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公輔生平與政績探析:從《義田記》看宋代士大夫的為政理念

格式
docx
大小
94.64 KB
頁數
9
上傳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0-03-09,离现在 5 229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義田記〉學習單

林口高中 徐千雯

壹、認識作者──錢公輔

  1. 歷史記載中的錢公輔:

錢公輔,字君倚,常州武進人。少從胡翼之1學,有名吳中。……歷開封府推官、戶部判官2、知3明州。衙前4法以三等5差次6勞勤7,應格8者聽指酒場9以自補10,富者足欲而貧得日困,充募11益鮮12;額有不足,至役鄉民13,破產不供費。公輔取酒場官鬻之,分輕重以給役者,不復調民。
英宗即位,陳《治平十議》,大要言採民政,分吏課,擇守宰,置二府
14官屬15。……王疇為翰林學士未久,擢副樞密。公輔謂疇素望16淺,不草制17。帝以初政用大臣,而公輔格詔18,謫為滁州團練使。議者以為重,呂誨等上章救之,不得。……神宗立,拜天章閣待制、知鄧州,復知制誥。……嘗至中書白事,富弼19謂曰:「上求治如饑渴,正賴君輩同心以濟。」公輔曰:「朝廷所為是,天下誰敢不同!所為非,公輔欲同之,不可得已。」

王安石雅與之善,既得志,排異己者,出滕甫20鄆州。公輔數於帝前言甫不當去。薛向21更鹽22法,安石主其議,而公輔謂向當黜,遂拂安石意,罷諫職,旋出知江寧府。明年,帝欲召還,安石言其助小人為異議,不宜在左右,但徙揚州。以病乞越23,改提舉崇福觀24,卒,年五十二(宋史列傳第八十)

語譯:錢公輔,字君倚,常州武進人。年少時跟從胡翼之學習,有吳中頗有名聲。……歷任開封府推官、戶部判官、知明州。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英宗即位,錢公輔上書《治平十議》,主要內容是了解民情,考核官吏,任用官員等。衙前的責任是以重、難、積勞的三個等級施行勞勤,合格的人可以承包對應大小的酒坊賣酒權利,他發現較富有的人可達到需求但較貧窮的人反而更貧困,因此召募勞役人員更加少;由於名額沒補足,以致於差役鄉民,使得破產而無法供應。公輔以酒坊賣酒權利來買賣,權利金分輕重以給予役使者,因此不再需要調用人民。……王疇任翰林學士時間不長,又升任樞密副使。錢公輔覺得王疇資歷太淺,便不起草任命文書。英宗以剛登基任用大臣,而錢公輔竟然阻止為由,降錢公輔為滁州團練使。有人認為處罰太重,呂誨等人還上奏章求情,沒有恩準。……神宗繼位,錢公輔官拜天章閣待制、知鄧州,復知制誥。……曾經到中書省言事,富弼對他說:「皇上思求天下大治已到了如饑似渴的程度,正依賴君等同心輔佐。」錢公輔說:「朝廷所做是對的,天下誰敢不認同!(朝廷)所做是不對的,公輔想要認同,也是沒有辦法呀。」

王安石向來和錢公輔友好交往,得志以後,便排斥異己,讓滕甫出知鄆州。錢公輔幾次在皇帝面前說滕甫不應該去。薛向變更鹽法,王安石積極支持,而錢公輔卻說薛向應當免職,接連違背了王安石的用意,於是被罷免了諫院的職務,錢公輔隨即出知江寧府。第二年,皇帝想要把他召回,王安石說他幫助小人,總是提出不同意見,不宜在皇上左右,於是讓他任揚州知州。錢公輔以病為由,請求改變任命,又改提舉崇福觀,不久身亡,年僅52歲。


註解

  1. 胡翼之即胡瑗,宋經學家兼教育家,學者稱安定先生。官至太常博士,與孫復、石介共倡以仁義禮樂為學,並稱「宋初三先生」。講明體達用之學,開宋代理學之先聲,注重實用,時稱湖學。

  2. 戶部判官戶部,為國家最高財政、戶政機關,判官相當於今日之秘書。

  3. 擔任太守。

  4. 衙前衙前為宋代職役之一,為宋代負擔最重的差役。職掌官物押運和供應,負賠償失誤和短缺等責任。

  5. 三等即重、難、積勞三種狀態。

  6. 差次:分别等级次序。

  7. 勞勤即勞動之事。

  8. 應格合格。

  9. 聽指酒場依據分配到的衙前職務等級次序,可以承包對應大小的酒坊賣酒權利。

  10. 自補官府特許承擔重、難差役的衙前,承包酒坊,以資彌補。

  11. 充募召募勞役人員。

  12. 少。

  13. 至役鄉民以至於役使鄉民。

  14. 二府宋代二府指中書省與樞密院,中書省主文,樞密院主武,二府執文武二柄。

  15. 官屬官員的屬吏。

  16. 素望平素聲望。

  17. 草制:草擬詔書。

  18. 格詔:阻止擱置詔書。

  19. 富弼北宋人,仁宗在位期間,曾與范仲淹共推慶曆新政。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罷相。

  20. 滕甫北宋人,在神宗前論事,如家人父子,言無文飾。王安石方立新法,天下詾詾,恐滕甫有言神宗便信,找了一個理由,就讓滕甫以翰林侍讀學士出知鄆州。

  21. 薛向北宋人,在王安石變法中擔任重要角色,主要負責均輸法的執行。均輸法的重點便是把各地進貢供品挑最優的送進京城,其餘的運送到鄰近高價地區販售,販賣所得另購豐產而廉價的商品運往高價地區發售。如此可以減少貢品損失,也可減輕人民負擔,繼而增加財政收入。

  22. 鹽引又稱鹽鈔,是宋代的取食鹽的許可證,鹽商必須向朝廷支付費用以取得鹽引,始可以合法販售食鹽。鹽鈔也是王安石變法重要改革項目。

  23. 以病乞越因病請調。

  24. 提舉崇福觀:擔任崇福觀的提舉,崇服觀後更名為崇福宮,此宮不但是道教活動場所,而且也是名儒著書認學之地。德高望重的朝中大儒高官,不合時宜時,皇帝就給他個提舉崇福宮的閒差。


閱讀上文後,完成下列問題

  1. 觀察錢公輔任官經歷,由歷任單位主政內容,可推測他對民生經濟的關注,系源於哪個官職?
    戶部判官 □知明州 □滁州團練使 □知制誥

  2. 錢公輔擔任明州太守時,對「衙前」的運作著重於哪些部分?(複選)
    升官管道 □評等差役 勞役公平 傾聽民怨 □廣徵差役 □賣官鬻爵

  3. 無論是英宗或神宗在位,錢公輔都曾做出為求公正、不惜冒犯天子的剛直言行,請依《宋史》的內容,摘錄原文重點句予以說明:(10~15字為限)

英宗時--- 以疇素望淺,格詔不草制
神宗時--- 朝廷所為非,公輔欲同之,不可得已

  1. 根據上引《宋史・列傳第八十》:「王安石雅與之善,……但徙揚州」,特別記載王安石與錢公輔曾交好而至反目,請依曾經學過的宋代歷史概念,闡述本段史料紀錄想要強調的重點是什麼?
    開放題。
    學生可以由新舊黨爭的角度詮釋,錢公輔反對王安石變法,是否造成為反對而反對?王安石因變法遭到很多人的阻擋,後來對人的態度轉為剛愎自用……。

  1. 蘇軾對錢公輔的評價

〈錢君倚哀詞〉

大江之南兮,震澤之北。吾行四方而無歸兮,逝將此焉止息。豈其土之不足食兮,將其人之難偶。非有食無人之為病兮,吾何適而不可。獨裴回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有美一人兮,瞭然而清,頎然而瘦。亮直多聞兮,古之益友。帶規矩而蹈繩墨兮,佩芝蘭而服明月。載而之世之人兮,世捍堅而不答。雖不答其何喪兮,超彷徉而自得。吾將觀子之進退以自卜兮,相行止以效清濁。子奄忽而不返兮,世混混吾焉則?升空堂而挹遺像兮,吊凝塵於幾席。苟律我者之信亡兮,吾居此其何益。行徬徨而無徒兮,悼舍此而奚向?豈存者之舉無其人兮,遼遼如晨星之相望。吾比年而三哭兮,堂堂皆國之英。苟處世之恃友兮,幾如是而吾不亡。臨大江而長嘆兮,吾不濟其有命。

撰文緣由:

蘇軾為錢世雄(錢公輔之子)杭州官府同事兼朋友,且本就敬重錢公輔(字君倚)並與之交好,宋熙寧五年錢公輔過世,蘇軾前往常州弔唁並應錢世雄之邀約,撰寫《錢君倚哀詞》。

文章意旨

文章起筆先說明常州地理位置,而後表達自己行走四方,願將常州當成棲息地。四方難道無以維生?但找不到知音,讓人心生鬱悶,否則哪裡不能落腳?常州多君子,使得蘇軾不捨離去,錢公輔一生循規蹈矩、高風亮節,卻因為人方正,不容世人。錢公殞落後,又該以誰為榜樣?要找個品格如錢公輔般的夥伴,實在是寥寥無幾。

根據上文回答下列問題

  1. 〈錢君倚哀詞〉屬於中國文學中哪一種文體?□樂府 騷體 □宋詞 □元曲

  2. 蘇軾喜歡品評人物,如評陶潛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評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在〈錢君倚哀詞〉中對錢公輔的品評金句是帶規矩而蹈繩墨兮,佩芝蘭而服明月

  3. 依據上文,可推論錢公輔讓蘇軾由衷感佩的是: □學識 □作品 □書法 人格

貳、梳理課文

  1. 題目檢索

自唐、宋之後,以「記」命篇之文章漸多,文體兼具抒情、寫景、敘事、議論,故稱「雜記文」。

  1. 請依內容和作用為〈義田記〉歸類□臺閣名勝記 □山水遊記 □書畫雜物記 人事雜記

  2. 請說明本篇題意:

題目

說解

  1. 指中國古代士紳為贍養族人所置的田產

  2. 】字為文眼

  • 著重記義田之事

  • 側重記范仲淹為人公義

  1. 課文訊息檢索與發展解釋

  1. 第一段──記敘范文正公為人

  1. 請依第一段課文內容完成下列表格

    義田制度施行者(who)

    所在地點(where)

    為人性格(why)

    施行的原則(how)

    范文正公

    蘇州

    平生好施與

    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

  2. 比較下列兩段文句在行動上的同與異:

行動

同(目的)

異(效果)

平生好施與,求助者咸施之

樂善好施

大公無私

仗義疏財

說明:來者不拒,同情心氾濫

平生好施與,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

說明:依親疏遠近而給予協助,慈善事業才能長久


  1. 第二段──記敘義田設置的經過與規模制度

  1. 請依第二段課文內容完成下列表格:

    設置時間(when)

    實施經過(what)

    實施目的(why)

    實施結果(how)

    范文正公

    未貴顯時

    貴顯時

    置負郭( 常稔)之田千畝,

    號曰義田,

    養濟群族之人

    1.日有食,歲有衣,【 嫁娶婚葬皆有贍 】。

    2.以其所入,給其所聚】,沛然有餘而無窮。

  2. 〈義田記〉一開始就說明義田的設置與實行方式,且錢公輔特別強調買田的時間點是范仲淹貴顯時,義田所在地與肥沃度都是經過挑選的,請說明文字背後的意義。

開放題。范文正公希望可以贍養同族,他採用的方式是讓族人共同耕作義田,耕作後的收穫就可以變成全族的共同基金。若希望這個措施可以持續運作,首先規模不可太小,因此必須在范文正公貴顯時,才有足夠財力購地;其次,義田地點不可離族人生活居所太遠,最後耕作的收成必須贍養救濟族人,一定要有足夠的產值。

  1. 請依課文內容,將義田的規模制度整理於下方圖表中。

義田運作方式

  1. 觀察義田的制度規劃與運作方式,可看出范文正公的義田制度有哪些特色?

尊重家族長賢者 重視儒家倫理觀 □強調階級的觀念 關照家庭的需求

實施計畫有綱目實施的細節明確注重實施的久遠 □加強族人的官運

  1. 第三段──記敘實現志業的艱難與范文正公的堅定

第三段兼有敘事與寫人。敘事,則應以記錄事件為主,著重在事件起因、發生、經過與結果;寫人則描述人物之外形、性格、語言、與行動。

1.請依據敘事與寫人有不同的著重點,請依據本段完成訊息檢索表。

敘事

范文正公購買義田 : 強調實現志業 的艱難

記敘內容

起因

發生

經過

結果

原文

公之未貴顯,常有志于是矣

力未逮者二十年

為西帥、及參大政,有祿賜之入

終其志

可見從立志到實現花了多久的時間:【 20

寫人

范文正公歿世後留給子孫:強調【 遺義 】子孫與范文正公的堅定

記敘內容

在世

喪事

遺志

風範

原文

位充祿厚,貧終其身

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

子孫修其業,承其志

以施貧救活之義,遺其子

2.范文正公有田千畝,臨終時「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原因何在?

答:開放題。范仲淹「平生好施與」對於周遭「親而貧、疏而賢」的族人,必定慷慨解囊,他將所有的俸祿用在「義田」經營,並未替自己聚斂財富,因此去世的時候,家中不能為他準備殯殮的衣物,而子孫沒有足夠的金錢可以為他辦理後事。

  1. 第四段──舉例晏子親親仁民的美德,襯托范文正公「規模遠舉」更勝晏子

第四段先記敘晏子依次照顧父、母、妻族後擴充到齊國士人,再以孟子之言佐證晏子之賢;進而正面對比范文正公義田的施行,救助對象之多、規模之大與持續力之久,都遠勝於晏子。

  1. 試擷取原文完成下表


    范文正公

    晏平仲

    擔任官職

    為西帥、參大政


    自奉用度

    貧終其身

    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

    敝車羸馬

    濟助之資

    農耕田

    君賜財物

    善舉

    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

    以養濟群族之人

    父之族,【無不乘車者

    母之族,【無不足於衣食者

    妻之族,【無凍餒者

    齊國之士,待臣而舉火者三百餘人

    相同對象

    父之族 □母之族 □妻之族 賢士

    評價

    錢公輔認為晏子行徑符合孟子所言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且錢公輔認為【 范文正公義田 】更勝於【 晏子 】,是因為【 其規模遠舉,又疑過之 】。請推究其超越的原因是: 第一是范文正公所救助的人數規模比晏子多,第二是范文正公建立了制度,第三是范文正公以耕田的自給自足,可以永續的經營,「如公存」更有超越時間性的規模。

  2. 桓子稱晏子「是隱君之賜也」,語氣中帶有什麼態度?□肯定 □鼓勵 批評 □調侃

  3. 請標註「」內字之詞性

    1. 以晏子之「觴」而「觴」桓子

n.v.

    1. 「親」「親」而仁民

v. n.

    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v. n. n.

  1. 請說明晏子為何認為自己是「彰君之賜」?

晏子雖然身居高位,享受厚祿,卻能將君王給予的賞賜,用來賑濟親族裡有需要的人,讓大家都享有君王的照顧。

5. 作者以為晏子不如范文正公,乃在於:

 晏子太著重等第階級  晏子所訂制度未見完備  晏子未建立制度,不能傳之久遠。

  1. 第五段──議論當前為官者只圖一己之享樂,卻不知推己及人照顧親族、士人

本段運用「今昔對比」的方式,用當前不肯濟人飢寒的權貴顯宦,反面對比范文正公的義行可風,思考為官者應有的仁愛之心。

1.請依課文內容完成下列表格

態度

當世都三公位者

/大夫/

范文正公

對待自己

邸第之雄,車輿之飾,聲色之多,妻孥之富,【 止乎一己而已

廩稍之充,奉養之厚,

止乎一己而已

貧終其身

對待族人

不得其門而入

操瓢囊為溝中瘠

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

對待疏者/賢者

況於施賢乎?

況於他人乎?

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 。

2.達官政要奢靡自私,只在乎自己的顯貴,冷漠對待族人與賢者,如同下列何項詩文所表述的狀態?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乾雲霄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1. 第六段──說明寫作本篇文章之緣故

1.請依課文內容,完成下列表格:

本課的文眼是:】字

記敘角度

課文

概述范文正公的一生

為 人

忠義滿朝廷

事功

事業滿邊隅、功名滿天下

表明作記緣由

為何不寫不可

獨高其義

2.錢公輔在末段以補述方式說明寫作的緣故,文字平實流暢,其中「忠義滿朝廷、事業滿邊隅、功名滿天下」運用何種修辭法總結范文正公的一生? □對偶 □類疊 排比 □轉品

3.下列何者為末段最能扣住文章旨趣的句子?

公之忠義滿朝廷,事業滿邊隅,功名滿天下
後必有史官書之者
獨高其義,因以遺於世

4. 錢公輔對范文正公「獨高其義」,所指之「義」是指:

功名滿天下  事業滿邊隅  忠義滿朝廷  施貧活族

  1. 今人評價錢公輔

請根據《宋史・列傳第八十》、〈錢君倚哀詞〉與〈義田記〉,加上你的觀點為錢公輔做評價,並推想為什麼他會撰寫〈義田記〉。
開放題。錢公輔關心吏治,耿介、不隨流俗,對自身貶謫不為所動,只關心國家、百姓,特別是擔任知州時,關心「衙前」這項差役對百姓造成的負擔,因而調整實施方式。這樣的官員,看到其他官員只顧個人利益,連自己的族人都不願協助,遑論一般平民百姓,更是會對范仲淹施貧活族的義行萬分感佩。

叁、延伸閱讀

請閱讀以下短文,然後回答問題:

宋仁宗皇祐元年(西元一四九)范仲淹六十一歲,任職杭州,他與致仕退居蘇州故里、時年六十五的異母兄范仲溫,商談在蘇州購置十頃良田,計畫將此田的收成「歲給宗族」,濟助族人的生活,期使「雖至貧者不復有寒餒之憂」。購地的資本,主要來自范仲淹職田所得俸餘。

對於購置義田一事,參與商量的似乎不只范仲溫而已。而對義田地段與地利的撰擇,都經過仔細討論,顯示他們審慎而期望行之久遠的態度。……兄弟二人,儘管一個退居鄉里、一個遊宦四方;一個官高俸厚、一個致仕清貧,卻都懷有救恤宗族,使族人免於困窮無靠的心願。范氏義莊便在他們感念先祖而愛及宗族的心態下,逐漸形成。

在救恤吳中宗族的大目的下,范仲淹可以因不同的考量,而採直接輸財輸糧的方式為之,或選擇在吳中設置義田為之。而這兩種不同的救恤方式,效果顯然有別。前者參雜仕宦遊移的不穩定性,救恤行動可能因遠宦而受到影響。再者,其救恤對象僅止生活於同一時期的族人,救恤活動更將因施與者生命的衰竭而結束。至於義田,則設置在里中,成為族人的共産,只要宗族的關係繼續維持,後世的子孫只要不離鄉背井,一樣可以獲得濟恤。其救恤對象延及後世,救恤活動也不因施濟者遠離或死亡而生變化。在相互比較下,我們相信義莊之所以成立,其動機宜較單純的救恤飢寒為深遠。遺事的記載,只可感知范仲淹對祖宗的追思,展現個人與宗族融為一體的精神:而義莊的設置,其宗族一體的精神則表現在為後世子孫造福的謀慮上。因此,遺事所言,實不足以盡范仲淹創置義莊的用心。倒是前引富弼所說的「以聚疏屬」,到了南宋獲得較多的發揮。

(節錄自黃明理《范氏義莊與范仲淹---關於范仲淹的儒學史地位的討論》)

1.根據上文內容,下列選項說明何者錯誤
義田設置的目標是濟助貧者,使他們不須再因寒冷、飢餓而煩惱
范仲淹官高俸厚,設置義田一來可以救恤宗親,再者讓退居鄉里的兄長不至於清貧度日
輸財輸糧的救恤方式,常因為施予者死亡而結束,義莊的救恤則不因施予者生死而有影響
富弼給予義田「以聚疏屬」的評價,是著眼於范文正公凝聚范氏宗族,並為後世子孫造福

2.范仲淹兄弟於蘇州購置十頃良田的目的,是為了濟助族人的生活,使至貧者不復有寒餒之憂。請分析他們的動機?
開放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范仲淹兄弟感念先祖,而愛及宗族,不忍族人困窮飢寒,因此購置義田讓族人免於困窮無靠。

3.范氏義莊運行數百年,明嘉靖年間范仲淹十六世孫范惟一仍持續經營,請比較輸財輸糧與義莊制度的差別,完成下列表格分析。
答:


方向分類

輸財輸糧

義莊制度

1

財源

救助者個人財力變化而有所改變,更可能因救助者的死去而斷絕

即使救助者不幸逝世,財源仍不成問題

2

濟助對象

救助對象無法有固定規模

可以濟恤當代族人,只要族人不遷徙,救恤活動就可以延及後世

3

實施時間

仰賴救助者這一世,若後繼無人,馬上就結束

義莊因為財源來自不動產,只要族人願意辛勤耕作,這個制度便可實施久遠


附件:短文寫作──社會救助

資料一:

社會企業,起源於一九七○年代末期,由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美國總統雷根所發起的新自由主義,或稱新保守主義的政策變革。社會福利預算遭到大幅度刪減,慈善團體失去從政府部門而來的補助,因而試圖販賣服務與商品開闢組織財源,以求存續。九十年代初期,由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注意到這個現象,高度肯定民間團體的「企業家精神」,並稱之為「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此為當前社會企業詞彙正式出現的濫觴。

原本是慈善團體被迫從事的營利行為,在社會企業的詮釋架構中,獲得了全新且正面、積極的意義。一九八○、九○年代新自由主義的鼓吹者致力於將公共領域私有化、市場化,那時候他們的說法是:「讓市場力量解決社會問題」,如今社企的推廣者們標榜:「用商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這兩段陳述有著極其相似的邏輯,其目的都在於擴大市場的力量,並說服大眾這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最好途徑。這就是社會企業崛起的歷史背景,以及其意識型態基礎。

傳統慈善事業的作法是,透過募捐,政府補助款或是一定比例的營業收入獲得一筆資金,再將這筆資金投入其慈善項目當中。社會企業則試圖顛覆此作法,它們將營利手法與社會目的相結合,因此宣稱,只要購買其服務或產品,透過購買本身,就可以達到其社會目的。例如購買《大誌》,就等於幫助街友,購買TOMS Shoes,需要的兒童就有鞋子穿。看似有道理,但如果依照此一邏輯,我們似乎也能主張,因為運動品牌愛迪達(Adidas)的球衣是在柬埔寨工廠中由女工所製作,所以我們購買愛迪達球衣,就是在幫助柬埔寨貧窮的女工嗎?既然如此,愛迪達能夠算是社會企業嗎?

(節錄自徐沛然《社企是門好生意?社會企業的批判與反思》)


資料二:

  • 逐房計口給米,每口一升並支白米,如支糙米,則臨時加折

  • 男女五歲以上入數

  • 冬衣每口一疋,十歲以下、五歲以上各半疋

  • 每房許給奴婢米一口即不支衣

  • 掌管人侵欺及諸位輒假貸義莊錢斛之類,並申官理斷償納,不得以月給米折除

  • 族人不得租佃義田

  • 身不在平江府者,其米絹錢並勿給

  • 兄弟同居雖眾,其奴婢月米通不得累過五人

  • 義莊不得典買族人田土

(范仲淹購買「義田」並創置「義莊」,義莊田地的地租用於贍養同宗族的貧窮成員。他為義莊訂立章程,規範族人的生活。以上資料是節錄范仲淹〈義莊規矩〉、〈續定規矩〉)


問題一:閱讀資料一,請簡要歸納作者對慈善事業、社會企業的解釋?請以80-100字為限。

慈善事業是指透過募捐、政府補助款或是一定比例的營業收入獲得一筆資金,再將這筆資金投入其慈善項目當中;社會企業是指將營利手法與社會目的相結合,並宣稱只要購買其服務或產品,透過購買本身,就可以達到其社會目的。


問題二:社會救助又稱為公共救助,可說是社會安全體系的最後一道防線,其核心價值不僅在確保民眾能得到適切的救助、維持基本的生存水準,並在進一步協助有工作能力及意願的人脫離生活困境。請閱讀資料一、資料二,試比較當前社會企業與范仲淹義田義莊的經營,何者較能達成社會救助的核心價值?為什麼?文長約250-300字。


6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