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樞密韓太尉書》教師版學習單:古文幹謁詩與作者生平教學教案

格式
docx
大小
228.52 KB
頁數
17
上傳者
CLVSC-TYC120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3-10-16,离现在 2 8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上樞密韓太尉書〉教師版學習單

設計者:中壢高商 劉婉雯

一、引起動機:

「干謁詩」是古代文人們為推銷自己而寫的詩歌,類似現代的自薦信。一些文人為求得進身機會,往往向當時的權貴進獻詩文,以展示自己的才華與抱負,期望對方能夠引薦或聘用。所以干謁詩既要寫得謙虛不張揚,又要達到顯能露才的目的。請閱讀完下列兩首干謁詩後,回答以下問題。

()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語譯:八月洞庭湖水暴漲幾與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輝映迷離難辨。雲夢大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想要渡湖卻苦於找不到船隻,聖明時代閒居又覺愧對明君。坐看垂釣之人多麼悠閒自在,可惜只能空懷一片羨魚之情。


() 〈近試上張水部〉 朱慶餘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語譯:洞房裏昨夜花燭徹夜通明,等待拂曉拜公婆討個好評。打扮好了輕輕問郎君一聲:我的眉畫得濃淡可符合流行嗎?

  1. 請問,此兩首詩分別以何人象徵干謁對象:

    詩歌

    干謁對象

    象徵人物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張丞相

    垂釣者

    近試上張水部

    張水部

    夫婿

  2. 請分析此二首詩的共通點,並找出表達干謁之意的句子:

詩歌

共通點

干謁之意的句子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寫作的安排上:

前半部寫景

後半部抒情

干謁的表達方式皆屬:

直白顯露 迂迴委婉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近試上張水部

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3、試著想想看:為什麼兩首詩皆選擇這樣的表達方式?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答:迂迴委婉的表達方式較含蓄,恭敬而不諂媚,不顯現出求官的急切,保留知識份子的尊嚴與風骨。

二、認識作者

()作者生平

分期

相關敘述

作品

一、

少年得志

1.時學者為文以新奇相尚,文體大壞。公深革其弊,一時以怪僻知名在高等者,黜落幾盡。二蘇出於西川,人無知者,一旦拔在高等,榜出,士人紛然,驚怒怨謗。(歐陽發〈先公事跡〉)

2.仁宗春秋高,轍慮或倦於勤,因極言得失,而於禁廷之事,尤為切至。策入,轍自謂必見黜……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棄之,天下其謂我何?」宰相不得已,寘之下等,授商州軍事推官。(《宋史.蘇轍傳》)

〈御試製科策〉

〈上樞密韓太尉書〉

〈六國論

二、仕途坎坷

1.又以書抵安石,力陳其不可。安石怒,將加以罪,升之止之,以為河南推官。會張方平知陳州,辟為教授。(《宋史.蘇轍傳》)

2.兄軾所犯,若顯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臣願與兄軾,洗心改過,粉骨報効,惟陛下所使,死而後已。(蘇轍〈為兄軾下獄上書〉)

〈黃州快哉亭記〉

〈超然臺賦〉

〈為兄軾下獄上書〉

三、壯志得償

1.元祐秉政,力斥章、蔡,不主調停;及議回河、雇役,與文彥博、司馬光異同;西邊之謀,又與呂大防、劉摯不合。君子不黨,於轍見之。(《宋史.蘇轍傳》)

2.及宣后臨朝,擢為右司諫。凡有所言,多聽納者。不五年,而與聞國政。(蘇轍〈遺老齋記〉)

〈論青苗狀〉


四、晚年歸隱

予居潁川六年,歲在丙戌,秋九月,閱篋中舊書,得平生所為,惜其久而忘之也,乃作〈潁濱遺老傳〉,凡萬餘言。(蘇轍〈潁濱遺老傳〉)

〈潁濱遺老傳〉

〈遺老齋記〉



(二)文學評價

文體

特色

名篇

議論文

論點精確,行文嚴謹簡要,長於評史議政

〈六國論〉

記敘文

藉事明理抒懷,文勢汪洋,筆法靈動富藝術魅力。

〈黃州快哉亭記〉

書信

善於根據不同的對象披陳衷曲,辭情懇切。

〈上樞密韓太尉書〉、〈為兄軾下獄上書〉

存詩一千八百多首,內容多為日常瑣事、贈答唱和,其中與其兄唱和最多。

〈懷澠池寄子瞻兄〉

文學評價

1蘇軾〈書子由超然台上賦後〉:「子由之文,詞理精確不及吾,而體氣高妙,吾所不及。」

2劉熙載《藝概.卷一》:「大文一瀉千里,小文一波三折。」

3茅坤〈蘇文定公文鈔〉:「子由(蘇轍)之文,其奇峭處不如父,其雄偉處不如兄。而疏宕婀娜處,亦自有一片煙波,似非諸家所及。」

4《宋史》本傳:「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願人知之,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掩。」

5文天祥:「國初,諸老嘗以厚士習為先務,寧收落韻之李迪,不取鑿說之賈邊;寧收直言之蘇轍,不取險怪之劉幾

6錢基博:「蘇氏軾、轍,策論得歐陽之明快,而碑傳殊無體要。今觀其文疏於敘事,而善議論,辨明古今治亂得失,出以坦迤,抑揚爽朗,語無含茹,而亦不爲鉤棘;策論特其所長,碑傳則其所短。」

請根據上述文字,回答以下問題:

1文天祥:「寧收直言之蘇轍,不取險怪之劉幾」所謂「直言」指的是蘇轍下列哪類作品?

 □〈黃州快哉亭記〉  〈超然臺賦〉

〈遺老齋記〉     〈御試製科策〉

2、關於蘇轍的敘述,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上樞密韓太尉書〉乃因屢遭貶謫,所以上書韓太尉(作於年少登進士科)

擅長各種文體,尤擅長碑傳類(擅長政論、史論)

晚年歸隱許州,築室潁水之濱,自號潁濱遺老

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作〈黃州快哉亭記〉(被貶黃州的是蘇軾)

二、「書」之文體

釋名

古代稱「書」者,包含臣下向君王之「上書」,屬奏議類;及親朋之間往來的「書牘」。

說明

1.臣子向皇帝陳言進辭而寫的公文,為「上書」或「奏書」

2.漢以後,臣下進言,改稱「章、奏、表、議」、「上書」、「疏」、「奏記」、「奏牋」,不再稱「書」

篇章

樂毅〈報燕王書〉、李斯〈諫逐客書〉

說明

是傳遞音訊、表達情意的應用文書

異稱

書、牘、書牘、啟、帖、簡、柬、箋、函、札、書簡、書札(劄)、尺牘、刀筆

代稱

鯉魚、鴻雁、魚雁、書筒、素、緘素、尺素、雁足、雙鯉

篇章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魏晉曹丕〈與吳質書〉、吳均〈與宋元思書〉。

李白〈與韓荊州書〉、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白居易〈與元微之書〉。宋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清鄭板橋(寄弟墨書)。民國林覺民〈與妻訣別書〉。

根據上表,下列文章與〈上樞密韓太尉書〉屬同文類的是:

〈與陳伯之書〉 〈明湖居聽書〉

〈報燕王書〉 〈諫逐客書〉



三、寫作背景

嘉佑二年(1057)蘇軾蘇轍兄弟高中進士。會試的主考官是翰林學士歐陽脩,當時他發起詩文革新運動,蘇軾蘇轍兄弟言之有物、通曉流暢的文風深得其讚賞,故將他們同列進士高等。蘇轍在京師見過不少名人,但以未見身居要津的韓琦為憾,因此中第後寫了這封自薦信,請求晉見受教。這是一篇干謁文,態度不卑不亢,表現了蘇轍的少年豪情及對韓琦的仰慕之情及拜見之意

太尉,名,曾與范仲淹共同防禦西夏,並稱「韓范」。時任樞密使,是樞密院的首長,掌管全國軍事,相當於秦漢時全國最高軍事首長太尉,故蘇轍韓琦太尉。


四、文本與翻譯

課文

翻譯

第一段

太尉執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第二段

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汩沒,故決然捨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後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第三段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而轍也未之見焉。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第四段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使得優游數年之間,將歸益治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第一段

太尉大人生來作文章對於作文章道理思考深刻。認為文章是作者精神與胸襟的顯現,但是文章不是單靠學習技巧就能寫好,但是文氣則可以透過培養而獲得。孟子說:「我善於培養我正大剛直之氣。」現在看孟子的文章寬大渾厚、宏偉廣博,充塞於天地之間,跟他的氣量大小相當。司馬遷遊歷天下,遍觀四海名山大川,和燕、趙之間的英雄俊傑互相交往,所以他的文章豪放不羈,頗有奇偉之氣。個人曾經著筆寫作這樣文章不過是他們精神氣宇充滿在心洋溢在外語言表現文章可是自己卻不知道


第二段

我生下來十九年了。平常在家裡時交往的人物,不過是自己近鄰鄉里的人,所看到的不過是幾百里之內的景物,沒有高山曠野可以登臨觀覽來擴大自己的眼界見識。諸子百家的著作雖然無所不讀,但是這都是古人過去的東西,不能激發自己的志氣。恐怕因此埋沒了自己的志氣,所以毅然決然的離開家鄉,去訪求天下的奇聞壯觀,以便了解天地的廣大。我一路經過了秦朝、漢朝的故都,盡情觀覽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黃河奔騰的急流,慷慨激昂地想起古代的英雄豪傑。到了都城汴京,仰望天子宮殿的雄偉,與糧倉、庫房、城池、園林的富庶巨大,這才知道天下的廣闊壯麗。拜見了翰林學士歐陽公,聆聽他廣博而明快的議論,看到他秀美奇偉的容貌,又跟他的門生、朋友、賢士大夫互相交往,然後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匯聚在這裡。




第三段

太尉才學謀略天下天下人民依靠憂慮邊境異族畏懼不敢作亂在朝周公在外可是見到求學如果不立大處而何這次方面見到終南山嵩山華山高峻方面見到黃河浩大深遠方面見到歐陽修可是見到太尉遺憾所以希望見到賢人神采一席話奮發自強然後可以窮盡天下豐富景象沒有什麼遺憾



第四段

年輕不能通曉熟悉做官之前應試並不是謀求微薄俸祿偶爾得到並不是樂意但是幸而得到批准回鄉等候日後選用使得到年時我將利用時間更加鑽研文章同時學習從事政治事業太尉如果認為可以指教使指教那就更加幸運


五、文意分析

第一段──段旨:以孟子司馬遷為例證,闡述自己的文學見解。

1、「執事」本指左右辦事的人。書信中常用為敬稱對方,表示不敢直指其人。請問此一詞可更換為: 左右 大人 官吏 上下

2、「以為文者氣之所形」意謂:

文章寫作是氣度的表現 □文章寫作是才氣的展現

文章就是人的精神氣概 □文章是真實情感的流露

3、請問蘇轍在本段提出的文學見解,也是做為本段的「主要論點」的文句是:

答: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4、承上題,為了闡釋此論點,蘇轍提出兩個論據,也就是兩種養氣方法。請依照提示完成下列表格。

例證

孟子

司馬遷

方法

內在修養

外在閱歷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

影響

其文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

其文疏蕩,頗有奇氣

5~6題為題組】以下文字節錄自《孟子‧公孫丑》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為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5、根據上文,孟子所謂的「浩然正氣」的特質有:(多選)

雄壯豪邁的氣勢(正大剛直的氣概)奮鬥不懈的精神

積累道義而產生 充塞於宇宙之間

6蘇轍孟子其文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請問:「稱其氣之小大」意謂:

稱量他文章才氣大小 稱量他英雄氣概大小

跟他的才氣大小相稱 跟他的精神氣度相當


以下文字節選自《史記.太史公自序》

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

7、根據上文,關於司馬遷的經歷,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曾經搬遷到龍門,並且在黃河南邊耕作(此「遷」是指司馬遷,而非搬遷)
曾北渡汶水、泗水,在齊魯的都城講學(講業是指研討學問,而非講學)
考察孔子受困之地,經過梁、楚之地回到家鄉(困阨於鄱、薛、彭城的是司馬遷,非孔子)
透過閱讀、旅遊與出使經歷,養成自身的能力


8~10題為題組】

文氣論整理

出處

原文

主張

孟子

《孟子‧公孫丑》

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的養氣著重道德修養,強調培養崇高品格,與明辨言辭間的關係。

曹丕

《典論‧論文》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曹丕認為作家的天賦與才能,決定了文學作品的風格。

韓愈

〈答李翊書〉

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

韓愈主張由涵養道德,達到寫作文章「氣盛」的目的。所謂的「氣」是指道德修養、人格境界。

蘇轍

〈上樞密韓太尉書〉

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強調作家內在修養、外在生活閱歷和文章風格之間的關係。

  1. 請問韓愈的文氣論:「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與下列想法有相承關係的是:

孟子曹丕蘇轍

(韓愈「氣盛言宜」認為培養仁義道德,可以發而為文章,此乃繼承孟子「知言養氣」——以道德修養來辨明文辭的主張。)

  1. 根據上表,請比較曹丕〈典論論文〉與蘇轍在本文提出的文氣論的異同。


曹丕〈典論論文〉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共同之處

文以氣為主。

文者氣之所形。

皆認為:文章是由「氣」所形成

相異之處

認為氣不可力強而致

與生俱來,獨特而不可強求,也無法傳授。

屬於: 先天□後天 的稟賦。

認為氣【 可以養而致 】,

經由學習和修養獲得,重在教育與實踐。

屬於: □先天後天 的培養。

10蘇轍認為文與氣之間的關係為:「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認為文學創作不是刻意學習寫作技法,而是作者精神與胸襟的展現,氣充乎其中,好文章自然產生。此看法與下列選項想法相近的是:(多選)

至誠積中,英華發外(真誠積聚於胸中,文采顯現於外)

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慷慨激昂抒發心志,光明磊落施展才華)

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應當先培養器量見識,之後才是文采技藝)

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文章乃經綸國家之偉業,永垂不朽之大事。)

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第二段──段旨:繼承上段,提出文學主張後,寫自己的實踐情況、遊歷過程。

1、請完成本段結構表:(註:抑筆:貶斥、否定。揚筆:褒揚、肯定。)

決然捨去的原因

所遊者

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

恐遂汩沒

抑筆

揚筆

所見者

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

所讀者

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

決然捨去的目的

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

決然捨去後的經歷

於山

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

1、對照上文所見者

2、呼應第一段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

抑筆

揚筆

於水

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

於地

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後知【 天下之巨麗

於人

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後知【 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1、對照上文所遊者。

2呼應第一段與燕、趙間豪俊交游

2、為什麼蘇轍要在本段細數、鋪陳離家後的遊歷經過?

答:繼承第一段養氣以為文的主張,強調山川名勝、奇聞壯觀、以及和人物交游對寫作的影響。


3蘇轍在本段中,將個人學識和經歷隱含在敘述中,巧妙地呈現了自己的優勢,強調自己並非毫無準備,為日後見太尉做好鋪墊。請將原文填入以下表格。

行動

呈現自己的優勢

言外之意

讀萬卷書

已學:百氏之書,無所不讀

透露自己好學深思

行萬里路

已知: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

表明自己見聞廣博

以文會友

已見: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顯示自己並非無知莽撞之徒,能拜見文壇盟主歐陽脩,並與其門人、賢大夫交往,一窺文章之奧妙。


第三段──段旨:正式寫出求見之旨,表達欲見韓琦的強烈願望。

  1. 請問蘇轍以「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比喻韓琦的用意是:

入則周公、召公

文治□ 武功

天下之所恃以無憂

讚頌太尉文能安天下,武能平四方

出則方叔、召虎

  • 文治武功

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



表達崇敬仰慕之情 □表示文識卓越之質





建立求仕經國之徑 增加求見成功機會





  1. 蘇轍在本段開頭讚美韓琦出將入相,並說「而轍也未之見焉」,表達未見韓琦的遺憾,本可順勢提出欲見太尉,為何筆鋒一轉,轉而說:「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這句話在本文中的用意與作用是:

    用意

    目標方向

    文意連接

    連接方向

    作用

    (1)學習必須


    博覽群書

    樹立偉大志向

    扣合「為文需養氣,養氣需壯遊」

    承上

    啟下

    本句為承上啟下關鍵句。

    (2)壯遊必須

    見太尉

    遊歷名山大川

    引出見太尉才能盡天下之大觀。

    承上

    啟下

  2. 蘇轍用哪三個並列句式述說自己的「已見」?請完成以下表格。


格局

原文


呼應第二段

已見

於山

見終南、嵩、華之高

天下之大觀

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

於水

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

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

於人

見歐陽公

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4、同一段落,蘇轍表達未見太尉:「轍也未之見焉」、「猶以未見太尉也」,請問蘇轍為何要重敘上文?(80-100字)

答:第一次未之見,遺憾自己未見,並用三個已見,寫出自己所見之廣博,但欲盡天下之大觀,獨缺韓琦指導第二次「猶以未見太尉也」,便將韓琦納入養氣學文之旅,層層堆疊,第二次的未見將氣勢推至最高,順理成章提出見太尉的請求。

5、蘇轍說:「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似乎蘇轍以歐陽脩為鋪墊而烘托出韓琦的重要,這樣是否對歐陽脩不敬?80-100字)

答:不會。因為蘇轍在第二段中說:「見歐陽脩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等表示崇敬的話,所以便不會顯得不敬,而是將歐陽脩和韓琦相提並論為重要人物,皆為天下之大觀。

6、請問本段中,蘇轍提出欲見太尉的原因是什麼?(請原文作答)

答: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第四段──段旨:盼見太尉以益治其文,且學為政。

  1. 根據此段,蘇轍說「未能通習吏事。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的原因是: (多選)

說明求見非為仕途,避免被誤解為求官之徒

以「未能通習吏事」表達自己想跟韓琦學習政事的渴切。(表達不汲汲於功名富貴)

非有取於斗升之祿」呼應前文「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以斗升之祿呼應「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

「偶然得之」謙虛提到中進士只是意外得之,其實志在為文。

2、承上題他所樂為何?

答:蘇轍所樂為益治其文。

3請問下列「斗」字,與「非有取於『斗』升之祿」之「斗」字意義不同的是:

盛夏時節,「斗」室裡顯得酷熱難當()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事關重大,請恕我「斗」膽直言

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4蘇轍既說「未能通習吏事」,拜見目的排除求官,為何又說「且學為政」,此二者有互相矛盾之處嗎?

答:(開放學生發揮,參考如下)

沒有矛盾之處,因為韓琦為一政治家而非文學家,若過份蔑視仕途反而不明智。再者,學政、吏事本是蘇轍求謁的重點,完全不提則顯得矯情,所以蘇轍將「益治其文」擺在「且學為政」前,求見重心依然是論文述志、以文求師,雖不求官,但行有餘力亦會努力學習政事。

5、「然幸得賜歸待選」、又幸矣」此二「幸」字,雖同為幸運之義,但細究內涵卻不同,請比較其深層涵義,並寫出二者的不同層次。(80-100字)

然「幸」得賜歸待選

幸得等待詮選任職 幸得您教益

又「幸」矣

幸得等待詮選任職 幸得您教益

答:得賜准回家,等待詮選任職,可以多數年時間學為文和政事,此一幸也。若能再承蒙太尉教導,更是一大幸運。此二幸有層次上的不同,層層推進,把得到太尉教導的渴切推至最高處,表達欲見太尉的仰慕之情。

五、全文統整

1《古文觀止》評論此篇文章:「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絕妙奇文。」請問「此」與「彼」各所指的是:

注意在此

求見太尉 □養氣為文

立言在彼

求見太尉 養氣為文

2張孝先在《唐宋八大家文鈔》中評論〈上樞密韓太尉書〉:「其行文顧盼自喜,英氣勃勃,自是令人傾服。」又《宋史》本傳說:「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願人知之,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掩。」讀完作者經歷和本文後,試想:是什麼原因造成「英氣勃勃」與「汪洋澹泊」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風?

答:〈上樞密韓太尉書〉寫於十九歲,蘇轍剛考上進士,正是春風得意,顯露少年自信和銳氣時,頗有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氣概。而「沉靜簡潔,汪洋澹泊」是蘇轍飽經憂患,中年收斂鋒芒後的文風。


3在〈職場東西軍:老闆請選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w0HdewXfcg&t=119s

這部影片中提到自我介紹的四個重點如下,請分別找出蘇轍在本文中所對應到的策略。

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轍之來也,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





恐遂汩沒,故決然捨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






4、假設你是韓琦,蘇轍的這封信有哪些內容最能打動你,使你願意接見他呢?

答:(學生自行發揮)





5〈上樞密韓太尉書〉全文層次清楚,藉次要論述(),以突顯主要論述(),也就是採用了「以賓顯主法」或稱為「烘雲托月法」。前半部的鋪陳、表面烘托,均以干謁、拜見太尉為最終目的。請將二字填入下列架構表中。

:為文養氣

第一段

:古例

:孟子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太史公

景觀:周覽四海名山大川

人物:與燕、趙間豪俊交游

第二、三段


:自己

人物-鄰里鄉黨之人

景觀-無高山大野

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

:景觀

山-恣觀終南、嵩、華之高

水-北顧黃河之奔流

人工景物-仰觀天……之富且大也

:人物

賓-歐陽公

主-韓太尉

求見太尉

第四段

重申「生好為文」的初衷,並願意學習政事,最後以求見太尉做結

】 【

6、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蘇轍曾云探求天下奇聞壯觀之行,請依先後順序填入數字:

2名山大川 5太尉 4歐陽公 1文化古都 3京師


六、文本比較

〈與韓荊州書〉李白

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豈不以有周公之風,躬吐握之事,使海內豪俊,奔走而歸之,一登龍門,則聲價十倍!所以龍蟠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於君侯。願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之,則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穎脫而出,即其人焉。

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皆王公大人許與氣義。此疇曩心跡,安敢不盡於君侯哉!

君侯製作侔神明,德行動天地,筆參造化,學究天人。幸願開張心顏,不以長揖見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縱之以清談,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爲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權衡,一經品題,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雲耶?

昔王子師爲豫州,未下車,即闢荀慈明,既下車,又闢孔文舉;山濤作冀州,甄拔三十餘人,或爲侍中、尚書,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薦一嚴協律,入爲祕書郎,中間崔宗之、房習祖、黎昕、許瑩之徒,或以才名見知,或以清白見賞。白每觀其銜恩撫躬,忠義奮發,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於諸賢腹中,所以不歸他人,而願委身國士。儻急難有用,敢效微軀。

且人非堯舜,誰能盡善?白謨猷籌畫,安能自矜?至於製作,積成卷軸,則欲塵穢視聽。恐雕蟲小技,不合大人。若賜觀芻蕘,請給紙墨,兼之書人,然後退掃閒軒,繕寫呈上。庶青萍、結綠,長價於薛、卞之門。幸惟下流,大開獎飾,惟君侯圖之。


語譯:

我聽說天下談士聚在一起議論道:「人生在世,不用封爲萬戶侯,只願結識韓荊州。」為什麼您能使人敬仰愛慕到如此程度呢?難道不是因爲您有周公那樣的風範,親自做吐哺握髮之事,故而使海內的豪傑俊士都奔走而歸於您的門下。士人一經您的接待讚譽,身價就增加十倍。所以那些有非凡才能的賢士,都想在您這兒獲得美名,奠定聲望。希望您不因自己富貴而對他們驕傲,不因他們貧賤而輕視他們,那麼您衆多的賓客中便會出現毛遂那樣的奇才。假使我能有機會顯露才幹,我就是毛遂那樣的人啊。
我本是隴西平民,在楚漢遊歷。十五歲時愛好劍術,謁見了許多地方長官;三十歲時能寫文章,拜見了很多卿相顯貴。雖然我身長不滿七尺,但志氣雄壯勝於萬人。王公大人都讚許我有氣概,講道義。這是我往日的心事行跡,怎敢不盡情向您表露呢?

您的著作堪與神明齊等,您的德行感動天地;文章與自然造化同功,學問窮極天道人事。希望您度量寬宏,和顏悅色,不因我長揖不拜而拒絕接納我。如若肯用盛宴來接待我,任憑我清談高論,那請您再以日寫萬言試我,我將頃刻可就。如今天下人都認為您是評定文章的權威衡量人物高下的權威,一經您的品評,便被當作佳士,您何必吝惜階前的區區一尺之地,不讓我揚眉吐氣、激厲昂揚、氣概凌雲呢?

從前王子師擔任豫州刺史,未到任即徵召荀慈明,到任後又徵召孔文舉;山濤作冀州刺史,選拔三十餘人,有的成爲侍中、尚書。這都是前代人所讚美的事。而您也曾薦舉過嚴協律,進入中央爲祕書郎;還有崔宗之、房習祖、黎昕、許瑩等人,有的因才幹名聲被您知曉,有的因操行清白受您賞識。我每每看到他們懷恩感慨,忠義奮發,因此我感動激勵,知道您對諸位賢士推心置腹,赤誠相見,故我不願依附他人,卻願意託身於您。如逢緊急艱難有用我之處,我願以微賤的身軀為您獻身效命。

一般人都不是堯、舜那樣的聖人,誰能完美無缺?我的謀略策畫,豈能自我誇耀?至於我的作品,已積累成爲卷軸,卻想要請您過目。只怕這些雕蟲小技,不能受到大人的賞識。若蒙您垂青,願意看看拙作,請您賜以紙墨,還有抄寫的人手,然後我回去打掃靜室,繕寫呈上。希望青萍寶劍、結綠美玉,能在薛燭、卞和門下增添價值。願您顧念身居下位的人,大開獎譽之門。請您加以考慮。

1、請梳理兩文的重要訊息與內容。


與韓荊州書

上樞密韓太尉書

表達求見之意

開門見山

藉此言彼

謁見目的

希望韓荊州能識才重用。

1.三千之中有毛遂 ,使白得穎脫而出。

2.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雲耶?

求見太尉。

1.為文需養氣,養氣需見太尉。

2.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讚美對方

以先聖先賢比擬

豈不以有周公 之風,躬吐握之事。

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

以功績推崇

君侯製作侔神明,德行動天地,筆參造化,學究天人。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

身分

隴西布衣

偶然得之(偶然得到官職)

個人能力、經歷


  1. 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

  2. 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

  3. 至於製作,積成卷軸

  1. 已學:百氏之書,無所不讀。

  2. 已知:天地之廣大。

  3. 已見:翰林歐陽公。

舉名人為例

王子師(王允)山濤

太史公、孟子

態度語氣


  1. 幸願開張心顏,不以長揖見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縱之以清談。

  2. 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雲耶?

  3. 請給紙墨,兼之書人,然後退掃閒軒,繕寫呈上。

  4. 幸惟下流,大開獎飾,惟君侯圖之。

1、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

2、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未來規劃

儻急難有用,敢效微軀。

將歸益治其文,且學為政。

2兩人都以周公為例,但強調的重點不一樣,請分析比較。

篇章

重點

目的

與韓荊州書

周公禮賢下士 周公治世之能

希望韓荊州能禮士親賢

上樞密韓太尉書

周公禮賢下士 周公治世之能

強調韓琦(天下大觀之一

或治世能才

3、兩人亦都舉名人為例,請問這些例子的作用與目的是:

篇章

例子

目的

與韓荊州書

王子師、山濤

類比古代禮賢之風 佐證文學見解

上樞密韓太尉書

太史公、孟子

類比古代禮賢之風 佐證文學見解

4、請問李白以「庶青萍、結綠,長價於薛、卞之門。」的典故,欲表達何事?

註:青萍是指青萍劍,結綠是指結綠玉。薛是薛燭,古代善相劍者。卞,卞和,古代善識玉者

答:李白以青萍和結綠自比,希望韓荊州能像薛燭與卞和一樣慧眼識英雄。

5求薦信通常會表明自己的優點才能,以求對方賞識。請問李白和蘇轍在敘述自身經歷與能力時,請勾選他們各自表現的特點。而你認為哪一種方式更能獲得青睞?為什麼?

人物

特點

李白

毫無掩飾極度張揚才華 具體寫出已具備能力與經歷

蘇轍

毫無掩飾極度張揚才華 具體寫出已具備能力與經歷

答:(學生自行發揮,參考如下)

蘇轍以已學、已見、已知,搭配人名和地名,具體寫出細節;而李白誇耀才華,雖極有自信,但遍干諸侯、倚馬可待、積成卷軸,都是空泛抽象的敘述,較難取信於人。

6、若以學習歷程自述中的「未來學習計畫與生涯規劃」來看李白與蘇轍對之後的安排,請問何者較能打動人,為什麼?

答:(學生自行發揮,參考如下)

蘇轍以「益治其文」,重申求見重點,但因韓琦是政治家,所以以「且學為政」作結,將文學與政事做了巧妙結合,也易打動愛才的韓琦。李白只以「儻急難有用,敢效微軀」,一筆帶過,雖欲求得重用,卻未說自己以後將如何為韓荊州所用。相較之下,蘇轍能具體寫出規劃,並找到和韓琦共同的連結——政事,更容易打動對方。

7、分析比較完兩篇干謁文後,請總結一篇良好的自傳需要具備的要點有:

誇耀才能 具體可行 凸顯亮點

規劃將來 對準需求 □吹捧奉承




短文寫作:自我營銷術

請閱讀以下資料。


資料一

〈寫履歷表〉辛波絲卡

需要做些什麼?

填好申請書

再附上一份履歷表。


儘管人生漫長

但履歷表最好簡短。


簡潔、精要是必需的。

風景由地址取代,

搖擺的記憶屈服於無可動搖的日期。


所有的愛情只有婚姻可提,

所有的子女只有出生的可填。


認識你的人比你認識的人重要。

旅行要出了國才算。

會員資格,原因免填。

光榮紀錄,不問手段。

填填寫寫,彷彿從未和自己交談過,

永遠和自己只有一臂之隔。


悄悄略去你的狗,貓,鳥,

灰塵滿佈的紀念品,朋友,和夢。


價格,無關乎價值,

頭銜,非內涵。

他的鞋子尺碼,非他所往之地,

用以欺世盜名的身份。


此外,再附張露出單耳的照片。

重要的是外在形貌,不是聽力。

反正,還有什麼好聽的?

碎紙機嘈雜的聲音。

〈辛波絲卡詩集〉

註:辛波絲卡,199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波蘭重量級女詩人



問題():請問【資料一】辛波絲卡〈寫履歷表〉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寫履歷表」的哪些反思與看法?(文長100字以內)

答:獨特的生命經驗經過表格刪減,只剩下片面表象,忽略了過程和感受,無法呈現內涵和價值,但人們只能無奈臣服於這種制式化、標籤化的審核評比,藉以諷刺現今社會講求快速與功利的價值觀。(86)


問題():讓他人快速了解自己,除了用「履歷表」外,自我介紹是一個更周全的方法,請參考【資料二】的影片,並用影片中提出的四個重點,自訂大學某一校系完成一篇在面試時,向教授介紹自己的文稿。(文長400字以內)


教學設計由中壢高商 劉婉雯老師提供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