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價與奢華的對決──〈阿房宮賦〉學習單
設計者:高雄市立楠梓高中 顏嘉儀
壹、課前探索
一、寄生上流──戴上諷刺的濾鏡

杜牧書寫〈阿房宮賦〉運用賦的體例,極致鋪陳渲染描繪阿房宮的種種,但杜牧是以批判的眼光來看君王大興宮殿的奢靡行徑,因此文字中都帶著「諷刺」。「諷刺」是一種文學體裁,用於暴露對象的矛盾或缺點。常採用誇張或反諷等方式,從而產生幽默的效果。近年來也不乏運用諷刺手法刻劃寫實社會的作品,如電影《寄生上流》以切割畫面來對比出富人與窮人之間一目了然的生活鴻溝;而電視劇《魷魚遊戲》中更透過卡通化的手法描寫當金錢至上時,人性變化的可怕程度。請參考下列選項文句,並將選項填入下圖眼鏡中。
參考選項:
A.不是有錢卻善良,而是因為有錢所以善良。──電影《寄生上流》 |
B.有權勢的人不會反省,只有沒地位的人才會反省!──電視劇《誰是被害人》 |
C.人生就是這樣,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求下不得。──電視劇《流金歲月》 |
D.人們是不幸的,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是幸運的──杜斯妥耶夫斯基《罪與罰》 |
E.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張愛玲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 |
A諷刺有錢人無憂無慮所以待人善良,也是一種偽善。
B諷刺有權勢的人對待弱者的殘酷是不會反省,只有弱者才能反思同情。
C諷刺人生中想要的東西就是得不到。
D憐憫人們的無知和無感。
E諷刺男子對於女人的要求與不滿足。
二、國學常識──感受賦體的變化
《文心雕龍.詮賦》提到賦的特長:「賦者,鋪也。鋪採攡文,體物寫志也。」可以知道賦是一種鋪陳辭藻、描繪事物、抒寫情志的文體。
(1)請將下列選項連連看,找出賦的特點有:
音律和諧 | 使句式張齊、錯落有致 | |
鋪陳描寫 | 讀之琅琅上口 | |
誇張渲染 | 大量排比、比喻、誇張的運用 | |
駢散結合 | 做大量鋪墊、伏筆,用以說明最終觀點 |
(2)請依賦體流變完成下列表格:
定名 | 1.賦有「誦說」之意。 2.【 詩經 】的一種作法,原指「鋪陳直述」的白描手法) | |||
特色 | 1.「半詩半文」,可誦而【 不可歌 】 2.「問答成文」,雖通篇押韻,但【 可換韻 】 | |||
主要流變 | 時代 | 賦的名稱 | 內容特色 | 代表作品與作家 |
先秦 | 短賦 | 篇幅短小、問答鋪寫 | 荀子〈禮賦〉(最早以「賦」作為篇名) | |
騷賦 | 長篇鋪敘、主客問答 | 屈原《離騷》、宋玉《風賦》 | ||
兩 漢 | 【大賦】、 古賦 | 篇幅長、【辭藻華麗】、 鋪陳誇張、用字冷僻、 勸百諷一、詠物敘事 | 司馬相如〈上林賦〉、賈誼〈弔屈原賦〉 ※漢賦四大家(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 | |
魏 晉 | 【駢賦】、小賦 | 篇幅【 縮短 】、 【 駢偶 】句式、 注重聲律、抒情鋪陳 | 曹植〈洛神賦〉、王粲〈登樓賦〉、左思〈三都賦〉、江淹〈別賦〉 | |
晚唐兩宋 | 散賦、 【文賦 】 | 駢散相間、崇尚說理、 富有哲思、用韻自由 | 杜牧〈阿房宮賦〉、歐陽脩〈秋聲賦〉、蘇軾前後〈赤壁賦〉 |
(3)請觀察上表後,嘗試完成阿房宮賦的寫作背景,填入下列空格。
〈阿房宮賦〉不同於漢初的一些【 大賦 】一味鋪陳,也不像【 六朝 】時的一些短賦只是狀物寫景,抒發個人的別緒離情。杜牧乃是運用【 賦體 】,寄托了他的深沈思想,有意以秦暴取民財、大興土木而至亡國,告誡封建統治者從中吸取教訓。雖不過六百多字,卻寫出了極為深厚的內容,展現了極為動人的藝術魅力,將議論與描寫融為一體,全文結構嚴謹,層層鋪敘、深入,最後才直逼主旨,而且筆法跌宕騰挪,變化莫測,充分表現了杜牧對歷史、對現實的深刻悲劇意識。
貳、關於作者
杜牧,今陝西西安人,頗有才華,詩文俱佳,憲宗的宰相杜估之孫。為人不拘小節,放蕩不羈,風流韻事極多。在朝受到排擠,應淮南節度使牛僧孺之聘,到揚州為節度使掌書記。
揚州是一個繁華的城市,商業繁榮,倡樓酒館之盛也僅次於京城長安。由一些詩人的描述可見一斑:「千家養女全教曲,十畝栽花算種田」。「腰被十萬買,騎鶴下揚州」。杜牧心情抑鬱,加上他本就不拘小節,經常在夜晚偷偷地出入於秦樓楚館作為消遣,牛僧孺擔心他出事,派人化裝在暗中保護。
後來他作了一首詩,回憶自己在揚州所過的生活:「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織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赢得青樓薄倖名。」回京後做到監察御史,生活方式不改,洛陽有一位名士宴客,不敢請他來徵逐聲色,杜牧主動參加,入席後問「誰是紫雲」,紫雲是一個名伎,留下許多風流佳話。
杜牧長於抒情,與杜甫合稱老杜小杜,他生在社甫之後,詩的格局也比較小。與李商隱齊名,合稱小李杜。
一、杜牧基本資料
姓名 | 杜牧 | 時代 | 【 唐 】中晚期 |
字號 | 字 【 牧之 】 自號【 樊川 】居士 世稱【 杜樊川 】 | 著作 | 《【 樊川 】文集》 |
家世 | 祖父【 杜佑 】 著有【 通典 】二百卷 | 籍貫 | 【 陝西 】西安人 |
生平與 作品 | 杜牧金句,其實早已深植吾輩之心: 季節: 1.【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3.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台煙雨中 】。 風流 : 1.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 青樓薄倖名 】 2.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3.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詠史: 1.遊經赤壁,「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2.過華清宮,「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 3.夜泊秦淮,「【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4.憑弔蒼涼,「日暮東風怨啼鳥,【 落花猶似墜樓人 】。」 |
二、文學成就
文類 | 風格 | 成就 |
文 | 筆力健舉 | 擅長文賦,其〈 阿房宮賦 〉為後世傳誦。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 |
詩 | 氣骨遒勁、 高古奧逸 | 最擅長篇【 五言古詩 】、【 七言律詩 】善用拗峭之筆,見之俊爽,自稱作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於中間」 |
詞 | 杜牧曾作〈八六子〉,是第一個採用民間曲子中長調的作詞者,也是第一個作慢詞的人。 | |
書法 | 清朝葉奕苞評論其書法:「牧之書瀟灑流逸,深得六朝人風韻。宗伯云:『顏、柳以後,若溫飛卿、杜牧之,亦名家也。』」目前唯一流傳於世的杜牧手跡《張好好詩》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 |
※下列哪些文體是杜牧所擅長的?(複選) ■詩 □詞 □曲 ■賦 □話本 ■散文 □戲劇 □寓言 |
參、課文深究
一、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建築之奇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語譯:六國覆滅,天下統一,蜀地的山林伐光了,阿房宮建成了。覆蓋重壓著三百多裡的土地,完全遮蔽了天空和太陽。從驪山向北構築,再向西彎折,一直延伸到咸陽。渭水和樊川兩條河流,緩緩地流進宮牆。五步一座高樓,十步一座亭閣;長廊像腰帶一樣曲折迂回,屋檐像鳥喙一樣向高空飛啄;亭臺樓閣各憑不同的地勢,參差環抱著向中心匯聚,密密匝匝的屋檐對峙交疊。盤旋婉轉,屈曲回環,像蜂房,如水渦般套連,挺拔矗立,不知道它們有幾千萬座。長橋橫臥在水面上,沒有一點雲彩,哪裡來的蛟龍飛騰?雙層的樓間通道架在半空,並非雨過天晴,哪裡來的七彩霓虹?高低參差、幽冥迷離的樓閣,使人辨不清南北西東。歌臺上樂音溫柔,呈現出和樂的春光;舞殿裡彩袖飄拂,引動出淒冷的風雨。在同一天之內,在同一座宮裡,氣候卻截然不同! |
(1)《古文觀止》中評論:「前幅極寫阿房宮之瑰麗,不是羨慕其奢華,正以見驕橫斂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文中前四句交代了建立阿房宮的興建背景,卻也寫盡秦王朝暴興速滅的歷史,揭露光鮮亮麗背後的怵目驚心的暗影。請依據上文內容完成下列表格:
原句 | 明言 | 暗諷 |
六王畢,四海一 | 1.秦帝國「 統一天下 」的氣概 2.「 畢 」、「 一 」兩字概括了六國互喪、天下爲秦的史實 | 帝王的奢侈和野心 |
蜀山兀,阿房出 | 1.阿房宮的宏偉規模 2.「 兀 」、「 出 」兩字以形象說明「阿房出」是由「蜀山兀」換來的 | 1.建造阿房宮的辛苦 2.展現對( 人民 )的同情 3.對( 統治者 )的驕橫諷刺 |
(2)本段後七句杜牧本段從阿房宮的面積、規模、樓閣廊檐、宮內的長橋複道、歌臺舞榭等方面描寫了阿房宮規模的壯麗,營造了一幅絕美的阿房宮圖,讓人們感受宮外建築繁多及宮內歌舞盛況,請完成下列表格。
建築 | 寫筆 | 鏡頭 | 宮貌 | 狀態 | 內容 | 譬喻 | 總結 | |
整體 | 總寫 | 全景 | 阿房宮之規模 | 壯麗 | 面積 | 覆壓三百餘里 | ||
高度 | 隔離天日 | |||||||
廣度 | 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 | |||||||
建築之外 | 細寫 | 近景 | 樓閣之勝 | 繁多 |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 | 矗不知乎幾千萬落。 | ||
實筆 | 廊腰 | 縵回 | ||||||
檐牙 | 高啄 | |||||||
各抱地勢,( 鉤心鬥角 ) | 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 | |||||||
樓閣之偉 | 高大 | 虛筆 | 長橋臥波 | 未云何龍? | 高低冥迷,不知西東。 | |||
複道行空 | 不霽何虹? | |||||||
建築之內 | 歌舞之多 | 紛繁 | 歌臺暖響 | 春光融融 | 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 |||
舞殿冷袖 | 風雨悽悽 |
(3)作者在文本第一段就極力描寫「阿房宮」的建築規模及亭台樓閣,其用意是:
答:透過建築極盡誇大的描繪,勾勒出難以想像的秦皇奢靡生活。
(4)文中:「廊腰縵迴,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其中「廊腰縵迴」所指的是:
□美女在迴廊來回,穿梭如錦帶多姿 ■走廊曲曲折折,猶如錦帛一樣迴環
□阿房宮依山勢而建,走勢曲折曼妙 □驪山的廊徑曲折,如山勢迤邐曲折
二、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美女之衆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爲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語譯:六國的妃子嬪婦、諸侯的女兒孫女,辭別了故國的宮殿樓閣,乘坐輦車來到秦國。她們早上唱歌,晚上彈琴,成為秦國的宮人。明亮的星光閃閃爍爍打開了梳妝的明鏡;烏黑的雲彩紛紛擾擾梳理著清晨的發髻;渭水泛起一層油膩,潑下的脂粉水;煙霧繚繞彌漫,焚燃了熏香椒蘭。雷霆忽然震響,宮車馳過;轆轆的車輪聲漸聽漸遠,遠遠的,不知道它所去的地方。宮女們把自己的每一處肌膚、每一種容貌,都修飾到最為美好,最為嫵媚,然後久久佇立著,期望始皇的寵幸光臨。可有的人三十六年沒有能夠見到始皇。 |
※杜牧在此段中書寫美女,述其來歷,狀其梳洗,言其美貌,訴其哀怨,繪聲繪色,備加渲染請依據上文內容完成下列表格,並回答下列問題。
(1)試從杜牧賦中的意涵,推論「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所指的可能是宮人的:(多選)
□身影 ■來歷 ■身分 □命運
(2)文中的修辭精煉,營造令人驚奇且鮮明的畫面,讀來使人有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之感。請嘗試填入下文:
修 辭 | 譬喻( 暗喻 ) | 誇飾 | ||
手法分析 | 本體 | 喻體 | 客觀物象 | 物象誇飾 |
| 開妝鏡 | 明星熒熒 | 棄脂水 | 渭流漲膩 |
梳曉鬟 | 綠雲擾擾 | 焚椒蘭 | 煙斜霧橫 | |
| 宮車過 | 雷霆乍驚 | ||
效 果 | 極言美女之多衆多 | |||
暗 喻 | 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
(3)「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對比「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用以形容:(多選)
▓宮女入宮後命運的淒涼 ▓宮女為爭寵無所不用其極
▓秦始皇生活的驕奢淫逸 □秦始皇御後有術雨露均霑
三、窮得只剩下錢──珍寶之多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語譯:燕國趙國收藏的珍寶,韓國魏國聚斂的金玉,齊國楚國保存的瑰奇,都是多少代、多少年,從他們的人民手中掠奪來,堆積得像山一樣。可是國家破亡,所有的一切一天都不能再擁有,被運送到阿房宮中。寶鼎被當作鐵鍋,寶玉被當作石頭,黃金被當成土塊,珍珠被當作砂礫,丟得到處都是,秦國人看待它們,也不怎麼愛惜。 唉!一個人的心思,也是千萬人的心思。秦始皇喜歡繁華奢侈,百姓也眷念自己的家庭。為什麼搜刮錢財時達到一錙一銖也不放過的極點,揮霍它們時卻像泥沙一樣呢?使得支承大梁的柱子,比田裡的農夫還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織機上的織女還要多;參差不齊的瓦縫,比人們身上穿的絲縷還要多;縱縱橫橫的欄杆門檻,比九州的城郭還要多;裸露的釘頭,比糧倉裡的谷粒還要多;嘔啞的琴聲笛聲,比鬧市裡的人聲還要多。使天下的百姓不敢說話,卻敢於在心中憤怒。秦始皇這暴君的心卻日益驕橫頑固。戍守邊疆的士卒(陳勝、吳廣)一聲大叫,函谷關就被(劉邦)攻佔了,楚國人(項羽)放了一把火,可惜那阿房宮就變成了一片焦土! |
(1)請依據上文內容完成下面流程圖,並回答下列問題。
過去(六國剽掠,倚疊如山) | 現在(秦人棄擲,視若瓦礫) | 預示 | ||
燕趙收藏,韓魏經營,齊楚精英 |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 | 秦奢靡成風 | ||
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 | 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
(2)「嗟乎!一人之心,…」從此部分開始由描寫轉爲議論,顯示出作這篇賦文的本意。盡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請依上文完成下面表格。
論點 | 指出秦必亡之命運 | |||||||
論據手法 | 原文 | 意涵 | 修辭 | |||||
第一層 | 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 斥秦統治者只圖私利不顧民槽,橫徵暴斂,揮霍無度的罪行。 | 感嘆 | |||||
第二層 | 負棟之柱 | 多於 | 南畝農夫 | 痛斥始皇縱慾紛奢,以致衆叛親離。 | 譬喻 排比 | |||
架樑之椽 | 機上工女 | |||||||
釘頭磷磷 | 在庾粟粒 | |||||||
瓦縫參差 | 周身帛縷 | |||||||
直欄橫檻 | 九土城郭 | |||||||
管絃嘔啞 | 市人言語 | |||||||
結論 | 因為 | 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 秦愛紛奢 ),人亦念其家。 | 指出「秦愛紛奢」,不恤民力自然會導致滅亡的命運 | |||||
所以 | 戍卒叫→( 函谷舉 )→( 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 簡練概括地寫出秦皇無道,導致農民起義、函谷關被破、宮殿被焚,進而走上了自取滅亡的道路。 |
(3)議論文的特質與辯論的要素「主張(Assertion)+原因 (Reason)+證據(Evidence)=論述模式 (Argument=A+R+E)」的步驟極為相似,下表是三位同學根據辯論的要素擬定的〈阿房宮賦〉的表格,請閱讀上表後挑選出整理適當的答案:
主張(Assertion) | 原因 (Reason) | 證據(Evidence) |
因為驕奢而亡國的歷史教訓 | 秦皇無道,導致了農民起義、宮殿被焚而自取滅亡 | 極致奢華的描寫阿房宮中的建築構造多於外界的食衣住行等百姓吃穿用度之事 |
(4)文中:「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其中「戍卒」、「楚人」所指的是:
□秦兵敗亡/楚人勝利 □秦邊疆的士兵反叛/楚國的軍隊
■陳涉、吳廣起義/項羽及其部隊 □劉邦攻佔的快速/項羽的勢如破竹
四、自作孽不可活──引以為鑑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爲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語譯:唉!滅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滅秦國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國的國君能各自愛撫自己的百姓,那麼依靠他們就足以抵抗秦國了;如果秦統一後也能愛惜六國的百姓,那麼就可以傳位到三世以至傳到萬世做皇帝,誰能夠消滅呢?(秦國滅亡太快)秦人還不及為自己的滅亡哀悼,可是有後代人哀悼他;如果後代人哀嘆它卻不把它當成鏡子吸取教訓,又要讓他們更後代的人又要再為這後人哀悼了。 |
(1)請依據上文內容完成下列表格,並回答下列問題
因 | 借【 古 】 | 【 秦始皇 】→日益驕固,結果阿房宮成了一片焦土。 |
諷【 今 】 | 【 唐敬宗 】→規勸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轍。 | |
果 | 六國滅亡 | 使六國各愛其人→則【 足以拒秦 】 |
秦國三代即滅 |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 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爲君 】 |
(2)此句中:「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共有四個「後人」,根據文意請連結最適合的解釋:
後人 | 後來的人 | |
後人 | 後代的統治者 | |
後人 | 唐代的統治者 | |
後人 | 唐代以後的的統治者 |
(3)請依據上文內完成下列表格,理解杜牧看歷史教訓的哀愁:
要素 | 定義 | 文本文句 | 意涵 |
論點 | 議論的(觀點) |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闡明【興亡自取】的道理 |
論據 | 證明論點的(材料、依據)。 | 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爲君,誰得而族滅也? | 引歷史教訓,指出六國和秦滅亡的原因-【 愛民 】和【 長治久安 】息息相關 |
論證 | 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 | 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 用「後人」的委婉稱謂,諷諫唐王朝勿悲劇重演 |
(4) 杜牧以「阿房宮」作爲思考的起點,因此「阿房宮」成了秦皇驕奢的見證,封建獨裁的象徵,秦朝滅亡的標誌,也是唐代國君要引以為鑑的,其所使用的正是「歷史辯證法」,下列歷史論點符合的是:□五十步笑百步 □思國之安者必積德義 ■多行不義必自斃
肆、全文統整
一、梳理〈阿房宮賦〉的全文特點:
1.就文體而言屬於󠄀(□駢賦 □律賦 ■󠄀文賦 □短賦)
2.就記敘內容屬於(□山水遊記 ■󠄀臺閣名勝記 □人事雜記)
3.就描寫地點屬於(■󠄀秦阿房宮 □非秦阿房宮)用以(□就事論事 ■󠄀藉題發揮)
4.就寫作手法藉由(■󠄀先敘後議 □夾敘夾議 □主客問答)的形式
5.而寫作內容〈阿房宮賦〉不同於漢賦一味鋪陳,也不像六朝短賦狀物寫景,抒發個人的別緒離情。杜牧乃是運用賦體,寄托了他的深沈思想,有意以秦暴取民財、大興土木而至亡國,告誡封建統治者從中吸取教訓,表現出(□懷古傷今 ■󠄀藉古諷今)的意味。
6.就寫作背景來看,《阿房宮賦》寫於唐敬宗(李湛)寶曆元年,敬宗16歲即位,昏憒失德、荒淫無度,鬧得朝野疑懼,無不懷有危機感,於是23歲的杜牧寫下〈阿房宮賦〉。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啓〉中說:「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由此可見其寫作目的,是在藉秦始皇失敗的教訓,以警告最高統治者。
屬於(□懷舊文學 □貶謫文學 ■󠄀諷刺文學 □寓言文學)
二、司馬光曾言:「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在杜牧〈阿房宮賦〉中以三個文眼形成論述──即是【 奢 】→【 亡 】→【 鑑 】。請閱讀全文後完成下表:
文眼 | 對象 | 狀態 | 方面 | 內容 | 手法 | 主旨 | ||
奢 | 宮貌 | 富麗 堂皇 | 建築 之奇 | 建築、宮中樓、廊、簷、長橋複道、歌臺舞殿 | 描寫與鋪敘 | 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充分體現了賦體的特色 | 說明秦統治者之奢侈腐化 ↓ 【橫徵暴斂】以維持奢侈生活 | |
宮人 (秦皇) | 驕奢 糜爛 | 美女 之眾 | 述其來歷,狀其梳洗,言其美貌,訴其哀怨,繪聲繪色,備加渲染 | |||||
宮藏 | 視若 土石 | 珍寶 之多 | 六國剽掠,倚疊如山,又寫秦人棄擲,視若瓦礫 | |||||
亡 | 對秦統治者 | 秦皇 無道 | 自取 滅亡 | 六國衰亡,秦朝覆滅,其根本原因都在於不能【 愛民 】。 | 說理與議論 | 轉入議論,以秦暴取民財、大興土木而至亡國之例說明滅亡之因果 | 濫用民力,致使農民起義 ↓ 秦王朝覆亡 | |
鑒 | 警誡後世封建統治階級 | 哀而不鑑 | 哀而 鑑之 | 不以【 歷史爲鑑 】,還會重蹈覆轍。 | 暗寓諷諫之意,含蓄地告誡後人 | 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用以敬誡「後人」 |
三、請觀察蘇洵〈六國論〉與蘇洵〈六國論〉的分析表,思考此二文與〈阿房宮賦〉相同與相異之處:
蘇洵〈六國論〉 | 蘇洵〈六國論〉 | |
滅亡之因 | 六國割地以賂秦 | 秦國不施仁義 |
主 旨 | 惋惜六國無法堅持合縱,終使秦國有機可乘 | 評論秦始皇執政的過失 |
目的 | 提出治國為政之道,以供國君參考 |
※請至少提出兩點相同與相異之處,請嘗試說明(50字以內)
相同之處 | 1.三者皆是提供國君參考,借古例暗示君王避免重蹈覆轍。 2.過秦論與阿房宮賦皆提及秦皇施政不當 |
相異之處 | 1.文體不同,阿房宮賦為文賦,另兩者為議論文體 2.觀點不同,六國論以六國賂秦導致被秦所滅;過秦論認為秦始皇執政不施仁義,阿房宮賦呈現秦皇奢糜不當以致亡國。 |
伍、延伸閱讀
一、 閱讀了〈阿房宮賦〉想必會好奇「阿房宮」到底有何規模?真的被項羽一把火燒了嗎?以下的文章可以提供一些解答。
到底項羽有沒有燒毀「阿房宮」呢? 這些問題,在歷史典籍裡無法得到明確的解答,而只有通過考古學才能回答。 經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李毓芳教授帶領的專家團隊的實地探測和研究,驚人的發現:「阿房宮其實僅僅建了前殿的夯土台台基,而台基上的宮殿建築,包括其他區域的宮殿建築群都未完工。」 因此答案是沒有!並且翻閱歷史典籍,咱們僅僅能從杜牧那首賦中看到阿房宮被燒,而治學嚴謹的司馬遷在《史記》裡根本沒提過,他僅僅說:「項羽燧屠咸陽燒秦宮室,掠其子女,收其珍寶浮財,諸侯共分之」,根本就沒提到「阿房宮」。李毓芳教授的考古團隊在「阿房宮」遺址上研究數年,也未能發現遺址曾有被火燒過的痕跡。而且綜合上述說的,阿房宮其實當時僅僅開始建,只建了個小土台,所以項羽壓根也沒有必要專門來燒這座土台。 而「阿房宮」,見證了一個帝國的興衰,雖然它沒有建成,杜牧也「說了謊」,但也不妨礙我們去反思,去以史為鑑,就像〈阿房宮賦〉裡最後寫道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改寫自〈揭秘「阿房宮」:它長什麼樣,到底有沒有被項羽燒掉呢〉 |
(1)請問文中推論項羽沒有燒掉阿房宮的理由有哪些?
答:1.從考古學的實地探查得知,阿房宮僅完成夯土台台基,未有火燒的痕跡。
2.從典籍文獻中查閱,西漢《史記》中也未明記載項羽燒了阿房宮,因此不可信。
(2)請問杜牧〈阿房宮賦〉為什麼要寫「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呢?
答:項羽真的有火燒秦宫,而杜牧〈阿房宮賦〉是藉題發揮的諷諫文,用秦之興築警告最高統治者,以史為借鑑。
二、請閱讀王鼎鈞一文,回答下列問題。
王鼎鈞〈阿房宮賦〉 阿房宮是秦王朝的宮殿,規模極大。遺址在今西安西郊的阿房村一帶,也就是秦朝國都咸陽的東面。原來的建築據說被項羽放火燒掉,如今在西安西郊有一座模擬重建的秦阿房宮,為著名的觀光景點。 宮殿壯麗,對外邦四夷,以建築示國威,命百姓和異族懾服。天下勞民傷財,權力威嚴觸及萬民神經,訓練服從。但負面作用很嚴重。 詠歎阿房宮的成毀,必須交代歷史背景,阿房宮這樣禍國殃民的東西,並非地球願意承載,而是「覆壓」到地球上來,強迫,不自然,秦朝霸道。「隔離天日」的貶意更明顯,秦皇有法無天。建築物是靜止的,杜牧把它寫成動物世界。暗示生存競争,宮中非人間淨土,也暗示秦建阿房為自己營造不安。六國精華,都成了秦朝的戰利品。杜牧選擇了一件非常尖銳的事刺入失敗者的神經,男人不能保有他的女人。這些男人也不能保全自己,他們伺候的新主子正是占有他們妻妾的人。杜牧在繁麗的文采遮蓋下端出亡國的殘酷。 史家說,秦破諸侯,把各國美人當作戰利品,放進自己新建的宮中,但是與阿房宮無關,那時阿房宮尚未建造,而且直到秦亡,阿房並未建成。杜牧把這件事寫進〈阿房宮賦》,用「拼貼法」,美文(文章以製造美感為目的)為了藝術效果可以拼貼,記實文不可以:寫阿房宮「賦」可以,寫阿房宮「記」不可以。 杜牧作賦,全憑想像。但是此賦一出,我們腦中都有一座完成了的阿房宮。多少人都「知道」始皇在位三十六年,住在阿房宮裡,有些宮女一直到始皇死亡也沒見過這位大君的影子。文學是一種文字催眠術,能使人相信並未發生之事。為了藝術上的需要,作家要它發生它就發生。它是示現,不是論斷。它是文學語言,而非科學語言。 四個短句寫盡王朝興起,四個短句寫盡王朝覆滅,中間鋪陳浮華。八個字將前面的奢華專制一筆勾消,一幅畫忽然變一張白紙,一場春夢忽然醒來。唐太宗說,以史為證,可知興替。中國人常常引用。但英史家湯恩比說,歷史留給後人的教訓是,世人不接受歷史教訓。 節選自王鼎鈞《古文觀止化讀.阿房宮賦》 |
(1)王鼎鈞認為杜牧的〈阿房宮賦〉精妙之處是在於:
□始皇的心理頗析 □歷史是非的考論 ▓繁麗文采鋪陳殘酷現實 □客觀事實的敘述
(2)王鼎鈞認為杜牧〈阿房宮賦〉前後文筆精妙的原因是:
▓能以短句記載王朝興起與覆滅 □能持續鋪陳奢華專制的情景
□能夠連結科學語言和文學語言 □能明確點出生存競爭的情景
(3)所謂的「負面作用很嚴重」指的是:
答:阿房宮耗資人力物力財力過多,僅為了統治者一人的滿足,勞民傷財。
短文寫作:後疫情時代新哲學──夠了就好
只能依靠機器人嗎?後疫情時代新哲學:夠了就好 文 劉光瑩 更新時間:2020-05-12 新冠肺炎改變了一切。從人類生活到自然環境,都天翻地覆。這百年來重創人類社會最巨的傳染病,讓城市沈寂了,地球卻活過來了。從北京、曼谷到新德里,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多個城市2月的PM2.5濃度降到2014年以來同期最低。印度新德里的AQI從平常的200降到20,很多印度人有生以來第一次看見藍色天空;從澳洲的袋鼠到英國的山羊,都從野外進入人類世界,在空無一車的街道上肆意跑跳。極為諷刺的,在世界地球日運動滿50週年之際,路上沒有汽車、工廠生產減少、人們減少出門與購物,讓地球找回了100年前的乾淨環境。 台灣原本就有一群都市人,選擇走入山中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七成食物來自親手栽種。早在大疫來臨前,就相信減法生活對地球的好處,走入另類生活方式。走入天母後山,尋回生活真諦,驅車來到台北市中山北路七段,在猶如韓國電影《寄生上流》的豪宅區後方,拐進蜿蜒的紗帽路,霧氣就開始襲來。來到野蔓園,很難想像這兒離台北的塵囂車程僅20分鐘。這是人稱亞曼老師的唐嚴漢,16年前離開風風火火的商界後,一點一滴打造出的樸門永續基地,實驗對土地和人類友善的生活方式。 樸門(Permaculture)融合了永恆(permanent)、農業(agriculture)和文化(culture)的觀念,由兩位澳洲生態實踐家於1974年提出,藉由觀察與模仿自然運作的模式,學習以「順天應人」的方式,設計出讓人們在環境中能充分獲得食物與能量的系統。放眼望去,這一甲半的園地。野蔓園的菜園是「雜菜園」,各種菜長在同一塊土地上,有韭菜、青蔥、生菜、茄子等。樸門設計的原則是自給自足,有三大準則:照顧地球(earth care)、照顧人類(people care)、資源公平共享(fair share)。 為了照顧土壤和人體健康,野蔓園的菜園是以土壤和堆肥交錯堆疊,不用化學肥料,照顧土壤。資源公平共享,體現了「夠就好」的哲學。負責人說:「自給自足的前提,是人類每天消耗的資源,都該來自付出勞力得到的收穫,有做才有得。如果自己的資源足夠了,多的應該分享給其他人,而非服從一般資本主義邏輯,不斷累積財富存在銀行裡,只是為了不斷膨脹的數字。」自給自足的重點,是知道自己需要多少,而不是吃到飽、吃到撐,造成資源浪費。 2012年,野蔓園「吃自己種的米,留一塊乾淨土」計畫,榮獲第四屆學學獎綠色公益行動組特別獎。如今,他們每年3月都會邀民眾上山插秧,期間由野蔓園志工幫忙照顧稻穀,收成後,民眾就可吃到自己親手參與種出來的米。野蔓園最新的計劃,是打造共生農場,除了農活勞力,更要營造讓人放慢腳步的生活環境。對於野蔓園來說,新冠肺炎是「思考人類對自然環境、對自己做了什麼,才造成今天的後果?」的反思時刻,該是時候轉向更永續、簡單的生活方式。5年前在IG貼文,全世界用 #zerowaste(零廢棄)標籤的貼文只有1000多則貼文,前幾天看已有500萬則。可看出人心和行為已永遠改變了。 莫因善小而不為,莫因惡小而為之。因為人如何對待環境,不論產生的是好或壞的影響,最終結果都會回到人類自身。 節選自〈【天下雜誌】只能依靠機器人嗎?後疫情時代新哲學:夠了就好〉 網址: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0043?from=search |
問題(一):作者認為「莫因善小而不為,莫因惡小而為之。」原因為何?(文長150-200字)
參考答案:作者所謂的「夠了就好」其實是希望大家省視自己的消費及生活習慣,在需要和想要之間找到平衡點。減法生活,也是過好生活的一種方式。消費是需要省思的,精準且理性的消費,將所有東西物盡其用。守住荷包,也守住環境。對環境不利的惡,不論再小,都不該去做;換言之,對地球有益的事,不管再小,不要認為自己力量微弱,還是要做。撇除那些不必要的,只留下真正需要的,才能繁華落盡見真淳,用「減法生活」過「加法人生」。
問題(二):從杜牧〈阿房宮賦〉中的敘述可以明顯感受到秦王「滿足」於追求安逸且奢侈的生活,以至於百姓怨聲載道,自取滅亡。想想我們的生活,似乎有些束縛,是我們自找的;有些壓力,是我們自給的;或許我們無法改變外在的環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嘗試大膽丟掉真的不需要、失去也無妨的東西。減去這些不必要的煩惱,自在快樂也才能油然而生。請從自己的經歷或見聞之中,找出一次的體驗,證明減法生活的美好。(文長250-300字)
提示:
生活減法—少,但是更好
健康減法—減少負荷,因為健康所以幸福
工作減法—減少虛耗,效率加倍
心靈減法—減去煩惱,自在快樂
財務減法—減少無用花費,享財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