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賦〉學習單
設計者:高雄市立新莊高中 陳俊坊
壹.課前探索
一、聲音連連看
下列句子□□內都是狀聲詞,請幫他們連連看,。
1. 慈烏失其母,□□吐哀音 .
.A.札札
2. 但聞燕山胡騎聲□□ .
.B.啞啞
3. 怒髮衝冠,憑欄處,□□雨歇 .
.C.蕭蕭
4. 纖纖擢素手,□□弄機杼 .
.D.唧唧
5.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 .
.E.啾啾
二、文字謎宮
下列文字矩陣,共有5個和蘇軾有關係的詞語,你能圈出幾個呢?
烏 | 臺 | 詩 | 案 | 青 | 黃 |
江 | 閣 | 實 | 東 | 徐 | 州 |
汪 | 體 | 寫 | 坡 | 福 | 團 |
洋 | 香 | 山 | 居 | 士 | 練 |
宏 | 圖 | 道 | 士 | 林 | 副 |
肆 | 杭 | 州 | 通 | 判 | 使 |
只有直排或橫排,沒有斜排喔。
三、赤壁位置
所謂的「赤壁」,指的是呈現赤紅色的山壁,受到地形的影響,湖北省共有數個稱為赤壁的地方,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
名稱 | 位置 | 別名 | 特色 |
蒲圻赤壁 | 湖北省赤壁市 | 【 武 】赤壁、【 周郎 】赤壁 | 三國赤壁古戰場 |
黃岡赤壁 | 湖北省黃岡市 | 【 文 】赤壁、【 東坡 】赤壁 | 東坡赤壁三絕唱所在 |
江夏赤壁 | 湖北省武昌市 | 赤磯山 |
※正所謂「赤壁之戰的赤壁不是赤壁賦的赤壁,赤壁賦的赤壁寫的是赤壁之戰的赤壁。」
同學們是不是快被搞混了呢?
蘇軾的〈赤壁賦〉不是親臨古戰場所寫,而是藉地名遙想,就是「藉題發揮」之作。
四、賦體的變化
起源 | 名稱取自【 詩經】六義中的「賦」(原意指「鋪陳直述」的寫作手法) | |||
形式 特色 | □鋪陳手法 □對偶形式 □詞藻華麗 □不需用韻 □問答成文 □剪裁手法 □散句形式 □樸實文句 □需要押韻 □夾敘夾議 | |||
體製 承襲 | 「辭藻華麗」來自【 楚辭 】;「問答形式」始於【 荀子 】 | |||
時代 | 流行文體 | 賦的名稱與變化 | 內容特色 | 代表作品與作家 |
先秦 | 散文 | 短賦、荀賦 | 篇章短小、用以說理 | 賦篇(最早以「賦」作為篇名,如〈禮賦〉) |
兩 漢 | 賦 (黃金時代) | 大賦、古賦 | 長篇【 大】賦、辭藻華麗、筆勢誇張,堆砌冷僻字 | 弔屈原賦、鵩鳥賦(賈誼) 漢賦四大家(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 |
魏 晉 | 駢文 | 【 駢賦 】、小賦 | 篇幅【 短小 】、【 駢偶】句式、抒情多於鋪陳 | 洛神賦(曹植) 登樓賦(王粲) 三都賦(左思) 別賦 (江淹) |
唐 代 | 【 】 | 律賦 | 為科舉考試,限題、限韻講究對仗押韻、較無價值 | 白居易:〈賦賦〉 |
晚 唐 兩 宋 | 【 】 | 散賦、 【 文賦 】 | 【 散文】作賦、駢散相間 化典重為流利,崇尚說理 如同有韻之古文 | 阿房宮賦(杜牧) 秋聲賦(歐陽脩) 前後赤壁賦(蘇軾) |
明清 | 八股文 | 【 股賦 】 | 【 八股】句法,寓駢於散 | 是八股科舉應試所寫的八股賦體, |
※李斯〈 諫逐客書 〉一文,奠定其為駢文初祖、漢賦先聲。 ※「漢賦四大家」及代表作品: 1.司馬相如(賦聖)—子虛賦、上林賦、長門賦 2.揚雄—甘泉賦 3.班固—兩都賦 4.張衡—兩京賦 |
「賦」其實是一種很容易受到其他文學影響的文體,在不同的時代會因為流行文體的不同而且產生不同的變化,請思考推想以完成下列的表格。
貳.關於作者
曹丕〈典論.論文〉中提到:「文非一體,鮮能備善。」又說到:「夫文本同而末異。…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上,真的出現過這們一位「通才」,就是本文的作者蘇軾了,底下我們就來瞭解一下蘇軾的生平。
一、蘇軾基本資料
姓名 | 蘇軾 | 時代 | 【 北宋 】中期 |
字號 | 字 【 子瞻 】 自號【 東坡】居士 諡號【 文忠 】 | 著作 | 《【 東坡】全集》 《東坡樂府》(屬於詞集) |
家世 | 父【 蘇洵】 弟【 蘇轍】 | 籍貫 | 【 眉】州眉山 |
生平 | 21歲:與其弟同登【 進士 】第 36歲:與【 王安石 】新政理念不合,自請外放杭州 43歲:遭遇【 烏臺】詩案 ,貶謫【 黃州】 50歲:宋哲宗即位,【 司馬光】任相,回朝任官 53歲:再度出知 杭州 ,修築【 蘇堤 】 58歲:哲宗親政,新黨得勢,貶謫【 惠州】、【 儋州 】 64歲:宋徽宗即位,下詔北還 66歲:病逝常州。 | ||
1.蘇軾逝世前曾留下一首〈自題金山畫相〉,請依據上列生平,應填上哪些地名? 心 似 已 灰 之 木 , 身 如 不 繫 之 舟。 問 汝 平 生 功 業 ,【 黃州】、【 惠州】、【 儋州】。 2.蘇軾的政治生涯可以用下列哪一個成語來形容? □一帆風順 □一步登天 □一波三折 |
二、文學成就
文類 | 風格 | 成就 |
文 | 汪洋宏肆 | 【 唐宋古文】八大家 |
詩 | 意趣高妙 | 【 理趣】詩四大家(歐陽修、王安石、蘇軾、曾鞏) |
詞 | 雄健清剛 | 【 蘇辛/豪放】詞派(蘇辛詞) |
書法 | 〈黃州寒食詩帖〉評為「天下第三行書」(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 | |
繪畫 | 北宋畫四大家之一(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 |
※下列哪些文體是蘇軾所擅長的?(複選) □詩 □詞 □曲 □賦 □話本 □散文 □戲劇 □寓言 |
一、描述本次赤壁泛舟事件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
※請依據上文內容完成下列表格,並回答下列問題
人 | 事 | 時 | 地 | 情境 |
蘇子 客 | 泛舟 飲酒 誦詩 歌唱 | 季節:【 秋】 年:【 壬戌】 月:【 七月】 日:既望=【 十六】日 | 赤壁 □古戰場 □非古戰場 | 【 浩浩 】乎如馮虛御風 【 飄飄 】乎如遺世獨立 |
(1)本段第一句即點出季節之外,哪一句也可以看出季節?
□清風徐來 □月出於東山之上 □白露橫江 □水光接天
【 月】 |
【 露】 |
【 風 】 |
舟 |
【 江 】 |

並且描寫了「風」「水」「月」「露」等景
色,請依照位置由天上至地下排列:
二、蘇子樂而歌之,客倚歌而簫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鳴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
※請依據上文內容完成下列表格,並回答下列問題
歌 | 【 眼 】見 | 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 |
【 心 】想 | 渺渺兮予懷,望【 美人】兮天一方 | |
蕭 | 【 蕭 】聲 | 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
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 ||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
(1)試從蘇軾歌中的意涵,推論「美人」所指意象可能是什麼:(多選)
□美麗的女子 □思慕的遠方 □遙想的國君
(2)文中由樂轉悲的關鍵點為何?
□月 □歌 □蕭 □酒 □美人
(3)「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用以形容蕭聲的:
□哀戚動人 □高亢感人 □歡樂氣氛 □輕快易學
三、客解釋蕭聲之悲為何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因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
※請依據上文內容完成下列表格,並回答下列問題
因 | 懷【 古】 | 【 曹 操 】→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傷【 今】 | 吾與子 → 漁樵江渚,舉【 匏樽 】以相屬 | |
果 | 生命【 短暫 】 | 寄蜉蝣於天地 → 羨【 長江 】之無窮 |
個體【 渺小 】 | 渺滄海之一粟 → 抱【 明月 】而長終 |
(1)哪一句話最能看出曹操的意氣自得?
□孟德之困於周郎 □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
□舳艫千里,旌旗蔽空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
(2)洞蕭客由赤壁想到了古戰場的曹操,隨之從曹操經歷發出了什麼樣的感概?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3)而洞蕭客所悲傷的事情為何?(多選)
□生命的短暫忽逝 □個人的渺小孤獨 □生活的無所適從
□世事的消長盛衰 □亂世的群雄並起 □自然的無窮無盡
四、蘇子釋洞蕭客之惑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
※請依據上文內完成下列表格,理解蘇軾看「變」與「不變」的思考──
現象──【 】 | 本體──【 】 | |
水 | 逝者 | 未嘗往 |
月 | 盈虛 | 卒莫消長 |
結論 | 天地曾不能以【 一瞬 】 | 物與我皆【 無盡 】 |
思考與推論:「我」vs「蘇軾」的「變」與「不變」為何? | ||
我 | 我會變的是:外貌、身形、年紀、生命…… | 不會變的是:精神、原則、理想… |
蘇軾 | 理解會變的是:【 寵辱】(升貶、功名、毀譽…) | 不會變的是:不驚(豁達) |
※東坡以水、月為例,說明【 萬物盛衰消長 】之理,展現【 道 】家無牽無掛,追求避世與超脫。
※蘇軾的行動與追求,理解「有限」與「無限」的生命角度──
莫取 | 天地之間,物各有主 非吾所有,一毫莫取 | 非【 吾 】莫取 | 有限 |
自適 | 江上之【 清風 】→耳得之而為聲 | 【 造物者】之無盡藏 | 無限 |
山間之【 明月】→目遇之而成色 |
※綜合三、四兩段,洞蕭客的悲為何?蘇軾又提出了什麼樣的應對,以安慰他呢?
洞蕭客 | 蘇軾 |
生命── 短暫 個體── 渺小 | 物我【 無盡 】合一 寄情【 山水】自適 |
(1)「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代表了心境有什麼的變化:(多選)
□賓主盡歡 □化悲為喜 □大醉解愁 □不顧形象
(2)從「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可知處世的態度是:
□超脫釋放 □點燃智慧 □曠達自適 □積極入世
肆.全文統整
一、梳理〈赤壁賦〉的全文特點:
1.就文體而言屬於󠄀(□駢賦 □律賦 □文賦)
2.就記敘內容屬於(□山水遊記 □臺閣名勝記 □人事雜記)
3.就描寫地點屬於(□赤壁古戰場 □非赤壁古戰場)用以(□就事論事 □藉題發揮)
4.就寫作手法藉由(□先敘後議 □夾敘夾議 □主客問答)的形式
5.而寫作內容透過江風、水月景物貫串全文,從徜徉赤壁山水,到緬懷古戰場事蹟,進而感發對生命的感觸,最終從水月中體悟生命本質,表現出( □先憂後樂 □曠達自適)的人生態度。
6.就寫作背景來看,屬於(□懷舊文學 □貶謫文學 □諷刺文學)
二、本文每一個段落皆有主要的心情表現與改變的關鍵,請找出第一段→第三段→第五段的心情轉折與第二段、第四段心情轉折的改變關鍵為何?。
😄樂 😭怒 😊喜
心情是 ( 樂 ) ( 悲 ) ( 喜 )
改變關鍵是 ( 蕭聲傷感) (水月體悟)
伍.延伸閱讀
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他在寂寞中反省過去,覺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華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樹木靠著瘦瘤取悅于人,一塊石頭靠著暈紋取悅於人,其實能拿來取悅於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們的毛病所在,它們的正當用途絕不在這裡。我蘇東坡三十余年來想博得別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項所在,例如從小為考科舉學寫政論、策論,後來更是津津樂道於考論歷史是非、直言陳諫曲直,做了官以為自己真的很懂得這一套了,洋洋自得地炫耀,其實我又何嘗懂呢?直到一下子面臨死亡才知道,我是在炫耀無知。三十多年來最大的弊病就在這裡。現在終於明白了,到黃州的我是覺悟了的我,與以前的蘇東坡是兩個人。 蘇東坡的這種自省,不是一種走向乖巧的心理調整,而是一種極其誠懇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個真正的自己。他在無情地剝除自己身上每一點異己的成分,哪怕這些成分曾為他帶來過官職、榮譽和名聲。他漸漸回歸於清純和空靈,在這一過程中,佛教幫了他大忙,使他習慣於淡泊和靜定。艱苦的物質生活,又使他不得不親自墾荒種地,體味著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后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幸好,他還不年老,他在黃州期間,是四十四歲至四十八歲,對一個男人來說,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後還大有可為。中國歷史上,許多人覺悟在過於蒼老的暮年,換言之,成熟在過了季節的年歲,剛要享用成熟所帶來的恩惠,腳步卻已踉蹌蹣跚;與他們相比,蘇東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引導千古傑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節選自余秋雨《文化苦旅.蘇東坡突圍》 |
一、余秋雨認為蘇軾的自省是在於:
□乖巧的心理調整 □歷史是非的考論 □誠懇的自我剖析 □洋洋自得的炫耀
二、所謂的「赤壁三唱」是哪三篇作品?
答案:
三、余秋雨認為蘇軾好命的原因是什麼?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