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學習單設計 建國中學 李榮哲
課前學習單
◎六國「試」推論
請參考戰國時期的形勢圖,並閱讀戰國中後期的大事記表後,試著完成以下問題:
圖一:戰國形勢圖 (圖片來源:翰林版教科書) |
表一:戰國中後期大事記表
時間(西元) | 大事記 |
前284年 | ★戰國初期,齊國多次攻打燕國。至戰國中期,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統率燕、秦、韓、趙、魏五國軍隊攻齊。雙方兵力在濟水西面展開決戰。齊軍由於連年征戰,士氣低落,遭到慘敗。 ★此時楚頃襄王為分佔齊國土地,以救齊之名率軍進入齊國,取回以前被齊國佔去的淮北地區。 ★燕軍僅在六個月的時間就攻取了齊國七十餘城,僅剩莒和即墨兩座城池未被攻克。 |
前283年 | ★齊襄王即位,死守莒城以抗燕軍。即墨軍民在守將戰死之後,共推齊國宗室田單為將。田單於即墨之戰中以火牛陣大破燕軍,後收復齊國七十座城池。 |
前260年 | ★長平之戰,秦將白起擊敗趙將趙括,並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僅釋放240名年幼趙卒回國傳播秦軍之威。 |
前230年 | ★秦王政派內史騰率十萬大軍突然南下渡過黃河,攻破韓國首都鄭,韓王安投降,韓國滅亡。 |
前229年 | ★秦軍乘趙國遭受旱災之際,兵分兩路,南北合擊趙都邯鄲。秦王政派王翦領兵攻趙,趙派李牧、司馬尚領兵抵禦。李牧的軍隊戰鬥力很強,多次打敗秦軍。王翦用重金收買趙王的寵臣郭開,結果趙王聽信讒言殺死李牧。李牧被殺,引起軍隊的不滿,導致戰鬥力渙散。 |
前228年 | ★秦軍破趙軍,攻佔邯鄲,趙王遷被迫降秦。趙國滅亡。 |
前227年 | ★燕太子丹派荊軻赴秦,準備以獻督亢的地圖和秦國逃將樊於期的首級之名刺殺秦王,希望造成秦國混亂,以解除滅亡的危機,結果荊軻刺秦失敗被殺。 |
前226年 | ★秦王以荊軻事件為藉口,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國,秦軍在易水大敗燕軍,攻陷薊,燕王喜與太子丹率殘兵逃往遼東。後燕王喜殺太子丹,將其頭獻秦。 |
前225年 | ★秦國將領王翦之子王賁率兵出關中,攻佔楚國北部的十幾座城,保障攻魏秦軍側翼安全後,旋即回軍北上突襲並圍困住魏都大梁,魏軍據城死守,秦軍強攻毫無奏效,於是引黃河水灌入城內。三個月後,大梁城被水浸壞,魏王假投降,魏國滅亡。 ★秦王命老將王翦率60萬大軍伐楚,兩軍在陳地相遇,王翦採取屯兵練武、堅壁不戰、以逸待勞的戰略。 |
前224年 | ★楚軍多次挑戰,秦軍亦不與交戰,項燕只好帶兵東歸,秦軍趁楚國撤退之時迅速出擊,並在蘄地大敗楚軍,又強渡淮水,直抵楚都壽春城下。 |
前223年 | ★秦軍乘勝追擊,攻佔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項燕敗退至淮河以南,立昌平君為楚王,繼續與秦對抗,最後戰敗,昌平君戰死,項燕自殺,楚國滅亡。 |
前222年 | ★秦將王賁進軍遼東,殲滅燕軍,俘虜燕王,燕國滅亡。 |
前221年 | ★秦王以齊拒絕秦使者訪齊為由,命王賁率領秦軍伐齊,秦軍避開齊軍西部主力,由原來的燕國南部南下直奔齊都臨淄。齊軍面對秦軍突然從北面來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齊王不戰而降,齊國滅亡。 |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Q1:請根據「戰國中後期大事記表」的資料,列出六國滅亡的順序。(國與國之間請標示「→」)
答:韓→趙→魏→楚→燕→齊
Q2:從秦國滅六國的第一個國家至統一天下,歷經九年之久。請根據大事記表的內容與六國滅亡的順序,試著用一段「推論」來說明秦國何以能滅六國而統一天下。(敘述中須明確表明自己認為的「理由」。文長約100字)
答:戰國各國之間向來存在著以「利害」為基礎的矛盾關係。在秦國滅韓國後,其他國家依舊無法團結抗秦。而秦國憑藉強大的軍力與有利的局勢,依序滅掉趙國、魏國、楚國與燕國後,最後孤立無援的齊國也難逃滅國之命運,秦國因此一統天下。(106字)
課中學習單
◎蘇洵「論」六國
(一)議論有核心
議論文的核心在其「論點」,蘇洵在〈六國論〉的首段即提出全文之論點,並且進一步將六國分為兩種類型,形成兩個分論點,使其論點更為完善。請參考〈六國論〉首段內容,完成下列分析表格。
篇章╱段落 | 全段論點 | 進一步的分論 | |
〈六國論〉╱首段 | 【 弊在賂秦 】 | 分論一 | 【 賂秦而力虧 】 |
分論二 | 【 不賂者以賂者喪 】 |
(二)論據、論證要有力
「論據」是立論的根據,也就是支持論點的材料。「論據」常見的方法有二種:如果提出歷史故事、名人或親身經驗等等的事實來協助說明論點,這就是「事實論據」;如果是舉名言佳句、哲學思想或俗諺來幫助說明,這就是「事理論據」。而「論證」就是推論出結論的過程與方法。
1.在第二段中,蘇洵進一步推論六國滅亡的原因,並且以六國的祖先作為對照,此部分是使用了: ▓事實論據 □事理論據
請參考〈六國論〉第二段內容,完成下列分析表格。
六國 | 對待土地的方式 | 目的 | 結果 |
先祖父 | 暴霜露,【 斬荊棘 】 →此句子使用修辭有: □排比 ▓對偶 ▓誇飾 □轉化 ✽可見其對國土的態度是: ▓重視珍惜 □不重視不珍惜 | 努力開創 | 有尺寸之地 →顯現國土獲得的不易 |
六國子孫 (執政者) | 1.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 如棄草芥 】 →此句子使用修辭是【 譬喻 】 2.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 】 →此句子使用修辭是【 誇飾 】 ✽可見對國土的態度是: □重視珍惜 ▓不重視不珍惜 | 【得一夕安寢】 | 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 侵之愈急】 →顯現國土割讓的不智 |
2.在第二段中,蘇洵為了進一步加強「以地事秦」的後果,因此舉名言作為「論據」。此部分是使用了:□事實論據 ▓事理論據
請參考〈六國論〉第二段內容,完成下列表格,以了解蘇洵引用名言所表達的事理與用意。
行為 | 結果 | |
史實 | 以地事秦 | 六國不滅亡,暴秦侵略不停止 |
事理 | 抱薪救火 | 【 薪不盡,火不滅 】 |
※有關蘇洵舉名言表達的敘述,以下正確的是:(多選) □「以地事秦」與「抱薪救火」二者屬於對比關係 ▓「抱薪救火」的「火」生動表現出「暴秦之欲無厭」 ▓透過「抱薪救火」可呈現出「以地事秦」乃不智之舉 ▓「薪不盡,火不滅」點出「以地事秦」最終導致的嚴重後果 |
(三)六國滅亡大不同
〈六國論〉的論點就是闡述六國何以滅亡的「原因」。蘇洵在論述六國各自滅亡的情況時,提出了不同的論點。請根據〈六國論〉第三段的內容,找出各國滅亡的「原因」,並試著以關鍵詞字或關鍵詞來涵蓋此國滅亡的原因。完成表格後,再回答相關問題。
滅亡的國家 | 文本中的論點 | 關鍵詞 |
韓、魏、楚 |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 【 賂 】(一字) |
趙 | 【 洎牧以讒誅,邯鄲爲郡 】,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 【 讒 】(一字) |
燕 | 至丹以荊卿爲計,始速禍焉 | 以荊卿爲計 |
齊 |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 【 與嬴╱不助五國 】 |
Q1:在六國滅亡的種種原因中,蘇洵〈六國論〉中統攝全文的論點是:
答:弊在賂秦。
Q2:在第四段中,「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表示:
□替六國設想,秦國會害怕的情勢 ▓替六國謀畫,六國可逆轉天下形勢
Q3:「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此句的寫作用意是:
▓悲嘆六國賂秦,轉而諷刺當時宋代求和的駝鳥心態
▓悲嘆六國畏懼,表示國君應無懼外在勢力的挑戰
Q4:蘇洵文末提及:「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句中的「天下之大」指誰?而蘇洵以此句作為全文總結的用意是:
答:(1)「天下之大」指北宋。
(2)蘇洵希冀以戰國時期六國破滅的史實,告誡北宋勿採行「賄賂以求和」的外交策略。
課後學習單
◎論點比一比
談論同一個「史實」時,往往會因為「論點」的差異而呈現不同的論述。以下是蘇洵與蘇轍針對戰國末年六國滅亡一事的主要論述。請閱讀完這兩段論述後,先找出段落中的主題句與論點,再回答相關問題。
篇章 | 文中主要論述 | 段落中的主題句 | 論點 |
蘇洵 〈六國論〉 |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 弊在賂秦 |
蘇轍 〈六國論〉 | 愚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 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 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
Q:蘇洵與蘇轍各自提出的論點,何者比較有「說服力」?為什麼?
答:蘇轍所提出的「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較具說服力。蘇轍的論點涵蓋六國,指出六國滅亡是因為他們「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明確點出六國滅亡的共同原因。然而,蘇洵的「弊在賂秦」,僅是韓、魏、楚三國滅亡之因,未能全面涵蓋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