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選〉學習單
設計者:高雄市立新莊高中 陳俊坊
壹.課前探索
一、先秦哲學家的比較
1.假想先秦諸子成立了對話群組,請依他們某日中午的對話判斷說話者各是何人?
編號 | 人物 | |||
| . | 老子 | ||
. |
| 孔子 | ||
. | . | 墨子 | ||
. | . | 韓非 |
書名 | 別稱 | 主要思想 | 文章特色 |
【 老子 】 | 道德經 | 「道」為核心,自然無為。 | 充滿智慧且文采優美, 內容【五千】餘言 |
【 莊子 】 | 南華經 | 強調逍遙、忘我,追求個人絕對的精神自由 | 想像玄妙,文筆靈活奔放,多用【 寓言 】 |
【 論語 】 | 以仁為核心。言仁則推己及人,言學則重下學上達 | 大多篇幅簡短,為以談話和問答為主的【 語錄體 】 | |
【 孟子 】 | 推仁至義,人性本善,民貴君輕,尊王賤霸,重義輕利 | 雄辯奔放,詞鋒犀利,氣勢磅礴。善用【 寓言 】、譬喻、排比 | |
【 荀子 】 | 化性起偽、人性本惡,積善成德,尊君隆禮 | 議論散文各篇都有明確的主題,以【 專題議論 】分析與論證 | |
【 韓非子】 | 集法術勢大成,君無為,法無不為 | 結構嚴密,議論透闢,詞鋒犀利,並善於運用歷史寓言 | |
【 墨子 】 | 兼愛、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賢、節用、節葬、非樂、非命 | 以【 專題議論 】立一家之言 |
二、文字謎宮:下列文字矩陣,共有5個出自《老子》成語,你能圈出幾個呢?
經 | 大 | 器 | 晚 | 成 | 仁 |
天 | 網 | 恢 | 恢 | 復 | 功 |
長 | 命 | 白 | 歲 | 無 | 成 |
地 | 下 | 酒 | 泉 | 中 | 身 |
久 | 病 | 涼 | 醫 | 生 | 退 |
勞 | 苦 | 工 | 膏 | 有 | 無 |
貳.關於作者
一、基本資料
姓名 | 李耳 | 時代 | 【 春秋 】中期 |
字號 | 字 【 聃 】 道教稱號【 太上老君 】 | 學派 | 【 道 】家 |
籍貫 | 【 楚 】國苦縣 | 職業 | 【 周 】守藏室之史 |
生平 |
|
二、著作風格
著作 | 《老子》,又稱【 道德經 】,共81章,依內容可分為上、下兩篇,上篇37章言「道」,下篇44章言「德」。四庫分類放在【 子 】部 |
核心 | 扣合【 道 】、【 德 】二字 *「道」是思想的核心,它無形無象而永恆存在,是宇宙的本源和普遍規律。(形而上的、絕對的、永恆的) *「德」則是「道」反映在萬物和人身上的表現。(形而下的、相對的、變動的) |
主張 | 順應【 自然 】,以清靜無為、清虛自守、恬淡【 寡欲 】,做到反璞歸真。 |
結構 | 宏偉而嚴密、充滿哲理 |
言語 | 詩化的文字語言,使用【 楚 】文字音韻,韻散結合的【 格言 】體。 |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所貴【 道 】,虛無,因應變化於【 無為 】,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 |
三、哲學思想
中心思想 | 以【 道 】為本 | 以【 德 】為用 |
人性修養 | 絕【 聖 】棄智 | 謙下退讓 |
政治理想 | 清靜【 無 】為 | |
下列哪些思想符合老子的理念?(多選) ■功成不居 □見賢思齊 ■虛懷若谷 ■福禍相依 □逍遙無待 |
參.課文深究
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 |
※請依據上文內容完成下列表格,並回答下列問題
【 相對 】的概念 | 形成 | 因有美而有【 惡 】 因有善而有【 不善 】 | 1.【 相對 】的概念就會產生【 比較 】 2.概念的形成是【 人為 】的因素 | |
推論 | 有←→無 相生、難←→易 相成 長←→短 相較、高←→下 相傾 音←→聲 相和、前←→後 相隨 | |||
【 聖人 】的應對 | 作為 | 處【 無為 】之事 行【 不言 】之教 | 【 聖人 】的作為就是 跳脫【 比較 】, 回歸【 自然 】, 才能保持【 永恆 】 | |
結果 | 萬物作而不辭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 功成而弗居 弗居而不去 |
(1)老子認為事物都有「相對」的比較,下列哪些是「相對」而來?(多選)
■美惡觀感 ■善惡之分 ■高低對比 ■難易之分 □功成弗居
(2)承上題,下列文句表達此一認知的請打「V」。
文句 | 答案 | |
1. |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 | |
2. |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漁父〉) | |
3. |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王羲之〈蘭亭集序〉) | |
4. | 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莊子》) | V |
5. |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蘇軾〈赤壁賦〉) | V |
(3) 下列何者是老子認為應有的「應對之道」?
□訂定標準 □區分美醜 ■無為不言 □隨遇而安
二、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第十二章) |
※請依據上文內容完成下列表格,並回答下列問題
現象 | 享受 | 色彩 | 樂音 | 味道 | 玩樂 | 奇貨 | 過多的【 享受 】會產生無盡的【 慾望 】 | |
影響 | 目盲 | 耳聾 | 口爽 | 心狂 | 行妨 | |||
應對 | 原則 | 滿足【 需求 】,不要【 享受 】 | 去【 奢侈 】而 求【 儉樸 】 | |||||
方法 | 去彼取此 |
老子對感官慾望的獲取提出了:(多選)
□「數大便是美」的感受 ■「物極必反」的現象 ■「量大則質變」的警告
(2)老子認為去除事物的影響的方法為:
□禁止畋獵 ■反璞歸真 □捨近求遠 □克己復禮
三、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六十六章) |
※請依據上文內容完成下列表格,並回答下列問題
例證 | 現象 | 江海容納百川 | 江海因為處於【 下位 】才能容納更多 | |
原由 | 處於最【 低 】處 | |||
聖人 作為 | 目的 | 在民之【 上 】 | 身【 先 】於民 | 聖人不影響人民的【 作為 】,人民就不會覺得【 厭棄 】。 |
方法 | 言辭【 謙下 】 | 處事【 退讓 】 | ||
結果 | 人民不感【 負擔 】 | 人民不覺【 損害 】 | ||
百姓愛戴而不會【 厭煩 】 | ||||
結論 | 原由 | 不與他人【 相爭 】 | 【 不爭 】就【 無敵 】。 | |
結果 | 天下就無人可以【 爭奪 】 |
(1) 根據上文所述,「聖人處上而民不重」的「民不重」,意思是:
□人民並不重視誰是聖人 ■人民不感覺到有何負擔 □人民並不重視富貴名利
(2)老子認為聖人取得百姓信任的原因是:
□自處於上 □身先士卒 ■謙遜退讓 □天下莫爭
(3)根據上文所述,天下樂推聖人而不厭,是因為聖人:
□才智在眾人之上
□具備高尚的品德 □擁有極佳的口才 ■不與任何人相爭
四、小國寡民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八十章) |
※請依據上文內完成下列表格,並回答下列問題
物質 | 擁有 | 器物 | 重死 | 舟輿 | 甲兵 | 擁有各種【 物質 】卻不輕易使用。 |
不使用 | 不用 | 不遠徙 | 不乘 | 不陳 | ||
生活 | 方式 | 民復【 結繩 】而用 | 回復【 簡單 】、 【 樸實 】生活 | |||
形態 | 甘食、美服、安居、樂俗 | |||||
相處 | 國家 | 鄰國相望、雞犬相聞 | 國家之間、人民之間沒有【 利害 】關係 | |||
人民 |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1)本文提到「小國寡民」人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因素為何?
□無法遠徙 □無舟輿可乘 □無甲兵自保 ■生活簡單樸實
(2)老子認為理想的世界環境應該具有哪些要素?(多選)
■簡樸生活 □與民爭利 ■安居樂業 □善用物資
(3)下列文本,能呼應此理想世界的是:
□〈醉翁亭記〉 ■〈桃花源記〉 □〈項脊軒志〉 □〈虬髯客傳〉
肆、延伸思考
※下圖為某搜尋引擎的查詢記錄,若點選這三個檢索詞,則所搜尋出的文獻資料,最可能的交集對象是:(92指考)
□孔子、孟子
■老子、莊子
□屈原、賈誼
□韓愈、柳宗元
伍、延伸閱讀
老子談領導:「無為」,不是真的什麼都不做!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一直默默地做事,並且一開始就把自己變得無名無形 我們可以先順一下後面的語句。通行本是「萬物作焉而不辭」,意思是,道為萬物去運作,它不推辭。帛書乙本說「萬物作而弗始」,意思是,最開始的道是無名無形的,是為萬物運作的,你找不到它開始的時候。因為它一直在做,而且在最開始的時候,就把自己變得無名無形,隱身於背後,以「萬物作而弗始」。 「為而弗恃也」意思是,道為萬物去運作,但是不恃以為功。比如,這個世界這麼好,鳥兒在鳴叫,花兒在綻放,樹木繁茂;秋天樹葉凋落,春天又開始發芽……你看萬物生養得這麼好,但是道不說這是自己的功勞,不恃以為功。 什麼是道?不恃以為功,不居功自傲。然後老子說:「成功而弗居也。」通行本是「功成而弗居」,這兩個沒太大的區別。意思是,萬物已經長好了,已經繁茂了,但是道不恃以為功,不居功自傲。 最後老子總結了兩句話:「夫唯弗居,是以弗去。」意思是,正因為它不居功自傲,而是放低自己,隱形於背後為大家去做事,結果大家反而離不開它。 理順一下就是,天之道一直在做,而且是為這個世界做的,但是你找不到它的起點,因為它無名無形,它「不恃以為功」,隱身於背後,也不居功自傲。所以天之道的特點是對萬物去做,對自己無為。 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忘掉形名之分去「為」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是仿效天之道來推演聖人之道,即領導者的法則。領導者的無為到底是什麼概念,這是我講《道德經》的核心。領導者的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天之道分明為萬物去運作,去推動運行。你說道做沒做?道一直在做,而且是為萬物做。那它對自己怎麼樣呢?對它自己則是無為的,不爭取任何名譽、地位等。 所以無為是對自己的。我們透過這種推演可以了解,無為是不要為爭取自己的名譽、地位、金錢、欲望等去刻意作為,要放下自己的欲望,盡量不要為自己去撈取名利,忘掉形名之分。但是對眾生要怎麼樣?要「有為」,這才是無為的真正涵義。 很多注解《道德經》的人把無為解釋成了什麼都不做,還有的解釋成不妄為。什麼是不妄為?妄的邊界在哪?我們也搞不清楚。所以,我說這都是不完整的。另外,歷朝歷代把無為都給講偏了。 這麼一個可愛的、熱愛老百姓的、積極有作為的人,卻被解釋成了一個消極避世的人,我覺得這對老子來說是不公平的。 天之道只制訂規則,然後萬物按照規則去運作,它不去過分干預,只是按規則去運行。這叫什麼?「不言之教」。老子主張領導者在管理的時候,要盡量跳脫出來,不要受自己意念的驅動,而是制訂規則讓你管理的系統自己運行。 選自羅大倫《人生有點難,老子幫你變簡單》 |
一、下列選項敘述符合作者對於「無為」的詮釋的是:
□爭取自身名利的作為 ■萬物依照自然規則運作 □依照自己意念的驅動
二、作者認為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答案:是仿效天之道來推演聖人之道,即領導者的法則。
三、根據本文,作者認為老子的「無為」與「成功」的關係為何?(字數300字)
答案:「為而弗恃也」意思是,道為萬物去運作,但是不恃以為功。比如,這個世界這麼好,鳥兒在鳴叫,花兒在綻放,樹木繁茂;秋天樹葉凋落,春天又開始發芽……你看萬物生養得這麼好,但是道不說這是自己的功勞,不恃以為功。天之道一直在做,而且是為這個世界做的,但是你找不到它的起點,因為它無名無形,它「不恃以為功」,隱身於背後,也不居功自傲。所以天之道的特點是對萬物去做,對自己無為。天之道只制訂規則,然後萬物按照規則去運作,它不去過分干預,只是按規則去運行。這叫什麼?「不言之教」。老子主張領導者在管理的時候,要盡量跳脫出來,不要受自己意念的驅動,而是制訂規則讓你管理的系統自己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