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學習單(教師版)
壹、課文賞讀
第一段
一、文意理解
在〈勸學〉的第一段中,荀子運用了許多比喻的手法來談論學習的作用和重要性。請你以劃線的方式,將下列文句與文意作正確的連結。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 學習所造成的本質改變,是長久永恆,而且不可回復的 | |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 先聖先王之言蘊含了無比廣博深厚的學識 | |
不同族群之人,出生時本性相同、長大後習俗不同,證明學習對人的影響甚大 | ||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 經過後天的學習,人可超越其先天本性 |
二、延伸思考
閱讀下列選文後,回答問題(文長合計約100字左右):
(一)請扼要敘述荀子對於人性的看法。
(二)依據荀子對於人性的看法來推論,荀子為什麼強調教育和學習?請說說你的分析。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故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後利;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古者聖王以人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今人之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睢,而違禮義者為小人。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
參考答案(答案僅供參考,請同學自由發表看法): (一)荀子認為人的本性傾向於惡。人天生有好利、妒惡、慾望之心,如果順著發展,就會產生爭奪、殘賊、淫亂之事,違背禮義。 (二)因為人性本惡,若要讓一個人向善便不能使他順著本性發展,而要以人為的力量加以導正。這份人為的關鍵力量正是教化,也就是教育和學習。 |
第二段
一、文意理解
在〈勸學〉的第二段中,荀子提到「學重於思」,以及君子「善假於物」的觀點。這些道理你是不是也在別地方聽過呢?請選出與課本文句意思最相近的格言:
(B)1.「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句話的意思與下列何者較接近?
(A)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論語・子罕》)
(B)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
(A)2.「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檝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這句話的意思與下列何者較接近?
(A)牛頓說:「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B)牛頓說:「我好像是一個在海灘上玩耍的孩子,時而為拾到幾塊晶瑩剔透的石子而歡呼,時而為拾到幾片美麗的貝殼而雀躍。可是,對於面前的那一片浩瀚無垠的大海,我卻一無所知。」
二、延伸思考
閱讀下列選文後,回答問題(文長合計約100字):
(一)下文所闡述的道理,與荀子〈勸學〉一文的觀點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二)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請依據你的見解,評論作者的看法。
科學上的發明可以進步這麼快,最主要是因為人類的知識可以累積。我們有文字,可超越時空的阻隔,將前人一生研究的心血紀錄下來,流傳後世,使我們可以站在他們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遠。還記得牛頓說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一段話嗎?一個人的生命有限,如果沒有前面無數人的努力,我們今天不可能坐在這裡享受這麼進步的科技文明。因此,面對二十一世紀資訊爆炸唯一的武器,便是閱讀——在最短的時間內吸取別人研究的成果。閱讀是目前所知唯一可以替代經驗使個體取得知識的方法。(洪蘭〈閱讀使你爬上巨人的肩膀〉)
參考答案(答案僅供參考,請同學自由發表看法): (一)〈勸學〉提到君子「善假於物」,汲取先聖先王之言來超越本性的不足;而本文則告訴我們要吸取人類累積的知識,而不只是依賴自身經驗。我認為這二者是相通的,都強調學習的重要。 (二)我認同作者的看法。一個人的生命有限,所見所聞也有限。懂得透過閱讀汲取別人的經驗,就等於是在短時間內將許多人的智慧結晶化為己有,事半功倍。 |
第三段
一、文意理解
在〈勸學〉的第三段中,荀子開始討論影響學習的要素。閱讀下段文字後,回答1-2題。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1.上段文字乃在強調何者的重要?請在正確的選項前打勾:
□天性 □階級 V環境 □遺傳
2.下列格言,何者與上段文字所強調的重點相似?請在正確的選項前打勾(答案不只一個):
V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V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虧損。
V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交,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V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齊也,不可得矣。
V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V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
二、延伸思考
荀子在〈勸學〉中強調:「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這樣的觀點能否找到學理上的依據?請閱讀下列二則學習理論,並分析:何者可以作為「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這段話的學理證據?為什麼?(文長約50-100字)
資料一:
對由多個反應集合而成的行為組型的模仿,並非由每個反應個別受到強化之後再串連起來,而是一開始就由個體對楷模行為整體觀察後,整體模仿學習而來的。個體觀察到楷模的示範性行為,或是聽到楷模人物對行為是否正確的解說,即使未曾跟隨楷模去實際演練各項外顯行為,卻依然可以學到該整體行為組型。(班杜拉《社會學習與人格發展》,轉引自張春興《教育心理學》)
資料二:
一股是防衛的力量,該股力量的內在作用是恐懼失卻安全而使個體在心理上有退縮傾向;因而使個體依戀過去,恐懼成長,擔心無人支持,不求獨立自主,遇事逃避現實,不敢接受挑戰。另一股則是進取的力量,該股力量的內在作用是促動個體本人,趨向完美而統合的境界成長;因而使個體樂面對世界,充滿信心與朝氣;而且,在心理上無內在衝突,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內心深處的自我。(馬斯洛《成長心理學》,轉引自張春興《教育心理學》)
參考答案(答案僅供參考,請同學自由發表看法): 我認為資料一可作為荀子這段話的學理依據。文中提到人類會向楷模人物模仿學習,而荀子〈勸學〉提到的中正之士正是這樣的楷模人物。觀察中正之士的行為,聽他的言論,也會讓人們習得楷模的行為,因而遠離邪僻,更接近中正之道。 |
第四段
一、文意理解
在〈勸學〉的第四段中,荀子談論到學習內容的問題。請依據文意回答下列問題。
(B)1.荀子在〈勸學〉的第四段中做了一些比喻,例如:「肉腐出蟲,魚枯生蠹。」「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聚焉。」這些比喻想傳達的道理是:
(A)人的思考模式各有不同,有人擅長於此,有人擅長於彼,不可一概強求。
(B)人之所學會招來相應的榮辱,故君子對於學習內容與方向的選擇,應十分謹慎。
(C)每個人的特質不同,適合的學習內容也不同;一如適合蟲吃的食物,未必適合蠹吃。
(A)2.如果想為〈勸學〉第四段的見解尋找實際的例證,下列何者最為合適?
(A)阿超相信知識能為家鄉帶來改變,積極鑽研醫學,籌設醫院以改善偏鄉原住民醫療環境,被譽為「台灣史懷哲」。小張發現各國法律中有諸多的漏洞可帶給自己致富的機會,因此積極鑽研各國法律對詐欺罪罰則的不周延處,協助詐騙集團跨國犯罪,但最終在國外遭到逮捕,遣送回國審判,身敗名裂。
(B)小湘認為在學校學到的教育理論,一定也可以應用在實際的教室中,因此依據行為心理學,結合學生熟悉的神奇寶貝卡通,設計了一套獎勵制度,有效改善了學生學習的成效。阿義卻認為理論與實務往往相違背,盡信書不如無書,因此拋開各家各派的學說,依據自己的教學經驗設計一套班級經營的模式,結果深受學生與家長的推崇。
(C)阿偉是大企業老闆的兒子,從小就生活在優渥順遂的環境中,家人捨不得讓他吃一點苦,他因此沒有培養出好的挫折容忍力,遇到一點困難就全盤放棄,最後公司在他的手中因為經營不善而倒閉。小明的父母都依靠打零工過日,他很小的時候就認定只有教育和努力能改變自己的處境,因此刻苦力學,並願意從最底層的職務幹起,最終成為一家公司的總經理。
二、延伸思考
下列是一篇介紹漫畫家蔡志忠的文章。文中,蔡志忠最令你欣賞的人生態度是什麼?請談談你的看法。(文長約50-100字)
十五歲起從事專業漫畫創作,三十九年來蔡志忠始終堅持對漫畫的熱情,他的漫畫作品目前在全球以十七種語言發行,行銷全世界三十六個國家和地區,是一位真正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國寶。
日本漫畫學院院長木村忠夫認為,「漫畫可以讓不同文化的人合而為一。」這句話正是蔡志忠作品的寫照。
蔡志忠最大的成就在於,他把古代智者的智慧精髓,用最淺顯的文字和圓融的線條,演繹出生活和文化價值觀。
蔡志忠很樂於扮演這樣的角色。他自認最大的特質,就是化繁為簡。最近,他把自己苦讀物理的心得,用漫畫的表現和簡單文字敘述,期待引領更多人進入物理的領域。
蔡志忠認為,人生最重要的功課就是認清自己和自我學習。
蔡志忠從小就很有自己的志向。十五歲那年,初中輟學的他隻身來到台北,一心一意只想畫漫畫。後來,他進入光啟社工作,無師自通學會卡通動畫的製作,甚至創業成立卡通公司。
開公司賺來的錢不少,他的收入很高,但蔡志忠內心深處潛藏畫漫畫的因子卻未能發抒。
1983年,三十五歲的蔡志忠決定跳脫經營者的角色,並由卡通轉回二十年前他所鍾情的漫畫。……
回到漫畫之路,也是蔡志忠踏上不同領域學習之路的開端。「學習可以改變人生,」他說。
蔡志忠本身是一個自我學習的典範。他在三十五歲進入人生和作品的分水嶺,肇因即是他藉由自我學習而大幅成長。
早年蔡志忠把所有時間和力氣都放在工作,三十五歲開始,他花了很長的時間思考,讓他由戲謔式的作品風格,轉向中國古代經典,陸續完成《莊子說》、《六祖譚經》等佛學、思想典籍。
因為思考,他學會了自我學習。他從哲學出發,藉由思考進入了莊子的道家思想與境界,並反芻成淺顯的表達方式。(楊永妙〈蔡志忠用學習改變人生〉,出自《遠見雜誌》第198期,2002年12月)
請同學自由表達意見。 |
第五段
一、文意理解
在〈勸學〉的第五段中,荀子談論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仔細閱讀後,我們會發現,在這個段落中荀子談到了三種學習的態度,而這三者彼此環環相扣。請將下列文句與相應的學習態度劃一條線連結在一起。
積 | 專一 | |
騏 | 累積 | |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 | 有恆 |
二、延伸思考
下列是一篇談論如何提升專注力的文章。閱讀完後,請你也分享自己的經驗和看法:
(一)你覺得生活中哪些因素會導致一個人的專注力降低?(文長約50字)
(二)就你所知,有什麼方法可以提升專注力?(文長約50字)
傳簡訊、滑手機、上臉書、打電玩、逛網路、大量的資訊、二十四小時的媒體……,現代人幾乎無時無刻不分心。「注意力不足,已經成為我們社會的『新常態』(new normal),」《情緒智商》一書暢銷作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感嘆。
我們需要專注,才能追求卓越,但注意力卻成了愈來愈稀有的資源。該怎麼重新鍛鍊,讓這項隱形的心智資產,為工作與生活加分?
高曼在去年底出版的新書《專注力》(Focus)裡,為每個想要成功的人,提出了有用的分析與建議。
寫這本書之前,有一天,我趕著參加一個會議,卻遇上了塞車。情急之下,我一邊開車,一邊傳簡訊通知對方,「我已經在路上。」
打字的時候,好幾次都忘了注意旁邊的車輛。很糟糕對不對?後來,我看到一項新研究才知道,開車時傳簡訊,就跟酒醉駕車一樣危險。
這件事讓我驚覺,現代人的注意力發生了很大問題。
這個問題無所不在。你會看到:坐在餐廳裡共進晚餐的夫妻,不是相互凝視,而是緊盯著自己的手機。公司開會時,大家都在看簡訊或上網。車站裡,青少年忙著上臉書,而不是互動聊天。
各式各樣科技產品,讓我們愈來愈分心,無法專注進行手邊的工作,或專心對待他人。注意力不足的現象,已經成為我們社會的「新常態」。
就連我自己也不例外。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很專心地埋頭工作,需要查資料的時候才上網。問題是,一上網就會看到當天的新聞,我又很愛看新聞,常常不自覺地連看四、五則,完全忘了正事。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伯.希蒙說過,「資訊會消耗接收者的注意力,因此,資訊過多就會造成注意力的匱乏。」確實,注意力已經成了一種愈來愈稀有、但也更加珍貴的資源。我認為,現在該是我們採取主動,從日常生活開始,設法因應這個問題的時候了。……
注意力是可以鍛鍊的。它是一種心智肌肉,就像你到健身房練臂肌一樣,不斷地重複訓練,就能練出強壯的三頭肌。
我們可以來試試最基本的練習。只要兩分鐘就好。請各位在位子上坐直,閉上雙眼,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面。不必試圖去控制它,只要「看著」你的呼吸,感覺空氣從鼻孔進出。
緩慢地充分吸氣,然後充分呼氣。然後再來一次,一直重複。讓自己意識這些呼吸。假如你發覺自己的注意力開始飄移,就要把它拉回來,重新回到呼吸上。
(兩分鐘後)現在可以張開眼睛了。有沒有人發現自己分心?(不少人舉手)有沒有人把它拉回來?(幾個人舉手)很好,就是要這樣。
事實上,這個練習的重點,不在於要你專心,而是要讓你在分心時,把注意力找回來。這樣的練習,簡單卻很有效,會強化腦部注意力迴路的連結。(吳怡靜整理〈丹尼爾高曼:從靜坐呼吸開始 鍛鍊你的專注力〉,引自《天下雜誌》2014年1月)
參考答案(答案僅供參考,請同學自由發表看法): (一)我認為專注力降低主要還是自己的問題,外在環境只是其次。正所謂「心靜自然涼」,一個人如果能維持內心的寧靜,手機、臉書、電玩、網路也無法干擾自己。 (二)我覺得專注力事實上是可以透過反覆的練習來鍛鍊的。我每天會花十到二十分鐘靜坐,調整自己的呼吸,清空腦中的雜訊,阻斷外在訊息的干擾。長久下來,很容易在讀書或做事之前就可以提醒自己,要專心了。 |
第六段
一、文意理解
在〈勸學〉的第六段中,荀子談論到學習的影響。他提到:「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這段話傳達的旨意是什麼?請在正確的選項前打勾。
□只要努力學習,修養品格,一定能達成理想,抵達成功的彼岸。
V只要用心修習,累積善行,自然能發揮影響力,而被聽見、被看見。
□只要靜心體悟大自然的細微訊息,一草一木之中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二、延伸思考
我們的內心深處似乎都有一種「被看見」的渴望。於是我們在臉書發布動態,希望很多人來按讚;我們勇於站上舞臺,企盼得到臺下滿滿的掌聲。我們希望自己的優點與特長不要被埋沒;我們努力奮鬥的理由,也常常都是為了被看見。然而,一位跳舞超過11年的辰辰老師,在接受訪問時卻提到:「當你很努力做好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會被看見,所以不要為了被看見而去做這件事情。」他分享了個人的經驗:「像我自己就有很深刻的體會,因為從我開始跳舞,我都沒有想說我能靠跳舞拿到甚麼,但卻因為跳舞開始教學、得到服飾品牌贊助、接到演唱會的工作、拍了片,甚至後來也因此有在唱歌,而這些機會之所以會找上我,都是因為我很認真跳舞。」因此,身為一個舞者,他的體悟是:「不要只想著舞台!發現舞者的價值與熱情更重要。」(引自你知我知好學網〈不要只想著舞台!發現舞者的價值與熱情更重要〉)
人生是否應該追求「被看見」?請說說你個人的看法。(文長約50-100字)
請同學自由表達意見。 |
第七段
一、文意理解
在〈勸學〉的第六段中,荀子談論到學習的目標和步驟。他說: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請將相應的課本文句填入括號中,完成下列分析表:
學習的目標: | 近程 | ( 為士 ) |
遠程 | ( 為聖人 ) | |
學習的步驟: | 初始 | ( 誦經 ) |
進階 | ( 讀禮 ) | |
學習時應秉持的精神: | 1.持續深造 | ( 真積力久則入 ) |
2.終身學習 | ( 學至乎沒而後止也 ) |
二、延伸思考
學習與成長,是一輩子的事,在這條漫長的道路上,時時有人提醒我們「不要輸在起跑點」,但曾任殼牌石油公司大中華區業務總經理的田臨斌卻認為:「台灣人的迷思:總想要贏在起跑點,卻忘了人生是場馬拉松。」
閱讀下列文章後,請依據你的觀點評論作者的看法。(文長約50-100字)
大企業喜歡用「白紙」,尤其是徵聘長期培養的儲備幹部時,大都堅持使用沒有經驗的畢業生。沒有經驗代表沒有壞習性,企業引進後可以慢慢一層層塗上企業本身的色彩。這就是許多企業放著大把想從別的公司跳槽的現成人才不用,卻花時間力氣到校園徵才的原因。
我過去大部分工作是市場行銷。本職之外,幾乎每年都會應人事部門要求,一起到大陸重點城市的特定大學徵選公司的儲備幹部。
應徵者必須大學畢業,至於讀什麽科系、成績高低、是否有碩博士學位、是否有特殊證照等,在一般儲備人才徵選通常不是重點。企業要的是資質良好的璞玉;在此基礎上,即使專業知識有所不足,日後再訓練或協助取得相關資歷都相對容易。舉個例子,企業從市場上聘用一位擁有會計師執照的財務人員不難;但要培養一位懂企業文化、具有領導和組織能力、抗壓性強、能積極任事的財務經理就需要從長計議了。
許多台灣年輕人,尤其是在學學生對學歷存有迷思。學歷的確很重要,但只能算入門檻。與其花許多時間精力只為成就一張漂亮的履歷表,不如想辦法加強在課堂上學不到的職場生存能力。職業生涯是一場馬拉松賽,學歷和證照可以讓自己站在起跑線較靠前的位置,但更重要的是續航力。這需要靠被人們籠統稱之為「工作能力」的東西,可惜一般人對此理解不深。
還有許多人在選擇就讀科系時,以日後進入職場的難易程度和薪水待遇為主要考量。大學學什麽的確非常重要,但真正重要的在於進入社會後的續航能力。所謂「男怕入錯行」,其實男女都一樣,一旦入行,很可能就是一輩子。如果工作適合自身性向志趣,就可以在職業生涯中不斷學習成長,碰上瓶頸也較能忍耐突破。如果只為找個眾人眼光中的「好」工作,又或是犯了不想輸在起跑線上的錯,即使順利起步,越跑越痛苦,越跑越落後,想再重新開始更是難上加難。(田臨斌〈台灣人的迷思:總想要贏在起跑點,卻忘了人生是場馬拉松〉)
請同學自由表達意見。 |
貳、比較與思辨
一、先秦諸子對教育的看法
先秦諸子對教育和學習的看法各不相同。請以劃線的方式將下列觀點與各家人物作正確的連結。
人應返歸自然。道德與知識都是人為的,應該絕聖棄智、無知無欲,不必刻意追求知識。 | 孔子 | |
學習的核心是品德,個人透過教育與學習,可以修養品德,達到仁與聖的境界。國家教化百姓,則可以使人民易於治理。 | 孟子 | |
人的心中本來就有善端,教育與學習就是在啟發善端,擴而充之,再由近及遠,推己及人。 | 荀子 | |
人性並不是本來就是善的,但是透過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可以改變惡的本性,使人臻於善。 | 老子 | |
教育需教導人們兼愛與勤儉,使人世去除爭奪之原,而且生活不會窮困匱乏。那們人與人之間沒有爭執,國與國之間沒有征伐,天下自然太平。 | 墨子 |
二、學習是否必要?
閱讀框線內的文章,回答問題:
(一)甲文中,作者用青出於藍、冰寒於水、木直中繩的譬喻來說明何種道理?
(二)甲、乙兩文對追求學問的看法有何不同?
答案必須標明(一)(二)分列書寫。(一)、(二)合計文長限250字—300字。
甲、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荀子.勸學》) 乙、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莊子.養生主》) |
參考範文: (一)「青出於藍」、「冰寒於水」的譬喻在說明:經過後天的學習,會使人的本性發生改變,使人的知識見解增加,能力提高,比原本的樣子更進步。「木直中繩」之喻則說明學習對於人本性的改變是持久而長遠的,有著不可逆轉的作用,亦即經過後天學習,人就不易再回到過去本有的樣子。 (二)甲文認為追求學問是必須的。人需要透過學習來追求學問,改變本性,所以我們要讀古人之書,接受廣博偉大的學問。乙文則認為人不需耗費心神去追求知識,人生有限而學問是沒有盡頭的,因此追求知識只會使自己疲累不堪,順應自然才能保全生命與本性,才是生活之道。 |
三、學習只能是靜態的嗎?
甲、美國中學生送牛奶、送報;大學生作苦力、作僕役,等,已經變成了教育的一部分。這種教育,讓每一個學生自然的知道了什麼是生活,什麼是人生。所以一個個美國孩子們,永遠獨立、勇敢、自尊,像個哲學家帝王。他們年輕人習慣作卑微的工作,樹高傲之自尊,變成了風氣以後,崢嶸的現象,有時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陳之藩〈哲學家皇帝〉)
乙、我們的大學生,把讀書與考試擺第一位,家事都不用做,不懂待人處世與應對進退,出門在外不會自己洗衣服,不會自己做菜,上課不敢問問題,沒有研究的底子,只會讀書與考試,畢業後多半胸無大志,許多人一窩蜂去補習,不斷參加國考,以捧鐵飯碗過「三等」(即等發薪、等下班、等退休)人生為目標,令人嘆息!這樣連自己學業與生活都無法獨力處理的媽寶,上甚麼大學?未來即使畢業,對社會與人群能有何貢獻?媽寶的父母們是不是該負起最大的責任?(鄧鴻源〈媽寶大學生的爸媽,三思!〉)
閱讀上述二段文字,請以「我對勞動學習的看法」為題,提出你的評論、感想或看法。文長300字左右。
參考範文: 偶然間看到作家吳明益的文字:「我是一個著迷於體力活的人,這幾年來,我花在體力活上的時間,已經遠遠超過我的讀書時間了。」這不禁令我好奇,一個人究竟能勞動之中得到什麼?而這樣的收穫是從書本中得不到的。 我想,答案也只能從實際的勞動中獲得。因此,我告訴自己每週至少有一天的時間把家裡或學校中,我所看到最髒亂的地方打掃乾淨。於是,我捲起褲管和袖子,拿起水桶和棕刷,不靠清潔劑,而純粹用自己的氣力與陳年的惡臭、黃垢、泥塵和雜物、垃圾奮鬥。 那樣髒汙的地方是從前的我拒絕接近的。但我漸漸明白,如果不願去碰觸汙穢,那麼汙穢便將永遠存留在你的身邊。強迫自己與汙穢接觸,我反而也能理解汙穢形成的原因,那多半是人們因循苟且、自私怠惰的堆積,在時光的加壓下侵入建築物的肌理,也滲入我們的心中。 打掃過程中,淋漓的汗水、酸疼的筋骨總是要我停下腳步。不過,我覺得汗水、酸疼與疲累提醒著我界限的存在,而人就是要勇於突破界限。超越之後,才能看見另一片廣闊的天空。 吳明益又說:「為什麼要花這麼多時間做這些事?我也不明白,也不懂。」為什麼要讓自己這麼累?其實我也不明白,也不懂。但我確實感覺到自己變得不一樣了,變得更有耐心去面對這個世界,變得更有自信來看待逐漸強壯的自己,變得更明白每一項成就都要靠自己的雙手去打造。這或許就是勞動教會我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