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師國文教室張亞君老師編授
第二課
師説
【前言】
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韓愈寫這篇文章時三十五歲,正在國子監任教。那麼,韓愈為什麼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原來他所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老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解惑”的人。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新唐書》本傳說他“成就後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唐代仍在沿襲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裏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導致了文學創作中浮靡之風的氾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並身體力行,培養了大批有志於古文創作的年輕人。
◎柳宗元論及韓愈《師說》的相關文獻,如:
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作者—韓愈
1.字號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
2.生平
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任監察禦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飢狀,請減免賦稅,貶陽山令。後又因諫迎佛骨,觸怒憲宗,幾乎被殺,幸裴度等援救,改貶為潮州刺史。
3.思想
他以儒家正統自居,反對佛教的清靜寂滅、神權迷信,他盛贊孟子辟排(佛),(老)認為其偏廢正道。
4.學術主張
主張「文以載(貫)道」,認定「道」是為文的目的和內容,「文」是手段和形式。以先秦兩漢古文為典範,並博取兼資莊周、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諸家作品。主張學古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堅持“詞必己出”、“陳言務去”。
5.詩文風格
『文』
氣勢磅礡,縱橫開合,駢散交錯,巧譬善喻;一掃六朝以來柔靡駢儷的文風。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議論文:以尊儒反佛為主、格局嚴整,層次分明。有《原道》、《論
佛骨表》、《原性》、《師說》等。
敘事文:融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有《張中丞傳後敘》、《柳子厚墓誌銘》等。
抒情文:用散文形式寫骨肉深情,如《祭十二郎文》;寫朋友交誼,如《祭柳子厚文》。
書信:《與孟東野書》,贈序如《送孟東野序》、《送李愿歸盤谷序》、《送董邵南序》等。
『詩』
韓愈以文為詩,把古文語言、句法、技巧引入詩歌中,強化了詩的表達功能,擴大了詩的領域。所作力求新奇,重氣勢;但也造成講才學、發議論、追求險怪等不良風氣。尤其是以議論為詩,甚至通篇議論,對宋代以後的詩歌產生了不良影響。
6.後世的評價
皇甫湜:「如長江秋清,千里一道,衝飆激浪,瀚流不滯。」《諭業》
蘇洵:「韓子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傳。」《上歐陽內翰書》
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為“杜詩韓筆”。
蘇軾:「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一言而為天下法,匹夫而為百世師。」
【說明】:「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文」指散文「八代」指駢文「道」指儒道「溺」指迷失於佛老。
■試 題 追 蹤.(99學測)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10-11題。
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並起,歷唐貞觀、開元之盛,輔以房(玄齡)、
杜(如晦)、姚(崇)、宋(璟)而不能救。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
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蓋三百年於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
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蘇軾
〈潮州韓文公廟碑〉)
10.下列文句「靡」的意義,與上文「天下靡然從公」的「靡」意義相近的選項
是:
(A)「靡」衣玉食以館於上者,何可勝數
(B)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
(C)起自隋代,終於割讓,縱橫上下,鉅細「靡」遺
(D)於是張、孔之勢,薰灼四方,大臣執政,亦從風而「靡」
11. 下列關於本文的解說,正確的選項是:
(A)蘇軾贊揚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句中的「文」是指駢文,
「道」是指道家學說
(B)蘇軾以「道」、「文」總括韓愈的文學成就,以「忠」、「勇」表彰韓愈文
武雙全的從政勳業
(C)文中兩用「獨」字,既凸顯韓愈早年孤獨無依的身世,也感慨韓愈在古文運
動中孤立無援的處境
(D)在蘇軾看來,儒道的發揚與古文的提倡,對國家均有深遠的影響,韓愈的貢
獻是「道」與「文」兩者兼具 -(D) (B)
■ 試 題 追 蹤.(96學測)
下列敘述, 說明作家的作品風格與作家氣質相關的選項是:
(A)陶淵明閑靜少言,崇尚自然,其詩樸質無華,真淳恬淡
(B)韓愈耿介堅毅,敢於直諫,其散文雄渾剛健,氣勢磅薄
(C)劉基博通經史,為明朝開國功臣,其散文筆致駿邁,意旨閎深
(D)蘇軾器度恢弘,樂觀曠達,其散文汪洋恣肆,豪放詞尤獨具一格
(E)王安石為北宋神宗時宰相,推行新法,其散文風格峭拔,結構謹嚴 —(A)(B)(D)
【說明】(C)(E)與作家氣質無關
■ 試 題 追 蹤.(92學測)
有關下引文字的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始先生以進士,三十有一仕歷官,其為御史、尚書郎、中書舍人,前後三貶,皆以疏陳治事,廷議不隨為罪。常惋佛、老氏法潰聖人之隄,乃唱而築之。及為刑部侍郎,遂章言憲宗□□□非是,任為身恥,震怒天顏,先生處之安然,就貶八千里海上。」
(A)「先生」應指韓愈
(B)□□□可能是「迎佛骨」
(C)「就貶八千里海上」應指貶謫永州
(D)由「常惋佛、老氏法潰聖人之隄」可推知這位「先生」以傳承儒學自任 —(C)
【說明】「就貶八千里海上」應指《左遷至藍關示姪孫湘》詩吟:「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師說
〔三民、大同、正中、南一、翰林、龍騰〕
【前言】
唐代中葉,士子自恃門第,缺乏主動的求學精神,並以從師學習為可恥。既不肯獎勵後進,更不願推崇前輩。因此,對收召後學,敢於公開傳道的人,往往加之以「狂」名,一時造成風氣。韓愈作師說,旨在針砭時弊,闡述從師問學之道以及尊師重道之理。本文大約寫於唐德宗 貞元十八年(西元八○三),時韓愈三十五歲,在長安任國子監博士。
◎課文解析
1.《師說》一文的深究與鑑賞:
A說者,文體之名,論說之文也,韓愈所作。文章論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
B本文採用「先論後敘」的結構,以「師」字貫穿全文。結構嚴謹,脈絡通貫中,又兼具錯綜變化之妙。
C文中多採「排比」、「映襯」修辭。命意精警,見解獨特。對比深刻,論據有
力。修辭豐富,句式多變。
D文中以三種對比「聖人:今人」、「世人:子弟」、「士大夫:巫醫樂師」。以三種語氣(三段—推測,表慨嘆;四段—肯定,表無奈;五段—驚訝,表斥責)表達師道之不傳的嚴重性。
E此文乃作者借李蟠請學於己,力陳當時世大夫“恥於相師”之病而作。
2.從「師說」一文看韓愈散文的風格
A論理嚴謹:以「聖人:今人」、「世人:子弟」、「士大夫:巫醫樂師」對比的手法立論,無懈可擊。
B句法多變:頂真、排比參差交錯,使文氣抑揚頓挫,波瀾起伏。
C排偶的使用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D增字、減字:「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上段增字〈猶且〉;下段增字〈亦〉。
E文句交錯:「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F文氣突轉:順勢語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突轉感嘆語句「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 試 題 追 蹤(95學測)
針對下列古文名篇內容,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蘇洵〈六國論〉藉論六國賂秦之弊,諷諭宋朝屈辱求和的政策
(B)蘇軾〈前赤壁賦〉藉變與不變之辯證,表現作者通達的人生觀
(C)韓愈〈師說〉藉贈文李蟠的機會,批判時人一味崇尚佛老的風氣
(D)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藉「始得」二字,表現作者初次尋得心靈寄託的
喜悅感受
(E)顧炎武〈廉恥〉藉論「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寄寓作者對易代之際,士人變節的感慨 —(A)(B)(D)(E)
■一段:說明為什麼古之學者必有師(師的重要)。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古代的學者一定會有老師。老師,是來傳授道理(修己治人),講授學業(古文六藝),解答困惑(道、業的疑惑)的啊!沒有人一生下來就能夠知道道理的,誰能夠沒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卻不請教老師,那麼他的疑惑,將永遠也解不開。
【重點整理】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A句旨:乃言老師的涵義及責任。
B文法:「…者………也」解釋句型,判斷句。
「者」、「也」均為語助詞。
C字詞:「所以」表憑藉,作「用來」解。
「道」:修己治人之道〔人師〕;「業」:古文六藝之業〔經師〕。
■ 試 題 追 蹤(92學測)
文言文中的「者」,有作代名詞用,如「古之學『者』必有師」;有作語助詞用,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下列文句的「者」,屬於「代名詞」的選項是:
(A)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B)聞舟船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
(C)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D)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
(E)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其末可乘 --(B)(C)(E)
【說明】(A)(D)助詞
延伸學習
多義字整理:
◎「者」
(1)人或事物的代稱: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
「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漁父》
(2)用於句中,表示停頓: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志也(者)學術之樞機,適善適惡之轅輯(也)」…《張爾歧‧辨志》
「夫史(者)民族之精神人群之龜鑑(也)」…《台灣通史敘》
(3)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離婁下》
(4)指示形容詞,同「這」。多用於古詩詞中:
「離多最是…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晏幾道‧少年游》
(5)表比擬。相當於的樣子:
「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史記‧荊軻傳》
◎「道」
修己治人:「師者所以傳道」…《師說》
真理:「吾師道也。道之所存」…《師說》
指人性本善指未雨綢繆:「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孟子》
禮樂:「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論語》
自然〈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吾好道勝於技」…《莊子》
方法:「因可勢,求易道,事半而功倍」…《韓非子‧定法》
萬物之母體:「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韓愈.原道》
■二段:說明從師(以道為師)的原則。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有人他生在我之前,領悟的道理,當然比我早了,我就向他請教、向他學習;有人他生在我之後,他領會道理,還是比我來得早的話,我就去向他請教、向他學習。我學習的是「道」啊,又何必知道對方是年紀比我大或比我小呢?因此不論對方地位是貴、還是賤,年齡是長、還是少,只要「道」在那裡,我學習的對象也就在那裡。
【重點整理】
1.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A句旨:乃言以道為師的精神。
B文法:「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反問句型。
C字詞:「庸」為反問句型發助詞。同於( )( )( )( )( )( )
( )
2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於」,介詞
※延伸學習
「乎」
(1)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嗎”、“呢”。
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
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賣柑者言》
若毒之乎?《捕蛇者說》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呂氏春秋‧察今》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
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ㄍㄨ)乎?…《莊子‧庖丁解牛》
(3)形容詞詞尾,有時相當於“地”。
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莊子‧庖丁解牛》
(4)表示測度語氣,相當於“吧”。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孟子》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恐怕)不可乎?…《左傳》
(5)同“於”。
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說》
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捕蛇者說》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6)表示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呀”。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天乎,人乎,而竟已乎!…《袁枚.祭妹文》
2.修辭辨析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類字修辭
「詠歌之不足,手之、足之、舞之、蹈之。」→( )修辭
※延伸學習
【鑲嵌修辭】:在詞語中,故意插入數目字、虛字、特定字、同義或異義字,來拉長文句。
類 別 | 說 明 | 例 句 |
鑲字 | 刻意用虛字或數目字,插在有實際意義的字間,來拉長詞語的方法。 | 永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詩.大序》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并序》 |
嵌字 | 故意用特定的字來嵌入語句中。 |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木蘭詩》 |
增字 (同義複詞) | 「增字」是同義字的重複。目的也在拉長音節,使語氣更為完足,使語意更加充實。 |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師表》 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講武。…《教戰守策》 久歲不行,晚有兒△息△。…《陳情表》 |
配字 (偏義複詞) (雙義仄用) | 在語句中,用一個平列而異義的字作陪襯,祇取其聲以舒緩語氣,而不用其義。 | 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孟子.離婁下》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 公今可去探他虛△實,卻來回報。…《用奇謀孔明借箭》 去來△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并序》 |
3.動詞的「意動用法」
古文中常有形容詞出現在賓語前,表示當事人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性質屬性。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其家皆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韓非子》
作「意動用法」的動詞,有時是由名詞轉化而來。表示當事人主觀上把賓語看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以其父為賓△客△
「臣聞王者父△天母△地,寶有山川。」—以父△為天以母△為地《後漢書.李固傳》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吾以道△為師
■ 試 題 追 蹤(96學測)
古代漢語有一種用來表示「認為某( 人、事、物)是… … 的」的用法,例如
《戰國策. 齊策》:「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句中的「美我」即是「認為
我是美的」之意。下列文句「」內文字屬於此一用法的選項是:
(A)《論語•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B)魏徵〈諫太宗十思疏〉: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C)《孟子•盡心》: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D)司馬光〈訓儉示康〉: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 —(C)
【解析】(A)好其所當好(B)安定他人(C)「以魯為小」意動用法(D)豐富家業
■三段:說明今之眾人因恥學於師,故愚者愈愚。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唉!從師問道的風氣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一般人沒有疑惑也就很困難了!古代的聖人,他們學養超出一般人很多,尚且仍然跟從老師學習;現在的多數人,他們學養不及聖人很多,卻以向老師學習為可恥,也正因如此,所以聖人就更加地聰明睿智,而愚笨的人就更加愚笨。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笨的人之所以成為愚笨的人,大概都出自這個原因(問學)吧!
【重點整理】
1.「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A句旨:聖愚之分,在問學與否。
B修辭:映襯
C文法:「其皆出於此乎?」→推測句型。「其」同「殆」,作「大概」解。
「…所以………此〈原因〉……」因果句型的倒置。
「聖益聖」→分別是( )詞、( )詞、( )詞
D字詞:「所以」
(1)表憑藉:同「藉以」「以之」「用來」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李斯‧諫逐客書》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2)表原因:「因為…所以…」
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自免,「所以」縱之乎?…《歐陽修‧縱囚論》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韓愈‧師
說》
(3)所為: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隱匿)哉?…《論語》
■ 試題追蹤(92學測)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並未使用「因為」、「所以」,但前後兩句仍各表達出一種因果關係,意思是「因為草枯萎了,所以鷹的眼睛看得更清楚;因為雪融盡了,所以馬的步伐變得更輕快」。下列詩句,屬於此一表達方式的選項是:
(A)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B)寺遠僧來少,橋危客過稀
(C)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D)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E)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B)(C)(E)
【說明】(A)(D)前句表因;後句表果
※延伸學習
多義字整理:
◎「其」
(1)表希望,期許語氣(應該)
「聊布往懷,君〈其〉詳之。」…《丘遲與陳伯之書》
「爾其毋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傳敘》
(2)表反詰語氣(哪裡)
「天下〈其〉有不亂者乎?」…《廉恥》
「不可為常者,〈其〉聖人之法乎?」…《縱囚論》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
奔車朽索,〈其〉可忽乎?…《諫太宗十思疏》
(3)表推測語氣(大概)
「〈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孟子》
「夫子之求〈其〉諸異乎人之求與?」…《論語》
知我者,〈其〉唯春秋乎?…《論語》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
(4)表假設語氣(如果)
「〈其〉無知,〈則〉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祭十二郎文》
彼〈其〉能有所忍也…《留侯論》 ※亦有作助詞、無義解
(5)語中助詞
彼蒼者天,曷〈其〉有極…《祭十二郎文》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6)則(那麼):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7)將:自今已往,吾〈其〉無意於人世矣…《祭十二郎文》
(8)我:
然後惟〈其〉所願…《祭十二郎文》
攻〈其〉惡,毋攻人之惡,非修慝(ㄊㄜˋ邪惡)與?…《論語》
(9)彼:〈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
■四段:說明眾人只知為子擇句讀之師,而不知為己從師解惑為不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一般人疼愛他的子女,會選擇老師來教導他,可是對於自己卻恥於向老師學習,真是奇怪啊!而那些小孩的老師,只是教小孩讀書、標點、斷句罷了,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惑啊!有些人句讀方面有不知道的,會去請教老師;可是當道德學問有疑惑的時候,卻不去請教老師。小地方學好,大地方卻遺漏了,我真看不出他聰明在那裡啊!
【重點整理】
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A句旨:乃言小學大遺之病。
B修辭:錯綜修辭
C文法:「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不知句讀,不解惑」的倒裝句
D成語:【小學大遺】【買櫝還珠】【舍己芸人】皆指捨本逐末。
※延伸學習
【舍己芸人】
原指捨棄自己的田地,去耕種他人的土地。語本《孟子‧盡心下》:「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於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後用來比喻犧牲自己,成就他人。
【舍己從人】
放棄自己的意見或利益,而遵從他人。《孟子‧公孫丑上》:「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亦作「捨己就人」、「捨己從人」。
2.錯綜修辭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意謂:小學而大遺。
「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如星火」《陳情表》-意謂:朝廷徵召,十萬火急。
「西伯幽而演易,周公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典論論文》-意謂:古人不因幽顯而移志。
「朱鮪涉血於友于,張繡剚刃於愛子,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與陳伯之書》-意謂:成大事者多能不究既往,並勸陳伯之安心歸梁。
「惟山間之清風,江上之明月,耳得之而得聲,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賦》-意謂:超然物外,知足常樂。
「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麂」《赤壁賦》-意謂:自嘲己身的卑微渺小。
「設模以位理,擬地以置心,心定而後結音,理正而後摛藻」《情采》-意謂:情志確立,始能舖述文采。
■ 試 題 追 蹤(86學測)
中文句法裡往往出現詞性活用的情形,例如《孟子.梁惠王》:「『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前一「老」字為動詞,後一「老」前者為動詞、後者為名詞的活用情形?
(A)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B)「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C)於是齊侯以晏子之「觴」而「觴」桓子
(D)我「喜歡」能在心裡充滿著這樣多的「喜歡」
(E)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A)
(B)
(D)【說明】(C)(E)前者為名詞、後者為動詞
■五段:說明士大夫反不如巫醫等人之智。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巫師、醫生、樂師,各種工匠的人,都不認為向老師學習是可恥的事情,可是士大夫們,只要稱呼「老師」、稱呼「學生」等等,那麼大家就會群聚在一塊兒去嘲笑他。問說為什麼要嘲笑呢?他們就說:「他和他的年紀相差不遠,領會的道理也該差不多吧!」於是向地位低的人學習,就覺得十分可恥,向地位高的人學習,就覺得近於諂媚。唉!從師問道的風氣無法恢復的原因,從這現象就可以知道得很清楚了。巫師、醫生、樂師、各種工匠,原先是君子所瞧不起的人,如今君子的知識卻反而比不上他們,這真是件很奇怪的事情啊!
【重點整理】
1.士大夫之族=(徒)(倫)(輩)(曹)(屬)(儕)(流)
2.文法辨析:
「不恥相師」→「不以……為恥」→「不以師人為恥」→「不以師於他人為恥」
※延伸學習
「見」「相」「所」等字,用於動詞前,均有指示稱代作用,表示動詞下省略“受
詞”。
〈我〉、第一人稱的省略
督都「見委」→委派我…《孔明借箭》/岳父「見教」的是→教我…《范進中舉》/慈父「見背」→背我…《陳情表》
〈你〉〈我〉〈他〉的人稱省略
「相迎」不道遠→迎你《長干行》/五月漁郎「相憶」否→憶我《周邦彥蘇幕遮》/君何至「相視」如涕唾→視我。《秦士錄》
人、事、物的受詞省略
失其「所與」,不智→與者〔國家〕《燭之武退秦師》/不省「所怙」→怙者〔人〕。
《祭十二郎文》/無「所不取」→不取者〔物〕/無「所不為」→不為者〔事〕
《廉恥》
■ 試 題 追 蹤(91指考)
動詞前加「相」字,有表示其動作、事況、情態是雙向的,如「相見實難別亦難」;也有表示單向的,如「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下列文句「」內的「相」字,表示單向的是:
(A)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B)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C)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風雪苦「相」欺。
(D)往事勿追思,追思多悲愴。來事勿「相」迎,相迎已惆悵。
(E)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A)(B)(C)(D)(E)
3.「位卑則足(ㄐㄩˋ)羞,官盛則近諛」
A句旨:乃言恥於師人。
B修辭:排比、類字
C呼應:與「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句形成對比
4.君子“不『齒』”--羞與為伍。例:「他的作為,令人不齒。」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捕蛇者說》--借指“年歲”
■ 試 題 追 蹤(99指考)
下列各組「」內的字,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百工之人,君子不「齒」/啟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
(B)「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綱舉「目」張,百事俱作
(D)近拇之「指」,皆為之痛/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牆而坐
—(B))
■ 試 題 追 蹤(96學測)
下列文句中,有關「齒」、恥」二字的使用,正確的選項是:
(A)謙虛的人能不齒下問,驕傲的人總自以為是
(B)高舉公理正義的大旗做傷天害理的事,最令人不恥
(C)他公然說謊卻絲毫不覺歉疚,難怪會被批評為無齒
(D)有些人只寫過幾篇小文章就自號才子,真是讓人齒冷 —(D)
【說明】(A)「不齒」下問—改為「不恥」下問(不以下問為恥)(B)最令人不齒(C)無恥(D)開口笑久了,則牙齒變冷,故稱譏笑為齒冷。
※延伸學習
【轉品】:一個詞彙,在語文中改變了它原來的詞性。
齊候以晏子之觴而觴△桓子。…《義田記》
公奈何不禮△壯士?…《秦士錄》
手△長鑱,為除不潔者。…《左忠毅公軼事》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燭之武退秦師》
■ 試 題 追 蹤(92指考)
從詞性活用的角度來看,下列文句「 」內名詞的用法,與「泛舟順流,星奔電邁,俄然行至」中的「電」「星」相同的選項:
(A)「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
(B)「山」迥「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C)人為萬物之靈,當不至於「狼」奔「豕」竄的奪取一根骨頭
(D)憑著一張借書證,一個夏天裏,「蠶」食「鯨」吞了一座圖書館
(E)如果作者是落拓不羈,孤迥自放的人,「情」深「淚」潸,一意於詩,往往任情揮灑,寫出了好作品。--(C) (D)
【說明】(C)(D)均為「名詞」轉品為「副詞」
■六段:說明聖人無常師的道理。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請教和學習。其實像郯子這些人,他們的才智比不上孔子。可是孔子說過:「三人同行的時候,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啊!」所以學生並不一定比不上老師,而老師也並不一定比學生高明,彼此領會道理的時間有先有後,技術學業各有專門的研究,就是這個樣子罷了。
【重點整理】
1郯子之「徒」:--通(倫)(曹)(族)(屬)(輩)
2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A句旨:乃言人人皆可為(我)師。
B修辭:引用
C比較:「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3.「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A句旨:乃言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B修辭:回文、頂真
※延伸學習
【回文修辭】:語文的上下兩句,詞彙大多相同,而詞序恰好相反的修辭法。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訓儉示康》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師說》
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來,是下賊上之心也。…《縱囚論》
■ 試 題 追 蹤(98學測)
下列引用《論語》文句詮釋經典名篇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諸葛亮於〈出師表〉中,充分展現「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的行事態度
(B)蘇轍於〈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表述基於「仕而優則學」的體悟,進京求師
(C)韓愈〈師說〉中舉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為例,寓有「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之意
(D)蘇軾〈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心理,等同於「未知生,
焉知死」的生死觀
(E)〈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深知「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
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的道理,故向鄭伯委婉推辭曰:「臣之壯也,
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A)(C)
【解析】(B)蘇轍表述基於「求天下之奇以自壯」的體悟,進京求師(D)前者是無常之悲理,不等同於「未知生,焉知死」的務實生命觀 (E)乃怨懟未能早受重用
■七段:說明寫作本文的動機。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請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李蟠先生這個人,年紀才十七歲而已,喜歡古文,六藝經傳也都能夠通曉熟習。並且他不受到流俗的限制、拘束,來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夠遵行從師問學之道,所以就寫了這篇師說的文章來贈送給他。
【重點整理】
1.多義字整理
「子」
男子之美稱:李氏「子」蟠…《師說》
有德者:孔「子」師郯子…《師說》/子墨「子」曰:…《兼愛》
爵位:孔子師郯「子」…《師說》
※孔「子」師郯「子」→前者指有德者;後者指爵位。
老師:「子」墨子曰…《兼愛》
女兒:孔子以其「子」妻之…《論語》
女子:『桃之夭夭,…之「子」于歸』…《大學》
慈愛:不獨「子」其子…《大學》
2.六藝一詞,有兩種說解:
(1)指古代的六種藝能,即禮、樂、射、御、書、數。
(2)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 試 題 追 蹤(95學測)
關於下引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A)「其母」指曾子之母
(B)曾子認為:即便是對待孩童也要遵守諾言
(C)從「女還,顧反為女殺彘」一句,可知嬰兒當為女嬰
(D)「曾子之妻之市」,前後兩個「之」的詞性、意義皆相同
(E)「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前後兩個「子」字所稱對象不同 - -(B) (E)
【說明】(A)「其母」指曾子之妻(C)『女』還:『汝』=你(可知嬰兒當為男嬰
(D)前「之」字:的/後「之」字:「前往」
■ 試 題 追 蹤(94學測)
下列關於「經」、「傳」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孔子的著作稱「經」;仲尼弟子的著作稱「傳」
(B)《詩經》中的《雅》、《頌》是「經」;《國風》是「傳」
(C)《春秋》是「經」;《左氏》、《公羊》、《穀梁》是「傳」
(D)六經亦稱「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典
(E)《論語》、《孟子》本非「經」,後世才升格為「經」,可見經、傳的地位並非固定不變。 -(C) (D) (E)
【說明】(A)先聖的著作稱「經」;後賢解經稱「傳」(B)《風》《雅》《頌》是《詩經》的體裁
■ 試 題 追 蹤(87日大)
下列有關古文的敘述,何者正確?
(A)韓愈提倡古文運動,主張以內容充實、形式自由的散文,來取代空疏無本、華而不實的駢文,其散文以「載道」為主,氣魄雄渾,語言精煉。
(B)柳宗元文章雄深雅健,俊潔精奇,其山水遊記,文筆清麗,為後世遊記的楷
模。
(C)歐陽修文章平易近人,清新自然,婉轉多姿,為北宋文壇領袖。黃州快哉亭記是他的得意之作。
(D)蘇轍文章汪洋澹泊,擅長各種文體,尤以策論最為出色。曾寫六國論,認為六國之滅亡在於「賂秦」。
(E)曾鞏文章風格與歐陽修接近,古來並稱「歐曾」。但曾鞏並非唐宋八大家之一。
-(A) (B)
【說明】(C)黃州快哉亭記是蘇轍之作。(D)蘇洵六國論,認為六國之滅亡在於「賂秦」-。蘇轍六國論,認為不知以韓魏為屏障,故為秦各個擊破而亡(E)曾鞏是八大家之一。
3.古文中被動句式的辨析
(於)字式。→不拘【於】時,請學於余。…《師說》
(見)字式。→匹夫【見】辱,拔劍而起。…《留侯論》
〈見〉…〈於〉…。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受)字式。→寧可制人,豈可【受】制於人。
(為)字式。→身死人手,【為】天下人所笑。…《賈誼.過秦論》
※延伸學習
◎「為」
為是文言中,常見的多用字,既可表判斷,又可表被動。(例):「為……所……。」此一用法,其被動的語氣尤其強烈。
例:為國者勿使國【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被)字式。曲罷曾教善材伏,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并序》
※文言中有些動詞,本身即具有被動的語氣,是值得注意的。
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 試 題 追 蹤《99指考》
《論語‧公冶長》:「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屢憎於人」是「常
常被人所憎」之意,屬於「被動句」。下列含有「於」的句子,也
屬於「被動句」的選項是:
(A)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
(B)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
(C)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
(D)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E)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C) (E)
【解析】:(A)作「比」解(B) (D) 作「在」解
4.多義字整理
「於」
(1)「在」,介近處所補詞
¶【戰「於」郎】《禮記》【雜植竹木「於」庭】
(2)「在」,介近時間補詞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3)「形容詞-(於)-」指在某一方面
【勇「於」私鬥,怯「於」公戰】【長「於」記憶,短「於」理解】
(4)「對於」
【良藥苦口利「於」病】【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5)作「到」解
【將入「於」井】…《孟子》
(6)作「自」「從」解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家貧無書,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請學「於」余】…《師說》
(7)用於形容詞之後,表「比較」
【六國與秦皆諸侯也,其勢弱「於」秦】…《六國論》
【苛政猛「於」虎】 【霜葉紅「於」二月花】
【師不必賢於弟子】…《師說》
(8)表「被動」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孟子》 【不拘「於」時】…《師說》
5.《師說》的文法與修辭: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解釋句型,判斷句。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類字修辭。
「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推測句型。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錯綜修辭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排比兼類字。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回文兼頂真。
6.《師說》的詞性辨析:
「百工之人,君子不(齒)」/「吾(師)道也。」:兩者均為動詞。
「恥學於師」/「不拘於時」:前者作介詞,後者表被動。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其)皆出於此乎?」:前者為助詞,後者作「殆」,大概解,為推測語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親得之於史公云」前者作(竟)解,表意外,後者作(是)解,表判斷。
「旦夕(且)死。」/「猶(且)從師而問。」:前者作(將)解,表未來,後者作(尚且)解。
7.韓愈與柳宗元的比較:
A皆主古文,並稱「韓柳」,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B韓文出於「經」,長於“議論”,柳文出於「史」,長於“敘事”。
C韓崇「儒」道,力排「佛」「老」;柳喜「浮圖」,出入「儒」「釋」「道」。
D韓文重於「道」,主「文以載道」;柳文重於「文」,主「文以明道」。
E韓不顧流俗,抗顏為師,著有《師說》傳世;柳不欲為人師,著有《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延伸學習
◎柳宗元論及韓愈《師說》的相關文獻,如:
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今世固不少章句師(強記之學,背誦之學不足以為獅),僕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樂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講古、窮文辭以為師,則固吾屬事。僕才能勇敢不如韓退之,故又不為人師。…《答嚴厚與秀才論為師道書》
今之世,為人師者眾笑之,舉世不師,故道益離(師嚴而道尊)…不師如之何?吾何以成!……吾欲從師,可從者誰?藉有可從,舉世笑之。…《師友箴並序》
■ 試 題 追 蹤(94指考)
下列文句「」內的兩個字,是由動詞並列組成一個詞組的選項是:
(A)博聞彊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
(B)公子聞所在,乃「間步」往,從此兩人游,甚歡
(C)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
(D)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 —(D)
【解析】:(A)名/名 (B)副/動 (C)副/動 (D)動/動
◎國學常識
(一)唐代的文學改革運動
1.背景:安史之亂,唐室式微,知識份子的自省及改革。
2.方向:
「詩」:“新樂府詩”的提出,主要是反對原先“樂府”的歌功頌德,故捨其音樂性而重其敘事性,著重寫實。代表人物為:白居易、元稹。
「文」:“古文運動”的提出,主要是反對“駢文”的唯美形式,故強調質樸無華,蘊涵教化的“載道”之文。代表人物為:韓愈、柳宗元。
(二)古文運動:又稱「散文運動」
1.背景:魏晉以下,文尚駢麗,義歸翰藻,氣格靡敝。
2.萌芽:唐初陳子昂、張說、元結、李華等人,力主以清新之散文矯正駢文之弊,但未成風氣。
3.發展:唐韓愈力主以群經子史(散文)為文學典範,主張「文以載道」,使文章脫離華靡之風,而以文字與儒道結合。繼而柳宗元應和之,同而文風丕變,古文遂興。
4.集大成:宋歐陽修主「尊韓」、「重散」、「反駢」,力崇韓文、三蘇、曾鞏、王安石繼起,古文(散文)始為文章之正宗。
5.傳播:元代散文可取作家不多,如:姚燧、虞集。明初作家有:宋濂、方孝孺。另有唐順之、歸有光、王慎中三人,世稱明「嘉靖三大家」。
6.振興:清初古文亦盛,名家有顧炎武(亭林先生)、黃宗義(南雷先生)、王夫之(王船山),世稱「清初三大(思想)家」。
桐城派:方苞、劉大櫆、姚鼐,為文宗左傳、史記義法,承唐宋八大。主張義理(內容的合理化)、詞章(文章的修飾性)、考據(取材的正確性)並重。
陽湖派:惲敬、張惠言,其為文取法先秦。
湘鄉派:曾國藩,除標榜義理、詞章、考據並重,更重經濟。
(三)古文運動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缺點:
1.復古之說,忽視文學進化的原理,造成後代「貴古賤今」的偏見。
2.由「明道」走入「載道」,過份重視文學的實際功用,使文學淪為道德的附庸,失去了藝術的生命與美感。
3.過於重視古文,因此「經史子集」都成為文學的正統。純文學中的詩歌、小說、戲曲降為末流,因此紊亂了文學與學術的觀念。
優點:
1.因為提倡平淺質樸的散文,於是掃除了空虛華麗的駢文。
2.因為主張文學的實用價值,一掃過去極端的個人主義及浪漫主義風潮。
3.因為傾於散文的創作,得到了很好的成就,如柳宗元的山水小品等。
(四)駢文:多採四句、六句對偶,又稱「四六文」
1.特色:韻律合諧、詞藻華麗、對偶工整、用典繁縟。
2.發展:
A始於漢:蔡邕郭有道碑已有駢麗句法的出現。
B盛於六朝:齊梁之間,聲律之說興起,駢文除對偶外,亦兼音韻之美,駢文發展至此,幾乎完全取代散文之地位。名家有:陸機、沈約、鮑照、任昉、徐陵、庾信。
C衰於宋:駢文入宋後,色彩漸趨平淡,而屬對巧妙,別有風格。名家有: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陸游等,駢文至此漸趨沒落。
D興於清:清代駢文家多鄙視唐、宋,而追漢魏六朝。名家有:陳維崧、毛奇齡、汪中(駢散並重)、袁枚(駢散合一)等。
※六朝駢文,並無句句對偶之嚴格限制,至唐始趨於嚴格對偶。而自李商隱自訂其駢文集為《樊南四六甲乙集》,至此「四六文」始出。
■ 試 題 追 蹤(93學測)
下列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唐宋八大家中,唐僅二人,宋則多達六人,據此足證:唐代古文成就遠不如宋代
(B)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徐志摩、余光中、楊牧等,都是兼擅詩、文的作者
(C)《左傳》、《公羊傳》、《榖梁傳》,稱「春秋三傳」;其中以《左傳》的文學價值最高
(D)《史記》一書開紀傳體之先例,《漢書》承之。二書雖為史書,都被後世文章家奉為學習的典範
(E)清代是小說發皇的時代,名作蠭出,《金瓶梅》、《紅樓夢》、《聊齋志異》、《老殘遊記》等,為其中佼佼者 --(B) (C) (D)
【說明】(A)非以人數論斷,歐陽修完成古文運動(E)《金瓶梅》明代小說
類 文 學 習
《張潮.幽夢影》
人非聖賢,安能無所不知?止知其一,惟恐不止其二,復求知其二者,上也;止知其一,因人言始知有其二者,次也;止知其一,人言有其二而莫之信者,又其次也;止知其一,惡人言有其二者,斯下之下矣。
《論語.季氏》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禮記.學記》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劉開.問說》
君子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捨問,其奚決焉?賢於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也。等於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之也。《書》不云乎?「好問則裕。」孟子論「求放心」,而並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於「道問學」,問且先於學也。
君子學習一定喜愛問。「問」和「學」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不「學」就不能提出疑難,不「問」就不能增加知識。喜愛學習卻不多問,不是真的喜愛學習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還可能不能應用於實際,認識了那些大的原則,可是還可能不瞭解那些細節,除了問,將怎麼解決呢?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們問,藉以破除那疑問,(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到有學行的人那裡判定是非。不如自己的人,向他們問,藉以求得一點正確的見解,這就是所說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問,以道德高知識多向道德低知識少的人問。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們問,藉以共同研究,這就是《中庸》所說的互相詰問,詳細地考察,明確地分辨。《尚書》不是說嗎?「喜愛發問的人,學問知識就豐富。」孟子論述:「找回自己的
放縱散漫的心」,並提「學問之道」,「學」之後就要緊跟著「問」。
附錄
王安石文選
傷仲永、遊褒禪山記、答司馬諫議書
◎作者—王安石
1.字號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世稱臨川先生。謚為文,又稱王荊公或王文公。
2.生平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中國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
神宗時,任宰相實施變法,因用人不當又遭保守派抵制而告失敗。
3.學術主張
王安石主張“文者,務為有補於世用而已矣”。
4.詩文風格
早年時,,主氣格,重議論,輕修辭。中年後,講究技巧,並盡讀唐詩,下筆頗受唐風影響,加上年歲漸長,意氣漸消,故詩風漸趨深婉晚年。晚年辭官隱居鍾山後,悠閒無事,其詩作在鍛鍊之後更臻精熟,加上此時研究佛學,再輔以豐富的人生歷練,詩風深婉不迫,雅麗精絕,境界甚高。
文:王安石的散文以( )為主。風格峭拔、氣勢逼人、說理透闢、論證嚴謹、熔記事和議論於一爐。
詩:尊杜甫、韓愈;深受歐陽修影響;以散文入詩、用典故、發議論展現獨特的風骨,一掃西崑餘風。與( )( )( )並稱北宋四大家。
5.著作暨評價
《答司馬諫議書》駁斥司馬光反對新政,申變法之決心,言詞簡練、堅決。
《讀孟嘗君傳》駁斥了孟嘗君「戰國四君子」的歷史定論,為翻案名著。
《傷仲永》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
有《臨川先生文集》、《周官新義》傳世。
■ 試 題 追 蹤(96學測)
下列敘述,說明作家的作品風格與作家氣質相關的選項是:
(A)陶淵明閑靜少言,崇尚自然,其詩樸質無華,真淳恬淡
(B)韓愈耿介堅毅,敢於直諫,其散文雄渾剛健,氣勢磅薄
(C)劉基博通經史,為明朝開國功臣,其散文筆致駿邁,意旨閎深
(D)蘇軾器度恢弘,樂觀曠達,其散文汪洋恣肆,豪放詞尤獨具一格
(E)王安石為北宋神宗時宰相,推行新法,其散文風格峭拔,結構謹嚴 —(A)(B)(D)
【解析】(C)(E)選項前半段敘述與作家氣質無
傷仲永
◎課文解析
1.「傷仲永」一文的深究與鑑賞:
A本文採先「 」後「 」的手法成文。敘事條理分明,議論深入肯切。
B採用了寓理於事、先揚後抑、對比鮮明的寫作方法,語言精煉,啟人心扉。
C全文要旨為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勸學意味濃烈,自勉勉人當戮力於學。
D文字精練簡潔,文末以反問句式收尾,留予讀者無限警惕。
E本文用「傷」字點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傷」是哀傷,痛惜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方仲永這樣的人才,「泯然眾人」的哀傷,惋惜之情。
■一段:敘仲永五歲能詩,有神童之資。
金谿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注釋】
「世隸耕」隸:屬於「父異焉」焉:語氣代詞,代這件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自:從。是:這。就:完成。「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以賓客之禮相待。「或」以錢幣乞之:有的人。「父利其然也」利:意動用法,以「其然」為「利」。然:這樣。謁:一ㄝˋ,進見、拜見。
金谿縣人方仲永,世代從事農耕。仲永長到五歲,不曾看過書寫的文具,忽然啼哭要求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借鄰近人家的文具給他;他立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命詩的題目。他的詩以奉養父母、敦睦族人為內容,傳給全鄉里學識優秀的人閱讀。從此指定事物為題寫作詩歌,他馬上就能完成,詩的文采內容都有值得欣賞之處。鄉里的人對此感到奇特,漸漸的用賓客的禮節款待他的父親,有的人拿錢幣給他求取仲永的詩,父親認為這種情形有利可圖,天天領著仲永到處拜見鄉人,不讓他學習。
【重點整理】
1.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A句旨﹕指仲永文思敏捷,出手成章。
B成語:援筆立就、七步成詩(曹七步)、八叉成詩(溫八叉)、倚馬可待。
案經過老師的指導,他終於改掉了「文不加點」的壞毛病。—.()
2.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A句旨﹕父以子貴
B語譯:以賓客之禮款待其父。
C文法:句中“賓客”二字為意謂動詞。
※延伸學習
意動用法
(1)古文中常有形容詞出現在賓語前,表示當事人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性質屬性。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案:「而小△魯,小△天下」--而以魯為小△,以天下為小△
「其家皆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韓非子》
案:「其家皆智△其子」--其家皆以其子為智△
「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案:「父利△其然也」--父以其然為利(認為這樣做有利可圖)
(2)作「意動用法」的動詞,有時是由名詞轉化而來。表示當事人主觀上把賓語看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案:「賓△客△其父」--以其父為賓△客△
「臣聞王者父△天母△地,寶有山川。」《後漢書.李固傳》
案:「父△天母△地」--以天為父△,以地為母△
■ 試 題 追 蹤(86學測)
古代漢語有一種用來表示「認為某(人、事、物)是……的」的用法,例如《戰國
策.齊策》:「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句中的「美我」即是「認為我是美的」之
意。下列文句「」內文字屬於此一用法的選項是:
(A)《論語.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B)魏徵〈諫太宗十思疏〉: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C)《孟子.盡心》: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D)司馬光〈訓儉示康〉: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 —(C)
【解析】(A)好其所當好(B)安定他人(C)「以魯為小」意動用法(D)豐富家業
3.「或」以錢幣乞之→( )
※延伸學習
「或」
﹙1﹚也許、或許(副詞):
《史記.封禪書》:「其神或歲不至,或歲數來。」
﹙2﹚表示選擇或列舉(連詞)或是、或者:
《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或駕小舟游於江湖之中;或訪僧道於山嶺之上;或尋朋友於村落之間;或樂琴棋於洞府之內:往來莫測,不知去所。」
﹙3﹚泛指「人」、「事」、「物」物(代詞)。
「或」圓如簞,「或」方似屋《水經江水注》--代物,指“山石”。
「或」坐「或」臥《醉翁亭記》/「或」勸以少休《左忠毅公軼事》
苟「或」不然,人爭非之《訓儉示康》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中庸》--皆指“有人”。
客至未嘗不置酒,「或」三行,或五行→指“酒事”。《訓儉示康》
﹙4﹚誰,表示疑問的語氣。
《詩經.豳風.鴟鴞》:「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二段:敘仲永年長詩文才日窘。
予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從先父回家,在舅父家裡看到仲永,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作詩,不能和先前的傳聞相稱。又過七年,我從陽州回來,又到舅舅家裡,詢問仲永。舅就說:「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一樣了!」
【重點整理】
1.先人:
﹙1﹚祖先(常指已死的父親):
《詩經.小雅.小宛》:「我心憂傷,念昔先人。」
《聊齋志異.卷十.神女》:「先人廉其直,買而歸。」
﹙2﹚古人:
《管子.大匡》:「先人有言,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
《陸機.文賦》:「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
■三段:敘仲永受於人者不至,以致泯滅無聞。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
【注釋】
「賢手材人遠矣」賢:比……優秀。「卒之為眾人」卒:最終。「且為眾人」且:況且。「得為眾人而已耶?」 反問句。恐怕他連普通人還不如罷了。
王安石說:仲永的通達穎悟,秉賦得自於上天;如能接受人為的教育,勝過一般有賢才的人很多。最後成為普通人,就是因為他接受人為的教育不夠。他得自上天的秉賦,是如此的聰慧,由於不接受人為的教育,尚且淪為普通人;如今那些沒有天賦的人,本來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人為的教育,可能成為普通人而已嗎!
【重點整理】
1.「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句中有「因……所以……」之關係,為“因果複句”結構。
※延伸學習
因果複句:從句所表明的,是主句事實的原因或目的。其基本結構為
【……以……,……故……。】-【……因為…,……所以……。】
例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李密.陳情表》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諸葛亮.出師表》
【只以時機未至,故隱忍未發。】…《方聲洞.赴義前稟父書》
【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陶潛.桃花源記》
2.「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A句中「(則)同(是)……(也)」為判斷句式。
B「(所以)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句中有「因……所以……」之關係,為“因果複句”結構的“倒裝句”。
3.「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因)不受之人,(且)為眾人。(況)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A文法:「(因)因為……(尚)尚且……(況)更何況」為遞進複句結構。
B修辭:「又不受之於人,得為眾人而已耶?」後句為“反詰語氣”,意謂:連普通人都不如了。
C字詞:「其」,前者“代詞”;後者“助詞”。
「彼其」二字亦可視為代詞連用。
※延伸學習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 )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矣!」…《韓愈.祭十二郎文》
死後如果有知覺,那我們的分離還能有多久?如果沒有知覺,那我哀傷的時間也就不會長,而不哀傷的日子倒是無窮無盡啊!
A句旨:乃韓愈自謂不久人世。
B文法:「……而(如果)……其(那麼)……」;「其(如果)……( )(那麼)……」為兩個“假設複句”構成的排比修辭。
「彼蒼者天,曷(其)有極!自今已往,吾(其)無意於人世矣﹗」
茫茫無際的蒼天啊,我的悲哀何時才有盡頭呢!從今以後,我對這個世界還有什麽可以留戀的!
A句旨:萬念俱灰,無意仕途。
B文法:句中(其)字,前者為( )詞,無義;後者為副詞,作( )解。
4.多義字整理:
「其」參見韓愈文選《師說》
表希望,期許語氣:「聊布往懷,君(其)詳之」…《丘遲與陳伯之書》
表反詰語氣:「天下(其)有不亂者乎?」…《廉恥》
表推測語氣:「為此詩者(其)知道乎?」…《孟子》
表假設語氣:「(其)無知,(則)悲不幾時」…《祭十二郎文》
代詞連用,指仲永:「彼(其)受之天也」…《傷仲永》
■ 小 試 身 手
傷仲永是王安石年輕時的作品,但已可見他盤折犀利、精粹洗鍊的文章風格。下列有關
傷仲永一文的分析,何者不正確?
(A)先敘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
(B)王安石在選擇材料,組織章法上,有詳有略: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而略筆帶過仲永淪為平庸。詳略有序,有力地凸出篇旨,並鮮明地體現「傷」的含義。
(C)「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此句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二字,概括其父無知的可鄙行為;「不使學」三字,更是一語中的,暗示仲永「泯然眾人矣」的必然結果。安石精粹洗鍊的文字風格由此可知。
(D)全篇先議後敘,議論的中心在強調治學應該學思並重。 —(D)
【解析】(D)先敘後議,議論中心在強調「學習」的重要。
■ 小 試 身 手
德國哲學家歌德說:「人不光是靠他生來就擁有的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的一切,
來造就自己。」這句話為「貴學」做了最好的注腳。下列五句名言警句,何者可與歌德
之語相闡發?(多選)
(A)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
(B)少而不學,長無能也。(戰國荀子)
(C)人才雖高,不務學問,不能致用。(漢劉向)
(D)人之不學,猶穀未成粟,米未為飯也。(漢王充)
(E)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學不成。(明鄭心材) —(B)(C)(D)(E)
【解析】(A)孔子之言,強調教育應因材施教。(B)見荀子勸學。(C)見說苑建本。(D)見論衡量知。(E)見鄭敬中摘語。
※延伸學習
1.《說苑.建本》
孔子謂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長劍。」孔子曰:「非此之問也,請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學,豈可及哉!」子路曰:「學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無諫臣則失政,士無教友則失德。狂馬不釋其策,操弓不返於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成。毀仁惡士,且近於刑。君子不可以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斬而射之,通於犀革,又何學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砥礪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注釋】
「檠」:輔正弓弩的器具。《淮南子.修務》:「故弓待檠而後能調,劍待砥而後能利」。輮(ㄖㄡˊ):用火熏烤,使木材彎曲變形。
孔子對子路說:「你有什麼喜好?」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這方面。以你的天賦,再加上學習,應該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說:「學習能夠增長我們的能力嗎?」孔子說:「好比君王如果沒有敢進諫的大臣,政事就會有錯失;讀書人如果沒有能夠指正自己缺點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對性情狂放的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則不能隨便更換輔正的檠。樹木如果以墨繩來牽引就能長得筆直,人能接受善言規勸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導認真多問,沒有什麼學不成的。違背仁德專行惡事的人,隨時要接受國法的制裁。所以說君子不能不學習。」子路說:「南山有一種竹子,不須揉烤加工就很筆直,削尖後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東西天賦異秉又何必經過學習的過程呢?」孔子說:「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頭磨得銳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遠嗎?」子路聽後拜謝說:「真是受益良多。」
1本文告訴我們:(A)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B)學而不思則罔(C)人不可以不學(D)學思並重。 —()
2「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斬而射之,通於犀革,又何學為乎?」本句是在說明:(A)物各有所長,宜各盡其用(B)天下之人必須後天之砥礪乃能有成 (C)既有天才睿智,無需後天學習(D)學則才過其本性。 —()
3「狂馬不釋其策;操弓不反於檠。木受繩則直。」此句是用來強調人欲無過,需要:(A)益友的勸諫(B)學思並重(C)明心見性(D)謙卑自牧。 —()
4讀書人其言行之所以會有過失是由於:(A)缺少名師指正(B)無推心置腹之友(C)不能專心致志(D)無規過勸善之友。 —()
5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砥礪之,其入不益深乎?」其意是說明讀書人做學問必須:(A)勤能補拙(B)豁然貫通(C)精益求精(D)循序漸進。 —()
2.《荀子勸學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邗、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注釋】
君子: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輮(ㄖㄡˊ):用火熏烤,使木材彎曲變形。知:同“智”。
君子說:求學是不可以停止的。青色是由藍草提煉出來的,卻比藍草更青;冰是由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更冷。木材直的合乎繩墨的標標準,經過火烤加工做成車輪,彎曲的程度合乎圓規的標準,雖然再將它經過曬乾,仍然無法再挺直,這是火烤所造成的。所以木材經過繩墨的校正定才會筆直,刀劍經過磨礪就會鋒利;君子廣泛學習,每天再三反省,就能智慧清明,行爲沒有過失了。因此沒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沒靠近深溪,就不知道地有多厚;沒聽過先聖先王遺留的言論,就不知道學問有多博大。邗越夷貉各地的小孩子,生下來哭聲相同,長大後習俗卻大不相同,這就是教化所造成的啊。
【重點整理】
◎此段文字均論「學」之重要
「青,取之於藍而青于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乃言﹕學則才過其性。
「木直中繩,揉以爲輪…非有槁暴,不復梃者。」--乃言﹕學則能變其性。
「木受繩則直,……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乃言:不學無以成才。
「故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乃言:人才須經學而成。
「邗、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乃言:性相近、習相遠。
3.《說苑建本》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晉平公問師曠:「我年紀已七十歲,還想讀書,恐怕已經太遲了。」師曠答道:「為什麼不點蠟燭?」平公說:「哪裡有做人臣的還敢開人主的玩笑?」師曠說:「我這個眼瞎的臣子怎敢開皇上的玩笑呢?我聽說:少年好學,好像初升的朝陽;壯年好學,如日中天;老年好學,好像燃點蠟燭的明亮。點燃蠟燭發出光亮,與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一個好呢?」平公說:「說得好極啦!」
【重點整理】
依文意推敲,□中應填入的詞語是:(A)冬日(B)日出(C)夏日(D)日暮—(B)
【解析】(B)既然「壯而好學」有如「日中」(中午)之光,那麼「少而好學」,就宜比成「日出」之陽,而不適合採用「冬日」、「夏日」之類。(日出之陽:初雖不甚明亮,卻能愈來愈明,比喻年少好學,前途無可限量。)
本段文字的主旨,是勸人:(A)務本(B)識時(C)為學(D)立業 —(C)
「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此句是用來比喻什麼道理?(A)求學時憑藉外力的重要。(B)為學要以德為本。(C)雖博學,亦須虛心誠懇,擇善而從。(D)雖晚而學,總比不學來得好。 —(D)
【解析】此句是說,年老而好學,就像點燃燭火照明,雖不太亮,總比在黑暗中行走要好一些。(炳:點燃,特指點燭。孰與昧行乎:是「與昧行孰優哉」的倒裝省略。)
※文法辨析
反問式比較句型:【…(A)…孰與(孰若)(何如)()(豈若)()…(B)…】
例
【夫無故動民,雖有小恐,然(孰與)夫一旦之危哉﹖】…《教戰守策》
※此一敘述,亦可解作【倒裝句兼省略】
【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世說新語》
【一旦異於今日……(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訓儉示康》
【蓋一歲而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
《捕蛇者說》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裁之?後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
之,孰與應時而使之。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荀子.天論》
遊褒禪山記
◎課文解析
1.「遊褒禪山記」一文的深究與鑑賞:
A為借遊山以寓為學之作。全文融合寫景、記事、議論、抒情為一體。
B全文採“先敘後論”行文,結構嚴謹,客觀記敘與主觀議論,層層相扣。
C文中點明為學修德,當知「 」「 」為是。
D全文中心議題依「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逐層鋪敘。
2.「記」又作「志」,為雜記類的文體。可分為:
臺閣名勝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黃州快哉亭記》
山水遊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遊褒禪山記》、《晚遊六橋待月記》
人事雜記《義田記》
■一段:記褒禪山之所在。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盧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陽洞者,以其在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注釋】
浮圖:佛陀的別名。卒:最後陽: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爲陽)漫滅:字跡遭水浸蝕而消失。引申為模糊難辨的樣子。蓋:大概,可能。
褒禪山也叫做華山,唐朝時,慧褒和尚最先在此處建屋,死後又葬在此處,因此就把這山稱為褒禪山。現在所謂慧空禪院的,便是以前慧褒的屋子和墳墓的所在地,離這禪院東邊五,有一個叫華陽洞的,因為它在華山的南面,所以取這個名字,離洞有一百多步處,有一塊石碑倒在路旁,碑上的文字已經模糊不清,只有「花山」二字還可以辨認得出來,現在人讀華山」的「華」字和「華實」的「華」同音,大概是讀錯了。
【重點整理】
◎「舍」
捨棄:便舍船。《桃花源記》舍生而取義。《孟子告子》舍鄭以為東道主。《燭之武退秦師》
停、止息:不舍晝夜。《論語子罕》鍥而不舍。《勸學》
房屋、館邸:屋舍儼然。《桃花源記》漁父樵夫之舍。《黃州快哉亭記》
三十里:東西一舍。《黃州快哉亭記》其避君三舍。《左傳》
除…之外:舍我其誰。《孟子公孫丑》
築屋:唐浮屠慧褒始舍於其址。《遊褒禪山記》
一宿、休息一夜:凡師一宿為舍。《左傳》二宿為( );三宿為( )
放下、投置:鏗爾,舍瑟而作。《論語先進》
假借為「赦」:舍之,吾不忍其觳觫。《孟子梁惠王》
■ 試 題 追 蹤(90學測)
文學作品使用典故,除了直接引用之外,還有轉用、化用的情形。如李白「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寫人與自然的冥合,在辛棄疾筆下則轉化為「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歐陽修〈醉翁亭記〉「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其所鎔鑄改造的典故應是:
(A)王安石〈遊褒禪山記〉「極夫遊之樂也」的探幽訪勝之樂
(B)陶潛〈飲酒詩〉「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自然和諧之樂
(C)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先憂後樂之樂
(D)(孟子.梁惠王)「獨樂樂,……不若與人。……與少樂樂,不若與眾」的與民同樂之樂 --(D)
■二段:抒寫「不得極乎遊之樂」之悔。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雖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焉。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注釋】
窈然:深遠的樣子。窮:走到盡頭且:將要加:更加。
華陽洞的下面平坦空曠,旁邊有泉水流出;在洞壁上題記自己的名字以示來此遊過的人很多,這裡就是所謂的前洞。由這山路往上走五六里,有一個洞很深,走進去覺得很冷,要探完它的深度,就是愛好遊覽的人也沒法走到盡頭,這就是所謂後洞。我們四個人拿著火把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艱難,所看到的也越奇怪。這時有一個疲倦的人想要出洞,就說:「不出去,火把快要燒完了。」於是大家就和他一同出來了。大概我所到的地方,和那愛好遊覽的人相比,還沒有他們的十分之一。可是看看洞壁左右兩邊,來到這兒記下名字的已經很少了。因為進去的更深,能走到的就更少了。當此時,我的體力還能夠再深入,火把還夠照亮,等到出洞以,有人就埋怨剛才要出來的人,而我也很後悔跟隨出洞,而不能得到盡遊之樂。
【重點整理】
1.「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世之瑰麗奇特之景,多在人跡罕至處。
2.古文中有關「數目」字的處理:
A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
B「三五之夜」→每月十五
C「二八年華」→十六歲
D有「有神人二八」→有十六神仙
E「勾者十三四,留者十六七」→勾掉姓名,立刻處決者十個中有三四個,留下來暫時未殺者十個中有六七個。
【說明】
※倍數的計算:在數詞的使用上,古文的用法與語體文不同。
例「二」和「九」連在一起,既不等於“二加九”,也不等於“二十九”
而是以兩數相乘。也就是以前面的數字表“倍數”,後面的數字表“基
數”。
※分數的表示法:用一個“分”字表示分數。
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但文言文有時不用“分”字,翻譯時要小心。如:
「世不如意者十八九」
■ 試題追蹤(95學測)
下列各組文句中,「」內連用數字的表達意義方式,前後不同的選項是:
(A)「什一」,去關市之徵,今茲未能/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
(B)只嫌「六七」茅竹舍,也有兩三雞犬聲/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C)鬢毛「八九」已成霜,此際逢春只自傷/溪回山石間,蒼松立「四五」
(D)美人「二八」顏如花,泣向花前畏花落/非復「三五」少年日,把酒償春頰生紅
—(C)
【說明】
(A)分數,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什一」指十分之一的稅率。/分數,出自《史記‧高祖本記》。「百二」指百分之二。指「即使秦國只有百分之二的兵力」(B)實數,出自宋。楊萬里〈至節宿翁源縣與葉景小酌〉「六七」意指「即使只有六七間茅竹房舍」/實數,出自杜甫〈無家別〉「一二」指只有一二個年老的寡婦」。(C)出自宋‧陸游〈春日雜賦〉。「八九」意指「鬢髮八九成都已霜白」/出自宋‧蘇轍〈呂希道少卿松局圖〉。「四五」意指「溪水在山石間迴繞,其間有蒼松四或五棵。」(D)乘數,出自唐‧顧況〈悲歌〉。「二八」意指十六歲。/乘數,出自宋‧黃庭堅〈戲答王定國題門〉。「三五」意指十五歲。
3.「蓋其又深,則其至者又加少矣」→「加」表程度副詞,作「更加」解。
※延伸學習
「加」
更為:「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毀之而不加沮」…《莊子》
「寡人之民不加多。」…《孟子》「其至又加少矣。」…《遊褒禪山記》
移:「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典論論文》
盛、嚴重:「視清季有加」…《黃花岡事略序》
施加:「加之以師旅」…《論語》
「或」:是不確定代詞,可代「人」、「事」、「物」。
山石:「或圓如簞,或方似屋」…《水經江水注》
有人:「則或咎其欲出者;或勸以少休」…《遊褒禪山記》
酒事:「客至未嘗不置酒,或三行,或五行」…《訓儉示康》
■三段:藉遊山說理(為學與做事如遊山,須有志、有力、有物,始能至)。
於是予有歎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已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注釋】
焉:語氣詞,不譯。以:因爲,由於其:豈,難道。
於是我有一種感慨:古人觀察大地、山川、草木、蟲類、鳥獸,常常有心得;這是因為他們肯用深思去探求真理,而且無所不研究。大約平坦而且近的路,遊覽的人就多;難行而且遠的路,到的人就少。可是世界上所有奇異但不平常的景物,常常在難行遙遠而人跡少到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定志的人,就不能走到。有了志氣,不隨便中止,可是力量不夠的,也不能走到。有志氣和力量又能不跟人心灰意懶的,可是到了黑暗或迷亂的地方,假使沒有光來幫助,還是不能走到。可是自己力量能夠走到目的地,卻沒有走,這樣別人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是會後悔的;已盡了自己的志而不能走到,也可以沒有後悔了,誰又能譏笑呢?這就是我遊山的心得!
【重點整理】
1.「夫夷以近,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乃言:世人為學修德多淺嚐即止,能深入其境。〔映襯修辭〕
2.「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A句旨:全句乃言欲成就事功,須立志持志體力資源等條件,始能全其功。
B修辭:層遞
3.「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為可譏,在己為可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A句旨:乃言為學貴在( )。
B修辭:映襯、反問
■末段:藉仆碑說明學者宜深思而慎取。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盧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注釋】
勝:完全。
我感傷倒下的石碑,又悲傷到因古書的散失,使後代的人把它傳說錯了,而不能正確的說出來的,實在太多了。這是求學問的人不可不加以深思而慎重的去採擇真實史料的緣故啊!和我同遊的四個人:是廬陵的蕭君珪,字君玉:長樂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安石記。
【重點整理】
1.「余於仆碑,又以悲夫……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句旨:乃言為學貴在〔 〕不可〔 〕。
B成語:「何可勝道」、「不遑枚舉」、「指不勝屈」
2.同義成語:
A「大相逕庭」、「判若雲泥」、「寸木岑樓」均指彼此差距懸殊。
B「何可勝道」、「不可勝數」、「指不勝屈」均指數量之多。
C「形單影隻」、「形影相弔」、「煢煢獨立」均指孤獨無依。
D「□飛返鄉」、「□走歸穴」、「□死首丘」均指不忘其本。
E「不省所怙」、「慈父見背」、「失怙之痛」均指喪父之痛。
3.「其」字在文言文中主要是用作代詞(有稱代、指代等多種用法),有時也可用來表示各種不同語氣。試解釋下邊各句中「其」字的不同用法。
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那。代詞,指代褒禪埋葬的時間。)
距其院東五里––(那。代詞,指代慧空禪院。)
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它。代詞,稱代僕碑。)
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前「其」,它。代詞,稱代「有穴窈然」的「穴」。後「其」,那些。代詞,指代好游者。)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前「其」,它。代詞,指代後洞。後「其」,那些。代詞,指代遊客。)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自己。代詞,稱代作者。)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他們。代詞,指代「古之人」。)
其孰能譏之乎–– (難道。語氣助詞,表反問語氣。)
4.文學常識:古代稱人
﹙1﹚【兼稱】
如《游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前兩人兼稱籍貫、姓名及字,後兩人先寫與作者關係,再稱名和字。
﹙2﹚【稱爵名】
《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准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
﹙3﹚【稱官名】
《梅花嶺記》有「經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句,「經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保」則是文天祥的官職。
《杜少陵集》卷一〈春日憶李白〉:「白也詩無敵,飄逸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句中「庾開府」,「鮑參軍」分指(庾信)(鮑照)二人
﹙4﹚【稱籍貫】
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昆山亭林鎮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
﹙5﹚【稱齋名】
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
﹙6﹚【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
如《赤壁之戰》:「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再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他的詩集就叫《長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