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與駢文之辨:師說學習單

格式
doc
大小
88.5 KB
頁數
6
上傳者
蔡美娟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6-09-15,离现在 19 42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國文【師說】學習單班級:姓名:座號:

  1. 古文與駢文

    文體

    別名

    盛行時代

    性質

    特色

    主張

    古文

    散文

    唐宋

    同屬無韻文

    1.單行散句。2.不拘格式。

    3.樸實無華。4.蘊涵教化。

    文以載道

    駢文

    四六文

    六朝

    1.對偶工整。2.辭藻華麗。

    3.聲韻和諧。4.多用典故。

    5.講究平仄。

    形式美

  2. 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

說明

背景

文章自六朝以後,漸趨華麗,重排偶、用典又講音律,內容則日漸空洞,形成脫離現實、重視形式的華而不實現象。

先驅

北魏蘇綽、隋李諤、王通或仿古文倡作樸質之文,排斥駢儷浮華之風;或提出復古的理論。

唐初陳子昂倡議漢魏風骨,元結、李華等倡散文革新,反對文章的駢化,皆為唐代古文運動之先驅。

唐代

領導者

韓愈柳宗元

主張

  1. 倡文章「復古」,文體上取法周、秦、兩漢之散文。

  2. 主張文以載道

  3. 以群經子史為文學典範,文辭求「文從字順」、樸實無華;內容求蘊涵教化

  4. 文學語言要求「務去陳言」、「辭必己出」。

  5. 文以行為本(強調道德修養)

  6. 養氣。

作家

韓愈、柳宗元、劉禹錫、韓門弟子皇甫湜、李翱、張籍、李漢、沈亞之、孫樵、李觀、樊宗師等。

影響

古文運動得以成功且成為中唐的文學主流,也影響後代各波的古文運動。

宋代

背景

晚唐五代時駢文又復興。宋初,西崑體盛行,當時理學家與古文家針砭其弊,古文運動又應時而起。

領導者

歐陽脩

主張

  1. 強調道、文的關係:先道後文

  2. 平易暢達之文風。

  3. 易道易曉之語言風格。

作家

歐陽脩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

影響

古文終為文章之正宗

明代

背景

前七子(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王廷相、康海、王九思)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後七子(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倡言復古。

一時擬古主義盛行,盲目尊古之風大行其道。

前後七子屬「秦漢派」。

唐宋派

代表

唐順之、王慎中、茅坤歸有光

主張

提倡唐宋古文,推崇唐宋八大家古文。

公安派

代表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

主張

倡「性靈說」:文章須「獨抒性靈,不拘格套」。

影響

下開晚明抒情小品的機運,然創作、理論未能相配合,末流之弊,較擬古更甚。

清代

背景

清初的文風,大致以恢復唐宋古文為主流。然而,駢文在清政局逐漸穩定後又流行起來,甚至有壓倒古文的趨勢,古文家則予以反攻、捍衛。

桐城派

代表

方苞劉大櫆姚鼐

主張

  1. 「義法」之說:「義」,言之有 物(內容)。「法」,言之有序(條理、方法)

  2. 推崇經史之書、崇尚唐宋古文家和歸有光的古文。

影響

後有別支「陽湖派」主張駢散互用、「湘鄉派」擴大桐城派門戶。

三、「師」字的用法

詞性

名詞

老師

  1. 古之學者必有師。

  2.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3. 從師而問焉。

  4.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5. 擇師而教之。

  6. 聖人無常師。

指職業

樂師

姓氏

師襄

動詞

學習、請教

  1. 吾從而師之。

  2. 吾師道也。

  3. 不恥相師。

  4. 孔子師郯子。

四、序

種類

說明

書序

書序:寫在書前或書後,言寫作之動機及目的。

自序:如史記太史公自序

他序:如孫文黃花崗烈士事略序

詩序:寫在詩前,為詩前小記,敘述寫詩的動機及目的。如桃花源記

贈序

贈人以言,以讚美及鼓勵。如師說

序記

集會宴飲之後所賦詩作之總序。如: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蘭亭集序

五、唐宋古文八大家


人物

時代字號

生平

文學

著作


韓愈

諡:文

唐河南河陽人。字退之

世稱韓昌黎、

韓文公

1.   昌黎為其郡望,撰文常自稱昌黎韓愈

2.   宋神宗追封昌黎伯、世稱「韓昌黎」。

 

1.   發揚儒家學說排斥佛老思想。

2.   主張以先秦兩漢之散文取代六朝駢文。

3.   主張文以載道、陳言務去、文從字順。

4.   文章風格:氣魄雄渾、語言精練。

昌黎先生集

柳宗元

唐河東解縣

字子厚

世稱柳河東、

柳柳州

1.   因參與王叔文永貞改革失敗貶為永州司馬,作永州八記

2.   因官終於柳州刺使任所,故稱柳柳州。

1.   為文勇於創新,以幽默諷刺筆法反映嚴肅主題。其山水遊記文筆清麗為後世遊記楷模。

2.   文章風格:雄深雅健,俊潔精奇。

柳河東集

歐陽脩

諡:文忠

北宋廬陵人

字永叔

號醉翁、

六一居士

1.   支持范仲淹慶曆新政

2.   與古文家尹洙、詩人梅堯臣交游

1.   為北宋文壇領袖、詩文革新運動主將。

2.   文章平易流暢、清新自然、婉轉多姿。

3.   詩詞清麗明媚、語近情深。

4.   北宋四大詩人之一。

歐陽文忠公、

新五代史、

新唐書

蘇洵

北宋眉山人

字明允

號老泉

1.   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

2.   嘗謁見韓琦、歐陽脩甚受賞識。

1.   為文得力於戰國策史記

2.   其文長於議論

3.   文章古勁簡直、有先秦之風。

嘉祐集

蘇軾

諡:文忠

北宋眉山人

字子瞻

號東坡居士

1.   反對新法與王安石不合,自請外放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後因「烏臺詩案」貶為黃州團煉副使。

2.   晚年再貶英州惠州儋州,卒於常州

1.   策議論辯詩詞書畫皆所擅長。

2.   文筆雄深雅健、汪洋宏肆、詞理精確。

3.   北宋四大詩人之一(歐陽脩、王安石、蘇軾黃庭堅)。

東坡全集

蘇轍

諡:文定

北宋眉山人

字子由

號潁濱遺老

1.   年十九與兄蘇軾(年22)同登進士第。

2.   反對新法與王安石不合,出為河南推官

3.   歸隱許州築室潁水之濱。

1.   長於各類文體以策論最為出色。

2.   其記遊之作寫景狀物極為精妙。

3.   其文汪洋澹泊,體氣高妙。

欒城集

王安石

諡:文

北宋臨川人

字介甫

號半山

1.   宋神宗時任宰相積極推行新法。

2.   新法失敗,晚年退居金陵,築半山園。

3.   曾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

1.   北宋四大詩人之一(歐陽脩、王安石、蘇軾黃庭堅)。

2.   文章風格峭拔,論說深透文辭簡鍊。

臨川先生文集

諡:文定

北宋南豐人

字子固

南豐先生

1.   十二歲試作六論援筆立成。

2.   曾整理校勘戰國策說苑新序列女傳

1.   為文原本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

2.   文風與歐陽脩相近並稱「歐曾」。

3.   文章氣勢縱橫、筆法精警、長於議論。

元豐類稿

六、讀音練習:括弧中請填入字音



1. 人的下肢或動物的肢體、器物的腳。名詞()










1.鼎折「足」。




4.可以、能夠、值得。副詞()。.


2.充實、完成、限定、滿意。動詞( )








4. 不「足」道、不「足」介意。

2. 先天不「足」、心滿意「足」。








5 .「足」恭、位卑則「足」羞


3 .、豐衣「足」食








5.過份、很。副詞()。


3.充滿而不缺。形詞詞()。
















片刻、暫時。如:須「臾」


言取悅於人。如:「」臣


腹部脂肪。如:「」膏
















含「飴」弄孫:以芽米熬成可口之糖漿。


」:贈送、給予。通「貽」







」然自得:心中愉悅


」患無窮:遺留


餽「」:贈送

七.「小學而大遺」其中「小」與「大」分別指涉的概念是什麼?

小:句讀

大:傳道、授業、


八.請說明文中舉「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主要的用意為何?

用以和士大大之屬做對比,以這些人來映襯士大夫恥於相師的心理。


九.韓愈認為士大夫恥於相師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士大夫之輩,認為以地位低的人為老師,就會覺得丟臉;而如果以地位高的人為老師,又覺得近乎阿諛諂媚。


十.文中舉孔子師郯子、老聃等人,在說明何種道理?

聖人無常師,即使是像孔子這般聖人都還需要從師問學,更何況士大夫屬呢?以孔子與士大夫做對比,說明學無常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道理。


十一.文末韓愈忽提及李蟠,看似與全篇文意無關,然而有其深意,請問此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韓愈藉由李蟠的請學,針對當士人「恥於相師」的風氣提出針砭,除感慨師道的淪喪外,也提出「從師問學」的重要性。


十二.讀完全文,請說出韓愈對「師道」的看法為何?

  1. 師道在於「傳道、授業、解惑」

  2. 無貴賤長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3. 擇師在於此人是否「聞道」。


十三.請舉例說明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辭技巧?(可自行斟酌增補)

:

回文──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對偶──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頂針──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類疊──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錯綜──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引用──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設問──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映襯──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