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遺老齋記〉學習單 【教師版】
設計者:育成高中 楊雅貴
【學習提示】同學們已經認識了「唐宋八大家」,並學習過蘇轍少年所作之〈上樞密韓太尉書〉或中年所作之〈黃州快哉亭記〉。試想,如果讓蘇轍撰寫一份「學習歷程自述」,他會如何寫呢?這份學習單,我們將先從蘇轍〈潁濱遺老傳〉了解其生命經驗的自述,然後轉換視角,看他如何寫〈遺老齋記〉喔! 【學習脈絡】建物命名 ↹ 人物名號 ↹ 人物自傳 【學習核心】知人論世、文學來自人生之專題式學習單 【相關議題】生涯規劃、生命教育、家庭教育
壹、題解與思辨
這是文章材料
此文主旨會是什麼? 如何「因景生情」或「由景即理」?
想一想
(一)為何命名為「遺老」?「遺老」的意涵為何?
(二)蘇轍晚年自稱「潁濱遺老」,並以「遺老」為齋命名,那麼在〈遺老齋記〉將透露什麼心情與想法呢?
(三)回想一下,歐陽修自號「醉翁」,並以「醉翁」為亭命名,在〈醉翁亭記〉一文,他如何連結「醉翁」其人與亭的關係呢?
課前閱讀暖身操
蘇轍〈遺老齋記〉以「遺老」為齋命名,那麼,蘇轍的「遺老」的意涵可能為何呢?我們先來認識「遺老」二字有哪些意涵?
請閱讀以下四則資料,判斷「遺老」意涵為何:
原 文 | 譯 文 | |
甲 | 《孟子.告子下》:「孟子曰:『天子適諸侯曰巡狩,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慶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蕪,遺老失賢,掊克在位,則有讓。』」 | 孟子說:「天子前往諸侯國稱為「巡狩」,諸侯朝見天子稱為「述職」。春天視察耕種並補助窮困的人;秋天視察收穫並救濟缺糧的人。天子進入諸侯的疆界巡狩,如果諸侯的土地開墾,田野整治,老人得到贍養,賢人受到尊敬,傑出之人在位,那麼就有獎賞,是以土地作為獎賞。進入諸侯的疆界,如果土地荒蕪,「遺老」,賢人被排斥,貪官汙吏(掊克:聚斂之臣)在位,那麼就有責罰。」 |
乙 |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論》:「太史公曰:『吾適豐沛,問其遺老,觀故蕭、曹、樊噲、滕公之家,及其素,異哉所聞!』」 | 太史公説:「我曾經到過豐縣、沛縣,訪問當地的「遺老」,觀看原來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居住的地方,打聽他們當年日常事蹟,所聽到的真是令人驚異呀!」 |
丙 | 《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劉交傳》:「(楚元王劉交)曰:『吾幸得同姓末屬,累世蒙漢厚恩,身為宗室遺老,歷事三主。上以我先帝舊臣,每進見常加優禮……」 | 我有幸成為漢朝劉姓宗室支脈,歷世蒙受朝廷厚恩,身為漢宗室「遺老」,已朝奉三朝漢朝帝王。皇上因我是先帝漢高祖的舊臣,每次前往朝廷常有優厚之禮加封我 |
丁 | 《晉書.卷八二.徐廣傳》:「君為宋朝佐命,吾乃晉室遺老,憂喜之事固不同時。」 | 您(謝晦)是輔助南朝宋武帝劉裕創立帝業的大臣,我(徐廣)是晉朝「遺老」,我們所憂所喜本不相同。 |
※關於甲、乙、丙、丁四文的「遺老」意涵,請將答案連連看:
代號 | 連連看 | 意涵 |
甲 | 更歷世事的老人 | |
乙 | 先帝的舊臣 | |
丙 | 前一朝代的舊臣 | |
丁 | 遺棄老人 |
二、創作動機與背景
蘇轍〈遺老齋記〉一文,寫於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此時蘇轍69歲,前後閑居許州已六年餘,定居潁川。此居室由蘇轍諸子所建,歷五年而成,蘇轍以其自號「潁濱遺老」,命名為「遺老齋」,並作此文以記之。此文完成的前一年,蘇轍完成〈潁濱遺老傳〉一文。從字號與齋名的關聯性,可知此文的賞析重點之一,在理解蘇轍如何將自己名號與居室名稱作連結,並了解其寫作手法。
三、文體性質:「記」體文、命名文學
蘇轍〈遺老齋記〉屬建物記,也是命名文學。試比較歐陽修〈醉翁亭記〉與蘇轍〈遺老齋記〉兩文之寫作背景,並於空格處填入答案:
作者 | 自號 | 命名建物 | 建造者 | 建物記 | 寫作年紀 | 地點(職業) |
歐陽修 | 醉翁 | 醉翁亭 | 山僧智僊 | 醉翁亭記 | 約四十歲 | 滁州(太守) |
蘇轍 | 潁濱遺老 | 遺老齋 | 蘇轍諸子 | 遺老齋記 | 六十九歲 | 穎昌(閑居) |
貳、認識作者:蘇轍
(一)生平小傳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合稱三蘇。從仕途角度看其人生經歷,大致有六階段:
甲 | 19歲~:仁宗嘉祐初期──年少中第,名動京師 |
嘉祐二年(1057),蘇轍19歲,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在京期間,有〈上樞密韓太尉書〉一文,上書求見韓琦,提出「文氣說」,強調閱歷有助於為文。同年四月,母程氏卒於家,隨父兄返蜀居喪。 | |
乙 | 23歲~:仁宗嘉祐年間──制舉直言,降級一等 |
仁宗嘉祐六年(1061),蘇轍應制舉,對策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時年23歲,因對策切直,指正朝廷得失,無所顧慮,引起考官爭論,或以為其極言切直,可入三等;或以為不遜,力請黜之。後因仁宗曰:「其言直切,不可棄也。」乃降一等收之。於是,將蘇轍置於第四等。 | |
丙 | 25~46歲:神宗元豐時期──歷練多為地方官 |
仁宗嘉祐七年(1062)至英宗治平元年(1064),侍蘇洵於京師。至神宗元豐七年(1084)為止,歷官大名府推官、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陳州學官、齊州掌書記、著作佐郎、簽書南京判官;元豐二年(1080)十二月底,因蘇軾烏臺詩案,坐謫監筠州鹽酒稅,五年不得調(元豐六年(1083),轍45歲,於筠州(高安)時,作〈黃州快哉亭記〉),元豐七年(1084)九月為歙州績溪令等。 | |
丁 | 47~55歲:宣仁太后聽政之哲宗元祐時期──官位品級上升至副宰相 |
元豐八年(1085)三月神宗崩,哲宗繼位,宣仁太后聽政,召司馬光主國政,廢除王安石新政,所謂「元祐更化」。八月召蘇轍為秘書省校書郎(從九品),轍時年47歲。元祐元年二月至京師,除右司諫(正七品)→元祐三年任戶部侍郎(從三品)→元祐四年擢翰林學士,知制誥(正三品)→元祐五年權吏部尚書(從二品)→改御史中丞(從三品)→元祐六年擢尚書右丞(正三品,副宰相)→元祐七年至八年,轍55歲,為大中大夫(文散階:從四品上),守門下侍郎(正二品,執政官)。 | |
戊 | 56~62歲:哲宗親政時期──新黨排擠,轉任地方官 |
哲宗紹聖元年(1094)親政。轍56歲,因上書論進退大臣之事,忤哲宗及元豐新黨諸臣,三月蘇轍自太中大夫、門下侍郎以守本官知汝州→再貶袁州→筠州。紹聖四年(1097)三月,再謫雷州安置→元符元年(1098)六月移循州。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崩,徽宗立,時轍62歲,二月量移徙永州、四月移居岳州。 | |
己 | 63~74歲:徽宗時期──許州潁川時期 |
元符三年(1100)十一月,提舉鳳翔上清太平宮,外州軍任便居住,還居許州潁川。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七月蘇軾卒於常州。徽宗崇寧元年(1102)蘇轍閑居穎昌。崇寧二年(1103)正月,詔燬蘇軾、蘇轍等人文集板片,轍為避禍遷居汝南。崇寧三年(1104)正月還居許州潁川。崇寧五年(1106)正月,時蘇轍68歲,作〈潁濱遺老傳〉;同年,轍編成《欒城後集》。大觀元年(1107)「遺老齋」建成。大觀二年(1108)正月,徽宗受八寶於大慶殿,大赦天下,蘇轍復官(中大夫),時70歲,仍閒居穎昌。徽宗政和元年(1111)蘇轍編成《欒城三集》。政和二年(1112)九月以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三日卒,諡文定,年74。 (注:崇寧四年(1105)徽宗聽從宰相蔡京建議,詔令將反對王安石變法的舊黨309人列名於碑,即「元祐黨籍(人)碑」,以戒臣子;蘇轍、蘇軾亦列名其中。隔年,下詔毀碑,赦元祐黨人。) |
閱讀想一想
(一)「丙」階段,蘇轍所作〈黃州快哉亭記〉云:「夫風無雌雄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譯:風並沒有什麼雄雌的分別,但是人倒有境遇好壞的變化。……讀書人活在世上,假使他的內心不自在,那麼到哪兒會不感傷呢?假使他的心裡舒坦平靜,不因外在的際遇而傷害本身的性靈,那麼到哪兒會不快樂呢?)
蘇轍提出士人「自得(快哉)」方法,如下:
※蘇轍所謂的「自得」是「不以物傷性」與范仲淹〈岳陽樓記〉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在環境的變遷與人事的得失,而有悲喜的不同)的心境相同嗎?
問題1:是否相同 | 問題2:說明你判斷的理由?(40字以內) | |
作答 | ■相同 □不同 | 參考答案:說明只要秉性真誠、得失無愧於心,即無須在意外在境遇(貶謫)的挫折。 |
(二)若從「得志」角度來觀察,你認為蘇轍仕途經歷六階段中,哪一階段「最得志」?判斷依據為何?
問題 | 作答區 | |
1 | 你認為蘇轍最「得志」的階段為何? |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
2 | 承上題,說明你判斷與推論「得志」的依據是什麼?(20字以內) | 因丙、戊因貶謫宦遊地方,答案選甲、乙、丁、己較佳。若選甲,是依據他十九歲中舉少年得志,終於可名揚天下。若選乙,是他能得到仁宗對其直言極諫的諒解與肯定。若選丁,為是從「學而優則仕」角度來看,因仕途節節高升,乃是當時士人施展才學、光耀門楣的志向所在,符合當時士人從政文化。若選己,在能避禍、著述、復官,終能於穎川安享晚年。 |
(二)我是誰?──蘇轍〈潁濱遺老傳〉之自我介紹
蘇轍69歲作〈遺老齋記〉,此前一年,68歲時作〈潁濱遺老傳〉。〈潁濱遺老傳〉歷敘生平經歷、心志抱負與從政歷程,文長萬餘言,內容包括數篇奏章,並娓娓道出與仁宗、神宗、宣仁后、哲宗、徽宗等君臣論政、互動事蹟;是自傳,也可說近似於學習歷程自述。
「經歷概括」之A是家庭背景介紹;而戊、己階段,則可對應前一節「生平小傳」之戊、己階段。
經歷概括 | 原文(省略奏章與論政文字) | 翻 譯 |
A自傳從父母的學行切入,再從父教與母教的影響與期許切入 戊與當權者(新黨)未能相合.又屢遷謫 己-1歸隱許州,接續未完之著述而有成 己-2作〈潁濱遺老傳〉之用心:一生得失之記載 己-3以佛理相印證:本心(精神)常在 | 潁濱遺老,姓蘇氏,名轍,字子由。(A)父曰眉山先生,隱居不出,老而以文名天下,天下所謂老蘇者也。歐陽文忠公以文章獨步當世,見先生而嘆曰:「予閱文士多矣,獨喜尹師魯、石守道,然意常有所未足。今見君之文,予意足矣。」先生既不用於世,有子軾、轍,以所學授之,曰:「是庶幾能明吾學者。」母成國太夫人程氏,亦好讀書,明識過人,志節凜然,每語其家人:「二子必不負吾志。」…… (戊)以本官出知汝州。居數月,元豐諸人皆會於朝,再謫知袁州。未至,降授朝議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居三年,責授化州別駕,雷州安置。凡居筠、雷、循七年。 (己-1)居許六年,杜門復理舊學,於是《詩》、《春秋傳》、《老子解》、《古史》四書皆成。嘗撫卷而嘆,自謂得聖賢之遺意。繕書而藏之,顧謂諸子:「今世已矣,後有達者,必有取焉耳。」…… (己-2)予居潁川六年,歲在丙戌,秋九月,閱篋中舊書,得平生所為,惜其久而忘之也,乃作〈潁濱遺老傳〉,凡萬餘言。已而自笑曰:「此世間得失耳,何足以語達人哉!」 (己-3)昔予年四十有二,始居高安,與一二衲僧游,聽其言,知萬法皆空,惟有此心不生不滅。以此居富貴、處貧賤二十餘年,而心未嘗動,然猶未睹夫實相也。及讀《楞嚴》:「以六求一,以一除六,至於一六兼忘,雖踐諸相,皆無所礙。」乃油然而笑曰:「此豈實相也哉!夫一猶可忘,而況〈遺老傳〉乎?雖取而焚之可也。」 | (我晚號)潁濱遺老,我姓蘇名轍,字子由。(A)父親蘇洵即眉山先生,隱居不出,老年時因文章而名滿天下,人稱老蘇。歐陽修認為我父親文章為當世之冠,讀他文章讚嘆說:「我看過許多文人,只喜歡尹洙、石介,但內心常感人才仍不足。今天我看了您的文章,我心滿意足了。」父親當時既然不被重用,於是就將所學教導給兩個兒子蘇軾、蘇轍,說:「這兩兒子差不多能發揚我的學問了。」母親程氏,也非常喜好讀書,聰明見識過於常人,有堅定志節,總是告訴家人說:「這兩兒子一定不辜負我的心意。」…… (戊)後來我以太中大夫、門下侍郎以守本官知汝州,數月之後,元豐新黨人多回朝執政,我再謫袁州。未至,降授朝議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居三年,責授化州別駕,雷州安置。共居住在筠州、雷州、循州七年之久。 (己-1)後來居住在許州六年,杜絕往來,又開始整理(年輕時未整理完的)舊的著述學問,於是完成《詩》、《春秋傳》、《老子解》、《古史》四書的著述考訂。我曾經拿著書本而滿足感嘆,認為自己能理解聖賢之著作之深意。我抄寫這些書以便收藏,並回頭告訴我的孩子說:「這輩子就這樣了,後世如果有優秀的人才,一定能從這些書得到收穫。」… (己-2)予居住在潁川六年,歲在丙戌,秋九月,閱讀書箱中舊書,省視一生所為,感嘆日久恐會忘記,於是寫下〈潁濱遺老傳〉一文,總共一萬多餘字。完成沒多久,不禁自我解嘲說:「這只是我這一生的得失事跡紀錄罷了,哪裡還需要告訴那些本就明達事理的人呢!」 (己-3)我四十二歲時,(因蘇軾烏臺詩案,連坐,貶至筠州)才居住高安(筠州)這裡,與一兩個僧侶往來,聽他們講佛理,了解萬象皆是空相,唯有真心常在。我用這樣的體悟,在接下來二十多年的富貴、貧賤起伏中,安心自處,未曾動搖心志,然而我還是未能看到真正本質。直到讀到《楞嚴》的「六根亦如是,……成圓明淨妙。」如能保有妙絕本心,那麼人生經歷多少起伏波折,皆不妨礙本心。我於是不禁笑到:「這難道就是實相嗎?本體作用尚且可忘卻,何況〈遺老傳〉呢?那麼燒掉這篇文章,也是可以了。」 |
【注釋】 釋褐:褐,指平民穿的粗布衣服。「釋褐」即褪去平民衣服換上官服,喻始任官職。此指進士及第授官。 蘇轍,臣所薦也:宋代制舉非常設,由皇帝詔試開科,並由大臣引薦,直接考試。蘇轍進士及第後,授澠池縣主簿,未及就任,即獲楊畋(樂道)薦舉,得以參加制舉,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入第四等。蘇軾則獲歐陽修薦舉,參加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入第三等。 昔予年四十有二,始居高安……此心不生不滅:高安,即指筠州。元豐二年(1080)十二月底,因蘇軾烏臺詩案,坐謫監筠州鹽酒稅,五年不得調,元豐三年(1081),蘇轍赴貶所筠州,時四十二歲,對佛理有深刻體會。 實相:佛教指現象的本質、真實性,也作「法性」、「真如」。 及讀《楞嚴》……皆無所礙:出自《大佛頂首楞嚴經》:「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銷。成圓明淨妙。」(大意為:六根亦和虛幻影戲一樣。元本是一體,而分作六種作用。如果一處能返本還原,得到解脫,其他六處都不成作用。所有的前塵污垢亦都應念銷滅;就能成就本來的妙明真心,性淨明體) |
閱讀想一想
(一)請閱讀「A」段、「己-1」段雙底線文字。開篇「A」段蘇轍以其父所言:「是庶幾能明吾學者」及其母所言:「二子必不負吾志」,而文末「己-1」段對自己完成的著作:「自謂得聖賢之遺意」、「繕書而藏之,顧謂諸子:『今世已矣,後有達者,必有取焉耳。』」,如此首尾呼應,請推論其所傳達的想法,以下選項適合的有:(多選)
□青出於藍 ■克紹箕裘 ■無忝所生 ■學有所成 □典型足式
【解析】無忝所生:不辱父母,對得起父母。典型足式:哀輓老年男性輓辭。
(二)蘇轍於文末兩次笑談寫作〈潁濱遺老傳〉的想法,其所傳達出的生活態度,請回答於下表空格處。(20字內)
經歷 | 笑談〈潁濱遺老傳〉 | 回顧一生經歷的體悟 | 閑居穎昌的生活態度 |
己-2 | 此世間得失耳,何足以語達人哉! | 人生經歷有得有失 | 參考答案:自在悠閒、無怨尤,對人生得失,成熟以對,心志清明而堅定 |
己-3 | 雖取而焚之可也 | 本心不變 |
(三)根據上文,請判斷「潁濱遺老」的「遺老」意涵,下列適合的選項有:(多選)
■更歷世事的老人 ■先帝的舊臣 □前一朝代的舊臣 □(被)遺棄的老人
參、〈遺老齋記〉全文、翻譯與注釋:
【原文】 第一段 庚辰之冬,予蒙恩歸自南荒,客於潁川,思歸而不能。諸子憂之曰:「父母老矣,而居室未完,吾儕之責也。」則相與卜築,五年而有成。其南修竹古柏,蕭然如野人之家。乃辟其四楹,加明窗曲檻,為燕居之齋。齋成,求所以名之。予曰:予「潁濱遺老」也,盍以「遺老」名之? 第二段 汝曹誌之:予幼從事於詩書,凡世人之所能,茫然不知也。年二十有三,朝廷方求直言,有以予應詔者。予采道路之言,論宮掖之秘,自謂必以此獲罪,而有司果以為不遜。上獨不許曰:「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謂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第。自是流落,凡二十餘年。及宣后臨朝,擢為右司諫。凡有所言,多聽納者。不五年,而與聞國政。蓋予之遭遇者再,皆古人所希有。然其間與世俗相從,事之不如意者,十常六七,雖號為得志,而實不然。予聞之:樂莫善於如意,憂莫慘於不如意。今予退居一室之間,杜門卻掃,不與物接。心之所可,未嘗不行;心所不可,未嘗不止。行止未嘗少不如意,則予平生之樂,未有善於今日者也。 第三段 汝曹誌之:學道而求寡過,如予今日之處遺老齋可也。 | 【譯文】 第一段 庚辰年(哲宗元符三年,1100),冬天,我蒙聖恩(寬宥)從汝南蠻荒之地召回,客居在穎川,想要回家鄉卻又不成。諸兒女憂心說道:「父母今已年老,而居室卻還沒有完成,是我輩的責任啊。」於是相互謀劃籌建,五年才建成。居室的南面是高大的竹子和古柏,閒遠意境猶如居處村野的平民的住家環境。於是就建造四楹柱,加上了明亮的窗戶和曲折欄杆,做為閒居之書房。書房建成,兒女讓我來命名。我說:我是「潁濱遺老」,何不就用「遺老」這個名字來命名呢? 第二段 你們記著我這些話:我很小就開始專注於詩書方面,常人所會的,而我竟茫然無所知。我二十三歲那年,朝廷制舉有直言極諫科,有人就推薦我去應對策。我對策時參考許多民間說法,談論宮廷中的私密(論施政之失),自以為必然會以此獲罪,而考官果然認為我不敬(意欲黜落我)。但是聖上卻不贊成考官意見,說:「我以直言科徵求天下之士,士子以直言對策,而今我卻黜落他,天下人將要怎麼說我呢?」宰相沒辦法,只好讓我身處下等第(由第三等降一等,為第四等)。從此我的仕途乖舛,淪落地方官二十餘年。到了宣后臨朝的時候(哲宗元祐元年)拔擢我為右司諫。大凡我的諫言,多半會被採納。不到五年,就讓我參議國政(元祐六年擢為尚書右丞)。我的仕途遭遇起起伏伏,實在是自古少有。然而這其間的各種人事經歷,不如意的事,常有六七成。雖然號稱是得志,其實不然。我聽說:最快樂的事莫過於凡事如意,最悲慘的事莫過於凡事不如意。現在我退居在一室之中,閉門謝客,不與人事往來(無所煩擾)。心中所稱意的,未嘗不去實行;心中所不滿意的,也都不去做它。行止之間沒有稍許的不如意,所以我平生之樂,沒有再好過今日的了。 第三段 你們記著:學習儒家修身之道而力求減少過失,如同我今日這般身處遺老齋(不與物接)就可做到了。 |
【注釋】 庚辰之冬,予歸自南荒:庚辰,哲宗元符三年(1100),時蘇轍六十二歲。蘇轍貶官循州,徙永州、岳州、還居穎昌。 父母老矣:蘇轍妻,仁宗至和二年(1055),蘇轍十七歲,娶妻史氏,年十五。蘇轍卒於徽宗政和二年(1112),享壽七十四歲;五年後(政和七年,1117),史氏卒。 五年而有成:建成時間為徽宗大觀元年(1107),時蘇轍六十九歲,蘇轍是年九月有〈初成遺老齋、待月軒、藏書室〉詩。 蕭然:閒遠的樣子。 燕居:閒居。 有以予應詔者:蘇轍原授澠池縣主簿,獲楊樂道薦舉,得以參加制舉,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 予采道路之言,論宮掖之秘:蘇轍於嘉祐六年(1061)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對策無忌憚,矛頭直指仁宗,甚至揭其宮秘事:「竊聞之道路,陛下自近歲以來,宮中貴姬至以千數,歌舞飲酒,歡樂失節;坐朝不聞諮謨,便殿無所顧問。夫三代之衰,漢唐之際,其所以召亂之由,陛下已知之矣。……陛下無謂好色于內而不害外事也。」(參見蘇轍:《欒城應詔集》) |
肆、閱讀理解與分析
一、第一段文意理解與分析
(一)段旨與章法結構
段旨寫居住潁川之緣由與遺老齋建成之人事,並點出齋名與名號相關。
文意簡析 | 原 文 | 對照「生平小傳」六階段 | |||||
敘事 | 因 不得已定居潁川 | 事客居潁川時間與原因 | 庚辰之冬,予蒙恩歸自南荒,(客)於潁川 | 己 | |||
情無法歸鄉(眉山) | 思歸而不能 | 【己】 | |||||
果 兒子孝親而建成,由蘇轍命名 | 先 建造雙親住居,歷五年築成 | 諸子憂之曰:「(父母)老矣,而居室未完,(吾儕之責)也。」則相與卜築,五年而有成 | 【己】 | ||||
後 再建造蘇轍燕居之齋 | 擇 地 | 其南修竹古柏,蕭然如( 野人 )之家 | 己 | ||||
建 造 | 乃辟其四楹,加明窗曲檻,為( 燕居 )之齋 | 己 | |||||
兒子請父親命名 | 齋成,求所以( 名 )之 | 己 | |||||
蘇轍以自號來命名 | 予曰:予「( 潁濱遺老 )」也,盍以「( 遺老 )」名之? | 己 |
(二)請閱讀本段文意簡析與結構表,回答下列問題:
1.蘇轍說:「思歸而不能」,請參考前一節「生平小傳」的「己」階段仕宦經歷,判斷蘇轍「不能」歸鄉的原因,與下列最相關的是:
□仕途失意,近鄉情怯 ■新黨執政,舊黨遭貶 □年老體衰,無力返鄉
2.此段採用「諸子憂之曰」、「予曰」的父子對話方式行文,其敘事觀點與角度是:
■第一人稱(我) □第二人稱(你) □第三人稱(他或某某)
3.文中:「(甲)乃辟其四楹,加明窗曲檻,為(乙)燕居之齋。齋成,(丙)求 (丁)所以名之。予曰:予「潁濱遺老」也,盍以「遺老」名之?」
請判斷甲、乙、丙 、丁所省略的主語、賓語,依次為:
□諸子、父母、諸子、野人 □予(蘇轍)、父母、諸子、野人
■諸子、予(蘇轍)、諸子、予(蘇轍) □予(蘇轍)、諸子、予(蘇轍)、諸子
4.蘇轍建造「遺老齋」的背景因素有:(多選)
□感念皇恩浩大 ■兒子孝親表現
■閑隱定居穎川 ■自然環境具有閒遠意境
5.「盍以『遺老』名之?」一句,屬於設問方式是:
■反詰:心中有定見 □提問:自問自答 □疑問:心中無答案
6.由「予『潁濱遺老』也,盍以『遺老』名之?」可知,蘇轍為齋命名的發想點是以自己字號來命名,所以根據〈潁濱遺老傳〉對「潁濱遺老」意涵的理解,齋名為「遺老」的意涵為:
■更歷世事的老人 ■先帝的舊臣 □前一朝代的舊臣 □(被)遺棄的老人
二、第二段文意理解與分析
(一)段旨與章法結構
段旨對兒子訴說自己的人生經歷與感受,進一步說明為齋命名「遺老」之緣由。
文意簡析 | 原 文 | 對照「生平小傳」六階段 | |||||
點出讀者:兒子 | 汝曹誌之 | ||||||
敘事 | 幼:篤學儒學,不諳世事 | 予幼從事於( 詩書 ),凡(世人)之所能,茫然不知也 | |||||
青年: 23歲應制舉 | 反(逆境): 直言恐黜落 | 年二十有三,朝廷方求( 直言 ),有以予應詔者。予采道路之言,論宮掖之秘,自謂必以此( 獲罪 ),而有司果以為不遜 | 乙 | ||||
正(順境): 仁宗寬宥 | 上獨(不許 )曰:「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謂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第 | 乙 | |||||
壯年(逆境):流落地方 | 自是( 流落 ),凡( 二十餘 )年 | 丙 | |||||
中年(順境):與聞國政 | 及( 宣后 )臨朝,擢為右司諫。凡有所言,多聽納者。不五年,而(與聞國政) | 【丁】 | |||||
抒情︵主旨安置處︶ | 反 | 一、得志難:兩次受朝廷看重 | 蓋予之遭遇者(再),皆古人所希有 | 乙丁 | |||
二、如意難:難盡如人意 | 然其間與(世俗)相從,事之(不如意)者,十常六七,雖號為(得志),而實(不然) | 乙丁 | |||||
正 | 泛說:如意最樂 | 予聞之:( 樂 )莫善於( 如意),憂莫慘於不如意 | 【己】 | ||||
具說: 不與物接,則如意 | 敘事 | 今予退居一室之間,杜門卻掃,( 不與物接 ) | 己 | ||||
抒情 | 心之所可,未嘗不行;心所不可,未嘗不止 | 己 | |||||
( 行止 )未嘗少不( 如意 ),則予平生之(樂),未有善於今日者也 | 己 |
(二)請閱讀本段文意簡析與結構表,回答下列問題:
1.蘇轍云「予幼從事於詩書,凡世人之所能,茫然不知也」,下啟自己青年、壯年、中年的仕途遭遇。從前一節〈潁濱遺老傳〉的「A」、「己-1」階段,可推知蘇轍的學習內涵大致如下:
蘇轍所學內涵 | 蘇轍之所知 | |
「A」:受學於父親,學有所成 | 蘇轍從事於詩書 | |
「己-1」:推本經學,闡揚儒學,能深契孔子學說 |
蘇轍將自己「學習詩書」與「世人所能」相對並論,如果從本段蘇轍所敘述之青年、壯年、中年的仕途遭遇來看,蘇轍所指「世人之所能」為何?(30字內)
參考答案:人世之間的明爭暗鬥、趨利忘義。也是暗指(新黨朝臣)政治上的爾虞我詐,急功近利,排除異己,罔顧國家利益等 |
2.「凡世人之所能,茫然不知也」與「然其間與世俗相從,事之不如意者,十常六七」的「世人」、「世俗」意涵,下列何者正確?
■相同,指學行不佳或政治理念不同的人
□相異,前指一般人,後指粗俗平庸的人
【3~5題為題組】
此段開頭以「汝曹誌之」提醒兒子,向兒子簡述為父(蘇轍)人生順境與逆境反覆的遭遇,因而有「蓋予之遭遇者再,皆古人所希有」、「然其間與世俗相從,事之不如意者,十常六七,雖號為得志,而實不然」感慨。
3.蘇轍寫幼年、青年、壯年到中年階段,卻沒有寫登科與晚年階段的仕途遭遇,請填入空格處:
針對「蓋予之遭遇者再」,未寫入的人生階段 | 對照第三頁「生平小傳」階段 (填入代碼) | 階段說明 |
甲 | 登科 | |
戊 | 哲宗親政時期 | |
己 | 徽宗時期(穎川)仕途遭遇 |
4.關於蘇轍對「得志」與「如意」的看法,下列最適當的是:
■期勉諸子對仕途盡力但不強求,了解政治現實
□期勉諸子追求得志仕途,但也要追求人事如意
□期勉諸子仕途要得志,必定要學會尋求政治奧援,選擇飛黃騰達的黨派
□期勉諸子放棄追求當高官的得志人生,因人生總是事與願違,難以如意
5.推測蘇轍略而不寫科舉與晚年階段之仕途遭遇的理由,可能有:(多選)
□科舉中第其實很簡單,不須對諸子炫耀,再多費筆墨
■目前為新黨朝臣執政,因元祐黨籍碑舊怨,不願提起
■哲宗、徽宗及執政大臣對舊黨不滿,現階段低調為佳
□期勉諸子仕宦得志以國為重,不以父親晚年貶謫為意
【6~7題為題組】
予聞之:樂莫善於如意,憂莫慘於不如意。今予退居一室之間,杜門卻掃,不與物接。心之所可,未嘗不行;心所不可,未嘗不止。行止未嘗少不如意,則予平生之樂,未有善於今日者也。 |
6. 此段扣題「遺老齋」的句子是(請寫出原文):( 今予退居一室之間 )
7. 蘇轍分享今日居遺老齋的快樂方程式為:
快樂=如意=退居一室之間+不與物接
由此判斷,蘇轍將齋命名為「遺老」的意涵,與下列畫底線文字最接近的是:
□《孟子.盡心上》:「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被疏遠、孤立的臣子與失寵的庶子)
□《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比喻無人可切磋,學識有限)
■蘇軾〈赤壁賦〉:「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脫離俗世而獨自生存)
□蘇轍〈黃州快哉亭記〉:「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馳騖,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前代流傳下來的風尚舊跡)
三、第三段文意理解與分析
(一)段旨與章法結構:
文 意 簡 析 | 原 文(空格處請作答) | 對照「生平小傳」六階段 | |
點出讀者:兒子 | 汝曹誌之 | 己 | |
論(說理):主旨 | 泛說:「寡過」為要 | 學道而求( 寡過 ) | |
具體方法:處此齋 | 如予今日之處遺老齋可也 | 己 |
(二)請閱讀本段文意簡析與結構表,回答下列問題:
1.蘇轍對「寡過」的建議是待在「遺老齋」即可,此種處世態度可呼應前段的文句是:
□其南修竹古柏,蕭然如野人之家
□從事於詩書,凡世人之所能,茫然不知也
□然其間與世俗相從,事之不如意者,十常六七
■退居一室之間,杜門卻掃,不與物接
2.蘇轍兩次以「汝曹誌之」提起文章,與人何種感受?(30字內)
參考答案:以身教為例,諄諄教誨,對諸子充滿期許,希望諸子能記取父親的生命經驗體悟,能有「得志而如意」、「學道而寡過」的人生 |
四、全文統整與分析
(一)全文章法結構如下:
因庚辰之冬……客於潁川,思歸而不能
敘底(背景)
果諸子憂之曰:「父母老矣……,盍以「遺老」名之?
(建造遺老齋並命名的緣由)
圖(焦點)
幼年汝曹誌之。予幼從事於詩書,……茫然不知也
(人生經歷與齋名 青年年二十有三,……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第
的關係)壯年自是流落,凡二十餘年
中年及宣后臨朝,擢為右司諫……而與聞國政
論因(抒情)反蓋予之遭遇者再……號為得志,而實不然
(處遺老齋之樂) 正予聞之:樂莫善於如意……,未有善於今日者也
果(論理)/正汝曹誌之:學道而求寡過,如予今日之處遺老齋可也
(二)你認為所謂的「如意」與「得志」與否,有無相關性呢?
題號 | 問題 | 作答區 |
1 | 「如意」與「得志」與否,是否相關呢? | □相關 □不相關 |
2 | 說明你判斷「相關」或「不相關」的依據為何?(40字以內) | 開放答案。參考答案:相關,得志是如意之一,得志是實現從政夢想,獲得君主重用。不相關,得志未必如意(並非自己真正所想望的人生目標),從政未必盡如人意,勢必對於許多人事紛擾有所妥協。 |
伍、文學探究:蘇轍「潁濱遺老」與「遺老」命名意涵
蘇轍並未直接言明「潁濱遺老」與「遺老」意涵,其命名意涵究竟為何呢?除了〈穎濱遺老傳〉及〈遺老齋記〉之外,請閱讀以下詩文,以相參照:
甲、蘇轍〈《欒城後集》引〉: 涵泳:沉潛 裒:ㄧㄡˇ,收集、輯錄 兩相遺:兩相忘 身世:人生際遇 蔽虧:因遮蔽而半隱半現 枉:徒然、白費 問訊:佛教徒合掌問候的禮節 通:往來、交往 說法:宣說佛法的僧人 乙、蘇轍〈遺老齋詩〉: 老人身世兩相遺,綠竹青松自蔽虧。 已喜形骸今我有,枉將名字與人知。 往還但許鄰家父,問訊才通說法師。 燕坐蕭然便終日,客來不識我為誰。 (〈初成遺老齋、待月軒、藏書室三首〉之一) |
1.關於甲文:「予少以文字為樂,涵泳其間,至以忘老」與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的「老」兩者意涵的相關性是:
□相同,指老年人
■相同,指年老狀態
□不同,一指老年人,一指年老狀態
2.乙詩中,蘇轍表示在「遺老齋」初成時,常於齋中閒坐終日的原因,下列敘述有誤的是:
□因為喜歡書齋外面的竹子與松樹風景,環境清幽
■因為年紀大記性差,常因忘記自己的名字而呆坐
□因為往來者大都是田家人或是佛教徒,遠離塵俗
3.關於甲文:「予少以文字為樂,涵泳其間,至以忘老」與乙詩:「老人身世兩相遺」,試分析「潁濱遺老」與「遺老齋」的「遺老」,所表達的意涵有:
代號 | 連連看 | 意涵 |
「潁濱遺老」的「遺老」 | 更歷世事的老人 | |
先帝的舊臣 | ||
前一朝代的舊臣 | ||
「遺老齋」的「遺老」 | 遺世獨立的老人 | |
|
短文寫作:以我之名
※請閱讀以下文章之後,回答問題:
甲、 蘇洵〈名二子說〉:「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翻譯:車輪、車輻、車篷及車後橫木,都對於車本身有重要且不可替代功用,然而車前橫木卻獨對車本身無所用。即使如此,若一輛車沒有車軾,我就不認為它是完整齊全的車。軾呀,我只擔心你過度顯露自己,而沒有加上外在修飾,以保護自己。普天之下的所有車輛,都會依循著前車所留下的車痕繼續前行,但是提及攸關車的功用,卻不會提及車痕。即使如此,若是車覆馬死的事情發生了,車轍並不會受到指責,因為需要擔心及檢討的並不會是車轍。因此車轍,很懂得如何在福禍之間自處。轍呀,我知道你懂得如何自處而免災。 乙、 「渾沌」一詞,作為神獸或奇物的名稱,其形象與代表意涵,並沒有固定。 例如漢.東方朔《神異經.西荒經》:「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往,有腹無五臟,有腸直而不旋,食物徑過,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天使其然,名為渾沌。」這是說「渾沌」是神話傳說中的惡獸,外形似犬,似熊,卻失明失聰,喜歡惡人、排抵善人。 可知,同以「渾沌」為名的神獸或奇物,或凶惡,或天然純樸,或可以是精通歌舞……而至於其形象與性情,更不必然相同了。推而至人事各種命名活動,其實也不必太過執著於名稱,重要的是,多些理解與包容。 (改寫自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2007;帝江圖,亦出自此書) 丙、 2021年3月某壽司店推出促銷活動,若消費者的名字與「鮭魚」相同,就可享免費優惠。活動曝光後,掀起一波改名潮,引發「鮭魚之亂」。全台逾330位民眾改名為「鮭魚」,甚至還有民眾因為此次已是其人生改名的第3次,因而無法再改回來,掀起高度討論。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姓名條例》,第9條第6款規定,每個人可因其姓名之字義不雅、音譯過長或有特殊原因,有3次改名的機會。這也是這波改名潮的法源由來。 2022年5月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審查《姓名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有立委表示,有些民眾因為改名已達3次,沒辦法再改回來,提出是否有除了次數限制之外的更好作法,比如說收取比較多的行政規費,以及設定短期冷靜期等方案。該新聞被網友轉發到PTT,引起鄉民一面倒地狂酸:「怕有前科的一直改名字啊 」、「一日鮭魚終生鮭魚」、「愛當鮭魚就讓他當一輩子啊」、「都三次機會了,自己選的」……更有網友酸:「有必要為300個人改現行的法律嗎?」 針對《姓名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內政部次長花敬群表示,這不是錢的問題,認為現在限制改名3次,是因為一直改名字,可能會影響社會穩定,不該讓「姓名權」無限上綱。戶政司長林清淇則認為,仍可思考是否修法增加「猶豫期」的規定,但希望喚醒民眾「名字很神聖」的想法,並非一種兒戲、覺得好玩就去改,也不應該因為一個商業行為就修法。 (改寫自網路文章) |
請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請說明甲、乙二文對「名字」與「形象」的看法。文長限80字以內。
問題(二):你認為「姓名」的意義為何?具有哪些功能性?你對丙文所述改名「鮭魚」的做法,有何看法?文長限300字以內。
〔參考答案〕
問題(一):
甲文有著為人父為子命名的深意與期許,希望二子能如其名般的性格與人生。乙文之「渾沌」名稱,無法連結形象,必須根據各個文本說明,才能了解其形象與意涵。(73字)
問題(二):
同學可從對自己「姓名」的想法切入,思考姓名對個人、家庭、學校、社會、文化等層面的意義與功能性;丙文改名「鮭魚」事件,請先說明你對改名「鮭魚」一事,所採取的立場是贊成或是反對,並陳述你的理由為何,思考面向可從個人的慾望、個性以及當時社會風氣、姓名條例、同儕影響等等因素切入。
乙文參考資源: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20526edi032/
https://www.wealth.com.tw/articles/31990b33-652c-4ad4-82ea-72a82f1874e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