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田記〉學習單
林口高中 徐千雯
壹、認識作者──錢公輔
歷史記載中的錢公輔:
錢公輔,字君倚,常州武進人。少從胡翼之1學,有名吳中。……歷開封府推官、戶部判官2、知3明州。衙前4法以三等5差次6勞勤7,應格8者聽指酒場9以自補10,富者足欲而貧得日困,充募11益鮮12;額有不足,至役鄉民13,破產不供費。公輔取酒場官鬻之,分輕重以給役者,不復調民。 王安石雅與之善,既得志,排異己者,出滕甫20鄆州。公輔數於帝前言甫不當去。薛向21更鹽22法,安石主其議,而公輔謂向當黜,遂拂安石意,罷諫職,旋出知江寧府。明年,帝欲召還,安石言其助小人為異議,不宜在左右,但徙揚州。以病乞越23,改提舉崇福觀24,卒,年五十二。(宋史列傳第八十) 語譯:錢公輔,字君倚,常州武進人。年少時跟從胡翼之學習,有吳中頗有名聲。……歷任開封府推官、戶部判官、知明州。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英宗即位,錢公輔上書《治平十議》,主要內容是了解民情,考核官吏,任用官員等。衙前的責任是以重、難、積勞的三個等級施行勞勤,合格的人可以承包對應大小的酒坊賣酒權利,他發現較富有的人可達到需求但較貧窮的人反而更貧困,因此召募勞役人員更加少;由於名額沒補足,以致於差役鄉民,使得破產而無法供應。公輔以酒坊賣酒權利來買賣,權利金分輕重以給予役使者,因此不再需要調用人民。……王疇任翰林學士時間不長,又升任樞密副使。錢公輔覺得王疇資歷太淺,便不起草任命文書。英宗以剛登基任用大臣,而錢公輔竟然阻止為由,降錢公輔為滁州團練使。有人認為處罰太重,呂誨等人還上奏章求情,沒有恩準。……神宗繼位,錢公輔官拜天章閣待制、知鄧州,復知制誥。……曾經到中書省言事,富弼對他說:「皇上思求天下大治已到了如饑似渴的程度,正依賴君等同心輔佐。」錢公輔說:「朝廷所做是對的,天下誰敢不認同!(朝廷)所做是不對的,公輔想要認同,也是沒有辦法呀。」 王安石向來和錢公輔友好交往,得志以後,便排斥異己,讓滕甫出知鄆州。錢公輔幾次在皇帝面前說滕甫不應該去。薛向變更鹽法,王安石積極支持,而錢公輔卻說薛向應當免職,接連違背了王安石的用意,於是被罷免了諫院的職務,錢公輔隨即出知江寧府。第二年,皇帝想要把他召回,王安石說他幫助小人,總是提出不同意見,不宜在皇上左右,於是讓他任揚州知州。錢公輔以病為由,請求改變任命,又改提舉崇福觀,不久身亡,年僅52歲。 |
註解:
|
※閱讀上文後,完成下列問題:
觀察錢公輔任官經歷,由歷任單位主政內容,可推測他對民生經濟的關注,系源於哪個官職?
■戶部判官 □知明州 □滁州團練使 □知制誥錢公輔擔任明州太守時,對「衙前」的運作著重於哪些部分?(複選)
□升官管道 □評等差役 ■勞役公平 ■傾聽民怨 □廣徵差役 □賣官鬻爵無論是英宗或神宗在位,錢公輔都曾做出為求公正、不惜冒犯天子的剛直言行,請依《宋史》的內容,摘錄原文重點句予以說明:(以10~15字為限)
英宗時---
以疇素望淺,格詔不草制
。
神宗時---
朝廷所為非,公輔欲同之,不可得已。
根據上引《宋史・列傳第八十》:「王安石雅與之善,……但徙揚州」,特別記載王安石與錢公輔曾交好而至反目,請依曾經學過的宋代歷史概念,闡述本段史料紀錄想要強調的重點是什麼?
答:開放題。
學生可以由新舊黨爭的角度詮釋,錢公輔反對王安石變法,是否造成為反對而反對?王安石因變法遭到很多人的阻擋,後來對人的態度轉為剛愎自用……。
蘇軾對錢公輔的評價
〈錢君倚哀詞〉 大江之南兮,震澤之北。吾行四方而無歸兮,逝將此焉止息。豈其土之不足食兮,將其人之難偶。非有食無人之為病兮,吾何適而不可。獨裴回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有美一人兮,瞭然而清,頎然而瘦。亮直多聞兮,古之益友。帶規矩而蹈繩墨兮,佩芝蘭而服明月。載而之世之人兮,世捍堅而不答。雖不答其何喪兮,超彷徉而自得。吾將觀子之進退以自卜兮,相行止以效清濁。子奄忽而不返兮,世混混吾焉則?升空堂而挹遺像兮,吊凝塵於幾席。苟律我者之信亡兮,吾居此其何益。行徬徨而無徒兮,悼舍此而奚向?豈存者之舉無其人兮,遼遼如晨星之相望。吾比年而三哭兮,堂堂皆國之英。苟處世之恃友兮,幾如是而吾不亡。臨大江而長嘆兮,吾不濟其有命。 撰文緣由: 蘇軾為錢世雄(錢公輔之子)杭州官府同事兼朋友,且本就敬重錢公輔(字君倚)並與之交好,宋熙寧五年錢公輔過世,蘇軾前往常州弔唁並應錢世雄之邀約,撰寫《錢君倚哀詞》。 文章意旨: 文章起筆先說明常州地理位置,而後表達自己行走四方,願將常州當成棲息地。四方難道無以維生?但找不到知音,讓人心生鬱悶,否則哪裡不能落腳?常州多君子,使得蘇軾不捨離去,錢公輔一生循規蹈矩、高風亮節,卻因為人方正,不容世人。錢公殞落後,又該以誰為榜樣?要找個品格如錢公輔般的夥伴,實在是寥寥無幾。 |
※根據上文回答下列問題:
〈錢君倚哀詞〉屬於中國文學中哪一種文體?□樂府 ■騷體 □宋詞 □元曲
蘇軾喜歡品評人物,如評陶潛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評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在〈錢君倚哀詞〉中對錢公輔的品評金句是帶規矩而蹈繩墨兮,佩芝蘭而服明月。
依據上文,可推論錢公輔讓蘇軾由衷感佩的是: □學識 □作品 □書法 ■人格
貳、梳理課文
題目檢索
※自唐、宋之後,以「記」命篇之文章漸多,文體兼具抒情、寫景、敘事、議論,故稱「雜記文」。
請依內容和作用為〈義田記〉歸類:□臺閣名勝記 □山水遊記 □書畫雜物記 ■人事雜記
請說明本篇題意:
題目 | 【義田】 | 【記】 |
說解 |
|
|
課文訊息檢索與發展解釋
第一段──記敘范文正公為人
請依第一段課文內容完成下列表格:
義田制度施行者(who)
所在地點(where)
為人性格(why)
施行的原則(how)
范文正公
蘇州
平生好施與
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
比較下列兩段文句在行動上的同與異:
行動 | 同(目的) | 異(效果) |
平生好施與,求助者咸施之 | ■樂善好施 □大公無私 ■仗義疏財 | 說明:來者不拒,同情心氾濫 |
平生好施與,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 | 說明:依親疏遠近而給予協助,慈善事業才能長久 |
第二段──記敘義田設置的經過與規模制度
請依第二段課文內容完成下列表格:
設置時間(when)
實施經過(what)
實施目的(why)
實施結果(how)
范文正公
□未貴顯時
■正貴顯時
置負郭( 常稔)之田千畝,
號曰義田,
養濟群族之人
1.日有食,歲有衣,【 嫁娶婚葬皆有贍 】。
2.【以其所入,給其所聚】,沛然有餘而無窮。
〈義田記〉一開始就說明義田的設置與實行方式,且錢公輔特別強調買田的時間點是范仲淹貴顯時,義田所在地與肥沃度都是經過挑選的,請說明文字背後的意義。
答:開放題。范文正公希望可以贍養同族,他採用的方式是讓族人共同耕作義田,耕作後的收穫就可以變成全族的共同基金。若希望這個措施可以持續運作,首先規模不可太小,因此必須在范文正公貴顯時,才有足夠財力購地;其次,義田地點不可離族人生活居所太遠,最後耕作的收成必須贍養救濟族人,一定要有足夠的產值。
請依課文內容,將義田的規模制度整理於下方圖表中。
※義田運作方式
觀察義田的制度規劃與運作方式,可看出范文正公的義田制度有哪些特色?
■尊重家族長賢者 ■重視儒家倫理觀 □強調階級的觀念 ■關照家庭的需求
■實施計畫有綱目■實施的細節明確■注重實施的久遠 □加強族人的官運
第三段──記敘實現志業的艱難與范文正公的堅定
※第三段兼有敘事與寫人。敘事,則應以記錄事件為主,著重在事件起因、發生、經過與結果;寫人則描述人物之外形、性格、語言、與行動。
1.請依據敘事與寫人有不同的著重點,請依據本段完成訊息檢索表。
敘事 | 范文正公購買義田 : 強調【實現志業 】的艱難 | |||
記敘內容 | 起因 | 發生 | 經過 | 結果 |
原文 | 公之未貴顯,常有志于是矣 | 力未逮者二十年 | 為西帥、及參大政,有祿賜之入 | 終其志 |
→可見從立志到實現花了多久的時間:【 20年 】
寫人 | 范文正公歿世後留給子孫:強調【 遺義 】子孫與范文正公的堅定 | |||
記敘內容 | 在世 | 喪事 | 遺志 | 風範 |
原文 | 位充祿厚,貧終其身 | 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 | 子孫修其業,承其志 | 以施貧救活之義,遺其子 |
2.范文正公有田千畝,臨終時「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原因何在?
答:開放題。范仲淹「平生好施與」對於周遭「親而貧、疏而賢」的族人,必定慷慨解囊,他將所有的俸祿用在「義田」經營,並未替自己聚斂財富,因此去世的時候,家中不能為他準備殯殮的衣物,而子孫沒有足夠的金錢可以為他辦理後事。
第四段──舉例晏子親親仁民的美德,襯托范文正公「規模遠舉」更勝晏子
※第四段先記敘晏子依次照顧父、母、妻族後擴充到齊國士人,再以孟子之言佐證晏子之賢;進而正面對比范文正公義田的施行,救助對象之多、規模之大與持續力之久,都遠勝於晏子。
試擷取原文完成下表:
范文正公
晏平仲
擔任官職
【 為西帥、參大政 】
自奉用度
貧終其身
【 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 】
【 敝車羸馬 】
濟助之資
【 農耕田地 】
【 君賜財物 】
善舉
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 號曰義田 】,
以養濟群族之人
父之族,【無不乘車者 】
母之族,【無不足於衣食者 】
妻之族,【無凍餒者 】
【齊國之士,待臣而舉火者三百餘人】
相同對象
■父之族 □母之族 □妻之族 ■賢士
評價:
錢公輔認為晏子行徑符合孟子所言:【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
且錢公輔認為【 范文正公義田 】更勝於【 晏子 】,是因為【 其規模遠舉,又疑過之 】。請推究其超越的原因是: 第一是范文正公所救助的人數規模比晏子多,第二是范文正公建立了制度,第三是范文正公以耕田的自給自足,可以永續的經營,「如公存」更有超越時間性的規模。
桓子稱晏子「是隱君之賜也」,語氣中帶有什麼態度?□肯定 □鼓勵 ■批評 □調侃
請標註「」內字之詞性:
以晏子之「觴」而「觴」桓子
n.v.
「親」「親」而仁民
v. n.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v. n. n.
請說明晏子為何認為自己是「彰君之賜」?
答:晏子雖然身居高位,享受厚祿,卻能將君王給予的賞賜,用來賑濟親族裡有需要的人,讓大家都享有君王的照顧。
5. 作者以為晏子不如范文正公,乃在於:
□晏子太著重等第階級 □晏子所訂制度未見完備 ■晏子未建立制度,不能傳之久遠。
第五段──議論當前為官者只圖一己之享樂,卻不知推己及人照顧親族、士人
※本段運用「今昔對比」的方式,用當前不肯濟人飢寒的權貴顯宦,反面對比范文正公的義行可風,思考為官者應有的仁愛之心。
1.請依課文內容完成下列表格:
態度 | 當世都三公位者 | 卿/大夫/士 | 范文正公 |
對待自己 | 邸第之雄,車輿之飾,聲色之多,妻孥之富,【 止乎一己而已 】 | 廩稍之充,奉養之厚, 【 止乎一己而已 】 | 貧終其身 |
對待族人 | 【 不得其門而入 】 | 【 操瓢囊為溝中瘠 】 | 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 |
對待疏者/賢者 | 況於施賢乎? | 況於他人乎? | 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 。 |
2.達官政要奢靡自私,只在乎自己的顯貴,冷漠對待族人與賢者,如同下列何項詩文所表述的狀態?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乾雲霄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第六段──說明寫作本篇文章之緣故
1.請依課文內容,完成下列表格:
本課的文眼是:【 義】字 | 記敘角度 | 課文 |
概述范文正公的一生 | 為 人 | 【 忠義滿朝廷 】 |
【 事功 】 | 事業滿邊隅、功名滿天下 | |
表明作記緣由 | 為何不寫不可 | 【 獨高其義 】 |
2.錢公輔在末段以補述方式說明寫作的緣故,文字平實流暢,其中「忠義滿朝廷、事業滿邊隅、功名滿天下」運用何種修辭法總結范文正公的一生? □對偶 □類疊 ■排比 □轉品
3.下列何者為末段最能扣住文章旨趣的句子?
□公之忠義滿朝廷,事業滿邊隅,功名滿天下
□後必有史官書之者
■獨高其義,因以遺於世
4. 錢公輔對范文正公「獨高其義」,所指之「義」是指:
□功名滿天下 □事業滿邊隅 □忠義滿朝廷 ■施貧活族
今人評價錢公輔
※請根據《宋史・列傳第八十》、〈錢君倚哀詞〉與〈義田記〉,加上你的觀點為錢公輔做評價,並推想為什麼他會撰寫〈義田記〉。
答:開放題。錢公輔關心吏治,耿介、不隨流俗,對自身貶謫不為所動,只關心國家、百姓,特別是擔任知州時,關心「衙前」這項差役對百姓造成的負擔,因而調整實施方式。這樣的官員,看到其他官員只顧個人利益,連自己的族人都不願協助,遑論一般平民百姓,更是會對范仲淹施貧活族的義行萬分感佩。
叁、延伸閱讀
※請閱讀以下短文,然後回答問題:
宋仁宗皇祐元年(西元一〇四九)范仲淹六十一歲,任職杭州,他與致仕退居蘇州故里、時年六十五的異母兄范仲溫,商談在蘇州購置十頃良田,計畫將此田的收成「歲給宗族」,濟助族人的生活,期使「雖至貧者不復有寒餒之憂」。購地的資本,主要來自范仲淹職田所得俸餘。 對於購置義田一事,參與商量的似乎不只范仲溫而已。而對義田地段與地利的撰擇,都經過仔細討論,顯示他們審慎而期望行之久遠的態度。……兄弟二人,儘管一個退居鄉里、一個遊宦四方;一個官高俸厚、一個致仕清貧,卻都懷有救恤宗族,使族人免於困窮無靠的心願。范氏義莊便在他們感念先祖而愛及宗族的心態下,逐漸形成。 在救恤吳中宗族的大目的下,范仲淹可以因不同的考量,而採直接輸財輸糧的方式為之,或選擇在吳中設置義田為之。而這兩種不同的救恤方式,效果顯然有別。前者參雜仕宦遊移的不穩定性,救恤行動可能因遠宦而受到影響。再者,其救恤對象僅止生活於同一時期的族人,救恤活動更將因施與者生命的衰竭而結束。至於義田,則設置在里中,成為族人的共産,只要宗族的關係繼續維持,後世的子孫只要不離鄉背井,一樣可以獲得濟恤。其救恤對象延及後世,救恤活動也不因施濟者遠離或死亡而生變化。在相互比較下,我們相信義莊之所以成立,其動機宜較單純的救恤飢寒為深遠。遺事的記載,只可感知范仲淹對祖宗的追思,展現個人與宗族融為一體的精神:而義莊的設置,其宗族一體的精神則表現在為後世子孫造福的謀慮上。因此,遺事所言,實不足以盡范仲淹創置義莊的用心。倒是前引富弼所說的「以聚疏屬」,到了南宋獲得較多的發揮。 (節錄自黃明理《范氏義莊與范仲淹---關於范仲淹的儒學史地位的討論》) |
1.根據上文內容,下列選項說明何者錯誤?
□義田設置的目標是濟助貧者,使他們不須再因寒冷、飢餓而煩惱
■范仲淹官高俸厚,設置義田一來可以救恤宗親,再者讓退居鄉里的兄長不至於清貧度日
□輸財輸糧的救恤方式,常因為施予者死亡而結束,義莊的救恤則不因施予者生死而有影響
□富弼給予義田「以聚疏屬」的評價,是著眼於范文正公凝聚范氏宗族,並為後世子孫造福
2.范仲淹兄弟於蘇州購置十頃良田的目的,是為了濟助族人的生活,使至貧者不復有寒餒之憂。請分析他們的動機?
答:開放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范仲淹兄弟感念先祖,而愛及宗族,不忍族人困窮飢寒,因此購置義田讓族人免於困窮無靠。
3.范氏義莊運行數百年,明嘉靖年間范仲淹十六世孫范惟一仍持續經營,請比較輸財輸糧與義莊制度的差別,完成下列表格分析。
答:
方向分類 | 輸財輸糧 | 義莊制度 | |
1 | 財源 | 救助者個人財力變化而有所改變,更可能因救助者的死去而斷絕 | 即使救助者不幸逝世,財源仍不成問題 |
2 | 濟助對象 | 救助對象無法有固定規模 | 可以濟恤當代族人,只要族人不遷徙,救恤活動就可以延及後世 |
3 | 實施時間 | 仰賴救助者這一世,若後繼無人,馬上就結束 | 義莊因為財源來自不動產,只要族人願意辛勤耕作,這個制度便可實施久遠 |
附件:短文寫作──社會救助
問題一:閱讀資料一,請簡要歸納作者對慈善事業、社會企業的解釋?請以80-100字為限。
答:慈善事業是指透過募捐、政府補助款或是一定比例的營業收入獲得一筆資金,再將這筆資金投入其慈善項目當中;社會企業是指將營利手法與社會目的相結合,並宣稱只要購買其服務或產品,透過購買本身,就可以達到其社會目的。
問題二:社會救助又稱為公共救助,可說是社會安全體系的最後一道防線,其核心價值不僅在確保民眾能得到適切的救助、維持基本的生存水準,並在進一步協助有工作能力及意願的人脫離生活困境。請閱讀資料一、資料二,試比較當前社會企業與范仲淹義田義莊的經營,何者較能達成社會救助的核心價值?為什麼?文長約250-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