裏相信您應該不難發現。第一,她不關心小女孩的安全。第二,她未教導孩子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應有的安全、禮節與道德。第三,她考小女孩的那一種單字是連很多大人都不會的,甚至是孩子根本不太懂的東西,有何意義?所以她從頭到尾只教會了小女孩一件事:「會英文是最重要的,不會英文的是笨蛋!」如果幼兒期給孩子的是這樣的價值觀,也未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可想而知孩子未來就算英文再好又如何?
文化認同感方面:英文名字較好聽?會英文、過美國節日比較重要?
現在到處可見爸爸媽媽口口聲聲喊的都是孩子的英文名字,過的也都是外國的節日,筆者非常感嘆我們所能教給孩子的文化認同感是什麼。有些全美語幼稚園雖然號稱強調本土文化與節日,但是卻是請「外籍」老師,用「英語」來對孩子講解中國節日,筆者不禁質疑,孩子真能打從心裏瞭解中西文化的不同嗎?為什麼不直接請中籍老師以中文對孩子講述中國的文化與節日由來呢?
阮碧繡(民85)曾強調我們的社會一直存在著對英語崇拜的情結,大家對於國語說不標準似乎不以為意,但英語不行就會讓人覺得自卑、羞愧,這種心理正代表我們對西方強勢文化的俯首稱臣。難道我們想要培養的是認同西方文化多過中華文化、認為「不會說英語會覺得很自卑」的新台灣人嗎?學者林佩蓉(2002)和廖美玲(1998)認為在幼兒對自己的文化認知尚未成熟時,即學習英美文化,容易產生文化價值觀的混淆,且過度強調英語教育,可能造成幼兒文化認同危機,甚至造成歐美強勢文化的「殖民」效果
結論
爸爸媽媽一定要瞭解,孩子各方面的發展才是幼兒期最重要的黃金關鍵,英語在幼兒期的重要性其實不高,也不必非在幼兒期就學會不可。幼兒期最重要的是提供孩子探索環境、體驗生活、人際關懷、人格成長等多元發展機會,透過孩子生活經驗的擴展,培養獨立思考、面對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態度,這才是迎向未來競爭社會的關鍵。
讀全美語幼稚園的孩子當然也有成功的例子,但畢竟是極少數,家長必須要花費很多的精神與時間來兼顧中、英兩種語文刺激,更要兼顧到孩子所有身心的發展。試問你自己做得到嗎?
Q10:家長要如何幫助幼兒獲得英語能力?
提早接觸英語不是壞事,重點在於如何接觸!爸媽們可以先培養寶寶對英語的興趣,而不須急著要求他「學會」英語。幼兒學習美語在台灣似乎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提醒家長要切記對幼兒學英語要有合理的期望目標,不要過度重視成效,造成孩子及老師的壓力。家長可以這樣做:
利用親子英語時間,營造快樂學習氣氛。抽空和孩子一起聽或閱讀圖畫故事、唸韻文、唱唱兒歌,玩玩ABC躲貓貓或猜一猜,看看英語的卡通或就已經是很棒的方式。他/她一定會很愛妳,同時也喜歡英文,對孩子未來的幫助絕對是很正面的!
家長切記以下「四不」原則,以免造成孩子過度的壓力與反感:
(1) 不要老是想
¨教¨
孩子英語。
(2)
不要老是規定孩子背生字。
(3)
不要老是跟孩子一直說英文。
(4)
不要以幫孩子複習英語、練習及考試的方式來強迫孩子記憶單字!
以上反而會降低孩子的學習英語的興趣與動機!
Q11:該怎麼為孩子挑選英語故事書呢?
故事書的選擇有以下幾個參考要點:
故事主題要能吸引小朋友,孩子對故事有興趣是非常重要的。一本有關動物的故事書覺對會比常用英語對話的書籍更吸引孩子。爸爸媽媽可以先選擇幾本故事書,讓孩子從中選一本他喜歡的故事。
彩色印刷,字少圖多、看起來生動活潑的故事書才能吸引孩子。所以家長不要覺得字很少的書沒有價值。如果孩子很愛這本書,會不斷地重覆閱讀,那就值得了。有趣、吸引人的插圖可以培養孩子自動自發的閱讀習慣,並且可以提供孩子理解的線索。
口語化(對話)、重覆性句型的故事書較容易讓孩子模仿與記憶。例如有一本書叫做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 整本書的不同主角講得卻是類似的語句,讓孩子能朗朗上口。
附有CD或VCD的故事書更好。聲音的刺激會幫助自學者學習字與音的關係,一片CD或是錄音帶都能幫助孩子掌握聲音並且正確的發音,其中的音效也會給孩子身歷其境的感覺。
寓言故事適合年齡較大的孩子(如大班的孩子),較大的孩子比較可以理解複雜的情節與隱喻。較小的孩子可以生活上常接觸的事物為主的故事書。
不宜選擇類似英語教科書(如文法或句型練習)的兒童英語教材。
家長如果英語程度不錯,可鼓勵孩子創作自己的英語圖畫書,,只要在孩子畫的圖畫旁加一兩句英文即可。也可和孩子一同演出故事的內容,增進親子關係。
Q12:如果我的英文不夠好,發音也不正確,要如何幫助我的孩子閱讀?
英文能力不夠好的家長可以選擇有CD導讀與全文中文翻譯的書籍,只要每次抽空10分鐘和孩子一起閱讀,一起聽故事,一起猜一猜、討論故事書的情節就夠了。必要的時候家長還可以藉由中文翻譯來幫助孩子瞭解故事的內容,這樣對孩子就有很大的幫助了。家長不需要對幼兒解說文法時態等過於抽象的概念,也不需要解釋太多,孩子其實可以從書中的圖片瞭解故事的大意,所以家長英文不好並不是問題,最重要的是陪孩子一起聽、一起閱讀故事書,培養孩子喜愛閱讀書籍的習慣,也無形中會增進自己的英語能力。一旦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就可以自動自發享受閱讀的樂趣了。
Q13:孩子的發音不準,怎麼辦?
孩子要發出準確的聲音之前,「音辨」能力一定要好,然後透過唇、舌、聲帶及鼻腔共鳴模倣聽到的聲音,這通常要經過一段時間,不斷嘗試錯誤並自我修正,才能找到正確發音。所以,要發音準確,先聽清楚是很重要的,不應該在孩子沒聽清楚之前就一直要求他大聲覆誦你所說的英語。
此外,孩子因為年紀還小,生理的構造或某些能力未到發展期,發音狀況不佳是很正常的,不必太過擔心。 平常讓孩子多聽歌曲CD 或英語有聲書,讓他自然地熟悉某些他覺得特別的單字或句子。老師或家長也可以鼓勵孩子說出他聽到了什麼聲音,例如媽媽陪小朋友一起唱”Bingo”(註一)的歌可以問孩子:「你聽到dog的時候舉個手;你聽到O的時候舉個手!」「他唱的是dog 還是 cat?」。如此就能增進孩子聽覺的辨識能力,對發音會更有幫助。
註一 Bingo 的歌詞-
There was a farmer had a dog and Bingo was his name oh! B-I-N-G-O, B-I-N-G-O, B-I-N-G-O and Bingo was his name, oh!
Q14:要讓孩子補習嗎?
如果有好的師資與課程教材,補習也不一定是壞事,但建議家長在孩子讀國小三、四年級時再讓他們上補習班(理解力及適應力都較好),把省下的補習費用來買歌曲CD及英語圖畫故事書,對幼兒的幫助反而較大。如此學習內容比較不會和國小老師所教的重疊,也更能引起孩子對英語的興趣。但要讓孩子上補習班一定要先看看補習班老師教得好不好、孩子學得快不快樂,因為好的老師對孩子才有正面的影響。
Q15:如何營造兒童學英語的環境?
許多家長曾問過這個問題: “如何營造兒童學英語的環境?” 是不是要在家中的冰箱,電視上貼上英文標籤才是”營造英語的環境”?
台北市外語啟蒙發展學會的會長李宗玥老師認為,家長與其營造英語環境,不如先教孩子把眼睛打開,因為生活周遭的環境早就充滿了英文。她說:「其實台灣的孩子,生活中就可找到許多英文,只是他們都沒看到而已。而這也是很自然的現象,因為台灣的孩子是在說中文的環境下長大的,當然對中文比有感覺。巧克力糖的包裝上,斗大的英文字,孩子不看,看到的是旁邊一小行中文; 早就學過Milk這個字,卻視而不見,沒注意到包裝盒上的英文。台北處處有路標,英文拼法就寫在中文旁邊,孩子也容易只看中文,這時只要家長在經過的時候適時提醒,孩子慢慢就會養成看英文的習慣…」
但是筆者也要提醒家長,教孩子注意周遭的英文也要適可而止,如果過度地強調周遭所有的英語文字及聲音,反而會使孩子覺得很有壓力。家長老師倒不如注意孩子對什麼較有興趣,適時地告訴他/她想知道的東西或句子的英文怎麼說,反而是比較自然的作法。
結論:家長對幼兒學習美語應有的態度
教育部目前的政策是禁止並取締幼稚園實施全美語教學,也禁止聘任外籍老師。有些人批評教育部這樣的作法是忽視幼兒家長需求,違反社會潮流。但是從以上的剖析中,我們不難瞭解台灣的幼兒教育如果是以「全美語」為主才真正是「不合理」的。讓幼兒接觸英語沒什麼不對,但以「教英語」為幼兒教育的全部則萬萬不可。
幼兒學習英語並不是不可以,但爸爸媽媽一定要注意學英語並不是愈早愈好或愈多愈好。許多的幼教學者專家都一再呼籲家長不要讓英語取代了正規的幼教專業課程,是有其道理的。幼兒期真正重要的不是英語能力的培養,反而是幼兒在各方面的發展,如身心健康、社會互動、語言、認知與創造力、人格、常規、文化與道德價值觀等方面,因為這些發展對孩子日後的人生具有重要性的影響。所以幼兒教育就是要幫助幼兒成為一個”全人”的教育,幼兒園所不宜將英語學習列為幼兒階段的主要或必要任務。
學習任何事物須兼顧孩子的整體發展避免排擠效應,以學習英語為例,若幼兒花太多時間去學習英語,相對會降低其他方面重要的學習與發展。如果真要讓幼兒學英語,家長的期望目標要先界定好,幼兒階段的孩子只要對英語有興趣,會聽得懂一些、會說一些簡單的英語;會唱些英文歌、唸些韻文就已經很不錯,絕對不能因為過度要求英語成效,讓英語學習取代了正規的幼教專業課程。
以上內容引自李宜娟(2005)。幼兒園英語教學。台北縣新店市:群英。
如果您需要這方面更詳細的資訊,歡迎與我聯絡!
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 李宜娟 敬上 2005.
後記:
民國100年6月政府已三讀通過「幼兒照顧及教育法」,對於幼兒園機構的規定與評鑑更為嚴謹。自101年開始,幼兒園不得開設半日美語或全日美語班,教授幼兒學習英語必須要以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為前提,以韻文、歌曲、故事等遊戲式的方式將英語融入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