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苞「左忠毅公軼事」解析

格式
doc
大小
99.5 KB
頁數
10
上傳者
SuperXP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0-10-10,离现在 15 17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左忠毅公軼事

作者

1.字號

方苞,字鳳九,號靈臬,晚號望溪,清安徽桐城人。

2.生平

苞生當康雍乾三朝,四十五成進士。同邑戴名世南山集之獄,以集序列苞名,牽連下獄,論死,清聖祖特旨免治,曰:「方苞學問,天下莫不聞。」

3.思想

苞初學時文,及壯,悔之,致力為古文,獨宗韓、歐、曾、王,尤喜讀子長史記,論學以宋儒為宗。

嘗自言:「學行繼程朱之後,文章在韓歐之間。」推其意,欲合程、朱、韓、歐以一身任之。

4.學術主張

論學以宋儒為宗,推衍程、朱之說,尤致力於春秋、三禮』。

他倡議「文道合一」,提出「古文義法」,義指內容,法指形式。嘗以「學行繼程、朱之後,文章在韓、歐之間」與友相勉。

其後劉大櫆、姚鼐承其緒,義理、詞章、考據三者並重,樹立桐城派古文之宗風。導揚有清散文之主流。

5.詩文風格

其為文,謹嚴雅潔,重視義法,如非闡道翼教,有益人心之作,絕不苟作,世推為桐城派之祖。

6.後世的評價

世推為桐城派之祖。姚鼐云:「望溪先生之古文,為我朝文章之冠。」

著有《望溪文集》十八卷,《春秋通論》、《禮記析疑》、《儀禮析疑》、《周官集注》等。

蹤(89學測

選出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

(A)《詩經》的文辭以五言為主,是中國韻文之祖

(B)〈陳情表〉是李密堅持為蜀漢守節,懇辭晉武帝之徵召所上的表

(C)《儒林外史》是章回體奇情小說,以寫實手法嘲諷思想迂腐、道德墮落的士大夫

(D)方苞的文章,向以「雅潔」著稱,著《春秋通論》--(D)

【說明】(A)文辭以言為主(B)孝養祖母(C)諷刺小說,以誇張手法

課文解析

1.「左忠毅公軼事」一文的深究與鑑賞:

A軼事者史書未傳之事也。本文採「借賓〈史可法〉以顯主〈左光斗〉的手法,使主旨「忠毅」二字充分顯現於篇章外。

B文中對左公言行事蹟略而不詳,僅記其視學京畿〈毅〉,獎掖後進〈忠〉;身陷囹圄〈毅〉,訓勉報國〈忠〉二事。

C第二段寫史公冒死探獄,為「軼事」之所在。而左公:「庸奴!此何地也……吾今即撲殺汝」正所以表彰左公「忠」→於國事;「毅」→剛強堅毅之志節(此段為跳脫修辭),也是全文精髓之所在。

D第四段記史公「忠於國事」,乃烘雲(史公)托月(左公)筆法的運用。

E篇末「余宗老塗山先生……史公云」為“補敘”,藉以明示本文乃有依據而非杜撰。

2.桐城派:

清代著名文學流派,其代表人物方苞、劉大櫆、姚鼐皆安徽桐城人。

B主張﹕

義理〔內容的合理化〕﹔考據〔取材的正確性〕;詞章〔文章的修飾度〕三者兼重。

作品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法隨義變,形式應隨著內容作相應的變化。要求文風雅潔,追求語言簡煉,澄清純淨雅潔的風格。

C代表人物:桐城三祖:方苞,劉大櫆,姚鼐桐城四傑:方東樹、管同、姚瑩、梅曾亮。

D清初古文分三派:桐城派:方苞、劉大櫆、姚鼐陽湖派:惲敬、張惠言湘鄉派:曾國藩。


(一)記敘左公識拔史公,並以「他日繼吾志事」相期許。

先君子嘗言: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廡下一生伏案臥,文方成草。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掩戶,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及試,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視。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

【注釋】

先君子︰稱已死的父親。視學京畿︰任京城地區的學政。微行︰隱藏自己的身份改裝出行。廡下︰廂房裡。成草︰寫成草稿。解貂脫下貂皮外衣。掩戶關門。瞿然ㄐㄩˋ ㄖㄢˊ驚奇的樣子。面署第一當面書寫,定為第一名。

先父曾說,同鄉前輩左忠毅公在京城近郊督察學政的時候,有一,風雪交加,天氣冷,他帶著幾個衛兵騎馬出去,便服祕密出行查訪,走進一座古寺。只見廂房中,有一個學生趴在桌上睡覺,桌放著一篇剛寫好的草稿。左公看完之後,立即脫下袍蓋在這位學生身上,並且替他關上了門,隨即問寺裏的和尚,才知道他叫史可法。等到考試的時候,官員點名,點到史可法,左公很驚奇地注視他。待史可法呈上考卷,就當面提舉為第一。又請他到家,他拜見左夫人,說道:「我的幾個兒子都很平庸,將來能繼承我的志向和事業的,恐怕只有這個學生罷了。」

【重點整理】

1.先君子=「先父」「先嚴」「先子」「先府君」

2.「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則史可法也」

A句旨:乃言左公頗具愛才之心,知人之明。

B字詞:「貂」--借代修辭

C文法:「則……也」--判斷句

3.「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

A句旨:左公期許史可法能繼己之志,述己之事。

B成語:「繼志述事」「克紹其裘」「肯堂肯構」均指“子承父業”

肯構肯堂比喻子能承繼父業。語本書經大誥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


二)記敘左公識拔史公,並以「他日繼吾志事」相期許。

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窺獄門外。逆閹防伺甚嚴,雖家僕不得近。久之,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公更敝衣草屨,背筐,手長鑱,為除不潔者。引入,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牆而坐,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嗚咽。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前來!國家之事,糜爛至此,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不速去,無俟姦人構陷,吾今即撲殺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史噤不敢發聲,趨而出。後常流涕述其事以語人曰:「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

【注釋】

廠獄:明朝設東廠,緝查謀反等案件,由太監掌管,成為皇帝的特務機關。魏忠賢擅權時期,掌管東廠,正直的官吏多受陷害,左光斗也被誣下獄。炮烙:燒燙的酷刑。手長鑱:拿著長。手,動詞。,鏟子。奮臂:用力地舉起手臂。庸奴:無能的奴才,不識大體的奴才。奸人:指魏忠賢的爪牙。構陷:編造罪名來陷害。噤:閉口。趨:小步快走。

等到左公被關在東廠監獄的時候,史可法每天早晚都在監獄門外偷看。可是宦官防備得很嚴密,連左公家裏的僕人都不能接近。過了許久,他聽說左公受了烙鐵灼燙的酷刑,早晚會死,就拿五十兩銀子,哭看求守獄的兵丁想辦法讓他進去,獄卒被感動了。有一天,史可法換上破衣草鞋,揹著竹筐子,拿著長柄鏟子,偽裝成清除穢物的工人。帶他進去後,暗指左公被關的地方,那時左公正靠著牆坐在地上,臉上額前都焦爛得不能辨認,左膝蓋以下的筋骨都脫離了。史可法跪下抱看公的膝蓋低聲哭了起來。左公認得出是他的聲音,但眼睛卻張不開,只得使勁兒起他的胳臂,用手指撥開眼眶,只見他眼睛像火炬一樣明亮,很生氣地說:「蠢材!這是甚麼地方,你竟敢來!國家的事,敗壞到這種地步。我已經完了,你又不重視自己的生命,不懂大義,天下的事還有誰可以支持呢?再不趕快離開此地,不要等著奸人來設計陷害你,我即刻就要打死你。」於是就摸取地上的刑具,作出要打他的樣子。史可法閉口不敢說話,急忙跑出去。後來常常流著眼淚敘述這件事,告訴人家說:「我老師的肺肝,都是鐵石所鑄造的呀!」

【重點整理】

1.修辭

「引入,微指左公處…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矣…目光如炬」→此段文字為()修辭

怒曰﹕「庸奴!……昧大義,〔汝若為奸人所害〕天下事……無俟奸人構陷,〔汝欲死〕吾今即撲殺汝!」→此段文字為()修辭

2.「目光如炬」

形容人怒視。卷十齊煬王憲傳憲辭色不撓,固自陳說。帝使于智對憲。憲目光如炬,與智相質。

形容目光有神。二刻拍案驚卷五:「中間坐著一位神道,面闊尺餘,鬚髯滿頦,目光如炬,肩臂搖動,像個活的一般。」

比喻見事透澈,識見遠大。--本課作解。

蹤(86日大

「智者□□□□,洞察世變,故能決天下之大疑,去天下之大惑。」缺空的成語可以是

(A)甘之如飴(B)樂山樂水(C)目光如炬(D)高瞻遠矚(E)見識深遠。--(C)(D)(E)

3.「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

A句旨:乃言左公忠肝義膽,忍私全公。

B修辭:譬喻

C成語:「忍私全公」反義為「以私害公」

4.表順接:而、乃、遂、便、因。…相當於「就」、「於是」

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謝客就車。…《史記魏公子傳

【(因)燒其券。】《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因)摸地上刑械。】《左忠毅公軼事》

【(因)為長句,歌以贈之。】《琵琶行并序》

【愛不能捨,(因)置草堂。】《與元微之書》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史記項羽本紀

【(前,拔劍擊斬蛇,蛇分為兩】…史記高祖本紀˙

而穆公用之并國三十,霸西戎。李斯上書秦始皇

5.譬喻修辭的辨析與應用﹕

A「以地事秦抱薪救火」→明喻

B「但以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略喻

C「()()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己於風雨」→借喻

D「我的脈搏(好像)還在加速的跳動」→非譬喻而是摹寫(另有所謂“假性譬喻”之稱)

延伸學習

譬喻:即借彼喻此的修辭。由「喻體」「喻詞」「喻依」三者組合而成。

「喻體」:所要說明的事物主體。「喻依」:用來比方說明主體者。「喻詞」:聯接「喻體」和「喻依」的語詞。

類 別

表 解

 句

喻體

喻詞

喻依


明喻

ˇ

ˇ

ˇ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蘇洵.六國論》

左手之有疹焉,隆起而粟。《方孝孺.指喻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杜甫.贈衛八處士》



隱喻(暗喻)

ˇ


ˇ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左忠毅公軼事》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徐志摩.偶然》

人生是一個奮鬥的戰場。《陳之藩.哲學家家皇帝》

歌吹為風,粉汗為雨。《晚遊六橋待月記》



略喻

ˇ


ˇ

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李密.陳情表》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生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荀子.勸學》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借喻



ˇ

缾之罄矣,維罍之恥。《蓼莪》

子女不得終養父母「如」缾之罄矣,維罍之恥。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

君子處亂世不改操守「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非譬喻的辨析:

「我的脈搏(好像)還在加速的跳動」……《哲學家皇帝》

:「我的脈搏(好像)『鼓聲』還在加速的跳動」

「潮水就〈像〉是捲過來的」…《徐蔚南.看潮》

:「潮水就〈像〉是『地毯』捲過來的」

上述二例句「……〈像〉?」因缺少譬喻的事物,所以不是譬喻。

蹤(91學測

文學創作使用具體物象設喻,往往可使讀者對被描寫的事物獲致更鮮明的印象。下列詩句,運用這種技巧的選項是:

A)香煙攤老李的二胡/把我們家的巷子/拉成一綹長長的濕髮

B)我的妝鏡是一隻弓背的貓/不住地變換它底眼瞳/致令我的形象變異如流水

C)風/像個太悲涼了的老婦,緊緊地跟隨著/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著行人的衣襟

D)山寺的長檐有好的罄聲/江南的小樓多是鄰水的/水面的浮萍被晚風拂去/藍天從水底躍出

E)黃昏的林子是黑色而柔和的/林子裡的池沼是閃著白光的/而使我沉溺地承受它的撫慰的風呵/一陣陣地帶給我以田野的氣息--A)(B)(C

【說明】D)江南的小樓多是鄰水的-摩寫(E)黃昏的林子是黑色而柔和的-摩寫。兩者都沒喻依(譬喻的事物),所以不是譬喻。

蹤(89學測

文學作品常使用比喻。所謂比喻,即作者以類似的聯想,選取另外的事物來描繪原有事物的特徵。例如「我的心情像土撥鼠在挖洞」,就是以「土撥鼠挖洞」的類似聯想來比喻「想找到出口」的心情。下列神雕俠侶的文句,使用比喻寫法的選項是:
(A)
他順勢划上,過不多時,波的一響,衝出了水面,只覺陽光耀眼,花香撲鼻,竟是別有天地 

(B)轉過一個山峽,水聲震耳欲聾,只見山峰間一條大白龍似的瀑布奔瀉而下,衝入一條溪流,奔騰雷鳴,湍急異常 

(C)只見一個白衣女郎緩緩的正從廳外長廊上走過,淡淡陽光照在她蒼白的臉上,清清冷冷,陽光似乎也變成了月光 

(D)楊過日日在海潮之中練劍,日夕如是,寒暑不間。木劍擊刺之聲越練越響,到後來竟有轟轟之聲,響了數月,劍聲卻漸漸輕了,終於寂然無聲 

(E)朱子柳突然除下頭頂帽子,往地下一擲,長袖飛舞,狂奔疾走,出招全然不依章法。但見他如瘋如癲、如酒醉、如中邪,筆意淋漓,指走龍蛇。--(B)(C)(E)

【說明】(A)(D)皆屬普通敘事句。

延伸學習

移覺(通感)修辭:

在敘述摹寫時,將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感觀經驗加以相互溝通、切換、補充、強化的運用;打破習以為常的感觀經驗。

「妹妹的臉頰紅得像蘋果」→譬喻

「妹妹的臉頰飄出蘋果的芬芳」→移覺

說明以「蘋果的芬芳〈嗅覺〉」描繪妹妹的「臉頰〈視覺〉」此手法的應用,即為「移覺」

「唱了數十句之後,漸漸愈唱愈高。忽然拔了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明湖居聽書

「你老聽聽那嗓子,真是個掉在地上摔三臷」…《兒女英雄傳

「豬的尖叫聲也慢慢的小下去了,直快滴盡,叫聲變成暗暗一線」…《顏元叔.殺豬

「走在春日喧囂的山林小徑上,耳畔清靜,蹲下來,卻能看到熱鬧鼎沸的聲音」…《王家祥.春天的聲音

蹤(95指考

「馬蹄聲,孤獨又憂鬱地自遠至近,灑落在沈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句中,將屬於聽覺形象的馬蹄聲,巧妙比擬為視覺形象的白色小花,使無影無形的聲音,通過有形有色的花朵而具體化。下列文句將聽覺形象比擬為視覺形象的選項是:

(A)鼓聲起處,船便如一支沒羽箭,在平靜無波的長潭中來去如飛

(B)那小高樓上即刻發出求救的燈語,一明一滅著,有如乞兒的淚珠

(C)讀舊日友人書/乃有眾多管弦之音打從心窩裡升起/首先是一組瀏亮的喇叭/像一群藍色小鳥撲

著翅膀

(D)他在花瓶旁邊的煙灰盒中,抖掉了紙煙上的灰燼,那紅的煙火,就越紅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

和他的袖口相距離著--(C)

解析(C)與題幹所示相同,以「一群藍色小鳥撲著翅膀」的視覺描寫比擬「喇叭」的聽覺。其餘

選項僅有視覺描寫,而無聽覺形象描寫。


三)記敘史公忠勤國事,不愧乃師。

崇禎末,流賊張獻忠出沒蘄、黃、潛、桐間,史公以鳳廬道奉檄守禦,每有警,輒數月不就寢,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擇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則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鏗然有聲。或勸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注釋】

鳳廬道︰管理鳳陽府、廬州府的官。明朝在省下設分巡道、兵巡道、兵備道等官,管轄幾個府的軍政等事。鳳陽府,現在安徽省鳳陽縣一帶。廬州府,現在安徽省合肥市一帶。奉檄︰奉上級的命令。檄,ㄒ一ˊ,古代官府用以徵召、曉諭或聲討的公文。幄幕︰軍用的帳幕。漏︰古代用滴水以計時間的器具,名銅壺滴漏。鼓,打更的鼓。番代,輪換。鏗然︰清脆響亮的聲音。

崇禎年,流賊張獻忠在蘄春、黃岡、潛山、桐城一帶騷擾,史可法以鳳廬道的官職奉令守禦抗賊,每當有警報的時候,常常幾個月不睡覺,將士們輪流休息,自己卻坐在帳幕外面,挑選健壯的兵士十人,兩人蹲著,自己席地而坐背靠著他們,以稍事休息,每過一更鼓,就換人。每次在寒冷的晚上站起來,抖動衣裳,甲上的冰霜迸裂掉落,發出鏗鏘的響聲。有人勸他稍為休息,史可法說:「我對上怕辜負朝廷的托付,對下怕對不起我的老師啊!」

【重點整理】

1.偏義複詞的使用:

流賊張獻忠「出沒」蘄、黃→偏在「  」

史公治兵,「往來」桐城→偏在「  」

延伸學習

偏義複詞:用兩個單音的反義詞,或義近詞作為「詞素」組成的「複詞」。其中一個「詞素」代表實際的意義,另一個「詞素」僅作陪襯。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異“、因人而異。

【探其“虛實”再來回報】→“賓”、實情。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遠、遙遠”

【曾不吝情“去留“】→“去”、離開。

【“去來”江口守空船】→“去”、前往。

【入人“園圃”,竊其挑李】→“園”、種樹之地。(圃)、種菜之地。「圃」在此句中,僅為陪襯,無義。

【夫藩籬之鷃,豈可與之料“天地”之高哉?】→天

【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至歌呼鳴鳴,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耳

蹤(95學測)

下列文句「」中的語詞,屬於偏義複詞的選項是:

(A)痛「母子」之永隔,哀伉儷之生離

(B)昭陽殿裏「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C)凡周「存亡」,不三稔矣!君若欲避其難,其速規所矣,時至而求用,恐無及也

(D)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於正

--(C)凡周「存亡」偏義

2.「漏鼓移,則番代」

A語譯﹕每過一更,就輪流替代,依次換班。

B修辭﹕「漏鼓」→借代修辭

延伸學習

古時一夜分五更:(見p6

當夜「五更天」,有扣門聲。…《虯髯客傳》

擇十人,令二人蹲坐之,漏鼓移,則番代。‥《左忠毅公軼事》

:古時一夜分五更,每一更,二人守夜以防敵進犯。故擇「十」人。

月上柳稍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其「平旦」之氣,與人之好惡也者相近者幾希。…《孟子》

姑蘇域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

3.文法辨析﹕

「或勸以少休」→「或以少休勸之」→()兼()省略

「或」:不確定代詞,於此代“人”;「少」:為程度副詞,同「稍」。

延伸學習

「或」﹕不確定代詞,可代人、事、物。

或圓如簞,或方似屋〈水經、江水注〉→代物,指“山石”。

苟或不然,人爭非之〈訓儉示康〉→指“有人。

客至未嘗不置酒,或三行,或五行〈訓儉示康〉→指“酒事”。

4.「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

A句旨﹕乃言史公忠於國事。

B字詞﹕「上」「下」二字的辨析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左忠毅公軼事》→「於公」「於私」

「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曹丕典論論文》→「無形」「有形」

「上則為日星,下則為河嶽」《文天祥正氣歌並序》→「天界」「地界」


(四)記敘史公不忘師恩;及本文所敘由來。

史公治兵,往來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於堂上。余宗老塗山,左公甥也,與先君子善,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云

【注釋】

躬造︰親訪宗老塗山︰同族的老長輩號塗山的。塗山,名文,方苞的同族祖父。先君子:先父云:語氣助詞,用在引述言語的後面。

史公統率軍隊,往來經過桐城時,一定親自拜訪左公的住宅,向太公、太母請安,在堂上拜見左夫人。我同族的長輩塗山先生,是左公的外甥,與先父很友好,據他說左公在獄中所說的話,是親自從史公那裏聽來的。

【重點整理】

1.偏義複詞:(參見上頁

史公治兵,『往來』桐城--前往/禮尚『往來』--有往有來。

2字詞辨析

必「躬造」左公第《左忠毅公軼事》=親踵、親謁

一旦長成,遽「躬蹈」之《祭妹文》=踐履、實踐、服行

3.「余宗老塗山,左公甥也,與先君子善,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云」→藉以顯示故事情節的真實性(云,語尾助詞無義)。

4.文法:

旦夕「且」死:表未來,時間副詞,作「將要」解。

背筐,「手」長鑱:動詞,作「拿」解

乃親得之於史公「云」:助語,無義

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手撥眥→連詞,作「於是」解。

「則史可法也」「乃親得之於史公云」二者均為判斷句。

5.修辭﹕

「引入,微指左公處……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矣……目光如炬」--示現

解「貂」覆生。「漏鼓」移則番代。--借代

「手」長鑱《左忠毅公軼事》亡妻「手」植也《項脊軒誌》--轉品

「目光如炬」--譬喻

6.

是:乃親得之於史公云……《左忠毅公軼事》

「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馮諼客孟嘗君傳》

才、於:「先生所為文市義,乃今日見之」……《馮諼客孟嘗君傳》

則、就:「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廉恥》

卻:「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留侯論》

你、你的:「家祭勿忘告乃翁」……《陸游.示兒詩》

而且:「不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水經江水注》

小試身手

左忠毅公軼事:「余宗老塗山,左公甥也,與先君子善,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云。」在文章末贅上這一段文字,其用意是:

(A)表明作者之父與史可法之間的關係,左忠毅公與先君子原系舊識

(B)顯示故事情節的真實性,方塗山成為左忠毅公軼事的見證人

(C)用來評讚左光斗與史可法師生之間的真摯情誼

(D)介紹族祖方塗山,並說明其與先君子之間的關係()

小試身手

下列有關左忠毅公軼事文意的解釋,正確的選項是:

(A)「目光如炬」乃因姦人構陷,怒氣難消

(B)「必躬造左公第」說明史公篤厚師門,親自建造左公的府第

(C)「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意謂左公個性剛毅,堅持大義,不為私情所動

(D)「吾諸兒祿祿,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左公期望史可法繼任自己的官職

(E)「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乃因虛嚇史公,要其速離以保身()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