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說》學習單【教師版】——柳宗元文言文閱讀理解與教學指導

格式
doc
大小
310 KB
頁數
11
上傳者
真真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9-10-04,离现在 6 20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捕蛇者說〉學習單 【教師版】

     班 座號   姓名:          

前言、「閱讀理解力」起手式:

一、看「題目」與「作者」:首先看文章「題目」是什麼?「作者」是誰?

說明「題目」可以提供我們閱讀文章的線索,指引出理解與思辨的方向;「作者」如果正巧是我們略有認識的文人,就為我們提供了文本的時代背景或當時文氣風格的參考。

舉例一看到「范仲淹〈岳陽樓記〉」,提醒自己在接下來的閱讀過程中,可多注意「岳陽樓」相關的景物人事,並看看文章有沒有交代出范仲淹的作此文的時空背景與動機,稍稍回想所記得的范仲淹生平,注意文章表達出的情感與想法。


二、找一找「情理/事景」:先快速瀏覽文章全文,找找看文章內容有無「敘事」部分?有無「寫景(含時空落點)」部分嗎?有無「說理」文字?有表達心情感受的「情感字眼」嗎?

說明文章內容,不外「事」、「景」、「理」、「情」四部分。「敘事」、「寫景」是文章的外圍材料,而「理/情」是文章核心,也就是「主旨」所在(文章中有時出現情/理交融的文字(文意),則不須硬加區別是情語或是理語)。如下圖:





一開始的全文瀏覽及略讀,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掌握住一篇文章的材料(「事件」、「景物」)主旨(「理/情」)

舉例范仲淹〈岳陽樓記〉一文的「情理/事景」訊息,大概如下:

    *人事:敘述作記緣由、滕宗諒、遷客騷人、古仁人。

    *景物:岳陽樓之全景概述與晴景、雨景。

    *:悲喜憂樂之情。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三、想一想「情理/事景」的「層次邏輯」:想想看,文章的「事」、「景」、「理」、「情」的因果脈絡如何?其「層次」(輕重主從)關係如何?

說明思維力具有「層次邏輯」,而文章是思維力的具體表現,一篇好的文章,必定是層次清晰、條理分明的,所以讀者如果能梳理出作者敘寫事件、景物或表達想法、感受的「層次邏輯」(行文脈絡與因果輕重),不僅能了解作者的思維層次邏輯,也有助提升讀者本身的思維力。

舉例范仲淹〈岳陽樓記〉「情理/事景」內容之層次布局概覽:敘述因滕宗諒修樓而屬予作文(事)遷客騷雨悲情喜(即景生情)古仁人憂樂天下(即情說理)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因理抒懷)。

壹、〈捕蛇者說〉閱讀與思辨引導:「篇名」與「作者」的線索

說明:從「題目」、「作者」中,尋找閱讀線索:

題目訊息:捕蛇者說






訊息思考/想一想

(一)「捕蛇」:目的?什麼人要捕蛇?有利可圖嗎?捕蛇以外,有沒有其他可替代的事件?

(二)「捕蛇者」:是什麼身分?與作者是什麼關係?作者為什麼要針對捕蛇者寫一篇文章?

(三)「文體判斷」:題目「捕蛇者說」的「說」,與「說」文體有關嗎?

(四)「文體複習」:在我們學過的文章中,以「說」為題的文章,像周敦頤〈愛蓮說〉、韓愈的〈師說〉、〈馬說〉等,與「捕蛇者說」的命題意涵,皆屬「說」體文章,回想看看,這些文章的寫作方式,是如何表達出作者的論點呢?


二、作者訊息:柳宗元

訊息思考/想一想:當知道作者是柳宗元後,先想想下列問題,有助於同學們對文本內容的閱讀理解。

(一)柳宗元仕途轉捩點是順宗永貞革新失敗,被貶永州司馬一事,因此寫了〈始得西山宴遊記〉等「永州八記」作品,〈捕蛇者說〉寫作時間是否是柳宗元其貶謫永州時期作品呢?

(二)文章如果透露出寫作時間、地點、事件,柳宗元對這些人事時地物的想法、感受為何?這些內容,與柳宗元的人生經歷與心境,是否有相關性呢?


  有了題解、作者的線索後,在接下來的全文瀏覽過程,試著找找看相關的閱讀材料。


貳、柳宗元〈捕蛇者說〉全文與翻譯、注釋:

【原文】

第一段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禦之者。然得而腊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去死肌,殺三蟲。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 

第二段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問之,則曰:「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將告於蒞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嚮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徙,餓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非死即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謹食之,時而獻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又安敢毒耶?」

第三段

余聞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於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譯文】

第一段永州的野外出產一種奇特的蛇,(它有著)黑底白花紋;被這到的草木全都枯而死;被這蛇咬完全沒有治療蛇毒的解藥。然而若將這蛇風乾作成藥餌,可治癒麻瘋之類的惡疾、攣踠(手腳彎曲不能伸直)瘻(脖子腫大)、癘(惡瘡),去除死肉,殺死人體內的寄生蟲。起初,太醫用皇帝的命令集這種蛇,每年收兩次,招募能夠捕捉這種蛇的人,充抵他的田賦繳納。所以永州人都爭去捕捉這蛇。

第二段有個姓蔣的人家,享有這種(捕蛇而不納稅的)好處已經三代了。我問他這事,他卻說:我的祖父死在捕蛇這件差事上,我父親也死在這件事情上。現在我繼承捕蛇差事也已十二年了,險些喪命也有好幾次了。他說這番話時,臉上好像很憂傷的樣子。我很同情他,就對他說:你怨恨這差事嗎?我打算告訴管理政事的地方官,讓他更換你的差事,恢復你的賦稅,這樣如何呢蔣氏聽了更加悲傷,淚流不止地說:為了哀憐我,想讓我活下去嗎?然而我這差事的不幸,還比不上恢復我繳納賦稅的不幸那般嚴重。(假使)從前我不當這個差,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從我家三代住到這個地方,時日累計至今,已經六十年了,反觀鄉鄰們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他們即使將土地種植所獲及收入盡數拿去繳交賦不夠,只得號啕痛哭輾轉逃亡,又饑又渴地疲憊跌倒在地。(一路上頂著風雨,冒著嚴寒酷暑,呼吸著帶毒的疫氣,一個接一個死去,乃至屍體相互枕臥堆疊(死亡眾多)。從前那些和我祖父同住在這鄉鄰現在十戶中已剩不一戶了;和我父親同期居住的鄉鄰現在十戶當中只有不到兩三戶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現在十戶當中只有不到四五戶了。那些鄉鄰,不是死了就是遷走了。(相較於鄉鄰)我卻獨獨因捕蛇這個差事活了下來。兇暴無理的官吏來到我,到處吵嚷叫囂,到處騷擾,那種喧鬧叫嚷著驚擾鄉民的氣勢,(不要說人)即使雞狗也不安寧啊!我懷著緊張恐懼心情,看看我的瓦罐,確認我的蛇還在裡面後才放鬆地躺下休息。我小心地養蛇,到規定的日子把它獻上去回家後,就能享受地吃著田地作物如此度過我的餘生我估計這一年當中冒死的情況,就兩次時間我都可以快快樂樂地過日子哪像我的鄉鄰們那樣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脅呢!現在我即使死在這差事上,與我的鄉鄰相比,這死亡,可說還晚的太多了我哪裡敢怨恨(捕蛇這件事)呢?

第三段我聽了蔣氏的訴說)愈加充滿。孔子說:苛酷的統治比老虎還要兇暴啊我曾經懷疑過這句話,現在根據蔣氏的遭遇來看,(可見孔子這句話)仍舊是可信的。唉!知道稅的毒害比這種毒蛇更厲害!所以(我)寫了這篇」,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官員能讀到這篇文章

【注釋】

〔永州〕州名,今湖南零陵縣。  〔齧〕咬,噬。〔腊〕風乾肉類。                   

〔餌〕藥餌,即藥引子。〔大風〕痳瘋  〔攣踠〕手腳曲而不能伸直。

〔瘺癘〕頭腫生惡瘡。           〔死肌〕腐爛的肌肉。〔汪然〕淚流不止貌。              

〔蹙〕困苦也。           〔頓踣〕困頓倒地。〔隳突〕騷擾。

〔恂恂〕緊張恐懼。                 〔弛然〕放鬆心情。   〔熙熙〕快樂。

〔觀人風〕觀察風俗之善惡。

參、閱讀理解與分析

請在閱讀全文後,依序回答下列問題。

一、題解訊息:觀察篇名〈捕蛇者說〉與文章內容之訊息

捕蛇者

地點:事件所在州郡

【 永 】州

人:捕蛇者姓氏

【 蔣 】氏三代  

與捕蛇者對話之人(作者)

【 柳宗元 】

文體辨別依據有二:

從「題目」與「內文」看出

題目:捕蛇者

內文:「故為之,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二、文章「情理事景」大要:

景物

永州產【 異蛇

人事

永州人爭相捕蛇,用蛇抵【 賦稅

柳宗元與蔣氏的對談,共有【 】次問答

蔣氏貌甚【 大戚、汪然出【

柳宗元悲愈悲

柳宗元先疑後信的是,孔子何言:【 苛政猛於虎

柳宗元感慨而領悟:「賦斂」與「毒蛇」的危害何者為重?

故為之說,以俟夫【 觀人風者 】得焉。

三、文意脈絡與內容層次之概覽:

第一段

先:敘述永州異蛇之毒與利

後:交代王命太醫聚之,歲賦兩次,永州人於是爭相捕蛇,為了抵賦稅

第二段

先(第一次問答):柳宗元惑而問,蔣氏貌若甚戚而答

  ──蔣氏敘述三代捕毒蛇之苦

後(第二次問答):柳宗元悲而問,蔣氏大戚、汪然出涕而答

  ──蔣氏敘述自家捕毒蛇之苦,仍優於鄉鄰因賦歛而迫蹙的生計

第三段

柳宗元說明賦歛為苛政,期待為政者能體察民情

(-)(  )關於本文的寫作手法,下列何者最適當?

  (A)先敘後論

  (B)先論後敘

(二)(  )關於本文的創作動機,下列何者最適當?

  (A)肯定蔣氏三代捕蛇事業,同情其捕蛇辛勞

  (B)感受到人民因賦稅繁重,而苦不堪言困境

  (C)認同以捕蛇抵稅的措施,鼓勵永州人捕蛇

四、本文寫作時的唐代租稅制度簡介:

唐德宗時,宰相楊炎推行「兩稅法」,據畝、戶兩稅項整理而成,畝稅是根據土地所產徵收,於秋季繳納,戶稅在夏季時繳交,徵收稅收時,是以現錢為準,亦可以實物折算。兩稅法以個人之土地和財產為本,制定目的在主張「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即不分主戶(本貫戶)、客戶(外來戶),一律編入現居住州縣戶籍,就地納稅,無論是王公貴族、學員及浮客(四處漂泊的人)等,都在被徵稅之列,甚至是商人也要在暫居之地繳納賦稅,故增廣了徵稅的範圍。兩稅的徵收本以貧富為差,但評定民戶之富貧只能根據各民戶擁有之土地作為標準,是以兩稅法遂演成畝稅,但農稅之評定,是以田畝計,而不論土質之高下,使貧富差距與賦稅不公更形明顯。全國各地稅率,輕重不一。稅項攤分全國各戶,因攤分不均勻,各州稅率不均,故稅率重的州,人民往往因賦歛而苦不堪言。而農民既多貧困,且繳各種苛稅,多有選擇逃亡或鋌而走險者。(參考黃現璠:《唐代社會概略》,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一)找一找:根據〈捕蛇者說〉一文,從何句可以推測屬於「兩稅法」時期?

歲賦其二

  ────────────────────

二)想一想:根據文中畫底線的對象,在〈捕蛇者說〉一文,各是指何人?請於空格中,填入何者為「鄉鄰」?何者為「蔣氏」?

選擇逃亡者

鄉鄰

選擇鋌而走險者

蔣氏


五、段意理解與分析:

  請依序回答下列各段文意相關提問。

(一)第一段文意理解與分析

1.連連看:請參考第一段原文所述,對應出毒蛇之「異處」與利害。

黑質而白章




毒液強,可致人於死


(缺點)

觸草木盡死

顏色黑底有白色花紋

以齧人,無禦之者

可製作藥材,功效大

(優點)

腊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去死肌,殺三蟲

蛇身表面有劇毒


2.(  )「趨吉避凶」是人情之常,毒蛇之害,永州人民應當避之惟恐不及,卻爭相捕毒蛇的原因是:

 (A)毒蛇能做藥方,具有救世的熱誠

 (B)對皇帝忠心,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C)配合國家賦役政策,是人民義務

 (D)如果捕繳毒蛇,可抵免當年田租

3.承上題,永州人爭相捕毒蛇,反映了對當時賦役制度的態度為何?請用20字左右說明之。

人民冒死捕蛇,只為了能抵免賦役,可見苛徵賦歛之苦。

  ────────────────────────────────────  

(二)第二段文意理解與分析

1.(  )蔣氏說明「專其利三世」,此「利」為何?

 (A)高價販賣用毒蛇製作的藥材

 (B)以所捕的毒蛇換抵田租繳納

2.承上題,蔣氏說明「專其利三世」,卻「貌若甚戚者」,造成捕蛇之利與內心之戚的矛盾原因為何?請用50字內之文字說明。

雖名為「利」,卻已用前兩代父祖的生命犧牲換來,這種家破人亡的痛苦和悲傷,直到第 三代仍無法避免。

──────────────────────────────────────  

3.(  )蔣氏面對作者提出的「更役」、「復賦」建議,卻「大戚」、「汪然出涕」,說出「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嚮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請問蔣氏所言的「久已病矣」,是指:

 (A)受賦歛之苦

 (B)被毒蛇所咬

4.(  )承上題,這是將「捕蛇之役」與「田租之賦」做比較。對蔣氏來說,生存(生命)與生計(生活)的比較,孰輕孰重?

 (A)生存(生命)重於生計(生活)

 (B)生計(生活)重於生存(生命)

5.蔣氏提出「嚮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進一步指出鄉鄰因賦歛而「久已病矣」的生計,茲比較蔣氏三代居鄉六十年期間,與鄉鄰為賦歛所苦的生活之差異處,如下表:


蔣氏三代

鄉鄰

甲、歲賦方式

捕蛇:當其租入

納賦: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

乙、存/亡

定居/遷徙情形


以捕蛇獨存

非死即徙爾

實際狀況:號呼而轉徙,餓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祖父那代)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

(父親那代)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

(自己這代)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

丙、生活品質與感受


恂恂而起,弛然而臥。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

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丁、死亡威脅

一歲之犯死者二

旦旦有是

戊、死亡先後

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又安敢毒耶?──後死

先死

1)(  )參考上表,關於此段之寫作技巧,何者敘述有誤

 (A)「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觸風雨,犯寒暑」,運用了錯綜修辭的抽換詞面技巧,強調出鄉鄰之苦

 (B)「今其室十無一焉」、「今其室十無二三焉」、「今其室十無四五焉」,以層遞修辭凸顯農民本應「安土重遷」卻「民不聊生」的生活慘況

 (C)「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運用了鑲嵌修辭技巧,呈現催租官吏的兇悍與惡劣

 (D)「一歲之犯死者二」與「旦旦有是」,以映襯修辭的對比手法,強化鄉鄰賦歛的沉重

 (E)蔣氏以「又安敢毒耶」回應作者「若毒之乎」的提問,是滿懷著自豪自得的語氣

解析(C)互文。(E)從蔣氏能理解鄉鄰遭受賦歛之苦,可知蔣氏「又安敢毒耶」是有著無奈痛苦的語氣的

2)就上表文意來看,蔣氏自認自己捕毒蛇的生活,優於鄉鄰為賦歛所苦的生活,其優劣判斷,是以何為依據?請用70字內之文字說明之。

鄉鄰因賦歛之重,而挨餓受凍、流離失所,甚至因惡劣環境而罹難,而存活者又天天生活在官吏催租的恐懼中,比較起來,捕蛇只有每年兩次需要冒死。

───────────────────────────────────────

3)蔣氏寧可捕毒蛇甚於繳納田租,請就文意判斷,蔣氏面臨死亡的恐懼,其態度是苟且偷生?還是樂天知命?請用70字以內文字說明之。

蔣氏明白指出捕蛇「一歲之犯死者二」、「後死」,可見深知捕蛇會帶來生命危險,如此卻仍選擇捕蛇,則是對賦歛的恐懼,更甚於蛇毒,這是得過且過、苟且偷生的悲慘生活。

───────────────────────────────────────

(三)第三段文意理解與分析

1.柳宗元以孔子:「苛政猛於虎也!」比喻蔣氏冒死捕毒蛇以避賦歛之苦,你覺得這比喻適合嗎?為什麼?請用50字左右說明之。

這比喻十分貼切,猛虎、毒蛇皆會傷害人的生命,賦稅不公的苛政,更使人民難以安居樂業、享受天倫與頤養天年。

───────────────────────────────────────

2. (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於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一段,從文意的因果關係判斷,「賦斂之毒」與「俟夫觀人風者得焉」兩者,何者為因?何者為果?

 (A)「賦斂之毒」與「俟夫觀人風者得焉」:屬先因後果

 (B)「賦斂之毒」與「俟夫觀人風者得焉」:屬先果後因

3.承上題,請說明本文寫作目的是什麼?請用50字左右說明之。

由「俟夫觀人風者得焉」可知,本文敘述人民受苛政暴斂之害,期待在上位者能深刻體察百姓生活,進而減輕人民的賦役負擔。(對人民賦歛之苦的敘述,達到下情上達的目的,希望在上位者能體察民情)

───────────────────────────────────────


肆、文本延伸思辨

一、文本意涵之思辨分析

(一)就「蔣氏三代捕蛇」經驗來看,若蔣氏有意繼續以捕毒蛇抵田租作為家業,請協助蔣氏進行「強弱危機分析SWOT Analysis」,分析其可行性。請將分析填入表格中。

SWOT分析表

SWOT: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競爭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

Strength蔣氏自身競爭優勢

1.三代捕蛇,捕蛇專業比鄉鄰佳

2.能以蛇抵田賦,避免賦歛之苦



Weakness蔣氏自身劣勢

1.捕蛇危險,父祖已因捕蛇過世

2.家中男性減少,無法互相支援

3.自己面臨生命危險



Opportunity蔣氏捕蛇的競爭機會

1.鄉鄰一起投入,同心協力,捕獲機會大





Threat蔣氏之外部威脅

1.一旦遭遇不測,家人仍須面臨賦歛之苦

2.鄉鄰一起投入,蛇量不足,甚至無蛇可補




(二)承上題SWOT分析表,你會建議他繼續捕蛇嗎?為什麼?請用100字以內文字說明之。

捕蛇的生命威脅大,非長遠之計,一旦遭遇不測,家人頓失依靠,仍不免因賦歛之苦而流離逃亡,今天遇到苦民所苦的柳宗元,柳宗元必能將下情上達,所以或許可接受柳宗元的建議:「更此役,復其賦」,因為生命在,就有希望,或許明年收成好就有能力繳交田租。

───────────────────────────────────────

二、請閱讀以下《孟子.梁惠王.上》一章: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國家的治理,很盡心竭力的吧!黃河以南發生災荒,就把那裏的災民移往黃河以東,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南。當河東發生災荒的時候,我也是這樣做的。看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盡心盡力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並不見減少,而我的百姓並不見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歡打仗,就讓我用打仗來打比方吧。戰鼓咚咚敲響,交戰激烈了,戰敗的士兵丟盔棄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腳。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譏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覺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說:不行。他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您既然懂得這個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衆比鄰國增多啦。只要不違背農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漁網不入池塘,那魚鱉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無盡,這樣便使老百姓能夠養活家小,葬送死者而無遺憾了。老百姓養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在五畝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着絲綢了;雞鴨豬狗不失時節地繁殖飼養,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時得到耕種,數口之家就不會鬧災荒了。注重鄉校的教育,強調孝敬長輩的道理,鬚髮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挑頭頂,出現在道路上了。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於天下的是決不會有的。現在,豬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設法制止,路上出現餓死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饑民,人死了反而說與我無關,是年成不好的緣故』,這和把人殺了反而說與我無干,是武器殺的又有什麼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夠不歸罪於荒年,這樣,普天下的百姓便會歸順到您這兒來了。

(一)孟子所言「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是指施政者若要行王道,其最初始條件,必須做到哪些?請用50字以內文字簡要說明之。

為政者必須照顧人民生活需求,讓人民不飢不寒是最基本的施政重點,所以徵調百姓不違農時,讓人民衣食無缺,不須離鄉背井,可安養晚年。

───────────────────────────────────────

(二)孟子一文有「不違農時」、「斧斤『以時』入山林」、「無失其時」、「勿奪其時」等言,這是再三強調為政者施政,必須配合「農時」,照顧人民衣食生活所需的重要性,請對照〈捕蛇者說〉:「而鄉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徙,餓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非死即徙爾」一段,就鄉鄰生活狀況來看,你認為此時的為政者,其施政是否配合「農時」?請用70字以內文字簡要說明之。

人民竭盡現有田地所產與家戶絹帛,仍無法負擔稅賦,即使全部繳出,已造成生計無著,只能挨餓受凍,甚至流離逃亡,以致田地荒蕪。農民無法依時從事農業生產,則其衣食匱乏成為惡性循環。施政者不能使人民安土重遷,耕織生產,將使國計民生每下愈況。

───────────────────────────────────────

(學習單編製:台北市立育成高中楊雅貴老師)



附錄、短文寫作──引導說明

導覽:一篇文學作品的優劣,往往因批評者的觀察角度與關懷重點的差異,而有了不同的評價結果。閱讀文學作品時,除了深入理解文章之外,如果能參考文評家的見解,將有助於提高我們欣賞文學的廣度與深度,又能增加文學閱讀的樂趣,提升我們的讀寫能力。請閱讀柳宗元〈捕蛇者說〉一文,及兩位清代評點家針對此文的評論,回答下列問題。


短文寫作:悍吏與小民互動之書寫策略──意在言外或如臨其境?

甲、柳宗元〈捕蛇者說〉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禦之者。然得而腊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去死肌,殺三蟲。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問之,則曰:「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將告於蒞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嚮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徙,餓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非死即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謹食之,時而獻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又安敢毒耶?

余聞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於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譯註參見學習單)


乙、兩則〈捕蛇者說〉文評

(一)清.何焯《義門讀書記》評語:「『永之人爭奔走焉』,此句伏下『悍吏之來吾鄉』至『又安敢毒耶?』,雖無奇特,亦自雋快。此篇削去其三分之一何如?

(二)清.孫琮《山曉閣選唐大家柳柳州全集》評語:「只就苛政猛於虎一語,發出一篇妙文。中間寫悍吏之催科,赋役之煩擾,十室九空,一字十淚,中谷哀鳴,莫盡其慘。然都就蔣氏口中說出,子厚只代述得一遍。以敘事起,入蔣氏語,出一字,後以聞而愈悲,自相叫應。結乃明言著說之旨。一片憫時深思、憂民至意,拂拂從紙上浮出,莫作小文字觀。」

  

  1. 何焯認為,第二段的後半:「悍吏之來吾鄉」至「又安敢毒耶?」無奇特之處,雖然寫得俐落,但何焯建議可刪掉這部分文字。孫琮則以為這段書寫出悍吏之催科與赋役之煩擾,不僅凸顯出農民之哀慘,更能與柳宗元之悲憫相呼應,所以對這段文字是持肯定的態度。你比較認同何焯的剪裁建議,還是比較欣賞孫琮針對原文原有篇幅的評語?為什麼?請用100字左右說明你的理由。

(二)面對強勢政權,人民往往在社會、教育、經濟、政治參與、宗教信仰等等層面居於劣勢。請運用網路搜尋,了解國際間有哪些國家人民,仍遭受不公義的對待。如果你是直播主,請針以上對所知的一件人民受迫的真實事件,發表你的看法。為了在直播時,能讓你的粉絲快速了解事件的始末與關鍵處,請先預寫一篇直播文稿,內容除了簡短交代出人民受苦或抗爭事件的起因之外,並須舉出有明確時地的緊張或衝突互動場景,加以說明。文長約250-300字。

(教學設計由臺北市立育成高中楊雅貴老師提供)


【引導說明】

1.學生須熟讀並理解柳宗元〈捕蛇者說〉文本。

2.比較篇幅刪減後與原文本,在修辭技巧、寫作特色、主題呼應等有何不同。兩則評語的比較與認同觀點,主要區別點在「悍吏之來吾鄉」至「又安敢毒耶?」一段,這部分是描寫悍吏催租無情及蔣氏以蛇抵田租的生活狀況。如果認同何倬評語,可從文氣爽快,意在言外的餘韻來表述。如果認同孫琮的評語,可從摹寫畫面的真實,與聽覺的震撼切入,凸顯出身歷其境的恐懼與悲慘,使「悲憫」情感的渲染效果更強烈。

3.能觀察生活周遭與關注世界上所發生的不公不義事件,並能以簡短文字,書寫出人物言行、動作與事件。


11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